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廣西地理是怎麼形成的

廣西地理是怎麼形成的

發布時間:2022-05-20 19:04:54

① 廣東珠三角和廣西,在地理上通過什麼建立聯系呢

廣西人喜歡去廣東打工,一個原因是因為距離近(從我的老家貴港坐動車到廣州只需3個來小時,而到北京,我常坐的普通火車最快需要25小時,慢的時候需要30多小時);另一個原因是廣西的桂東南和廣東的粵西在風俗習慣、飲食習慣、文化方面相近,都說白話(廣東人稱為粵語),而珠三角地區部分人也講白話。

桂東南和珠三角除了兩地本土語言上的相通外,其實廣西和珠三角在地理上也有聯系,你可能會說,廣西和珠三角隔著粵西的大山呢,兩者在地理上能有什麼關系!

要理清這個關系,我們得先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是怎麼形成的。

雖然西江的發源地不在廣西,但西江在廣西境內的河段非常長,而且支流很多,西江在廣西境內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理和保護,生態環境部19年發布的“水質排名”中,全國水質最好30座城市廣西佔了9座,在考核的水體中,大多數是西江的幹流和支流。

② 廣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我國大陸最南部,南臨南海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從考古發現的百色古人類遺址可知,早在7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距今5萬年左右的「柳江人」,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今廣西地域主要分屬於桂林郡和象郡,這是廣西最早納入統一的中央王朝版圖。為了解決秦軍的糧餉運輸,在今興安縣境內開鑿了人工運河——靈渠;靈渠溝通了珠江和長江兩大水系,對嶺南地區的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漢初,代行南海尉趙佗擊並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國,今嶺南地區包括廣西大部分隸屬於南越國。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平定南越,蒼梧廣信(今梧州)成為交趾刺史部9郡的行政中心。西漢時,合浦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甌駱越人從戰國時開始繪制的左江崖壁畫約完成於此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廣西先屬吳,其後歸於晉及不斷更替的南朝宋、齊、梁、陳各政權。唐咸通三年(862),分嶺南道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升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這是廣西最早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唐代廣西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桂布」名聞遐邇;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鎮興起;修築了溝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廣西出現了第一個狀元趙觀文和頗負盛名的詩人曹鄴、曹唐。五代十國時期,楚與南漢長期爭奪廣西,社會經濟遭受破壞。宋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為廣西,廣西之名始於此;宋代,先後發生了區希范起義、儂智高起兵反宋、李接起義等反抗宋王朝的事件;而交趾上層統治者則於熙寧八年(1075)大規模入侵廣西,僅邕州(在今南寧)屠城被害人數就達5萬多人;宋代邕州橫山寨(今田東縣平馬鎮)、永平寨(在今寧明縣)及欽州3大博易場成為西南民族集市或與交趾等地貿易的國際市鎮;有色金屬錫、鉛的產量居於全國前列;梧州元豐監成為江南六大鑄錢監之一;紡織品尤其是薴麻織品質量上乘,左右江出產的緂布色彩豐富,是最早的壯錦及當時的上品衣料。元朝統治廣西基本上著重於軍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駐屯兵,實行軍事性質的屯田;至正二十三年(1363),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

