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地理概況是怎麼樣的
英國西北部多低山高原,東南部為平原泰晤士河是國內最大的河流。塞文河是英國最長的河流,河長338公里,發源於威爾士中部河道呈半圓形,流經英格蘭中西部,注入布里斯托海峽。
泰晤士河是英國最大的一條河流,流域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6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8.9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西經2°08′~東經0°43′,北緯51°00′~52°3′。
氣候特徵
英國屬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受盛行西風控制,全年溫和濕潤,四季寒暑變化不大。植被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通常最高氣溫不超過32℃,最低氣溫不低於-10℃,平均氣溫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約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區的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中部和東部則少於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為乾燥,十月至來年一月最為濕潤。英國終年受西風和海洋的影響,全年氣候溫和濕潤,適合植物生長。英國雖然氣候溫和,但天氣多變。一日之內,時晴時雨。
資源
英國主要礦產包括:石油、天然氣、煤(能源礦產)、錫、鐵礦(金屬礦產)、鉀鹽、重晶石、螢石、石膏(非金屬礦產)等。英國非金屬礦產豐富,但金屬礦產資源較貧乏,只有少量鐵、錫、鉛、金、銀等礦產。
英國原油探明儲量約為5.3億噸(2006年底),位居歐盟首位。原油儲量絕大部分位於北海油氣盆地;英國本土上也有部分陸上油氣田,其中維奇法姆(Wytch Farm)油氣田為歐洲最大的陸上油氣田。英國天然氣資源也比較豐富,天然氣儲量4814億立方米(2006年)。
英國煤炭儲量較為豐富,可采儲量約為25億噸(1997年),佔世界總儲量的0.2%。
英國鉀鹽資源豐富,探明儲量約2500萬噸(2005年),主要分布在柴郡、克利夫蘭郡一帶;高嶺土資源非常豐富,探明資源量為18.15億噸(2005年),居世界第2位。晶石儲量10萬噸(2005年),主要分布在北愛爾蘭。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
2. 亞洲地理概況有哪些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洲名釋義:古代閃米特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大洲。
人口:2000年人口達36.72億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5%。
種族:黃種人約佔全洲人口的3/5以上,其次是白種人,黑種人很少。
語言:分屬於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系、日本語系、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荼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
宗教: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發源地。
氣候:亞洲大陸地跨寒、溫、熱三個氣候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影響范圍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自然資源:礦產種類多,儲量大,石油、鐵、錫等儲量居各洲首位;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可開發森林總面積的13%;可開發水力資源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千瓦時,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
經濟: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外,亞洲大多數國家的經濟以農業、礦業為主。各國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和部門、地域結構差異顯著,絕大多數國家工業基礎薄弱,采礦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經紡工業佔主要地位。
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為除南極洲外最廣的洲,東西距離最長的洲,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亞洲名稱的由來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洲。它的名字也最古老。全稱是亞細亞洲,意思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其英文名為Asia。相傳亞細亞的名稱是由古代腓尼基人所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愛琴海以東的地區泛稱為「Asu」,意即「日出地」;而把愛琴海以西的地方則泛稱為「Ereb」,意為「日沒地」。Asia一詞是由腓尼基語Asu演化來的,其所指的地域是不很明確的,范圍是有限的。到公元前一世紀Asia已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政省的名稱,以後才逐漸擴大,包括現今整個亞洲地區,成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洲名。
居民年人口達36.72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60.4%。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達4400多人,是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國家。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是蒙古,平均每平方千米僅1人多;沙烏地阿拉伯、阿曼等國家平均每平方千米5-7人。亞洲的種族、民族構成非常復雜,尤以南亞為甚。黃種人(又稱蒙古利亞人種)為主要人種。其餘為白種人、棕色人及人種的混合類型。
全洲大小民族、種族共有約1000個,約佔世界民族、種族總數的一半。其中有十幾億人口的漢族,也有人數僅幾百的民族或部族。根據語言近似的程度,亞洲的居民分屬漢藏語系、南亞語系、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和日本語(有人認為這兩種語系未定)、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達羅毗茶語系、閃米特-含米特語系、印歐語系等。亞洲是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三大宗教的發源地。
自然環境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復雜。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嶺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592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復雜。北部沿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的島嶼主要集中在東南海面。約有幾萬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320萬平方公里,其中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大島有6個。
亞洲是世界上大江大河匯集最多的大陸,長度在10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8條之多,其中4000公里以上的有5條。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是世界上氣候差別最大的一個洲。亞洲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大。主要有煤、鐵、石油、錫、銻、鎢、銅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西亞的石油和東南亞的錫。農產品在世界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稻穀和天然橡膠佔世界總產量的90%以上,棉花、椰子、胡椒、木棉、柚木、黃麻、茶葉的產量也名列前茅。
亞洲是世界文明古國中國、印度和巴比倫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亞洲人民為世界文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自然資源亞洲礦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富集區多。主要礦藏有煤、鐵、石油、錫、鎢、銻、銅、鉛、鋅、錳、菱鎂礦、金、石墨、鉻等。石油、錫、菱鎂礦、鐵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錫礦總儲量60%以上。亞洲的森林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可利用的水力資源也極豐富。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著名的漁場主要分布在大陸東部沿海,有中國的舟山群島、台灣島和西沙群島漁場,以及鄂霍次克海、北海道、九州等漁場。
地理區域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
東亞:指亞洲東部。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3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中國西南部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東南半部為季風區,屬溫帶闊葉林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西北部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沙漠氣候;西南部屬山地高原氣候。5-10月東部沿海受台風影響。礦物資源以煤、鐵、石油、銅、銻、鎢、鉬、金、菱鎂礦、石墨等最豐富。東亞是稻、薯蕷、糜子、蕎麥、大豆、薴麻、茶、油桐、漆樹、柑橘、桂圓、荔枝、人參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稻穀佔世界稻穀總產量40%以上,茶葉佔世界總產量25%以上,大豆佔20%。棉花、花生、玉米、甘蔗、芝麻、油菜籽、蠶絲等的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東帝汶等國家和地區。面積約448萬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萬。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島和南洋群島兩大部分。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之一。群島區和半島的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半島北部山地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礦物以錫、石油、天然氣、煤、鎳、鋁土礦、鎢、鉻、金等為重要。東南亞是檸檬、黃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檳榔、木菠蘿、馬尼拉麻等熱帶栽培植物的原產地,盛產稻米、橡膠、香料、柚木、木棉、金雞納霜及熱帶水果。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面積約437萬平方千米。人口10億以上。本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山地區,南部印度半島為德干高原,北部山地與德干高原之間為印度河-恆河平原。北部和中部平原基本上屬亞熱帶森林氣候,德干高原及斯里蘭卡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斯里蘭卡南部和馬爾地夫屬熱帶雨林氣候,印度河平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礦物資源以鐵、錳、煤最豐富。南亞是芒果、蓖麻、茄子、香蕉、甘蔗,以及蓮藕等栽培植物的原產地。所產黃麻、茶葉約佔世界總產量1/2左右。稻米、花生、芝麻、油菜籽、甘蔗、棉花、橡膠、小麥和椰乾等的產量在世界上也占重要地位。
西亞:也叫西南亞,指亞洲西部。包括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面積約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20000多萬。高原廣布,北部多山脈。北部山地高原與南部阿拉伯半島之間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沖積而成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氣候乾燥。南部沙漠面積廣大。本區地中海、黑海沿岸地區和西部山地屬地中海式氣候,東部和內陸高原屬亞熱帶草原、沙漠氣候,阿拉伯半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石油的儲量和產量在世界上占重要的地位。西亞是胡蘿卜、甜瓜、洋蔥、菠菜、苜蓿、椰棗等栽培植物和阿拉伯駱駝、阿拉伯馬、安哥拉山羊、安哥拉兔等著名畜種的原產地。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狹義講只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四國的全部和哈薩克的南部。本區東南部為山地,地震頻繁,屬山地氣候;其餘地區為平原和丘陵,沙漠廣布,氣候乾旱,屬溫帶和亞熱帶沙漠、草原氣候。礦物以天然氣、石油、煤、銅、鉛、鋅、汞、硫黃和芒硝較重要。中亞是豌豆、蠶豆、蘋果等栽培植物以及卡拉庫爾綿羊的原產地。出產棉花、煙草、稻米、蠶絲、羊毛和葡萄、蘋果等。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和山地,東部為遠東山地。極圈以北屬寒帶苔原氣候,其餘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河流結冰期六個月以上。礦物以石油、煤、銅、金、金剛石較重要。出產麥類、馬鈴薯、亞麻和木材等。
