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理學入門書籍有哪些
1、首先推薦地圖冊,防水攜帶型《中國地理地圖》和《世界地理地圖》,展開一面為大幅,另一面為行政、地形、氣候等小模塊。地圖是地理學的靈魂,精簡版地圖能讓自己對世界有一個大致了解,看得多之後對一些分界線、區域位置、輪廓會瞭然於心,而地圖冊小模塊知識點如冷暖鋒、地球運動規律也會在翻閱頻次里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當你的腦海有了地圖,之後再看相關地理書籍會更有聯想性和趣味性。
所以,我個人的建議是你先翻翻各類教材,看看自己對什麼模塊感興趣,再具體查找該模塊趣味度較高的書籍。當然,網路上強推的《地理學與生活》作為入門書籍也挺不錯的。
⑵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地球科學學科的統稱,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許多學者把經濟地理從人文地理中分離出來,這樣地理學就分為三類: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
⑶ 《理論地理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理論地理學》(美〕威廉61邦奇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RWNTX00RxVGeonD24zTR0w
書名:理論地理學
作者名:(美〕威廉•邦奇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 1991-01-01
頁數:260
內容介紹:
威廉·邦奇(1928—2013),美國地理學家,大力提倡廣泛採用理論模式。本書1962年首版,是理論地理學的奠基性著作,論述了理論地理學的基本特點和內容,被認為是當代地理學的三大名著之一。本書論述了應用於地理學的科學理論的形式,闡述了一系列地理理論,作者把數學引入地理學,在方法論上有不少突破。全書附圖一百多幅。
⑷ 誰有《自然地理學》電子書百度網盤資源下載
《自然地理學》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https://pan..com/s/1cROxtY1sxIzd0axOZXa_4w
該《自然地理學》課程在進入中國大學MOOC之前,是復旦大學生態學專業的基礎課。我們定位該課程是學習生態系統生態學、可持續發展科學、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支撐學科
⑸ 《地理學的性質當前地理學思想述評》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地理學的性質》([美] 理查德·哈特向)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BNoZu1iih1BmuU1920bMtg
書名:地理學的性質
作者:[美] 理查德·哈特向
譯者:葉光庭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1
頁數:656
內容簡介:
《地理學的性質》雖然最後一章(第十二章)已對文中所得出的明確結論作了概括,但經驗表明尚需在正文前另附摘要,作為對讀者的指南。他們可能只對所討論的某些問題感興趣,而不是全都感興趣。
第一章
(一)作者進行此項研究,是因為美國地理學家雖然經常討論他們領域的性質和范圍,但對過去的討論和所討論問題的更嚴肅的研究,特別是外國文獻中的研究,卻不熟悉。
(二)對本領域在近代發展為一個學科期間的一貫特點缺少了解,導致引起不滿和三番五次地試圖進行改革。
(三)對於地理學應當是什麼,或者人們可能想望它成為什麼,本文並未提出筆者個人的看法,只把這個問題看作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對本領域進行檢查,一如學者們在為它而工作,對它所設想的那樣(第二章),從而確定地理學是什麼(第四章),它作為一門學科分支的特點和性質又是什麼(第十一章)。(請注意第31~32頁對目的所作的更詳盡的闡述。)美國地理學家最近大力提出改變或特別強調某些概念的建議,但我們的歐洲同行對此早已研究過了,這里也對這些建議作了研究和檢驗(第五~十章)。有能力的地理學家認真提出的思想值得充分考慮,所以這些討論勢必也是冗長而詳盡的。這些章節佔全文近1/3,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定的。那就是第三章、第五章之一、第八章、第九章(除第六部分外)及第十章之三、五。有的讀者可能希望略去這幾節。
第二章
雖然在古典的古代,地理學即已紮根,但它發展為一門近代學科,卻是1750~1900年期間在歐洲,主要是在德國結晶起來的。考察地理學有關概念的歷史發展和這一領域內所做過的大量工作,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一)地理學按地球上各地區因果關繫上的差異,換言之,即地球上的地區差異,來研究這些地區。
