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包括什麼和什麼兩大方面

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包括什麼和什麼兩大方面

發布時間:2022-05-23 09:53:39

㈠ 如果想說我生活中的地理應該側重哪些方面

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識與技能.下面,就以人們的衣食住行為例加以說明:
1、 服飾與地理
首先,服飾材料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桑蠶生產適宜亞熱帶,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而太陽光照好的新疆地區是我國長絨棉的最重要產區.人們喜愛的羊毛衫與皮衣,原料主要源於我國西部牧區盛產的羊毛和各種皮革.其次,服飾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身著白色寬松的長袍.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國藏族牧民往往穿一個胳臂可以露出來的「不對稱」的大袍.第三,服飾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在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都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對應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與女士的連衣裙,春秋季的休閑裝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夾克等.相反,在「四季無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國雲南昆明一帶,形成了「四季服裝同穿戴」的獨特景觀.
2、 飲食與地理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3、 住房與地理
傳統民居的樣式、材料大多受當地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例如北美因紐特人用冰塊作外牆;草原上的牧民為適應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黃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黃土直立性好的特點開鑿窯洞來居住;西南炎熱的少數民族地區以竹樓為主.當今商品房的開發也要考慮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邊配套設施的空間組合、周圍環境質量綜合狀況、居住區內部環境設計以及房子的朝向、採光、通風、層高、間距等因素.
4、 出行與地理
人們的出行與地理環境密切有關.在高山峽谷中,人們利用峽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駱駝成為「沙漠之舟」;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人們騎著駿馬弛騁如飛;在江南水鄉,人們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來.人們出行,無論是旅遊還是出差,都要根據天氣與環境情況,決定出發時間與選擇交通方式.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地理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不僅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對當今綜合素質人才的培養也是十分有益的.
(一)服飾與地理
1、人類服飾的材料與地理環境有密切的關系.遠古時代,人類生活在森林裡,披掛的樹葉、獸皮就成為衣服.後來,人類慢慢懂得了以植物纖維與動物皮毛為原料,紡織各種布匹,出現了原始的服裝.絲、麻、棉就是人類利用最早的纖維材料.我們的祖先早就在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養蠶織綢了.但由於北方環境惡化、氣候變得乾燥,蠶絲的生產逐漸向南方移動.如浙江的杭嘉湖地區、廣東的珠江三角洲地區都是我國重要的蠶絲產地.
2、服飾的樣式與地域特徵有關.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其服飾的式樣也各不相同.例如,在炎熱乾旱的阿拉伯地區,人們喜歡穿白色而寬松的長袍;在北方寒冷地區,尤其是冬季,人們喜歡深色的皮製品服裝;在氣溫日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藏族牧民往往穿一條胳膊可以露在外面的「藏袍」.
