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科學老師的五行是什麼

地理科學老師的五行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7 05:02:33

1. 教師的五行屬什麼是屬木還是金、火

教育屬水的

2. 什麼叫五行

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五行 英文名稱:five phases 定義: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所屬學科: 中醫葯學(一級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二級學科) ;中醫基礎理論總論(三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網路名片
五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物質觀。多用於哲學、中醫學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認為大自然由五種要素所構成,隨著這五個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產生變化,不但影響到人的命運,同時也使宇宙萬物循環不已。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運動)和變化所構成。它強調整體概念,描繪了事物的結構關系和運動形式。如果說陰陽是一種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則五行可以說是一種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歷史淵源
《尚書·洪範》記述的是周武王與箕子的對話,其中談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傳統認為《尚書·洪範》、《尚書·甘誓》是西周作品。疑古派因為戰國前著作中「五行」出現的很少,就認定戰國前出現「五行」的作品必是後人偽作。這種論證是不妥當的。聶文濤指出,《左傳》所說「五材」是五行思想的應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論的發端。「材」在春秋時期沒有「行」的含義。《左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論已經具有很大影響。《左傳》同一時期的《孫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證明《孫子》是戰國後期的偽作是很困難的。疑古派曾推定《尚書》為漢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簡證明《尚書》確非漢代人偽作的。 可以肯定,在戰國晚期提出了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系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那麼,什麼是五行,歷史上又是如何詮釋「五行」的呢?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矱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行」在《洪範》中已被明確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認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時,已將「五行」認定為構成萬物的五種基質。在《左傳》中也存在著「五行」,在這里,他是被認為是「地之五行」與「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關的。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著物質運動;意味著萬物之宗。以上古人所雲,實際在表達一種思想:不順「五行」而行,則將如有扈氏與鯀般,為天命所棄絕!雖有點唯心之嫌,但也並非不無道理。遇事依循自然,因事而治,一定會比盲目胡為要來的順暢。
五行與太極 金為陰(陽、柔、剛),水、木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水為陰(陽、柔、剛),木、火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木為陰(陽、柔、剛),火、土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火為陰(陽、柔、剛),土、金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土為陰(陽、柔、剛),金、水為陽(陰、剛、柔),相生、相剋能相輔,剛柔結合能協和,剛柔結合,相控相補。
[編輯本段]屬性及歸類
(1)五行屬性及歸類方法 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採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並根據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系和變化。在醫學方面則籍以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的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意思是說,木具有生發、條達之特性;火具有炎熱、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斂肅、變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潤、向下之特性。為此,根據上述特性,採用"比象取類"方法,便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和變化。 (2)五行屬性歸類 歷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系。 (1)以五行之特性,說明五臟之功能。如木性生發條達,肝性喜條達而主疏泄;水性滋潤下行,腎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屬木、腎主水,其它臟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臟為主體,外應五方、五季、五氣等,內聯五臟、五官、形體、情志等的五個功能活動系統。 (3)此五個功能活動系統,說明了人體的內環境與外在自然環境之間也存在著對立統一的聯系,如春屬木,肝氣旺於春,春天多風等。在內則肝與膽相表裡,開竅於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於化風等。 應當指出上述是該表橫的聯系,若從縱的方面來看,則表示此五類事物或現象之間具有相生相剋和制化勝復的關系。 (3)五行歸類的意義 五行屬性歸類,主要用於概括人體及其與自然界多種事物或現象在屬性上的某些內在聯系。例如以五行特點來比象說明五臟之某些生理功能特點:如木性條達曲直,有生發之特點,而肝性柔和舒暢且主疏泄,又主升發之氣,故肝屬木;火為陽熱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為陽臟主動,心陽有溫煦作用,故心屬火;土為萬物之母,有生化、長養萬物之特性,而脾能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故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肅降,故肺屬金;水有濕潤下行之特性,而腎能藏精,主人體水液代謝之調節並能使廢水下行排出體外,故腎主水。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的這種關系稱之為"天人相應",五行學說則把人體臟腑形體和自然界相類似的有關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系統,從而說明人體五臟系統和自然界同類事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通應、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系統與系統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說明臟腑間客觀存在的某些生理聯系,用以解釋某些病理現象,並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例如,脾屬土,故與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節之"長夏"、氣候之"濕",不僅存在著某些生理上的內在聯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驗證。如口甜,可反映脾濕蘊盛等。
