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

發布時間:2022-05-19 02:55:57

A. 什麼是經濟環境,它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所謂經濟環境是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和國家經濟政策,是影響消費者購買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它包括收入的變化,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等。

B. 經濟地理主要研究什麼

主要關注區域和城市發展的傳統經濟地理問題,專注於應用和發展經濟地理學的定量方法,以及在新經濟地理學和機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等領域推動學科的發展界限。其中一個研究重點是房地產市場,包括房地產市場監管及其與環境外部/公共產物(如教育和犯罪)和基本城市經濟理論的關系。

C. 回答地理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

一、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部分,自然資源則是一定時空和一定條件下能產生經濟效益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條件。自然環境是一切社會經濟活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它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有著多方面的影響:

1)為經濟發展與產業布局提供必要的自然前提;

2)為實行勞動地域分工(生產地區專業化)提供自然基礎;

3)它是制約地區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4)它影響著產業地理分布的地區界限。

總之,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對人類產業活動及其分布具有重大影響,但它們最終並不能決定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社會發展與產業布局。

二、社會經濟要素

社會經濟要素(或稱人文地理要素)是指由人類活動所形成的經濟、文化,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居民地、交通網、行政境界線、人口、歷史、文化、政治、軍事、企事業單位、

工農業產值、商務、貿易、通信、電力、環境污染、環境保護、疾病與防治、旅遊設施,等等。社會經濟要素的狀況深刻地反映了該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的程度。

(3)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擴展閱讀

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一、地理條件

1、范圍: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

2、自然條件:

(1)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作物易受低溫冷害的影響。

(2)地形分布:西部高原(畜牧業)、中部和東北部平原(種植業)、周圍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3)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3、社會、經濟條件:

(1)良好的工業基礎;

(2)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有利於發展外向型農業;

(3)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二、農業布局特點

1、耕作農業區:

(1)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區;

(2)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2、林業和特產區:

(1)林業: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2)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 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3、畜牧業區:

(1)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2)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D. 環境因素包括哪些

1.社會環境: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年齡結構,職業結構,民族結構和特性,生活習慣,道德風尚,以及這個國家的歷史和歷史上形成的文化傳統。
2.政治環境:主要包括國家政權性質和社會制度,以及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法律和規定。
3.科學技術環境:主要包括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充分運用,對新技術的開發。
4.經濟環境 :主要包括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水平。國民經濟結構,經濟法令和經濟政策。以及這會的供求狀況。
5.文化教育環境:是指人民的教育水平,對知識技術的掌握程度。
6.自然地理環境:是指國家的資源狀況,自然資源,自然環境。地理氣候和環境。

E. 地理環境包括 經濟環境

地理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兩大類,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是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環境最基本的特徵

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整體性――指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素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環境的區域性――在於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序、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的特徵。

3、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2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F.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G. 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包括

定義
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區位、空間組織及其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
研究對象
1.經濟活動內容
2.經濟活動區位
3.經濟活動空間組織
4.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
關注重點
認識與模擬、規劃與調控
學科性質
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於研究對象的客觀性質。
關於經濟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存在3種觀點:
觀點一: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社會科學,因為產業布局規律是一種社會現象。
觀點二:認為經濟地理學屬於自然科學的地理學中的技術經濟科學分支,因為經濟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經濟環境,具體地說是生產力的地域組合。
觀點三:認為經濟地理學是介於自然、技術、經濟3者之間的邊緣科學,因為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發展受這3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多數學者同意第3種觀點。
學科特性
經濟地理學的特性表現在其所特有的地域性(區域性)和綜合性。
地域性 是經濟地理學的根本特性。地域指的是地表的空間。經濟地理學所研究的對象都必須落實到一定的地表空間上,即落實到地域上,這就是地域性。
經濟地理學地域性的核心問題是地域分異規律。
綜合性 經濟地理學的綜合性具有3層涵義:
涵義一,經濟地理學學科性質要求對自然、技術、經濟等條件進行綜合;
涵義二,經濟地理學的地域性要求對特定地域內的諸多條件進行綜合,也要求對地域之間的差異與分工進行綜合;
涵義三,經濟地理學研究對象的歷史性和發展性,要求對產業布局的歷史、現狀與發展方向進行綜合。

H. 如何理解經濟地理的研究對象和主要研究內容與方法

(1)從「人地關系」角度:經濟地理學是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關系的學科,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①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規律
②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兩種基本形態,即經濟活動及經濟活動體系與地理環境區位相結合和經濟活動體系與一定區域(整體)地理環境相結合
③研究經濟活動與地理環境相結合的狀態(形式、靜態、特徵),也研究它的形成、變化、發展過程(方式、動態、特徵)規律。
(2)從經濟活動組織過程角度:經濟地理學也可表述為是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決策的學科,研究如何將經濟活動組織落實到地理空間中,也就是確定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中的位置、強度和關系強調的是組織的原理、過程與方式。其研究任務可概括為:①研究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組織的原理
②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兩類組織(決策)方式
③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狀態,也研究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過程
④要分別針對不同的經濟活動,也要分別針對不同尺度的地理空間和不同特徵的地理空間)來討論經濟活動的地理空間的組織,更要分別討論經濟活動個體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和區域整體經濟體系的地理空間組織方式。

I. 經濟地理學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上個學期剛學完,雖然可能每個學校版本不一樣,但內容應該差不多的。
緒論就只是介紹一下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意義,整個的體系與其他學科的大概聯系。
然後學習經濟活動區位的內容,經濟活動區位本身也是一個概念,然後結合經濟與地理區位來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比如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資源等)、交通、整個的人文與自然環境;還會介紹經典的經濟學和地理學上的著名區位論,比如杜能農業區位論、韋伯工業區位論、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論等,也會講一下關於多部門企業和跨國公司區位。
接著就是經濟活動區域分析,分析區域的結構組織、區域經濟的發展包括產業集群和經濟地域綜合體等,區域之間的空間組織這些,主要就是圍繞經濟與區域。
以上基本上是重點學習的內容,
當然也會學到經濟活動的全球化,那些趨勢還有經典的行業案例比如汽車製造、服裝加工,也會提到發展中國家的一個問題。
最後就會介紹一下經濟地理學研究方法和目前的研究進展什麼的,其實就是講講經典的經濟地理學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還有目前經濟學家一些新的看法和思路什麼。

希望能幫到你啦。

J. 影響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主要有哪些

水陸交通、氣候、海運條件、礦藏、農產品產地。

閱讀全文

與經濟地理環境包括哪些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