位置:位東半球的東北部,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靠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相連,合稱亞歐大陸,總面積5071萬平方千米,亞洲大陸約佔4/5。
范圍: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40′,北緯60°05′),南至皮艾角(東經103°30′,北緯1°17′),西至巴巴角(東經26°03′,北緯39°27′),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18′,北緯77°43′)。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有一系列與大洋洲接近的群島環繞大陸,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地理區域:亞洲共有48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東亞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東南亞包括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家。南亞包括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錫金。西亞也叫西南亞,包括阿富汗、伊朗、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土耳其、塞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和巴林。中亞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哈薩克的南部。北亞指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
【自然環境】海岸線大陸海岸線長69900千米。多半島和島嶼。半島總面積約1000多萬平方千米,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最大的半島。島嶼總面積約27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北美洲居世界第二位。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
地形:亞洲地形的總特點是地勢高、地表起伏大,中間高、周圍低,隆起與凹陷相間,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平原占總面積的1/4,計1000多萬平方千米。全洲大至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一系列高大山脈向四方輻射伸延到大陸邊緣。主要有天山山脈、昆侖山脈、喜馬拉雅山脈、阿爾泰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托羅斯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等。在以上主幹山脈之間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等。在山地、高原的外側分布著面積廣大的平原,主要有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等。亞洲既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山脈和山峰,又有世界上著名的平原和窪地。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平均海拔4500米;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西西伯利亞平原東西寬1500千米,南北長2300千米,大部分地面海拔在100米以上;世界最低的窪地棗死海,水面低於地中海海面400米。亞洲不僅陸上起伏極端,且大陸東緣的弧形列島與太平洋的海底部分也同樣表現出起伏極端,列島上的山脈與極深的海溝伴生。亞洲最高峰與鄰近海域最深海溝高低相差約20千米。火山與地震: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向北經尼科巴群島、安達曼群島、德干高原北部、伊朗高原北部到小亞細亞半島一帶,為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沿岸火山帶的一部分。亞洲也是世界上地震頻繁且多強烈地震的洲之一。
水系: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亞洲湖泊較之其它洲不算太多,但不少湖泊具有特色,聞名世界。如亞歐界湖裡海是世界第一大湖、最大的鹹水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亞洲最大的淡水湖;死海是世界上最低的窪地;巴爾喀什湖是一個同時存在著淡水和鹹水的內陸湖。亞洲湖泊分布較廣,大致可分北亞、中亞、西亞以及青藏高原和長江中、下游五大湖群。氣候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亞洲大部分地區冬季氣溫甚低,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2/3,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一帶,1月平均氣溫低達-50℃以下,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低達-71℃,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區。夏季普遍增溫,最熱月平均氣溫除北冰洋沿岸在10℃以下外,其餘地區均在10?5℃之間。20℃以上的地區約佔全洲面積的1/2,伊拉克巴士拉極端最高氣溫曾達58.8℃,為世界最熱的地方。降水分布的地區差異懸殊,主趨勢是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減。赤道帶附近全年多雨,年降水2000毫米以上。印度東北部的乞拉朋齊年平均降水量高達11430毫米,為世界最多雨的地區之一。西南亞和中亞為終年少雨區,廣大地區年降水多在150?00毫米以下。9、10?月間,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上空經常有強烈的冷空氣(寒潮)南下,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易遭侵襲。發生於中太平洋西部的台風,5?0月襲擊東亞和東南亞東部沿海地區;發生於孟加拉灣的颶風,5?0月襲擊孟加拉灣沿岸地區,常造成嚴重災害。
【自然資源】礦物亞洲礦物種類多、儲量大,主要有石油、煤、鐵、錫、鎢、銻、銅、鉛、鋅、錳、鎳、鉬、鎂、鉻、金、銀、岩鹽、硫磺、寶石等。石油、鎂、鐵、錫等的儲量均居各洲首位,錫礦儲量約佔世界總儲量60%以上。森林和草原:森林總面積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13%。用材林2/3以上已開發利用。人工造林有一定的發展。俄羅斯亞洲部分、中國的東北、朝鮮的北部,是世界上分布廣闊的針葉林地區,蓄積量豐富,珍貴用材樹種很多。中國的華南、西南,日本山地的南坡,喜馬拉雅山南坡植物特別豐富,除普通闊葉樹種外,還有棕櫚、蒲葵、杉屬、水杉屬等。東南亞的熱帶森林在世界森林中占重要地位,以恆定、豐富的植物群落著稱。其主要樹種是龍腦香科,還有樹狀蕨綱、銀杏、蘇鐵等「活化石」。亞洲草原總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的15%。
水力:亞洲各國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達26000億度,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量的27%。
海洋漁業:亞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40%。盛產鮭、鱒、鱈、鰹、鯖、小黃魚、大黃魚、帶魚、烏賊、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以及鯨等,著名漁場有舟山群島、台灣島、西沙群島、北海道島、九州島等島嶼的附近海域,以及鄂霍次克海等。中國沿海漁場面積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近1/4。
3. 重慶地理概況有哪些
重慶地理概況重慶,位於長江、嘉陵江交匯處,是中國西南地區的工商業重鎮,也是中國西部唯一的中央直轄市。
她是在懸掛於聯合國大廳的世界地圖上,僅有標注的中國四大城市之一。全市幅員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人口3107萬。
重慶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
公元前11世紀,巴國就在此建都。
公元1189年,宋光宗在此先封王後登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重慶由此得名。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為國民政府戰時陪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慶於1950年成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改為四川省轄市,1983年成為中央經濟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全國人大第八屆五次會議批准重慶設立中央直轄市。
重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煤、天然氣、鍶、鋁土、錳、岩鹽和鋇等礦產資源的儲量、品位在全國占明顯優勢;列入國家保護的野生珍稀動物近100種,珍稀植物達50多種;重慶還是中國生豬、烤煙、葯材、蠶桑、柑桔、長毛兔的重要生產基地。
重慶人文、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古代石刻文化、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蜚聲中外,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雄偉壯麗的長江三峽、璀璨迷人的山城夜景聞名遐邇。
重慶擁有完善的水陸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現代郵電通信網路。公路、鐵路四通八達,水路通江達海,110餘條國內、國際及地區航線將重慶與全國和世界連接,外國人入境可在機場直接辦理落地簽證。通郵國家和地區達160多個。
重慶擁有產業門類較全、綜合配套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汽車摩托車、化工醫葯兩大支柱產業不斷壯大;食品、建築、旅遊等新的支柱產業正在形成發展中。面對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重慶將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環保工程三大高新技術先導產業。重慶市場網路完備,周邊輻射人口近3億。
重慶對外開放呈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狀態。加拿大、日本、英國在重慶設有領事機構。
目前已與17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合作關系,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8家落戶重慶;加拿大豐業和香港寶生、香港匯豐、日本住友、東亞等銀行,日本安田、美國利寶、加拿大永明等保險公司及香港蘇江葉冼律師事務所都在重慶設立了分支機構或辦事處。奧地利等國的商會也在重慶設有辦事機構。
年4月在重慶召開並發表了《重慶宣言》的亞洲議會和平協會第三屆年會、2004年7月由美國《商業周刊》在重慶主辦的有數位國際知名政要出席的國際總裁會議以及將首次在中國重慶召開的2005年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已經並將進一步提升重慶對外開放的形象。
自中央批准為直轄市以來,重慶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年全市生產總值2665億元,比1996年增長1.51倍;固定資產投資1610億元,增長4.9倍。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9221元、2535元,均比直轄前增長60%以上。近年來,重慶市對外經濟貿易迅速發展,2003年全市進出口總額達38.6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1.8倍,其中出口20.9億美元,增長2.48倍,各類外貿經營企業達到1485家。特別是近年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外商投資環境正日趨完善。截至2004年底,全市累計批准「三資」企業3748家,合同外資金額68.41億美元,實際吸收外資36.41億美元;簽訂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咨詢合同金額12.85億美元,派出人員31311人次。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建設和庫區移民開發,為重慶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轄市的設立,開辟了重慶發展的新天地;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揭開了重慶加快發展的新篇章。
重慶各族人民正根據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代表大會繪制的宏偉藍圖,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求真務實、開拓創新,正按照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規劃,努力構建以都市發達經濟圈、渝西經濟走廊、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為代表的「三大經濟區」,為把重慶建成長江上游經濟中心而奮斗著。
今天的重慶,在地理、人文和社會環境上,正在形成越來越強的磁場,產生著不可抗拒的引力,正日益凸顯其氣度恢宏、激情飛揚的魅力。
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蘊的歷史名城——豐姿綽約!
