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人類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居住

人類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居住

發布時間:2022-05-23 00:08:18

Ⅰ 什麼樣的居住環境最好

中國人很早以前就開始重視住宅環境,講究擇地建屋。今人選擇居室也從古人之說,如環境寧靜一直都是古今選擇居室的大原則。從居住的角度看,有原生態的森林花園、山間湖畔,周圍環境清雅,種植了很多花草樹木,視野相當廣闊,附近學校林立,交通便利。如此宜居的環境對人體健康是十分有益的。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愉悅身心,使人們在勞累了一天之後,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精神飽滿地面對第二天的工作。建築物往往是匠心獨運地加以造型,並以倚山傍水而取勢,它那波瀾起伏的精神氣質能夠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從而達到「人傑地靈」的效果。居住環境的好壞對人類體質和智力發展均有重大影響。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一是自然環境,是指住宅區周圍的狀況,如樓房間隔、綠化面積、規劃情況、噪音大小、污染狀況等;二是人文環境,人文環境主要是指小區的居住和文化氛圍。

長房半島藍灣微住宅,在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中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氣勢恢弘、色調高雅的經典建築,私家內湖與天際嶺森林,清凈怡人的環境布局,未來還會有大型的體育中心,滿足業主對生活的高標准。入住長房半島藍灣微住宅後,可以看到墅質社區內陳列的巨石、修築的涼亭、鋪設的棧道,構成了一副原生態的漫長畫卷。業主置身其中,約上幾個鄰居好友,漫步於湖心棧道透過清澈的湖水賞魚,在天鵝湖的湖岸悠閑散步,輕松完成從現代都市生活到山間湖畔自然的轉換。這里,就是人們理想安居的地方。

Ⅱ 先輩們選擇居住地方考慮了哪些地理環境因素

先輩們選擇居住地方,考慮了地形平坦,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水資源充足,不容易發生水災的這些地理環境因素。
早期的人們抵禦洪水災害的能力比較低,選擇氣候相對乾旱,但是灌溉便利的地方居住。

