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南北方地理差異
南澇北旱。中國隸屬東亞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年降水量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步遞減。南方不僅雨季歷時長,而且由於夏秋季節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現洪澇災害。而華北、西北降水較少,再加上墾殖、放牧過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臨嚴重的"水荒",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
人文差異
南經北政。從總體上看,中國北方軍事、政治活動活躍,南方經濟、文化產業發達。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中心,秦、漢、唐定都長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這更確定了北方在全國的政治地位。南方自南宋起就是中國的經濟中心,農業發達,同時也是貿易港口的主要集散地,到了近現代由於西方的科學文化首先從中國東南沿海傳入,更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使得南方在經濟文化上的優勢不斷加強。因而"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這兩句話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在政治、經濟上的心態。
工業差異
南輕北重。由於受到資源和區位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的工業布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中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北方煤炭、石油、鐵礦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因而逐漸形成以采礦、冶金、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主的工業結構。而中國南方多稀有金屬、貴重金屬和有色金屬等高端工業原料,但缺少煤炭、石油等基礎工業原材料,而南方資金技術力量雄厚,所以選擇發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業類型,因而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交通差異
南船北馬。中國古代的交通運輸方式是南方以船為主,北方以馬為主。其原因是南方氣候濕潤,降水豐富,地表河網密布,因此為適應"水鄉"的船舶運輸便應運而生。而北方多乾旱、半乾旱氣候,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馬匹除了提供乳肉產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馴化為代步工具,成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建築差異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中國居民屋頂的坡度從南往北是逐漸減緩的。南方屋頂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氣候又炎熱,高而尖的屋頂既利於排水,又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由於降水較少,所以屋頂多建成平頂,這樣既可節省建築材料,還可兼作晾曬作物的場所。同時,東北地區由於降雪量較大,且積雪春天才能融化,為減輕積雪對屋頂的壓力,房屋頂高而尖的現象也很普遍。另外,中國南方的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則平緩嚴謹,粗壯質朴,內外空間界限分明。中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做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可見,從適應環境、居住舒適出發,南方建築注重通風散熱,北方建築利於保溫保暖。
語言差異
南繁北齊。中國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單一。中國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昆明雖地處南方,但語言分區為西南官話區,西南官話即北方方言的分支)直線距離3000多千米,兩地語言雖有區別,但通話、交流並沒有太大障礙。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彼此差異極大,甚至聽不懂。這些語言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是有一定關系的。一則中國北方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二則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嶇,交通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話"。
飲食差異
南米北面,一般被用來描述傳統上南北方地區飲食差異。南方人愛吃米飯和米粉,傳統北方人(華北、西北)喜麵食,其實這與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同有關。中國南方的氣候高溫多雨、耕地多以水田為主,所以當地的農民因地制宜種植生長習性喜高溫多雨的水稻。而中國北方降水較少,氣溫較低,耕地多為旱地,適合喜干耐寒的小麥生長。所謂"種啥吃啥",長此以往,便養成了傳統上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但是凡事有例外,東北地區雖屬北方,但水分充足適合優質水稻生長,當地主食更側重米飯;同時東北人大多是山東河北移民後裔故對麵食也不排斥。華北的京津地區由於明清時期由南方漕運的糧食為稻米的緣故,飲食習慣上對米飯接受度大於華北其他地區。一般以米飯為主食的東北和南方大部分地區將米飯簡稱為"飯";而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等以麵食為主的地區一般會把米飯簡稱為"米","炒飯"即稱"炒米",而在南方,炒米是另外一種小吃。
B.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地理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1.主要地區:東北華北黃土高原/華東華南西南江淮; 2.最大河流:黃河/ 長江; 3.耕地狀況:旱地/ 水田; 4.主要農作物:小麥穀子大豆/ 水稻油菜甘蔗; 5.主要海港:大連天津青島秦皇島/ 上海廣州湛江寧波; 6.主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 因為緯度的差異,造成了南北氣候差異 南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此線以南為南方,以北為北方. 南方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地處高氣壓副熱帶,所以氣候相對炎熱,且靠近海洋 促使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流通,與北方的寒冷氣流抗衡, 形成對對流雨.所以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方地處北溫帶,屬於所以氣候相對溫暖.東部臨海,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夏季溫暖,夏季寒冷.西部則深居內陸,氣溫日較差大,全年少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由於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中溫帶、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等等的分界線,所以南北氣候有一定的差異.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等等,所以南北植被也有一定差異.南方植被以長綠闊葉林,北方則以溫帶落葉林和寒帶針葉林為主.
