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什麼是單一指標

地理什麼是單一指標

發布時間:2022-05-23 10:14:43

1. 區域地理問題

我認為應該選D 245
首先不可能是人文指標,所以排除A。題干很明顯那個劃分是首先根據蒸發量和降水量之比來劃分的,並且這是個單一指標,蒸發量和降水量之比在中國大陸又是由距離海洋的遠近決定的,所以我認為選D

2. 如何認識區域

必修三第一單元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第一節 認識區域 導學案
學習目標:
1)、結合實例,分析說明區域的內涵
2)、了解區域的分類,並舉例說明不同類型的區域
3)、結合實例,分析說明區域的一般特徵。
重點、難點:
1)、辨析均質區和功能區的概念
2)、分析說明區域的一般特徵
方法指導:合作探究、自主探究
知識連接:回憶地理環境的特點、地理問題的綜合分析法
自主探究:
一、區域的含義:
A 1、概念:
以前經常提到聊城地區,聊城就是一個區域,那麼什麼叫區域?
聯系甘肅省的干濕區劃分,總結歸納區域的含義:

思考:區域一定有明確的界線嗎?區域一定沒有明確的界線嗎?
A 2、區域的劃分
1)、單一指標、綜合指標:
舉例:
2)、自然要素、人文要素:
舉例:
3、區域劃分的目的:
二、區域的類型
A自主學習 區域的類型 完成下列問題:
1、均質區概念:
舉例:
2、功能區概念:
舉例:
3、區域的空間尺度:(空間尺度與對區域描述的關系)

B我國的三大經濟地帶(經濟發展特點及所包括的省份)
1)、三大經濟地帶的經濟差異
東部經濟地帶 中部經濟地帶 西部經濟地帶
省份
經濟差異 發展速度
發展水平
2)、三大經濟地帶的特徵和發展
地帶 特徵和優勢 主要問題 發展方向
東部經濟地帶 (1)主要的農業基地
(2)最主要的工業區
(3)交通便利,海運獨具優勢
(4)經濟國際化程度高
(5)科技文化水平最高
(6)城市分布最密集 (1)能源、原材料不足
(2)北方各省區淡水短缺
(3)環境污染嚴重
(4)江河下游的澇年汛期防洪問題突出 (1)充分發揮沿海優勢,建設人才、信息、外貿、國際金融、海洋開發基地
(2)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集約化農業
(3)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優勢,加強傳統工業基地的技術改革,大力拓展新興產業
中、西部經濟地帶 (1)面積廣闊
(2)能源和礦產豐富
(3)我國主要的牧區和糧食、棉花、油、糖的重要產區
(4)中部地帶有色金屬工業和重工業較發達
(5)中西部邊境貿易有較大優勢 (1)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2)基礎設施落後
(3)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 (1)充分發揮資源的優勢
(2)改善生態環境
(3)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4)鞏固和發展農業基礎
三、區域的特徵
A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下列幾個特徵:
1、整體性:

2、差異性:

3、開放性:
開放性的表現 :經濟全球化
B海南島:
閱讀課本海南島的一組地圖,思考下列問題:
1、 海南島地理位置的特點:

2、 海南島的自然地理條件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3、 海南島經濟發展的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3. 什麼區域劃分是單一指標

最典型的就是植被劃分的區域,比如常綠林,闊葉林

4. 什麼是單一指標

如果您指的是信息化系統的指標體系的話,那它僅表達單獨的一個含義,為指標體系的最小單元,為最低層級的指標,不考慮指標之間的嵌套。

5. 黃河流域是靠單一指標劃分還是綜合指標為什麼

流域是指由分水線所包圍的河流或湖泊的地面集水區和地下集水區的總和。
同時也是河流或湖泊由分水嶺所包圍的集水區域。
簡單的說就是:一個水系的幹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所以黃河流域就是黃河從源頭一直到如海整個流程幹流和支流所流過的整個地區。
一般換分流域的是山脈,因為大的山脈一般也是分水嶺

所以黃河流域是靠單一指標(即分水嶺這個指標)劃分的

6. 怎麼判斷單一指標的劃分,比如熱量帶 ,干濕帶 你怎麼知道它是單一指標劃分的

單一指標就是只按一個指標來分區的。你說的熱量帶,就是只按熱量劃分,干濕帶,就只按干濕劃分,這就是單一指標。要不你舉個不是單一指標的我給你解釋一下?我一時間也想不出來不是單一指標的。

