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學如何促進地理學的發展

地理學如何促進地理學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2-05-21 11:59:47

㈠ 論述地理學的發展和地理學思想史演變

現代地理學是繼承和發展了近代地理學綜合性、區域性的傳統思想,已成為一個分支眾多的大學科體系。但地理學的綜合整體觀和綜合工作的高難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矛盾與差距,加上許多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出現,使地理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應用新技術,以提高綜合能力,開拓新的研究和應用領域。目前世界面臨著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有許多問題需要地理工作者去解決,如資源的開發利用;農業生產潛力的發揮與提高;環境質量評價監測和預報;產業布局與區域規劃,鄉村發展與城鎮化;自然災害防治對策,國土整治與區域發展等。這些都對地理學家提出了新的要求。迫使地理學進行學習和深入研究,推動地理學的發展。我國地理學家已經在調查、了解、評價自然條件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發展和協調人地關系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在地理學基礎研究方面也存在著創新和突出的前景。目前,在人類邁向21世紀前夕,可持續發展是當代社會進步的指導原則,它體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和諧以及人類對後代的責任感。1987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認為:可持續發展指既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基礎的發展。其實質是要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為後代奠定一個能夠持續發展的基礎。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21世紀議程》,它體現了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則是我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綱領和藍圖。其戰略思想是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資源的長期供給能力和環境的長期承受能力,在發展過程中要兼顧局部和全局利益,眼前和長遠利益,使環境與發展得以協調,其主要內容大體可歸納為:可持續發展總體戰略,社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四個部分。目前《21世紀議程》作為國家、部門以及地區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對地理學來說迎來了發展契機,我們應當抓住這一機遇,調整知識結構,擴大適應能力,積極投入,這是地理學發揮作用提高水平,為社會做出重要貢獻取得社會承認的關鍵。