五行的基本規律 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與相侮,是五行關系在某種因素作用影響下所產生的反常現象。乘,即乘虛侵襲。侮,即恃強凌弱。相乘,即相剋的太過,超過了正常制約的力量,從而使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的協調。此種反常現象的產生,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襲者乘其虛而凌其弱。二是乘襲者亢極,不受它行制約,恃其強而襲其應克之行。 應當說明,"相剋"與"相乘"是有區別的,相剋是正常情況下的制約關系;相乘則是正常制約關系遭到破壞以後的過度克伐,是反常現象。在人體,則前者是生理狀態,後者則為病理狀態。 相侮,即相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統結構關系失去正常協調的另一種表現。同樣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被克者亢極,不受制約,反而欺侮克者。如金應克木,若木氣亢極,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氣虛衰,則木因其衰而侮金,即為木侮金(衰)。 所以說:"氣有餘,則制己所勝而侮所不勝;其不及,則己所不勝侮而乘之,己所勝輕而侮之。"即是說,五行若某一行之氣太過,則對其所勝(我克)之行過度制約,而發生相乘。而對其所不勝(克我)之行發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氣不足,則克我之行必過度制約而乘之。而己所勝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臨床所見的支氣管擴張病證,病位在肺,每因肝氣郁結,氣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見咳血,則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鬱氣滯,影響脾胃消化吸收,則為木郁乘土。濕熱型高血壓,多因濕熱困脾,引發肝失疏泄,肝陽亢逆,則為土侮木。至於金乘木(虛)證候,臨床則為少見。 五行的制化、勝復 五行系統結構之所以能夠保持動態平衡和循環運動,主要在於其本身客觀存在著兩種自行調節機制和途徑。一種是正常情況下的"制化"調節;一種則是在反常情況下的"勝復"調節。 制,即制約。化,是生化。所謂制化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正常狀態下,通過相生和相剋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調節作用,又稱為"五行制化"。 首先,從五行的整體作用可以明顯看出,任何兩行之間的關系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關系,所以才能保證"制化"關系的正常。 即是說,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從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養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從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養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從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養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從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從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養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這種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調節並保持了事物結構的相對協調和平衡。因為相生、相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經常出現的不平衡的消長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剋的調節,這樣就會重復出現再一次的協調平衡。而正是這種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環運動,推動著事物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 所謂勝復調節,主要是指五行系統結構在反常情況下,即在局部出現較大不平衡的情況下,通過相剋關系而產生的一種大循環的調節作用。勝復調節可使一時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統結構,經過調節,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復平衡。 所謂"勝",即指勝氣,是指因為某行之氣太過所引起的對"己所勝"之行的過度克制。而勝氣的一旦出現,則勢必招致一種相反的力量將其壓抑下去,即所謂復氣。故《素問》又說:"有勝之氣,其必來復也。"而且勝氣重,復氣亦重。勝氣輕,復氣亦輕。 例如火氣太過,作為勝氣則過分克金,而使金氣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則木氣偏勝而加劇制土,土氣受制則減弱制水之力,於是水便旺盛起來,而把太過的火氣克伐下去,使其恢復正常。若火氣不足,則將受到水的過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發金氣偏盛,金氣盛則加強制木,使木衰而無以制土,則必將引起土氣盛以制水,水衰則制火力減弱,從而使火氣相應得到逐漸恢復,以維持其正常。 如果單純有勝而無復,也就是說當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現有餘(太過)而沒有另一行的相應制約時,則五行系統結構的協調關系就被破壞,則會出現紊亂的反常狀態,從而產生嚴重疾病。ㄅ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五行關系看作是陰陽關系的邏輯展開和補充。受作用者,通過某些中間環節,反作用於作用者,產生反饋調節效應,從而使系統結構保持相對平衡。
[編輯本段]現實映像
金 原則 對事物的一種構想 水 知識 對事物的一種具體理解 木 善良 對事物的一種內心的反應 火 真誠 基於內心反應的一種行動 土 分析 在行動過程中的一種分析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構想--落實到具體如何實現構想--產生行動的想法--行動--在行動中分析--總結經驗,進行規劃,構想 五行與儒學 偶感而發,五行對應儒學的仁義禮智信,缺一不可,相生即相剋。古人真是偉大!請各位認真思考仁義禮智信與五行之後,相信各位會有很幸福的人生。 五行與地理 五行學說里,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土掌管中,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五行與季節的關系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因有四季而有四行,但夏天和秋天之間要有過渡段,因此便有了土,土代表氣的平穩運動。 五時( 秋 春 冬 夏 長夏)、五行與時辰的關系 時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方法,24小時共分為12個時辰,從晚上11點開始,與12屬相相對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單個而言都屬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代表四方。
[編輯本段]五行特性
[第一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洪範》。今人多理解為: 木的特性:日出東方,與木相似。古人稱「木曰曲直」。「曲直」,實際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態,為枝幹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為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熱,與火相似。古人稱「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為具有溫熱、升騰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與土相似。古人稱「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和收獲農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為具有生化、承載、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故有「土載四行」和「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的特性;日落於西,與金相似。古人稱「金曰從革」。「從革」是指「變革」的意思。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與水相似。古人稱「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向下的特性。引申為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 [第二種觀點] 這種觀點起源於當代學者聶文濤對《素問》的訓詁。 五行的性質應從「平氣」、「不及」、「太過」三方面考慮。平氣時, 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備化,金曰審平,水曰靜順;不及: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監,金曰從革,水曰涸流。太過:木曰發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堅成,水曰流衍。從這三面考慮之後,才能體會出中醫學思維中對生命自我維護的理解。對人體能力的不同理解,正是中西醫學的差別所在。 中國哲學史上的五行思想類別: 「五行的各種意義上面已經分析,為了清楚起見,再把這幾種意義綜合列舉如下: (1)指五種行為原則,疑為荀子所持。 (2)指五種物性,如《尚書洪範》及周子《太極圖說》所持。 (3)指人類生活上的五種必須的物質條件,如《左傳》里蔡墨所持。 (4)為分類學上的五種分類原則,如《呂氏春秋》所持。 (5)指藉著陰陽二氣之流動而存在的五種「存在形式」,如《白虎通》及《黃帝內經素問》所持。 (6)指木材(植物)、火炎、泥土、金屬及流水。它們的象徵意義分別為生機興發,活動或變化,孕育或培植,禁制與伏藏。此為蕭吉所持。 以上有關五行的六種意義,除(1)及(3)之外,若把其餘(2)(4)(5)及(6)這四項結合起來,才是陰陽五行思想中五行的完整意義。 五行物象歸類 五音階 宮 商 角 徵 羽