7. 干濕地區劃分指標是什麼

答案確實選b。自然區(natural
region)是在一定范圍內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具有相對一致性的區域。涉及的指標包括岩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動物群落等,是根據綜合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
關於a選項:干濕地區是根據「年降水總量」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a錯誤。
關於c選項:高原區是根據「地形」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c錯誤。
關於d選項:熱帶雨林區是根據「典型植被」這個單一指標劃分的。所以d錯誤。

8. 高中地理必修三的詳細總結

專題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考點1.了解區域的含義
《背誦》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來的。區域具有一定的面積、形狀、范圍和界線,有明顯的區位特徵。(區域非自然存在)
(1)《了解》區域劃分有單一指標和綜合指標。
單一指標:如熱量帶、氣候類型
綜合指標:東亞文化區、中東與北非文化區、歐美文化區(語言、宗教)
(2)《了解》區域劃分按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自然要素:青藏高原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氣候)
人文要素: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經濟);長江中下游地區(歷史)
(3)《了解》均質區:指自然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對一致的區域。
自然要素的相似性:高原區、平原區、丘陵區(地形)
人文要素的相似性:方言區(語言)、水田農業區、旱作農業區(農作物)
(4)《了解》功能區:指功能上緊密相連,具有某些方面的相關性或內在聯系的區域。如城市經濟區、浦東新區、工業區、商業區、居住區
(5)區域的特徵:整體性、差異性、開放性
考點2: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差異(理解)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區域差異
區域
要素 東部季風區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 青藏高寒區
位置和
范圍 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東,背靠內陸高原,面向海洋 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和長城一線以北 北起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線,南抵喜馬拉雅山,東起橫斷山脈,西至國境
地勢 海拔較低,其中東部平原多而廣 海拔最高,但差別顯著、高原、山脈、內陸盆地交錯 海拔最高,主要為山系、高原
氣候 季風氣候顯著 大陸性突出,氣候乾燥。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多大風天氣 氣候嚴寒。海拔高,空氣稀薄,氣溫低,太陽輻射強
植被 以森林為主,部分為森林草原 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 主要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
土壤 多為在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淋溶作用強 主要是在荒漠、草原植被下發育的土壤 發育程度差,土層淺薄
生物 種類繁多 種類比東部季風區少 動物稀少,只有少數耐高寒的物種,如氂牛等
水文 河流多為外流河,湖泊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補給為主 多為內流河,河流短小。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多為內流河,湖泊較多,多為鹹水湖
農業 重要農耕區,以種植業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災害 牧業、綠洲農業為主,但需要注意解決灌溉水源問題 畜牧業為主,還有河谷農業,需要解決熱量不足問題
城市 眾多 較少 很少
人口 稠密 較少 很少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階段 主要特點 人地關系 問題 案例:匹茲堡的發展
初期階段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匹茲堡位於煤田中心地帶,阿巴拉契亞山豐富的煤炭資源是其興起的基礎;蘇比利爾湖附近豐富而優質的鐵礦;五大湖和賓夕法尼亞運河的廉價水運條件
成長階段 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逐漸趨向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加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該城市又稱「芝匹帶」,從威斯康星州的密爾沃基城開始,經過「交通樞紐」芝加哥、「汽車城」底特律、「鋼鐵城」匹茲堡,以及布法羅到紐約州的奧爾巴尼。區域內產業結構復雜,主要產業部門有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紡織工業等
轉型階段 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以製造業為主的五大湖沿岸工業帶,經濟發展陷入困境,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失業,大量人口外遷,被稱為「銹蝕帶」,又稱為「冰雪帶」
再生階段 由於「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產業結構從重工業到高科技產業發展,被譽為「知識城」
東部季風區的內部差異
地貌 溫度帶 植被 土壤 農業熟制 主要作物
東部季風區 北方 東北地區 山環水繞、沃野千里(平原廣) 寒溫帶
中溫帶 針葉林、針闊混交林 肥沃黑土 一年一熟 春小麥、玉米、大豆
華北地區 以平原、高原為主 暖溫帶 落葉闊葉林 黃土發育 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 冬小麥、棉花、花生
…………秦嶺——淮河…………
南方 華中地區 以山地、丘陵、盆地為主 亞熱帶 常綠闊葉林 貧瘠紅壤 一年兩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
華南地區 以低山、丘陵為主 熱帶 常綠雨林 磚紅壤 一年三熟 橡膠、油棕、咖啡、可可
我國三大自然區分布圖