(二)除了少數例外,地理學家都承認需要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專注於全球或其主要部分的特定要素地區差別的系統研究,及特定地區全部地理的區域研究。
(三)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之分,是「二元論」的不同形式,這在19世紀中葉即已成為一個問題,但此期後半段大半已克服。
(四)在地理學家的實際研究工作中特別強調地形研究,終於在德國鞏固地建立了地貌學(或地文學),成為地理學領域的一部分;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可能也是如此。
(五)地球的統一性概念,即Ganzheit概念,甚至把地球設想為一個有機體,在這門學科的早期發展中雖很重要,卻已經幾乎完全被揚棄了。
(六)另一方面,把一個特定區域看作自成一個單元、一個「整體」或「有機體」的相似概念,雖然在19世紀早期受到有力的批判,但近幾十年來又在德國重新出現,並已被移植,受到許多學者的有力支持。
(七)「自然區」概念的相關問題雖然在19世紀早期受到抨擊,今天仍是一個時行的問題。
第三章
過去許多時候,某些地理學家或者地理學家團體,想像本領域時,用了與描述本領域發展基本路線的原有術語很不相同的術語。這種脫離歷史發展路線的偏向,在地理學家新近的思想中有某種表現,所以在每一事例中都研究了這個概念的歷史,找出它被拋棄的理由。
這些偏向是:
(一)任意取消各種被看作不能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的現象,以求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精密的」科學或「基本上是自然科學」;
(二)把地理學定義為研究行星地球而不是地球表面的科學;
(三)把地理學定義為對自然環境與人類之間關系的研究,或對人類活動適應自然環境的研究;
(四)把地理學定義為地球表面上的分布研究。第四章
(一)把地理學看作地球表面地區差異研究的概念,在常識上由眾所周知的事實證明是正確的: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事物各有不同,而且這些不同在某種方式上也是互有因果聯系的。在智力思維和實際目的上,為了了解不同地區的性質,都經常需要認識和了解這些不同是什麼,其間又是怎樣聯系著的。
(二)對這樣一個領域與別的知識領域關繫上的邏輯地位,伊曼努埃爾·康德、洪堡和赫特納都以非常相同的話作過解釋。系統科學研究不論存在於何時何地的某類現象,與此不同;另外兩組研究則是解釋按時空聯系著的現象復合體所必需的。歷史科學研究在時間片段中的這種聯系。天文學關心天空中的現象聯系,地理學則是研究地球表面空間上的現象聯系。
(三)與歷史學相比較,可以最透徹地理解地理學的性質;與歷史單元或歷史時期相比較,可以最透徹地理解地理空間——區域的性質。第五章.
(一)「景觀」概念基於含有雙重意義的德語Landschaft一詞,因而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論述地理學領域里許多主要問題時缺乏明確的思想。試圖用這個含義不清的詞來闡釋地理學領域,尤其不妥當,也不必要。
(二)英語「Landscape」一詞通常的含義,如果明確解釋為表示地球外部的、可見的(或可觸摸的)表面,那麼在地理學上可能是有價值的。這個表面是由各種外表形成的,即與大氣層直接相接觸的外表——植被、裸露的土地、冰雪、水體,或人類造成的各種特徵。稍稍穿過大氣進入這個表面中去,只會在理論上造成}昆亂:實際上隨時都可不予考慮。
(三)以「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等術語來指整個景觀互相隔離的成分,是用得不妥當的。任何時候都只有一種景t觀,只有在人類未觸動過的地區,才配稱為「自然景觀」。這里提出下面幾種解決辦法,以代替拿這些術語來表示一大串須加仔細區分的不同概念的用法:(1)「自然環境」一語已是約定俗成,理解明確,可用以表示一個地區所有自然因素的總和。(2)「自然景觀」應僅僅用以表示人類進入以前存在於一個地區的「原生景觀」(originallandscape),因為此詞過去已被誤用,可能需要「原生自然景觀」這個贅冗的短語,或用「洪荒景觀」(primeval landscape)一語以避免疊床架屋。(3)一個有人居住的地區,假設從未為人類所觸動,今天可能存在怎樣一種景觀——這種理論上的景觀的概念,並不是一個常常需要的概念,因而即使要用,最好也要說透。(4)在文明人進入以前,原始發展地區的景觀也不是自然景觀,因為即使是原始民族,也可能造成顯著的變化,不過倒不妨稱之為「原始景觀,』(primitive landscape)。(5)同樣,這種原始地區的一般景觀以及充分開發地帶中間的小片未加治理的地區,可以稱之為「荒涼景觀」(wild landscape),而與「耕作景觀」(cultivated landscape)或有田地、農舍、,道路、城市等「整治景觀」(tamed landscape)成一對比。
第六章
歷史學與地理學之分——像任何別的科學分門一樣——是與現實相沖突的。現象實際上在時空兩方面都是聯結在一起的。只因人類研究現實,智慧尚有局限,從這一點來說,把兩者分開來還算有理。每個領域都有好多題目,只有利用別的領域的方法,研究才能深『透。