3. 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五行屬什麼呢

天支有十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順序配合可以產生六十個單位,叫六十甲子。

出生的年、月、日、時分別用天干、地支配合來表示,正好有八個字,因此叫生辰八字,生辰八字里也有五行。在十天干中,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十二地支中,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戍、丑、未屬土。這樣一來,根據生辰八字,就可以推算出命里缺什麼,古人認為必須五行俱全,命運才會興旺。

(3)地理科學老師的五行是什麼擴展閱讀:

1、五行相生命名法

木生火:父名屬木,則子名應屬火;

火生土:父名屬火,則子名應屬土;

土生金:父名屬土,則子名應屬金;

金生水:父名屬金,則子名應屬水:

水生木;父名屬水,則子名應屬木。

2、五運六氣

「六氣」指風、火、熱、濕、燥、寒六種氣候的轉變。

「五運」指木、火、土、金、水五個階段的相互推移。

4. 東西南北在五行的屬性是什麼

木:東方,甲乙,青色,青龍
火:南方,丙丁,紅色,朱雀
土:中央,戊己,黃色,應龍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源頭是上古時代「萬物有靈」、圖騰觀念和祖先崇拜。孔子的五行思想見於《禮運》篇,其中記載了孔子向子游傳授禮的運轉之道。
季節關系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濕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獲,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相生相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沒有相生,就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發展,沒有相剋,就沒有事物發生發展中的協調和平衡。相生保證了事物發展的原動力和可能性,相剋保證了事物發展的控制力和協調性。事物之間這種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輔相成,互相為用的關系,推動和維持事物的不斷生長、變化和發展。《類經圖翼》曰:「蓋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則亢而為害。生克循環,運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無窮已。」
運用五行的各種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種現象、特徵、形態、功能、表現等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 把它歸納於哪一行中,分成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分門別類作系統歸納,將各種紛繁復雜的現象理出五行規律,從而可以說明各類之間的聯系及變化關系。

5. 五行分別代表什麼

五行分別代表: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

五行是中國古代道教哲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用於中醫、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系。它強調整體,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系。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系統論。


(5)地理科學老師的五行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行學說的應用

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獨創的,它光輝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有極重大的促進作用。五行學說的實質,認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物特性條件構成的,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不同的條件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國古代人民,上觀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根據太陽、月球對地球來回寒熱一年十二月周期運動變化的交互作用,總結了一整套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發展的干支紀年紀月歷法,並發展成為融入五行生剋學在內,影響至現,在的「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剋歷法」。

