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康熙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有怎樣的意義
康熙還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即繪制全國地圖《皇輿全覽圖》。這次測繪採用了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和經緯度繪圖的方法。到1716年,除新疆的少部分地方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一的偉大成果之一。
Ⅱ 康熙王朝裡面的那個地圖真的有嗎
電視劇是編的,但歷史上的確有這種圖
即《內府一統輿地秘圖》(又名《皇輿全覽圖》)。
清康熙四十年開始命測繪北京附近地圖,親自校勘,認為「遠勝舊圖,仍命測制各省全圖」。
康熙四十七年(1708)「諭傳教西士,分赴蒙古各地,中國各省,遍覽山水城廓,用西學量法,繪畫地圖,諭部臣選派干員,隨往照料,並咨各省督撫將軍,禮行各地方官,供應一切需要。」
欽天監湯若望﹑南懷仁(西洋傳教士)奉敕在前明《萬國圖》、《堪輿圖》等基礎上編修地圖。同年7月,由白進、費隱(德國人)、雷孝思、杜美德(法國人)、何國棟(中國人)等率領測繪隊伍走遍全國,測繪了各省地圖,1717年完成後返回北京。在杜美德主持下,又經過一年的時間,將各省分圖編繪成一幅全國地圖,這就是著名的《皇輿全圖》。從四十七年至五十四年他們採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經緯度測繪法,梯形投影﹐先後在全國測定了630個測繪點。規定了統一的測量尺度。測繪完成後﹐均交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統一審校﹑綴合﹐五十八年完成。計全圖一﹐離合凡三十二幀﹔別為分省圖﹐省各一幀。呈上﹐定名《皇輿全覽圖》(一說為《皇輿全圖》)。全圖比例尺約為一百四十萬分之一﹐縱橫各數丈﹐山川﹑府州縣城及鎮﹑堡等﹐無不畢載。內地各省注記用漢文,滿蒙地名用滿文。《皇輿全覽圖》開辟了中國近代地圖的先河﹐是當時最詳細的地圖﹐也是研究中國清代康熙以來歷史地理變化的重要資料。該圖銅版因於巴黎製造﹐故該圖流傳到了國外。在國內﹐該圖定為內府秘籍﹐外間很少流傳。直至1921年﹐清理清朝遺物時﹐才在瀋陽故宮發現該圖圖版﹐後在該地石印﹐題名《清內府一統輿地秘圖》﹐始公諸於世。
Ⅲ 測繪在古代是什麼稱呼
(3)康熙地理測繪圖叫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三角學 漫話中國古代測繪
漫話中國古代測繪
王廷述
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就有了關於測繪的記述。《史記·夏本記》上說,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夏禹治水「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山海經》也說,夏禹派大章和豎亥兩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圍測繪)。這說明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為發展農業,在與洪水的斗爭中,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上面提及的「准」是測高低的,「繩」是量距的,「規」畫圓,「矩」則是畫方形和三角形的;還有個「步」,是計量單位,折三百步為一里。禹治水成功,促進了農業發展,使夏朝進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領向大禹進貢圖畫、金屬等物品,禹命工匠鑄成九鼎,並刻上圖,圖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布情況,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圖,供人們外出交往溝通、狩獵時參考。
《晉書》中有段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已設置了「地官司徒」官職,專司管理全國地圖。可見,遠在三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測繪了相當數量的地圖,以至需專人管理。春秋戰國時,地圖已普遍用在軍事上。
《管子·地圖篇》說,凡主兵打仗,必須先看圖,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孫子兵法·地形篇》也說,沒有地圖、不知地形,必敗。當時地圖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脈、河川、城鎮、道路等相關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且廣泛應用了指南針。
秦漢時期,統治者已把地圖視為權力之象徵,極為重視,以至有轟轟烈烈「圖窮匕首見」的傳奇故事。那時,地圖的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立即收集各類地圖,「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思路、觀念極其明確;而且,中央由「大司徒」專門管理,地方派「土訓」管理(皆為管地圖的官司職稱呼)。到了劉邦打進咸陽,蕭何立即把秦朝的地圖全部安置於堅固的資料庫里,之後它曾給漢朝帶來很多潛在的好處。地圖資料的積累也促進了天文測量的進步,在西漢時期,人們已能運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來推算距離,測量面積的方法也增多了,它促進了測繪技術的發展。最能體現當時高超水準的,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該圖是在兩千一百多年前隨葬入土的,而繪制的年代肯定更早。圖的比例尺約1:18萬,相當於古代一寸折十里的比例。地圖內容詳盡,山川走向、居民地的位置與現代地圖比較相當吻合,符號設計也有一定的原則,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得最早的古代地圖,比古埃及著名制圖學家繪制的地圖至少要早三百年,圖的內容和適用性更是遠勝埃及的古地圖。東漢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大規模的治黃工程和社會生產得到較快的推進,也促進了測繪技術的進步。著名科學家張衡經過長期觀測,發現地球是圓的,並沿南北極軸旋轉,黃道是太陽運行軌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這些重要的科學概念,為天文大地測量和大范圍的地圖測繪提供了理論基礎。之後,中國又發明了計里鼓車,這是用齒輪等機械原理製作的測量距離和確定方位的工具,每走一里,車上木偶擊鼓一下,走十里打鐲一次,車上的指南針則記錄著車子行走的方向。
