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哈爾濱冬季的溫度那麼冷和他的地理有關系嗎
當然有關系啦。
1、哈爾濱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東北部地區,黑龍江省南部,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位於東經125°42′~130°10′、北緯44°04′~46°40′之間。
2、哈爾濱是中國緯度較高、氣溫較低的大城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寒冷,而夏季則顯得短暫涼爽。春、秋季氣溫升降變化快,屬於過渡季節,時間較短。
3、哈爾濱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長夏短,全年平均降水量569.1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夏季佔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降雪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1月。四季分明,冬季1月平均氣溫約零下19度;夏季7月的平均氣溫約23度。
2. 烏克蘭基輔的一場大雪讓汽車遭深埋,降雪量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
降雪量的大小和環境以及降水量有關。
高山地區積雪穩定,對冬季氣溫依賴性不強,最冷月份不集中。而低地的雪極不穩定,持續時間短,高度依賴負溫度生存。雪集中在最冷的月份,對溫度變化非常敏感,容易升溫。其次,我國冬季降雪主要是西伯利亞冷空氣的滲透造成的。水汽來自南方或東南的暖濕氣流,該地區的空氣濕度對降雪也有很大影響。因此,氣候變暖導致南北氣流交換和水循環加強,這將增加長江流域的降雪。
全國范圍內的積雪量變化趨勢與全球平均氣溫呈正相關,其年際波動與火山活動相反,多雨的冬季與二項式南移波動處於同一相位。CO2變暖將加劇積雪分布的區域差異,導致北方平原和盆地積雪日數減少,青藏高原、高山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積雪日數增加。
3. 張家口比北京降雪期長的原因
張家口比北京降雪期長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張家口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將張家口市劃分為壩上、壩下兩大部分。境內洋河、桑乾河橫貫張家口市東西,匯入官廳水庫。張家口市屬內蒙—大興安嶺褶皺系和中朝准地台兩個Ⅰ級構造單元,加上張家口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其氣候特點是:
一年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張家口海拔也比北京高。北京西部為西山屬太行山脈;北部和東北部為軍都山屬燕山山脈。
最高的山峰為京西門頭溝區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北京的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全年無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區較短。
4. 北美今年異常暴雪的原因,從高中地理角度來講~
主因:北極濤動負異常冬季風偏強致低溫
強盛暖濕氣流致美國東部和我國北方暴風雪
北極濤動負異常是氣溫偏低的主要原因。
北極濤動(Arctic Oscillation,簡稱AO)是北半球中緯度和高緯度氣壓此消彼漲的一種蹺蹺板現象。當AO處於負位相時,中緯度的低氣壓和高緯度的高氣壓都加強,從而使中緯度地區西風減弱,即盛行經向環流,在對流層低層產生強的北風異常,將冷空氣從較高的緯度輸送到較低的緯度,導致中高緯度地面氣溫降低;而當AO正位相時環流相反。對流層低層與高層之間有一致的變化關系。
入冬以來中高緯度冷空氣活動頻繁的特徵與AO的負異常有密切關系。從2009年11月開始,AO出現明顯的調整,特別是12月以後,500hPa高度場在高緯度地區出現明顯的正異常且持續到目前。這種特徵的持續,促使高緯度地區的冷空氣不斷地向中緯度擴散,分別造成了北美、西歐、東亞等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我國西北北部、東北大部和華北北部地區氣溫異常偏低。
