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如何更好地理解古典音樂

如何更好地理解古典音樂

發布時間:2022-05-22 13:06:47

❶ 如何聽懂古典音樂,應該從哪裡開始學習了解呢

你把音樂帶去買來的時候,現在網上到處都有,你要只要一要要去去看去去轉一轉不就行了,你自己在街上收給學嗎?然後你就開始慢慢的了解事,怎麼去交錢嘛?找了找個老師給你指點一下噻,這樣子就不就可以學會了嗎?舅媽,這個人真是靠自己,自己想的話呀,你不去學,靠自己要那個娛樂城上面發展嗎?式開始基本開始學習罵人好嗎?你慢慢慢慢產生的嗎?開始還遭老師給指導指導才能,如果找老師的話,應該不會塞,應該是這個羅斯八,然後慢慢的魔術自己生今天自己就可以越學的越好越好越好越好,越多越不缺摸索的話就不行塞,初一指點安裝專業不專業的還價,我永遠就不回去噻,所以說還是要自己好好學習嘛,從開始了還當慢慢媽媽的生日上依舊可以,這個設計可以學邊學學越好了塞是不是嘛?

❷ 怎麼聽懂古典音樂

外國古典音樂是依靠音樂形象來感染聽眾,以音樂的語言和意境給聽眾留下思索和回味的餘地。

要想聽懂古典音樂,應該循序漸進,首先要聽那些描繪對象十分具體的作品,如管弦樂狂想曲《動物聯歡節》,是描寫獅子、鴿子、袋鼠等動物的千姿百態,聽後如聞其聲。其次,要讀一些音樂家的傳記作品,了解一下他們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和性格氣質。作曲家總是通過自己的作品向聽眾傾訴衷腸的。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樂》(《命運交響曲》)是舉世聞名的。第一樂章的「動機」,象徵著「命運在敲門」。究竟命運給貝多芬帶來了什麼,貝多芬又是怎樣對待命運的挑戰的?第二樂章:主人公在思考,他反省了自己的弱點,增強了勝利的信念,准備再一次和命運搏鬥。第三樂章:黑暗勢力在咄咄逼人,要求自由的人們,在艱難時刻,要堅持住啊!第四樂章:光明終於戰勝了黑暗,光榮屬於敢於反抗的英雄,勝利的凱歌響徹雲霄。這樣,你就會不由自主地調動起情感,與音樂產生共鳴。其三,選擇作品可以由淺入深,先聽短小的,再聽大部頭的;先聽那些內容好捉摸的,如穆索爾斯基的《荒山之夜》、里姆斯基?柯薩柯夫的《天方夜譚》,再聽無標題的、抽象一些的作品;先聽舞曲、序曲、交響曲,再聽協奏曲、奏鳴曲等。

音樂是表達人心情的,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心情才能真正地欣賞音樂。

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也就是《歡樂頌》,是貝多芬在藝術上的一個大膽地嘗試,他把合唱與交響曲融合成一體。樂曲中充滿了庄嚴與喜悅之情。

❸ 如何快速了解古典音樂

認為了解古典音樂,應該從了解古典音樂的歷史開始,每段歷史時間都會產生不一樣的代表人物的和流派,通過了解歷史能更加容易了解古典樂。
你可以到一個專門科普音樂知識的聲音公眾號——聲音圖書館,裡面有關古典樂的專欄——音樂漫談,這個專欄是以時間的順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述西方古典音樂發展的過程,其中也涉及一些樂理知識,還有某個時代古典樂的代表作品的音樂歌單,可以一邊聽古典一邊了解古典樂。

❹ 請教一下:什麼是古典音樂我們對古典音樂該如何去欣賞它的藝術風格呢

古典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從小欣賞一些古典音樂,可擴大孩子的音樂眼界,有助於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那麼,怎樣引導孩子欣賞古典音樂呢?
1.為欣賞古典音樂打下基礎。古典音樂比較深奧、難懂,所以平時更要注意豐富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成人可多給孩子講一些古代的故事,看一些古代的圖片,聽一些古典樂器演奏的聲音。
2.欣賞古典音樂,應該注意方式方法,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想像力活躍,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欣賞之前,成人可以把音樂作品的名稱、主要內容簡要地介紹給孩子。將故事結合圖片講給孩子聽,使孩子在聽音樂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備,能隨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聯想。
3.在孩子欣賞古典音樂時,可以結合故事、詩歌等形式來幫助他理解。如欣賞《十面埋伏》時,可以邊放音樂邊根據音樂情節進行講解,讓孩子體會到樂曲中的意境。另外,可以反復給孩子欣賞一首古典樂曲,以加深印象。
4.讓孩子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孩子在欣賞古典音樂時,常常出現各種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這是孩子表現內心感受的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選擇音樂時應注意選擇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結構簡單、孩子能夠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讓孩子進行欣賞,相信孩子一定能學會欣賞古典音樂。
以上可供參考。
求採納

