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

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

發布時間:2022-05-22 14:59:51

㈠ 酸雨是怎樣形成的,它對人類有什麼危害

酸雨的成因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的現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汽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硫和氮是營養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面中礦物質,供植物吸收。如酸度過高,pH值降到5.6以下時,就會產生嚴重危害。它可以直接使大片森林死亡,農作物枯萎;也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離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還可使湖泊、河流酸化,並溶解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重金屬進入水中,毒害魚類;加速建築物和文物古跡的腐蝕和風化過程;可能危及人體健康。

㈡ 答題 1、酸雨是怎麼形成的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1)酸雨主要是由人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轉化而成的。 酸雨的危害:①破壞農作物、森林和草原,使土壤酸性增強。②使湖泊酸化,造成魚類等死亡。③加速建築物、橋梁、工業設備,以及電信電纜等物質的腐蝕。 (2)不活潑金屬Cu、Ag等,不銹鋼、鋁合金等耐腐蝕的合金 (3)因為氣體的溶解度隨溫度下降而增大,所以冬天會有較多的SO 2 和NO 2 氣體溶於雨水。此外,冬天對能量的需求較大,發電廠會燃燒更多的燃料。所以冬天雨水的酸性通常較強。 (1)酸雨主要是由人為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氣體轉化而成的: SO 2 +H 2 O H 2 SO 3 2H 2 SO 3 +O 2 2H 2 SO 4 3NO 2 +H 2 O====2HNO 3 +NO 酸雨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從植被、土壤、建築、湖泊、水生動植物、工業設備等多方面考慮回答。 (2)在金屬活動性順序中,排在氫後面的金屬如Cu、Ag等受酸雨破壞的程度較小,因為這些金屬不易與酸發生化學反應。此外,合金如不銹鋼、鋁合金等耐酸雨的能力也較強。 (3)從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等氣體的排放量和氣體在雨水中溶解度與季節或溫度的關系等方面作答。

㈢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

隨著工業的發展,酸雨危害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它和「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一起被認為是人類面臨的三大災難性的環境挑戰。那麼,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它對環境和人類的生活有何影響呢?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霧、雪等狀態的降水。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業上無節制的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這些氣體和水分子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分別形成硫酸和硝酸,再隨著水分子聚集而降到地面。在正常情況下,由於大氣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約佔0.03%),降雨時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這就是偏弱酸性的正常雨水,pH值約為5.6~5.7,硫酸和硝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約占總酸量的90%以上,我國酸雨中硫酸和硝酸的比例約為10∶1。

酸雨是工業高度發展而出現的副產物,其污染是世界性的,而且日益擴大。目前,整個歐洲都在降酸雨,美國東部一些地區酸雨的pH值竟達到1.5,俄羅斯西部地區酸雨的pH值也為4.6~4.3。酸雨亦席捲著亞洲,如日本、印度南部和東南亞等國也在降酸雨。我國的酸雨危害亦非常嚴重,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地區,我國目前酸雨區域約占國土面積的30%。長江下游地區每三次降雨中就有一次酸雨。

酸雨破壞水土環境,引起經濟損失,它可以破壞大面積的森林和農作物。據報道,歐洲和北美一些國家的森林受酸雨危害率高達30~50%。我國南方重酸區已出現一些嚴重的森林衰亡現象:重慶市郊地區50%的松樹枯死;峨眉山金頂冷杉的死亡率達40%;浙江西天目山因酸雨的影響使大片的柳杉死亡;柳州市區和郊區的林木也出現較嚴重的酸雨危害。植物對酸雨反應最敏感的器官是葉片,葉片受損後會出現壞死斑、萎蔫、葉綠素含量降低、葉色發黃、退綠、光合作用降低,使林木生長緩慢或死亡,使農作物減產。同時,酸雨危害植物表皮及角質層,使植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減弱。酸雨對水生生物也有很大危害,它使許多河湖水質酸化,導致許多對酸敏感的水生生物種群滅絕。當湖泊、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時,魚、蝦類的生長繁殖便受到嚴重影響,加之湖河底泥中有毒金屬遇酸溶解,更加速了這些水生生物群的死亡。歐洲、北美的許多湖泊因酸雨危害已經變為死湖。