㈡ 地理學的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自遠古至18世紀末。這一時期的地理學是工業革命之前的農牧業社會的產物,特點如下:
①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早期的記載多是片斷性的,中晚期出現不少地理著作,但多缺乏理論體系。
②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早期的學者是網路式的,地理學同其他學科摻和在一起。到了晚期,文藝復興之後,主要在歐洲出現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分化,但地理學內部的分化仍不明顯。直到19世紀,地理學才發生明顯的分化,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的事了。
③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該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呈現多元化。
世界幾個文明古國各自積累了有價值的地理知識,分別形成古埃及地理學、古希臘羅馬地理學、古代印度地理學、古代阿拉伯地理學和古代中國地理學。在早期,以古代中國和古希臘羅馬的成果最著。中國有《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等著作,古希臘羅馬有埃拉托色尼、斯特拉波和托勒密等人的著作。在中期,歐洲進入中世紀時代,地理學一度衰落了;中國的地理學則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和成果,有裴秀《禹貢地域圖》和「制圖六體」的繪圖原則、酈道元《水經注》、玄奘《大唐西域記》、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阿拉伯地理學在這個時期崛起,如馬蘇第、伊德里西等人的重要貢獻。在晚期,則以中國和歐洲的地理學最有成就。在中國,有鄭和「七下西洋」、羅洪先《廣輿圖》、徐霞客的游記、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等;在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C.哥倫布、V.da伽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極大地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出現了G.墨卡托的地圖集、B.瓦倫紐斯《普通地理學》等著作和地圖。(見中國地理學史) 中世紀的歐洲是經濟、文化衰落的黑暗時代,政教合一、閉關自守的小君主國使人們的地理眼界大為縮小,統治者力圖使地理學成為基督教的奴僕,出現了地理學思想的反動。不僅古希臘、羅馬在地理方面的優秀傳統未得到繼承,而且用宗教迷信和占星術來解釋一切地理現象。如六世紀商人科斯馬斯著《基督世界地形》,以地平說代替球形說。書中以摩西的聖櫃作為地球的形狀把大地看成為扁平長方形,東西長度為南北之兩倍,四周為海洋環繞,其外又有陸地,即天堂所在。
十二世紀以後,由於十字軍東征,使歐洲人地理眼界擴寬了;封建中央集權國家的成立和教會建立大學,將古希臘、羅馬的經典著作由阿拉伯文轉譯過來;加上指南針從中國傳入,使商業航海發達起來,才使歐洲的地理作品和地圖繪制開始出現某些轉機。
從公元七世紀開始,伊斯蘭教團結了分散的阿拉伯部族,統治了中亞、西亞、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巴格達成為伊斯蘭世界的學術中心。連年征戰、麥加朝覲和商業航海活動,又使伊斯蘭世界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樞紐,涌現了許多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馬蘇第等。十進位制和羅盤就是此期由中國經印度和阿拉伯世界傳入歐洲的。
古代阿拉伯地理學的成就是不能忽視的。如921年,巴爾基搜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氣候觀察,編成了第一本《世界氣候圖集》;稍後,馬克迪西提出將世界分成14個氣候區的方案;十一世紀早期,阿維森納觀察中亞山區,提出褶曲抬升山嶽的運動和侵蝕切割地形的均變過程。
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各民族之間的相互旅行探險,古已有之。但是,旅行探險同地理大發現不是一回事,說哥倫布是新大陸的發現者,正是從地理大發現這一重大社會事件出發的。
地理大發現給地理學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地理大發現期間,成功地在遠程航行中運用了羅盤,並精密地測定了經度,這種技術的改進和數據的積累導致了地圖學的革新。
16世紀初,亞皮安繪制了一個地球的心狀圖,其弟子墨卡托於1569年繪成了一幅適用於航海的等距圓柱投影世界全圖,成為第一個將整個地球表面描繪在平面上的人。在中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編繪的世界地圖,改變了中國學者沿用的「天圓地方」、「華夏居於寰宇之中」的舊觀念。
另外,通過15世紀末到18世紀的地理探險和發現,出現了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地理著作。德國明斯特爾的《宇宙誌》於1544年出版,被認為是地理大發現的早期代表作;德國瓦倫紐斯的《普通地理學》首次將地理學領域區分為專論和通論兩大部分,前者描述地區特徵,後者揭示全球性法則。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
十五世紀20年代到十七世紀20年代,西歐出現了「文藝復興」,藝術和科學得到蓬勃發展,從而使學者能對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某些法則進行概括。當時的地理考察和發現,為哲學家和科學家提供了豐富的自然、人文及二者關系的具體素材;同時,新生的地理唯物論又給予地理學發展以難以估量的影響。17世紀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提出的氣候決定論,18世紀德國哲學家I.康德的二元論,均成為近代地理學的方法論基礎。
總之,從15~18世紀,地理學處於由古代向近代轉變的時期。西方地理學用了三個多世紀,完成了技術革新、資料積累和建立地理唯物論的哲學基礎三方面的准備,為歐美近代地理學的建立創造了前提。中國在明末清初,亦開始了整體地表規律的探索,但由於技術手段缺乏創新、科學資料積累不夠,特別是統治者仍鼓吹天命論等,新的地理學無法興起。 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 A.von洪堡的《宇宙》和C.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並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其特點如下:
①它起源於德國,繼而從歐洲向全世界傳布,形成具有各國特色的近代地理學。其中成果顯著的除德國外,還有法國、英國、美國、蘇聯等(見德國地理學史、法國地理學史、英國地理學史、美國地理學史、蘇聯地理學史)。
