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麼才能當風水師
必要:看地、陰陽學說、擇日
次要:卜卦、看相、設計(室內設計、裝潢設計)
學習內容(書籍):《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尋龍記》、《陰陽問答》、《金函經》、《司馬頭陀水法》、《靈城精義》、《地理辨正》、《古鏡歌》、《天元五歌》、《天元餘義》等等,當然《周易》就更不用說了,這是首要的!
最好找個師傅,不過這年頭真有本事的也難找,樓主要只想混口飯吃的話,學會糊弄人就行了……這是實情。
Ⅱ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風水師
1、郭璞,中國東晉時代的學者、文學家。字景純。河東聞喜(今屬山西)人。
父郭瑗,晉初任建平太守。西晉末年郭璞預計到家鄉戰亂將起,於是避地東南。過江後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參軍,後又從宣城東下,被當時任丹陽太守的王導引為參軍。晉元帝即位後,任著作佐郎,遷尚書郎。
2、丘延翰
丘延翰,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3、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
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
4、曾文迪,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 年間(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
5、劉江東,中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
Ⅲ 《地理古鏡歌》講的什麼
風水理論要求是彎的。《地理古鏡歌》之【辨下穴淺深訣】中說:此節言路亦大關風水,生旺而灣環則吉,衰死而硬直則凶,如得旺宮之水,又得旺宮之路以助之,發福愈甚,至於田間小路,亦當細看,如當直死射來,名為土箭,亦當躲避始為王美,不然難免吐血心痛之病也。這就要求墳墓前都是彎路,直路就是「土箭」,大凶!非常不吉利。
Ⅳ 國學經典中沒有水經注,可以補充上嗎
水經注,一般用在地理風水方面的,不是這方面的人一般都不怎麼研究。關於這方面的書很多。給你介紹幾本把。…地理指蒙…三龍經…青囊海角經…博山篇…瓊林國寶經…地理古鏡歌…水龍經…地理大全…等等,好多關於地理方面的書…
Ⅳ 《蔣大鴻的風水物理學》的作者是誰
風水學的產生形成,是從河圖、洛書演變而來的。追根溯源,它是與易經卦理分不開的。
遠古洪荒時代,中國黃河流域,飽受洪水泛濫之害,受氣候環境之苦,面對大自然的威脅,加上疾病或遭遇橫禍,人類同大自然的對抗實在太渺小、脆弱。歲月的變遷,長年累月對宇宙自然環境探索、認識和經驗的積累,先民們開始運用智慧來選擇自然地理環境,擇地而辟看。研究<<易經>>的學者都知道,周易在其漫長復雜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經歷了《連山》、《歸藏》再到《周易》的歷史。而《連山》是以靈卦為六十四卦的首卦與起點,反映了當時人類對天地的認識是以山來作為世界的主體。因那時洪荒泛濫,大地浮沉,人們選擇住居在山洞裡等這些地勢較高的地方來躲避洪水,風雨來勢兇猛的侵襲。
殷商時代,社會發展經歷了母系氏族,以坤卦為首卦起點的《歸藏》又反映人類對大地自然宇宙的認識更進了一步。以大地為開展的種植、漁牧、狩獵等活動給人類帶來了更多的好處。
隨著陰陽五行學術的產生發展,易經在知未來吉凶的占卜功能已經開始運用於人文地理,人們往往在擇地、建宅前先卜地、相地。看這塊土地是否適宜建築居住。這種因為卜而後居,故稱為「卜居」。
《尚書·召法》記載曰:「太保朝至於洛,卜宅,厥既得卜,則經營。」說的是周成王欲遷都洛陽。請周公卜居,得吉兆,故遷往。後來的漫長歲月這種卜居逐漸將八卦九星陰陽五行等術數與擇地,建屋的生活經驗結合,融貫在一起產生發展成風水學術原始的雛形。
