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江西余干是位於鄱陽什麼地理位置是東南還是西北
江西余干縣是位於鄱陽湖東南方向。
余干縣是江西省上饒市所轄的一個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接壤,西連南昌、進賢,南與余江、東鄉毗鄰,北鄰鄱陽、都昌縣。
❷ 余干是什麼地方
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荒涼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沒,女牆猶在夜烏啼。
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
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
唐代饒州余干縣,即今江西余干。「古縣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縣城。先秦時,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內余水、汗水得名,為越國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內信江)西北,安仁江上游屬楚國,故詩中雲「楚水西」。漢代置余汗縣,隋代正名為余干縣。唐代遷移縣治,這個舊縣城逐漸荒落。劉長卿這詩是登臨舊縣城弔古傷今之作,在唐代即傳為名篇。這荒落的古城也隨之出了名,後有稱之「白雲城」的,也有修建「白雲亭」的,都是附會劉詩而起。
余干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經116°13′45〞-116°54′24〞,北緯28°21′36〞-29°3′24〞。東與萬年接壤,西連新建、南昌、進賢,南與余江、東鄉毗鄰,北鄰鄱陽、都昌縣。總面積2330.77平方千米(《簡冊》為2326平方千米)。總人口89.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2萬人。
縣人民政府駐玉亭鎮。郵編:335100。代碼:361127。區號:0793。拼音:Yugan Xian。
地勢東南高,西南低,由東南部丘陵向西北緩慢傾斜,過渡到湖濱平原。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濱平原組成。縱貫全境的信江分東西支流注入鄱陽湖。
❸ 余干是幾線城市
三線。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信江下游,東與萬年縣接壤,南毗鷹潭市余江區、撫州市東鄉區,西連南昌市進賢縣、新建區、南昌縣,北鄰鄱陽縣,與都昌縣隔湖相望。全縣總面積為2336平方千米。
截至2018年末,余干縣轄9個鎮、11個鄉、7個場。
❹ 余干縣在哪裡
余干古稱干越,秦始(公元前221年)置縣,迄今有2200多年的歷史,境內風景秀麗,名勝古跡繁多。東山嶺風景區、五雷萬春山風景區和鄱湖風景區,都有各自美麗的自然景觀和動人傳說。主要古跡有北宋崇寧年間摩岩石刻、古埠宋代拱橋、明太祖朱元璋為其在大戰鄱陽湖時陣亡將領建造的忠臣廟。歷史名人有漢朝的長沙王吳芮、十萬戶列候梅娟、理學家張遐、張吉、胡居仁,以及宋代右丞相趙汝愚,禮部待郎李伯玉等。余干民風淳淳,意境深遠,慕名游覽者絡繹不絕、流連忘返。唐代劉長卿、蔣士銓、韋庄,宋代王十朋、黃庭堅、辛棄疾、米芾、朱熹;明代李時珍等名人都在余干寫下許多贊美的詩詞佳作。
「干越亭前晚風起,吹入鄱湖三百里,晚來一雨洗新秋,身在江東圖畫里。」這是宋代詩人王十朋遊玩余干時寫下的贊美余干優美自然風光的不朽詩篇。余干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豐富的旅遊資源,演繹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這里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引人入勝。康山懷古、李梅踏青、憩園品茶、琵琶泛舟、東山賞月、城北漫步、老城探幽,走走古埠橋,看看石口古樟,聽聽饒河古調,嘗嘗風味小吃,品品貢品特產,自有品不完的鄱湖風情和江南韻味。東山嶺地處縣城,襟山帶湖,素有「干越八景之一」美譽。鄱陽湖是世界候鳥自然保護區,康郎山是觀察鄱陽湖候鳥的最佳地點。余干計劃開發鄱陽湖旅遊一日游,將明代朱元璋建的忠臣廟、水中森林蘆葦盪、白黃藍綠流水顏色為一體的三江口,以候鳥觀賞點等一系列景點,加速引進資金開發鄱陽湖自然景觀,建設休閑度假基地。目前引資6億元的瑞洪衛星城正在啟動。從抓好東山嶺、市湖旅遊度假、休閑為一體的高起點開發,使山水相依的縣城更加美如仙境。余干還將革命老區五雷建成一個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龍頭,集「登山攬勝,水上旅遊,農戶食宿,返璞歸真」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這里素有「魚米之鄉」、「江南名郡」之美譽。