明初改廣西行省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是當時全國13個布政使司之一。朱元璋分封其侄孫朱守謙為靖江王,於洪武五年(1372)開始在桂林獨秀峰下修建了靖江王府和王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寇進犯我國東南沿海,田州土官妻瓦氏夫人率一支由壯族子弟組成的俍兵赴前線抗倭,屢敗敵寇,戰績顯赫。明朝是封建社會廣西經濟開發最有成效的時期,大量移民湧入,耕地面積顯著增加;已開始種植雙季稻,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細致;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代表性建築有容縣真武閣、合浦大士閣等。文化教育與中原地區的差距日漸縮小,各州縣包括土州土縣都辦起了學校,人才輩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學者、教育家、軍事家和政治家,如「兄弟尚書」蔣冕、蔣昇,軍事家袁崇煥等。然而終明之世,土官對朝廷的叛亂和土官之間的紛爭不斷爆發,土地和食鹽成為嚴重社會問題,賦稅徭役苛重,致使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規模較大的各族農民起義有大藤峽瑤民起義、八寨起義、古田起義等,其中大藤峽起義綿延不斷達200年。清初,廣西兵禍連年,先是桂林成為南明永曆政權駐地和瞿式耜、大西軍李定國抗清斗爭的中心;不久又爆發了平西王吳三桂等叛亂的「三藩之亂」,主持廣西軍務的孫延齡起兵從亂;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廣西才真正歸入清王朝的版圖。清代廣西的農田水利灌溉技術日臻成熟,各種陂、堰、塘、渠的修建和水翻筒車普遍使用,許多山區亦開辟出梯田、沖田等等,例如令人嘆為觀止的龍勝龍脊梯田,始造於元代,歷明至清才完成;出現了星羅棋布的農村圩市,城鎮商業的繁榮以梧州為冠。全省各地皆設書院和義學;方誌的編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謝啟昆主修的嘉慶《廣西通志》被譽為「省志楷模」;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桂劇、彩調劇等民間戲劇已十分流行。清中期以後,天地會勢力在廣西發展迅速,頻頻起義,標志著一場大風暴的即將來臨。

先秦以前,廣西為百越民族聚居地。秦漢以降,漢族人民和苗、瑤、回等少數民族因軍事、經濟、避亂、仕宦、謫遷等原因源源不斷地遷入廣西。移民不僅是古代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有效途徑,也構成秦漢以後歷代中央政權對廣西進行統治的社會基礎。移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經驗、農作物的新品種等,將漢族的封建政治和文化傳播到廣西。例如隋桂州總管令狐熙、唐柳州刺史柳宗元、容州刺史韋丹、宋廣西轉運使陳堯叟等一批傑出人物來桂任職,就實行過不少發展生產、緩和民族矛盾的改革措施,對促進廣西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

唐代開始在廣西少數民族聚居區設置羈縻州縣,任用當地民族首領世襲管理;宋代沿襲;元以後稱為土州土縣;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最鼎盛的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土官在轄境內擁有統兵治民的大權,無異於土皇帝;清代,廣西土司制度已趨腐朽,於雍正年間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流;土司制度最後於民國17年(1928)才在廣西完全終結。

鴉片戰爭後,我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兩廣是受鴉片走私危害最嚴重的地區,同時隨著封建統治的沒落腐朽,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把廣西人民推向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最前沿。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廣西梧州防兵首先奉調趕往廣州前線支援,廣西前後共調集兵力數千名,還調集大炮、火炮及鑄炮工匠赴粵增援,珠江口海面防禦工事「排鏈」所用的參天大木也選材自廣西。廣西成為太平天國起義的策源地: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兩萬多廣西各族兒女匯集桂平金田,誓師起義,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拉開了序幕;9月,太平軍佔領永安,封王建政,頒行各種制度;繼而揮師北上,東下江南,建都天京(今南京),迅速形成了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與此同時,以天地會組織為核心的人民反清起義也在廣西勃然興起;其中尤以1854年在灌陽建立的昇平天國、1855年在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1860年在新寧州(今屬扶綏)建立的延陵國3個農民政權最為引人注目。隨著外國洋教勢力在廣西的發展,近代廣西民教沖突不斷,其中1856年的「西林教案」引發了中法兩國的外事交涉,法國以此為借口,與英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危機日益加深,廣西各族兒女奮起抗擊法國的覬覦和侵略,民族英雄劉永福率領由廣西子弟組成的黑旗軍在越南屢創法軍,取得著名的紙橋等大捷;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陸路戰場,老將馮子才率部痛殲進犯的法軍,取得了號稱我國近代「中西戰爭第一大捷」的鎮南關大捷;法軍慘敗的消息傳至巴黎,直接導致了法國茹費里內閣的倒台。中國近代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先後使北海、龍州、梧州成為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帝國主義列強向廣西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攫取開礦、航運和修築鐵路等特權,把持海關,操縱金融;隨著自然經濟被破壞,廣西的近代化伴隨著半殖民地化進程在血與火中生長。在世紀末變法維新的呼聲中,康有為曾兩次到廣西進行變法維新宣傳,創辦「聖學會」和《廣仁報》,開風氣之先;1895年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反對簽定對日割地賠款的《馬關條約》,廣西有99名舉人參加了這次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愛國憂時的政治大請願。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至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在桂西南邊境地區先後發動了欽廉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和欽廉上思起義等3次武裝起義,而雲南河口起義、辛亥廣州黃花崗之役也有不少廣西籍同盟會員參加,廣西革命黨人前仆後繼,為辛亥武昌起義發揮了重要的催生作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其時在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堂學習的廣西籍學生160多人直接參加了首義;在廣西的革命黨人則組織了柳州、潯州(府治今桂平)起義,廣西隨之宣布獨立。然而,廣西的軍政大權卻被陸榮廷所篡奪,形成了獨踞一方的舊桂系軍事集團;舊桂系貪婪殘暴,屠殺革命黨人,鎮壓「二次革命」,勾結北洋軍閥,破壞「護法運動」,終於在孫中山發動的「援桂討陸」戰爭中宣告崩潰。廣西平定後,孫中山曾出巡廣西,督師整軍,計劃經桂林出師北伐,但因陳炯明的掣肘而夭折。