共和國最年輕的直轄市正在催生著無盡的現代神話!
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山水城市正不斷地創造人間奇跡!
重慶——嶄新的長江上游經濟中心正邁步走向世界!
世界各國及地區面積、人口、首都概況我國是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漢族外,有五十多個少數民族,佔全國總人口的6.6%,分布在我國總面積50—60%的土地上。
國家或地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千人)首都或首府亞洲中華人民共和國約 9600000 1239292 北京蒙古國 1566500 2353 烏蘭巴托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22762 22000 平壤大韓民國 99237 44850 首爾日本國 377800 125940 東京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236800 4605 萬象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329556 75900 河內柬埔寨王國 181035 10400 金邊緬甸聯邦 676581 44740 彬馬納泰王國 513115 60400 曼谷馬來西亞 329758 21169 吉隆坡新加坡共和國 641 3100 新加坡汶萊達魯薩蘭國 5765 296 斯里巴加灣市菲律賓共和國 299700 70267 馬尼拉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1904443 199000 雅加達東帝汶 14874 748 帝力尼泊爾王國 147181 18491 加德滿都錫金 7200 406 甘托克不丹王國 46000 700 廷布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143998 120000 達卡印度共和國 2974700 938000 新德里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65610 17890 科倫坡馬爾地夫共和國 298 238 馬累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796095 128010 伊斯蘭堡阿富汗伊斯蘭國 652300 17690 喀布爾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1645000 66727 德黑蘭科威特國 17818 2090 科威特城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2240000 17400 利雅得巴林國 706.5 586 麥納麥卡達國 11437 641 多哈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83600 2377 阿布扎比阿曼蘇丹國 312000 2018 馬斯喀特葉門共和國 531869 15800 薩那伊拉克共和國 438217 20370 巴格達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185180 16000 大馬士革黎巴嫩共和國 10452 3110 貝魯特約旦哈希姆王國 91390 4291 安曼巴勒斯坦國 11500 5750① 耶路撒冷以色列國 14900 5760 特拉維塞普勒斯共和國 9251 823 尼科西亞土耳其共和國 780000 61600 安卡拉烏茲別克共和國 447400 23130 塔什干哈薩克共和國 2717300 16590 阿斯塔納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 198500 4604 比什凱克塔吉克共和國 143100 5865 杜尚別亞美尼亞共和國 29800 3782 埃里溫土庫曼 488100 4659 阿什哈巴德亞塞拜然共和國 86600 7566 巴庫喬治亞 69700 5400 第比利斯歐 洲冰島共和國 10300 269 雷克雅未克法羅群島(丹) 1399 43 曹斯哈恩丹麥王國 43094 5220 哥本哈根挪威王國② 386958 4369 奧斯陸瑞典王國 449964 8838 斯底哥爾摩芬蘭共和國 338145 5116 赫爾辛基俄羅斯聯邦 17075400 147500 莫斯科烏克蘭 603700 50893 基輔白俄羅斯共和國 207600 10235 明斯克摩爾多瓦共和國 33700 4319 基希訥烏立陶宛共和國 65200 3708 維爾紐斯愛沙尼亞共和國 45200 1464 塔林拉脫維亞共和國 64600 2485 里加波蘭共和國 312683 38620 華沙捷克共和國 78866 10321 布拉格匈牙利共和國 93031 10214 布達佩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356970 81539 柏林奧地利共和國 83858 8047 維也納列支敦斯登公國 160 31 瓦杜茲瑞士聯邦 41284 7062 伯爾尼荷蘭王國 41526 15493 阿姆斯特丹比利時王國 30528 10130 布魯塞爾盧森堡大公國 2586 415 盧森堡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242000 58395 倫敦直布羅陀(英愛爾蘭 70282 3621 都柏林法蘭西共和國 551602 58500 巴黎摩納哥公國 1.95 29 摩納哥城安道爾公國 468 64 安道爾城西班牙 505925 39210 馬德里葡萄牙共和國 92072 9900 里斯本義大利共和國 301277 58138 羅馬梵蒂岡城國 0.44 1 梵蒂岡城聖馬利諾共和國 60.6 24 聖馬利諾馬爾他共和國 316 370 瓦萊塔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56538 4780 薩格勒布斯洛伐克共和國 49000 5380 布拉迪斯拉發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20256 1983 盧布爾雅那波斯尼亞和和黑塞哥維那共和國,簡稱波黑馬其頓共和國 25713 2079 斯科普里塞爾維亞共和國 88361 9900 貝爾格萊德黑山共和國 13812 650 波德戈里察羅馬尼亞 237500 22600 布加勒斯特保加利亞共和國 110994 8384 索非亞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28748 3300 地拉那希臘共和國 131957 10350 雅典非 洲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1002000 61400 開羅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1759540 5110 的黎波里突尼西亞共和國 164150 9000 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2381741 29550 阿爾及爾摩洛哥王國 459000 27130 拉巴特西撒哈拉 266000 160 阿尤恩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1030000 2400 努瓦克肖特塞內加爾共和國 196722 8300 達喀爾甘比亞共和國 10380 1020 班珠爾馬利共和國 1241238 10760 巴馬科布吉納法索 274200 10046 瓦加杜古維德角共和國 4033 390 普拉亞內幾亞比紹共和國 36152 1200 比紹內幾亞共和國 245857 7500 科納克里獅子山共和國 72326 4500 弗里敦賴比瑞亞共和國 111370 2640③ 蒙羅維亞象牙海岸共和國 322463 14700 亞穆蘇克羅④迦納共和國 239460 18300 阿克拉多哥共和國 56600 4130 洛美貝南共和國 112622 5600 波多諾伏尼日共和國 1267627 8750 尼亞美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923768 105000 阿布賈喀麥隆共和國 475422 13400 雅溫得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28051 436 馬拉博查德共和國 1284000 6279 恩賈梅納中非共和國 622984 3500 班吉蘇丹共和國 2505813 29130 喀土穆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1103600 56600 亞的斯亞貝巴吉布地共和國 23200 520 吉布地市索馬里共和國 637657 9100 摩加迪沙肯亞共和國 582646 30500 內羅畢烏干達共和國 241038 19300 坎帕拉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945087 30400 達累斯薩拉姆盧安達共和國 26338 7550 基加利蒲隆地共和國 27834 6400 布瓊布拉扎伊爾共和國 2344885 45570 金沙薩剛果共和國 34200 2780 布拉柴維爾加彭共和國 267667 1015 利伯維爾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1001 128 聖多美安哥拉共和國 1246700 11600 羅安達尚比亞共和國 74 9650 盧薩卡馬拉維共和國 118484 9800 利隆圭莫三比克共和國 799380 18000 馬普托葛摩伊斯蘭聯邦共和國 