烏拉爾山高壓脊導致經向環流異常發展。2009年12月以來,北半球500hPa環流特徵表現為:歐洲、貝加爾湖以東和北美洲500hPa高度場為較強的負異常。歐亞大陸呈"兩槽一脊"型環流分布,烏拉爾山高壓脊異常發展,經向環流強,使得對流層低層產生強的北風異常。
綜合分析可見,AO負位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冷空氣,從極地向南不斷擴散影響北美、歐洲和包括我國在內的東亞地區;歐亞地區烏拉爾山高壓脊導致經向環流異常發展,引導冷空氣從高緯度向南暴發。綜合結果導致西伯利亞高壓偏強,東亞冬季風偏強,我國東北部氣溫顯著偏低。
入冬以來,美國東部的暴風雪和我國東北的大雪則均是由冷氣團自大陸出海後導致異常強的自東向西暖濕水汽輸送造成的。
美國東部和我國東北、華北地區均處於大洋西岸。冬季氣團主要從西北向東南穿越北美洲和亞洲。極地氣團南下到大陸上空,當氣團經過海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氣團下部溫度升高,水汽進入氣團。寒冷、密度較大的冷氣團下沉,使暖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凝結,空氣不太穩定,雲層不斷加厚,產生降水。由於下層空氣溫度很低,當冷空氣逐漸向前推移,上升氣流減弱,雲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結成較大的形態,由此,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來。
影響:
1、越冬作物:持續的低溫雨雪天氣,使前期正常偏濕的農田土壤增加了過多的水分,不利於越冬作物根系生長,同時對一些早播油菜造成凍害。
2、大棚蔬菜:降雪時間過長、積雪過厚,降低了棚內溫度和透光性,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大棚蔬菜受凍,用於早春栽培的幼苗凍死。
3、牲畜家畜:寒冷天氣使牲畜大量失熱,增重速度下降,幼畜、病弱畜、家禽往往經不起寒流降溫而造成死亡。一些簡易圈舍坍塌,牲畜被砸死。
4、林木:因積雪過厚造成竹、木、果樹枝條被雪壓裂、壓斷和壓倒。
5. 地理中,雪線的相關知識有哪些
雪線---常年積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與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線。雪線以上年降雪量大於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積,形成常年積雪(或稱萬年積雪),進而變成粒雪和冰川冰,發育冰川。 雪線是一種氣候標志線。其分布高度主要決定於氣溫、降水量和地形條件。高度從低緯向高緯地區降低,反映了氣溫的影響。 一個地方的雪線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季節變化就能引起雪線的升降:夏季氣溫較高,雪線上升;冬季氣溫降低,雪線下降。這種臨時界限叫做季節雪線。 影響雪線分布高度的因素地球上各地區雪線的分布高度起伏多變,主要取決於氣候與地貌因素的綜合作用。大氣環境改變等因素也會對其產生影響。 1、 氣候上的氣溫與降水都與之有關系。雪線的分布高度與氣溫成正相關,溫度高時雪線也高。由於地表氣溫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使雪線分布高度的總趨勢也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例如,雪線高度在熱帶非洲為4500~5200米,到阿爾卑斯山降至2400~3200米,北極圈內只有200米以下。 降水量與雪線高度關系密切:降水量越大,雪線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線越高。例如,我國的天山~祁連山一線,水汽來源主要受西風帶控制,所以由天山西段向東,降水量遞減,雪線升高,到天山東段雪線達5000 米以上,再向東到祁連山東段,由於來自太平洋的水汽增多,雪線反而降低。 2、 地貌因素對雪線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山勢和坡向上。從山勢上看,陡峻的山地,積雪易下滑,不利於積雪保存,雪線偏高;坡度較小的山地,有利於積雪沉積,雪線偏低。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兩側,向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多,氣溫偏高,雪融化較快,雪線位置較高;背陽坡接受的太陽輻射量較少,氣溫偏低,雪線位置也較低。3、具體到某一山區,主要看氣候與地貌兩方面對其影響的強弱。 喜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陽坡,又是迎風坡,但水分條件的影響超過了熱量條件的影響,因此,降水量豐富的喜馬拉雅山南坡比乾燥少雨的北坡雪線高度要低。其南坡面向印度洋,夏季西南季風帶來豐沛的降水,年降水量在2000~3000毫米以上,在同等氣溫(低於0°C)情況下,南坡空氣易達到過飽和,形成降雪,形成海洋性冰川,雪線高度低。