❺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具有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從小欣賞一些古典音樂,可擴大孩子的音樂眼界,有助於養成活潑開朗的性格。那麼,怎樣引導孩子欣賞古典音樂呢?

1.為欣賞古典音樂打下基礎。古典音樂比較深奧、難懂,所以平時更要注意豐富孩子這方面的知識。成人可多給孩子講一些古代的故事,看一些古代的圖片,聽一些古典樂器演奏的聲音。

2.欣賞古典音樂,應該注意方式方法,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想像力活躍,較好地理解音樂作品。欣賞之前,成人可以把音樂作品的名稱、主要內容簡要地介紹給孩子。將故事結合圖片講給孩子聽,使孩子在聽音樂的時候有一定的心理准備,能隨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內容產生一定的聯想。

3.在孩子欣賞古典音樂時,可以結合故事、詩歌等形式來幫助他理解。如欣賞《十面埋伏》時,可以邊放音樂邊根據音樂情節進行講解,讓孩子體會到樂曲中的意境。另外,可以反復給孩子欣賞一首古典樂曲,以加深印象。

4.讓孩子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孩子在欣賞古典音樂時,常常出現各種面部表情或身體動作,這是孩子表現內心感受的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加深感受。

另外,成人在選擇音樂時應注意選擇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結構簡單、孩子能夠理解的作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讓孩子進行欣賞,相信孩子一定能學會欣賞古典音樂。

以上可供參考。

學會傾聽--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因此我也主張你先集中聽這中間一大段的音樂,它們雖是上兩個世紀的精神產品,可是至今還遠未過時,其中那些最深刻之作,人類的重要精神財富,今天仍然常聽長新。

那麼,聽這一部分又應該注意抓什麼重點呢?

許多愛好者自然而然地圍著一座摩天主峰頂禮:貝多芬。貝多芬繼往開來,他一手接下海頓、莫扎特的古典傳統,一手又開拓出浪漫派的新天地。他的重要性再強調也不會過頭,他的重要作品又是聽之不盡,永遠新鮮的。我們最好盡量多聽一些。因為在以後的聽賞中,無論是回顧他的前人,還是眺望其後來者時,你都需要聯想貝多芬。

《英雄》《命運》《田園》這幾部交響曲,你已經相當熟悉。人們也差不多都是先通過這幾部作品認識、也愛上了貝多芬。有的人還很早便瞻仰了《合唱》那座殿堂。然而它們都是需要反復傾聽,而也決不會聽夠的。我勸你聽聽常常被人放過的另外五部交響曲。聽它們,你既會從其中認出一個你已經熟悉,因而覺得親切的貝多芬;又會驚喜地發現,原來他還有你所不知的性情!從「第一」「第二」中可以見到他的青年時代。「第四」讓我們觸摸到一副溫柔的心腸。「第七」「第八」則是一個豪放不羈的人的玩笑,高歌狂舞。

等你把前八首交響樂都反復聽出了意思,到那時再去聽「第九」,也許就容易從那反思與總結性的音樂中聽出更為博大深沉的境界了。

有兩首序曲也不可不聽:《愛格蒙特》與《萊奧諾拉第三》。尤其後者,實際上是一部信息密度高、緊湊之極的小交響曲。

他那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我們連走馬觀花地聽怕也沒那麼多時間,更不用說都聽懂了。尤其像那部要演奏近一小時的「作品106號」,許多人只好「高山仰止」了吧!然而,寧可少聽一些別人的作品,也要細讀這幾部:《悲愴》《月光》《熱情》《暴風雨》和《黎明》(「華爾斯坦」)。

貝多芬殿堂中最深邃也是最不容易進人的部分,是那些弦樂四重奏。但倘要真想了解他的博大精深,特別是他暮年的思想境界,我們又怎能在它面前止步?不妨先聽一些比較好懂的,例如F大調(作品 59號之二)那一首,就是個易近入卻又極耐咀嚼的。

