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關地理學習的問題
我高中的時候很喜歡學地理 學習地理最基本的就是地圖和一些基礎的知識要點 這些既然你已經具備了
我覺得你缺乏的是統一聯系的去思考問題 地理是靠理解的 要把你學的知識運用到試題中 舉一反三 有好多知識點之間是有掛鉤的
例如 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氣候 氣候關繫到當地的生活習俗和農作物的耕種 氣候有時候也會影響到地形 如果一個地方每年雨水比較多 那麼那個地方就會多河流和谷地 農業的發展又跟地形有關 因為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 農業發展要想帶動地區經濟發展 又關系交通發展問題 交通發展又關繫到城市化 城市化直接聯繫到人口 住房 交通等等
這些之間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要把他們好好的聯系起來 考試不就是考誰答的知識點靠題些么 你說再多還不如別人答的一個知識點
Ⅱ 關於地理的一些問題。
你好,你要的答案是:
1.因為城市有熱島效應:
現代都市的地表構成讓能量吸收多散發慢,整個城市就像一個「熱島「。
原來,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座現代化大都市裡,地表是由水泥、混凝土和柏油馬路所組成,而郊區的地表是由植被和土壤組成的,兩者的熱量平衡特徵存在顯著的差別。
城市特殊的地表使它吸收的陽光的熱量要大於土壤,而且日益普及的空調等電器設備、數以百萬的汽車以及各種人為的熱量,也因此而被超量吸收。
所以城市地表對熱的儲存要遠遠大於市郊地區。加之城市的上空大氣比較混濁,溫室氣體含量較高,明顯影響地面長波輻射的散失,由此導致溫室效應。於是在建築密集的城市裡其氣溫要明顯高於周邊的郊區,使城市就像一個「熱島」一般。
2.因為這種天氣是龍卷風。
3.最熱的地方是 素有「火洲」之稱的吐魯番以炎熱乾燥聞名於世,被公認為我國氣溫最高的地方。.中國最冷的地方是——黑龍江省的漠河。
4.海拔高,氣溫低
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度
位於坦尚尼亞和肯亞邊界處的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2米,是非洲第一高峰。盡管該山處於炎熱的赤道附近,但由於海拔高,山頂終年積雪覆蓋。
5.19世紀以前,人們尚未開始系統地研究地球整體的地質構造,對海洋與大陸是否變動,並沒有形成固定的認識。1910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 阿爾弗雷德·魏格納 在偶然看世界地圖時,發現一個奇特現象:大西洋的兩岸——歐洲和非洲的西海岸遙對北南美洲的東海岸,輪廓非常相似,這邊大陸的凸出部分正好能和另一邊大陸的凹進部分湊合起來;如果從地圖上把這兩塊大陸剪下來,再拼在一起,就能拼湊成一個大致上吻合的整體。把南美洲跟非洲的輪廓比較一下,更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點:遠遠深入大西洋南部的巴西的凸出部分,正好可以嵌入非洲西海岸幾內亞灣的凹進部分。
魏格納結合他的考察經歷,認為這絕非偶然的巧合,並形成了一個大膽的假設:推斷在距今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都連結在一塊,構成一個龐大的原始大陸,叫做泛大陸。泛大陸被一個更加遼闊的原始大洋所包圍。後來從大約距今兩億年時,泛大陸先後在多處出現裂縫。每一裂縫的兩側,向相反的方向移動。裂縫擴大,海水侵入,就產生了新的海洋。相反地,原始大洋則逐漸縮小。分裂開的陸塊各自漂移到現在的位置,形成了今天人們熟悉的陸地分布狀態。
魏格納少年時便嚮往到北極去探險,由於父親的阻止,他沒能在高中畢業後就加入探險隊,而是進入大學學習氣象學。1905年,他以優異成績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後,致力於高空氣象學的研究。1906年,他和弟弟兩人駕駛高空氣球在空中連續飛行了52小時,打破了當時的世界紀錄。後來他又參加了去格陵蘭島的探險隊,島上巨大冰山的緩慢運動留給他的極其深刻的印象可能催化了後來他面對世界地圖迸發的聯想和興趣。他開始利用業余時間搜集地學資料,查找海陸漂移的證據。