酸雨使土壤酸化,土質中的鈣、鎂等養分被酸溶解,導致土壤養分流失。酸化的土壤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破壞了土壤微生物的正常生態群落,使有機物的分解減緩,土壤貧瘠,病蟲害猖獗。

酸雨影響人和動物的身體健康,雨霧的酸性對眼、咽喉和皮膚的刺激,會引起結膜炎、咽喉炎、皮炎等病症。

酸雨對建築物和金屬材料的腐損也非常嚴重,許多城市剛落成或裝修一新的建築物在一場酸雨過後,就失去了美麗的光澤,本來光亮如鏡的大理石經酸雨的腐蝕而變得暗淡無光,甚至被層層剝落。

酸雨的危害日趨嚴重,如果任其發展將會使人類生存的環境進一步惡化,甚至帶來無法彌補的災難。人們只有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調整能源結構,節約能源,採用新技術,開發新能源,才能從根本上消除酸雨的危害。目前,當務之急是要採取有效措施發展脫硫新技術,以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同時要加大環保力度,控制使用高耗能、低效率的小鍋爐,減少廢氣的排放。

為了使人類的家園更美好,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我們決不能以毀滅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否則必將受到大自然無情的懲罰。

自《中學生物學》2000年第2期

㈣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應對策略

酸雨是工業高度發展而出現的副產物,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後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雲、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

危害:

1、酸雨能誘發植物病蟲害,使農作物大幅度減產,特別是小麥,在酸雨影響下,可減產 13% 至 34%。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導致蛋白質含量和產量下降。

2、酸雨對森林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對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的惡化作用造成的。

3、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

策略:

1、開發新能源,如氫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地熱能等。

2、使用燃煤脫硫技術,減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業生產排放氣體處理後再排放。

4、少開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酸雨為酸性沉降中的濕沉降,酸性沉降可分為「濕沉降」與「干沉降」兩大類,前者指的是所有氣狀污染物或粒狀污染物,隨著雨、雪、霧或雹等降水形態而落到地面者,後者則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從空中降下來的落塵所帶的酸性物質而言。

(4)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擴展閱讀:

雨、雪等在形成和降落過程中,吸收並溶解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物質,形成了pH低於5.6的酸性降水。

酸雨主要是人為的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所造成的。中國的酸雨主要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多為硫酸雨,少為硝酸雨,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工業生產、民用生活燃燒煤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燃燒石油以及汽車尾氣排放出來的氮氧化物,經過「雲內成雨過程」,即水汽凝結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結核上,發生液相氧化反應,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

又經過「雲下沖刷過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過程中不斷合並吸附、沖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氣體,形成較大雨滴,最後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由於我國多燃煤,所以我國的酸雨是硫酸型酸雨。而多燃石油的國家下硝酸雨。

㈤ 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酸雨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變化。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有機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酸雨是煤炭、石油以及金屬冶煉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一系列反應而生成的。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為酸雨。
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㈥ 酸雨的三大危害

1.酸雨會危害土壤和植物。

我國南方土壤本來多呈酸性,再經酸雨沖刷,加速了酸化過程;土壤中含有大量鋁的氫氧化物,土壤酸化後,可加速土壤中含鋁的原生和次生礦物風化而釋放大量鋁離子,植物長期和過量的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瘠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

2.酸雨危害人類的健康。

酸雨對人類最嚴重的影響就是呼吸方面的問題,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會引起例如哮喘、乾咳、頭痛、和眼睛、鼻子、喉嚨的過敏。酸雨間接的影響就是它會溶解水中的有毒金屬,被水果、蔬菜和動物的組織吸收後,吃下這些東西會對人類的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3.酸雨會腐蝕建築物、機械和市政設施。