當你已初步熟悉了貝多芬以後,可以順樂史之流而下,去認識群星燦爛的浪漫派了。但也不妨溯流而上,先去叩莫扎特之門。一開始很可能會覺得他比貝多芬簡單,平淡無奇,引不起多大興趣。其實正是這種貌似簡單平淡,又無文學標題幫忙的音樂,要真知其中之味反而更難。也說不定要等到聽過大量音樂的多年以後,你才能識其天真自然之美。而一旦有所發現、從此必然迷上它,反而覺得別人的作品總有矯揉造作的成份,不夠味了。

假如聽過的曲目中已包括了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重要作品,這便打下廠一個堅實的基礎了。從此出發去聽標題音樂、民族樂派。後浪漫派的作品,都不會太陌生。因為他兩人是總結又是新的開頭,後來的人同他們是一脈相承的。在這一傳統的對比下,印象派會使你耳目一新。在飽餐了浪漫派。晚期浪漫派的肥甘之後,越過兩個世紀的時空去聽巴羅克音樂,雖然它是樂海的一個源頭,但那種已化為歷史的音樂語言、風格,是很好的清醒劑。

從反復對比中獲得體驗,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的傾聽能力有所提高,似乎可以用比較自主的音樂思維去感受了。

具體的作品留待以後討論「怎樣聽」的問題時再談,這封信就算一個開場白。

科普蘭強調得極是,千言萬語也不能代替傾聽音樂本身。我所能做的無非是以自己傾聽之一得,敦促、協助你去傾聽而已

❻ 請問如何才能貼切的欣賞古典音樂

音樂更多的是靠我們去想像的,它本身並不明確具體。比如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序曲最後一段寫抗敵勝利,它的主題和馬蹄聲「噠噠啦、噠噠啦」的節奏很相似,我們一定會產生一種聯想:喔,這可能是軍隊,是騎兵隊在賓士。音樂本身根本看不到馬,也看不到跑,只是從節奏產生出聯想而已。而這種聯想的產生要有一個特定的條件,就是馬必須在跑。如果馬不跑,站在那裡,音樂就沒有辦法表現它了,你怎麼知道它是馬還是牛?還是別的什麼?從這可以看出,音樂的描繪性敘事性是非常有限的,它只限於客觀事物中那些有音響的、有節奏的、有動態的也就是運動中的事物。

因為音樂是一種音響的、一種聽覺的藝術,它存在於音響的運動之中。如果跟音響和運動這兩種特性沒有聯系的事務,音樂要想「描繪」它們就比較難了。所以說,音樂的特長不在於描繪,也不在於敘事,它的長處是抒情。比如我們心情激動了、情緒緊張了,心就跳得快。音樂表達這種心情的時候就可以採用緊張的比較快的節奏;如果心情平靜的時候,自然就鬆弛下來緩慢下來,於是音樂的節奏、速度也慢了。音樂還有一個特長,如在表現憂愁憂慮痛苦發怒盛怒這種情緒的時候,可以把它們的各種層次很細微地表現出來。我寫的《第一交響曲》第三樂章中的一段採用戲曲的哭腔描寫痛苦。如果大家對戲曲的哭腔有點熟悉的話,能么聽起來就會有聯想了。音樂是通過作曲家主觀的感受寫出來的,因此它的主觀性是很強的。而聽的同志呢,也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音樂創作跟其它藝術有些不一樣,文學寫出一部小說來,創作已經完成了。戲劇寫出一個劇本還不夠,還要演,這是二度創作。音樂呢?除了這個二度創作外,還有一個三度創作,就是聽眾如何來欣賞和理解這個作品,就是說聽眾也要投入到這個創作中間去,這樣一部音樂作品的創作過程才算全部完成。