「風水」二字源於晉代郭璞著《葬經》中:「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止,藏風次之」一文。聖人作易,上觀天文,下察地理。唐代楊筠松在《撼能經》中雲:堪輿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風」就是自然界中現象,空氣的流動形成風,「水」就是指大自然中的山谷溪澗、河流、湖泊、海洋。「風水」簡單地講,亦即能夠藏風,能夠聚氣,才是有利於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
風水的名詞,自古眾多。有堪輿、青囊、青鳥、宅、相宅、圖宅、形法、陰陽術、地學、家相學之稱。
風水的發展,演變大至經歷了先秦孕育時期,秦漢萌芽時期,魏晉發揚時期,唐宋成熟盛行時期,元代低落時期,明清流傳繁榮時期。
先秦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與易經融合流傳發展並應用,風水與自然崇拜,鬼魂迷信,徵兆占卜有關。那時已有相地、卜墓之術;但多以占卜有關。秦代建長城時已有地脈之觀念。是風水孕育時期。
到了漢代,易學卦理的流行,暢大精深,使風水學得到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化發展。「堪輿」一詞最早出地漢淮南王劉標《淮南子》一書。漢代許慎曰:「堪,天道;輿,地道也。」天道是指天文,地道是指地理。《易系辭傳》:「仰以觀地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故堪輿,即洞察研究宇宙天地山川與日月星辰,斗轉星移交匯變化現象之意。因此,風水學也叫「堪輿」術。「堪輿」也就是風水的最古老、最正宗的名詞。這一時期,相地、相宅、相墓主要是在土大夫、達官貴族等上層階級流行傳開,而深處下層的廣大百姓卻無緣問及,風水只作皇家術為宦官階層服務。是風水的萌芽的時期。
魏晉時期,則是風水學原理的初步形成,發揚光大時期。晉代郭璞,得青烏子老人的風水之學作《葬經》,亦即《葬書》。「葬乘生氣」這一堪輿術精髓,歷經千年來,是各派風水學保持不變的運用的原理和宗旨。堪輿學最重視「生氣」,生氣忌風喜水,因為有風則氣散,故忌風;而水則使生氣凝聚,故喜水,注重強調藏風聚水。中國堪輿術的鼻祖——青烏子。由於那時著作,刻於簡冊中,多放在用青布做成的囊子里,所以又稱青囊術,是為經念青烏子老人的。那一時期還有陶侃的《捉脈賦》。風水陰陽術已經大行其道,蔚然成風;相地、相宅墓,已不再是專為上層官宦階層服務,廣大窮苦百姓也篤信風水;深信住宅基地或墳墓周圍山川龍脈、河流形勢、風向、陽光等環境因素,能對住者或葬者家人吉凶禍福產生影響,能夠庇護後代,帶來福蔭,使人榮華寶貴,出人頭地。民間還出現了專以此術謀生的術士。
唐宋時期,在堪輿學的基本理論方面,則奠定了而更加完善風水學堅實龐大的框架和系統化的基礎,對漢晉時期以來的風水學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使風水術空前盛行。唐楊筠松(字救貧),開創了一派風水術新理論,在堪輿學上主張因地制宜、因形擇穴、觀察龍脈、分析地勢、方位,從而擇定陰宅、陽宅的最佳位置。從而發展成為風水地理的「形法理論」,世稱「形勢派」「巒頭派」或「江西派」,亦稱贛派。因此被後世堪輿界尊為江西派風水祖師,享有很高的聲譽。其著有[撼龍經][疑龍經][疑龍十問][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奧語][天玉經]等名著流傳於世。這一時期,還有曾文進、廖金、賴布衣等祖師,其中賴布衣最為人傳誦,有關他的故事,民間早已家喻戶曉。
元代,是風水術低落時期,沒有什麼驚人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名花輩出,開宗立派者眾多,紛紛著書立說。可謂百家齊放、百家爭鳴,對中華風水學術的繼承和發揚光大起到了重要的影響,有蔣大鴻及沈竹扔等祖師。
明清時代,秉承古代風水學精髓的風水學派已是繁目眾多,如八宅、飛星、玄空,卦理派等等,各派都有一定的所長,偽學也多。各派老死不相往來現象非常嚴重,閉門造車,妄自臆測的不少。
解放初期,由於特定歷史政治環境的影響,風水被打上「封建」帽子,發展處於徘徊不前的停滯階段,多是一些地下研究,興趣研究。而港台等地區學術外圍氣氛環境的寬松、明智、活躍、風水等術數五術得到較快、跨躍式的繁榮,研究交流和提高。高度化的成熟市場經濟,也使得風水術推廣和研究,帶有商業化的特點。可以理解他們為中華五術的繁榮發展起到了更多的領頭促進作用。