皇輿 全圖
三國之後,晉王朝建立,天下又出現統一的局面。這時出了個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測量方法)、道里(測量距離)、高下(測量高低)、方邪(測量角度)、迂直(測量曲線與直線)。這六條測制地圖的原則,除經緯線和投影之外,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中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後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在裴秀的指導下,組織大批測量和制圖人員,編制了著名的《禹貢地域圖》計十八篇,縮編了《天下大圖》和《方丈圖》。這些地圖內容詳盡,判讀方便,流傳了數百年。
唐朝初期,中國疆域遼闊,為了便於統治,皇帝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德宗皇帝曾令制圖學家賈耽繪制全國大地圖。賈耽組織人員,依據《制圖六體》,歷十六年完成《海內華夷圖》。圖的范圍東西三萬里,南北三萬五千里,是中國當時疆域的范圍,相當於當代一幅亞洲地圖。可惜該圖失傳,但宋朝人曾參照原圖縮制《華夷圖》和《禹跡圖》,刻在石版上,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燧,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方法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他根據不同地點的日影變化,求得北極星高度差一度,則地上南北距離差351里80步,且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比其他國家要早一千多年。
宋朝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十萬余處,灌田三千多萬畝,其間有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大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840多里長的水渠,他採用「分層築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十九丈四尺八分六寸。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修編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到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括經過對北極星連續三個多月的觀測,繪制了200多張北極星與磁北方向圖,發現了磁偏角,這是個史無前例的發現,對測繪有著重大的科學價值,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400年。
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用自製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05",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1'58",可見郭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而這之前的張衡卻認為這個角值是24°。在延續千年之後精度提高近30',盡管他們之間並無內在聯系,卻也算得上中國測繪史上一段佳話。郭還發明一些精確的內檢公式和球面三角計算公式,給大地測量提供了可靠的數學基礎。當時,為興修水利,他還帶領隊伍在黃河下游進行大規模的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工作,使許多重要工程得以科學設計、合理施工,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一點更是值得一記: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郭守敬是第一位用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起始面的人。
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傑作。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索馬里、阿拉伯、紅海一帶,使明初的海疆超過了漢代和唐代。鄭和第七次出海的航海圖一直保存到現代,是我國最著名的古海圖,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幅亞非地圖。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物。他以計謀抵制外國傳教士的陰謀活動,利用傳教士的科學技術為其統治服務。康熙出生於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他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他首先統一了全國測量中的長度單位,依據對子午線弧長的測量結果,親自決定以二百里合地球經線一度,每里長一千八百尺,每尺為經長的百分之一秒。他還利用傳教士培訓測繪人才,購置測繪儀器,從北京附近開始,先後測繪了華北、東北、內蒙、東南、西南、西藏等地區的地圖,然後編繪《皇輿全圖》。乾隆即位後,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中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這之前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古地圖在內,它們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中國古代測繪史,可以得知,它的進步、發展,幾乎不具系統性和連貫性,也缺少完整的記載。即使有些系統性的積累和聯系,也實在是太少了。在數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炫目,包括出土的測繪文物,還有面積巨大的地下宮殿、城廓和城池的遺址——雖然隱匿其後,似無蹤跡,實為規劃、設計,付諸的大量的測繪、放樣工作更是鮮為人知……
中國古代的測繪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在歷經數千年毫無松動的閉關自守、封建文化意識後,令人沮喪、悲愴!