盛產大米、大豆、紅薯、油菜籽、芝麻、甘蔗、蘿卜,是農副產品集散地,年產糧食10億斤,優質大米60餘萬噸,豆類作物1萬余噸,油料作物2萬余噸,花生5400餘噸,薯類6000餘噸;是豬、牛、雞、鵝、鴨等畜禽,銀魚、甲魚、河蟹、蝦等珍稀水產品的集中產地。1983年和1985年分別被列為全國首批50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和全國水禽生產基地。中國稀有珍禽——「余干烏黑雞」博得「中華土雞王」之美譽;江月牌紅木二葫、琵琶、堂鼓榮獲1999年全國少數民族產品展覽會金獎;康郎系列酒、天然涼粉、薏仁汁、金狸牌呢絨等榮獲省優質產品;「赤黴素」、酒糟魚、贛亭牌大米、芳彩牌植物油、紅燒牛肉罐頭、紅燒板雞(鴨)陸續出口;「藜蒿、龍蝦、蝦股素暢銷港、澳和東南亞。鄱湖銀魚、甲魚、烏魚、河蟹、青蝦、鱖魚、真貢魚等特色水產養殖已成規模,12萬畝河蟹基地、3000畝烏魚基地、1000畝甲魚基地產銷兩旺,水產業已成為余干走上世界的一個獨特而閃亮的窗口。
東隔瓷都景德鎮80公里,南達鐵路樞紐鷹潭市67公里,西距省會南昌76公里,處三市三角中心,全縣已實現鄉鄉通油(水泥)路。5座大橋齊跨信江,東到景德鎮、西到南昌、北到波陽、南到鷹潭等四方出縣通過已全面打通,余干已成為鄱湖南岸地區的交通咽喉之地。 余干縣-行政區劃 全縣轄6個鎮、14個鄉:玉亭鎮、瑞洪鎮、黃金埠鎮、石口鎮、古埠鎮、烏泥鎮、康山鄉、東塘鄉、大塘鄉、鷺鷥港鄉、三塘鄉、洪家嘴鄉、白馬橋鄉、江埠鄉、楓港鄉、大溪鄉、楊埠鄉、九龍鄉、梅港鄉、社庚鄉。共有27個居委會、320個村委會。余干縣-歷史沿革 漢置余汗縣,南宋改為余干縣。據《通典》:「越之西界,所謂干越,越之餘也。」據《舊唐書·地理志》: 余干縣「古所謂汗越,隋朝去水。」王先謙曰:「汗干字通。」余干,似指古越人之一部,一說「越人謂鹽曰余。」
2005年,全縣轄6個鎮、19個鄉:玉亭鎮、瑞洪鎮、黃金埠鎮、石口鎮、古埠鎮、烏泥鎮、康山鄉、古竹鄉、東塘鄉、東源鄉、大塘鄉、新生鄉、鷺鷥港鄉、三塘鄉、金山嘴鄉、洪家嘴鄉、白馬橋鄉、江埠鄉、禾山鄉、楓港鄉、大溪鄉、楊埠鄉、九龍鄉、梅港鄉、社庚鄉。(根據江西民政廳網站「余干縣轄8鎮17鄉」)。
2006年1月20日,撤銷新生鄉、東源鄉,成建制劃歸瑞洪鎮管轄;撤銷余干縣古竹鄉,成建制劃歸石口鎮管轄;撤銷余干縣禾山鄉,成建制劃歸楓港鄉管轄;撤銷余干縣金山嘴鄉,成建制劃歸三塘鄉管轄(贛民字[2006]5號批復)。余干縣-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余干縣地域總面積為233636.35公頃,其中耕地為69360.25公頃,園地1029.65公頃,林地為38871.04公頃,水面有64023.67公頃。人均土地面積5.13畝,人均耕地0.93畝。余干縣水域遼闊,適宜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水資源 余干縣
本縣地處鄱陽湖南岸,雨量充沛,湖泊星羅棋布,河港縱橫交錯,水量豐富,地表水徑流量大,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79億立方米,工程蓄水和天然湖塘蓄水可達16億立方米,人均佔有蓄水量2300立方米,耕地畝平均佔有量2086立方米,在全國排列中屬豐水區,地下水位高,潛力大,能為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提供充足的水源。能源
本縣自產能源有生物質能源、常規能源、新能源三種,理論蘊藏1495萬噸標煤,人均佔有量6175公斤標煤。礦產資源
勘探資料表明,能源礦有煤、石油;金屬礦有鈦、鐵、砂金、岩、赤鐵礦和錳礦;非金屬礦有瓷土焦寶石、石英石、紫砂土、粘土。水產資源
全縣可養殖水面34.9萬畝,已養殖面積16萬畝,這些水域水草叢生,浮游生物豐富,是發展水產生產的良好基地,全縣現共有魚類25科113種,有鯉、鯽、鯿、鯰、青、草、鰱、鰻鱺、河豚等種類,還有甲魚、湖蝦、湖螺、天鵝、白鶴、大雁、銀魚、象形珍珠等珍貴的水生動物。水生植物有蓮藕、菱角、芡實等,可充分發揮水面優勢,採取多品種,多層次,高密度養殖。草場資源
各類草場理論產草量為62.22萬噸,可載畜20.2萬黃牛單位,常見牧草品種有10科41種,為發展草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余干縣森林資源
全縣森林資源覆蓋率為20.5%,上余干為低丘山區,林木種類屬用材林地,主要有杉木、毛竹、馬尾松等;中余乾地形起伏不平,屬經濟林地;下余干為平原水網地區,屬平原防護林地,有楓楊、水杉等。動物資源
本縣管轄的鄱陽湖地區是各種鳥類的良好棲息場所,被省列為候鳥保護區。旅遊資源
自然景觀有李梅嶺的幽村古剎,五雷萬春山色,鄱陽湖的湖光帆影。縣城襟山帶湖,景色尤佳,東山嶺的「干越八景」與市湖、琵琶州交相輝映。文物古跡有乘風亭、忠臣廟、昌谷寺、中橋、潤溪大橋、下楓橋等七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❺ 余干在那裡個地方
余干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與萬年接壤,西連南昌、進賢,南與余江、東鄉毗鄰,北鄰鄱陽、都昌縣。