②這是學說紛起、學派林立的時期,有一定影響的學說是:以美國E.C.森普爾、E.亨廷頓為代表的「環境決定論」, 以法國P.維達爾-白蘭士和J.白呂納為代表的「可能論」,美國H.H.巴羅斯主張的「生態調節論」,英國P.M.羅士培提出的「適應論」,美國C.O.索爾主張的「文化景觀論」,以及德國A.赫特納和美國R.哈特向為代表的「區域論」等。
③這是地理學內部大分化時期。洪堡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F.von李希霍芬、法國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美國W.M.戴維斯和德國W.彭克分別創立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J.F.von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А.И.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和德國W.P.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A.R.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的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В.В.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性學說等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F.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拉采爾的國家有機體說、英國H.J.麥金德的陸心說和美國I.鮑曼的民族自決論,為政治地理學奠定了基礎,等等。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學大量設立地理系,使地理學開始成為一個職業領域。隨著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各分支的分化,在氣象學、海洋學、土壤學等獨立發展後,一些地理學家強調區域或景觀的方向,另一些學者則推行了人文化運動,使地理學的人文分支蓬勃發展起來。20世紀30年代以後,地理學逐漸向參與經濟工作過渡,西方的應用地理學和蘇聯的建設地理學應運而生。
近代地理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形成了三種傳統和三個學派:生態傳統與環境學派、描述傳統與區域學派、綜合傳統與景觀學派。
近代地理學在發展中還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如美國莫里於19世紀中期提出第一個大氣環流模式,發表了近代海洋學的第一部著作《海洋自然地理學》;俄國道庫恰耶夫於19世紀後期提出土壤地帶性學說和自然地帶學說;美國戴維斯於19世紀末提出侵蝕輪回學說;德國柯本從20世紀初起到30年代,提出氣候分類法和大陸氣候模式:英國麥金德先後於1904和1919年推出「陸心說」的地緣政治理論;英國赫伯森完成世界自然區劃;德國克里斯塔勒於30年代提出中心地學說;蘇聯布德科於1956年發表《地表面熱量平衡》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地圖制圖、地理信息系統的出現。現代地理學的特點是:
①它發端於現今經濟和科學最為發達的美國,首先影響英國和北歐,繼而波及西歐、蘇聯、東歐、日本、中國以至全世界。代表性人物和流派為:美國W.L.加里森和E.L.厄爾曼為首的華盛頓大學派,英國R.J.喬利和P.哈格特為首的劍橋大學派,瑞典T.哈格斯特朗為首的隆德大學派。
②強調地理學的統一性。近代地理學時期部門地理學的蓬勃發展,一方面促進了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的深入,另一方面又忽視了地理學的統一性,削弱了地理學綜合性的特點,使部門地理學的再深入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難。60年代以來,面對全球性的人口劇增、資源危機、環境污染、城市化,以及區域開發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任何部門地理學能單獨承擔的課題。地理學自身的發展和實踐的需要,都要求它加強一體化,充分發揮地理學固有的綜合性特點。
③理論化和數量化。為加強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建設統一地理學,需要探討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和人文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與規律,以及它們所遵循的總規律,於是理論地理學應運而生。從50年代起,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等綜合性科學方法論的興起,電子計算機和遙感技術的應用,導致地理學研究方法的革新,使野外考察與航空照片、衛星照片的調查和解譯結合起來,從單純的類型歸納向理論演繹過渡,從一般的實驗和分析向模擬實驗、分析模式化過渡,從人工制圖向自動化制圖過渡,於是地理學由定性向定量發展,出現了地理數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統等研究和應用領域。
④行為化和生態化。20世紀60年代行為科學的出現及其隨後的大發展,波及到社會、經濟、科學、文化各個方面,也波及到地理學。各種不同人群(如決策人、勞動者、消費者等)對地球表面現象的感應以及採取的相應行為是不同的,研究這些感應、行為的規律,讓地理決策和預測更符合實際情況,成為地理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從而使地理學研究行為化,並萌發出感應地理和行為地理研究。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出現生態派地理學。
30年代中期英國學者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並進行研究以後,自然地理學研究逐步形成生態化的趨勢。60年代系統論等方法論引入地理學以後,自然生態系統研究成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熱點,從而形成為新自然地理學,以及景觀生態學、疾病生態等研究領域。以後,生態化研究進入人文地理領域,城市生態系統、地域經濟系統、農業地域結構、文化生態(見文化地理學)等研究領域陸續出現。統一地理學還深入研究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生態系統之間的聯系和轉化。(見地理學發展史)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理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城市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考古學,地質學等。其中尤以地質學和古生物學最為重要。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㈢ 人文地理學怎麼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㈣ 為什麼要學地理學地理學在社會實踐中應發揮哪些作用