6. 初一地理問題
廬山頂端因處高空地帶,加上江環湖繞,濕潤氣流在前進中受到山地阻擋,易於興雲作雨。
廬山各處山峰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漢陽峰海拔達1474米,且山上樹林密布,山下江湖環繞,加上常年雨水多,空氣濕度大,使夏季山上山下的氣溫差異較大。每年盛夏,鄱陽湖盆地赤日炎火,最高氣溫可達39℃以上,而山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2.6℃左右,早晚常在15~20℃之間。從揮汗如雨的山下來到涼爽宜人的山上,真是兩重世界兩重天,正如白居易所贊:「初到恍然別造一世界者。」
廬山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與山下的九江市相比差異較大。人們是這樣形容廬山四季的:春如夢、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廬山年平均氣溫11.6℃,最高氣溫32.1℃,最低氣溫在—16.8℃;6—9月的氣溫在20℃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984.7毫米;年平均霧日196天;夏季相對濕度在80%—84%之間;降雪期自11月上旬至次年4月中旬,年平均出現雨淞霧淞62天;年平均氣壓為885.4百帕;每立方厘米空氣中含負離子1142個。
廬山獨特的氣候條件會產生神奇多彩,變幻無窮的氣象景觀如:雲海、瀑布雲、霧、佛光。廬山的氣候不但盛夏可避暑,而且對人體生理功能可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多種慢性病有輔助療效作用,是療養、健身的理想之地。
7. 從高中地理角度分析:新疆阿勒泰地區大雪原因
1.地中海一帶形成的水汽自西向東移動,影響我國新疆的北部。新疆地形上有天然的缺口,面向西方,阿勒泰山區就位於缺口處,而且地勢自西向東越來越高,容易形成地形降水。再加上受冷空氣影響,從去年10月份開始,阿勒泰的降水就開始增多。
2.與「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中東太平洋區的表層海水溫度與多年平均值相比,連續6個月偏低0.5攝氏度,她會使冬季變得更冷,夏天變得更熱。「拉尼娜」現象已經於去年5月份基本結束,但是太平洋中東部赤道附近洋面的海表溫度仍然偏低,雖然沒有達到形成「拉尼娜」現象的標准,但仍造成經向(南北方向)氣流交換比較頻繁。從西伯利亞來的冷氣流與南方來的暖濕氣流交匯,就造成了阿勒泰地區大量降水。
3.全年的降水不是均勻分配的,去年12月份冷空氣主要影響我國北部地區,勢力較弱。今年1月份冷空氣活動頻繁,而南方來的暖濕氣流也比較活躍,兩者共同作用下,全國從南到北降水量都比較大。
8. 近期我國南方的大范圍降雪與哪些天氣系統有關
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我們今年處在一個拉尼娜的狀態下,就是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海溫要比常年偏低負0.5度以下,而這個現象對中國的氣候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在拉尼娜現象影響下,造成東亞地區經向環流異常,這樣一個環流形勢非常有利於我國北方冷空氣的南下。它使得我們會有一個冷冬,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年這個冷的冬季就出現了。
第二個原因,下雪或者下雨必須滿足的兩個條件就是1.來自於熱帶地區暖濕氣流。2.有來自於高寒地區的冷空氣。冬季降雪區域(夏季降雨區域同理)分布於鋒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氣團交界處。這個位置是不固定的,它由兩種性質氣團勢力的強弱決定。冷氣團勢力弱,鋒面及降水區域偏高緯,冷氣團勢力強,鋒面及降水區域偏低緯。冬季影響我國的陸地冷高壓是中心位於蒙古、西伯利亞地區的亞洲高壓(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它的勢力范圍非常大,對我國、特別是北方地區的天氣影響極大。今年隆冬前期影響我們國家的冷空氣相對來說明顯偏弱,次數也不多,即使有暖濕氣流的配合沒有冷空氣也不太容易下雪。