(一)在歷史研究中運用地理方法,尤其是試圖決定特定地理特徵對歷史的意義時,邏輯上都是歷史學的一部分,不論作這些研究的是歷史學家還是地理學家。
(二)要充分解釋一個區域的許多個別特徵,可能須考慮導致所考察情況的過去條件。地理學把注意力集中於時間橫斷面事物的現狀上來考慮發展結果,其目的還在於作出解釋,而不是因為關心那些過程本身。
(三)歷史地理學本來是過去時期的地理學,卻把那時期看成彷彿就是現在一般。在比較歷史地理學中,研究同一地區各個連續時期的地理,以揭示各個連續時間的差別。
第七章
因為各地區關聯的各種現象十分復雜,關心本領域的科學發展的地理學家們,早就為如何選擇研究中所應包括的資料問題而焦慮了一從本世紀初開始,少數歐洲地理學家主張地理學以限於物質特徵為妥,包括自然特徵和文化特徵,從而排除了非物質的文化特徵(常常表達為以「可見的特徵」或「感官上可感知的特徵」為限)。最近相當多的美國地理學家大力提倡這個論點,或是把它說成既定原則。因此在把它看作不合邏輯、歷史上不連貫、有破壞性和不切實際而予以摒棄以前,先對它作了徹底的檢查(參見235f.小結]。
第八章
(一)如果把地理學看作世界地區差異的研究,那麼選擇資料所應考慮的邏輯基礎,就是所選資料本身及其與別的可變因素的因果關系,都要能對地區差異總復合體起重大作用。
(二)因此,基本標准即赫特納所表達、一大批德國地理學家所接受的那些標准:(1)有關特徵因地而異;(2)這些變化形成一個或數個系統,內有諸現象按其相互關系的區位的空間聯系,形成一種地區表現;(3)在特徵或要素變化和其他要素變化之間存在著因果聯系,其不同現象統一於一地。
(三)用例證把這些標准應用於具體事例上。
(四)任何一批資料,只要符合這些標准,就能在地圖上標出,可以顯示出與其他要素地圖形成引人注目的對比。制圖表示是地理工作最獨特的技術。因此大致說來,檢驗某項研究的地理性質,簡單的測試就是看它能不能基本上用地圖來研究。
第九章
(一)~(五)只要地理學家對區域地理大力進行研究,他們對劃分世界所形成的地區單元的性質,就會引起紛爭。在早期,許多學者曾聲稱地區單元——不論叫區域、自然區、地理區、Landschaften或景觀,相當於個別具體物體或整體,或者甚至是有機體,可以像研究別的個體物體一樣地來研究它們;本世紀,此說又一次抬頭。所以世界是由這些個別單元的馬賽克①組拼而成的,而且可以把每個單元作為整體,按其與別的單元的關系來研究。因為這個概念也已以某種方式進入美國的文獻中,包括教科書在內,所以在對其一切表現形式一概加以否定以前,也詳細地考慮了它期望得到承認的要求。區域只不過是地球表面的一種權宜的任意劃分,不過界線劃得尚稱明智,對區域研究也是必要的。
(六)可是某些地區單元確與所列舉的條件相一致。農人的一塊田地或城市的一個街區,都是一個明確的個體單元。把一個農庄、一家工廠,或者甚至一座城市看成一個整體,在許多方面都是恰當的。最後,人類創造文化景觀所做出的事,確乎造成了一種馬賽克,雖則遠非完美。
(七)強調區域是明確的物體,彷彿自身都是完整的,顯然已經導致忽視一個最基本的地理因素,即在地球表面諸現象相互關繫上區位的意義。第十章
(一)區域不是什麼明確具體的物體,而只是學者對地球表面所作的任意劃分。這個結論並不鄙棄劃分世界或其任何廣大部分為區域的問題,也不把這種劃分的根據貶為無足輕重。找出一種或幾種把世界劃分為區域的最。明智、最有用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事。
(二)區域劃分有兩大系統,各有不同用途。一為特殊區域實際系統,奠基於對一切有關因素的考慮,包括海陸關繫上的相對位置。一為一般區域比較系統,只考慮地區內部的特點,與相對位置無關;嚴格地說,這種系統建立起來的不是區域,而只是某幾類地區而已。
(三)無論在哪個系統中,「自然區域」一語都容易引起誤解。嚴格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這種區域實際上是以某些自然因素的結合為基礎,按其對具有特定文化、技術的人們的重要性而加以決定的。
(四)分析了一個特殊區域系統,揭示出問題所固有的若干困難,並討論了必須作出的專斷的解決方法。分析了認為此種劃分在基礎上必須徹底根據發生學的論點,並認為不切實際而予以否定。
(五)對根據自然要素結合來建立一般區域比較系統的各種企圖作了分析,認為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在大多數場合,這些都不過是氣候或植被類型系統而已。
(六)~(七)一般區域系統奠基於人類所建文化特徵的實際綜合,有望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對兩個此種系統作了詳細分析,一個是根據世界現時景觀覆蓋,另一個是根據土地利用中涉及的特徵綜合,得出了有關它們的優點和局限性的結論。
(八)結束的第八節[361~365頁]為本章作了詳盡的摘要。
第十一章
(一)最後一章的目的,是確定前幾章所述的地理學特點,與這類學問的另一些分支作比較,為方便起見,姑且把此類學問稱之為科學。