1912年1月6日,魏格納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做了題為「大陸與海洋的起源」的演講,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此後,由於研究冰川學和古氣候學第二次去了格陵蘭。在隨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的研究工作中斷了,在戰場上身負重傷,養病期間他於1915年出版了《海陸的起源》一書,系統地闡述了大陸漂移說。他在《大陸和海洋的形成》這部不朽的著作中努力恢復地球物理、地理學、氣象學及地質學之間的聯系——這種聯系因各學科的專門化發展被割斷——用綜合的方法來論證大陸漂移。魏格納的研究表明科學是一項精美的人類活動,並不是機械地收集客觀信息。在人們習慣用流行的理論解釋事實時,只有少數傑出的人有勇氣打破舊框架提出新理論。但由於當時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大陸漂移由於缺乏合理的動力學機制遭到正統學者的非議。魏格納的學說成了超越時代的理念。
大陸漂移說一提出,就在地質學界引起軒然大波。年輕一代為此理論歡呼,認為開創了地質學的新時代,但老一代均不承認這一新學說。魏格納在反對聲中繼續為他的理論搜集證據,為此他又兩次去格陵蘭考察,發現格陵蘭島相對於歐洲大陸依然有漂移運動,他測出的漂移速度是每年約1米。1930年11月2日,魏格納在第4次考察格陵蘭時遭到暴風雪的襲擊,倒在茫茫雪原上,那是他50歲生日的第二天。直到次年4月,搜索隊才找到他的遺體。
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比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6大板塊的主張,它們是——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板塊學說很好地解決了魏格納生前一直沒有解決的漂移動力問題,使地質學在一個新的高度上獲得了全面的綜合。隨著板塊運動被確立為地球地質運動的基本形式,地學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大陸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海洋時而擴張、時而封閉,已成為人們接受的地殼構造圖景。到了20世紀80年代,人們確實相信,從大陸漂移說的提出到板塊學說的確立,構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現代地學領域的偉大的革命。
6.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長沙為漢長沙國首府臨湘縣所在地。該墓地曾被訛傳為五代十國時楚王馬殷的墓地,故稱馬王堆;又曾被附會為長沙王劉發埋葬其母程、唐二姬的「雙女」。湖南省博物館與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發掘了1號墓。1973至1974年初,發掘了2號、3號墓。
Ⅲ 關於地理的一些問題
地理是3者的融合與區域地理。主要是用基本原理知識分析地區。相對來說必修一的原理會考的廣泛一點,知識點也是一定要每個都懂的。廣東高考地理的關鍵是看地圖冊,其實必修三是區域地理,涉及的案例高考會有類似的分析方法,但是高考的案例肯定不會是書上的案例,主要會隨便給你什麼地方。單從備考指南來說,三個必修都有很多,你主要看那個吧,考點都在那裡了。好像書上有密西西比河的整治,但是考試就會出一個法國的運河大壩什麼的,對於這些方面你就應該懂得河流的相關知識(汛期之類的),還有建大壩的優缺點,河流污染原因啊之類的。這些題目就是三個必修的結合了,廣東地理講究的就是這個。
Ⅳ 有啥關於地理的問題
金字塔在哪裡?之類的
Ⅳ 關於地理的問題
您好!
