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峽大壩的修建有何利弊呢
三峽大壩的修建有何利弊呢?
三峽大壩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自從建造以來,上游和下游的居民生活都因為三峽大壩的工作有了很多的發展。但是許多人都對三峽大壩水利工程的修建的利弊有著很多不同的意見。那麼三峽大壩的建成,到底有那哪些好處又有哪些壞處呢?是否是利大於弊的工程呢?
除了以上兩條危害以外,當時困擾全國上下的就是居民的問題。由於三峽大壩十分之長,在用的土地資源也十分多,很多的居民都因為迫於工程需要搬家。然而在中國人民的傳統思想里,自己的根是不能夠動的,要讓許多居民全體搬離。背井離鄉,是對他們情感和財產上商城的損失。而想要很好的安置的移民人口也十分之多,需要另找地方給他們修建安置房,重新安排村落修建,這也是一項極大的工程,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人民搬遷土地問題是重中之重,而無法搬走的耕地也讓很多人十分困擾,他們祖祖輩輩都守著這片耕地,現在竟然要全部搬走也不能繼續耕種,不僅下降了糧食產量,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
Ⅱ 高三地理,建水庫的利弊
利:可以防洪調整河流的徑流,改變流量季節分配的不均,抬高庫區以及上游地區水位,有利於航運同時還可以作為人口聚居地的水源,以及旅遊景區。
不利:對於內流河,就有可能導致下游生態的破壞。對於外流河,水庫可以使下游水位降低,沙量減小,致使河床深切,導致河口含鹽度升高,地下水含鹽度升高,土地鹽鹼化。而且庫區也會有泥沙淤積,還有可能發生地質災害。還要進行移民,庫區水位上升可能會淹沒古跡,而且水位的上升對於大壩以上的河流都可能會有影響。
Ⅲ 建設水庫會引起哪些不利影響
建設水庫會引起哪些不利影響?水庫大壩建設除了改變流域的水循環之外,還會引起很多具體的生態環境變化,甚至誘發多種災害。
(一)可能誘發地震。大型水庫建成蓄水之後,由於巨大的水壓力施加於庫區岩基,加之水壓入岩隙降低了岩石界面的摩檫力,可能導致基礎岩體結構變動誘發地震,有些庫區蓄水後頻繁地發生地震,造成周邊居民恐慌。現在新建大壩越來越高,應當警惕誘發更高級別的地震。
(二)庫區山體滑坡及涌浪。同樣的道理,庫區周邊山體的下部被水庫水體浸泡之後,也會使浸水岩體界面間的摩檫力降低,加之庫區周邊局部降雨頻率增加,產生山體坍塌和滑坡的事故增多。這不僅會破壞山體植被,當滑坡體量巨大時,會產生類似海嘯的巨大涌浪,有的浪高可達十餘米,威脅庫區航船安全,沖毀對岸的村莊,甚至威脅大壩的安全。
(三) 庫區水生態系統演替。水庫建成後,原有河流形態消失,轉變為深水人工湖泊。水體流速減小,水深較大的水庫底層水溫常年較低。原有的河流生態系統很難適應這種變化,大部分河流原生物種消失,逐步演替為外來種為主的湖泊生態系統。其結果是河流有價值的生物多樣性減少,普遍存在的物種增加。
(四)庫區水質變化。流動的水體可以通過水面向水體賦氧,水中溶解氧含量較高,水體自凈能力高,流水不腐。形成水庫之後,水體長期接近靜止狀態,加上周邊流入水庫的污染物長期累積,庫區水質不斷惡化,甚至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水華增多。這種現象實際也是庫區生態失衡的結果。
(五)庫區水體溫度成層。在冬季水庫表層水溫降低,達到4℃時水體密度最大,沉入庫區底部。春季以後,氣溫不斷升高,表層水體溫度也不斷升高,密度減少,在水體流動較少的條件下往往形成水溫上高下低的溫度分層現象,使底部水溫常年較低。如果電站的進水口及農業取水口位置較低,就會放出低溫水。用於農業灌溉會減產,河道水溫降低還會影響魚類產卵,降低漁獲量。
(六)水庫長期渾濁。進入春季,水溫尚低而氣溫逐漸升高,這時如果流域產生較大的降雨,在水土流失區渾濁的徑流進入庫區,由於地面流入的水溫高於庫區水溫,這些渾濁徑流會懸浮在庫區水面,長期不能下沉。其後果是渾濁水體遮擋了陽光,影響水生植物和魚類的生長,也影響庫區景觀和水質。
(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如果水庫蓄水前清庫不徹底,留有大量樹木和生活垃圾,蓄水後在厭氧條件下腐爛,會產生有害的溫室氣體。有的研究報告指出其排放量很大,這一結論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八)阻斷河流魚類通道。河流中魚類和蝦蟹等在產卵、覓食和生命的一些階段需要在河流中上下移動,大壩建成後阻斷了水生動物的通道,威脅到他們的生存。現有的魚道和其它過魚設施還不能有效保障魚類等的必要移動,造成某些物種瀕危甚至消失。下游魚類等水生動物的餌料多來自上游,水庫建成後這些餌料很多沉積在水庫里,使下游魚類因缺少食物而減產。
Ⅳ 修建水庫會對自然地理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有利的方面:調節河流徑流量,減少水旱災害,保證供水。
可以起到防洪、發電、養殖、旅遊等綜合效益。
改善局部小氣候,增加空氣濕度。
不利方面:
1:破壞淹沒大量珍貴的農田土地,和各種風俗文化,文物建築.,移民代價大。
2:破壞當地生態環境,阻止了洄遊性動物洄遊,使生物多樣性減少,可能會使某些珍稀物種絕滅.