C.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有哪些顯著的地理差異,以及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
南方濕,多雨,熱;北方干,少雨,冷。
主要原因是南方受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流和台風(熱氣旋)影響大。北方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的多。
D. 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差異
南方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北方則在以北南方以丘陵為主北方以高原,平原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北方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南方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礦為主,還有水力資源,森林資源。。。北方礦產資源以煤,石油為主,還有天然氣,森林資源南方農業是水田農業為主,北方以旱地農業為主南方以輕工業居多,北方重工業多南方位於秦嶺淮河以南,北方則在以北南方以丘陵為主北方以高原,平原為主南方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北方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南方礦產資源以有色金屬礦為主,還有水力資源,森林資源。。。北方礦產資源以煤,石油為主,還有天然氣,森林資源南方農業是水田農業為主,北方以旱地農業為主南方以輕工業居多,北方重工業多
E. 南方和北方在氣候和地理上的劃分有區別嗎
以長江為界
1、中國地理區域分為四部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高原地區.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是淮河---秦嶺,南方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分界線是橫斷山脈,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的分界線是興安嶺賀蘭山脈,祁連山脈,西北地區和青藏高原地區的分界線是昆侖山脈``
2、從西到東可分為三大階梯:第一階梯;青藏高原;第二階梯主要就是高原了;第三階梯:及時平原、山地了。
F. 中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地理特點的差異是
在中國遼闊的大地上,由於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的差異,人文、經濟方面也各有特點,全國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三個自然區。其中東部季風區由於南北緯度差別較大,以秦嶺——淮河為界,又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因此全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北方地區
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烏鞘嶺以東的地區,東臨渤海和黃海。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肅東南部,內蒙古、江蘇、安徽北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0%,人口約佔全國的40%,其中漢族占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居住在東北的滿族、朝鮮族等
南方地區
南方地區是指中國東部季風區的南部,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地區,西面為青藏高原,東與南面臨東海和南海,大陸海岸線長度約佔全國的2/3以上。本區的范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區。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約佔全國的55%,漢族佔大多數。區內的少數民族有30多個,其人數5000多萬,主要分布在桂、雲、貴、川、湘、瓊等地,人數較多的為壯、苗、彝、土家、布依、侗、白、哈尼、傣、黎等族。
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深居內陸,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以北,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甘肅省的西北部。這一地區國境線漫長,與俄羅斯、蒙古、哈薩克等國相鄰。本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30%,人口約佔全國的4%,是地廣人稀的地區。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3,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青藏地區
青藏地區位於中國西南部,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包括青海、西藏和四川西部。面積約佔全國的25%,人口不足全國的1%。這里是中國藏族聚居的地區。西藏自治區同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相鄰。
G. 八下地理四大地理區域南方與北方地區有哪些顯著的地理差異,原因
原因:緯度高低影響熱量
1、氣溫: 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3、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5、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0、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 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15、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
區域界限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H.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地理特點的差異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1.主要地區:東北華北黃土高原/華東華南西南江淮;
2.最大河流:黃河/ 長江;
3.耕地狀況:旱地/ 水田;
4.主要農作物:小麥穀子大豆/ 水稻油菜甘蔗;
5.主要海港:大連天津青島秦皇島/ 上海廣州湛江寧波;
6.主要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
因為緯度的差異,造成了南北氣候差異
南北方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分界線,此線以南為南方,以北為北方.