地磁的南北極和地球自轉軸的南北極有一度的差,所以在地球自轉軸拿著指南針,指針會指向地磁南極和地磁北極。如果站在地磁北極上,指南針會失靈,指南針會指向上下的方向。
這得看你站在那裡,是地理南極點還是地磁南極點。因為地理南極點和地磁南極點不是一個概念
如果站在地磁南極,你的實際位置就是南緯65度30分、東經139度12分附近(見《大美網路全書》英文版22卷324頁、中文版248頁)。這時,你的指南針肯定指向地面,成上下指示,因為異名磁極相吸,所以要指向地面。但是,你卻可以繼續向南走,因為你還沒有到地理南極。只是此時你已經不能用指南針了,要用六分儀、經緯儀等天文工具。
如果你站在地理南極,即南緯90度,你向那個方向都是北方,這是肯定的。但指南針將指向地磁南極,即南緯65度30分、東經139度12分這個點
Ⅵ 地理的問題
建議你多看看關於等高線方面的書,你就知道在等高線上的各種地形。下面給你一些方法。
山頂: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降低
盆地或窪地:等高線閉合,且數值從中心向四周逐漸升高(如果沒有數值注記,可根據示坡線來判斷:(示坡線——為垂直於等高線的短線)
山脊: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低處。等高線從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山谷:等高線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較高處。等高線從低往高突,就是山谷.⑤鞍部:正對的兩山脊或山谷等高線之間的空白部分。
緩坡與陡坡及陡崖:等高線重合處為懸崖。等高線越密集處,地形越陡峭;等高線越稀疏處,坡度越舒緩。
Ⅶ 關於地理的問題『
這不怪你,其實,對中學生來說,確實難理解。
再告訴你一個你更難理解的事實:只要太陽直射點在赤道以北,北半球日出方位就在東方偏北,而且你的位置越往北,日出方位不是越往南,而是越往北!現在(8月18日)太陽直射大約北緯12度(具體分數我沒計算),在你那裡看到太陽是從東偏北升起,西偏北落下,如果你向北走到北緯78度,太陽竟是從正北升起的!
給你一點解釋,但估計你很難理解
我們是豎直站在地面上,向下是地心,地平面是和上下垂直的。但是除了赤道外,地面上東西方向的標准----緯線圈,它的中心不在地心,而且緯度越高,你所在的緯線圈的圓心就離地心越遠,因此一般來說,緯線圈相對你的地平面來說,是傾斜的,而你的視線是直線,它不能順著彎曲而且方向和你地面不一致的緯線走。這就導致了太陽直射點在你的什麼方向與你觀察當時的太陽在什麼方位不一致。而且緯度越高差異越大。
我們看到地平線上正東的點,實際是天赤道與地平圈的交點,因此只有春分和秋分,太陽在天赤道上(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時,太陽才是正東升起,正西落下的,而且除了兩極外全球各地太陽都是正東升起,正西落下。
Ⅷ 關於地理的小問題
國家:
南部非洲小國:馬拉維,以馬拉維湖命名
中非兩個剛果:剛果(金)和剛果(布)都在剛果河流域
西非兩個國家:奈及利亞和尼日的國名都是源於尼日河
中美小國:尼加拉瓜,有一湖與國同名
城市:
莫斯科:名字來源於莫斯科河
底特律:底特律河
洛陽:洛河
(中國城市中帶「陰」「陽」二字的不是與山有關就是與水有關)
你可以自己試著找找看
Ⅸ 關於地理方面的問題
1、地面從大氣中獲得的水汽凝結物,總稱為降水,它包括兩部分,一是大氣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結物,如霜、露、霧和霧淞,又稱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結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稱為垂直降水。
(單純的霜、露、霧和霧淞等,不作降水量處理。在中國,國家氣象局地面觀測規范規定,降水量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為降水量處理)
2、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嶺,根據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其成因簡單說是熱地幔物質(熔融岩漿)沿脊軸不斷上升,凝固成以超基性和基性岩組成的新洋殼,並不斷向兩側擴張推移。
3、在等高線地圖上,山地與高原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但山地等高線彎曲變化復雜,等高線比較密集,而高原等高線主要表現在四周等高線曲折變化復雜,比較密集,但內部表面等高線相對比較稀疏。簡單說,山地的起伏變化更大,高原則是內部平坦而四周邊緣較陡。