木,具有生發,條達的特性,屬東方。火,具有炎熱,向上的特性,屬南方。土,具有長養、化育的特性,屬中央。金,具有清靜、收殺的特性,屬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屬北方。

五行學說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將世上萬事萬物樸素地分為五類,在五行屬性的基礎上,運用生克制化的關系,來說明和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變化。像陰陽一樣,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規律。

6. 陰陽五行究竟是什麼,陰陽五行是否具備科學屬性

陰陽五行說,是一種以陰陽兩氣與五種元素闡述宇宙萬物構造及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最早出現於西周末年,至戰國時期逐漸發展為一個思想體系,即陰陽五行家。代表作為《禮記?月令篇》,與天文、歷法、氣象、生物、醫學等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密切聯系。

在此基礎上,齊人鄒衍發展並創立了「五德終始說」,以此來解釋朝代興替,以便適應新的統一王朝政治的需要。

但是,至漢朝自董仲舒提出「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學說後,「陰陽五行」學說就從哲學方面轉換到其他領域了。如光武帝就將它閹割成了用儒家經典來算命卜卦的「讖緯之學」,並把所有讖言的解釋權,全都收歸官方。直到現在,你還會看見很多國人用「陰陽五行」卜卦算命,看風水、算福禍。

人們通過生辰八字以及五行分析,人的相貌,體型、性格啊、健康等等方面,乃至一生的榮辱禍福都和陰陽五行息息相關。

這個時候的「陰陽五行」學說,已經偏離了科學的軌道。

可是,這畢竟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還得繼續學習、繼承。

7. 陰陽五行理論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思想。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運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陽」代表積極進取的一面,「陰」代表消極退守的一面。陰和陽之間的矛盾作用,推動了萬事萬物的形成和發展,從而產生了干變萬化的世界。而且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物極必反」,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醫學家運用這種思想。藉以分析、歸納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尋求戰勝疾病的診斷、治療途徑,就逐漸發展成了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它作為一種指導思想,滲透在中醫理論體系裡,是中醫學最精粹的部分之一,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

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液,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

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正如《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陽法則是貫通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是生長衰亡的原因,是人們認識和把握萬事萬物的根本方法和准繩。所以治病也就必須抓住這個根本。

《內經》根據陰陽矛盾法則,結合當時我國天文、歷法、氣象、地理、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最高成就。對醫學領域中的許多問題都作了充分的論述,比如:

從解剖的角度認為:男是陽,女是陰;背是陽,腹是陰;外是陽,內是陰;腑是陽,臟是陰等等。

從生理的角度認為:氣是陽,血是陰;動是陽。靜是陰等等。

在病理上認為:一旦陰陽失去平衡,就會產生疾病。不管疾病怎樣復雜,歸納起來不外是陰陽偏勝偏衰兩種傾向,就是說陰勝就陽病,陽盛就陰病,陽氣勝就熱,陰氣勝就寒。而且這種偏勝偏衰發展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的反常現象。總之,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所以《內經·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氣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在診斷上提出了根本原則,就是「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意思是一定要全面地了解人體各方面的情況,然後抓住陰陽這個綱進行分析,以便判斷疾病是表證、熱證、實證(陽證),還是里證、寒證、虛證(陰證)。

在治療上也提出了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的基本法則。謹慎地診察病證的陰陽偏勝偏衰,而後加以治療,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

總之,陰陽學說講的不是具體的生理、病理知識,而是用以指導人們研究生理、病理的一種思想方法。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本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樸素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古代的五行學說主要是用來說明宇宙間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及運動變化規律。醫學上一直繼承這一學說的合理因素,主要用來說明人體生理和病理現象跟外在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以及人體內部各器官之間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要弄懂五行,首先要懂得「五行歸類」。所謂「五行」,原指的是水、木、金、火、土五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質。由於這五種物質各具有不同屬性,後來人們就把凡具有相同屬性的事物歸於一類。比如,木行的特性是生發、柔和。春季草木萌生,顯現了一種生發條暢的氣象。因而春在五行中就屬木行。同樣,由於肝臟性喜條達舒暢,象徵著春和木的特性,於是肝在五行中也屬於木湖天春色行。又由於中醫學上認為肝和膽是表裡關系。而肝又開竅於目,所以膽和目在五行中也屬於木行。所以,凡是和木的特徵相關的春、肝、膽、目等等就都歸在本行里。這樣擴展開去,萬事萬物就都可以按五行歸為五大類。這里只是舉出了五行歸類的一小部分,繁衍開去還可以舉出許多。五行歸類表明,人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和自然之間有復雜的內在聯系。