地理學在社會實踐中應發揮的作用:

1、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

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2、與其他學科相關聯。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知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3、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

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

(4)地理學如何促進地理學的發展擴展閱讀:

地理學促進經濟發展:

1、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幫助國家在制定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時可以提前應對,類似於碳排放權的爭取;

2、對極端天氣的預判,幫助城鄉居民抵禦各類災害,盡可能降低因災損失;

3、對全國及區域交通的時空變化的分析,可以為交通管理及新線路的規劃建設提供支持;

4、在電子商務板塊,為了讓大家能更快拿到自己買到的東西,物流中心的選址及物流分區及線路的設計就很重要,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在地方文化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情況下,通過研究地方文化與地理特徵之間的關系,尋求地方文化的發展與延續方法。

㈤ 現代地理學發展有哪些趨勢

1.學科內部的整體綜合研究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與社會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時空差異和變化規律的多個部門學科,它面對的是復雜的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合在一起的復雜體系。因此,是一門跨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學科,一直以綜合性和區域性為特色,其綜合性在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在過去一個較長的時期內,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與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的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愈來俞大,影響也更為顯著。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劇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密切的的交織在一起。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純自然主義,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與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環境的生態學基礎,因此,綜合地理學或統一地理學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系統研究地理事象的出發點。人類社會系統和地理環境系內合成一個巨大的綜合系統,組成要素復雜多樣,它的空間結構跨度大,並具有多層次結構和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採用定性,加上人類活動的時序性,因此,綜合研究不同社會發展階段地域系統動態變化規及其差異性,研究變化驅動因素與定量的系列綜合指標,運用綜合集成的方法解決問題。所以地理學內部綜合研究是近年重視的一個趨勢,這種觀念和方法上的綜合使地理科學也逐漸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學科。
2.動態過程與驅動因素研究 地理學研究從靜態研究、類型和結構的研究,已發展到對地理事象的動態過程分析和動態規律研究。研究其變化的驅動因素和驅動力,並通過動態監測為預報和預防提供依據。地表的地理格局與結構,有它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有它的歷史過程和現代過程。地表某種事象的形成和演變,與其周圍自然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同時與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也十分相關。隨著人口增長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文地理過程越來越表現出突出的作用。如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的加劇、風沙災害頻繁出現等,是由於人類活動與不合理開發利用所引起。當然,一般而論,災害現象的發生或生態環境的退化過程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但各種因素影響方式不同,影響力度不同,只有重視研究其具體影響因素和驅動力的作用過程和強度,方可從根本上了解地理過程的變化。從而制定預防對策和人工調控方案。所以,地理過程的動態研究、驅動力人分析及對地表格局的分析,近年已成為地理學更為重視的一種研究熱點。
3.地理信息技術的研究 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是地理事象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動力。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以及多種分析測試技術的應用,使我們可以更迅速更精確地認識互相有聯系事物的本質和區域間的差異性及其相互依賴性。這極大地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高分辯率的測試方法和先進的實驗技術以及模擬分析,使地理學研究領域不斷開拓,使人們對地理環境的認識日益演化。量化方法目前得到普遍應用,地理過程和地理事象的模型分析成了人們十分重視的研究內容。
4.與相關學科的融合 目前各學科發展的特點之一是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與融合,這是學科發展的一個明顯趨勢。地球多層研究和整體分析,推動了地球系統科學的發展。方法論、資訊理論等理論與方法為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和方法,促進現代地理學的飛速發展有關的學科,如:生態科學、環境科學、資源科學、生物科學以及社會科學等。這些學科與地理學互相交叉滲透,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傳統學科的界限。地理學與這些相關學科的結合不但有利於提高本學科研究水平,也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形成了許多新的邊緣學科。
5.空間尺度向宏觀和微觀發展 地理學研究在空間尺度上重視多層面研究,從區域系統向全球系統發展,目前全球變化引起人們的廣泛重視。從不同尺度的綜合系統研究地理環境結構和變化,已發展從全球尺度研究人類環境變化,這是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另外,地理學研究從另一個角度又趨向重視微觀分析,如地理環境中元素的遷移轉化、土壤的發生與形成、植被的演替、土地的退化等,從微觀角度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其轉化機制和轉化過程。從中尋找規律和探索控制途徑與對策。