考點3.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
區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初期階段、成長階段、轉型階段和再生階段。在不同階段的特點各異,人地關系也經歷了從基本協調——不協調——人地關系矛盾加劇——走向協調的發展歷程。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考點4:結合實例,說明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1)三大產業(了解)
人類的各種經濟活動通常分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第一產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即廣義的農業。
第二產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等。
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如商業、金融、保險、運輸、公務(其他公益事業),即廣義的服務業。
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性:第三產業比重越大,說明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就越高。
(2)《記憶》產業轉移產生原因: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資源分布不平衡
內容 第一次 第二次
時間 改革開放初期 20世紀90年代
原因 因經濟發展水平低,也是珠江三角洲參與國際分工的必然結果 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空間越來與小
產業轉移 從香港轉移來服裝、紡織、塑料製品、電子元件等 引進計算機、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
產業轉移類型 勞動密集型 知識密集型
結果 珠江三角洲的生產成本雖然比香港低,但在全國已經處於相當高的水平 珠江三角洲初步確立在華南經濟圈的中心地位
環境影響 使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嚴重 產業轉移,加上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環境質量開始好轉
(3)《了解》從地域分布看,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轉移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會帶來不利的環境影響。如環境污染、交通、居住、治安等社會問題。
(4)《了解》在產業轉移中,逐步實現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為主的產業類型向以知識、技術、服務為主的產業類型過渡,產業活動對區域地理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
(5) 《背誦》影響國際產業專業的三大因素:a勞動力成本;b內部交易成本;c市場
(6)《閱讀》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已經出現了兩次大規模的產業轉移。
(7)產業轉移對移入地和移出地的影響(背誦)
內容 產業移出地 產業移入地
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積極影響:減少環境污染
消極影響: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對社會經濟影響 積極影響: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消極影響:失業率業率上升 積極影響:促進生產力,加快城市化進程
考點5:結合實例,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理解)
方案 東線方案 中線方案 西線方案
路線 基本沿京杭大運河輸水到華北地區 從長江三峽水庫引水,出丹江口水庫,送水到北京、天津 從長江上游引水到黃河上游
水源區 長江下游 丹江口水庫、三峽水庫 長江上游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
評價 優點 利用京杭大運河河道,工程量較小,水量大 可自流供水 自流供水、水質好
缺點 需逐級抽水,耗能多,水質差 工程量大 工程量大,水量小
(1)《背誦》我國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的工程方案比較
(2)《背誦》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1)積極意義——主要在供水區
①社會會效益:可以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有利於社會穩定
②經濟效益:緩解華北地區缺水狀況,促進經濟發展
③生態效益:改善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主要在水源區
①長江徑流量減少,影響長江下游水質。
②泥沙淤積加重,使航道淤塞。
③對沿線水生生物生長帶來不利影響。;
④引起調出區土壤次生鹽鹼化:
(3)《背誦》西氣東輸工程的深遠影響
A對調出區(西部):a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b增加就業機會
c改善基礎設施d改善生態環境
B對調入區(東部):a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經濟發展b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大氣環境
專題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考點6:結合實例,說明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與發展問題,說明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區域環境問題一:水土流失
(1)《背誦》黃土高原的范圍: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東,秦嶺以北,長城以南
(2)《背誦》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a使耕地土層變薄,養分流失,產量下降;b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懸河」;c生態環境惡化。
(3)《背誦》水土流失的原因:
A自然原因:a地理位置特殊,生態環境脆弱(處於從平原向山地、濕潤向乾旱、森林向草原、農業區向牧區過渡);b土質疏鬆,易受流水侵蝕;c降水集中且多暴雨;d地質災害頻繁。
B人為原因:a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撂荒;露天開礦;無計劃的建窯洞、修路、建設水利工程等);b破壞植被。人為原因是現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4).《背誦》水土流失的治理
A小流域的綜合治理是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
B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必須因地制宜,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堅持「林草、工程與耕作措施相結合;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相結合;治理與開發相結合」。
C具體措施:工程措施(固溝、護坡、保塬)、農業技術措施、生物措施。
溝谷發育是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徵。
區域環境問題二:荒漠化
(1)《背誦》我國荒漠化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
(2)《了解》荒漠化表現: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鹼化
(3)《背誦》荒漠化產生原因:
A自然原因:a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b植被覆蓋率低c大風日多d沙質沉降物多
B人為原因:a過度樵採b過度放牧c過度開墾d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4)《背誦》荒漠化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源b營造防護林體系c控制人口增長d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e採取綜合措施,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考點7:結合實例,分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
1、田納西河流域的地理環境:田納西河發源於阿巴拉契亞山脈西坡,是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流域內上中游為山地丘陵,下游為沖積平原。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降水豐沛,冬春季降水較多,河流主汛期在12月到次年4月。
2、田納西河流域的開發治理措施:以水資源綜合開發為核心,對全流域河道進行梯級開發,發揮防洪、航運、發電、灌溉等綜合效益;以電力工業為龍頭,建立起以高耗能工業為骨乾的完整工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大力發展林業;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發展旅遊業。
3、治理經驗:①設置全流域專門的開發機構,健全法規,完善管理②因地制宜選擇開發重點,形成各具特色的開發模式③不斷加大開發力度④提高流域的開放度。

