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地理學的介紹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種地理現象和過程在統一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它以地理系統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行為和運動為脈絡,作為識別系統本質的基礎,並由此抽象出地理學中的普遍性規律,進而探討學科的哲學內涵和方法論。
2. 什麼是地理學
地理學(geography)是關於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它是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系,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部分。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3. 地理學的都是什麼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1)學科名,見「地理學」。同「地理學」定義: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徵、結構、格局、過程、地域分異與人地關系等,是一門復雜學科體系的總稱,並在各層次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2)古代「風水學」的別稱,是古代學者研究「天人合一」之道作用於地球表面或地球內在系統的理論。目前有大量古書傳世,皆名為「地理」,《地理琢玉斧》、《地理啖蔗錄》、《地理五訣》、《地理四彈子》、《地理囊金》等等古書皆是風水名著,此處的"地理"皆是風水的別稱。
4.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
(一)地理學的概念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二)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三)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四)地理學研究的特點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五)地理學學科體系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5. 地理科學主要學什麼
地理科學主要學地理知識與科學知識的結合運用。
專業課主要有: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氣候與氣象學、土壤與植物地理學、地球概論、地理科學導論、人文地理學、計算機輔助制圖、測量與地圖學、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導論、計量地理學、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經濟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文化地理學等,主要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科學三個方向。」
「地理科學」這一概念是在1986年由中國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他理解地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學科體系
這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理論層次(基礎科學)、技術理論層次(技術科學)、技術層次(工程科學)。
一般認為,基礎理論層次包括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部門地理學(如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及其分支);技術理論層次主要是研究應用的地理理論,如建設地理學、應用地貌學、應用氣候學等;技術層次包括災害預報、生態設計、區域規劃、計量地理學、地理制圖、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實際應用技術。
這樣理解的地理科學比傳統意義上的地理學研究領域要廣闊得多。從學科性質上來說,它是受哲學指導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融合;從層次上看,是一個「基礎理論——技術理論——應用技術」的完整體系。
錢學森在現代人類知識體系11個門類中,將地理科學歸結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橋梁科學;在五大開放的復雜巨系統中,把地理系統排在星系系統與社會系統之間;在社會總體設計部下設四大建設中,將地理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並列。
錢學森把地理科學看做是舉足輕重的科學體系。錢學森從哲學高度,從人類知識體系的高度,從復雜性系統科學的理論框架中,從社會總體設計工程的實踐出發,把地理學提升到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科學,因此,地理科學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地理科學
6.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指的是什麼
島嶼生物地理平衡理論 一種關於島嶼生物群落的生態平衡理論。大量的島嶼以其各自獨立的生物群落或生態系統,使島嶼生物地理在整個生物地理學中占據特殊的位置。島嶼上的生物種數取決於島嶼的面積、年齡、生境的多樣性、拓殖者從來源地進入島嶼的可能性和來源的豐富性,以及新種拓殖的速度和現存種絕滅速度的平衡狀況。過去百餘年裡對這類現象作過許多觀測和分析。麥克阿瑟(R.H. MacAr- thur)和威爾遜(E.D. Wilson)就此綜合成定量的理論模式,用以預測特定條件集合的可能結果,遂於1967年提出島嶼生物地理學平衡理論,說明島嶼生物群落的平衡點與拓殖和絕滅速度的關系。拓殖的或新種移入者已經是島上的拓殖種,故出現新種的速度下降。同時新進入的每個種都有絕滅的危險,進入種越多,每個種的平均種群大小將因競爭加劇而縮小,於是種的絕滅速度升高,直到與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點,這時即維持島嶼區系的現有種數。生物群落平衡點還取決於島嶼的大小和拓殖者來源的遠近。島嶼上物種多樣性平衡水平的這種數學研究,不僅有科學價值,還可預測任何隔離環境中種流動的可能速度,對保護生物群落或生物種有重要意義。
7.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指的是什麼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由Robert MacArthur 和E. O. Wilson提出,定量闡述了島嶼上物種的豐富度與面積的關系,其關系式通常用下式表示:
S = CAZ
式中,S 代表物種豐富度, A 代表島嶼面積,C 為與生物地理區域有關的擬合參數,Z 為與到達島嶼難易程度有關的擬合參數。
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首次從動態方面闡述了物種豐富與面積及隔離程度的關系,認為島嶼上物種的豐富度取決於新物種的遷入和原來占據島嶼的物種的滅絕。這兩個過程的相互消長導致了島嶼上物種豐富度的動態變化。當遷入率與絕滅率相等時,島嶼物種數達到動態的平衡狀態,即物種的數目相對穩定,但物種的組成卻不斷變化和更新。這種狀態下物種的種類更新的速率在數值上等於當時的遷入率或絕滅率,通常稱為種周轉率( Species tur no ver ra te) 。這就是島嶼生物地理學理論的核心內容( 圖1) 。
8.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古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是將今論古原則。它假定現代所存在的自然地理過程﹐在過去時期里都同樣地存在﹑同樣地進行﹐因而可以利用現代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自然地理原理﹐推論和復原過去的自然地理環境。但是事實上﹐在40多億年歷史進化中﹐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過程是不可能不變化的。如當生物圈還處在原始階段的時候﹐大氣的組分﹐特別是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大異於今天﹐生物過程﹑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過程等也是不同於現代的。因而﹐在復原環境運用將今論古的原則時﹐又要對此原則有一定的限制。一般說﹐對於機械的和物理的過程﹐該原則適用的時間范圍大一些﹔對於化學的﹑特別是生物的過程﹐適用的時間范圍不能過於擴展。自然地理學范疇的古地理學﹐其研究范圍主要屬於新生代時期(距今6700萬年以來)﹐現代自然地理過程大體上適用於這個時期。
古地理的重建﹐不論是單一的或是綜合性的自然地理要素﹐都需要考慮時間的尺度問題﹐即一幅古地理復原圖所表現的自然地理現象覆蓋的時間長度。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發展和變化的時間尺度有很大差別: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引起的海陸分布變化,和造山運動引起的地形起伏變化,在時間尺度小於105年的古地理圖上是難以顯現的;大陸冰蓋的伸展和退縮﹐海岸線的進和退﹐卻在103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明顯表現;水系﹑植被等要素﹐甚至在102年的時間尺度的古地理圖上就能顯現。即使是同一個自然地理要素﹐本身也存在著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如氣候要素可區分出從10年至109年多種時間尺度的變化。因而﹐復原不同的自然地理現象﹐必須根據要求選擇恰當的時間間距﹐選擇的時間間距小於該特定現象的變化率﹐其成果才有意義。如重建更新世時期「洲」級空間尺度的古環境,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4年;重建全新世間冰期期間的古地理變化﹐時間間距應不超過103年。重建古地理的具體依據和方法有。
9. 理論地理學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力圖揭示地理學整體本質,它已經或正在證實,地理系統的空間結構、空間組織、空間有序和空間行為等,能夠很好地耦合於自然地理過程和人文地理過程之中。它以認識地理區域的整體表現、集合效應和宏觀趨勢等作為有別於相鄰學科的研究目標。同時,又從物質、能量和信息在地理空間中的遷移、轉換和貯存的特徵中,揭示地理流、地理勢、地理場、地理譜和地理熵等具有統一基礎的指標,由此對於地理系統的可測性、可比性、可控制性和定量化作出貢獻。
理論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在以下方面得到肯定:在各類學科中,地理學幾乎是惟一的既聯系著自然環境,又聯系著社會經濟的獨特學科。理論地理學具有溝通自然系統與人文系統之間聯系的橋梁作用;在地理學的傳統體系中,似乎總也擺脫不了二元性的約束,無法圓滿地解決地理學的統一問題。理論地理學則被認為是實現解脫的希望所在;承認自然環境是一架「精巧機器」,也就必然承認地理系統中的協同性,理論地理學為尋求統一基礎上的普適指標具有獨特作用;一切地理研究的結論都是空間關系研究與時間過程研究的統一體,理論地理學提供了時空耦合的基本法則和基礎。
10. 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
關於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存在著不同的理解。邦奇的《理論地理學》研究內容,限於地理現象分布的解析表達。後來的一些發展,把理論地理學內容基本上限於經濟-人文地理學領域。以牛文元《理論地理學》為代表的地理學家認為,理論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理學的整體規律和普適認識。牛文元全面地理解了理論地理學,他的理論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有以下方面:
①研究地理有序性,包括地理系統的空間有序、時間有序、感應有序、等級包容等。
②研究地理系統的結構、功能和動態特徵。
③研究地理過程的節律性,預測地理過程的變化。
④研究地理現象的組合規律及其作用、影響。
⑤研究地理時空耦合,即地理空間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擴散、集聚及其隨時間進程而產生的不同表現范圍和分布格局。
⑥空間行為理論。
⑦地理哲學和地理學方法。
關於理論地理學的內容的另一種理解是類似理論物理學的,這種傳統最早開始在Scheidegger,A.E, 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中。在Scheidegger這里,理論理論地貌學被理解為地貌學規律的解析的、抽象模型的闡述。王錚、丁金宏的《理論地理學概論》發揚了Scheidegger的傳統,他們提出理論地理學研究出研究地理學的一般規律外,重點研究各種地理過程的動力學機理,各種環境、區域表象的模型或解析模式,以及各種關於地方及全球的地理學說。分別稱為狹義理論地理學、寬義理論地理學和廣義理論地理學。對於一般性的地理學規律,包括地帶性與地域分異性、系統性及節律性、環境與區域的進化性,後者也被稱為「地理學的歷史主義」。
在1990年後,地理信息科學迅速發展,也形成了一些理論認識。關於地理信息科學或者狹義的地理信息系統的理論是否足以形成理論地理學分支,還有待進一步的實踐經驗。不過關於某些地理學規律分析的非數值模擬模式,例如關於城市發展的元胞自動機模型、關於人口-經濟空間格局變化的多層次基於自主體模擬模式,已經表現出理論地理學特徵。實際上由於地理現象的復雜性,元胞自動機、基於自主體模型等基於復雜系統理論的非解析方法,可能成為地理學的方法主流,因此這樣一些演算法模型,將成為理論地理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