Ⅲ 什麼環境才適合人類居住

作者:月影風聲 在談到人口問題時,我們認為中國的人口密度在世界上不算高,因此沒有必要限制人口。有人就反駁這個觀點,說我國存在大片的國土不適合人居住,因此不能和其它國家比人口密度等。 其實全世界的陸地面積中平原只佔了極少的部分,氣候、溫度皆適宜的則更少。不但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世界上除了西歐少數幾個低地國家國土基本由平原構成外,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是多山的國家。美國也有處在高寒地區的一塊面積不小的阿拉斯加州;澳大利亞除了東部沿海一條極為狹窄的迎風坡雨量較為充沛,人口大部分集中這一帶外,它的中西部同樣也是乾旱的草原;巴西遼闊的亞馬遜平原雖然雨量充沛,適合作物生長,但是人口稠密的卻是東南沿海的聖保羅、里約一帶。一個國家的各地人口密度不均衡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 對於自然條件差異不大的地區的人口密度差異,我曾在《揭秘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的深層原因》中做過論述。那麼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什麼樣的環境才適合人類居住呢? 其實人對居住的環境要求並不是很苛刻。「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這些俗語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各有各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古代,適合農作物種植的地區當然是適合農耕民族休養生息的地區,而廣袤草原則繁衍出一代代的游牧民族。在蒙元政權建立的初期,統治者曾有把華北地區的廣大農耕地區變為牧場的想法。在他們的眼裡,牧場肯定是更加適合人的居住和生存。並且人類食物來源的遠不止一種,不適合水稻種植的青藏高原,勤勞的藏族同胞種植青稞並以之為主食。有關歷史資料證明,在七、八世紀的西藏地區,藏族人口就曾經多達1700多萬,雄厚的實力曾經對大唐帝國構成嚴重威脅。從唐代對吐蕃的和親政策可以看出當時的藏族的強大。(哪個朝代的公主願意下嫁一個實力遠不相稱的「番邦」?)那麼有什麼理由說這些地方現在倒是住不了這么多人了呢? 隨著人類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發展變化,人類的適合居住環境的范圍也在不斷的擴大。唐宋以前,兩廣地區是被中原人看成是充滿瘴癘的荒蠻之地,顯然並不適合人類居住,蘇東坡的《惠州一絕》寫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一方面描述了荔枝的鮮美,另一方面也反襯出當時嶺南的生活環境的艱辛,若不是荔枝的美味鬼才稀罕到嶺南來!韓愈的《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則是反映出韓愈被貶為潮州(屬廣東)刺史的悲涼的心境。而隨著農業耕作技術的發展和北方戰亂導致移民的不斷遷入,現在的廣東省早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並吸引著全國各地的移民安家和創業。海南三亞海濱迷人的人居環境使不少的遊客留戀忘返,但是在宋代以前,荒涼的海南島不過是被貶的官員和罪犯的流放之所。 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人類的活動范圍遠比農業社會要寬廣的多。隨著現在農業技術的發展,乾旱的以色列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還在國土上創造出了農產品出口的奇跡。農業已經不是我們社會的唯一生活方式,在乾旱的地區,一樣也存在著現在社會需要的資源,需要人的勞動把他們轉變為財富。在地圖上一個諾大的阿拉伯半島竟然找不到一條河流,如果以土壤、氣候和水資源作為適合的生活環境的話,那麼這些地方根本就不應該住人。但是我們當中的不少人卻是反過來羨慕別人的石油資源。同樣,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也是一個乾旱的地方,在工業社會乾旱的環境卻沒有妨礙它成為美國經濟最為發達、人口最多的州。 我國一些北方城市存在的缺水問題,主要原因並不是水資源太少不夠提供人的生活用水,現在的社會生活用水只不過是占社會用水量的極小部分。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們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而是以「人定勝天」的想法在乾旱的北方地區發展大量耗水的農業和工業才導致了水資源的緊缺。現在的各種工業門類中無需耗水的多的是,為什麼不在缺水的地方發展它們呢?在更加缺水的中東地區尚且能夠建立起來規模巨大的城市和適宜發展的工業,憑什麼說我國很多地方不適宜居住呢?不按照各地的自然資源條件盲目追求「全面」發展,或者以某種資源的短缺限制發展顯然都是不符合胡總書記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的。我的家鄉在雨量充沛的南方,我的中學時代是在一座小山坡鄉下的中學度過。那時候由於物質條件很差,甚至沒有自來水,每天的洗漱用水都必須到山坡下的水井去打。而上大學來到水資源緊缺的華北地區,用水卻大方得多,校園內澆灌草坪的自來水甚至都趕得上南方的水稻田了。這些既是經濟發展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同時也反映出一些地方的資源利用實在是不合理的。我也看到各種媒體上反映的在我國西南、西北一些地區喝水難的問題。其實這也根本不是缺水資源,而是經濟落後和人口居住分散,不具備建設集中供水設施的規模效應。如果說我們因此不這些地區當做「不適宜居住」的環境而限制人口發展,那麼它就永遠沒有「適宜」居住的一天,這些偏遠地區的資源也絕不會自動轉化成為人類需要的財富。但如果有足夠的人口建立起城市,非但生活條件可以極大地改善,而且還源源不斷的為國家的發展提供各種資源,同時也改善了其它地方的生活環境。如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大山溝里的西昌,西北戈壁灘上的克拉瑪依、格爾木等新興工業城市幾十年前也不過是「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荒灘。

Ⅳ 人類最適宜的居住條件是什麼

溫度在15-25之間,濕度在60%左右,日照時間大概不8到15小時間,有空氣,主要是含氧,有地心引力。

人類習慣的正常大氣環境中含有78%的氮氣和21%的氧氣,以及0.2%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

對人體來說,對舒適度最敏感的第一就是溫度。 物理事實表明,當溫度位於20℃-26℃之間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

光照是保證身體舒適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白天享有充足的陽光,美麗的景觀。調節光線主要靠遮陽完成,遮陽有幾重 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能耗,此外還能調節光照和隔離雜訊。

(4)人類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居住擴展閱讀:

人的最基本生存條件:

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

這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第一層提出的生存上的需要,是最基本的生存要素。人最基本的生存談條件是必須同時滿足的。

如果這些需要(除性以外)任何一項得不到滿足,人類個人的生理機能就無法正常運轉。

換而言之,人類的生命就會因此受到威脅,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最首要的動力。

各種需求是層層遞進的關系,一層滿足才能到達下一層。

Ⅳ 下列哪種地形最適宜人類居住() A. 山地 B. 平原 C. 高原 D. 丘陵

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中低緯度的臨海和平原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該些地區氣候溫和濕潤,地形平坦,交通運輸便利.
故選:B.