考點8 濕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1、濕地:水位經常接近地表或為淺水覆蓋的土地,屬於陸地與水體之間的過渡帶。類型:河流、湖泊、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紅樹林、珊瑚礁、水庫、稻田等。
2、濕地的功能:涵養水源、提供水資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美化環境、凈化水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航運、旅遊觀光、提供農副產品及礦產、能源等。有「地球之腎」、「生命的搖籃」、「鳥類的樂園」等美稱。
3、濕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突出問題 治理措施
由於過度圍墾、泥沙淤積導致濕地減少,功能退化 退田還湖、退田還沼澤,恢復和重建濕地;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水質污染問題突出 防治水污染
濫捕濫獵、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銳減 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濫捕濫獵;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立保護濕地的法規,增強保護濕地意識。

考點9: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面臨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1、美國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
自然條件:大部分屬溫帶和亞熱帶,降水適中,水熱條件適於栽培多種農作物;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有利於機械化耕作和大規模經營。
社會經濟條件:商品經濟發達,經濟效益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首要因素;交通運輸發達;先進的科技與發達工業為美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力的保障。
2、美國的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
目的:根據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特點以及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合理布局,規模生產,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美國主要農業帶:
農業帶 分布 區位因素
乳畜帶 東北部五大湖沿岸 氣候冷濕,適於牧草生長;市場巨大(人口眾多、城市密集)
玉米帶 中部 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年降水量多、熱量充足
小麥帶 中部(冬小麥) 北部(春小麥) 溫帶大陸性氣候;土壤肥沃、地勢低平
棉花帶 南部 土壤肥沃,光熱充足
3、美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問題:過度墾殖和破壞植被,導致水土流失和「黑風暴」的發生;能源消耗大;化肥、農葯污染嚴重。
措施: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節水農業、精確農業、處方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方式;保護耕地和農業生態環境,推廣休耕、免耕、輪作等保護性耕作技術。

考點10: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德國魯爾區為例:魯爾區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
1.《了解》發展背景
因素 特 點 對 工 業 發 展 的 影 響
位置 魯爾區位於德國西部,處於萊茵河下游支流利珀河和魯爾河之間 魯爾區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是東、西歐往來的必經之地,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
交通 萊茵河縱橫南北;鐵路、公路密布;4條人工運河 水陸交通發達,便於區內和區外聯系
資源 煤炭 資源豐富,埋藏較深,但儲量大,品種多,媒質好 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
鐵礦 本區貧乏,但離法國格林鐵礦較近;瑞典、俄羅斯通過鹿特丹港口到魯爾區
水源 萊茵河、利珀河和魯爾河水量豐富而充沛,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充沛的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魯爾區化學工業的發展
2.《背誦》魯爾區發展的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a豐富的煤炭資源b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a水路交通便利b市場廣闊c勞動力充足d便於從其他國家和地區輸入鐵礦e農業基礎較好
3.《背誦》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內因:a產業結構單一b環境污染加劇
外因:a世界性鋼鐵過剩b煤炭能源地位下降c新科技革命沖擊
4. 《背誦》魯爾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策略
(1)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和第三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
(2)治理環境污染,加劇環境管理,營造綠色空間。
(3)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
考點11.結合實例,分析某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問題,說明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措施。
1.經濟發展快
(1)《背誦》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優勢條件
長三角 珠三角
相同點 自然條件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社會經濟條件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勞動力充足、市場廣闊、農業
基礎較好、國家政策支持
不同點 社會經濟條件 科技水平較高、開發歷史悠久 經濟腹地 毗鄰港澳、東南亞
多僑鄉
(2)《背誦》珠三角、長三角發展中遇到的共同的資源-礦物能源短缺,解決措施
開源: a跨區域調配資源(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北煤南運)b開發新能源
節流:a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b提高能源利用率
c淘汰耗能多產業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結構(一降三升二主導)
分類 內容 產業結構的演化(比重的變化)
第一產業 農業 下降
第二產業 工業和建築業 主導地位
第三產業 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之外的其他行業 明顯上升
(3)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工業發展
珠江三角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為發達的工業體系。
珠江三角洲地區工業體系及主要工業部門