(二)地理學是一門滲透到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帶有這兩類學科的特點;地理學的某些特點即因此而來。以為地理學與歷史學相似,不像系統科學那樣把某類特定現象作為其興趣中心,卻以研究空間各部分——即地球表面的地區——以內各種現象的組合為其特殊職能,這個結論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地理學與歷史學相似,它如實地考察現實,素樸地按事物實際的排列來看事物。
(三)地理學的性質應按其堅持可靠性、准確性、普遍性和系統性這些最後目標加以檢驗。地理學力求使它的知識盡可能地可靠和精確。與其他科學相比,地理學的成就不能僅僅按其達到這些目標的程度來衡量,而且還要按所負任務的相對困難來衡量。
(四)地理學通過發展一個可靠的一般概念系統,從而闡明相互關系的一般原理,努力尋求其知識的普遍性。然而也正像任何科學分支一樣,地理學中還留有許多重大的現象,只能按獨特性來研究。在地理學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研究工作——雖然沒有歷史學中那部分研究工作那麼大——必然是關繫到獨特事例的。
然而在系統地理學中卻愈來愈強調一般概念和普遍原理的闡述,雖然地理學問題中常常包含著的因素,其復雜性使得普遍原理或法則的應用極端困難。懷著在區域地理學中找到普遍原理或法則的希望,試圖來建立以地區為單元的一般概念,結果卻發現是在追求邏輯上不可能的東西,因為地區不是一件物體或一種現象。然而系統地理學的一般概念卻被用於區域地理學,對地區類型的一般描述也有助於部分地理解特定地區的性質。
(五)地理知識以兩種方式組織成系統。地理學領域的專門分支把地區差異現象分為幾大組,每組都由密切聯系的現象組成;其中包括自然地理學各部分——如氣候學、地形學、土壤學等等;還有人文地理學或文化地理學的幾個分支——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和社會地理學,所有這些分支的知識,也按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的方法來組織。
(六)這種區別地理學為兩種組織形式的劃分,也與別的組合科學,即天文學、歷史地質學和歷史學的情況作了比較。
(七)在分析系統地理學的性質時,特別注意以下的題目:在系統地理學的目的與相關系統科學的目的之間作出明確區分的問題;特殊技術;要素復合體研究;預見能力;系統科學中所研究的自然現象和文化現象的廣泛范圍。
(八)區域地理學研究包含3個主要步驟。為了理解現象在特定地點的實際相互關系,就需要考慮小分區,其中各種因素的地方變化則任意略去。第二步是把各單元地區互相聯系起來,以發現大區域結構和功能的形成。最後,必須研究區域相互間的排列和一個區域里的現象與另一區域里的現象的相互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必須運用幾種專斷的辦法,這里提出幾個問題,對此詳細地作了討論。
還討論了另外幾個特殊問題,包括:過渡地區問題;區域研究中應包括的那一類知識;「地區的起源」:關於區域的科學法則和原理;比較區域地理學;特別適於作深人細致研究的區域規模問題——「微觀地理學」研究的價值。
(九)系統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並不代表地理學領域內的獨立分支,雖各有獨特的內容,卻是兩種不同的方法。兩者相互依存,在各項特定研究中必須結合起來。
本章的詳細結論,可在最後一章中[464~468頁]找到摘要小結。
第十二章
《地理學的性質》對結論作一小結,略去所有得出否定結論的討論,只摘要重述了前幾章得出關於地理學性質的肯定結論。
⑹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geography),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具有綜合性、交叉性和區域性的特點。
在現代地理學中,「地」是指地球或者是地球表面,或者是地球表層,或者是指一個區域。「理」是指事理、規律,或者是事物規律性的內在聯系。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要素或者地理綜合體的空間分布規律、時間演變過程和區域特徵的一門學科。
地理要素通常包括水、土壤、大氣、生物和人類活動,簡稱水土氣生人五大要素。地理綜合體由地理要素組成。
(6)地理學是什麼電子書擴展閱讀
作為一門經世致用的學科,地理學的綜合性體現為地理學研究具有多維、動態的視角。以人地關系作為主線來開展地理學綜合研究,其綜合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以地表環境、地球環境動態變化為主的動態研究,即環境動態研究;
二是以人類社會發展為主體的人類社會動態研究,聚焦環境和社會動態之間的關系;
三是對區域、流域等研究區域的綜合分析。例如在城市化研究中,需要明晰中心城市和其他衛星城市之間在產業布局、交通網路布局、人口分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
地理學的空間表達也是多元、多樣的。除語言、數字等基本表達方式外,圖形往往是地理學表達的主要形式,如通過研究地圖可以分析地理要素的空間分布,對比不同時期的地圖可以為地理空間演變研究提供直觀支持。
