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是一個意思嗎
自然條件 編輯
指一個地域經歷上千萬年的天然非人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況。
中文名 自然條件 包 括地形條件土壤條件 特 點往往不能被人類所征服 含 義 地域改造成形
地形條件
氣候條件
土壤條件
動、植物資源
礦產資源
水利資源
土特產品
Ⅱ 中國自然地理條件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區別
我國自然環境的特點,最突出的是: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復雜的,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由於帶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也使生態系統的平衡遭到破壞,從而導致自然環境的惡化。例如,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生產力低下,固然有其自然因素,但和歷史上砍伐森林、濫墾草原、破壞植被等人為因素也直接關聯。嚴重的水土流失,又引起黃河下游的河流演變與洪水泛濫,造成華北平原的旱、澇、鹽、鹼、風沙的危害。烏蘭布和沙漠、毛烏素沙地和渾善達克、科爾沁等地沙丘的出現,也是人類活動破壞草原使草 場退化,風沙漫延的結果。不合理的砍伐,過度的捕獵,使森林資源、野生動物大為減少,甚至絕跡。二三百年前祁連山「野牛出飲,數以千計」的情景,已不復見。大興安嶺的黑貂、麋鹿也已絕跡。我國林木種類豐富,但森林覆被率只有12.98%,和世界許多國家相比,和經濟建設對木材的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Ⅲ 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有無包含關系,是語病嗎
有!
自然條件:指一個地域經歷上千萬年的天然非人為因素改造成形的基本情況。包括
1、地形條件
2、氣候條件
3、土壤條件
4、動、植物資源
5、礦產資源
6、水利資源
7、土特產品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
Ⅳ 地理與人居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地理環境長期影響著人居環境。
吳良鏞先生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提出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 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人居環境包含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 大子系統。
道薩迪亞斯在《人類聚居學》中提到「人聚環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氣候、土壤、山川、河流、礦藏、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密切關連的系統,是人居環 境的自然基礎,是人居環境的背景、底色和依託,不同的地理環境為人居環境的發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興衰與地理環境 的關系:城市是一種人居環境,城市的興衰變遷是由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 所影響、所決定的,地理環境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居環境是依賴於自然的脆弱的系統,地理環境的改變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氣候的變異導致生存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後,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 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築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 游業、建築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資源短缺、自然水源體的破壞、洪澇災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發的台風、地 震、海嘯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地形地貌、土壤的變化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的地表下陷、土壤鹽鹼化、土地沙漠化對 人居環境的影響。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人類作用於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基於人居環境的脆弱性、對地 理環境的依賴性、地理環境改變對人居環境的深刻影響力,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與自然和 諧相處。「自然不屬於人類,但人類屬於自然」。
對自然的保護,尤其是對資源、特別是不 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使用,歸根到底,是保護我們自己。
Ⅳ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如何評價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急)
地理環境是社會物質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對社會發展起制約和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直接或間接地制約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通過對軍事、政治的影響,制約社會的發展。
地理環境雖能制約和影響社會的發展,但它對社會的發展不起主要的決定作用。
地理環境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更替。
地理環境只有通過生產過程或生產方式才能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發生作用。
地理環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關系性質的制約
Ⅵ 地理環境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
地理環境分兩大類: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
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Ⅶ 自然地理環境五要素存在什麼關系
自然地理五大要素指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而五大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1、總是力求整體的一致性。某一要素發生變化,會引起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發生相應改變。
2、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如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地殼物質循環)等過程。
3、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新功能。其中,生產功能是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能力;平衡功能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穩定。
(7)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特徵對生產、生活的警示意義:
1、警示
從空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
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一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
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正是由於農牧過渡地區盲目開墾草原,破壞了植被,加上地表土層疏鬆和強勁的冬季風影響,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沙塵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
Ⅷ 人類活動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當然也是人類意識或精神形成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和人類社會有一定的決定作用,雖然這種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終的。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於是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輕。生產力越發達,人類對地理的利用能力程度越大也越深,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的。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中的各種現象和過程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堆砌,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地理的整體性。而我們所謂的「牽一發動全身」就是整體性的最好體現,一旦某一環節發生變化,其他所有環節必將隨之發生變化。而人類對自然地理環境的破壞性改造,其後果就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惡化,並危害到我們自身的利益。尤其是在人類所生活的城市中,由於人類過度的開發,改造,使城市及其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被破壞,產生大量的環境問題。要協調好這一問題我們就應該從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入手,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始終要把自然地理環境放在首要位置,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畢竟自然環境破壞後的修復所需要的時間是極其漫長的,而且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一切的發展都要以協調好人地關系為基礎。
Ⅸ 自然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有哪些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理要素構成。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Ⅹ 新疆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有什麼關系
遠離海洋、高山環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結構
新疆地處歐亞大陸腹地,東距太平洋2500——4000km,西至大西洋6000——7500km,南到印度洋1700—3400km,北距北冰洋2800——4500km。從大氣環流影響來看,太平洋濕潤氣流要跨越重山,只有小量能到達南疆,印度洋氣流很難翻越青藏高原,只有大西洋和北冰洋氣流,可影響到新疆西部和北部,這種遠離水汽的海陸關系使新疆成為歐亞大陸的乾旱中心。
高山環抱的地形結構對乾旱環境的形成又進一步產生深刻影響,根據大的地貌輪廓,構造特徵及沉積物的特徵,新疆境內從北向南可分為阿爾泰山、准噶爾以西山地、准噶爾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南部山區六大地貌單元,構成「三山夾二盆「的總體輪廓。自山麓至盆地中心,規律地分布著傾斜洪積—沖積扇及洪積—沖積平原,盆地中心為廣闊平坦的沖積平原和湖積平原,其上的疏鬆沉積物經風力蝕積而成大片沙漠。具體布局:新疆北緣橫亘著自西北向東南走向的阿爾泰山,平均山脊線不到3000m,最高的友誼峰海拔4373m;南緣是昆侖山系,自西向東分別是雄偉的帕米爾高原、喀喇昆侖山、昆侖山及阿爾金山,平均山脊線為5000—6000m,在新疆與克什米爾之間,聳立著海拔8611m的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天山山脈東西橫貫新疆中部,將新疆分隔成南、北疆二大部分,山脊線4000m以上,最高峰海拔7455m的托木爾峰。在阿爾泰山與天山之間是半封閉的准噶爾盆地,面積約38×104km2。其西部是准噶爾山地。中部是以固定,半固定沙丘為主的面積近5×104km2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東部吐魯番盆地中有低於海平面154m的世界第二低地艾丁湖。天山與昆侖山系之間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面積53×104km2的塔里木盆地,盆地中部為面積33×104km2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占據,它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性沙漠,盆地內流經有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東南部是青藏高原,西部是天山南支和帕米爾高原。在三大山系中,還分布著吐魯番盆地、哈密盆地、焉耆盆地、拜城盆地、烏什盆地等眾多的封閉、半封閉性山間盆地。
遼闊的地域,復雜的地形,形成了氣候差異明顯,水熱分布懸殊,自然條件多種多樣的不同地域。按地貌類型劃分,新疆境內的山地、平原、戈壁和沙漠佔地面積之比大致為2:1:1。受山地海拔高、氣溫低、坡變大,以及盆地中部極端乾旱缺水的限制,形成新疆主要的經濟活動區在山麓與盆地中部之間的傾斜洪積—沖積平原上分布的格局;在水資源空間分布的制約下,又呈現綠洲沿盆地邊緣鋃嵌分布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