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查找有關於甲骨文、金文、楷書、行書的資料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被認為是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最古的一種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契文、龜甲文或龜甲獸骨文。商朝人用龜甲、獸骨占卜後把占卜時間、占卜者的名字、所佔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邊,有的還把過若干日後的吉凶應驗也刻上去。不過具體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詳略的差異,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辭最為完整,同時也是現存數量最多的時期。學者稱這種記錄為卜辭,這種文字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記錄,是目前已知的中國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稱為中國古代最早的「檔案庫」。目前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已識別的約1500個單字來看,它已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事、轉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以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是已知漢語文獻的最早形態。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稱為契文、 甲骨刻辭、卜辭、龜版文、殷墟文字等,現通稱甲骨文。商周帝王由於迷信,凡事都要用龜甲(以龜腹甲為常見)或獸骨 (以牛肩胛骨為常見)進行占卜,然後把占卜的有關事情(如占卜時間、占卜者、占問內容、視兆結果、驗證情況等) 刻在甲骨上,並作為檔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見甲骨檔案)。除占卜刻辭外,甲骨文獻中還有少數記事刻辭。甲骨文獻的內容涉及當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極其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時期銅器上銘文字體的總稱。清代吳式芬把商周銅器銘文編成《捃古錄金文》一書,收集的資料多,考釋嚴謹,影響頗大 , 金文一詞遂有了界說 。 這時所謂金文皆指整篇的銘文,不稱單字。1925年容庚編《金文編》把商周銅器銘文中的字按照《說文解字》的順序編為字典,從此金文成為一種書體名稱。金文出現在商代中期,資料雖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斷在秦滅六國,也就是秦用小篆統一中國文字時。宋代人收藏銅器極重視銘文,如呂大臨《考古圖》等;也有專門摹刻銘文的,如王俅《嘯堂集古錄》等;把銘文中的字編為字典則有王楚和薛尚功《鍾鼎篆韻》。清代由於《說文》之學興盛、聲韻訓詁研討日深,在這種學風的影響下,銘文研究進步較快 , 不斷出現專家 ,如吳大?《 字說》、《說文古籀補》,孫詒讓《 古籀拾遺 》、《 古籀餘論》、《名原》等,皆有創見, 突過前人 。金文的年代長,使用區域廣,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則研究工作會收效不大。過去學者已理解這一點。王國維《兩周金石文韻讀·序》對時間地點觀念很清楚。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序文》說:「當以年代與國別為之條貫,……余於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據國別者,於國別之中亦貫以年代,得列國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這在金文研究中是劃時代的創舉。1985年容庚《金文編》修訂第四版採用銘文3902件,收正文(可識的字)2420字,附錄( 還不能確定的字 )1352字,共計3772字。這是今日可見金文的總數。先秦文字資料不限於金文,而金文終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統一文字前1000多年間中國文字發展變化的基本情況。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
http://bk..com/view/24912.htm
http://bk..com/view/8170.htm
http://bk..com/view/40740.htm