⑺ 《極簡地理學》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極簡地理學》([英]威爾·威廉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p4gUG8KIYM-mIXBCPcW2bw
書名:極簡地理學
作者:[英]威爾·威廉斯
譯者:張夢茜
豆瓣評分:6.3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鸚鵡螺
出版年份:2019-4
頁數:184
內容簡介:
這是為你准備的地理學。
地理學包羅萬象,它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又時時變化的一部分。從火山噴發到生態旅遊,從氣候變化到人口增長模型,這些都屬於地理學!地理學提供了一個整體的視角把多元的新發現聯系起來。
這本書全面而詳細地介紹了地理學的基礎知識。全書為自然與社會兩大主題,自然部分包括河流、海岸、地殼板塊、氣候和天氣等分支,而社會部分則探討了人口、城市、工業、經濟等話題。你會了解天氣和氣候是如何形成的;你會認識到城市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你更能學會把纏繞在復雜問題四周的線索梳理整合,使重點清晰。這里不僅有知識,還包含著一種獨特而寶貴的思維方式。
哪怕你已經學過地貌如何隨時間變化,或者人口增長的經濟意義,你也可以從這本書里得到新的啟發。如果你僅僅死記硬背過長江的長度、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這本書將為你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
作者簡介:
作者:威爾·威廉斯(Will Williams),牛津大學地理學碩士,暢銷書作者,具有多年地理教學經驗。
譯者:張夢茜,美國紐約大學新聞學院碩士,科學、健康和環境方向。目前在英文雜志社任科學記者。
審校:馬志飛,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高級工程師。北京科普作協會員,發表地理地質方面的科普文章500多篇,著有《石頭記:寶石、金屬和葯物》《玻璃地球》等,譯著《發現珍稀寶石與礦物》,參與編寫《公民科學素質系列讀本》《新科技知識幹部讀本》,參與審校《DK博物大網路》等多部科普圖書。曾榮獲中國科協首屆全國科學博客大賽「傑出原創空間獎」和「最佳博客文章獎」、第二屆全國科學博客大賽「優秀博客文章獎」,其作品《石頭記》獲2017年國土資源部優秀科普圖書獎、2018年第九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
⑻ 跪求 《地理學的性質》 電子書網盤資源
《地理學的性質》網路網盤txt 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tr3wFlpORrozm4XLmE_NoQ
《地理學的性質》是《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中的一本,理查德·哈特向著,葉光庭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8月第2次印刷。
⑼ 地理學是什麼
地理學
(一)地理學的概念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二)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三)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四)地理學研究的特點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五)地理學學科體系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⑽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德]阿爾夫雷特·赫特納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https://pan..com/s/178iK2yEYVemNYzX9AbYa-w
書名: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
作者名:[德]阿爾夫雷特·赫特納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2-8
頁數:523
內容介紹:
《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是近代地理學的重要經典著作,是「統一地理學」學派創始人、德國地理學家赫特納(1859—1941)的主要代表作。本書共分九編,內容包括三大部分:地理學史部分論述古希臘以來所有重要學派的重要思想;地理學性質部分闡釋赫特納學派關於地理學的特性、地理學的體系、地理學同其他有關科學的關系的觀點;地理學方法部分提出了地理研究和教學的步驟、方法和各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