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理海拔高度是多少米
雲南大理海拔730米(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4295米(雪斑山)。
大理市,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部,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地級行政區首府。大理市地處雲貴高原上的洱海平原,蒼山之麓,洱海之濱,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作為古代雲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時間長達五百餘年。
1982年,大理被中國政府列為第一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大理市為中國首批十大魅力城市之首,是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幅員面積1468平方千米,全市人口61萬人,其中白族佔65%。下轄10個鎮,1個民族鄉,共有20個居委會、109個行政村。大理市人民政府駐下關鎮。
雲南省大理市(25°32′N,100°12′E)地處橫斷山脈南段。大理平均海拔2090米,位於山谷,以風期長、風力強。下關風,風高不寒,無沙無塵,有益無害,美名遠揚。
位於雲南省西部的大理市依山傍水,宜居的氣候、遠久的歷史、多樣化的民族符號、「洋人」留下的嬉皮士文化等,都讓這里散發著迷人的光彩。近幾年,大理越來越「著名」了,去大理買房、去大理定居,一時間成為了大城市文人圈裡的風尚。
② 大理屬於哪個市
大理屬於大理白族自治州。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
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
境內以老君山-點蒼山-哀牢山一線的大斷裂為界,構成兩大部分。東部屬揚子准地台區,西部屬藏滇地槽褶皺區(又稱三江區)。
其東部揚子准地台區,西以洱海-紅河深(大)斷裂為界,往東延入楚雄州境,為揚子准地台西緣的一部分。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皺區,是州境內西部及南部廣大地區,東以洱海一紅河深(大)斷裂為界,西至怒江、瀾滄江河谷,呈南北縱貫州境,點蒼山上還有蒼山十九峰。
(2)大理地理情況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幅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熱帶季風氣候,分雨旱季。
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氣壓移來時(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雨量僅佔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風移來時(夏半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85~95%;垂直差異顯著。
州內湖盆眾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佔大理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為線形盆地,呈帶狀分布,從西向東排列為6個帶。
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布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布大理州。州境內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青海湖等8個湖泊。
③ 大理是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雲南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常年氣候溫和,土地肥沃,以秀麗山水和少數民族風情聞名於世,境內以蝴蝶泉、洱海、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
雲南,簡稱雲(滇),省會昆明,位於中國西南的邊陲,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是截至2013年為止發現的中國和亞洲最早人類。
雲南省總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面積4.11%,在全國各省級行政區中面積排名第8。北回歸線穿過省境南部。雲南省的東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雲南的國境線長4,060公里,與3個國家接壤:西面是緬甸(主要口岸是瑞麗),南面是寮國(主要口岸是磨憨),東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
④ 雲南大理位於什麼地方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
大理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4)大理地理情況是什麼擴展閱讀:
雲南大理的地理環境:
1、地形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
2、水文