㈥ 地理科學的學科發展

第一,地學跟其他科學一樣,20世紀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通常所說的地學,包括了地質學、地理學
、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氣候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環境科學、空間科學以及生態學的一部分,所以地學是一門很大的學科。地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且利用這種認識來維持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可持續發展。地球能給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提供必需資源,比如我們所燒的煤和石油就是從地下開采而得到的;同時也會有自然災害,比如乾旱、地震、暴雨。我們研究地球就是為了保持和保護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所以地學在我們工農業生產中和人民生活中起著必不可少的作用。在二十世紀,地學取得了非常大的進展。首先,認識了地球的構造。地球外面有大氣、海洋,而且認識到地球內部的構造,地球內部還是很復雜的,大致來說,地球是由地殼、地幔以及地核組成的。
第二,在六十年代認識了板塊理論,這對地學是一個革命性進展。地殼是由很多板塊構成的,比如說歐亞大陸是一個板塊,印度是一個板塊,太平洋是一個板塊等等。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很多的現象,例如青藏高原就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對碰隆起形成的;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板塊之間互相交錯,在交錯運動時就會發生地震,這就是日本、東南亞還有中國的台灣地震多的原因。
第三,提出大陸存礦及成礦理論。人類的生存、工農業的生產需要礦物,這種理論為找礦提供了依據。
第四,認識地球的演化。以前我們認為生物的演化是漸變的、緩慢的,由單細胞變成多細胞,再由多細胞變成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但是地球的演化不是這樣的,而有時是突變的,這種演變嚴重影響到地球上生物的演變,如雲南省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證明生物有一個大爆發的現象存在,而生物也有大滅絕的時代,如恐龍的滅絕就是在幾千萬年前白堊紀末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因此地球上生物演化於地球演化又很密切的關系。
第五,提出地理的地帶說。地帶說是把地域按照能量、水分來劃分,比方說我們把我們國家按照降水、蒸發分為濕潤帶,如長江和黃河流域,從內懞直至長城以外為半乾旱帶,從新疆到河西走廊是乾旱帶。這是地理學的很大進步,以前我們只是知道按照氣溫分成熱帶、亞熱帶、寒帶,而按照能量和水分來劃分就更科學,更便於做工農業生產規劃時的科學依據。
第六,提出深海的地熱理論。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地學科學家發現深海里存在裂縫,大量熱量從固體地球里冒出來,雖然在此裂縫周圍溫度很高,但仍有生物生存著,而且這些生物已經生存了幾百年,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大的發現。為什麼生物在這么高溫下還能生存,這是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
第七,天氣系統和氣候系統的提出。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左右,挪威的學者就已經開始研究天氣變化了,提出天氣系統和大氣環流的概念。到了三十到四十年代,氣象學家提出天氣系統的變化是與大氣中波長為幾千公里的波動有關,從而使天氣預報大大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人們認識到氣候變化,並且這種變化與氣候系統有關,也就是說氣候不僅只是大氣的變化,而是大氣與海洋、陸地、大氣等等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氣候系統的提出是地學的一個重大進展,地學以前各門學科互相獨立在發展。人類活動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地球增溫,地球增溫又影響了氣候,氣候變化的問題使我們成為一個把地球各圈層看成是一個互相作用的子系統。地球氣候系統的提出使地質、地理、海洋、大氣等地學的分支學科結合到了一起,打個比喻說,地理學本來是地學的母親,由於它的發展使得各個孩子都分家走了,各自發展去了,地球氣候系統一提出來,這些孩子又走到母親的身邊來了。
第八,發現大洋里邊存在著海流。在二十世紀由於海洋觀測技術的發展,發現了在大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海流。比如發現熱帶西太平洋表層存在著各種赤道流系,在二三百米深的大洋中還有潛流,這些海流變化能引起海洋狀態的變化。海流的形成和變化,這其中大氣中的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這就是風成環流;在比較深的海洋中,海流是由於海水的密度不均勻分布所造成的,而海水的密度又是由海水溫度和鹽分所決定,因此,這種海洋又稱為溫鹽環流。
第九,全球變化的認識。人類為了生存,或者某種程度上說為了享受,一方面大量發展各種工業,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又大量砍伐森林,製造傢具或當燃料。二氧化碳就像花房的玻璃一樣,它可以讓太陽光進來,而熱輻射卻出不去。這就是溫室效應。我們整個一百年來地球平均氣溫大約升高了0.6度,全球溫度增高使中國北方氣溫升高、乾旱加重,這個問題是很大的。
另外在古人類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發展,根據科學的發現和推斷,北京猿人大約生存在五十萬年以前,2005年又發現非洲人生活在離21世紀約二百萬年前。如按照人能直立行走的標准,人類出現大概在四百萬年以前,這是地學研究的成果。
地學對國民經濟有很大的貢獻:首先可以根據地學所研究的成果去發掘各種資源,從而為人類提供生活、工農業生產的資源;並且,由於地學研究的發展,海洋變化的預測、天氣變化和環境質量的預報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做到的,並且,地震預報也在研究之中,從而減輕人類所面臨的自然災害,這是第二個應用;第三個應用就是地理信息系統。21世紀科學、文化、經濟都離不開地理信息系統,地理信息系統把全球的地理信息數據化、系統化,這對我們進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資源探測、自然災害預測以及資源管理、區域規劃都有很大幫助,使得我們地學一些學科研究定量化,所以地理信息系統發展非常快。此外,地學另一個技術是遙感,特別是六十年代衛星發射成功發射以後,可以利用它來探測大氣、監測海洋、探測資源,對各種自然災害進行評估等。遙感技術在地學上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也大大促進了地學的發展。