2235 4970 莫羅尼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627000 13126 塔那那利佛塞席爾共和國 455 75 維多利亞模里西斯共和國 2040 1130 路易港留尼汪島(法) 2512 642 聖但尼辛巴威共和國 390759 11800 哈拉雷波札那共和國 581730 1590 哈博羅內納米比亞共和國 824269 1620 溫得和克南非共和國 1221037 41244 比勒陀利亞⑤史瓦濟蘭王國 17363 938 姆巴巴納賴索托王國 30344 2050 馬塞盧聖赫勒拿島和阿森松島等(英) 412 6 詹姆斯敦、喬治敦等厄利垂亞共和國 125000 3500 阿斯馬拉大洋洲澳大利亞聯邦 7682300 18239 堪培拉紐西蘭 270534 3660 惠靈頓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461893 4227 莫爾斯比港索羅門群島 29785 367 霍尼亞拉萬那杜共和國 12190 168 維拉港新喀里多尼亞 19103 183 努美阿斐濟共和國 18272 803 蘇瓦吉里巴斯共和國 810.5 77 塔拉瓦諾魯共和國 24 11 亞倫區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700.8 110 帕利基爾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180 54 馬朱羅北馬里亞納群島自由聯邦(美) 457 53 塞班島關島(美) 549 143 阿加尼亞吐瓦魯 26 9.5 富納富提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法) 274 14 馬塔烏圖西薩摩亞獨立國 2934 164 阿皮亞美屬薩摩亞 197 58 帕果帕果紐埃(新) 258 2 阿洛菲諾福克島 34.6 2 金斯敦帛琉共和國 458 16 科羅爾托克勞(新) 12.2 1.6 法考福庫克群島(新) 240 18 阿瓦魯阿湯加王國 699 98 努庫阿洛法法屬波利尼西亞 4167 213 帕皮提皮特開恩群島(英) 4.5 0.1 亞當斯敦北美洲格陵蘭(丹) 2175600 55 戈特霍布(努克加拿大 9970610 29800 渥太華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群島(法) 242 6 聖皮埃爾市美利堅合眾國 9372614 263000 華盛頓百慕大群島(英) 53.3 59 哈密爾頓墨西哥合眾國 1967183 93000 墨西哥城瓜地馬拉共和國 108889 10620 瓜地馬拉城貝里斯 22963 211 貝爾莫潘薩爾瓦多共和國 21393 5780 聖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共和國 112492 5800 特古西加爾巴尼加拉瓜共和國 121428 4310 馬那瓜哥斯大黎加共和國 51100 3191 聖何塞巴拿馬共和國 75517 2631 巴拿馬城巴哈馬國 13939 278 拿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 430 23 科伯恩城古巴共和國 110860 11070 哈瓦那開曼群島(英) 259 33 喬治敦牙買加 10991 2510 金斯敦海地共和國 27750 7180 太子港多明尼加 48464 7900 聖多明各波多黎各自由邦(美) 8959 3690 聖胡安美屬維爾京群島 354 102 夏洛特?阿馬里英屬維爾京群島 153 18 羅德城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267 42 巴斯特爾安圭拉(英) 96 10 瓦利安地卡及巴布達 441.6 72 聖約翰蒙特塞拉特(英) 102 11 普利茅斯瓜德羅普(法) 1780 387 巴斯特爾多米尼克國 751 74 羅索馬提尼克(法) 1100 371 法蘭西堡聖露西亞 616 145 卡斯特里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389 140 金斯敦巴貝多 431 265 布里奇頓格瑞那達 344 100 聖喬治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共和國 5128 1300 西班牙港荷屬安的列所 800 189 威廉斯塔德阿魯巴(荷) 193 78 奧拉涅斯塔德南 美 洲哥倫比亞共和國 1141748 37100 聖菲波哥大委內瑞拉共和國 916700 21844 加拉加斯蓋亞那合作共和國 214969 770 喬治敦蘇利南共和國 163265⑦ 479 帕拉馬里博法屬蓋亞那 91000 115 卡宴厄瓜多共和國 281341 11700 基多秘魯共和國 1285216 23940 利馬巴西聯邦共和國 8547403 155820 巴西利亞玻利維亞共和國 1098581 7760 蘇克雷智利共和國 756626 14210 聖地亞哥阿根廷共和國 2776889 34700 布宜諾斯艾利斯巴拉圭共和國 406752 4970 亞松森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176215 3173 蒙得維的亞馬爾維納斯群島(英)⑧ 約12173 2 斯坦利港
4. 北京地理概況有哪些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也是中國七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之一,簡稱京,位於華北地區,面積1.680萬平方公里,東南部為平原,西北部為燕山、太行山山地。北溫帶亞濕潤氣候。1月平均氣溫-9℃~4℃,7月約25℃。年平均降水量600多毫米左右。主要有漢、回、滿、蒙古等民族。工農業發達,傳統工藝品生產歷史悠久,技藝精湛。70萬年前北京猿人即生活於周口店地區,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建於薊,遼南京、金中都均在此地區,元、明、清三代北京更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皇家宮庭、園囿、朝壇及宗教建築遍布,且大多保存完好。更兼長城麗,古運河以此為北端,故文物古跡薈萃是北京旅遊資源的最大優勢。40多年來新建築如雨後春筍,北京是了解新中國的窗口。北京亦不乏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名山、森林、草原、溶洞、溫泉、湖泊不一而足。因此,北京成為全國最重要的旅遊熱點城市之一。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按中央對北京的要求,北京將建設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和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基礎建設及生態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的歷史文化名誠和現代化國際城市。
北京總面積16808平方公里,市區面積735平方公里。下轄10個區、8個縣。城區:東城區、西城區、崇文區、宣武區;近郊區:朝陽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遠郊區:門頭溝區、房山區;遠郊縣:昌平縣、順義縣、通縣、大興縣、平谷縣、懷柔縣、密雲縣、延慶縣。
北京位於北緯39°56′,東經116°20′。其雄踞於華北大平原的西北端,西部、北部、東北部,由太行山(西山)與軍都山及燕山山脈所環抱,造成形似「海灣」之勢,故自古就有「北京灣」之稱。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全國政治、文化、交通、旅遊和國際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個區和7個縣組成。總面積168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佔地1040平方公里。人口1150萬。北京為我國四大直轄市之首。
北京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是其各季氣候的不同特色,不論你何時來京觀光,均有迷人的風彩。北京春秋季較短,夏冬季稍長。一月份較冷,月均氣溫-4.7℃,七月份稍熱,月均氣溫26.1℃。年均降雨量650毫米,無霜期180天。這里地理位置顯赫,山川雄奇,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歷來被視為藏龍卧虎的神州寶地。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歷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遠在70~50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祖先的發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國——燕國,在此建都,名「薊」,從此「燕京」之名流傳至今。公元前三世紀後,此地歷為秦、漢、隋、唐各朝的北方重鎮。公元十世紀初,我國東北的契丹族建立遼朝,將這里作為陪都,名南京。1125年,女真族興起,滅遼而建金朝,正式於此建都,定名中都,並大興土木,建起三十六座豪華的宮殿。中都城在今廣安門一帶,但1215年毀於兵火。這一年,我國北方的蒙古族舉兵南下,相繼滅了金朝和避於杭州的南宋王朝而統一了中國。1267年,元朝以金代的大寧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都城,改名為大都,此是今天舊北京城的前身。1368年朱元璋率領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都城設於南京,將大都改稱北平。1403年朱棣奪得皇位,遷都北平,並改名為北京,北京之名從此開始。不久興建紫禁城等,經過十五年施工於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各朝在此建都共達800多年歷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老的北京獲得了新生,被確定為新中國的首都。古老的北京城,經過歷代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在此留下了中華民族極其光輝燦爛的文化。全城的建築布局以紫禁城為中心,從南到北貫穿一條全長8公里的中軸線。其前朝後市,左祖右社(太廟與社稷壇);街道縱橫,殿宇輝煌;壇廟神奇,園陵壯美;河湖穿繞,風光如畫。全城既有平面布局,又有立體造型,這不僅是中國古都的典範,而且在世界城建史上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5. 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形地貌