3、服飾的變化與季節更替有關.隨著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更換,人們的服飾也隨著之變化.特別是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一般要准備幾套與季節相適應的服裝.夏季男士的短袖襯衫、T恤,女性的連衣裙、短裙等,春秋季節的休閑裝、羊毛衫,冬季的滑雪杉、皮夾克等.
(二)我國主要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服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徵,也是人民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的體現.一個民族服飾的形成除受傳統意識的影響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條件、氣候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響.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有 55 個,人口雖然佔全國人中的約 8% ,居住面積卻約佔全國面積的 50% - 60% ,由於他們居住的地區地形、氣候、植物、礦產資源、農業生產,以及他們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隨之形成的服飾也有其共性和個性,他們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豐富多種的服飾藝術,讓我們體會到了少數民族順應自然,熱愛生活,勤勞智慧的燦爛文化.
青藏高寒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青藏高寒區土地面積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 25% ,人口佔全國總人口不到 1% ,在這因新構造運動大幅度的差別上升造成地勢高峻,地貌復雜的山原上,居住著藏族,門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數民族.由於地勢高、空氣稀薄,氣壓低,日照強,高原形成了氣溫低、日溫差大,干溫季分明,乾季多大風,濕季多夜雨的特點.為了適應這樣的高寒氣候,這些少數民族的服飾利用高原牧區豐富的動物皮毛製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時,在皮袍的製作上多採用開胸、長袖連接下身擺裙,以應付高原地區溫度變化大,天氣變化異常的惡劣氣候,以藏族男子為例:袍內著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熱時褪下纏於腰間,早晚寒冷時穿好,只露出右臂便於勞作.青藏高原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為方便放牧抵禦猛獸,他們的服飾設計上採用腰帶短、長刀、火石等飾品,由於深受佛教影響,藏族和門巴族服飾上多戴佛珠,依靠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少數民族腰間掛有銀飾和銅飾的品種形式繁多,走動時會發出有節奏的聲響.
西北乾旱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西南季風區少數民族服飾與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深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和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影響,大部分地區屬中亞熱帶,西南季風活躍西部,干濕季節交換明顯,東南季風活躍東部,氣候終年濕潤、濕度大,冬雨多,因處於三大板塊相對運動的地區,山地高原多,河流縱橫交錯,地貌類型多樣,這里聚居生活著的少數民族較多有黎族、壯族、瑤族、苗族、布依族等數十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的服裝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當然這些民族服飾也有不同,象彝族的披風「擦爾瓦」,蹲著休息時自然形成小圍帳,可以遮風和避雨防寒,還有羌族,因為祖先是以畜牧業為主,所以男女皆穿毛皮朝里的羊皮坎肩,其肩部與前襟下擺等處均露出長的羊毛,敞開搭在肩上,這可以看成是羌族古代服裝的衍化物,除此之外還有基諾族的尖頂帽等明顯反應了西南少數民族在服裝上的個性.在飾品的選擇上,有的民族比較簡潔,有的民族非常重視,如佤族所居住的滄源和西盟地區,蘊藏著金、銀、石英、雲母等礦藏,女子習慣在小腿和腰間繞藤圈,上臂及手腕處戴銀飾,項間還要戴上銀項圈、項珠,有的掛上多串彩珠,此外景頗族的銀飾,苗族的銀鳳冠都表現出西南少數民族豐富的想像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個民族因散居幾處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特點:居山裡者,裙略短,便於攀登,居平原者,裙略長,踏草行壠,居水邊者,衣簡潔,適於洗滌.