3:向海洋輸送泥沙減少,導致三角洲萎縮,海侵加劇。
4:減少下游水量,可造成下游用水困難.
5:水庫本身的建造過程和建完水庫後蓄滿水對當地的地理構造造成額外壓力,可能導致各種地質災害.如地震.
Ⅳ 從地理方面簡述三峽大壩帶來的影響
一、水庫,水庫使庫區濕度增加,影響庫區的動植物生存環境,也影響庫區地形、地質環境變化。
二、庫區地下水位升高,使庫區較高的溶洞因為有水而加速溶化。
三、水庫裡面水的重量對下面的岩層也有影響。
Ⅵ 高中地理中水庫大壩的建成的利弊
可以參照阿斯旺水壩的利弊。
如果從影響來看:1、對氣候的影響是調節濕度、雲量、氣溫
2、對地質地貌和水文的影響是庫區壓力變化可能產生岩層變形、淹沒區回水區可能由於水文因素影響地貌,如侵蝕地貌變成沉積地貌。
3、對生物的影響是通過自然環境變化引起植物適應性改變,繼而影響動物遷移、甚至滅絕,長期大型工程甚至能引起生物變化以至進化。
4、產業構成發生變化,農、工、交、貿、旅遊等。
5、水壩多數具有防洪、發電、旅遊、航運、養殖等綜合效益。
總之:環境具有整體性,遷移而動全身,從地理環境整體性入手就可以解決。
Ⅶ 哪些因素會影響修建水庫地理位置的選擇
選擇修建水庫方案時,要考慮庫址,壩址以及修建水庫後是否需要移民等.在不考慮地質條件下,重點要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區域內必須有一個可供儲水的盆地或窪地,這種地形的等高線呈口袋型,「袋大」腹地寬闊,庫容量大;
第二:大壩應建在等高線近於閉合地段以及峽谷最窄處,以減少工程量,節省投資,確保大壩安全.