然而進入2008年以來,亞洲高壓非常活躍,不斷形成冷氣團南下影響我國,造成大范圍大風降溫天氣,但是由於南方今年的暖氣團也很活躍,大量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頻頻光顧南方地區,當來自蒙古西伯利亞的強大冷氣團迅速南下至南方地區,並與暖濕氣團相遇後,這一冷、一暖兩個正好結合在一起。受這兩個氣流共同影響,所以最近一段時間,特別是在長江流域雨雪天氣比較多,而且長時間維持著低溫天氣。如果只有強大的冷氣團,而沒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南方只會出現大風降溫天氣;如果只有暖濕氣團提供的大量水汽,而沒有冷氣團光臨,則根本沒有什麼災害性天氣。而兩者齊備的時候,災害就降臨了。
9. 全國大范圍降雪的原因是什麼
1月中旬以來,我國發生罕見大范圍雨雪天氣,全國及12省區降水日數突破極值。此次大范圍持續性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對我國公路、鐵路、航空、電力供應以及人民群眾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1月30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通報會,分析這次大范圍災害原因,有關專家表示—— 都是凍雨惹的禍
三次降雪冰凍天氣過程
造成大范圍雨雪災情
新聞通報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預測減災司司長矯梅燕介紹,1月中旬以來,受冷暖空氣共同影響,我國出現3次明顯的雨雪天氣過程,河南、湖北、安徽、江蘇、湖南和江西西北部、浙江北部出現大到暴雪;湖南、貴州、安徽南部和江西等地出現凍雨或冰凍天氣。其中第三次過程目前還在繼續。
第一次降雪冰凍天氣是在1月10日至16日,黃淮南部及其以南地區先後出現降雨、雨夾雪轉降雪天氣,陝西中部、山西南部、河南、安徽中北部、江蘇北部、湖北、湖南和江西西北部出現大到暴雪;13日~14日,湖南中南部、貴州西部和南部出現凍雨。16日,陝西北部、山西南部、河南南部和西部、安徽中南部、湖北北部和東部、湖南南部和江西西北部積雪深度達3~10厘米。
第二次降雪冰凍天氣是在1月18日至22日,湖北東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和北部、江蘇北部和湖南北部出現大到暴雪,安徽南部、湖南大部、貴州全省和廣西東北部出現凍雨。22日,陝西中北部、山西、河南、安徽、江蘇西北部、湖北北部和東部以及湖南局部積雪深度達5~15厘米,局地20厘米。
第三次降雪冰凍天氣是在1月25日至28日,也是強度最大的一次,河南南部、湖北東部、安徽、江蘇和浙江北部出現暴雪,28日積雪深度達20~45厘米。與此同時,江西省出現大范圍的凍雨天氣,貴州大部和湖南部分地區仍維持凍雨天氣,廣西東南部、廣東和福建部分地區出現中到大雨。
范圍廣強度大時間長災害重
成為此次災害四大特點
「總體上看,此次雨雪、冰凍天氣屬建國以來所罕見,具有范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災害重等特點。」矯梅燕介紹,此次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了貴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廣西、江蘇、浙江、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藏、山西、上海等16省(區、市)。
全國及河南、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寧夏6省區降水量達1951年以來同期最大值,甘肅、青海、陝西、四川、西藏、安徽、山西、江蘇和湖北9個省(區)的降水量超過20年一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最低氣溫降至-6℃~0℃,日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接近。武漢和長沙兩市已連續半個多月日平均氣溫接近或低於0℃;湖北、安徽西部、江西西北部、湖南和貴州大部的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2℃~4℃;湖北、湖南平均氣溫均為歷史同期最低值。