有些聽眾還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怎樣描寫外部世界?比方寫大海怎麼寫?這里可以舉兩個典型的例子來看看作曲家是怎樣描寫大海的。一個是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的「天方夜譚」,其中第一章就描寫大海。這個樂章的引子有兩個主題,一個是代表蘇丹王--沙赫里亞爾,是個很粗暴的形象;另一個是王妃「舍赫拉查德」的形象。可妙就妙在這兩個主題後來都變成海的形象了。人怎麼會變成海呢?如果我們聽這段音樂就會發現:原來是音樂旋律的起伏使我們聯想到海浪的起伏。這說明交響音樂創作上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用同一個音樂素材,通過節奏、和聲、配器的變化來改變音樂形象。「天方夜譚」組曲是描寫舍赫拉查德講故事給那個蘇丹王聽,所以它就利用這兩個人物的主題來寫大海,這不是真的大海,而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海、故事裡的大海。這里人物主題變成大海,兩者有沒有什麼內在聯系呢?有的。譬如蘇丹王是很殘暴的,跟大海的洶涌可怕是可以聯繫上的。至於那個「舍赫拉查德」主題是個很美的主題。我想作曲家寫的時候,可能就是考慮到要把它稍加改變變成浪花的主題的。從這里可以看出一個作曲家的本事來,他可以用很集中的一兩個主題材料千變萬化地塑造出不同的音樂形象。

另一個例子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寫的一個「大海」。他的寫法又不一樣了。這部作品叫作交響素描,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的標題是「從破曉到中午的海」,是寫平靜的海、從薄霧中慢慢顯現的海。第二樂章是「浪的嬉戲」,寫頑皮的海,海浪在追啊、玩啊。第三章是「海與風的對白」,這是咆哮的海。這個海跟剛才介紹的那個海性格上很不一樣:首先它的內容不一樣,另外作曲家的性格也不一樣。德彪西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他的創作特徵是著重於捕捉瞬息萬變的光和色彩的變化、景象的變化。所以他的旋律都是斷斷續續
的一會兒這樣幾個音、一會兒那樣幾個音,變化多端,它是在描述大海那種變化無窮的色彩。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和德彪西都是交響樂色彩配器的大師,但各有所長,因此他們寫出來的音樂也是截然不同的。

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總結出三條:第一條是,即使描繪性的音樂也都不是純粹客觀地描寫外部世界,這些描寫是被音樂化了的、性格化了的、感情化了的,而不是事物的本身。因此一千個人寫大海,就會寫出一千個樣子。第二條,音樂形象是從聯想產生的,這個聯想是通過音樂對事物運動的形態及其發出的聲響所作的一種摹擬而來的。第三條呢,作品描述什麼有時還要靠文字標題來提示,否則不能准確判斷它在寫什麼。比方柴科夫斯基的交響詩「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中的一段描寫地獄里的旋風。如果不講這是旋風,也可能以為是大海,因為二者有著相似的運動方式。所以確定音樂形象還要靠文字標題。同時也說明音樂的描繪只能近似,不能逼真。

標題音樂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麼怎樣去理解無標題音樂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裡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交響曲》,這「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音樂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蛾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面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這一樂章中,貝多芬還寫下了非常天才的一筆,就是在勝利高潮的時候,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斗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麼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標題音樂可幫助大家理解作品形象,那麼怎樣去理解無標題音樂呢?這就更需要從人的心裡狀態和感情上去理解。譬如貝多芬的《第五(命運)標題是人家給加上的。音樂中「命運」主題,有人解說它是反面形象,是凶惡殘暴陰森的命運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說成是貝多芬對封建勢力的挑戰,是怒吼的貝多芬,是蛾扼住命運的咽喉的貝多芬,是一個正面形象。這不是截然相反嗎?總之,這個主題體現了作者自

己的感情,體現了他對命運的態度。第四樂章寫貝多芬理想中的勝利,在突然命運的主題又出現了。有人說這是對過去斗爭的回顧,也有人說這是被打倒的奄奄一息的命運企圖東山再起。但是我傾向於另外一種解釋,即雖然勝利了,仍然不能失掉警惕,那些躲在陰暗角落裡的反動的東西說不定還要再來的。這樣的解釋更符合貝多芬的實際,符合他的邏輯,也更好
地顯示出他作品的哲理性。至於究竟怎麼理解,大家還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

交響樂給人的啟示是很多的,它可以給你很多想像的餘地,尤其是無標題交響曲更有這個特點,因為它沒有標題的約束,概括性很強,內涵非常豐富。即使聽一百遍還會有新的發現。而且,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也將更加深刻。這就是無標題交響樂的一個長處。

最後講兩點結論:第一點,音樂的特長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繪。所以在欣賞它的時候主要在於它的情緒如何感染我們,不一定追究它在寫什麼。樂曲解釋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主要還要發揮我們自己的獨立思考。 第二點,欣賞交響樂首先要充分調動我們自己的想像力。