第三:地質結構
Ⅷ 在河流上建大壩的影響
主要作用:防洪抗旱/防汛抗旱(最主要)、發電
次要作用:灌溉、供水、航運、 漁業 、旅遊。
最主要的防洪抗旱作用的原理是:由於河川徑流具有多變性和不重復性,在年與年、季與季以及地區之間來水都不同,且變化很大。導致時而洪水泛濫時而乾旱斷流,於是水庫可以在洪水泛濫的時候將水蓄積起來,在乾旱斷流的時候把水放出來,從而起到防汛抗旱的作用,這個就叫做調節河流的季節徑流量。
其他多數用水部門例如灌溉、發電、供水、航運等都要求比較固定的用水數量和時間,它們的要求經常不能與天然來水情況完全相適應。人們為了解決徑流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重新分配問題,同樣需要水庫來調節河流的季節徑流量。
興建水庫的弊端
1、 增加庫區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影響
興建水庫可能會誘發地震,增加庫區及附近地區地震發生的頻率。山區的水庫由於兩岸山體下部突然未來長期處於浸泡之中(以前沒有水浸),發生山體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的頻率會有所增加(山體滑坡,山體崩塌的原因分析)。這種增加導致水庫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證,而一旦水庫出現安全事故,那麼對下游的影響比沒有水庫要大很多倍,等於是把水蓄起來一下子沖到下游,對下游的損害將是巨大的。
2、造成庫區泥沙淤積
由於受水壩的攔截,受水勢變緩和庫尾地區回水影響,泥沙必然會在水庫內尤其是大壩和庫尾(回水的影響)淤積。庫區泥沙淤積造成水庫的實際庫容不斷減小,好處隨年遞減。並且直接導致對下遊河道的影響。
3、下游土地的土壤鹽鹼化
不斷的灌溉又使地下水位上升,把深層土壤內的鹽分帶到地表,再加上灌溉水中的鹽分和各種化學殘留物的高含量,導致了土壤鹽鹼化。
4、庫區及下游的水質惡化
庫區水面面積大,大量的水被蒸發,土壤鹽鹼化使土壤中的鹽分及化學殘留物增加,從而使地下水受到污染,提高了下遊河水的含鹽量。
5、下游水環境的改變及影響
由於水質的惡化及水流流速的減慢,使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不僅蒸發掉大量河水,還堵塞河道灌渠等等。這些水生植物不僅遍布灌溉渠道,還侵入了主河道。它們阻礙著灌渠的有效運行,需要經常性地採用機械或化學方法清理。這樣,又增加了灌溉系統的維護開支。
6、 對下遊河道的影響
由於水勢和含沙量的變化,還可能改變下遊河段的河水流向和沖積程度,造成河床被嚴重沖刷侵蝕,入河(海)口向陸地方向後退。
7、對疾病傳播的影響
由於水流靜態化導致下游血吸蟲病等流行病的發病率增加,庫區也會更容易滋生蚊蠅及其他致病微生物。
8、移民問題和對庫區風景、文物的影響
由於水位上升使庫區被淹沒,需要進行移民(大問題)。並且由於興建水庫導致庫區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被淹沒,需要進行搬遷、復原等。
9、對氣候的影響
庫區蓄水後,水域面積擴大,水的蒸發量上升,因此會造成附近地區日夜溫差縮小,改變庫區的氣候環境。
10、外交上的影響
在國際河流上興建的水庫,等於重新分配了水資源,間接的影響了水庫所在國家與下游國家的關系。
11、價值的損失
淹沒文物古跡或造成原有自然景觀觀賞價值的損失,如果僅就自然景觀而言,當然水多了也有對景觀加分。峽谷沒了,但是高峽出平湖嘛。
12、影響水生生物的生存
水溫和水質的變化會影響原先水生生物的生存,需要進行生殖洄遊的魚類如果被水庫阻擋更是面臨滅絕的危險。
13、對庫區陸生生物的影響
淹沒土地並非只是造成移民,陸生動物會被驅逐,陸生植物會被淹沒。陸生動植物可能會有大批死亡,如果有瀕危物種後果更甚。植物被淹還會發酵形成沼氣,排入空氣會導致大氣污染和氣候變暖
Ⅸ 【地理】關於修建水庫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影響
修建水庫之後,上游庫區水面比天然情況下,河道的水面,平緩,水面比降小了,水流流速變緩了,水流夾沙能力降低,導致上游庫區泥沙淤積,最典型的是黃河三門峽水庫。
水庫蓄水,水位高,會向周邊地區滲漏,引起周邊地區地形水位抬高,有可能引起鹽漬化吧。
水庫所在河流的入海口附近,由於水庫蓄水,入海流量小了,可能引起海水倒灌吧。
不是很明白,根據,你的問題猜測的。
修建水庫還可能引起地質災害,如水庫誘發地震,引起蒸發和滲漏損失,導致河流年徑流量減少,不合理調度,還可能引起下遊河道生態環境問題,還會影響魚類回遊等問題,如中華鱘……暫時想到這么多吧
Ⅹ 修建水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在此僅提供思路:
思路一:①:有利影響。比如改善局部小氣候,合理分配流域內水資源等
②:不利影響。比如破壞生態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加劇地質不穩定性,造成庫區泥沙淤積,河水的水質的改變,移民問題和對庫區風景、文物的影響等
思路二:①對自然環境。
②:對人文社會。水庫的防洪作用,為附近的地區提供自來水及灌溉用水,發電,旅遊觀光價值,航運,水產養殖等
思路三:(主要適用於乾旱地區)①:上游
②:中游
②:下游。土地的土壤鹽鹼化,庫區及下游的水質惡化,下遊河床被嚴重沖刷侵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