2.城市化水平高
(1)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進程
從根本上說,城市化水平是由經濟水平決定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城市化進程也有不同的特點。現就改革開放前後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進程特點作一比較:
歷史階段 改革開放前 改革開放後
城市人口 少 多
城市數目 少 多
城市規模 小 大
城市密度 小 大,出現城市群
城市化速度 慢 快
城市化水平 低 高
原因 經濟發展緩慢 經濟發展速度快
(2)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城市化與工業化
城市化與工業化密切相關,工業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圖
3.問題與對策《閱讀》
問題 生態環境形勢嚴峻 人地矛盾加劇 重復建設突出
具體表現 (1)環境污染有加重趨勢;(2)部分城市和地區缺水嚴重(水質性缺水) 由於土地開發過熱,農業用地急劇減少,致使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均耕地急劇下降,人地矛盾加劇 一些城鎮盲目擴大規模,追求基礎設施和服務自成體系,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重復建設以及投資的巨大浪費
方案 治理污染,保護生態環境 優化產業結構 搞好城鎮和區域規劃
具體措施 建設「青山藍天碧水工程」,採取措施治理環境污染,保護水土資源 珠江三角洲地區要加強第一產業;注重調整第二產業結構,利用技術、人才優勢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並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 (1)防止建成區的盲目擴大,確保比較理想的空間發展形態;(2)城鎮規模要適度;(3)城鎮布局要合理,加強不同地域的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建立可持續的空間協調發展模式
專題三、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
1.知道地理信息技術的基本概念。
地理信息技術包括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數字地球等內容。它使人類對自然演化過程和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捕捉、監測、描述、表達的能力迅速提高,從而使虛擬和模擬現實世界成為可能的一種現代技術手段。
2.了解遙感(RS)在資源普查、環境和災害監測中的應用。
(1)資源普查:礦產資源和水資源的調查、農作物的估產、全球氣候變化的觀測、災害監測、重大工程的建設等。
(2)災害和環境監測:遙感監測的區域范圍大,獲取環境和災害信息快速准確,能夠及時發現環境和災害的變化。具有監測范圍廣、時效快、精度高、連續性強特點。①水污染:對同一流域水體污染歷史和趨勢作出研究和分析。②沙塵暴:沙塵暴的起源、移動和擴散的過程。
3.知道全球定位系統(GPS)概念及其在定位導航中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由3個相對獨立的部分組成,即空間部分、地面監控系統和用戶設備部分。它是利用衛星網路來獲得地面某點的經緯度和高程的系統。
全球定位系統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GPS的主要功能是定位與導航。其中空間衛星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工作衛星21顆,備用衛星3顆。
4.知道地理信息系統(GIS)的概念和主要功能。
(1)地理信息技術的概念:是依靠計算機實現地理信息的收集、處理、存儲、分析和應用的系統。
(2)主要功能: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決策應用等,能解決的主要問題包括地物空間分布及位置分析、趨勢分析、模式分析,以及模擬結果等。
5.了解地理信息系統(GIS)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1)城市信息管理與服務;(2)城市規劃;(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4)城市抗震防災;(5)城市環境管理。
6.知道數字地球的含義。