東北冷濕區少數民族的服飾與地理環境
東北地區從自然地理條件上看是我國比較完整的地域單元,由於緯度較高,緊鄰著亞洲北部寒冷的冬季風源地,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凍土廣布、森林資源相當豐富,野生動物種類多,這里主要生活的少數民族,有滿、朝鮮、鄂倫春、鄂溫克、赫哲等少數民族.居住偏北的少數民族,由於氣候條件上與青藏高原地區有相似之處,其服飾上也有就地取材,腳下踩靴,用皮毛制服裝,寬大遮體,以求禦寒的共性,如鄂倫春族頭頂的狐皮大帽,能遮住半個身體、適宜零下 40ºC 的寒冷天氣,還有赫哲族,由於久居江原野以捕魚為生,穿的是魚皮長衫,腳下踩魚皮靰鞡.不同的是由於東北地區晝夜溫差不大,沒有藏族制皮袍將一袖褪下纏於腰間的習慣.居住位置偏南的少數民族,如朝鮮、滿族服飾的線條明確多用綢緞和土布,冬夏服裝分明,衣著比較寬大.在飾品上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除了配戴銀飾外、源於漁獵部落的愛以羽毛、獸頭作飾品顯示其勇猛無畏.
(三)地理環境與服飾
各具特色的地理環境,在人們的服飾上留下了獨特的鄉土風情.復雜多樣的氣候,孕育了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簡便的草裙與炎熱的氣候相關連;豐厚的皮服與嚴寒的氣候相伴隨.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服飾的多樣.
一、乾旱荒漠地區的服飾 阿拉伯人,頭纏層層白色的頭巾,身穿寬大的白色長袍;女子外出蒙著黑色面紗,並留兩個小孔露出雙眼.這與西亞、北非黃沙滾滾、氣候乾旱、天氣晴朗、日照強烈密切相關:長袍裹身、頭纏頭巾、白色的大袍,有利於遮擋強烈的陽光,保護皮膚免受傷害,防沙、防曬成為這種服飾的主要功能.
土庫曼別稱「沙漠牧場」.男人愛穿緊身襯衣,寬檔褲,外套長袍,腳蹬皮靴,便於騎馬馳騁;婦女愛穿束身連衣裙、長袍,頭戴高帽或扎頭巾,以適應乾旱多風沙的環境.
二、高寒牧區的服飾 從事畜牧業的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等的穿戴,多取自牲畜的皮毛,都有穿長袍的習慣,主要是高原氣候變化無常——白天日照強烈,氣溫上升,夜間氣溫驟降,寒氣襲人(晝夜溫差大).穿皮製長袍,既可抵禦嚴寒和風沙的侵襲,又能在游牧途中作為夜間防寒的鋪蓋.
蒙古族的長袍腰身肥大,下擺不開叉,以利於騎馬時護膝防寒;衣袖稍長,騎馬持韁時,冬季可禦寒,夏季可防蚊蟲叮咬.蒙古人穿的皮靴,有翹頭和圓頭之分,翹頭的適合在深草中行走,圓頭的適於在淺草或無草區行走.
藏族牧民在夏天也多穿皮袍,白天在烈日下,將一隻胳膊露出皮袍外,行走勞動時,將雙袖扎於腰間,一旦天氣驟然變冷,可將胳膊穿進袖筒,以適應高原多變的天氣,這比更換增減衣服方便得多.
三、熱帶多雨地區的服飾 東南亞的居民,常穿無領的上衣,衣服具有短小貼身的特徵,女性套上短小的筒裙,頭戴斗笠.這與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多雨、河流密布、森林茂密密切相關——輕巧的斗笠就地取材,即能防曬又能防雨,還可以當扇子扇風取涼,一物多用;多水地區以水為伴,趟水過河,入水游泳,是常有的事,貼身短小的衣服,穿脫方便,便於曬干,適合與水打交道;短式緊身衣,在密林中不易鉤掛,行走方便.
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服飾 各地自然條件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慣,也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服飾.
至今,熱帶叢林的原始部落里,仍穿戴利用植物編制的服飾.如南太平洋索羅門群島上的美拉尼西亞人、新幾內亞島上的新幾內亞人,用草葉編制衣裙,樹皮製帶子,成為當地時髦的裝束.
菲律賓人每逢菠蘿豐收,都用菠蘿葉制衣裙.
我國東北地區,人們冬天穿皮衣,除毛皮可以防寒保暖外,還因當地的自然條件不宜植棉,而在嚴寒的氣候條件下,獸類的毛皮長得特別豐厚,保暖防寒性能好.大興安嶺的鄂倫春族居住地,「林海雪原」為他們提供了狍皮、熊皮等獸類毛皮,其穿戴也以皮衣、皮褲、皮鞋、皮帽為主,以往皮帽往往完整地保留獸類的眼、耳、鼻、口,在狩獵時作為偽裝誘惑獵物.
生活在烏蘇里江畔的赫哲人以捕魚為生,善於鞣製魚皮、獸皮,過去冬天多穿魚皮、狍皮、鹿皮大衣.
隨著人們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隨意捕殺野生動物的現象逐漸得到控制,現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飾也逐步地漢化.
(四)地理環境與我國民族服飾
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地貌復雜,民族眾多.由於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生活在各自不同環境區域中的各族人民,身著各式各樣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無不體現著所處的地理環境特色和民族風情.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邊長南邊短,北邊寬南邊窄,北邊厚南邊薄.