其次還要懂得五行生剋關系。「生」,含有滋生助長的意思,「克」,含有制約、阻抑的意思。以五臟為例,按照五行歸類,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相生的關系:火是土之母,土是金之母,金是水之母,水是木之母,木是火之母。相剋的關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在正常情況下,相生中寓有相剋,同時相剋中又寓有相生。為此,生和克的相互作用、相互協調,就保證了人體內部器官運動的相對平衡。一旦這種正常的生克關系遭到破壞,一臟有病,就會牽連其他臟器受害。

應該指出,中醫的五行學說是古代醫學家在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對於人體和自然環境以及人體內部器官相互關系的一種概括性理解,這種在五行生剋思想指導下提出的五臟疾病轉變的理論,對後來中醫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漢代張仲景就根據這種思想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上工,高明醫生的意思)的重要觀點,他說:「肝臟有了病變,就要想到肝病可以影響到脾臟,就應當先治脾。」後世的許多醫家又在張仲景的基礎上充分應用五行生剋的道理,創造了許多治療經驗。如現在我們常常聽到的「滋腎水以涵肝木」、「壯腎水以制陽光」、「扶土抑木」等治療原則,這些經驗幫助我們解決了不少疑難病症。從這個意義上說,五行學說的運用是我國醫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最主要的內容是:啟示人們從整體方面去把握整個自然界的運動規律,並從這個高度上去認識人的生命運動規律和它跟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具體聯系,這正是整個中醫理論的精髓。中醫陰陽五行學說的正確和合理性(這是主要的方面),不僅為幾千年中醫發展所證明,而且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隨著現代思維科學的發展,越來越顯得深刻和豐富。

8. 學的五行屬性是什麼

學(壆)
姓名學解釋:【外祥內憂,多才賢能,中年勞,刑偶傷子,晚年吉祥。】
民俗五行:水 音律五行:金 姓名學筆畫:16 簡體筆畫:08 拼音:xué
學補充繁體字:壆、斈
學 <動>
(形聲。本作「壆」,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本義:學習)
同本義 [study;learn]
學,識也。――《廣雅》
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
念終始典於學。――《禮記·文王世子》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莊子·庚桑楚》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而時習之。――《論語》
學即繼以問也。――清·劉開《問說》
又如:學書(認真讀書);學學乖(經世面,學聰明);學理論;學技術;好學;苦學;教學相長;學文(學習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學習文化知識);學古(學習研究古代典籍)
模仿 [imitate;mimic]
[巧姐兒]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紅樓夢》。又如:學嘴(學舌);調嘴學舌;學他爸爸走路的樣子;學不上來
講述,說 [speak]
一五一十向著珍哥、晁大舍學個不了。――《醒世姻緣傳》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唐·陸龜蒙《魚具》
又如:學舌(說閑話;搬弄是非)
講學 [give lectures]
學,教也。――《廣雅》
叔仲皮學子柳。――《禮記》
凡學世子及學士。――《禮記·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資治通鑒》
學 <名>
學校 [school]。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又如:學俸(教師的薪水);學憲(學台);學台(學政);學里(明清時設立的管理各級地方儒生的機構)
學問 [learning]
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又如:學恥全牛(慚愧學問未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學行(學問與品行);才學(才能與學問);絕學(失傳的學問);家學(祖傳學問)
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 [subject of study;branch of learning]
今日覩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又如:文學;哲學;地理學;化學;問學於師

9. 我們常說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究竟什麼才是五行

早在春秋時期,道家學者就提出了屬性論與五行相生相剋的觀點。以木、火、土、金、水為序,是循環數了 ,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的矛盾統一模式,反映了事物的內部結構關系和整體性。因為在這一時期,《內經》將五行學說運用於醫學,對研究和整理古人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行相剋:土性分散,木能固之;木性生長,金能伐之;金性堅硬,火能熔之;火性炎熱,水能冷之;水性潤下,土能阻擋之。五行相生:樹木生長靠水(水生木);火燃燒靠木柴(木生火);火燃燒後的灰燼為土(火生土);金屬礦石都埋在土地里(土生金);金屬上會凝結出水(金生水)。

閱讀全文

與地理科學老師的五行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6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