9. 高二上地理的重點內容

你沒有說明是哪一冊的,全國各地高二上所上的內容大不相同,如果是必修3,請參照以下內容:必修三、地理
(一)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
1,結合實例,了解區域的含義
含義:區域是指一定范圍的地理空間,是人們在地理環境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劃分出的
特點:區域是有一定的面積、范圍、形狀或界線;區域有明確的區位特徵;區域內部某些特徵相對一致,並與其他區域有所區別
指標:可採用單一指標,也可採用綜合指標來劃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徵來劃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徵來劃分
區域 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個區域之間的差異,因地制宜地對區域加以開發利用
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地形、氣候兩大要素,可以把我國分成三大自然區,即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2,結合實例,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區域差異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①地理位置差異:長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松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礦產資源貧乏,松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對農業: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一年一熟。
長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對商業:長江三角洲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周圍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重化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以英國和日本為例
相似性:兩國都是島國,面積相差不大,都地處中緯,氣候比較濕潤
產生原因:分別位於亞歐大陸的兩側,地理位置和地形等不同
自然環境的比較 差異性 比較不同區域自然環境差異:可從地形、氣候、植被、水文、礦產資源等要素入手
相似性:都是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高,經濟發展過程中都充分發揮了島國的優勢。
產生原因:經濟發展起步早晚和發展過程方面的差異,加上人口數量懸殊,自然環境差異,文化傳統不同
經濟發展的比較 差異性 可比較的要素是:經濟發展特點、工業及其布局、農業人口與城市等
3,結合實例,理解在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早期 :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 :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③隨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④優越的氣候條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後期:①工商業的發展 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 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長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於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
區域發展階段
與人類活動 特點 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初期階段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
人地關系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成長階段: 特點: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主要問題: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污染加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轉型階段: 特點: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地價上漲,勞動力價格提高,區域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失業率增高,人口減少
人地關系:加劇惡化
再生階段: 特點:一方面,區域經濟及企業需要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由緊張走向協調
4,結合實例,理解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1)結合實例,理解產業轉移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A舉例說明產業轉移的概念。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B. 運用實例分析產業轉移的影響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C. 運用實例理解產業轉移對產業移入區和產業遷出區地理環境的影響。
D.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
① 對發達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導致原主導產業向國外轉移,而原主導產業順利實現向國外轉移,可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為產業結構順利調整創造了條件。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已經歷了兩次工業結構調整,現在正在進行第三次工業結構調整。每次工業結構調整,導致主導產業和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的轉換,同時伴隨著原來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向國外轉移。
珠江三角洲前店後廠的經濟合作模式也屬於產業轉移
②對於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接受發達國家的產業轉移,可以加快本國或地區的經濟結構調整,縮短產業升級的時間,從而加快工業化的進程。例如,韓國從1973年開始重點發展重化工業,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為主的工業結構,比發達國家同樣工業化過程所用的時間大大縮短。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布
5,結合實例,理解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積極意義: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 長江徑流量減少,特別是枯水期,還水將會上引起河口地區鹽度升高,影響長江下游 水質
2,還可能引起長江泥沙淤積加 重使航道淤塞
3,對江淮沿線地區的水生物帶來不利影響
環境問題
(以東線調水區為例) 4,由於東線工程范圍內地勢低窪,地下水位較高,天然排水條件較差,調水後土壤容易發生鹽漬化
南水北調的深遠影響 5,由於東線工程位於長江下游,沿江工業園區眾多,輸水沿線有油田、煤礦及工業發達的城鎮,大量的污水排放會降低水質
通過實例,從資源地區分布存在不均衡性及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來認識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列舉有關實例,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和資源調入區社會經濟、地理環境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
a: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推動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並強力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②西氣東輸工程可以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使之成為當地的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⑵對東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①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的消費結構,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
②促進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b: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工程、中線工程、西線工程、
積極意義: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改善北方工農業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態環境
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長江徑流量的減少
泥沙淤積加重