2. 中國書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國書法作為一種文化藝術現象, 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整個發展過程, 是體現中華民族審美精神的國粹之一, 它是漢文化中以特有藝術形式來表現的一種特殊的文化景觀, 從創作到欣賞都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自然地理環境為書法提供了物質基礎(如紙、毛筆, 自然景觀反射等) , 人文地理環境為書法提供了精神基礎(文字元號、情趣、審美觀、氣氛等)。中國地理環境的客觀存在及其時間和空間分異是中國書法產生、發展變化和地區分異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目前, 國內從文化藝術、審美、歷史學等角度研究書法成績斐然, 但全面, 系統地對中國書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研討尚屬空白。
1.人文環境中特有的漢字與毛筆決定了中國書法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書法, 是指以文字(嚴格地說是漢字) 作為有序的書寫對象的藝術。從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世界各國都有自已的文字和書寫技巧, 因而也應該都有自已的「書法」, 但唯獨中國書法能成為一門藝術, 從根本上說是由於中國漢字與毛筆因素的特殊性決定的。
書法家的創作過程是文字—書寫—書法的一個動態過程, 把時間的連續凝凍為空間的共存, 供社會欣賞。但是書法家只能創造書法, 而不能創造文字, 更不能離開文字。
漢字的形體在歷史上曾出現過刀刻於龜甲獸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 鑄於鍾鼎器物之上的周代金文,以籀文和石鼓文為代表的春秋時代的文字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的標准字體小篆。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線條繁復紛雜的自然描摹演變為線條化的符號, 從字形的不定型不統一發展為定型化、規范化。秦朝「書同文」結束了線條勾勒的古漢字階段, 朝著筆畫組合於方塊空間之內的漢字的階段發展, 先後發展出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漢字發展到楷書已經基本定型。雖然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揚棄了篆書的象形質素或象形精神, 但是這種象形化的意境是存在的。宗白華先生說過: 「中國字, 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 這一點就有藝術性。」[1 ]
阿諾德·豪澤爾曾說過, 「世界上只有無藝術的社會, 而沒有無社會的藝術。」[2 ]從傳統書論對「書」的闡述看, 「中國書法無疑擔負著社會表義的交際功能, 因為作為視覺藝術系統的書法, 和作為語言視覺符號系統的文字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親緣的血肉聯系。」[3 ]
如果說中國人文環境中特有的漢字因素是形成書法藝術的基礎的話, 那麼筆則是書法成為一門藝術不可缺少的又一人文環境條件, 這里所說的筆是指毛筆, 中國書法也是僅指毛筆書法而言的。中國的毛筆具有「尖、齊、圓、健」四德。毛筆對書寫過程中的動作的變化, 力量的輕重有高度敏感性, 哪怕是一點點動作的不同和力量的微妙變化, 落在紙上的墨象便有不同, 在用筆的快慢節奏、線條和粗細變化, 墨象的枯濕濃淡等方面具有極大的自由性和創造性, 而西歐諸國則不同, 他們的筆是以削尖的鵝毛管做成的, 後來普遍採用鋼筆。這些都不是軟性筆, 功能無法與毛筆相比。正因為如此, 美學家、鑒賞家, 都把毛筆和中華民族的文化、藝術尤其是美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豐子愷先生說: 「中國的民族精神, 寄託在這支毛筆里頭! 」[4 ]宗白華先生指出: 「中國的毛筆靈巧得很。這個工具, 對於中國藝術和美學思想的發展來說, 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5 ]書法藝術的發展正是在漢字與筆的相互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
2.地理位置的閉塞性是中國書法封閉性、穩定性的基礎。
這里所指的封閉性主要是指書法是在中國土生土長, 很少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由於古代中國環境位置的影響, 在中國這門古老的書法藝術主要對緊鄰的韓國、日本產生影響。穩定性指的是在書法風格,審美觀的單一不變性上。中國大陸東瀕太平洋, 難以橫渡的太平洋在相當長的時期構成了中國人走向外部世界的障礙; 北有寒冷乾燥的遼闊荒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滕格里沙漠等; 西南面和南面有舉世罕見的崇山峻嶺和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 這種高度封閉、海陸難渡的環境位置, 對古代中國文化的形成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使得中國人的主體始終被束縛在這塊精耕細作的土地上, 單調、守舊、程序化的生活方式影響著文化精神和民族的審美意識。