㈦ 地理學的發展方向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發展與研究方法變革,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研究範式經歷著從地理學知識描述、格局與過程耦合,向復雜人地系統的模擬和預測轉變。

地理學聚焦陸地表層系統,在局地、區域和全球不同尺度環境變化與經濟發展的決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針對中國快速發展中所面臨的眾多資源環境生態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中國地理學的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在應用中得到持續發展,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地理學派。地理學不僅在國際地緣政治中擁有良好應用發展前景,更在國內決策中的應用案例眾多,諸如新型城鎮化、生態系統保護與恢復、流域水資源管理等。在這些案例應用中,綜合研究是地理學在科學和決策方面非常重要的途徑。

㈧ 地理教學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新思想

1.人文地理學的含義[1]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表人文現象的分布、變化和發展的一門學科。人地關系是該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核心內容。它與自然地理學被並列為地理學的兩大支柱。人文地理學包括的分支學科有經濟、城市、人口、部落、旅遊、社會、文化、政治、軍事、民族、行為、感應地理學等等。
2.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2.1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表現為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克服了以往拼盤式或形式綜合的缺點,體現了當今地理學走向統一的趨勢。
2.2 加強了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
加強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研究,並開拓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如商業地理學、旅遊地理學、文化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其中旅遊地理學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迄今為止,已在旅遊資源分類與評價、旅遊客源市場與遊客行為、遊客空間結構、旅遊開發與規劃、旅遊地形象設計與營銷、生態旅遊與持續發展、旅遊影響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少數研究成果同國際水平相比已無明顯差異,如旅遊地綜合個案研究、旅遊資源分類和評價、旅遊環境容量、國內旅遊者行為規律、主題公園的研究等。
2.3 密切關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如對農村工業化的研究。中國鄉鎮企業高速增長以及對農業發展的帶動,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的一種獨特現象。相關研究包括鄉鎮企業影響因素及環境,農村工業化差異,產業聯系與農村工業發展,外向型農村工業的省際差異分析等。其它新興領域還包括企業發展的地理學研究,農村鄉、村級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研究、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等。
2.4 理論研究逐漸加強
中國地理學的理論建樹不多,人文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比,理論研究又較為薄弱。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文化傳統、價值判斷、思想理念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具有滋生新理論的土壤,但我們的理論建設卻滯後了,這與重實踐輕理論的大氣候有關,也與人文地理學一開始就表現出與國土規劃相結合的特點有關。可喜的是,相當一部分學者在地理學的理論研究方面做出了努力。
2.5 服務於決策和管理的應用研究仍然是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支柱
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學屬應用性較強的學科。80年代以前,人文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系統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資源的開發、重大項目的選址等領域,隨著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思想的興起,區域可持續發展調控與決策,區域產業結構和布局,區域經濟戰略和區域政策,城市和農村發展等成為人文地理學應研究的熱點。
2.6 研究技術的多樣化
地理學包括人文地理學都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歸納解釋,從定性文字描述到定量化地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在人地相互關系,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GIS技術在城市規劃、區域發展、資源開發方面的大量應用,人文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人文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從宏觀進人微觀。
3.從自身情況出發,說明地理教學中如何吸收人文地理學發展的新思想。
我覺得在以後的地理教學中更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3.1激發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3.1.1合理利用新教材中案例,以提高學生興趣,拓展學生思維
興趣是教師提高教學效率的基礎。當然興趣不是追求表面的笑聲,也不是尋求課堂的「活躍」,而是要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內在興趣,因而在興趣培養過程中,要有一定的方法,如講多少、怎樣導入、怎樣通過情境引入教學目標等;再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鑽研事物的本質,找出事物的規律,使其獲得成功的快感,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新的地理教科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以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引進了大量的案例和活動,改變了以往教材知識性文字表述太多,缺少活力的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很好地利用這些案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認真閱讀教材中案例的內容,理解各個案例所要描述的具體地理事物、說明的問題、表達的思想等,在深刻理解案例的內涵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看案例開始,充分發揮對案件內容進行聯想、延伸分析的能力。因此,對於這些案例進行分析和講解的時候就可以減少資料的搜集、整理、核實的麻煩,同時是同學們養成演繹、聯想等學習的良好習慣,並且培養了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3.1.2創外部的「境」激發學生,以境促情