州內湖盆眾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佔大理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為線形盆地,呈帶狀分布,從西向東排列為6個帶。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布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3、氣候特點
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幅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熱帶季風氣候,分雨旱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理
⑤ 雲南省大理的簡介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
地跨東經98°52′~101°03′,北緯24°41′~26°42′之間,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轄大理市和祥雲、彌渡、賓川、永平、雲龍、洱源、鶴慶、劍川8個縣以及漾濞、巍山、南澗3個少數民族自治縣,是中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地處低緯高原,四季溫差不大,干濕季分明,以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為主,境內以蝴蝶泉、蒼山、洱海、大理古城、崇聖寺三塔等景點最有代表性。
1、地形
大理州地處雲貴高原與橫斷山脈結合部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復雜多樣,點蒼山以西為高山峽谷區。點蒼山以東、祥雲以西為中山陡坡地形。
境內的山脈主要屬雲嶺山脈及怒山山脈,點蒼山位於州境中部,如拱似屏,巍峨挺拔。北部劍川與麗江地區蘭坪交界處的雪斑山是州內群山的最高峰,海拔4295米。最低點是雲龍縣怒江邊的紅旗壩,海拔730米。
境內以老君山-點蒼山-哀牢山一線的大斷裂為界,構成兩大部分。東部屬揚子准地台區,西部屬藏滇地槽褶皺區(又稱三江區)。其東部揚子准地台區,西以洱海-紅河深(大)斷裂為界,往東延入楚雄州境,為揚子准地台西緣的一部分。
其西部藏滇地槽褶皺區,是州境內西部及南部廣大地區,東以洱海一紅河深(大)斷裂為界,西至怒江、瀾滄江河谷,呈南北縱貫州境,點蒼山上還有蒼山十九峰。
2、水文
州內湖盆眾多,面積在1.5平方公里以上的盆地有18個,面積共1871.49平方公里。佔大理州總面積的6.6%。盆地多為線形盆地,呈帶狀分布,從西向東排列為6個帶。第四紀山嶽冰川遺址分布於洱海以西,永平以北的高山區,大理點蒼山是中國最後一次冰期「大理冰期」的命名地。
主要河流屬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紅河(元江)四大水系,有大小河流160多條,呈羽狀遍布大理州。州境內分布有洱海、天池、茈碧湖、西湖、東湖、劍湖、海西海、青海湖8個湖泊。
3、氣候特點
大理州地處低緯高原,在低緯度高海拔地理條件綜合影響下,形成了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特點:四季溫差小。較接近北回歸線,太陽輻射角度較大且變化幅度小,形成年溫差小,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四時之氣,常如初春,寒止於涼,暑止於溫」,四季溫差不大;熱帶季風氣候,分雨旱季。
大理州冬干夏雨,赤道低氣壓移來時(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為乾季雨量僅佔全年降雨量的5~15%,信風移來時(夏半年5~10月)為雨季降雨量佔全年的85~95%;垂直差異顯著。大理州由於地形地貌復雜,海拔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
氣溫隨海拔高度增高而降低,雨量隨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熱,壩區暖,山區涼,高山寒,立體氣候明顯;氣象災害多。由於季風環流的不穩定性和不同天氣系統的影響,大理州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低溫、洪澇、霜凍、冰雹、大風等。
自然資源:
1、礦產資源
非金屬礦有馳名中外的大理石大型礦床。據初步勘查,僅蒼山小岑峰一帶大理石儲量就達1億立方米。還有儲量豐富的石灰石、石英砂、螢石、粘土、煤等;金屬礦有鉑、鈀、錳、銻等。
其中鶴慶縣北衙新發現超大型金礦,已累計查明黃金資源量127噸,估算共生鐵礦石5000萬噸,共伴生銀3000噸,銅金屬量20萬噸。專家認為,目前探明的金礦資源說明雲南金資源也已經位居西南第一位。
2、水資源
水資源有淡水湖泊洱海,豐富的蒼山泉水和地下水;地熱資源有溫泉僅塘子鋪溫泉,水流量就達1310立方米/小時,水溫達76.5℃。地下水徑流量以最枯流量資料的75%計算也達2.26億立方米。
3、土地資源
大理州土地面積29459平方千米,山地佔大理州總面積的80%以上。現有耕地183161公頃,其中,田90458公頃、地92703公頃。園地面積13333.3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5%,是柑橘、蘋果、桃、梅、梨、茶、桑等生產基地;水域面積55333.33公頃,占土地面積的1.9%左右。
大理州土地使用狀況:林地約佔60%、牧地佔20%、耕地佔11.2%、其它用地佔8.8%。土壤類別分屬於8個綱、13個土類、23個亞類、76個土屬、236個土種。紫色土類占土地總面積的31.75%,紅壤土佔27.7%。
人口民族:
大理州有13個世居民族,分別是:漢、白、彝、回、傈僳、苗、納西、壯、藏、布朗、拉祜、阿昌、傣等民族。有8個人口較少民族,分別是傈僳、苗、傣、阿昌、壯、藏、布朗、拉祜等民族。