年「五四」運動爆發,廣西各城鎮的學生、工人和各界群眾積極聲援北京學生的愛國斗爭,廣西的革命運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廣西的傳播,促進了廣西人民的新覺醒,192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廣西最早的地方組織首先在梧州建立。與此同時,曾為舊桂系下級軍官的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藉助廣東革命陣營的力量,統一廣西,建立了新桂系的統治。隨後,新桂系與國民政府達成兩廣統一方案,廣西歸屬國民政府領導。在聲援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的斗爭風暴中,國共合作的局面在廣西正式形成,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婦女運動在全省范圍內蓬勃開展起來;新桂系軍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參加北伐,且屢挫強敵,成為北伐軍中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之一。然而,「四一二」政變中,新桂系追隨蔣介石「清黨」反共,使廣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和工農運動轉入低潮。

由於北伐戰爭中新桂系勢力的迅速擴張,同蔣介石集團發生了尖銳矛盾,1929~1930年,蔣桂連年混戰,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破壞,但客觀上也為廣西革命造成了有利時機。中共中央派鄧小平到廣西,通過對其時主政廣西的俞作柏、李明瑞進行卓有成效的統戰工作,成功發動領導了百色起義和龍州起義,創建了紅七軍、紅八軍和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一次光輝實踐。

「九一八」事變後,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共中央注意到新桂系與蔣介石集團對日態度的分歧,從1934年就開始了對其上層的統戰工作。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也在城鄉發動人民群眾開展普遍的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1日,新桂系聯合廣東發動了抗日反蔣的兩廣事變,中共中央在對事變表示支持和肯定的同時,向李宗仁等表明「停止內戰、逼蔣抗日」的方針,推動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全面抗戰爆發後,廣西各地掀起抗日救國的熱潮,各族青年紛紛應征入伍;廣西當局兩個月內就裝備了4個軍、48個團開赴前線,動員之迅速為全國少有。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與昆侖關戰役、桂柳會戰與守衛桂林城等全國和廣西各抗日戰場,到處都有廣西子弟兵浴血沙場。1938年10月後,廣州、武漢相繼失陷,淪陷區大批文化團體和文化工作者匯集桂林,桂林成為抗戰大後方的文化中心,被譽為「文化城」,名揚海內外;同時,八路軍桂林辦事處建立,「八辦」又是中共在廣西的公開機關和南方局駐桂林辦事處,它的建立對爭取廣西當局開放民主、宣傳動員國統區人民堅持持久抗戰,鞏固和發展西南、南洋等地區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籌集抗日物資,起過重要作用;南方局書記周恩來曾3次到桂林開展抗日宣傳和統戰工作。1939年和1944年,廣西曾兩度淪陷,日軍所到之處,燒殺淫掠,廣西人民遭受空前災難;第一次淪陷期間,以共產黨員為骨乾的廣西學生軍和戰時工作團深入桂南各縣發動群眾,掀起民眾支前參戰的熱潮;第二次淪陷期間,中共廣西地方組織動員和組織群眾建立抗日武裝,開展保衛家鄉的敵後抗日游擊戰爭。廣西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實地說,新桂系統治廣西時期,在推動廣西近代工礦業、經濟、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等方面都有所建樹。然而抗戰勝利後,新桂系積極追隨蔣介石,全力轉入了反共內戰,在廣西實行「三征」(徵兵、征糧、征稅)暴政,鎮壓中國共產黨、民主進步勢力和人民民主運動。