南方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地處高氣壓副熱帶,所以氣候相對炎熱,且靠近海洋
促使海洋的暖濕氣流可以流通,與北方的寒冷氣流抗衡,
形成對對流雨.所以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北方地處北溫帶,屬於所以氣候相對溫暖.東部臨海,屬於溫帶季風氣候,氣候夏季溫暖,夏季寒冷.西部則深居內陸,氣溫日較差大,全年少雨,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
由於秦嶺-淮河一線是1月0℃等溫線,暖溫帶和中溫帶、濕潤地區和半濕潤地區等等的分界線,所以南北氣候有一定的差異.
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因素等等,所以南北植被也有一定差異.南方植被以長綠闊葉林,北方則以溫帶落葉林和寒帶針葉林為主.
I. 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人文差異
地理差異:南方北方以長江為分,長江以南空氣濕潤,東南西南冬夏溫差較大,南多雨少雪,華南嶺南高溫高濕;北方四季分明,冬夏溫差極大,早晚溫差均約差十幾度,西北乾燥,東北較濕潤;南方地表植被豐富;東北夏天地表豐富,冬天則進入冬眠期;西北大面積地表無植被,但也有小面積濕地生長植被豐富。
人文差異:黃河是中國文化的起源,文化底蘊深厚,北方少數民族性格豪爽、熱情,幾千年也漢人通婚、通商而形成了北方人的風格。人體骨格較高、壯。南方之西南古為不毛之地,多居西南少數民族,民風獨特;華南文化底蘊易濃厚,江南多才子,手工業發達;閩地、嶺南古為不毛地,唐宋多為重犯流放之所及中原人為避戰火所投之所,文獻記載僅1千多,近30年發展迅速。文化傳承不足與北地。人體骨格壯、矮、面部骨格與北方、西南人種區別明顯。
飲食差異:西北人善麵食,喜牛羊肉,少食魚;東北人善米,麵食中包子、館子、冷麵出名;西北瓜果梨桃杏蘋果葡萄棗發菜等當屬國中之最,易出多名貴中葯,東北人參木耳等屬上佳,且蔬菜口感當屬上品;西南善菜,米線一絕,苗中秘方,獨樹一幟;華南嶺南善米,口感清淡,飲食偏甜,多因北冷,保存食物用鹽且以,南方多熱,保存食物需糖而形成。食水果當品當地所出。善食米,喜海鮮。且北、西南喜辣,華南以南喜甜。
全國各地語言均極豐富,南北均如此,各地方言俚語各不相同。十里八里已不屬一家,但閩地、嶺南極為明顯,因其發源多原因,人種多地域而形成極有特色的客家語系。客家,本就是指外鄉人客居住本鄉。北建多以保曖為主,南建易重通風散熱。
J. 地理上南方和北方有什麼區別
秦嶺-淮河一線,就是人們常說的中國(特別是東部)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此線的南面和北面,無論是自然條件、農業生產方式,還是地理風貌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都有明顯的不同.
分界線
1、氣溫:1月份0℃等溫線
2、日均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3、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4、降水:年降水量800mm年等降水量線
5、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
6、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
7、旱地農業與水田農業的分界線
8、水稻生產與小麥生產的分界線
9、植物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與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分界線
10、河流:該線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變化大、有結冰期、含沙量大 該線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變化小、無結冰期、含沙量小
11、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12、地形:該線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為主.該線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為主.
13、區域: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
14、我國華中和華北的分界
15、農作物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的分界線
區域界限
1、地理分區上: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2、氣候類型上: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
3、溫度帶上: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
4、自然帶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
5、典型植被上:溫帶落葉闊葉林(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南)的分界線.
6、土壤上: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
7、水文上: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8、干濕地區上: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
9、地形上: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分界線.
10、一月份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經過地區.
11、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
12、農業: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13、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14、長江-黃河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