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損壞建築物,造成建築物的使用壽命下降,影響城市市容和景觀,同時可能引發安全產生危險。

(6)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擴展閱讀

酸雨的防治措施有:

1.開發新能源,如氫能,太陽能,水能,潮汐能,地熱能等。

2.使用燃煤脫硫技術,減少二氧化硫排放。

3.工業生產排放氣體處理後再排放。

4.少開車,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5.使用天然氣等較清潔能源,少用煤。

㈦ 簡述酸雨的成因,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

成因: 被大氣中存在的酸性氣體污染,pH值小於5.65的酸性降水叫酸雨。酸雨主要是人為地向大氣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質造成的。我國的酸雨主要是因大量燃燒含硫量高的煤而形成的,此外,各種機動車排放的尾氣也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危害:

(1)對水生系統的危害,會影響魚類和其他生物群落,改變營養物和有毒物的循環,使有毒金屬溶解到水中,並進入食物鏈,使物種減少和生產力下降。

(2)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危害,重點表現在土壤和植物。對土壤的影響包括抑制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鈣、鎂、鉀等營養元素,使土壤貧瘠化。對植物,酸雨損害新生的葉芽,影響其生長發育,導致森林生態系統退化。

(3)對人體的影響。一是通過食物鏈使汞、鉛等重金屬進入人體,誘發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霧侵入肺部,誘發肺水腫或導致死亡;三是長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環境中,誘使產生過多的氧化脂,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對建築物、機械和市政設施的腐蝕。

防治措施: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

2、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雲石,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

4、對煤燃燒後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煙氣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氣體。不過,脫硫效果雖好但十分費錢。例如,在火力發電廠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的費用,要達電廠總投資的25%之多。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難之一。

5、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術不夠成熟,如果使用會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費用十分高.

(7)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擴展閱讀:

大氣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部分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其中燃燒礦物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自然污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污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有色冶金工業排放酸性氣體

我國酸雨主要是硫酸型,我國三大酸雨區分別為:

1.西南酸雨區:是僅次於華中酸雨區的降水污染嚴重區域。

2.華中酸雨區:目前它已成為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

3.華東沿海酸雨區:它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全球三大酸雨區是:西歐、北美、東南亞。

目前世界上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

2.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雲石,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

4.對煤燃燒後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煙氣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氣體。不過,脫硫效果雖好但十分費錢。例如,在火力發電廠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的費用,要達電廠總投資的25%之多。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難之一。

5.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

6.生物防治:1993年在印度召開的"無害環境生物技術應用國際合作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預防、阻止和逆轉環境惡化,增強自然資源的持續發展和應用,保持環境完整性和生態平衡的措施。

目前,科學家已發現能脫去黃鐵礦中硫的微生物還有氧化亞鐵硫桿菌和氧化硫桿菌等。日本財團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最近開發出的利用微生物膠硫的新技術,可除去70%的無機硫,還可減少60%的粉塵。

這種技術原理簡單,設備價廉,特別適合無力購買昂貴脫硫設備的發展中國家使用。生物技術脫硫符合「源頭治理」和「清潔生產」的原則,因而是一種極有發展前途的治理方法,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酸性影響因素

1.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轉換條件。一般說來,某地SO2污染越嚴重,降水中硫酸根離子濃度就越高,導致ph值越低。

2.大氣中的氨(NH3)對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氣中唯一的常見氣態鹼。由於它的水溶性,能與酸性氣溶膠或雨水中的酸反應,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土壤的氨的揮發量隨著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

京津地區土壤pH值為7~8以上,而重慶、貴陽地區則一般為5~6,這是大氣氨水平北高南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土壤偏酸性的地方,風沙揚塵的緩沖能力低。這兩個因素合在一起,至少在目前可以解釋中國酸雨多發生在南方的分布狀況。

3.顆粒物酸度及其緩沖能力

大氣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氣體SO2和NO2外,還有一個重要成員——顆粒物。顆粒物的來源很復雜。主要有煤塵和風沙揚塵。後者在北方約佔一半,在南方估計約佔三分之一。