隨著內戰的發展,國民黨政權陷入了軍事、政治、經濟的全面危機當中。中共廣西地方組織以反「三征」為口號,相繼在桂東、桂北、左江、桂西、桂中、桂中南等農村地區發動和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在城市,則開展了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和反對美國侵華政策的斗爭。1949年1月蔣介石一度引退,為挽救國民黨的失敗,美國支持的副總統李宗仁出任代總統,與中共談判,企圖實現「劃江而治」;但隨著人民解放軍4月渡過長江,新桂系「劃江而治」的幻想破滅。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廣西各地游擊隊開始向盤踞城鎮、交通要隘、據點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解放廣大農村,配合南下解放大軍作戰;桂、柳、邕、梧的中共組織則在白色恐怖下巧妙地開展統戰策反工作,領導各界群眾開展護廠、護校、護路斗爭,迎接解放。10月,新桂系白崇禧集團在湖南衡陽地區被解放軍擊潰,5個兵團17萬餘人狼狽逃回廣西,企圖長期經營廣西老巢,負隅頑抗。11月7日,人民解放軍集中二、四野戰軍45萬人的兵力,兵分三路,在廣西人民群眾和各路游擊隊的配合下,發起解放廣西戰役。12月11日,人民解放軍將紅旗插上了中越邊境要塞鎮南關(今友誼關),宣告廣西全境解放,廣西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③ 廣西南寧:地理位置與風土人情

一、廣西南寧的地理位置

廣西南寧,別稱綠城、邕城、南方水城、五象城,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廣西南寧的位置處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部偏西方向,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毗鄰,東鄰粵港澳瓊、西接印度半島,地理坐標為東經108°22′,北緯22°48′。

二、廣西南寧的風土人情

廣西南寧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廣西南寧主要的少數民族有壯族、瑤族、苗族、侗族、回族、滿族、毛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建築形態各異,特色鮮明,風俗也多種多樣。

炮龍節是南寧賓陽特色的的傳統節日。傳統炮龍年年舞,年年傳統舞炮龍。炮龍節是漢族和壯族兩家人的文化融合,產生的民間節慶。

「火獅節」是南寧民間的稱呼,屆時雁江鎮每條街都會派出一條獅,到家家戶戶拜年。各家各戶也准備了很多鞭炮和紅包迎接舞獅,古色古香的的街道,紅紅火火的炮花,場面足以媲美賓陽的炮龍節。

(3)廣西地理是怎麼形成的擴展閱讀

廣西南寧的歷史變化:

南寧自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誕生之日起,1700年間城市經歷了幾次遷移與發展:從邕州古城、晉城、唐城、宋城到新南寧。

1、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晉興郡誕生,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郡治所、縣治所初始就設在邕州古城即平南村一帶。

2、晉興郡治、縣治便從邕江南岸逐漸向北岸地勢較高的凌鐵村遷移並建設新城,史料稱新城為「晉城」,晉城沒有城牆,范圍很小不足半平方公里。

3、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開始,在「晉城」東北重建新城,唐城一直到北宋皇祐初年(1049年)仍存在。

4、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劉初任邕州太守,便在離唐城西北約1公里的五花嶺一帶開始建新城。從明代開始,「宋城」的外圍逐步拓展為城區。

5、解放後,城區的發展均是以宋城為基礎形成的舊城區為中心,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擴展,城區范圍不斷擴大。

④ 廣西的氣候特徵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1、 廣西氣侯特徵:熱量豐富、四季宜耕,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