「阿勒泰」是蒙古語,意為「金山」,因山中蘊藏豐富的金礦資源而得名。阿勒泰72條溝,溝溝有黃金。阿勒泰在古代是我國少數民族的牧居地。
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北部有宏偉的阿爾泰山,西南部為薩吾爾山,南部是准噶爾盆地,西部比較開闊,呈喇叭口形。
阿勒泰地區總的地貌特徵是:東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從北部阿爾泰山脊線到南部丘陵平原層層下降,具有明顯的階梯狀地形特點。
全地區山區占總面積的32%,丘陵河谷平原佔22%,戈壁荒漠佔46%。最高海拔4374米(友誼峰),最低海拔317米(富蘊縣三個泉窪地)。高山、冰川、山前平原、盆地、沙漠等構成了本區復雜而獨特的地貌景觀。
阿勒泰地區山地主要包括阿爾泰山地和薩吾爾山地。盆地及谷地主要包括准噶爾盆地北部及東部、木乎爾台山間盆地和薩吾爾山谷地。平原主要有:阿爾泰山山前沖積洪積傾斜平原、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中游沖積平原、烏倫古河以南剝蝕平原。阿勒泰地區發育有古爾班通古特和額爾齊斯河谷兩大沙漠,分布在南部的准噶爾盆地及西部的阿爾泰與薩吾爾山之間的額爾齊斯河谷一帶,總面積8371平方千米,約佔地區總面積的7.11%。
二、氣候特點
阿勒泰地區所處位置緯度較高,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寒冷氣候,除薩吾爾山區和阿爾泰山區屬溫帶山地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典型的溫帶荒漠草原氣候。其特點是春旱多風,夏短酷熱,冬長嚴寒,降水量少,蒸發量大,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全年多季風。年均氣溫0.7℃~4.9℃,極端最低溫度 47.7℃,極端最高溫度42.2℃。年平均降水量139.3~268.4mm,年蒸發量1397.3~2140.4mm,全年實際日照時數2870~3180小時,無霜期123~152天。
從全球風帶和大氣環流形勢看,阿勒泰地區處於西風帶。冬季,北冰洋氣團控制時間長;夏季,溫暖氣團活躍期短。阿勒泰地區地處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水氣來源少。
阿勒泰地區的夏季高空處於西伯利亞低壓槽。在低壓槽的底部,常受分裂小槽影響,並在南支鋒區低壓槽南來的配合下,以及受南部地面大陸熱低壓相應相北發展的影響,促使該地區夏季多雷暴、冰雹、驟雨等陣型大氣出現。阿勒泰地區中南部平原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淺山丘陵以上至冰川積雪以下無明顯四季之分,只有冷暖兩季之別。
阿勒泰地區,春季升溫快,乾旱多風,溫度不穩定,晝暖夜涼,晝夜正常與異常氣溫變化懸殊。夏季,山區涼爽,無穩定明顯大於20℃的氣溫。春夏之交,平原溫暖乾燥、多陣雨,除烏倫古河以南沙漠地區外,其他地區很少有炎熱酷暑天氣。
秋季,多晴朗天氣,降溫急劇,山區7月底即有初霜出現,平原地區9月中旬也有初霜出現;9月底、10月初,初雪日出現,9月下旬至11月由阿爾泰山區向南至河谷平原先後土地結凍。冬季,漫長嚴寒,多大風和寒潮天氣。阿爾泰山區南麓,向南至薩吾爾山區和福海縣一帶,從10~12月上旬,先後形成積雪,河流、湖沼結冰封凍。
日照。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日照數為2743~3158小時,5~8月,農作物生長旺季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均超過300小時。4~9月,農作物生長季節各月的累年平均日照時數和達1630~1920小時。
光能。阿勒泰地區光能資源十分豐富。境域雖然緯度偏高,太陽高度角低,單位時間獲得的輻射量少,但由於陰雨天氣少,大氣透明度好,太陽輻射能量較高。丘陵、平原地區全面總輻射量躲在13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氣溫。阿勒泰地區地形復雜,氣溫隨地勢呈帶狀分布,山地、平原、盆地、沙漠氣溫具有很大的差異性。
無霜期。阿勒泰地區的無霜期短,頂山年平均為136.5天,阿勒泰年平均為153.5天,薩吾爾山北坡年均150天以上。
降水量。阿勒泰地區的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山區多,平原、丘陵少,准噶爾盆地更少,地區性差異性大。阿爾泰山區是境內最大的降水帶,森塔斯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約700毫米,最少年份為620毫米。布爾津縣北部山區年均降水量達1065.4毫米。薩吾爾山區的年均降水量200毫米。平原、丘陵的年均降水量120~170毫米,最少年份為60毫米。
降雪量。阿爾泰山的森塔斯年均降雪天數為92天,吉木乃縣為48天,福海縣為29天,其他各地約35天。阿爾泰山區,年均降雪量為26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40%。吉木乃縣和近山丘陵區年平均降雪量為50~70毫米,佔全年降水總量的24%~31%。
蒸發量。阿勒泰地區除阿爾泰山和薩吾爾山區外,其他地區均為半乾旱、乾旱區,自然降水量少、蒸發量大。平原地區、薩吾爾山山前地帶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475.5毫米。烏倫古湖、額爾齊斯河和布爾津河相鄰地區,其年均蒸發量相對較小。
三、自然資源概況
阿勒泰地區自然資源豐富。主要包括土地、林地、牧草地資源等(表5-1)。
土地資源。2010年農用地面積14519.36萬畝,建設用地面積497.92萬畝,未利用地面積2639.15萬畝。截至2010年末,阿勒泰地區共有耕地375.16萬畝,其中地方304.49萬畝,佔比81.16%;兵團農十師70.67萬畝。
林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有林地面積2341萬畝,其中山區林地980萬畝,佔比近42%。森林覆蓋率13.2%。
牧草地資源。2010年阿勒泰地區牧草地面積12661.69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0859萬畝,佔比86%。
礦產資源、旅遊資源等在第六章中詳述。
表5-1 2010年阿勒泰地區主要自然資源
資料來源:阿勒泰地區統計局,阿勒泰地區統計年鑒(2011)。
6. 山西地理概況有哪些
山西省地處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東翼。地理座標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東西寬約290公里,南北長約550公里,全省總面積1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境界輪廓略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與河北省為鄰;西、南以濤濤黃河為塹,與陝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綿綿內長城,與內蒙古自治區毗連。
山西地形較為復雜,境內有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山區、丘陵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高點為五台山的北台葉斗峰,海拔3058米,最低點在垣曲縣境內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僅180米。
山西表裡山河,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亘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岳山。
主要河流有汾河、海河兩大水系。境內有大小河流1000多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240條,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長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汾河最長,全長659公里。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北自偏關縣老牛灣入境,飛流直下,一瀉千里,抵芮城縣風陵渡而東折,南至垣曲縣碾盤溝出境,途經19縣560個村莊,流程965公里。