縱觀中國古代人類學史、思想史的發展, 取得決定地位的乃是孔孟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中國的書法正是在這種崇尚「中和」的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審美意識形態指導下穩步發展的。中國書法史「中和」的審美風格貫穿始終, 雖有個別標新立異, 試圖突破這種格局的書家, 但畢竟只是鳳毛麟角。這種崇尚「中庸」之道的單一和諧美, 還可以從歷代名家對書法的評論中得以印證。明代項穆在專著《書法雅言》中指出:「會於中和, 斯為美善。中也者, 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 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 和亦不可齋中, 如禮節樂和, 本然之體也。禮過於節則嚴矣, 樂純乎和則謠矣, 所以禮尚從容不迫, 樂戒奇倫而和。」[6 ]在這時期, 即便有外來文化克服地理位置上的阻隔由西域或海上傳入, 但能量多被消耗, 長途跋涉到遙遠的內地已是「強弩之末」, 或直接被華夏文明兼容消納。
3.自然環境南北差異導致了中國書法風格南北迥然
在中國東晉、南北朝時期, 中國書法藝術達到高度繁榮時期, 各種書體均已出現, 而這一時期, 因地域之分而造成文化色彩的差異是最為明顯的, 對這一時期書藝的南北二大派系作系統而周密地研究、考辨的是清代的阮元。對此, 他寫下了《南北書派論》, 《北碑南帖論》。「南派乃江右風流, 放妍妙,長於啟牘, 減筆至不可識……, 北派則是中原古法, 拘謹拙陋, 長於碑榜。……兩派判若江河, 南北世族不相通習。」[7 ]梁啟超從「精神的文明與地理關系」立論, 評論了南北地域對民俗風情以及文學藝術風格的影響, 提出了: 北俊南, 北肅南舒, 北強南秀, 北南華的三大比較。[8 ]
綜上所述, 我們可以概括出南北兩方的書風特徵: 北方尚「壯美」, 以碑取勝。總體風格是粗獷質朴, 天姿縱橫, 不修邊幅而自有情趣。用筆則是多見方峻。如之刀痕畢露, 更有峭厲之感。南方尚「優美」即陰柔之美, 以帖取勝, 總體風貌是寧靜秀雅, 含蓄雋永, 柔美如鳥散萍開, 柳舒花放。用筆以圓筆為主, 講求: 行於簡易閑澹之中, 而有深遠無窮之味。
物質生產是整個社會生活及整個現實歷史的基礎,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 決定社會發展程度, 因而也是決定文化發展水平的主要力量。生產力的三要素與地理環境保持著直接或間接的, 或深或淺的相互關系, 地理環境是人類從事社會生產須臾不可脫離的空間和物質——能量前提, 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 經常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造成了千差萬別的文化區域類型, 對於書法藝術的影響亦不例外。
中國北方的自然景觀以粗獷、峻厚、雄偉見長, 翻開地圖, 可以看到古代中國文明的中心東臨大海,北接戈壁, 沙漠、乾旱草原和西伯利亞森林與寒原, 南面、西面為迤逶叢林, 以及金沙江、怒江和橫斷山脈, 青藏高原等天然屏障, 構成了絕好的封閉系統, 在某種程度上有助於北方書家死守中原古法, 拒不接受四周文化的影響, 唯我獨尊。本區內部平原廣闊地貌發育廣泛。經流水切割和塊體運動, 形成了塬、梁、峁、溝等形態。給人一種近於原始的美感。植被生長不夠茂密, 冬春季自然景觀比較蕭條, 顯示出其粗獷、豪放、雄偉的風采。山川深厚, 一些大山海拔都在2000 米以上, 書法家們的長期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自然界對其書風的形成無疑是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法國思想家讓·博丹認為地理環境的差別影響和決定著人們生理、心理特徵, 進而對文化風格產生影響。當然對書法家質朴、雄壯、粗獷書風的形成, 有著極大的影響, 用筆也純以特別能表現其性情的方筆居多。
而我國南方書法群體集中在長江中下游一帶, 這里氣侯溫暖濕潤, 以「水鄉澤國」為特色, 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以及各種常綠花革與灌木叢, 覆蓋率高, 出體輪廓柔和優美, 湖泊眾多。正是這靈出秀水的江南陶冶了文人的心靈。加之玄學的興起, 崇尚風浪倜儻, 登山臨水而放達不羈, 造就了王羲之為代表的江南書風。
3. 為什麼優墨書法的國標楷體這么火
讓孩子學書法,是很好的開端,古話說字如其人,雖說優墨書法的國際楷書很火,但我不知道是否如傳聞中的那樣好,我平常練字都是用的古帖,像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這可是公認的天下第一楷書,既可以用毛筆去臨摹也可以用硬筆。我國當代歐體第一人田英章老師就說過,如果古代的書法大家寫十成的字和他寫十成的字相比,他也只能到達古代書法大家們的三四成,所以我建議先去學習古代的作品,找一個好老師,認真學,就能讓自己孩子的字跡和其他孩子庸俗的字跡區分開來,然後脫穎而出,孩子的字會一點也不比優墨書法的國際楷體差,或許比他們還強。最後我說千萬別忘記了中國古代的書法文化,創作不易,希望大家能採納。謝謝!