顆粒物對酸雨的形成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屬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對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顆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還會成為酸的來源之一。目前中國大氣顆粒物濃度水平普遍很高,在酸雨研究中自然是不能忽視的。

4.天氣形勢的影響

如果氣象條件和地形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則大氣中污染物濃度降低,酸雨就減弱,反之則加重(如逆溫現象)。

㈧ 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其主要成分和危害是什麼,舉例說明

成因:
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還有少量灰塵。酸雨是工業高度發展而出現的副產物,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後產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氣中經過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硫酸或硝酸氣溶膠,或為雲、雨、雪、霧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為酸雨。如果形成酸性物質時沒有雲雨,則酸性物質會以重力沉降等形式逐漸降落在地面上,這叫做乾性沉降,以區別於酸雨、酸雪等濕性沉降。乾性沉降物在地面遇水時復合成酸。酸雲和酸霧中的酸性由於沒有得到直徑大得多的雨滴的稀釋,因此它們的酸性要比酸雨強得多。
危害:
1.
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長期的酸雨會使土壤中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營養元素的嚴重不足,從而使土壤變得貧瘠。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細菌和放線菌均會明顯受到酸雨的抑制。
2.
酸雨可對森林植物產生很大危害。根據國內對
105
種木本植物影響的模擬實驗,當降水pH
值小於
3.0
時,可對植物葉片造成直接的損害,使葉片失綠變黃並開始脫落。葉片與酸雨接觸的時間越長,受到的損害越嚴重。
3.
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損壞建築物。建築材料變臟,
變黑,
影響城市市容質量和城市景觀,
被人們稱之為
「黑殼」效應。

參考網路-詞條【酸雨】http://ke..com/subview/2741/15757985.htm?fr=aladdin
滿意請採納!謝謝!

㈨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什麼會給人類帶來什麼危害

酸雨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硫.
酸雨成分比較復雜,它能使土壤酸化,對人體產生危害,腐蝕建築物、金屬、橡膠等.因此,酸雨被稱為「現代空中死神」.
人類活動造成的酸雨成分中,以硫酸為最多,一般約佔60%一65%,硝酸次之,約30%,鹽酸約5%,此外還有有機酸約2%左右.
酸雨給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都帶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研究表明,酸雨對土壤、水體、森林、建築、名勝古跡等人文景觀均帶來嚴重危害,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更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酸雨使土壤酸化,肥力降低,有毒物質更毒害作物根系,殺死根毛,導致發育不良或死亡.酸雨還殺死水中的浮游生物,減少魚類食物來源,破壞水生生態系統;酸雨污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體健康;酸雨對森林的危害更不容忽視,酸雨淋洗植物表面,直接傷害或通過土壤間接傷害植物.促使森林衰亡.酸雨對金屬、石料、水泥、木材等建築材料均有很強的腐蝕作用,因而對電線、鐵軌、橋梁、房屋等均會造成嚴重損害.

㈩ 對環境傷害尤其巨大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呢

酸雨一般是由空氣中的酸性氣體和雨水混合後,形成了酸雨。酸性氣體一般是由於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氣的大量燃燒,從而產生了二氧化硫,再加上燃燒過程中的高溫使空氣中的氧氣和氮氣混合形成了一氧化氮,然後變成了二氧化氮才形成了酸雨。在工業過程中,一些金屬的燃燒以及融化,都會造成二氧化硫或者是二氧化氮氣體的形成,然後這些氣體都會進入大氣層中。

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的病蟲害,從而導致農作物的大量減少,比如小麥,在酸雨的影響下,小麥會大量的減產,而且比較容易受到影響的還有大豆和蔬,同時酸雨還會抑制土壤中的微生物的繁殖。對於人類來說,酸雨還能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特別是對於兒童和老人來說,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閱讀全文

與地理三大危害酸雨如何組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