關於地理的問題還有以下:
第一個問題:台風發生於夏季,此時海洋形成高壓,陸地形成低壓,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的;第二個問題:反氣旋又稱高壓,中間氣壓高,四周氣壓低,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向右偏轉,後一句話的意思是在反氣旋中沒有降水。
第三問:季風原理:夏季海洋形成高壓中心(夏威夷高壓),陸地形成低壓中心(印度低壓),風是由高壓吹向低壓,季風都是因為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你所說的梅雨,是因為江淮准靜止鋒造成的。
由於兩個氣團的勢力相當所引起的;在我國雲貴地區還有昆明准靜止鋒,這是因為地勢的原因,所以冬天倒霉的就是貴陽了,那裡冬無三日晴。
Ⅹ 關於地理的幾個問題
一、 影響: 1.加強東亞季風 形成東部濕潤氣候。
2.造成西北乾旱 形成沙漠。
如果沒有青藏高原: 1.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一片亞熱帶沙漠 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一片亞熱帶沙漠。
2.我國新疆地區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影響 而降水豐富,西北地區將不會存在沙漠。
3.黃土高原不會形成。
4.世界其他地區的氣候都將會發生巨變。
二、位於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氣壓帶影響,終年高溫多雨~地形較為平坦,利於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從海洋上帶來豐富水汽,且在南美大陸西部邊緣的安第斯山脈的阻擋下,形成地形雨~使得亞馬遜流域一帶降水較其他赤道地區更為豐富,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三、 1.地勢較低,大西洋暖濕氣流可以深入2.地處大西洋東北端,正處於大西洋暖濕氣流的路線上3.三面環海,海洋的暖濕氣流進入大陸 歐洲西部溫帶海洋性氣候區 包括不列顛群島,荷、比、盧、法等國和中歐的西部,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和伊比利亞半島比斯開灣沿岸地區。這里全年的氣壓形勢都是南高北低,吹偏西風,受大西洋氣團影響很深。
四、1)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北非撒哈拉沙漠中的亞斯文曾有連續多年無雨的記錄;而在南美智利北部沙漠的阿里卡,有連續十七年中僅下過三次可量出雨量的陣雨,而三次總量僅0.51公釐,降水量極少。同樣位於智利北部沙漠的伊基圭曾連續四年無雨,但第五年的一次陣雨就降了15公釐,在另一年的一次陣雨記錄竟達63.5公釐,可見變率之大。熱帶沙漠的降雨多為暴發性的陣雨,往往引起劇烈的水土流失。
(2)氣溫高、溫差大:由於雲量少,日照強,又缺乏植被覆蓋,空氣濕度小,因此白天氣溫上升極快。在北非曾有高達58℃的記錄,一般夏天的月均溫大都在30℃~35℃之間,而且高溫的時間很長,如阿拉伯半島的亞丁,一年有五個月的月均溫在30℃之上。沙漠的夜間較涼,因為整夜無雲,地面輻射強,散熱快,夜間最低溫度一般在7℃~12℃之間,也有出現薄霜的日子。年溫差一般在10℃~20℃左右,而日溫差更大,在15℃~30℃之間。在北非的黎波里以南的一個氣象測站,於1978年12月25日曾有白天最熱達37.2℃,而晚上降至最低溫-0.6℃的記錄,日溫差達37.8℃,真是可用「朝穿皮襖午穿紗」來形容。
(3)蒸發強,想對適度小:熱帶沙漠氣候因為經常無雲、風大、日照強、氣溫高、相對濕度小,因此蒸發力非常旺盛。可能蒸發散量約為降水量的二十倍以上,甚至達百倍。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很小,在埃及撒哈拉沙漠常出現2%左右的相對濕度。
五、原因:北美大部分地區地處中緯度地帶,為溫帶氣候類型。北美西部為一系列緊逼海岸的平行山脈,阻擋了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的到達。中部為平原地區,北通北冰洋,南通墨西哥灣,冬季來自北冰洋的冷空氣可迅速到達南方,所經地區急劇降溫,夏季,墨西哥灣的暖濕氣流自由北上,所經地區普遍暖熱,形了冬夏溫差較大,降水較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