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學好地理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科目,它涉及政治、語文、歷史、數學、理化、生物等等學科。例如時區的運算、土壤的改造、氣候和天氣都和其他學科知識有聯系,在初中階段,一定要把各科知識基礎打牢,才能更快的進步。
學習地理,首先就要對所學的內容多動腦筋,想一想:「它是什麼」、「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這樣」等等。然後,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要明確學習的內容。是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內容,還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內容?還是一個區域或是一個國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綜合情況?
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要學好地理,最重要的是讀圖和學習繪圖,用圖來幫助自己理解和記憶,做到「心中有圖」。
其次,要用聯系的觀點學習,例如,氣候和農業有密切的關系,礦產和工業有密切的關系,人口的分布和自然環境有關系。各種自然條件彼此又有關系,如:氣候和水文,水文和植被等等,不能孤立地學習,不能死記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此外。學習地理,既要了解課本中的內容,學會閱讀、使用、繪制地理圖表等技能,還要留心觀察自然和社會,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觀察時,要動腦筋想一想,多問幾個為什麼。
除了這些之外,還要多閱讀地理書籍、報刊、觀看電視節目和收聽廣播中有關地理的內容,從電腦網路上獲取有關地理的信息,這些都能豐富我們的地理知識、鍛煉我們的才智,使我們更好地學習地理!
❷ 地理應該怎麼學
豐富的地理知識可以讓我們了解世界各地的美麗風光,也可以讓我們加深對身邊的自然現象、環境變化有全面、深刻地認識。我們該怎麼樣學習地理呢?
找到學習地理的關鍵
關鍵之一:找准內在聯系。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要素之間有緊密的內在關聯,常常是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引起連鎖反應,破壞生態環境的平衡。我們學習時,分析地理的有關問題時,要避免單一性、片面性、簡單化,需要從整體性、復雜性、內在聯系性等方面加以考慮。例如:我們賴以生存的森林、草原遭到嚴重破壞,就會引起水蝕和風蝕,就會加劇水土的流失,引起氣候惡化,這些變化又反過來影響植被的恢復。
關鍵之二:抓住綜合。地理環境的綜合性就是整體性、同一性,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上海為什麼能發展成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化城市?不但要考慮地理位置、交通條件、所處地形,還要考慮農業基礎、原料來源、歷史因素、技術力量等。為什麼亞馬遜河流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區?我們既要考慮緯度位置,也要考慮氣壓帶、風向、大氣環流,也要考慮地形結構、洋流等因素。在分析問題時要多角度、多層次從自然環境到經濟環境全面考慮。
3.構建知識脈絡。學習地理知識,要在章節與章節之間,人文與自然之間,區域與洲際之間構建好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識體系與知識網。
學習地理要結合日常生活去學,要學得很細心,要理解要記憶。
❸ 高考考地理專業要具備什麼條件
地理專業都是理科生要學的,涉及到地理的比如氣候氣象類、大氣類、地質礦產類、自然地理類、人文地理類、經濟地理類、天文類、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測繪類、環境保護、人口資源、水利類、交通管理類、地理教育、土地資源管理、海洋經濟、海洋科學類、歷史地理類、旅遊管理、酒店管理等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理科生才能報考,涉及到很多數理化的知識。
地理科學專業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製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本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具體由於各個學校的培養目標不同而不同,詳細可見各學校專業設置介紹。
地理科學專業是一門從各種角度對地質、地表形態等地理特徵進行深入研究,同時也研究地域與人們生活關聯的一門學問。研究大致分為兩大領域,即以地形、地質、氣候、海洋等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自然地理學和以人口、城市、交通、文化等為對象的人文地理學。除此之外,還要進行大量地理應用方面的研究,學習者會接觸到有關地質、勘探、地圖繪制、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等等多方面的知識。
❹ 做地理老師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❺ 地理課對學生的要求
地理課對學生的要求:
1.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
2.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變化形勢,突出人口、資源、環境以及區域差異、國土整治、全球變化、可持續發展等內容。使所學內容不僅對學生現在的生活和學習有用,而且對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
3.改變地理學習方式。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地理學習能力,鼓勵積極探究,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4.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地理課程要充分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從而拓寬學習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5.構建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發展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
6.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並重的評價機制。地理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行為的變化,初中學習方法。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並舉、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創設一種"發現閃光點" "鼓勵自信心"的激勵性評價機制。
❻ 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
呃,我怎麼覺得地理書是所有書本中最耐看的書啊,呵呵。
(我附上我的地理學習心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地理我覺得這個學科比較簡單。因為N多東西都在地圖上,記住幾張主要的地圖差不多就能得到100的5到60分。如果在多留意幾張地圖你就能不看書也能得到70多分了。因為地圖的信息含量很大。
這個地理得地圖立體化得想像記憶很好。比如地球儀,想的時候
你頭腦里就真的想一個地球儀出來。哪些是經線哪些是緯線,還要能轉動,想本初子午線就要能想到你所有有關於本初子午線的圖片和知識。(比如穿過格林尼治天文台)。不知道你看過谷歌地球沒有,點哪哪就凸出來顯示出更加詳細的信息。你頭腦中的那個地球你看到那個地方的問題哪個地方的所有信息就一股腦的蹦出來了。(就比方你看到一道關於剛果的題目,你的頭腦中的地球就轉到非洲,接著剛果更加突出的顯現在你腦海里,接著這個地方的經緯度,地形氣候,人文地理,經濟一股腦的直接竄出來了。)
這些要如何讓做到呢?