4. 楷書,冬景,杜甫
杜甫<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並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里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了。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只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一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一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里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里很關鍵的一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一個,兩個,噢,原來這里還有一隻小鳥。而這里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並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後面一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一隻小鳥在下,另一隻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麼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裡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里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後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餘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卷在樹冠上,由於細柳條的淺棕色里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里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泄春消息,柳絲長,草芽碧。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詩人准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里,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隻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麼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於黃鸝鳥來說,一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一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一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詩人也借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里,「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里,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標里,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於,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干凈淳樸。這層意思對於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一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里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里,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一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里,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里,只是單單描寫了景緻,在下闋里,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一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築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於在山西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並數次古建築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卷,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里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一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麼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一個視角。這里,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餘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一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一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一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熏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像。「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亘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回收,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緻,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里的景緻,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緻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緻。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一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一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後一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鬱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感慨。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願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聖,其晚年五十多歲後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從出生伊始,武則天駕崩歸天,唐代進入末代戰亂時期,到詩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亂」。經年的人生磨難,使杜甫看盡人間離苦,紅塵悲情。此時的文學史上唐詩,由於有李白、杜甫的在世,進入了盛唐詩時代。
這段時期,詩仙與詩聖用大量的詩歌從三個方面開始記錄了盛唐時期人文、政治、社會等史詩。第一、抒寫拯物濟世的理想抱負;第二、批判現實黑暗;第三、歌詠自然山水。李白的詩繼承了屈原以來的浪漫傳統。想像豐富,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飄逸奔放。而杜甫的詩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寫實傳統,直面現實人生,內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性變化。
5. 書法初學者
書法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五體,絕大多數人和我都認為初學者要以楷書為基礎,但也有人認為應從隸書學起。楷書結構的排列正好是中間階段。它是從隸書演變過來的,如果把楷書寫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筆法即是隸書。將書寫得簡便流動一些即是行書,行書再寫得簡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從隸書開始,就難以掌握楷書的筆法,因為楷書的筆法要比隸書豐富復雜。可見,練好楷書基本功可以作為練寫各體的基礎。
有了楷書的功底,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筆法,再寫魏碑、隸書和行書、草書。乃至篆書,就可以事半功倍。楷書又可以使魏碑、隸書的結體筆法得以豐富和變化,如諸遂良的楷書;楷書滲人行書、草書筆法可以增加靈動,如趙孟頫的某些楷書碑字。
有些初學者急於練習行書、草書,由於沒有楷書的基本功力,雖然寫得「龍飛鳳舞」,但沒有字型的基本規矩和點劃的基本功力,結果事倍功半,會走彎路的。
楷書練習最好的方法就是臨貼,不管是誰的字帖都不會讓人覺得簡單,如果有誰的比較簡單,恐怕早已經是書法初始練習唯一的了。其實臨哪本貼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碑貼,顏、歐、柳、趙都可以,但在購買碑貼的時候盡量購買質量較好的字貼。
寫毛筆書法時要用的東西是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欲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練好毛筆字,選正確毛筆是最關鍵的。
要選擇具有性能好的毛筆,使用起來運轉自如,具有尖、齊、圓、健四個特點,就是我們常說毛筆的「尖、齊、圓、健」四德。
毛筆的種類很多,一般寫字的筆,大致分軟性、硬性、中性三類。軟性的筆,有羊毫、雞毫等。硬性的筆,有紫毫(兔毫)、狼毫、鼠毫等。中性(不軟不硬)的筆稱「兼毫」,有羊紫兼、羊狼兼兩種。
對於初學者來說,如果一開始就用硬毫筆,運筆無需多少技法比較省事,因為筆會幫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筆,一旦拿起羊毫筆來頓感寸步難行。相反,如果你初學時即用羊毫筆來練字,雖說開始時難度大一些,必須用提按換鋒的方法才能寫出合格的筆畫來,但也因此而學會了使用軟毫筆的方法,隨著聯系時間的增加,慢慢就會得心應手、應用自如。這時候你如果拿起硬毫筆來寫,會感到輕松好使。
古人對於筆的使用也有很多經驗之談。認為初學時不易買很好很昂貴的筆,而主張使用劣筆,因為你如能用劣筆寫出好的字來,用好筆就會更稱手,寫的更好。相反,如果一上來就用很好的筆,一輩子就只會使用好筆,一旦遇到差一點的筆就寫不好字了。當然也不能用太差的筆來練字,這對於初學者來說,會增加難度。初唐大書家歐陽詢就有「不擇紙筆,皆得如志」的記載,備受同時代的虞世南的稱道。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說,正宗的狼毫筆很貴,好的「大蘭竹」要賣一兩百元一支,而普通的羊毫筆只要兩三元,稍好一點的五六元一隻足矣。而且狼毫筆因為筆毫硬,容易磨損,使用時間不長,而羊毫筆軟且經久耐用。初學者還是買一隻羊毫筆經濟實惠。
在買筆之前還要了解一下毛筆的型號。毛筆因型制的不同又分小楷、中楷、大楷,再大就是屏筆、聯筆、斗筆、植筆等。由於各個筆廠的名稱、牌號的不同,大小也各不相同。初學者可以買一支長鋒羊毫筆,筆鋒長度在四五厘米左右,直徑在一厘米左右,這樣的毛筆可以寫七厘米見方的大楷字。對於剛學毛筆字的人來說比較合適。
毛筆的種類很多,在初次學習時,希望你選用「兼毫」的湖筆。因為兼毫的湖筆,筆芯硬,易於掌握,對你以後的學習很重要,我說一下為什麼不使用」羊毫「和」狼豪「,因為前者很軟不易於掌握,後者很硬適合畫寫意。
在選擇筆峰時,我們應該選擇適當的長短,因為筆鋒太長不易於掌握,但筆鋒長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適合寫」草書「一氣呵成」,筆鋒長可以保證墨的夠用,反之,筆鋒短適合寫楷書,易於掌握。
選筆時也要顧及臨摹的碑帖。所謂「用某家所用的筆,又寫他那一種字」。要判斷所使用的是那一種筆,直接看他的字跡是最好的方法:風格健勁的,選用健毫;姿媚豐腴的,選用柔毫;剛柔難分的,則選用兼毫。筆的特性亦影響寫出來的書法,如此才能臻乎書法之妙境。
還有一點是字體大小方面,寫大字用大筆,寫小字用小筆。小筆寫大字易損筆且不能使轉自如,大筆寫小字則有點「殺雞用牛刀了」。
選擇方法:
1.尖:筆毫聚合時,筆鋒要能收尖。
指筆毫聚攏時,末端要尖銳。筆尖則寫字鋒棱易出,較易傳神。作家常以「禿筆」稱自己的筆,但筆不尖則成禿筆,做書神采頓失。選購新筆時,毫毛有膠聚合,很容易分辨。在檢查舊筆時,先將筆潤濕,毫毛聚攏,便可分辨尖禿。
2.齊:筆頭潤開捏扁,筆端的毛整齊無不齊現象。
指筆尖用水潤開壓平後,毫尖平齊。毫若齊則壓平時長短相等,中無空隙,運筆時才能「萬毫齊力」。因為需把筆完全潤開,選購時就較難檢查這一點。
3.圓:筆肚周圍,筆毫飽滿圓潤,呈圓錐狀,不扁不瘦。
指筆毫圓滿如棗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如毫毛充足則書寫時筆力完足,反之則身瘦,缺乏筆力。筆鋒圓滿,運筆自能圓轉如意。選購時,毫毛有膠聚攏,是不是圓滿,仔細看看就知道了。