全州戶籍總人口358.44萬人,其中:男181.01萬人,女177.4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85.83萬人,占總人口的51.84%,其中: 白族人口121.79萬人。
網路-大理白族自治州
⑥ 大理的地理位置
大理地處雲南省中部偏西,市境東巡洱海,西及點蒼山脈。海拔2090米,東鄰楚雄州,南靠普洱市、臨滄市,西與保山市、怒江州相連,北接麗江市,距昆明市338公里,東西最大橫距達320多公里,南北最大縱距達270多公里
⑦ 大理 麗江地理概況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位於東經100.25 北緯 26.86 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總面積20600平方公里。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共有69個鄉(鎮) 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10多萬人。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納西族23.37萬人,彝族20.14萬人,傈僳族10.62萬人。其中納西族佔全縣總人口的57.7%。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三國屬雲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於此。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後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後曾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餘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於此,以依傍於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於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雲南土司傳》則言「雲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於明代。以其位於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古城北依象眠山,西枕獅子山,南臨文筆山,翠峰如屏。以不築城牆而馳名,因為古代麗東世襲的土司姓木,若築城牆,木字加上框便成為「困」字,因而古城沒有城牆。玉泉水自城東北黑龍潭湧出,沿街分流,走巷穿戶,常年清流,有「戶戶朝陽,家家流水」的高原水城風貌。民居、街道依山傍水,順山就勢,古樸自然,選址建城充分利用了地理環境。街道、庭院遍植花木,素有「麗郡從來喜植樹,古城無戶不養花」贊語。路面都以麗江特產彩石板鋪成,溪流之上為石拱橋,小橋臨波,曲經通幽,雨季不泥,旱季無塵。麗江當時的街場是個土圩場,雨季泥濘過膝,乾季風沙遍地。明代土司開挖西河,利用西高於東的地勢,人工控制活動石板,定時引西河水入中河,並沖洗五花石鋪成的街面,保持城市的清潔干凈。到了清代,又開挖東河,把中河水東引入城。這樣,三水入城,穿街過巷,又分為無數小渠,與潭泉相連,形成密如蛛網的水系,布滿金城。才有「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檐」的景觀。有水就有橋,及單孔、雙孔、三孔及多孔橋共七十餘座。許多石拱大橋都是明代納西族木氏大土司從內地聘來能工巧匠,精心設計營造的,具觀賞價值,也有很高的實用性。麗江城中心為四方街,自古商旅雲集,貿易興盛,也是節日聚會處。城內明清建築鱗次櫛比,均保存完好,有皈依堂、黑龍潭、五鳳樓、得月樓、鎖翠橋、解脫林、木氏土司府和成片的古民居,在我國古代城市建設的瑰寶。木氏土司府仿北京明紫禁城,有三大殿、家廟、萬卷藏書樓等數十個院落和獅子山「御苑」,規模宏大、殿宇壯麗,佔地達40萬平方米。尋常百姓民居,格局式樣均三方一照壁,門多東門,廳廊寬敞,天井大方,門窗雕飾花鳥等圖案,極富文化氣息,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藝術造詣和審美情趣。有「高原姑蘇」高原「威尼斯」之稱。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古城,光滑潔凈的窄窄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人文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 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遙遠年代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哼著一首叫納西凈地的歌曲,吟唱著心中的凈地,對眼前身後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由於位於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的交界地區,麗江境內多山,主要有玉龍雪山和老君山兩大山脈。有金沙江和瀾滄江兩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龍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點是七河區江邊坡腳金沙江出境處,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溫、熱兼有的立體氣候這里大多數的城鎮均坐落與雲南人稱之壩的一種小山間盆地中,麗江古城則位於麗江壩中部的獅子山南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