同時,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反映在民族服飾情感語言文化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外延,但都體現著實用文化與審美文化的集中統一,體現著各自民族符號性的文化選擇.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每逢節會,歡歌四起,長空舞袖.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生活在新疆天山南北地區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俄羅斯等少數民族兄弟的服飾,則明顯的帶有西亞各國和俄羅斯的特色,這顯然是由於地理環境因素而形成的.
例如: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套斜領、無紐扣的「裕袢」,「裕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穿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此服裝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也與他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和傳統文化習習相關.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作為重要民族的傣族,他們的傳統服飾,男子多穿對襟或大襟無領短衫,肥筒長褲,也有少數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淺藍、淡黃色的布包頭.女子服飾因地域不同而有明顯差異.西雙版納的婦女上穿白色、緋色或淡綠色緊身窄袖短衫,下著各種花樣的長及腳面的筒裙,束銀腰帶,喜歡留長發,並挽髻於頂,插上梳子或鮮花,典雅大方;也有用大布巾包頭的.德宏和耿馬的婦女上穿齊腰短衣,下著色彩艷麗的筒裙,發髻位於腦後,余發散拖一綹在背後.服飾衣料過去為土布,現多為絲綢、細花布,更顯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彩雲之南的傣族、僳僳族、白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由於生活在祖國的西南邊疆,這里氣候宜人,山川秀麗,天藍水碧,風景如畫.他們的服飾色彩艷麗,輕柔飄逸,女人們的裙子有擺裙,有長裙,有褶裙.特別是傣家婦女穿的筒裙,五顏六色,美麗得像孔雀開屏,不僅好看而且合身適用.由於這里地處邊陲,過去封閉落後,觀念保守,所以,很少有短裙.瓦族婦女的裙子也是筒裙,但沒有傣族筒裙長,色彩以黑、紅相間為主,這與她們生活的地理環境有關.
我國廣大的平原和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農耕地帶和人口集中區域,生活在這里的廣大同胞以漢族為主,服飾介於高原和水鄉之間.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的漁民,服飾與其他各地區民族的服飾相比較,則是最簡潔不過的了.漁民們長年生活在氣候溫熱濕潮的水上作業,捕魚打撈,穿著簡練、輕便、易於晾曬的服裝,這完全是由於地理環境而形成的.
貴州東南部地區的婦女,將多種圖騰崇拜的形象融合於一體,以水牛的頭和角、羊胡、蝦須、蛇身、魚尾等整合為意象中的「苗龍」形象,刺綉在自己的衣服和圍裙上,表達自己的民族信仰.
這些視覺信息傳達符號不僅對服裝起著裝飾美化的作用,使服裝呈現千姿百態、靚麗奪目的藝術效果,同時更重要的是它以形象化的創造性語言,記錄下了民族的社會意識形態和民族情感世界的演變,為研究民族服飾藝術提供了極具史料價值的佐證.同時,這些信息符號也反映了勤勞智慧的苗族超凡的藝術概括和對裝飾藝術的大膽追求.
我國北方民族喜歡在嫁妝的鞋墊、肚兜上刺綉鴛鴦戲水、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富貴白頭、並蒂蓮、連理枝、蝶戀花及雙魚等民俗圖案,以隱喻的形式,將相親相愛、永結同心、白頭到老的純真愛情注入到形象化的視覺語言之中,反映了樸素純潔的民俗婚姻觀,同時,賦予紋樣造型以生命的律動,表現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的勃勃生機.而方勝、如意紋、盤長等造型符號和紋樣,則反映廣大勞動人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執著追求和真誠期盼,表達樸素純真的審美情趣.
從上面這些我們可以看出服飾實際上是一個民族的標志,也代表了一個地區的形象.它的功能一是遮風祛寒,二是裝飾美觀.但是,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和情感的影響,千差萬別,千變萬化,無不打上這一地區的烙印.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地理環境和情感造就了民族服飾.