測繪在中國是門古老的科學,盡管在歷史上它們缺少應有的聯系和連貫性,但絕不是為某些人所說的,它是從希臘、埃及傳進來的。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築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古代許多測繪科技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從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由於軍閥割據和國民黨政府的腐敗,才使我國測繪科學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今天,強大的祖國正在迅速崛起,測繪科學技術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測繪工具也從過去的手工、機械、光學,發展為航測、遙感、激光、紅外、電子等自動化儀器,我們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快、更準的各種測繪成果為四化建設服務。作為測繪工作者,我們要以古代科學家為榜樣,勇於實踐,敢於創新,在新的長征路上貢獻我們的才智和力量。
鄭和 航 海 圖
Ⅳ 《皇與全覽圖》的測繪歷時了多久
在中國歷代皇帝中,康熙素以熱心研習和倡導科學著稱於世。傳教士利瑪竇和張誠帶來的《坤與萬國全圖》與亞洲地圖令他艷羨不已,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更使他親身感受到了地圖的重要性。於是,自1708年7月4日測量長城始,康熙組織了—次規模空前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
這次測繪工作,以10位傳教士為主,組成數支小分隊,奔赴全國各省區,對山水城郭逐一用天文觀測和三角測量等西法測量。緯度主要通過觀察太陽午正高弧或用天極高度、恆星中天高度測定,經度則主要採用月食經度法即在不同地點觀察月食的食差來推算。前後共測得經緯點至少有641個。1718年,《皇與全覽圖》終於繪成。
該圖先後製成木版、銅版和小頁本三種版本。木版初刻本包括1幅總圖、28幅省或地區圖,修訂後,分圖增至32幅,而且西藏邊緣標注了珠穆朗瑪峰;銅版採用正弦曲線等積偽圓柱投影,1∶140萬的比例尺,緯度5°為1排,共8排,41幅;小頁本按省府繪制,計227頁,未繪經緯線,只包括內地諸省。
《皇與全覽圖》不論在測繪規模還是在科學性上,都在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它最早採用了以子午線上每度的弧長來決定長度標准;它因採用三角測量而使圖中各地點的相對位置較精確;它首次發現經線1度的長度不等而為地球橢圓提供了新證據。此外,這次長達10年的測繪是一次大規模的西學東漸。傳教士在把西方先進的地圖地理學知識較全面地輸入中國的同時,還在直接參與測繪的200多位中國人中間,培訓了一批掌握西方測繪知識和方法的人才。
Ⅳ 清代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做出過哪些貢獻
清代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物。他出生於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對了解各地山川地貌格外重視,曾經親自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
康熙首先統一了全國測量中的長度單位,依據對子午線弧長的測量結果,親自決定以200里合子午線一度,每里長1800尺,每尺為子午線長的1%秒。
他還利用傳教士培訓測繪人才,購置測繪儀器。從北京附近開始,先後測繪了華北、東北、內蒙古、東南、西南、西藏等地區的地圖,然後編繪《皇輿全圖》。
清乾隆即位後,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我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這之前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古地圖在內,它們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我國古代測繪史,在數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奪目。