矯梅燕表示,此次雨雪冰凍天氣持續時間之長是歷史罕見的。湖南、湖北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4年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程度最嚴重的,江西省雨雪冰凍天氣是1959年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影響最嚴重的,貴州26個縣(市)的凍雨天氣持續時間突破了歷史紀錄,安徽省的降雪則是有氣象觀測資料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
凍雨造成電力供應中斷道路結冰
「造成這次災害中電力供應中斷、京廣鐵路湖南段中斷、京珠公路湖南段中斷,低溫凍雨是一個主要原因。」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喬林說,身在北方的人不太了解凍雨,這種雨從天空落下時是低於0℃的過冷水滴,碰到樹枝、電線、枯草或其他地上物,就會在這些物體上凍結成外表光滑、晶瑩透明的一層冰殼。
「凍雨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時期。我國出現凍雨較多的地區是貴州省,其次是湖南、江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其中山區比平原多,高山最多。」喬林說,凍雨天氣造成了電網電線結冰,並一層層包裹著電線,最嚴重的使電線達到七八厘米的直徑,遠遠超過電線設計的承載標准,最終造成整個電網大面積損害。電網的中斷造成京廣鐵路湖南段電力機車的癱瘓,造成很多城市的供電中斷,這次范圍廣、強度大、時間長的凍雨天氣是南方大范圍雨雪災害的罪魁禍首。
湖南等地仍將有大雪
「未來3天,江南南部、西部地區有大雨,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浙江東北部等地有大雪,而且部分地區有暴雪,湖南等地凍雨還將持續。1月30日、31日還要移動到江南華南一帶,這種雨雪天氣會產生比較嚴重的影響。2月1日開始,雨區又會移到江南華南一帶。」矯梅燕說,凍雨天氣持續時間長的地區,貴州、湖南包括江西,未來3天還將有凍雨維持,這應該是目前非常值得關注的天氣情況。
中央氣象台預計,未來10天,西南地區大部、江南、華南陰雨雪天氣仍然比較多,氣溫持續偏低,主要降水過程將出現在1月31日至2月2日,2月4日到5日。未來一周內,南方地區低溫維持,加上前期的影響產生的災害,不容忽視。特別是貴州中南部、湖南南部、廣西北部等凍雨仍然嚴重,對受災地區影響嚴重。
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異常
這次大范圍降雪的主要天氣原因是什麼?矯梅燕表示,直接原因是大氣環流的異常運行造成的。自1月10日開始,大氣環流系統有一個大調整,從前期的晴暖天氣到現在的低溫陰雨天氣,對我國南方影響比較大。另外是整個西南暖濕氣流比較強盛,我國南方地區有不斷的暖濕氣流供應,因此造成了不斷的降雨天氣。
矯梅燕說,從更長遠來講,這次雨雪天氣過程應該說是一次典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是在大的氣候背景條件下形成的,與現在整個大氣環流異常相聯系,特別是目前拉尼娜現象也是非常強勢階段。拉尼娜與厄爾尼諾現象是相對的,往往會造成我國冬季低溫陰雨天氣。
對於極端天氣事件不能掉以輕心
「2007年是一個全球的氣候變化年,特別是在2007年的巴厘島會議上,全球很多國家、國際組織的首腦共同研究氣候變化問題。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里也有這樣的評述,氣候變化影響所造成的極端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日益增多。這已經得到了全球科學界的普遍認同。」矯梅燕說,2007年評選出來的全國全球十大天氣事件,基本上都是極端的災害性事件。在氣候變暖大背景下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影響增多,這對於我國而言,更是不能掉以輕心。面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2008年春季的沙塵暴、夏季的強降水,更要加強防禦。
10. 撒哈拉沙漠降雪的地理原因(用高中必修一的地理知識。。。)
註:近期撒哈拉降雪中心主要位於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塞夫拉。
1.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進入冬半年,氣溫偏低;
2.冬季氣壓帶風帶南移,西風攜帶大西洋水汽影響該地;
3.艾因塞夫拉地處阿特拉斯山脈,海拔較高(1000米左右),冬半年加之高海拔利於降雪的形成;
4.受全球氣候異常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