1。你看東西記東西不要孤立的去記,聯系旁邊相關的內容比較著去記。(比如幾個季風氣候的區別,比較著去記。不要一個一個去記。)
2。一定要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地球的模型,考經緯,時區的時候腦子中的地球就變成書上那個經緯的地圖,
平視圖時,把0度經度放在眼前就要知道後面的180在哪裡。20度
E在面前就要知道160度在哪。
極視圖時,書上的南極視圖,北極視圖都要可以再腦子里想出來。
(你腦子里地球想怎麼轉就要能怎麼轉,左轉右轉,上轉下轉,經度緯度地圖國家都要能一起轉,就像地球儀在你手裡一樣,甚至要更為靈活。那個感覺你可以拿個地球儀去感覺感覺,經、緯、地理事物隨著你手中的地球轉動的感覺。。。。。)
3。看地圖要養成先看世界地圖的習慣,每個地區的標志性國家一定要記住,一說到腦子里的地圖就要蹦出來這個國家在世界地圖上的位置。不要一開始就看區域地圖。要看也要在世界地圖上看。這樣看有個好處,你可以知道你看的地方究竟在世界的那個地方。人文聯系著氣候,地理去看,有很多關聯性。同一經度,緯度相似的地理事物要可以的去注意和總結。其實不僅僅是如此,一切具有相似性的信息都要留意其中的區別。
4.看區域地圖或者某個國家的地圖不僅僅看行政區域圖、季風氣候圖、農業產品圖分布或者地形地理圖。你要在看行政區域圖的時候能在心裡想到哪個地方刮什麼風下什麼雨
地形怎麼樣
平原?山地?丘陵?種植什麼農作物,為什麼要種植這些東西,總之就是一句話——你要能把你看到的所有關於那個區域的各種地圖都要能在一張圖上想出來就OK了。
說了這么多我都有些亂了,不知道是否有條理,你能否看懂,我已經盡力的把自己的經驗都告訴你了。希望能對你有些幫助。
(這些我回答另一個同學的問題時的答案,我覺得你們的問題差不多就給粘過來了,這都是我自己回答的,擁有所有的完整的版權的哦。不存在侵權問題的。)
❼ 成為地理學家至少要到什麼學歷需要學好哪些科目
摘要 簡單講講如果要成為「自然地理學家」,高中畢業到博士需要的學校選擇和相關積累。
❽ 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學習地理時,要重視概念的學習,要對所有的地理概念―—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夾生飯。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斷、推理問題才能正確無誤。要把那些特別容易混淆的概念羅列出來,——對比其差異。
諸如:天體、天球;日冕、日珥;近日點、遠日點;恆星日、十太陽日;角速度、線速度;時區、區時;短波輻射、長波輻射;氣旋、氣團;天氣、氣候;
寒潮、寒流;礦物、礦產、礦床;岩溶、熔岩;生態系統、生態平衡、生物群落;地質作用、地質構造;國土、領土;等等。當然,概念學習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從基礎知識抓起,扎扎實實,—步—個腳印地過「地理原理」關。掌握了這些原理、法則和規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說服力。
如:地球表面熱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帶的產生和劃分的依據;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季風與季風氣候;氣溫與氣壓的關系;海拔與氣溫、氣壓的關系;空氣的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成因;水循環的動力及其過程;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的發生及其變化機制;
生態平衡的條件;光、熱、水、土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影響工業布局的因素;人類與環境的對立統—等等。
三、抓「綜合」重「聯系」
綜合性即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統一性,就是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及其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
例如:為什麼亞馬孫河流域成為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這不僅僅是緯度決定的,與大氣環流、地形結構、洋流影響也有密切關系。西歐為什麼成為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影響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分析問題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計劃地做—批綜合性典型訓練題,學習從自然因素到經濟因素全面考慮問題的方法。關於這一點,你要多注意典型例題分析,將其積累起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地理環境是一個整體,要注意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系。
四、抓「共性」重「個性」
地理環境既有共性,更具個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重視事物共性的總結和個性的分析。如陸地上的自然帶,從赤道向兩極,大致可分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溫帶森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這是共性。
但實際分布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緯度地帶性、經度地帶性、垂直地帶性及非地帶性。這就是個性。具體實際情況中可能個性更具特點。
五、抓「歸納」求「規律」
這是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從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歸納出普遍性的規律。如通過觀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統後,根據分布和成因,可歸納出:
(1)每個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統;
(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熱帶、副熱帶海區呈順時針方向(反氣旋型)運動,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運動;
(3)在中、低緯度海區,每個環流系統的西部都是暖流,東部都是寒流。
上述結論,就是通過對三大洋洋流分析後,推及出來的普遍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