㈡ 地理上的環境問題分為哪些

它可分為多類,如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生活環境、人文環境等。你可能問的是自然環境問題。
自然環境問題主要是講近幾年我國不按自然規律對自然的破壞和現在採取的補救措施。
自然環境也叫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土壤、氣候、山脈、河流、礦藏以及野生動植物的資源狀況。自然環境即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場所,又是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資源庫,還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著加速和延緩的作用。 由於環境問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比較籠統,為了使其更加具體、明確,有必要對其加以分類說明。然而,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事實甚為復雜,學者們對其分類時所取的角度和標准都不盡相同,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現攝其要者,分述如下:(一)社會活動分類法該分類法根據社會生活中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正是產生環境問題的原因所在,因此將社會活動的結果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產業公害,即因各種工商產業活動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工業公害和非工業公害兩種。前者,是指直接發生於生產場所(如工廠)的公害,例如空氣污染、水質污染、振動、噪音等;後者,則是指發生於間接生產場所(如營業所)的公害,例如因冷氣機用水而產生的地層下陷、高層建築物造成的日照妨害等 2、消費公害,即因人們的消費活動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政治性公害和非政治性公害兩種。前者,是指因國家政治權力的行使,對生產及消費所產生的妨害,例如國營企業飛機起降所產生的噪音、振動,選舉期間宣傳工作所造成的噪音等;後者,則是指消費活動所產生的廢棄物公害,例如家庭炊煙和廢水所造成的空氣和水源污染,私人汽車排放的廢氣,垃圾廢棄物而產生的空氣和土壤污染等。 3、運輸公害,即在運輸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運輸工具排氣所產生的空氣污染,運行過程所產生的噪音、振動等。4、建設公害,即各種建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公害現象。它包括建築公害、觀光公害和開發公害三種。所謂建築公害,是指建築機場、鐵路、工廠、海港、道路乃至一般建築物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其中尤以噪音和振動最為嚴重,也會產生空氣污染和水污染。所謂觀光公害,是指在觀光區由於觀光客大量集聚的結果,使得自然景觀、名勝古跡等,迅速受到破壞的現象。例如,在觀光區汽車所排放的廢氣,以及垃圾的囤集等,均直接對人體健康和財產造成損害。所謂開發公害,是指由於對山林、原野、海濱等的浮濫開發,使人類的生活環境惡化,所產生的公害現象。例如,為建築住宅而破壞綠地、為建設工業區而在海濱造地等,其不僅影響動植物的生長,而且對人體健康和財產也造成具體的損害。5、農業公害,即因農業活動所產生的生活妨害和動植物被害的公害現象。例如因畜牧業造成的惡臭、因澱粉製造所產生的水污染等;特別是目前大量地使用農葯,造成嚴重污染環境的現象。(二)經濟結構分類法該分類法從人類經濟生活結構這一角度入手,認為現代社會乃系以迅速交換為手段,結合大量生產和高度消費而成的生活體制。因此,現代社會生活結構的主要特徵為:(1)以機械生產為手段,以產業組織為生產主體;(2)交通運輸質量的擴大;(3)都市文明的興盛。這些均為現代社會生產、交換和消費三大活動的結果。環境問題既然是現代文明的產物,又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因此將經濟結構的形態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產業公害,即因生產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尤其是直接發生於生產場所的公害,比如工廠的排煙、排水排氣、振動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生產公害。2、交通公害,即因交換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特別是交通工具車輛的排煙、音響、振動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交換公害。3、都市公害,即因大量消費活動的結果所產生的公害現象,比如家庭的廢水、炊煙、廢棄物等所產生的公害,故又稱為消費公害。(三)致害物質分類法該分類法從自然科學這個角度入手,將致害物質的性質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固相公害,即污染物為固體或微粒的公害,譬如煤渣、垃圾、塵埃、地層下陷等。2、液相公害,即污染物為液體的公害,譬如廢水污染、海面油污現象等。3、氣相公害,即污染物為氣體的公害,譬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化氫等造成的空氣污染、惡臭等。4、質相公害,即污染物為破壞環境的物理性質的公害,譬如噪音、振動、熱污染、電波障礙、放射性污染等。(四)現象事實分類法該分類法根據公害的自然事實一般為空氣、水、土壤、安靜、平穩等被破壞的現象,因此將環境要素被破壞的現象作為環境問題的分類標准,而將其分為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音、振動、地層下陷、惡臭、廢棄物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㈢ 地理環境主要包括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地貌因素、氣候因素、河流水文因素、土壤因素、植被因素。地理環境分兩大類: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礦產資源等;社會環境包括:市場、交通、政策、政治因素、人口、技術等。這些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並不斷進行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推動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