Ⅵ 康熙帝為何用三十年測繪完成《皇輿全圖》
中國古代兵學和歷史學非常發達,歷代不論是皇帝還是一般的士大夫都很重視地圖。歷史學家讀書的重要原則就是講究左圖右史,從大禹治水分九州開始對於歷史地理就比較重視。
但是中國地圖的測繪科學起步卻非常的晚,對於地圖的准確度和科學性還是自康熙皇帝在1718年頒布的新測繪的中國地圖集《皇輿全圖》才有改觀。
不過測繪地圖首先要有尺度,為了解決這個統一標准問題,康熙皇帝決定按照工部的1800尺就是180丈算為1里的長度標准。經過測算康熙時代的一華里就是先打的555.465米。如果現在閱讀清朝的歷史書籍對於若干里需要折算成現代的標准。
康熙皇帝的《皇輿全圖》的測量方法是使用了天文測量和三角網測量方法結合,這種方法在當時還是非常先進的。《皇輿全圖》在今天看來有點簡陋,但是卻是中國地理學的新發展的台階。不過後來中國的地理學尤其是測繪學發展卻遠遠落後於西方,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吃了大虧,這也是後話了。
Ⅶ 康熙組織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主要內容及工作成果是什麼
康熙組織的全國地圖測繪工作,以10位傳教士為主,組成數支小分隊,奔赴全國各省區,對山水城郭逐一用天文觀測和三角測量等西法測量。緯度主要通過觀察太陽午正高弧或用天極高度、恆星中天高度測定,經度則主要採用月食經度法即在不同地點觀察月食的食差來推算。前後共測得經緯點至少有641個。1718年,《皇A全覽圖》終於繪成。
Ⅷ 清朝前是誰給康熙畫的疆域圖
「康熙圖」是由康熙帝親自主持,以傳教士雷孝思(Regis,Jean-Baptiste)、白晉(Bouvet,Joachim)、杜德美(Jartoux,Pierre)、托馬斯(Pere,Thomas)等為主力,中國學者何國宗、索柱、李英等參加,【參見秦國經:《18世紀西洋人測繪清朝輿圖中的活動與貢獻》,《清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各地官民參與的具有當時世界水平的一次規模宏大(先後測繪了全國641個點)且費時良久(1708—1718年)的疆域實測成果。此圖採用梯形投影法,以經過北京的經線作為本初子午線,按1∶140萬—150萬的比例繪制,【汪前進先生認為,康熙銅版《皇輿全覽圖》採用的是正弦曲線等面積為圓柱投影(即桑遜投影),參見《自然科學史研究》1991年第2期汪前進先生文。】范圍涉及南到海南島、北達黑龍江、東及台灣、西至哈密以東,即西至西經40多度,北至北緯55度的廣大地區。【參見中國科學院自然史所地學史組:《中國古代地理學史》,第324—327頁。】關於此圖,李約瑟贊之曰:它「不僅是亞洲當時所有地圖中最好的一種,而且比當時所有歐洲地圖都更好、更精確」,「中國在制圖學方面又再一次走在世界各國的前面」。【[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5卷,科學出版社1976年版,第246頁。】
但「康熙圖」所展示的疆域,西僅止哈密。1760年乾隆帝根據新疆等地區的實測資料,對「康熙圖」加以補充修訂,完成了「乾隆圖」的繪制。該圖將「南至瓊海,北至俄羅斯北海,東至東海,西至地中海,西南至五印度南海,合為一圖」,【邵懿辰:《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第278頁。】較「康熙圖」范圍大一倍多,是一幅名副其實的亞洲地圖。
Ⅸ 誰繪制了《皇輿全覽圖》
康熙學了數學與天文,因而對地理學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他學會了使用測量儀器,每行到一處,就要測量那裡的地勢,調查當地的地貌、地質、水文、土壤等。他不但測量該地距京師的里程,還要測量那裡的緯度,並把這些情況記錄下來,收入他撰寫的文章、上諭中。例如,他在親征噶爾丹的行軍途中,就詳細地調查過所經之處的風物、地理情況,把記下來的材料寄給留在北京的皇太子。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二十一日,他在給皇太子的信中敘述了行軍中的飲水問題,說:「自出喀倫未見寸土,其沙亦堅硬,履之不陷……營中軍士鑿井甚易,一人可鑿二三十處。因水泊中取水嫌遠,均於近帳房處鑿井。