通過生活引導學生發現地理的樂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生活實際與經驗中有教育價值的地理問題或現象,創設生活情景,將抽象的地理知識生活化,將具體的生活經驗地理化,讓學生經過探究活動解釋說明或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建議,創建富有激情與生命力的生活課堂,例如活動創設情境。如課前地理信息發布會,課後的辯論、地理角等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媒體營造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輯、下載和製作一些圖文並茂、視聽結合的課件,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陶冶學生的人文和美學情操。表演創造情景,課堂不應死氣沉沉,而應是個生動活撥的交流場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願望、體驗緊密相連,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
3.2鞏固基礎知識,構建「腦圖」 3.2.1教師通過對地理知識的靈活應用,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教學中應嘗試讓學生在民主、平等基礎上與他人合作,發揮同學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啟發的教育作用,培養協作能力,課堂上應多給學生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所以學習這一部分時要多思考,熟練地掌握原理,真正地會用原理。高考地理試題往往以教材外某一事件或某一區域為載體,但答案卻在教材之內,所以,拿到題後,我們要將試題所考內容迅速與教材的具體單元章節相對應,看命題者到底要考察哪一部分內容,這樣總的方向便能把握住。而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地理調查等使學生多感官應用,獲取各種情感體驗,可增強教學效果。這種方法可幫助學生從環境角度開闊思路,以正確的環境價值觀念與態度來考慮影響某一問題的多種因素,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地理考試更離不開地圖,在某種意義上,地圖可以稱得上是地理的靈魂。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所以,我們要重視構建「腦圖」,把每幅圖都印在腦中。
3.2.2採用各種現代教學手段,變難為易
善用啟發式教學方式,啟發式教學是一種先進的科學的教學觀,也是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都應貫徹的總體原則。啟發式教育包括:直觀啟發、設疑啟發、情境啟發、反問啟發、對比啟發、主線啟發等六種。充分利用教具的直觀性和「小」的特點,把地理事物或現象置於學生的視覺感知范圍內,形成表象,促進空間想像能力的形成。在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交流中,教師的恰當設疑提問起著關鍵作用。以往的地理課堂,班級中只有一部分學生積極回答問題,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態度消極、興致不高。因為在每個班級中,總有一部分學生上課自覺性不高,容易分神;但也正是這批學生,他們思維比較活躍,生活中比較喜歡爭強好勝。因此,提問時要注意到這一點。所以教師對學生起著引導作用。地理教學中有很多的重要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是比較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教師也很難講清,學生也難以理解,一堂課下來,教師口乾舌燥,學生雲里霧里,這樣的課堂怎麼會活起來? 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變難為易,增強效果。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其獨有的神奇的表達和表現能力,把自然界許多抽象的事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人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如地球公轉這個大范圍、抽象的宇宙物質運動,通過多媒體投影,便讓學生直觀地感知。多媒體課件還可把一些無形的地理現象直觀表現出來,形成表象。
總而言之, 新課程標准在充分肯定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形象化、直觀化教學,突出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發展智力和能力。能夠指導學生學習、生活、就業,有利於終身發展是工作的重心,在實際的地理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其它方法同樣也能起到很好的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但無論使用何種方法,最終的目的都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的課堂思維才能不受拘束,課堂語言才能真實反映其內心所想,做到真正的「暢所欲言」,從而讓地理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地理,熟悉地理,喜歡地理和探索地理的第一陣地。

㈨ 論述地理學的意義

中國旅遊地理學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之一。旅遊地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能如此迅速發展,取得顯赫成績,其經驗是值得我們好好分析和總結的。

(1)旅遊地理學界始終把握住了旅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了旅遊地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緊扣我國旅遊開發和建設這個主題,主動承擔多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任務,完成了大量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報告,對我國旅遊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旅遊地理學的地位。地理學的旅遊應用研究拓展,也促進了地理學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時間地理學