山西地形多樣,高差懸殊,因而既有緯度地帶性氣候,又有明顯的垂直變化。山西地處中緯度,距海不遠,但因山脈阻隔,夏季風影響不大,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4°C,晝夜溫差大,南北溫差也大。西部黃河谷地、太原盆地和晉東南的大部分地區,平均溫度在8°-10°C之間。臨汾、運城盆地年均溫度達12°-14°C。冬季氣溫全省均在0°C以下,夏季全省普遍高溫,7月份氣溫介於21°——26°C之間。山西無霜期南長北短,平川長山地短。大同盆地為110-140天,五台山僅85天,忻州盆地以北和東部山區135-155天,臨汾、運城盆地則長達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但季節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佔全年的60%以上。全省降水受地形影響很大,山區較多,盆地較少。山西有三個多雨區,一是晉東南太行山區和中條山區,二是五台山區,三是呂梁山區。
礦產資源山西省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已發現的地下礦種達120多種,其中探明儲量的有53種。煤、鋁礬土、珍珠岩、鎵、沸石的儲量居全國之首,其中尤以煤炭聞名全國。目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儲量達2612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1/3,故而有「煤鄉」之稱。
植物資源已知的種子植物有134科,約1700種,其中木本植物有480多種。山西植物資源分布,從南到北可劃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布區,也是植被類型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布區,是森林分布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布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森林資源稀少,是全國森林資源最少的省份之一。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有1000多種。野生葯物有90多種,廣泛分布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野生纖維植物主要有蒙椴、鬼見愁、蠍子草、芨芨草、馬藺、葛條、荊條、龍須草等。
動物資源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400多種,屬於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有70多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14種:白鸛、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胡兀鷲、褐馬雞、丹頂鶴、大鴇、金錢豹、虎、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有56種,包括鳥類40種,兩棲爬行類2種,獸類14種。此外,還有毛皮動物20多種,名貴的有水獺、石貂、貉、豹貓、黃鼬、獾、狐等;肉用動物可供食用的有野兔、野豬、環頸雉、石雞、斑翅山鶉、岩鴿等;葯用動物有70多種。
水資源水資源總量152.4億立方米。山西省陸地地表水十分貧乏,而且分布不均。集水面積大於4000平方公里,河流長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有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及漳河等8條。根據計算,全省河川徑流量為114億立方米,與全國各省比較,占倒數第二位,僅比寧夏多一些。山西河流全屬外流水系。分屬於黃河、海河兩大水系。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其中黃河流域面積為97503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320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37.8%。河流大都發源於東西山地。山西省地下水資源為12146億立方米,但可采水資源只佔45%,且多分布於盆地邊緣及省境四周。
旅遊資源山西也是中國旅遊資源大省,北有大同雲崗石窟,中有佛教聖地五台山,南有黃河惟一的瀑布——壺口瀑布,中國最大的武廟——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迴音建築之一的永濟普救寺鶯鶯塔等都在山西。據統計山西目前保存下來的各類文物(不可移動者)計31401處。其中:古遺址2639處、古墓葬1666處、古代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18118處、石窟寺300處、古脊椎動物化石地點360處、石刻及其它6852處、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1466處,以及依附於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中的彩塑12345尊、寺觀壁畫26751平方米。所以「依託文物,開發旅遊」在山西前景廣闊,旅遊事業必將成為山西重要的支柱產業。
能源山西電力充足,是全國擁有裝機百萬千瓦以上電廠最多的省份。目前山西全省發電總裝機容量為847.5萬千瓦,年發電量417.8億千瓦時。近15年來,全省新建500千伏超高壓輸電線路6條,變電容量100萬千伏安;229千伏輸電線路69條,變電容量603.6萬千伏安。山西在華北電網中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據統計,山西全省近2000個鄉鎮全部通電,農戶高峰用電保證率達95%以上,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山西省是全國向省外輸電量最多的省份,如今北京的1/4電力來自山西。
鐵路山西鐵路以南北同蒲線和石太線為主幹,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長、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條大鐵路干線13條主要支線和400多條專用線的鐵路運輸網路,分別與國家的鐵路大動脈京包線、京廣線、隴海線相銜接,可通達全國各大城市和秦皇島、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碼頭。2004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達到2513公里。
公路已經建成通車的太原至舊關高速公路與北京——石家莊高速公路相接,匯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網路。1998年建成通車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設貫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運城高速公路的階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國道省道為骨架,以縣鄉道路為網路,溝通各鄰省與省內城鄉,銜接鐵路重要工礦企業重要經濟作物區的公路網路和以國有運輸為主體,集體和個體運輸業競相發展,並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業體系和運輸管理體制。
年底,公路通車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長4.3%;高速公路達到1347公里,增長11.2%。
航空到2003年底,省城太原對外航線38條,可直通全國40個城市。
7. 什麼叫地理概況
首都:吉隆坡
面積:33. 025萬平方千米
人口 :2773 萬(2008 年9 月)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全境被中國 南海分成東馬來西亞(簡稱東馬)和西 馬來西亞(簡稱西馬)兩部分。西馬為 馬來亞地區,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 國接壤,西瀕馬六甲海峽,東臨南中國 海,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馬 為砂撈越地區和沙巴地區的合稱,位於 加里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汶萊 相鄰。全國海岸線長4192千米。西馬 地勢北高南低,山地貫穿中部,山脈東西 兩側的地貌不同,沿海為平原。東馬的 地形由北向南升高,東部沙巴地區的北 端為基納巴盧山,海拔4101米,是馬來 西亞最高峰。沙巴地區西部沿海為平 原,內地多森林覆蓋的丘陵和山地。馬 來西亞河流密布,西馬主要的河流有霹 靂河、彭亨河;東馬主要的河流有拉讓 河、基里巴甘河和盧帕河。馬來西亞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 熱多雨,無四季之分。森林面積約佔全 國總面積的58. 7%,盛產多種熱帶硬木,其中的加里曼丹鐵木是世界上最堅 實的木材之一。錫的儲量達到150萬噸 以上。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油棕產量 居世界第一。可可、橡膠、椰子、胡椒的 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8. 吉林地理概況有哪些