❼ 怎樣才算是能理解和欣賞古典音樂

融會貫通即使理解
當你聽到音樂心生愉悅的時候就是理解的第一個步驟,進而去學習一兩門樂器,這會加深你對音樂的理解,之後多聽各種類型的音樂,哪怕是一些你曾經認為不好聽的,你多聽也會有新的理解。最後最好多看看總譜,理解作曲家對於配器和和弦的掌控,這會讓你覺得音樂原來如此深奧!當然之後還有很多可以多聽多看的,這要看你的偏愛了~
欣賞就是全神貫注,全神貫注就要以多聽為基礎,聽得多了就能夠聽進去,這就是一種欣賞。
以上是我的愚見,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❽ 如何鑒賞古典音樂

古典音樂有著獨特的魅力和藝術價值,長期欣賞一些古典音樂,可以擴大家音樂眼界,古典音樂是一門高雅藝術,帶著沉澱了幾百,上千年的歷史的精華——人類的智慧、思想、感情,與自身、環境作斗爭,不斷升華進步的結晶。聽古典樂是為了提升自己,為了熏陶自己,為了追求藝術和真理才去聽的。對古典的追求必須要有這種真誠,倘若缺乏這些真誠,你會在海里泡了一些日子後,無奈而憤恨地爬上岸來,古典音樂屬於過去的藝術,雖然音樂有超越時空的魔力,但它仍然無法根本擺脫時代的束縛。你一聽,就知道古典音樂的氣質和現代音樂截然不同。
古典音樂的欣賞太受環境局限了。古典音樂有如一樁秘密,很多時候,你只願意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聽,對周邊的環境要求是苛刻的:必須恬靜,有噪雜的話是不可想像地。
面對浩如煙海的古典世界,剛入門者尤其需要慎重。開始上來就選擇晦澀、艱深的大部頭,只能打擊你的信心,懷疑自己的欣賞能力,認定自己無法接受古典。循序漸進是必須的,面對無數的作品不需慌,廣泛收集入門資料,選擇合適的作品、作曲家進行欣賞,對版本無需研究苛求,得到什麼就老實聽什麼。
初聽古典絕不講究多和廣,而講究精,假設你上來就想把文藝復興、巴洛克、古典、新古典聽個遍,那你註定要失敗,最後什麼也聽不成。這是一條危險的彎路。
聽流行過渡到古典最頭疼的一定是樂理。這個水平不要求高,但要求你有「一定的水平」、一定的基礎。譬如你學了對位、賦格,再聽巴赫,欣賞他的精湛記憶,猶如復雜的精密儀器般宏大的音樂,才會有這方面的感嘆和震驚。
假設你不了解樂理,則只能在感官上得到一些和純粹內心的共鳴,其實樂理並不復雜,了解個大概就好,你聽起來絕然不同,對作家會有更理性的認識,對音樂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個人會得到更大程度的享受。
除了樂理外,還有樂器方面的知識。研究大演奏家的演繹是非常有趣味的。平白地說,為什麼說某位鋼琴家是優秀鋼琴家?就在於他的技巧,他對作品理解的表達的准確度,以及他的個性的發揮,這些需要精細的品味。
技巧方面,還拿熟悉的肖邦第二鋼奏來說,第三樂章中「回憶」的一段極端優美的極弱音的旋律,通過比較不同演奏家的表現,你就可以發現他們哪個功夫高,哪個確有大家風范。也只有比較過後,才了解大家真正的高在哪裡。具體地說,第四樂章Presto里,Rachmaninoff的演奏最讓人心動,有如風馳電掣,讓人壓抑得透不過氣來,短短幾分鍾內,音色竟有三四次顯著的強弱、弱強變化,每個強弱變化中的音色梯次變化也異常清晰,實在體現了舒伯特所說「似強有力的手壓抑了叛逆的靈魂,使那特別恐怖的幽靈與我們對話。」
沒有對鋼琴演奏常識的基本了解(譬如觸鍵、踏板、rubato之類技巧,也就無從欣賞這些大家們技藝的精妙--你聽上去會覺得他們彈得都差不多),這就損失了許多樂趣。
同理,指揮藝術則更為
一顆真誠、執著、富有熱情的心是最重要的,有了這個,旁的東西都可以慢慢培養,慢慢熏陶。年輕時代聽古典有特別的意義:在年輕時被貝多芬、巴赫感動,將是你對自己心靈播下的最奇異的種子。你將終生為之受益。
更實際地說,巴赫可以撫慰你的心靈,培養你宗教家的性情;莫扎特帶給你無限的「和」,純粹的古典主義,古希臘精神的健康的美;貝多芬給予你與命運斗爭,與社會一切惡醜事物斗爭的力和勇氣,是直照進入你心的太陽。