然,風水學千百年的精髓和機秘,有很大的一部分卻在藏龍卧虎,地大物博的大陸內地得到傳承和發揚光大。
參考資料:湖北陰陽地理學府
Ⅵ 八宅明鏡陽宅三要皇帝宅經陽宅十書玄空風水哪個最靈最好
這些傳統風水經典書(其中玄空風水還是個所謂風水理氣學派別,非書名),雖然都不錯,但也說不上哪個最靈最好,都有道理也都不全面,其中任何一本,拿來實際運用都很成問題。
如果將陽宅三要、皇帝宅經、陽宅十書去掉很多重復內容匯編成一本,玄空風水一門取一本傳統的、比較說得通的(近十來年港台或大陸新出的任何大作都千萬別要-趙易我很「怕」現在年年出幾本書的大師來拍磚)為主,其中再摻入八宅明鏡部分內容(其中東四宅、西四宅之類是肯定去掉的,這其實是古代快餐風水-趙易我也很「怕」八宅派大師拍我磚)。這樣起碼還算原汁原味,做到了形理結合,比較實用了。當然,我是說比較實用,還是沒說最好。
風水之道,技小理大。
Ⅶ 房子靠江邊風水好不好
靠江邊的房子風水好不好
在風水學中,靠江邊的房子風水好壞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同樣是在江邊的房子,位置不同,風水凶吉也不同。
通常來說,靠江邊的房子風水大形勢要吉,靠江邊的一個樓盤,查周邊的環境,審來龍,定坐向,起星盤,看旺衰,化解形煞。力求達到天人和一的目的。
樓盤附近的各個地方要確立全局觀念和局部相統一,只有大的環境吉,才能使得各個小環境受益,要保證樓盤乘旺當運,人財兩旺。
大門的位置和朝向至關重要,大門是樓盤的主氣口,就好像人的嘴一樣,吉凶之氣全從此入。要依據玄空飛星,定出各氣口的方位,要乘旺開門。
坐山朝向,立旺山旺向之局,保證人財兩旺。對周圍的標志性建築和高大的建築物,水池、運動場、娛樂場所、酒吧、停車場、超市、學校、幼兒園、公園、路氣等要合理布局,要零正相當。
通常來說,靠江邊的房子好不好可以從江的形狀來判斷,如果江邊的房子,江流的形狀呈現為環抱形,也就是說,江流環抱著房子,形成一個「玉腰帶」的形狀,這樣的格局稱非常好,可以形成很好的風水氣場。簡單來說,如果房子是位於江流的內環,這樣的房子風水十分旺盛,可以藏風聚氣,可以招財旺運,可以有聚財的風水形成,所以風水很好
如果房子位於江邊的外環,江邊形成了一個「反弓」的形狀,外環的彎曲弧度,是對著房子的,那麼這樣形狀的河流,就會形成風水學中所說的「反弓煞」,這樣的風水十分不好,也會造成非常不好的風水氣場,對於整個房子的風水影響甚大。
由此可見,江邊的房子風水到底好不好,這得根據江流的形狀與房子的位置來決定。。
其次,如果江水干凈清澈,流速緩慢,則為吉,如果江水污濁或者激流湍急則為不吉,會有損住宅氣場。
Ⅷ 中國看風水的祖師叫什麼名字
郭璞
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建平太守郭瑗之子,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擅詩賦,是遊仙詩的祖師。郭璞除家傳易學外,還承襲了道教的術數學,是兩晉時代最著名的方術士,傳說他擅長預卜先知和諸多奇異的方術。西晉末為宣城太守殷祐參軍,晉元帝拜著作佐郎,與王隱共撰《晉史》,後為王敦記室參軍,以卜筮不吉阻敦謀反,被殺,後追贈弘農太守,北宋時被追封為聞喜伯。
郭璞為正統的正一道教徒,長於賦文,以《遊仙詩》名重當世。《詩品》稱其「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文心雕龍》也說:「景純仙篇,挺拔而俊矣」。曾為《爾雅》、《方言》、《山海經》、《穆天子傳》、《葬經》作注,傳於世,明人有輯本《郭弘農集》。[2]
丘延翰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聞喜人。
相傳其堪輿術授自白鶴仙人。唐玄宗開元中,星氣為異,朝廷患之,遺使斷其山。究其實,則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詔原其罪,乃詣闕,進圖經三卷(天機書),自撰《理氣心印》。玄宗爵以亞父,乃以金匱玉函藏其書。
楊筠松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名益,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著《疑龍經》、《撼龍經》、《一粒粟》、《天元烏兔經》《風水對聯》自然山水好風水 ,天地乾坤良雲天;橫批:風生水起,據楊筠松國師記載,大門張貼此對聯風水好。.