水質容易受到污染
對生物生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二)區域可持續發展
1,結合實例,說明區域存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了解其危害和綜合治理保護措施
耕地土層變薄,土壤養分流失,耕地質量下降
水土流失
危害其表現為 使黃河泥沙巨增
造成當地生態環境惡化,誘發和加劇自然災害的發生
1,合理利用土地,挑戰土地利用結構,因地制宜,實行農林牧綜合發展,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壓縮耕作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開展煤區土地復墾工作
水土流失治理 2,實行小流域綜合治理,具體措施:工程措施(保塬、護坡、固溝)、農業技術措施、生物措施(即提高植被覆蓋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2,結合實例,了解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措施
自然環境地貌類型齊全,大多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長江水量居我國首位,干支流橫貫我國東西,支流呈南北輻射狀
長江流域的自然
資源與自然環境 自然資源:水資源居全國首位 礦產資源種類豐
水能資源森林和旅遊資源
開發重點是水能資源
上游地區 整治措施是生態保護
長江流域的 中游地區 資源優勢:平原面積廣大,礦產資源豐富
開發與整治 長江下游地區: 以平原為主,河湖密布,氣候溫暖濕潤,人口密集,十分有利於農業的發展
下游地區 綜合治理環境污染是長江下游地區的重要任務
3,結合實例,了解區域農業生產條件,分析其布局特點和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結合實例,了解區域農業生產條件
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① 氣候條件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 地形、土壤條件: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黑土、黑鈣土廣泛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③ 社會、經濟條件:工業: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農牧興工、共促農牧
交通: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
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分析其布局的特點和主要問題,
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
耕作農業區 :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地區。玉米由南向北減少,小麥和大豆由南向北增多
林業和特產區: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葯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畜牧業區 :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生產基地。
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問題: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嚴重、土地沙化、鹽鹼化,草場退化加劇、自然災害頻繁、環境污染。------生態環境退化
說明該區域農業持續發展的方法與途徑
必須從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入手,堅持開發、利用與治理、保護相結合,堅持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
東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向
平原區 :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
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建設綠色食品基地。
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山區農業 :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4,結合實例,了解區域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說明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環境惡化:主要環境問題有固體廢氣物污染,大量熱污染、水體污染、生態破壞
原因: 1,煤炭開采深度加大,人工成本過高,進口原料更便宜;石油、核能利用,能源消費結構變化,使煤炭工業衰落
傳統工業衰落 2,煤炭成本上升,鋼鐵工業成本提高;產鋼、出口鋼國家增多,鋼替代品廣泛使用,導致世界性鋼鐵過剩,使鋼鐵工業衰落
魯爾區發展過程中
遇到的問 3,主導產業煤炭鋼鐵工業衰落,從而導致機械、電力、化工等產業的衰落
表現:從業人員減少,人口失業嚴重,鋼鐵生產向國外轉移,產量下降
1,改造傳統工業,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
魯爾區可持續發展
的主要策略 2,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管理,營造綠色空間