可鑿井的地方也很易認識。蒙古語叫『善達』之處,地窪而潤,掘未二尺即可出水;叫『塞爾』的地方,山澗溝徑,掘僅尺余即可及泉;有稱『布里杜』者,是一種叢草間積留的潦水,水質不佳;叫『窺布爾』的,水流地中,以手探之泉即隨出,故野驢以蹄趺之而飲……」可見,他對所經地方是做過詳細調查的。
他在沙漠中行軍,往往發現有貝殼。這種東西引起了他很大興趣。他聯想到當地蒙古人關於洪水的傳說,推測這里在洪荒時代很可能是一片澤國。這和近代學者的某些科學推論是很接近的。
康熙在世時,還費了幾十年的心血,開展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偉大工程,這就是在遼闊的中國疆土上進行實測、繪制地圖。這項工作是由外國傳教士與中國工作人員共同完成的。這次測繪工作進行了多年,採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大地測量術和用經緯度繪圖的方法。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除今新疆等少數地區外,對大多數省區進行了測繪。這次測繪的成果,便是一部《皇輿全覽圖》。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完全實測、比較精確的地圖集,也是世界地理測量史上的偉大成果之一。康熙曾對大臣蔣廷錫說:「此圖是朕費三十餘年心力才完成的,山脈水道合乎《禹貢》。你可以將此圖和各省分圖讓九卿們細閱,倘有不對之處,可以面奏。」可見康熙很以《皇輿全覽圖》為自豪,但他又不拒絕別人批評。
Ⅹ 康熙皇帝在位期間的制圖過程是怎樣的
康熙皇帝玄燁是一個有自然科學興趣和素養的明智皇帝,他深知精確的地圖對處理政務和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於1686年曾在批諭中說:「惟是疆域錯紛,幅員遼闊,萬里之遠,念切堂階。」於是他希望繪出「務求采搜閎博,體例精詳」的圖,使「厄塞山川,風土人物,指掌可治,畫地成圖」。在一系列科學的准備工作之後,在北京附近試測、試驗,取得典型經驗,從中確實看到新圖優越性後,遂下令在全國進行測量和制圖。主要技術人員是傳教士白晉、雷孝思、杜德美、費穩、麥大成、潘如、奧古斯丁、湯尚賢等;還有漢、滿、蒙、藏的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那海、李英、照海以及欽天監喇嘛楚兒心藏布蘭木占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大批中國籍測繪人員。從1708年開始,至1718年的十年間基本完成。其范圍之廣,測繪內容之精詳,測繪手段之先進,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是在當時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完成本國大地測量的情況下,率先進行的。並以此為據繪製成了全國地圖。測量的地區,西北至新疆哈密一帶,西南遠至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以及深入到恆河河源,並在公元1717年由中國籍測繪員發現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並在清初的《皇輿圖》上,首次標明此峰。這比印度測量局的英國測量員埃非爾士於1852年始測量此峰,早了135年。東北深入到黑龍江、遼東一帶。東南到了福建、台灣、海南島。測得經緯點,除西藏另計外,共641個,幾乎遍布中國廣大疆域之內。測量的方法,採用天文測量和大地三角測量法。當時測定緯度,主要採用太陽正午高弧定緯度法。而北極星定緯度法,由於夜間實測不便和儀器不精,實際採用較少。當時經度測定,主要採用月蝕經度法,即在不同地點觀察月蝕的差時,以此推算經度。有時利用月蝕觀測困難,「又採用了審慎而周密的三角控制網的測算,測量出一連串三角形,並通過平面三角計算,得各點座標,用望遠鏡測定夾角,並先對基線作準確的測量,然後用三角法運算,由近及遠,或用已知測繪點反求、復測……使新測地圖具有相當的精確度,成為中國地理地圖事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