Ⅵ 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氣候是【季風氣候】嗎

錯的 ,人口的多少受到一個國家的人口政策,環境,還有教派,國民意識,經濟環境的影響。並不能說季風氣候就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極寒和及熱的環境,極寒就是南北極,人口較少,及熱就是非洲乾旱嚴重不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相對來說溫和的環境相對較好,但是人類能有今天的演化都進化成適應當地環境的物種了,就目前來說溫帶海洋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還是相對對人類文明發展有促進作用的這里來說相對氣候溫和,適合人類群居生活。所以文明產生比較容易

Ⅶ 哪種氣候最適合人類居住呢

我覺得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適合人類的居住。

因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它的溫度一年之內相差也不是太大,就冬天會比較冷一點,最低可能會在0度左右,但大多數時候都是幾度的,所以冬天不會太冷,非常適合畏寒的人居住。夏天也不會太熱,可能20多度到30多度左右,不太熱,不會像熱帶地區一樣這么高溫,放在路邊的雞蛋都可以烤熟的這種程度。所以溫度方面還是挺適宜的。

不過,雨水方面就比較多,特別是夏天,因為受到海陸熱力行的差異,以及地轉偏向力的原因,導致風從海面吹向陸地,順便帶來了豐富的水汽,所以夏天的雨水特別的多。多雨水雖然會有出行不便,或者會導致一些地區發生一些洪澇,泥石流等事故,但是這種情況也挺少有的,而且其實多雨水會比乾旱好,氣溫沒有那麼高,不會太悶熱,莊稼也會長得比較好,秋天收成不錯。總之,這氣候還是不錯的冬暖夏涼,很適合人類居住。

除了氣溫,雨水的適宜人居住,其實亞熱帶季風氣候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景色美。看中國的美景那麼多就知道。首先是廣東的 丹霞山和肇慶的七星岩就夠壯麗,還有廣東獨特的傷疤——乳源 大峽谷。然後還有福建的美麗的梯田,還有極為壯觀的長泰百丈崖瀑布。由此可以看出地型地貌相對較為復雜一點,但是適合人類居住的平原地形還是很遼闊的,而且這樣獨特的地形,才會有一些適合一些特別的植物和動物的生長,讓這附近的生物圈比較大,而且也適合人類自愛這些地方居住時,不會太單一,飲食方面也會比較多種多樣。況且地形地貌的復雜,也適合人類在平原居住久了,可以去別處旅遊一下,欣賞別處的美景,到別的地方散一下心,也是很好的選擇。所以我覺得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適合人類居住。

Ⅷ 適合人類居住的要什麼環境

空氣 一. 人類所接觸的生活環境與空間習慣
人類習慣的正常大氣環境中含有78%的氮氣和21%的氧氣,以及0.2%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 二. 室內的空氣質量為何比室外差呢? 1)密閉的空間污濁空氣的滯留情況 2)人自然呼吸所呼出的二氧化碳 3)其他室內裝修材料和電子機械設備產生的有毒氣體 因此室內空氣質量往往比室外惡劣。 三. SARS風暴的餘波 人的一生大約有2/3的時間在家裡度過,SARS過後,室內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溫度
對人體來說,對舒適度最敏感的第一就是溫度。 物理事實表明,當溫度位於20℃-26℃之間時,人體感覺最為舒適。 一年四季變化分明是上海氣候的特徵。冬、夏長,春、秋短,冬天約有126天,夏天約有110天,春、秋兩季相加約130天。例如上海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為16℃左右,7、8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約28℃;1月份最低,月平均約4℃。冬季採暖和夏季製冷是不可避免的。 相對濕度 人體對相對濕度更為敏感,氣溫越低,絕對濕度就越低,氣溫高,絕對濕度也會越高,這是物理學上的感念。 實際上人體舒適的相對濕度應該是40-60%,現在市場上大部分空調系統不考慮這一點,實際上其技術水平也達不到。而我們的系統在設計上考慮了相對濕度,即在溫度達到舒適要求後,濕度也要控制在40-60%這一人體舒適的范圍之內。 雜訊(聲環境) 噪音太大的環境會讓人不舒服,完全寂靜的環境人也不適應。完全舒適的聲環境應該是休息時低於35分貝,活動時低於45分貝。
比如睡覺的時候有背景雜訊,無論是室外傳來的還是室內傳來的,在休息時不要高於35分貝。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 光照 光照是保證身體舒適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白天享有充足的陽光,美麗的景觀。調節光線主要靠遮陽完成,遮陽有幾重 作用,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是降低能耗,此外還能調節光照和隔離雜訊。 正因為這些作用,外遮陽板對建築來說非常重要,從建築物理學角度而言,外遮陽的作用很難用其他的技術手段來替代。 外遮陽技術是非常簡單、實用且效果突出的一種技術手段,在國內並不普及,但歐洲早已普遍採用,它對建築節能和提高居住的環境品質具有多重作用。

閱讀全文

與人類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地理環境居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