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地理模型的製作方法
1.找好材料:白乳膠,膠布(可有可無),報紙或不要的書本, 一個泡沫箱,紙皮,顏料,顏色筆,皺紙,在文具店買到的(可用紙巾代替) 2.把報紙捏成團,最好就捏結實點,不然到時會散開。然後如下圖這樣用白乳膠在泡沫箱底粘好,不過白乳膠比較慢干可以找東西放紙團上面壓一壓。直到粘滿了泡沫箱的四分之三。
3.如圖,用透明膠布粘綁住幾個紙團,變成小山,現在比較丑,弄出來就不會了,用膠布粘綁的做出來的小山會更結實,我一些沒用確實沒有這么好,就是上完顏料後紙團會變松,崩開來,一些沒有塗到顏料的地方就露出來了。藍色的地方是用藍色的皺紙貼上去的海,可以用海綿紙。
4.拿白色的皺紙鋪到山上面,用顏料塗,讓紙粘到上面,突出山的形狀。
像這樣
6.用紙皮畫出沉積岩的示意圖,最好用顏色筆塗上顏色,顏料不容易看,而且容易跟別的顏色混。
7.畫好了沉積岩示意圖就把他粘到火山的一邊,如圖,在山腳下灑一些沙子跟石頭,用白乳膠粘住,泡沫箱周圍可以用紙皮粘圍住,比較好看一點。
這樣就大功告成啦!我們學校舉行地理模型大賽,我也是第一次弄,自己一個人弄的,祝我拿大獎吧,ojbk。默默地附上了模仿的原圖
② 初一地理---六大板塊巧記口訣
三洲二洋一亞歐.關鍵是結合地圖記憶.口訣只是起到提示、歸納的作用.
三洲:美洲、非洲、南極洲.
二洋:太平洋、印度洋.
一亞歐:亞歐板塊.
③ 粵教版七年級地理板塊運動內容怎麼變成了七大板塊
原來的六大板塊,南極洲板塊向東南太平洋部分延伸。現在的地圖冊上,延伸出去的部分被劃分出去,邊界在南美洲南端附近,大約南緯45°附近。應該是這個意思。
④ 初一地理---六大板塊巧記口訣
三洲二洋一亞歐。關鍵是結合地圖記憶。口訣只是起到提示、歸納的作用。
三洲:美洲、非洲、南極洲。
二洋:太平洋、印度洋。
一亞歐:亞歐板塊。
⑤ 地理六大板塊
樓主,示意圖只是一個簡單的描摹,假設示意圖是真的地球,那麼你站在地球外邊,離你近的板塊肯定大,離你遠的肯定小。況且地球是個球狀,其板塊是個曲面,正面看絕對比側面看要大很多。
樓主,切不可將示意圖看作一個平面圖。
⑥ 初中地理六大板塊中什麼是小板塊
您好,六大板塊:勒皮雄在1968年將全球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包括大洋洲)和南極洲板塊。其中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為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
沒有小板塊的說法啊。謝謝,望採納
⑦ 地理六大板塊的構造
於板塊交界處位於海洋地帶,無明確的地名作分界,再加上七大洲、四大洋輪廊的思維定式,此類試題做起來並非得心應手,容易把板塊的位置、名稱弄混。如何突破這一難關呢?筆者介紹幾種方法如下:
一、把六大板塊與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位置、范圍、輪廓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餘五個板塊里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
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
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南北方向長。
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布。
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①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比它們所對應的大陸范圍大,面積廣。②太平洋板塊比太平洋范圍小。
③印度洋板塊,名不符實,不是海洋板塊而是陸地板塊,地跨亞洲、大洋洲的部分陸地,特殊。
二、用經緯網對六大板塊進行空間定位
出題時,如果沿某條經緯線在六大板塊構造圖上做剖面圖,往往選擇經過的板塊名稱多、復雜的經線或緯線,依照這個原則,可以選取0°、60°E、120°E、120°W經線;0°(赤道)、南北回歸線、60°N緯線等。
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復雜。
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
23°26′N(北回歸線)貫穿的板塊多而復雜,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五個,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塊長,亞歐板塊短,即除南極洲板塊外均有。
23°26′S(南回歸線)東西貫穿的板塊有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五個,唯獨沒有亞歐板塊。
60°N緯線橫跨的有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通過分析可知:
南北緯50°與0°經線、120°E經線所圍成的區域以及南北緯50°與120°W經線、60°W經線所圍成的區域板塊名稱多、分布復雜,這些區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國家稠密的地區,考試命題的幾率較大。
三、找出板塊交界地帶較著名地理事物的名稱和國家名稱及板塊邊界類型
把有陸地分布的板塊交界地帶的較有名的地理事物名稱(地名、國名)及邊界類型找出來,以便清晰地分辨板塊交界位置。
注意:①板塊相撞形成的島弧或山脈並不在交界線上,往往位於兩個板塊中位置較高、密度較大的那個板塊上。②邊界類型分消亡和生長兩類,海溝、造山帶是消亡邊界的標志;海嶺、斷層是生長邊界的標志。③邊界類型與附近地帶形成的地貌名稱之間的關系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島,張裂生長變谷變洋。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日本群島(日本)、台灣省(中國)、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等。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魯藏布江(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灣(孟加拉國)、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印度尼西亞)。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西班牙、義大利、土耳其等)。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死海、紅海、亞丁灣等(埃及、蘇丹、沙特、索馬里、葉門等)。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新幾內亞島(印尼)、索羅門群島、紐西蘭。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美國)。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智利)。
美洲板塊與亞歐和非洲板塊(生長邊界)——大西洋。
⑧ 七年級下地理怎樣做地形模型
地形模型可以通過電腦構建虛擬地形,如Autocad,Arcgis等軟體通過等高線、高程點等信息建立,實體的沙盤模型構建起來比較困難,不過更加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