廖瑀
廖瑀(943--1018年),著名堪輿家。派名克純,字伯禹,號平庵居士,又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其為廖金精。寧都縣黃陂鎮黃陂村人。遠世居河南,先祖廖崇德於唐貞觀庚子任虔化(今寧都)縣令,遂落籍虔化,為廖氏始祖。瑀即崇德之十世孫,也是遷黃陂始祖廖鑾之四世孫。世孫,黃陂廖姓始祖鑾之四世孫。
瑀天賦聰敏,博學強記;好奇幻之術,諳天文地理。年十五,通五經,鄉人稱廖五經。宋初,以茂異薦,不第,於是潛心研究祖父廖三傳、父廖通之堪輿術,即繼承楊筠松與仆都監所授之術。曾師事德興吳景鸞。一生專為人卜地建房築墳尋找「風水寶地」,足跡遍及贛、閩、粵。曾為饒州許氏卜宅,對主人說:「日後貴府子孫當有為吾州守者。」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許氏一裔孫考中進士,授贛州知府,回憶廖瑀遺言,遂派人致祭並為瑀立碑記。
瑀在其父辭世時,年僅十二,中年時,精堪輿術,遂將其父骸骨遷葬大墓嶺人形,復將其父之骸骨遷葬福建寧熱水獅形。瑀從此未回黃陂,隱居金精山,專心著述。歿於宋天禧二年,壽七十六歲。葬本里雷坑金釵形右股穴(墓無存)。子二,長千五郎,次千八郎,均遷福建,故寧都已無瑀之嫡裔。
瑀將其術傳二子,均遷福建,其術亦傳福建;又傳其三第克謙之子十九郎(諱邦),遷興國山寮,其術亦傳興國;還傳德興高徒傅伯通與鄒寬。
瑀著有《懷玉經》、《扒沙經》、《入式歌》、《金精鰲極》、《地理泄天機》、《葬法新印》等行世。
省、府、州、縣志均載瑀虔化(今寧都)人,對照家譜記載無訛,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瑀雩都籍,有誤。
曾文迪
曾文迪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為江西雩都縣人,父曾求己(號公安,著青囊序)。文迪於經緯、黃庭、內景之書,無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貞明 年間(915年―920年),游至袁州府萬載縣(江西廬陵),愛其縣北西山之丘,謂其徒曰:(死葬我於此)。及卒,葬其地。後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見之,駭然而歸,啟其墳墓視之,乃空棺也。人以為屍解。著《尋龍記》、《陰陽問答》。
劉江東
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楊公弟子,江西雩都縣上牢人,子劉穎(次子),婿譚文謨,皆世世相傳。據《地理樞要》雲;(唐國師筠松於焉祖岩授之,曾、劉諸子焚香發誓,地坐、面乾,相願不語,書地作圖,圖畢,相輿禮拜而退,當時文迪契其旨。江東既退,又從而質諸,然後盡得其義。)世傳有《畫莢圖》乃劉公子、婿之後代所著,又有《金函經》為雩都譚寬(字仲簡,號敦素)著,又傳《倒杖法》為楊公所授。
司馬頭陀
相傳為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其生平不詳,《地理人子須知》引用諸名家堪輿書目,載《司馬頭陀水法》雲:(司仙著荊門州馬仙觀,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證補》載有(玄關同竅歌)。江西通志謂其名曦,唐時人。
何令通
我國南唐南唐國師,著名的堪輿大師,名何溥,賜號(紫霞),廬江郡 唐代益昌縣令何易於第五代孫子,其祖從廬江遷居河南潁陰縣(今屬漯河市);因得罪皇帝遭貶至海寧縣縣令,今(休寧縣)縣令,晚年隱居安徽婺源, 精堪輿術,著《靈城精義》,修道精靈,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書分兩卷;上卷論形氣,下卷論理氣。
吳景巒
宋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仲祥,德興人(江西省),父授青囊術於陳搏。慶歷間詔選陰陽者,郡學舉景巒。入京,入對稱旨,授司天監正。未幾,以上(牛頭山山陵議狀)奏言過直;有(坤風側射,厄當國毋。離宮坎水直流,禍應至尊下殿)之語,上不悅,下獄。尋以帝晏駕遇救。後徽、欽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後棄仕途,修真於天門西岸,曰《雲山洞》,著有《理氣心印》、《吳公解義》、《玄機賦》《玄空秘旨》。
無著禪師
我國元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晉江縣),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讀書,既取科名,因天下洶洶,遂無仕志,暢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廬,遇一道者傳兵法、陣圖、六甲、入門之書,輿青囊、理氣等書,其師卒,適英雄四起,禪師以所學試用,不料所從非人,幾遭厄難,遂變姓名,遁入空門,自思(既際其時,不能顯名於天下,此身終無歸著),因自號(無著)。後遍證古今名墓,考驗人家休咎,不數年而通神理,歷三十餘年,只葬七十二穴,終老於四明無量庵。著《地理索隱》、《金口訣》、《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隱》一書,由於傳抄本甚多,故內容、名稱、作者皆有大同小異。