2、形成原因:
緯度位置 海陸位置 地形因素 大氣環流(季風)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8'至112°04 ',北緯20°54'至26°23',屬低緯地區。四周多山,境內以丘陵山地為主,南瀕熱帶海洋。這種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大氣環流的共同作用,形成熱量豐富、四季宜耕,降水豐沛、干濕分明,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徵。

⑤ 廣西的地理是怎樣的

廣西地處祖國南部。南臨北部灣,與海南省隔海相望,東連廣東,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鄰雲南,西南與越南毗鄰。陸地區域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2.5%,居各省區市第9位。
廣西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山多地少。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四周山地環繞,呈盆地狀,盆地邊緣多決口,中部和南部多為平地。在陸地總面積中,山地(海拔400米以上)佔39.8%,石山(海拔400米)佔19.7%,丘陵(海拔200—400米)佔10.3%,台地(海拔200米以下)佔6.3%,平原佔20.6%,水面佔3.3%。現有耕地面積約4000萬畝,占土地面積的11%,人均耕地0.82畝。
廣西屬沿海地區。北部灣海域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東起粵桂交界處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邊境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1500多公里。海岸類型分沖積平原海岸和台地海岸兩種。沿海島嶼有697個,島嶼岸線長600餘公里,島嶼總面積84平方公里。潿洲島是廣西沿海最大的島嶼,面積約28平方公里。

⑥ 廣西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方沿海,位於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接鄰省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與海南隔海相望。接鄰國家:越南,國境線全長約800多公里;海岸線長度:約1500公里。陸地區域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比例:2.5%,在全國各省區市國土總面積中排名第9位。

廣西南臨北部灣,屬於南海,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其大陸海岸線約1595千米,島嶼岸線461千米。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深廣大,面積達1005㎞²。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²。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千米,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84㎞²,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8平方千米。

⑦ 廣西壯族的地理概況是怎樣的

廣西地理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地處祖國南疆,位於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廣西區位優越,南臨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東鄰粵、港、澳,北連華中,背靠大西南。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廣西周邊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等省接壤。東南與廣東省省界線長約931公里,東北與湖南省省界長約970公里,北面與貴州省省界長約1177公里,西面與雲南省省界長約632公里。西南與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邊界線長約637公里。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全區土地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2.47%。東西最大跨距約771公里,南北最大跨距(南至斜陽島)約634公里。全自治區聚居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2001年總人口4788萬人,其中壯族人口佔32.79%。

廣西地形概況

廣西位於全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地處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整個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山嶺連綿、山體龐大、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廣西地貌總體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狀。

其特徵是: 1.盆地大小相雜。西、北部為雲貴高原邊緣,東北為南嶺山地,東南及南部是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盆地中部被廣西弧形山脈分割,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沿廣西弧形山脈前坳陷為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形成大小盆地相雜的地貌結構。

2.山系多呈弧形,層層相套。自北向南大致可分為4列:第一列為大苗山—九萬大山;第二列為大南山—天平山—鳳凰山;第三列為駕橋嶺—大瑤山—蓮花山—鎮龍山—大明山—都陽山(此列亦稱廣西弧〕;第四列為雲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大青山。山系走向明顯呈現東部受太平洋板塊擠壓、西部受印度洋板塊擠壓跡象。山地以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為主,占廣西總面積23.5%;海拔400—800米低山次之,占廣西總面積15.9%。桂東北貓兒山主峰海拔2141米,為廣西第一高峰,也是南嶺最高峰。越城嶺—貓兒山與海洋山之間的湘桂走廊是中國三大走廊之一。

3.丘陵錯綜,占廣西總面積10.3%,在桂東南、桂南及桂西南連片集中。

4.平地(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山)占廣西總面積26.9%。廣西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二類。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於各大、中河流沿岸,較大平原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其中潯江平原最大,面積達630平方公里。