10. 高中地理

按照農業地域分異規律,劃分不同類型、不同等級的農業區域。農業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季節性,因而成為空間形態變化最明顯的一個物質生產部門。農業的地區差異,大至全世界,小到一個地方,都是客觀存在的,且各有其形成的歷史過程。農業區劃就是這種客觀的農業地域差異在人們主觀認識上的反映。
區劃簡史 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條件的關系密切。在古代,農業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受不同自然條件的制約,因而出現農業的地區分異現象。2000多年前成書的《尚書·禹貢》是中國最早分區敘述農業的著作。近代最早比較科學地從事農業區劃研究的,是俄國К.И.阿爾謝涅夫,他於1818年首次按照氣候和土壤的特徵,把俄羅斯分為10個「經濟區」。20世紀20~30年代,歐美更多地理學家對各國、各大洲乃至全世界,廣泛地進行了農業區劃研究。例如1925年O.約納森對歐洲,1926年O.E.貝克對北美,1937年J.L.卜凱對中國,先後進行過農業分區的探討。應指出的是,В.И.列寧在1899年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1914~1915年的《關於農業中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新材料》兩書中,正確分析了資本主義農業區域的形成及其相關理論基礎。
在政府領導下開展農業區劃工作,首推十月革命後的蘇聯。蘇聯多次組織多學科專業人員進行了全蘇和加盟共和國的各種類型的農業區劃的調查研究,制訂過多種劃區的原則和方案,為蘇聯制訂遠景發展計劃和農冶生產配置提供了科學依據。1975年由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合編的《蘇聯全國土地自然-農業區劃》即其一例,它把全蘇劃分為3個帶、14個地帶、1個地區、5個亞區。
中國領土遼闊,農業類型多樣,1949年前只有少數學者作過全國或某一省的農業分區的探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配合編制國家五年計劃,多次開展農業資源調查和區劃研究,並將其列為全國科學幾術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成立全國和省、市、自治區農業區劃委員會,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多學科的廣泛的調查研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如1981年編制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對水土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潛力、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調整、商品基地選建、因地制宜實行農業技術改造等,提出了新的論點、建議和戰略措施;並在此基礎上,根據地域分異規律和分級系統,分別闡明了10 個一級區和38個二級區的基本特點、農業生產發展方向和建設途徑。
區劃作用 農業是由多部門和各種作物生產構成的一個大系統。它的空間分布盡管因地而異,千差萬別,但仍然有其規律可循。農業區域的形成,不僅由於生物對環境的適生要求,而且是歷經不同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長期勞動地域分工的結果。一個地區發展什麼樣的農業,怎樣安排農業各種部門和各種作物,達到多大規模,採取何種經營方式,往往要取決於一定時期的國民經濟需要和可能,以及農業的生產水平。從農業自給性生產到發達的商品性專業化、現代化生產,要有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因此,不論一個國家,或一個較大地區,為了充分開發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經濟資源,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促進農產品的不斷增產,就有必要通過深入調查,分析各地生產條件和特點,進行農業區劃工作,以利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合理布局,分級實施,從而避免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區劃內容 根據中國農業區劃工作的實踐,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①農業自然條件區劃。農業生產的對象是生物,生物的生長和發育又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為了分析不同類型地區的有關農業的自然特點及其分異規律,就必須進行農業自然條件區劃。②農業部門區劃。農業是多部門經濟,各個部門、各種作物均具有自己的生態適應范圍和生產布局特點,因此要分部門和作物進行區域(或類型)的劃分。③農業技術改革區劃。農業生產是在人們有意識地指導和促進下的生物再生產過程,只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改進農業技術措施,才能促使農業不斷增產,而各項農業技術措施又必須因時因地加以實施方能有效,這有賴於進行各種農業技術改革的區劃。④綜合農業區劃。各種農業區劃有機聯系的全面綜合分區,是農業區劃的總體現。一個國家、地區的農業生產布局和農業結構是長期歷史形成的,受該國該地區的自然、經濟和技術的綜合影響,要闡明大小農業區域的條件和特點及其形成過程,並進一步指明其發展方向和改善途徑,就須在上述各種區劃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農業區劃的研究。綜合農業區劃為了適應各級農業生產規劃的需要,還要按全國、各省市、各縣分級進行。
區劃體系和標志 農業是由人-生物-環境組成的一個復雜生產系統,是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的相互交錯的物質生產部門,因而農業區劃體系是多部門、多層次和多目標的。從橫向體系來說,有各種農業自然區劃-部門區劃-技術改革區劃-綜合區劃。從縱向體系來說,自上而下,按大小不同的地區(地帶),有一個符合實際又適合要求的等級系統。這種由大到小的分級系統及其標志,各國尚無一致定論。如有的國家用農業地帶(或農業區)、農業亞地帶(農業亞區)、農業小地帶(農業小區)來分等級;有的國家用數字序列來劃分級別。
對農業區的劃分標志和指標,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按空間結構形式,大體上可歸納為均質性(同一性)和異質性兩種。區域的均質性是泛指農業生產條件和特點大體相同的區域單元;而異質性是指象以城市消費市場為核心的郊區農業地帶。農業區(地帶)的指標選擇,大致可分為比較單一的主導指標和綜合的多指標。單一主導指標又有以農業生境條件為主的和以農業本身特徵為主的區別。前者如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後者如作物組合、經營方式和生產水平等;也有主張以專業化和集約化程度作指標來反映農業特徵的。用多種指標分區,可以美國D.S.惠特爾西1936年工作為例,他選用以下5個要素劃分世界為13個農業區:①作物與家畜的組合;②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③農產品的處理和銷售,即商品化程度;④農業機械化方法和程度;⑤建築物的型式及其他農用設施結構。這些要素雖比較客觀,反映了農業生產的主要方面,但綜合處理仍會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現在已趨向於運用多變數的數學分析和系統工程方法來解決綜合標志和指標問題。
區劃注意事項 ①與農業生產規劃的關系。農業區劃不僅要客觀如實地反映現狀,而且要盡可能地預示發展遠景,使它更好地與生產規劃相結合。它與農業生產規劃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農業區劃著重根據客觀實際情況,提出各區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的調整、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和戰略措施,為因地制宜制定生產規劃提供依據。農業規劃則是從國民經濟發展對農業生產的需要出發,規定一個長期總目標,著重在一定年限內分期分批確定建設規模、發展指標、速度和比例關系,規定人力、物資和財力的投放及其步驟措施。在區劃的基礎上制訂規劃,使規劃的指標和措施更好地落實到不同的農業區,在中國農業區劃工作實踐中已發揮明顯的效果。②與行政區劃的關系。客觀形成的農業地帶或農業區,很少與行政區相吻合。為了因地制宜貫徹實施農業改善措施,就不能不打破行政界線,特別是較大范圍的行政區單位,如省、自治區,乃至大部分的縣。但根據中國具體情況,各省區的農業區劃最好保持鄉這一基層單位的完整性。農業地帶和農業區是隨著農業生產布局結構的變化而變動,兩個地帶或區間的界線實際上呈現過渡帶的性質,這也是與行政區界相異之處。

閱讀全文

與地理什麼是單一指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