目講師
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沈氏玄空字載:(目講為陳友諒部將張定邊)。世傳有《目講金口訣》、《平地元言》。友諒兵敗,遂出家為僧,本為宜興儲氏之子。
冷謙
我國明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地理正宗有《歸厚錄》題(作者失名,明冷謙啟敬氏注),後被葉九升刪去,改為己注。亦有認為是蔣大鴻著。
蔣平
我國明末清初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字大鴻(亡於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宮時,得無極真人所授。無極真人,號中陽子,真正姓名不詳。大鴻自謂「仆之得傳,有訣無書」、「天侓有禁,不得妄傳,苟非忠信廉潔之人,未許傳與一二。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龍經》五卷、《八極神樞注》一卷、《歸厚錄》、《玉函真義》(又名《天元歌》)、 《古鏡歌》、《醒心歌》。授徒張仲馨、駱士鵬、呂相烈、姜垚、胡泰徵、畢世持等。其門人姜垚(會稽人,字汝臬,號堯章,著《從師隨筆》、《青囊奧語注》、《平砂玉尺辨偽歌》、張仲馨(丹陽——今江蘇省丹陽市人,孝廉)、駱士鵬(今江蘇丹徒縣人,考廉)、呂相烈(山陰人,文學,因求蔣大鴻為卜母墳,而與蔣定交,其再從叔呂師濂,弟洪烈亦從之。)、武陵胡泰徵、畢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恆洪、王濟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鏡歌》、《天元五歌》、《天元餘義》等書。朱之翰考華亭縣志,謂《歸厚錄》乃蔣大鴻所著。
馬泰青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安徽桐城人,名清鶚。道光丁未於京師遇李振宇(樂亭人),執弟子禮,得玄空真傳。著《三元地理辨惑》問答一百則。內中有《地理十不葬》堪為地師箴規,自號《灑灑落落布衣》。
沈紹勛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浙江錢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歲而孤,十三歲杭州城被賊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賊執,後得英將華爾拯救,待之甚厚,收為養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歲,與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餘姚人)之江蘇無錫訪章仲山後裔,居數月,不肯輕汧泄一字,許以重金,得借觀仲仙所著《宅斷》,盡一日夜之力,與胡伯安抄竣,窮年苦思終不得解,後研易始豁然貫通。光緒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門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學四種》、《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兒錄》、《說卦錄要》、《周易說餘》、《錢塘沈氏數典錄》、《錢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牘》、《自得齋雜著》、《泰西操法》、《地雷圖說》、。子祖孫著《周易孟氏學補遺》、《周易孟工學補遣》、《孟氏易學授考》。
章仲山
我國清朝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玄空六大派之無常派著名宗師,名甫,江蘇無錫人,號『無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玄空秘旨注》,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闡義》、《陰陽二宅錄驗》等書。生卒年月不詳,待考。
曾正平
我國清朝末年著名的堪輿大師,字廣聖,贛州府興國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授吳萬壽、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蘇
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的堪輿大師,光緒三十年,字聖裔,號昨非,廣東五華縣人。曾先後赴粵、桂、蘇、平津,從三合、三元、玄空大卦等地理師二十餘人,後得無常派之薪傳口授,著《孔氏玄空寶鑒》、《陽宅秘旨》、《選擇秘要》、《天元烏兔經直解》、《易學闡微》。自謂(余未習蔣氏真傳之玄空大卦前,曾先後從師六人,虛心研究張氏《地理辨正疏》,計抄有《辨正秘訣》、《辨正真解》、《辨正透解》、《辨正探原》、《辨正三十六訣》等六種秘本。惟施之於實驗, 則有準驗者,不過十之二、三耳。忖思吾人研究理氣之目的,求其有驗,有驗者則真,無驗者則偽。《辨正疏》之盤理,既得三失五,其非蔣公真傳,則毫無疑義,乃不惜重資以及跋涉之勞,再訪明師,求授玄空真訣,後得無常派之心傳口授後,果然證實張氏辨正疏,盡牽強附會,曲解蔣公之傳注,無怪其謬語百出,誤盡蒼生。故又著《孔氏易盤易解》一書,使學者容易了解其訣法,以便與蔣氏真傳之玄空大卦,作一較研究,而免受遵易盤之地師所矇混。孔師於民國七十年陽歷九月逝世於台灣小桃園中。