㈣ 通常人們所說的環境是指地球環境,也稱為地理環境,它包括

(1) 人類天然人工 (2) (3) 大 (4) 對立統一

㈤ 地理環境包括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

同人類社會直接有關的地球自然環境部分。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它既區別於作為地球存在條件的宇宙空間環境和地外環境,也區別於人們周圍的社會環境和技術環境,而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和這一位置上的地形、土壤、氣候、水系、礦藏、動物、植物以及其他生態條件等等,是一種社會物質前提的因素。

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必要的和經常的物質條件,是人們活動的場所,它為社會物質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量資源,地理環境條件的優劣能夠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但是,地理環境不能對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方向起決定作用。地理環境的變化極其緩慢,而社會的發展則比較迅速,對於極不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大體相同的社會制度,基本相同的地理環境中同時存在著很不相同的社會制度等現象,單從地理環境方面是無法說明的。把地理環境誇大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的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

地理環境和人類社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依賴於地理環境,同時又能動地改造它,使之成為人化自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以及人類征服自然的廣度和深度的不斷發展,地理環境的面貌也不斷地發生變化。地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相統一的基礎,是社會實踐,首先是生產實踐。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副熱帶高氣壓帶及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發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㈥ 什麼是「地理環境」

地理環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生物特別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層。可分為自然環境(或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環境(或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
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
上述3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
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
化成為復雜的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
地,而且由於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
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志著
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
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氨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卟啉
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制
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
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
用,在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臭氧層,保護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
度。
編輯詞條

㈦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和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人文環境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 經濟, 交通, 軍事, 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

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 智慧圈, 技術圈。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環境人口容量

「環境人口容量」也有人簡稱為「人口容量」,這是指在可預見的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智力、技術等條件,在保證符合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該國家或地區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由此可見,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環境要素、技術水平、人類的消費水平和區域的開放程度等。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自然環境因素有太陽、空氣、淡水、土地、生物等,它們都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條件。但不同的資源對決定環境人口容量的意義不同。

㈧ 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有區別嗎如果有,有什麼區別

有區別
自然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如大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通常把這些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個自然圈。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
地理環境是指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球表層,包括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是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總和。
人文環境:是指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形成的關系和活動。 屬於人的因素

㈨ 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哪些要素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氣溫、降水、熱量、光照)、土壤、植被、河流等
人文地理要素主要包括資源、交通、人口、城市、工業、農業、城市化水平、科技等

㈩ 地理都包括哪幾個方面啊

地理就是一門關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於由於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環境現象、氣候現象。因此我們把這樣的學科叫做自然地理。除了自然地理,人類具有社會性所以還包括各種人類社會現象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例如農業的分布、工業的分布、聚落的分布等等現象,尤其注重人類的經濟活動與環境的關系,但是關於這個方面的內容比較廣闊,誰記得范圍很多而且和其他的不好區分,姑且稱之為人文地理(包括經濟地理)。人文地理有一個最突出的理念就是要實現人類的各種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可持續發展。
以上為傳統的地理分類,現在由於科學發展,地里有產生了新的學科就是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好了以後告訴你更多的內容。
本回答由提問者推薦

閱讀全文

與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包括什麼和什麼兩大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