地理位置:
吉林省簡稱「吉」,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的中部,地處北溫帶,在東經121°~131°、北緯41°~46°之間。全境東西長650公里,南北寬300公里,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南鄰遼寧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北與黑龍江省為鄰。吉林省是邊疆近海省,處於日本、俄羅斯、朝鮮、韓國、蒙古與中國東北部組成的東北亞的腹心地帶,東部與俄羅斯接壤,東南部以圖們江、鴨綠江為界,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相望,邊境線總長1438.7公里,其中中俄邊境線232.7公里,中朝邊境線1206公里。
東部琿春市處於東北亞地理位置的幾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羅斯的波謝特灣僅4公里。省會長春市位於東北亞十字交通線的交匯點上。
自然狀況:
東部山區吉林省是中國六大林區之一。長白山脈連綿千里,素有「長白林海」之稱。全省林業用地面積982.86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52.03%,列全國第12位;其中林地面積788.25萬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80.19%,列全國第8位。全省活立木總蓄積量為8.18億立方米,列全國第6位;林木年均生長量2324.36萬立方米,生產率2.88%;森林覆蓋率為42.1%。全省最高點為長白山白雲峰,海拔2691米。礦產資源豐富,發現的礦藏136種。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78種。有22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五位。石油、天然氣、煤炭的儲量也很豐富。吉林省山地資源豐富,尤以長白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為最。吉林省是聞名中外的「東北三寶」人參、貂皮、鹿茸的故鄉。靈芝、天麻、不老草、北芪及松茸、猴頭蘑、田雞油等都在國內外很有影響。長白山脈,森林、水利、礦產、動植物、葯物等特產資源豐富。
中部平原松遼平原平均海拔在110米-200米之間。吉林省土質肥沃,氣候條件優越,平均年降水500~600毫米,日照2200~3000小時,無霜期120~160天,具有雨熱同季特點,對各種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特別適宜種植糧豆、油料、甜菜、煙、麻、薯類、人參、葯材、水果等各種作物。播種面積為395.9萬公頃。
糧食人均佔有量、糧食商品率、糧食調出量、玉米出口量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
吉林省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盛產玉米,大豆,水稻等。松遼平原土地肥沃,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世界著名的玉米帶。
西部草原西部地處松嫩草原中心,是我國著名的草原之一,以盛產羊草而馳名中外,生長以多年生根莖禾草和叢生禾草占優勢,覆蓋率達50%?70%,屬平原草甸草場類。也是國家北方商品牛、細毛羊主要產地之一。
吉林省草原可利用面積達437.9萬公頃,主要集中於西部和東部地區。
吉林西部是歐亞草原的最東端,水源豐富,草質良好,是科爾沁草原的一部分,是我省畜牧業發展基地。
氣候:
吉林省處於北半球的中緯地帶,歐亞大陸的東部,相當於我國溫帶的最北部,接近亞寒帶。東部距黃海、日本海較近,氣候濕潤多雨;西部遠離海洋而接近乾燥的蒙古高原,氣候乾燥,全省形成了顯著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並有明顯的四季更替。全省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3~5℃,全年日照2200~3000小時,年活動積溫平均在2700~3600℃,可以滿足一季作物生長的需要。全省年降水量在550~910毫米,自東部向西部有明顯的濕潤、半濕潤和半乾旱的差異。全省無霜期中部以西160天左右,東部山區120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下旬,終霜在4月末5月初。
民族:
吉林省是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在43個少數民族中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和錫伯族為世居民族。1999年末,少數民族人口251.7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0.21%,其中朝鮮族118.2萬人,滿族104.8萬人,蒙古族15.7萬人,回族12.3萬人,錫伯族3476人,壯族1293人,苗族478人,達斡爾族396人,土家族376人,白族293人,維吾爾族253人,赫哲族232人,彝族185人,瑤族143人,侗族121人,布依族103人,藏族100人,其他少數民族都在百人以下。
在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中,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東部的延邊、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錫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滿族、回族以長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4個民族自治地方。有34個民族鄉(鎮),其中蒙古族鄉10個,滿族鄉(鎮)10個,朝鮮族鄉(鎮)7個,回族鄉2個,滿族朝鮮族鄉3個,朝鮮族滿族鄉2個。全省少數民族人口數和占總人口比例,分別位於全國第9位和第11位。
9. 地理與自然環境概況
本節由牛平山執筆。牛平山,石家莊經濟學院。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
泥河灣組地層廣泛分布於山西北部的大同盆地,河北西北部的陽原、蔚縣盆地及北京的延懷盆地。其中大同、陽原、蔚縣三盆地在第四紀時期曾一度為一個統一的大型湖盆,稱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一般所稱的「泥河灣盆地」西起山西河北交界的許家窯遺址,東至陽原石匣里,南至蔚縣西合營,第四紀湖相沉積中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主要集中在這里。本書所指的「泥河灣盆地」或「泥河灣裂谷盆地」只限定在這個范圍內。為較全面了解「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地區的自然地理和環境狀況,本節將涉及范圍擴大為廣義的「泥河灣盆地」。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大致在北緯39°00'~40°20',東經112°15'~115°10'范圍內。西部與北部以洪濤山、七峰山、采涼山、熊耳山等山地為界,南部和東部邊界有饅頭山、恆山、馬頭山、六棱山、白見坨、小五台山等環繞,總面積約9000km2(見圖1-1)。
盆地內交通方便,大秦鐵路貫穿全區,同蒲鐵路、懷(來)蔚(縣)鐵路、宣大高速公路、109、207國道等國家級、地方性鐵路、公路干線與鄉間公路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可直達北京、呼和浩特、太原、石家莊、張家口、秦皇島等城市。
(二)氣象水文
泥河灣盆地屬東亞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據陽原、蔚縣多年氣象資料統計,年平均氣溫6.0~7.3℃。冬季受勢力強大的蒙古高壓控制,盛行自大陸吹向海洋的寒冷而乾燥的冬季風,多寒潮天氣。最冷月為1月,月平均氣溫-11.5℃,極端最低氣溫-35.3℃。夏季多受太平洋高壓控制,但由於地處山區,地形多變,易形成不穩定對流,故多雷雨、冰雹。最熱月7月,月平均氣溫22.7℃,極端高氣溫38℃。春季乾旱,多見大風天氣,常因地面強烈的上升氣流捲起干鬆土壤而出現沙暴天氣,造成土壤水分、養分與細粒物質的流失。盆地內年平均降水量為360~420mm,最大降水量616.3mm,最小降水量224.0mm,且多集中於7~8月份。區內總的氣候特點是春季乾旱、夏季溫和、秋季涼爽、冬季寒冷;降水量少、乾燥度大、乾旱嚴重;年降水變率在24%左右;作物生長期適中。
永定河的一級支流———桑乾河是區內最大的河流,與其主幹支流渾河、黃水河、源子河、御河、壺流河等構成桑乾河水系。桑乾河發源於山西蘆芽山北端主峰之一的官涔山,向北東方向流經大同盆地,至冊田水庫以東進入陽原盆地,經石匣里東部峽谷流出盆地。據石匣里水文站資料,桑乾河多年平均徑流量16.78m3/s,最大流量1160m3/s(1967.8.11),最小流量0.024m3/s(1978.7.7)。