4.健:筆毛有彈性,筆毛鋪開後易於收攏,筆力要健。
就是指筆腰的彈力;將筆毫重壓後提起,隨即恢復原狀。筆有彈力,則能運用自如;一般而言,兔毫、狼毫彈力較羊毫強,書寫進來堅挺峻拔。關於這一點,潤開後將筆重按再提起,鋒直則健。
尖:指筆鋒尖如錐狀;齊:筆鋒撮平後,齊如刀切;圓:筆頭圓渾飽滿;健:筆鋒挺立,富有彈性。
第二就是墨,目前來說用「一得閣」產的墨就很不錯,方便經濟。
第三是紙,初學者可用毛邊紙等較便宜的紙,練到一定程度或經濟條件好的也可以用宣紙。
第四是硯,放置墨汁的硯台,以利於潤筆寫字。用墨塊去研墨,現在大部分的人是不用的,只有個別特殊需求的人才用硯台磨墨。
練字的一般步驟
在選帖的基礎上,要經過讀帖、描摹、臨帖、背帖、創作五步。
第一步讀帖
帖上漢字的讀音我們都知道,無需再讀。讀什麼?讀字形,讀結構,讀筆畫,分析揣摩字的筆畫特點及筆畫間的相互關系。例如:我們讀漢字的「中」,要讀出「中」的一豎穿過了「口」的正中間,「口」字稍扁,中間的長豎被「口」字的下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橫分成長度相等的兩段。這就是讀字形,讀結構。不同字體,筆畫具有不同特點。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紅,即初學者在印好的紅字帖上沿筆跡用毛筆描寫。「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紙覆在範字上,沿紙上的字影一筆一畫的寫,又叫寫仿影。
第三步臨帖。指把字帖置於一旁,看著字帖一字一字地寫,這種方法有利於掌握字的筆法筆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結構。
第四步背帖。指在臨帖的基礎上把字帖去掉,根據自己的記憶,回憶字帖上的字形,將其寫在紙上的方法。這是練好字的關鍵一步,只有對所寫的字精審細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筆有神,准確無誤。寫字的時候,如能在所寫的白紙上看到要寫漢字的准確字形,做到「成字在紙,成字在胸」,下筆如描紅,寫一手好字就不成問題了。
第五步創作。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寫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悟出字帖上沒有的字的寫法。根據自己表情達意的需要,寫出一段有中心、有內容、自成體系的文字,這就是創作了。
如果能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寫出一手與字帖接近的字,你練字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練字姿勢:
練字應注意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做到「頭正、身直、臂開、足安」。一般字帖上都有寫字的姿勢和執筆的方法。
我不在北京,不知道在北京海淀區有什麼可以學書法的地方,我只知道北京有個010畫室比較有名,但不知道有沒有教書法,你可以打聽一下。
6.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是怎樣的
禾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如下圖所示:
禾一般做名詞使用:
1,本義,名詞:粟的植株,谷類植物的統稱,結穗的谷類作物的總稱。組詞如:禾稼,禾穀,禾粟 ,禾疇,禾穎,禾絹,禾,禾稿,禾菽,禾卉。
2,名詞,特指初生沒有吐穗的水稻。組詞如:禾場,禾稈,禾苗,稻禾,禾把,禾米,禾頭生耳。
(6)中國地理楷書怎麼寫擴展閱讀
文言版《說文解字》: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白話版《說文解字》:禾,嘉穀。二月開始生長,八月成孰,處四季之中,得陰陽之和,所以稱它為禾(和)。禾,屬木,因此它的地理木旺而生,金旺而死。
組詞解釋:
1,禾頭生耳,讀音為hé tóu shēng ěr,禾頭:農作物的頂端;耳:耳狀物,指穀物經雨而長出的芽。莊稼頂部出芽,那麼這種莊稼也就報廢了。此為災年的徵兆。唐·杜甫《秋雨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意思是莊稼頂部出芽,稻穀也黑了,農夫和田婦都沒有了消息。
2,禾粟,讀音hé sù,漢語詞彙,解釋為谷粟。《左傳·襄公三十年》:「聚禾粟,繕城郭,恃此二者而不撫其民。」意思是他們積聚糧食,修理城郭,靠了這兩條而不安撫百姓。
3,禾田,讀音為hé tián,是漢語詞語,解釋為稻田。碧野《沒有花的春天》第八章:「這些日子街市上泥鰍落禾田,亂成一片。」
4,禾黍,讀音為hé shǔ,禾與黍。泛指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由草料的恐慌,發生了芻秣的栽培;由芻秣的栽培,更發明了禾黍的種植。」
5,禾秧,讀音為hé yāng,稻的秧苗。許地山 《蜜蜂和農人》:「禾秧要水養,各人還為踏車忙。」
7. 「中國」二字在歷史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寫法是什麼樣子的呢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范。
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准字。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體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片語,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目前,考古學者共發掘甲骨16萬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沒有文字記載的碎塊。據統計,所有這些甲骨上的各種文字總計為四千多個,其中經過學者們考證研究的約有三千個,在三千餘字裡面,學者們釋讀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餘的或者不可釋讀,或者學者們分歧嚴重。盡管如此,通過這一千多字,人們已經可以大致了解有關商朝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甲骨文是一種成熟而系統的文字,為後世的漢字發展奠定了基礎。此後,漢字又經歷了銅銘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等形式,並一直沿用至今。
可以分別網路一下『』中「」國『』兩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
8. 請分別寫出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的產生時間和歷史
甲骨文 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9. 中國的文字演變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