5.喀斯特廣布,占廣西總面積37.8%,集中連片分布於桂西南、桂西北、桂中、桂東北。其發育類型之多為世界少見。

河流眾多

廣西河流大多沿著地勢呈傾斜面,從西北流向東南,形成了以紅水河—西江為主幹流的橫貫廣西中部以及支流分布於兩側的樹枝狀水系。其中集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6條,總長度有3.4萬公里,河網密度0.144公里/平方公里。分屬珠江、長江、桂南獨流入海、百都河等四大水系。珠江水系是廣西最大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85.2%,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33條,主幹流南盤江—紅水河—黔江—潯江—西江自西北折東橫貫全境,全長1239公里,出梧州流向廣東入南海。長江水系分布處於桂東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3.5%,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0條,主要河段有湘江、資江,屬洞庭湖水繫上游,經湖南匯入長江。其中湘江在興安縣附近通過秦代開鑿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獨流入海水系主要分布於桂南,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10.7%,較大河流有南流江、欽江、北侖河等,均注入北部灣。經越南入北部灣的百都河水系流域面積占廣西總面積0.6%。喀斯特地下河眾多,有433條,其中長度超過10公里的有248條,坡心河、地蘇河等均獨自形成地下河水系。

海岸、島嶼

廣西南部瀕臨屬於南海的北部灣。大陸海岸東起合浦縣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大陸海岸線長約1500公里,島嶼岸線46l公里。海岸線曲折,類型多樣。南流江口、欽江口為三角洲型海岸;鐵山港、大風江口、茅嶺江口、防城河口為溺谷型海岸;欽州及防城港兩市沿海為山地型海岸;北海、合浦為台地型海岸。廣西近海灘塗廣大,面積達1005平方公里。0—20米淺海廣闊,面積達6488平方公里。整個北部灣的面積約12.93萬平方公里,東起雷州半島、瓊州海峽,東南為海南島,北至廣西,西迄越南。灣內海底平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傾斜,傾斜度不到2°,水深一般20—50米,最深不超過90米。廣西沿海有697個島嶼,總面積約66.9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潿洲島面積約24.7平方公里。

⑧ 形成廣西區域特殊文化的歷史地理環境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⑨ 廣西的自然環境有什麼特點

1、位置境域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國南方沿海,位於東經104°26'—112°04',北緯20°54'—26°24'之間,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

接鄰省區:廣東、湖南、貴州、雲南,與海南隔海相望。

接鄰國家:越南,國境線全長約800多公里;海岸線長度:約1500公里。陸地區域總面積:23.67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總面積比例:2.5%,在全國各省區市國土總面積中排名第9位。

2、地形地貌

廣西處於被稱為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兩廣丘陵的西部,南邊朝向北部灣。整個地勢為四周多山地與高原,而中部與南部多為平地,因此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與東南之間呈盆地狀,素有「廣西盆地」之稱。位於自治區東南部的貴港市擁有廣西最大的平原「潯郁平原」。



3、氣候環境

廣西地處低緯度,北回歸線橫貫全區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南北以賀州——東蘭一線為界,此界以北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區各地極端最高氣溫為33.7-42.5℃,極端最低氣溫為-8.4-2.9℃,年平均氣溫在16.5-23.1℃之間。全區大部地區氣候溫暖,熱量豐富,雨水豐沛,干濕分明,季節變化不明顯,日照適中,冬少夏多。

4、水文特徵

廣西的岩溶地貌較為發育,地表水與地下水能相互轉化,數量比較穩定。但由於河流主要以雨量補給類型為主,各地降水分布不均,另外,出入境、入海水量比例不協調,加上受西南暖濕氣流和北方變性冷氣團的交替影響,乾旱、暴雨洪澇氣象等災害較為常見。

因此廣西境內的水資源總量並不穩定。境內河川有規律的汛期,並集中了河川徑流量的70%-80%,其中資水、湘江、賀江等桂東北河川汛期在3-8月,潯江、右江等桂西南河川汛期在5-10月,紅水河、柳江、左江、鬱江、黔江、西江等桂中諸河汛期多在4-9月。

5、植物環境

廣西發現野生植物288科1717屬8562種,數量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居第3位,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37種,珍貴植物主要有金花茶、銀杉、桫欏、擎天樹等。廣西南臨北部灣,海岸線曲折,溺谷多且面積廣闊,天然港灣眾多,沿海可開發的大小港口21個,灘塗面積約10萬公頃,其中有面積佔全國40%的紅樹林,總面積5654平方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廣西

閱讀全文

與廣西地理是怎麼形成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