Ⅸ 你知道這圖說的是什麼意思嗎有原文嗎
解鈴還須系鈴人
成語解釋比喻誰惹得麻煩就需要誰去解決。出處: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 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系,讀音xì。
解鈴還須系鈴人
意義
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出自
宋·惠洪《林間集》
讀音(請注意這里的「系」的讀音,讀作xì。「系」的意思是把鈴鐺用繩索栓起來,掛在老虎脖子上。從語義的時間先後來看,「系」的「栓縛、掛」義古已有之,而讀jì的「打結」字義,是晚於宋代才出現的。)
釋義
比喻由誰引起的麻煩,仍由誰去解決。
文言文 聽語音
原文
1.金陵清涼寺泰欽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獨契重。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時師適至,眼舉前語問,師曰:「系者解得」。眼曰:「汝輩輕渠不得。」
2. 宋·惠洪《林間集》卷下載:法燈泰欽禪師少解悟,然未為人知,獨法眼禪師深奇之。一日法眼問大眾曰:「虎項下金鈴,何人解得?」眾無以對。泰欽適至,法眼舉前語問之,泰欽曰:「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
解鈴還須系鈴人
譯文
金陵清涼寺有個泰欽法燈禪師,他在活著的時候,性情豪放不羈,終日無所事事,什麼也不做,眾人都輕視他,只有法眼一個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問眾人:「誰能把綁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沒有一個能回答得出。這時泰欽法燈禪師剛好來到,法眼就把剛才提出的問題再問泰欽法燈禪師,他回答說:「在老虎脖子綁鈴的那個人能解得鈴」。法眼見法燈禪師回答得好,便就這件事教育眾人:「你們是不能小看他的」。
出處 聽語音
這句成語源自一個叫法燈的和尚。據明代瞿汝稷所編佛家禪宗語錄《指月錄·卷二十三》記載:南唐時金陵清涼寺(既今清涼山公園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他性格豪放,平時不太拘守佛門戒規,寺內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獨主持法眼禪師對他頗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講經說法時詢問寺內眾和尚:「誰能夠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鈴解下來?」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來。這時法燈剛巧走過來,法眼又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法燈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個把金鈴繫到老虎脖子上面去的人,才能夠把金鈴解下來。」法眼聽後,認為法燈頗能領悟佛教教義,便當眾贊揚了他。 後來這句話就被以解鈴還需系鈴人的成語流傳下來。
到了清朝,《紅樓夢》第九十回中還以「心痛還得心葯醫,解鈴還需系鈴人」加以引用。比喻誰惹出來的事情,仍然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須系鈴人"也寫作"解鈴系鈴"。
這件事之後法燈深得法眼禪師的賞識,後來在法眼禪師座下作維那(寺廟中統攝僧眾統管禪堂的主要負責人),協助法眼開創了佛教五宗中著名的法眼宗。
法燈禪師不僅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文學方面還有很深的造詣。他比較著名的作品有《古鏡歌》三首,其中在第三首中寫到: 時人不識古鏡。盡道本來清凈。只看清凈是假、照得形容不正。或圓或短或長、若有纖豪俱病。勸君不如打破、鏡去瑕消可瑩。由此不難看出法燈在佛學和文學方面的造詣。
Ⅹ 請問古人死去是靠什麼選埋葬地 是看什麼風水選地
看風水
這類書挺多 的
《地理辨正疏》。 《學風水的第一本書 》《易術》(地理辨正)、(字字金)、(水龍經)、(天元五歌)、(天元余義)、(歸厚錄)、(古鏡歌)、《陽宅得一錄》)《易盤易解》。
曾子南《堪輿實證》《楊公天機秘密三元地理便訣》。
張書圖《三元地理圖文淺釋》
殷儒童《三元地理講義秘訣詳解》《玄空大卦奧義集解》上冊/下冊。
鄭清揚《三元正宗入門口訣》。
廣東大埔劉仙舫之《玄空真秘》。
明朝國師孫長庚(夢白)著作「玄空大卦派」地理秘笈。
劉禮讓著《三元地理一脈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