流經蔚縣盆地的壺流河發源於山西廣靈縣黑驢溝梁附近,經蔚縣盆地,自北水泉鎮附近進入陽原盆地,流經十餘公里,於陽原小渡口匯入桑乾河。多年平均流量4.92m3/s,最大流量347.0m3/s(1958.7.11),最小流量為零(1971.6.16)。
圖1-1 泥河灣盆地地理交通位置圖
桑乾河水系具有我國北方河流的共有特點,即由於夏季多雨,降水集中,往往形成含沙量較高的短期洪流,易形成河水泛濫;冬春季節乾旱,流量大為降低,甚至形成枯期斷流。因此,塑造出寬闊的漫灘與窄淺的河床地貌,發育有曲流河床。
(三)前第四紀地質與地貌概況
泥河灣盆地地處汾渭斷陷構造盆地之北部,周圍山巒起伏。北部為陰山余脈,除個別山峰外,分水嶺海拔大多在2000m以下。南部為太行山北端的恆山山脈(包括小五台山),山峰多在2000m以上,其中小五台山最高峰海拔為2882m(東台)。中部河谷地區海拔多在800m以上,最低為780m。河谷與周圍山地之間高差多在500~1000m之間,極端高差近2100m。盆地中第四紀地層分布高度在北部山前可達海拔標高1200m左右,其餘地區大多在1100~1000m以下。
盆地周圍基岩山地出露前第四紀的地層與岩石,自老而新主要有:①太古宇黑雲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片麻岩、花崗片麻岩、斜長角閃岩、角閃岩、混合岩及大理岩等;②元古宇長城系、薊縣系的頁岩、海綠石頁岩、石英砂岩、燧石結核(或條帶)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硅質灰岩、細晶灰岩、燧石條帶灰岩、泥質白雲岩等;③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疊系的角礫岩、礫岩、砂岩、頁岩、黏土岩、含煤岩系、竹葉狀灰岩、鮞狀灰岩、白雲質灰岩、結晶灰岩、含燧石白雲質灰岩等;④中生界侏羅系、白堊系的礫岩、砂岩、角礫岩、黏土岩、含煤岩系、安山岩、凝灰岩、安山集塊岩、流紋岩、粗面岩等;⑤零星分布的不同時期侵入的花崗岩、閃長岩、正長岩、輝綠岩、輝長岩、正長斑岩、石英斑岩等侵入岩體和新生界古近系玄武岩等。
二、現代生態環境概況
(一)水資源與水化學環境特徵
由於地處半乾旱氣候帶,盆地內水資源總體比較短缺,且分布不均。桑乾河及其主幹支流是匯聚區內地表水的主要河流,這些河谷地區地表水資源較為豐富,其他地區則比較貧乏。經測算表明,盆地多年平均接受大氣降水水資源量在3.24×109~3.78×109m3/a之間。其中陽原盆地多年平均降水水資源量為7.54×108m3/a,自產徑流量0.655×108m3/a,外來入境水量1.07×109m3/a,出境水資源量1.09×109m3/a,地下水可開采量約0.32×108m3/a。
陽原盆地東部至蔚縣盆地東窯子頭以北地區的水化學特徵,基本代表了泥河灣盆地東部的現代水環境特徵。據作者2005~2006年對這一地區的調查,錢家沙窪和石匣里水文站多年監測資料反映,地表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和HCO3-Na型。據18處取樣點資料顯示,區內地下水化學類型比較復雜,依據舒卡列夫分類,盆地東部地下水水化學類型以HCO3-Na+Mg型為主,其次為HCO3+SO4-Na+Mg型和HCO3-Na型水。依據庫爾洛夫表達式所反映的地下水水化學陰離子組合類型以HCO3-SO4-Cl型和HCO3-Cl-SO4型為主;陽離子組合類型以Na-Mg-Ca型為主,其次為Mg-Na-Ca型。2005年測得的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見表1-1和表1-2。
表1-1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7)
表1-2 泥河灣盆地東部地下水各化學組分平均含量統計表(2005. 10)
(二)土壤
泥河灣盆地的土壤具有多成因成土母質,其中主要有分布於基岩出露地帶的殘坡積物,坡麓及山前地帶的坡洪積、洪沖積物,河川穀地的沖積物,黃土台地及盆地邊緣的黃土,桑乾河與壺流河兩岸岸坡地帶出露的湖河相堆積物等。
依據土壤發生學理論,綜合成土條件、成土特徵和土壤屬性,參照 「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劃分方法,經實地調查統計,泥河灣盆地東部的土壤具有淋溶土、半淋溶土、鈣層土、半水成土、初育土、鹽鹼土、人為土 7 個土綱。濕暖溫淋溶土、半濕暖溫半淋溶土、半乾旱溫鈣層土、淡半水成土、暗半水成土、土質初育土、石質初育土、鹽土、灌耕土、水稻土等 10 個亞綱,12 個土類、23 個亞類、41 個土屬、61 個土種 (見表1-3)。經測定,其中一些主要土種、土屬中養分含量和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見表1-4 和表1-5。
表1-3 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山地土壤類型統計表
續表
表1-4 泥河灣盆地東部一些主要土種各層位中養分平均含量統計表
(據牛平山等,2007)
表1-5 泥河灣盆地東部不同土屬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統計表
(三)植被與植物資源
1. 植被分布
泥河灣盆地植被具有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溫帶半乾旱、乾旱草原過渡的特點。周邊山地以森林植被景觀為主,海拔 1200 ~1800 m 分布著以櫟、山地樺、楊、雜木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 (間有溫性針葉油松林)。1600 ~2300 m 以白杄、青杄、臭冷杉、華北落葉松、白樺、棘皮樺等針闊葉混交林為主。2100 ~ 2500 m 為華北落葉松、白杄、青杄、臭冷杉等針葉林分布帶。2400 m 以上 (局部 2000 m 以上)分布有亞高山草甸。
在低山、黃土丘陵、溝梁台地、山麓地帶則廣泛分布著半乾旱、乾旱灌叢草原,其植被組成特點是: ①喜暖的亞洲中部草原成分在植被組成中起主導作用,如大針茅、長芒草、戈壁針茅等。②東亞區系中的一些耐旱成分佔較大的比重,如白羊草、中華委陵菜、達烏里胡枝子、多花胡枝子、鐵桿蒿等。③含有低山丘陵上的灌木種類: 如酸棗、綉線菊、小葉錦雞兒等。④常見草本植物較多,如羊茅、糙隱子草、羊草、百里香、花苜蓿、黃芩、乳漿大戟、茭蒿、線葉菊及農田雜草等。山前及河川穀地為廣闊的農業耕作區,自然植被較少。
2. 植物資源
泥河灣盆地植物種類較多,根據小五台山自然保護區、蔚縣和陽原縣植物資源初步調查資料統計,共發現野生高等植物 106 科,486 屬,1350 種。其中野生高等植物以草本植物為主 (草本 1109 種; 木本 241 種,占 17. 9% ),且多分布在近 20 科中 (占總數的71. 8% ~ 74. 4% )。其中菊、禾本、薔薇、豆、毛茛 5 科具有優勢地位,所含種數占總種數 40. 3% ~45. 6% (表1-6)。
表1-6 泥河灣盆地及其南部山地主要植物 20 科統計表
三、社會經濟概況
廣義的泥河灣盆地隸屬山西省大同、朔州與河北省張家口 3 市所轄,其中主要包括大同和朔州市區,山陰、懷仁、大同、陽原縣的全部和應縣、渾源、左雲、陽高、蔚縣的大部或一部分。
(一)礦產資源概況
盆地及其周邊山地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 (僅陽原的不完全統計,已探明的礦種就達 55 種以上)。在已探明的礦產中煤炭資源最為豐富,其中的大同煤炭聞名於世,蔚縣煤炭全國知名。此外,鐵、錳、銅、鋅、鉬、磷、石墨、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大理石等礦產均比較豐富。
(二)工農業生產概況
區內以煤炭工業為支柱性產業,圍繞煤炭工業的運輸業、化工、電力等工業企業均占
有重要地位。此外,建材、機械製造、建築、食品加工、醫葯、釀造、造紙、陶瓷、地毯、皮毛加工等工業產業和工藝加工業也比較發達,有關鄉鎮、村辦和個體企業發展迅速。
除大同與朔州市區外,各縣土地資源豐富,以農為主,人均佔有可耕地面積較大。如陽原盆地,農業人口密度較小 (平均不足 140 人/km2),人均佔有耕地面積約 0. 26 hm2(3. 9 畝)。
區內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黍子、高粱、豆類、馬鈴薯,少量小麥、水稻等。主要經濟作物為油料、向日葵、蔬菜、瓜類等。隨著農業現代化技術的發展,城鎮郊區和河川穀地的蔬菜基地正在不斷擴展,良種和各地土特產生產基地正在形成。如近年桑乾河河谷的化稍營至石匣里河段形成的蔬菜生產基地,以西芹為主的一些優種蔬菜正在成為該區的名優特產,銷往各地。在壺流河河谷地帶,培養玉米良種為當地農民的特長,使該區成為定點玉米良種培養基地。盆地東部黃土台地及黃土溝梁地帶,採取引進和當地培養的方式培育的杏樹林地,正在形成杏扁基地。此外,林業中蘋果、桃、李、梨等鮮果經濟林發展較快,防護林和水保灌木林及畜牧業等均有一定的發展。
(三)文化與旅遊
泥河灣盆地既蘊藏著歷史久遠而豐富的史前人類文化,又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古代與現代文明,使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已經形成和潛在的旅遊資源無可估量。其中聞名於世的雲岡石窟就坐落於盆地的西北側,我國 「五嶽」中之北嶽恆山名勝區位於盆地南側渾源縣境內。此外,區內著名的人文與自然旅遊景區、景點還有大同市的華嚴寺、普化寺、九龍壁、觀音堂,渾源的懸空寺、永安寺、千佛嶺,大同縣的第四紀火山地質遺跡,朔州市朔城區的梵王寺墓群、凈土寺、平朔漢墓群,山陰的舊廣武古城、廣武漢墓群,懷仁的金沙灘墓群、華嚴寺磚塔、丹陽王墓,應縣的木塔、文殊寺、永鎮寺,蔚縣空中草原、小五台山、飛狐峪、蔚州古城、西古堡、華嚴寺、代王城、重台寺、民間社火及剪紙藝術,盆地中眾多的史前人類文化遺跡等。這些景區、景點是泥河灣盆地及其周邊重要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