從時間角度研究現代地理過程的地理學分科。從時間尺度看,地理學分為3個時段:古地理學,歷史地理學和時間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著重現代過程的地理研究。根據傳統觀念,一般認為地理學是從空間出發,哲學家康德(I.Kant)從二元論哲學思想出發的學科;將地理學定義為進行空間事物研究的科學,這一論點成為近代地理學思想的基本出發點。赫特納和哈特向認為地理學的研究著重於空間體系,因此是一種分布論學科。但在實際論述中他們也承認地理學是「時間一般作為背景」的領域。哈特向論述了地貌、氣候、現代文化要素研究中的時間與發生,指出地理學的主旨在於理解目前存在的世界。隨著地理學的發展,許多地理學家愈來愈認識脫離時間就無從進行空間研究,地理學必須深入考察地理環境中時間的性質和作用,必須從靜態走向動態。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歷史地理學家強調地理學的時間研究之後,一些地理學家出版了專著,研究了大城市結構、人口和工業、建築布局和配置,建立了時間空間模式,認為時間在所有的行為尺度中是一個基本組分,和空間一樣同屬於可利用的資源,近年來隨著時間學的發展,時間周期中的相位律、增縮律,在地理過程中,均有大量體現。時間差中的順時差理論、循序超越學說,已實際應用於預測預報。隨著系統論、耗散結構等理論引入現代地理學,地球表層或地理系統被認為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因此它在時間上是有序的,具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不斷演化發展的歷史。其動態過程具有方向性。這樣現代物理學的時間觀念,才真正進入了地理學中,並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相聯系。因此,在地理學中也提出了時間不可逆性,從總體上說,地理過程不能反演。這些現代時間地理學觀點對地理學基本理論的深化有重要意義。

(2)旅遊地理學界一直把旅遊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於重要的地位,積極投身於旅遊開發實踐中,注意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並通過實踐檢驗的許多理論創見,為旅遊地理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3)實踐造就了一大批旅遊地理專業人才,老一輩旅遊地理學家的提攜和扶持促進了年青學者的成長,促使旅遊地理學界能夠比較快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幹力量在內的老中青梯形隊伍結構。

展望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旅遊作為衡量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標志將有更大的發展。世界旅遊組織(WTO)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旅遊大國,我國旅遊業前景燦爛。旅遊地理學理應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傳統,廣泛實踐,勇於創新,在旅遊業這個廣闊的舞台上繼續大展才華,並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㈩ 地理學的未來發展前景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地理科學大有可為,但應該大處著眼,細微著手。
以下來談談地理答啦對地理的認識。
首先說說地理科學的重要性。地理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人們常用「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雞毛蒜皮」來形容一個人的學識廣博,可見地理代表著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在具體的社會生產生活中,人類社會的城市規劃、農業生產、工業布局、交通物流、軍事行動、地質勘探、天氣預報等,都離不開地理,可以說,離開地理人類將寸步難行。但是尷尬的是,地理對與人類的重要性,恰恰空氣對人類的重要性,它無處不在,頃刻不離,但卻又很難直接轉換成經濟利益,這就讓很多喜歡地里的人面臨艱難的選擇——喜歡地理,卻又不能拿地理當飯吃,怎麼辦呢?也正是這種尷尬,才會讓人產生題目中的困惑:地理科學的前景如何?
對於地理科學的前景,地理答啦認為:地理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必定大有作為!但在實踐中,不能簡單地把地理作為研究對象或事業來干。因為地理是一門龐雜的學科,包含了太多內容,對著地理這個概念,會有老虎吃天無處下嘴的感覺。
立志於地理學科的人,可以參考立志於音樂的人——對於音樂學科來說,想成為一名音樂家,很難、很空。但是要成為一名歌手、作曲家、鋼琴家、樂隊指揮,卻是相對容易,也比較可行的事。因為音樂這個概念涵蓋的子門類也很龐雜。同理返回來說地理,地理子門類龐雜,涵蓋地形地貌、地質礦產、氣候氣象、生態植被、交通物流、城市建設、行政區劃、地圖繪制等等,大而空泛的研究地理很難,拿地理當職業很難。但選擇其中一個子項,去深入學習研究其中一門,成為地質學家、城市規劃師、地圖繪制員、旅行家、物流師、地理教師等等卻是相對容易的。
這就是我說的大處著眼,細微入手。
以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熱愛地理。

閱讀全文

與地理學如何促進地理學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