❻ 江西余干縣屬於哪個市
江西余干縣屬於江西省上饒市。
余干縣,隸屬江西省上饒市,余干縣地處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信江下游,東與萬年縣接壤,南毗鷹潭市余江區、撫州市東鄉區,西連南昌市進賢縣、新建區、南昌縣,北鄰鄱陽縣,與都昌縣隔湖相望。全縣總面積為2336平方千米。
余干縣以境處余水之干而得名,西漢初名余汗縣,南朝宋永初年間改名余干縣。1949年5月7日余干解放後,先後屬鄱陽專區、樂平專區、浮梁專區、上饒專區、上饒地區,2000年10月上饒地區撤區設市,余干縣屬上饒市管轄。余干縣最大河為信江,縱貫全境,長146.5千米;最大湖泊為康山大湖,系江西省第二大內湖,約7.5平方千米;最高山峰為李梅嶺,海拔高度290米;最低點為北部皇帝帽,海拔13米左右。
❼ 余乾的經緯度是多少
摘要 余干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經116°13′45〞-116°54′24〞,北緯28°21′36〞-29°3′24〞。
❽ 余干縣的地理環境
余乾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10餘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
(1)氣溫:本地氣候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主要特點是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氣候平和,四季明顯,水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多年平均氣溫為17.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5.2℃,極端最低氣溫為-14.3℃,最熱月平均氣溫29.7℃,極端最高氣溫為40℃。近十餘年,冬季氣溫逐漸變暖,大霜、大雪、大冰凍天氣少見。
(2)光照: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72小時,日照率42%,太陽輻射總量100.29千卡/平方厘米,歷年平均無霜期為256天。
(3)降水、蒸發:年平均降水量為1586.4毫米,4、5、6月為降雨集中季節,佔全年降水量的40-50%,月平均降雨量都在200毫米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1557.7毫米,7-11月的蒸發量均大於降雨量,有明顯的伏旱和秋旱現象,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1%。
(4)風:城區常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夏季主要風向為偏南風,年平均風速3.5米/秒,本地屬贛東北較多大風區,57%的大風出現在4、7、8三個月。1964年曾出現過最大風速超過40米/秒(12級以上),對縣城造成嚴重破壞。 信江為流經余干第一大河。源於浙贛兩省交界的懷玉山東北麓平家源,經玉山、上饒、貴溪、鷹潭、余江等縣市,再由縣東南炭埠入境,至潼江灘分兩支。一支由東向北,經過縣城馬背咀入珠湖,稱東大河,另一支向西經瑞洪入鄱陽湖,稱西大河。另外縣城邊緣還有三塘河和互惠河,在大興水利時被堵塞,今已成為無源之河。信河年平均流量888立方米/s,98年最高梅港水位為29.84米(吳淞水位),70年最枯流量為60立方米/s,最低水位18.04米,81年最枯流量為50.8立方米/s,最低水位17.93米。洪水頻率為5%(以上數據來源於1993年余干縣城總體規劃設想)。
縣城內地下水資源豐富,在余干縣內信江河谷的鬆散岩孔隙水區中部,即楓港——縣城——保安山煤礦一帶覆蓋岩溶水,縣城-楊港一帶,含水層匯水面積達68*106平方米,覆蓋型裂隙水開采資源量為31.4萬噸/日,地下水位3—6米,可做縣城供水源地。地表水有信江東大河,流經縣城,多年平均徑流量175.6億立方,縣城周圍河段為二類水質。 余干縣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其形成的構造特徵可分為社庚至五雷復背斜,余干鎮至楓港復向斜,瑞洪至康山坳陷帶等構造帶。
余干縣城無沉陷、坍落、滑坡、風化等不良地質現象,根據《福建江西地震列度圖》余乾地震列度為6度。縣城屬二級階地沖積平原區,地面土層較厚。城中心市湖一帶結構不穩定,屬山前沖積扇,有縱橫交錯溝塘,沉積時間短暫,土層大體分為: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細砂層,分層無明顯界線,並有尖滅現象。填土層、含淤泥輕亞粘土層、亞粘土層的承載力低(5-10T/平方米),不能作為天然的地基持力層。縣城外圍干越大道一帶土層結構較穩定,大體為填土層,粉質粘土層,中砂層園礫層,粉質粘土有良好的承載能力,是較好的天然地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