❾ 什麼是古典音樂談談你對古典音樂的認識~

音樂是一個美妙的東西。當它那緩緩的旋律跳動的時候,我們彷彿置身於一個與世無爭的桃花源地,一切的雜念都不復存在,一切的功利都化做塵埃,好象天地間除了自己和這旋律外,一切都成為虛無,忘記了悲哀,忘記了傷痛,乃至忘記了塵世間一切不愉快的事情。在那一刻,我們實現了徹底的解脫,我們完成了徹底的精神升華。
音樂有很多種類,僅常見的就有古典音樂、宗教音樂、流行音樂、重金屬音樂、搖滾樂、電子音樂、爵士樂等等。在眾多的音樂種類中,我卻單單鍾情於古典音樂,聽古典音樂,猶如和千年前的先人品茶談話,這不僅是一種美的享受,更是一種人生的徹悟。先人們把他們那高深的人生哲學,豐富的生存法則以超凡的智慧融於音樂當中,讓後人在聽音樂的同時去感受生活的真諦。
聽音樂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洗滌人們的心靈,啟迪人們的智慧,讓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忙碌勞累的時候找到一絲的寧靜與祥和。聽古典音樂尤其如此。
聽古典音樂。需要有一顆平靜的心,一顆與世無爭,超脫忘我的心。用耳去聽音樂,這是一種常識,用心去聽音樂,這是一種境界。當我們摒棄了世俗中的一切功利和慾望時,再用心去聆聽古典音樂,我們的心靈會與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們的內心會受到深深的震撼!
「高山流水」依舊在緩緩響起,但那個「巍巍乎高山」「湯湯乎流水」的知音卻早已難覓,空餘下「伯牙摔琴酬知己」的千古佳話。
靜靜地聽著「十面埋伏」,彷彿又看到了烏江岸邊,那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無可奈何地唱著「虞兮虞兮可奈何」拔劍自刎。是英雄氣短的無奈,還是壯志難酬的悲哀?優美的旋律給這個剛強的男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抹上了一絲傷感的柔情。
秋夜,對於一個寂寞的人來說總是很漫長的,何況天空中那不解人意的明月更能憑空增添幾分思鄉之情,「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淚濕裳,漢家地廣千萬里,深宮何處是故鄉。」漢家宮室中,那個孤單的女孩也許正在思念遠方家鄉滿頭白發的父母吧。可是,又有誰會知道呢?「漢宮秋月」不僅是寂寞深宮怨女的悲曲,它也是千千萬萬遠離家鄉,遠離父母的他鄉遊子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每當聽起這首曲子時,對於在外求學的我來說,總是會產生對家鄉父母的深深思念之情。也許能產生共鳴的樂曲才是好的樂曲的吧,「漢宮秋月」正是這樣的樂曲。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田園生活也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方式。與世無爭,恬淡自在地生活,少了份世俗的勾心鬥角,爭名奪利,多了些脫俗的無欲無求,知足常樂。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真正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的普遍追求。聽著「夕陽蕭鼓」「漁樵問答」優美的旋律,彷彿自己已經完全地融入到了大自然當中,成為大自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春江的明月緩緩地升起來了,江中央,一葉扁舟在月下隨水漂浮,一點漁火若隱若現,小舟上隨風時時傳來漁家人的說笑聲,給幽靜而安詳的江面注入一線生機,一幅「江畔漁舟圖」,引起了人們的無限遐想。
總之,中國古典音樂包含了中國古代人民對人生的看法,對生活的態度,它們是中國人民古老智慧的結晶。我們在欣賞中國古典音樂的時候,不僅能感受到音樂本身帶給人的美感,還能感受到中國古老文明中那種厚重的歷史美。積淀了千年的中國古典音樂中蘊涵的是中國人民最原始最質朴的思想情感!

閱讀全文

與如何更好地理解古典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