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文地理研究方面
本人對地理專業比較了解(其他不敢妄言)
回答如下:
1、先從興趣愛好考慮:地理學專業方向分為三支: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氣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有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有地圖、遙感、GIS等)。具體考試科目不同招考學校也不同,建議進一步咨詢,有的放矢。
2、再從從就業方面考慮: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城鄉規劃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國土資源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5、水文水利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等)
6、環境保護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綜合地然地理
等)
7、氣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氣候學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9、其他就業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3、從考不考高等數學考慮:據我了解東北師大三個專業都考高數(二),不考高數的我知道兩所學校: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等,當然到相關網站查詢各校的招生簡章才是關鍵。
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宣言:我是hk——honest king——誠實的國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縮寫,切記切記……
❷ 水文地理學的概況
17世紀以前,水文地理學的內容以記述各種水體為主;以後區域水文的定量描述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學科轉向以綜合研究區域開發利用的內容為主。
比斯瓦斯認為,公元前3000年以前,人們對水文現象已有了初步的認識。16世紀時,歐洲出現了「水文地理學」一詞,還用它來表示水道測深。英、法、荷蘭與俄國在海軍和航運部門成立了專門機構,進行河、海的測深和制圖。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學者達維多夫和扎伊科夫等發表了《蘇聯水文地理》和《蘇聯水文地理概論》專著,詳細地論述了蘇聯全國及主要河流的水文特徵。1964年聯邦德國的凱勒發表了《水與陸地水量平衡-水文地理學導論》。
可以看到,達維多夫等人的著作所研究的區域很具體,屬於區域研究的范疇;凱勒一書則帶有抽象意義,偏重於學科方面的研究。1964年,美籍學者周文德在他主編的《應用水文學手冊》一書中,更把水文地理學定義為論述地球表面所有水體的物理性質和條件的學科,還特別指出要為航運目的而進行水體制圖,包括內河和海洋航道制圖。
中國對水文現象的認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大禹治水的傳說時期。公元前七世紀,管仲曾將河流進行分類,並按水流特性開築渠道,將水引到河流下游高地灌溉農田。這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水文地理研究。對於水循環的觀念最早載於公元前四世紀的《黃帝內經·素問》中。以後,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和東漢王充所著的《論衡·順鼓》等書中也有記載。而北魏鄙道元著的《水經注》,則是中國古代水文地理學研究的巨著。
中國現代水文地理學是1950年以後逐漸發展和成長起來的。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水文研究室成立,隨後分別成立了冰川、湖泊、沼澤、河口和海洋等水體或水域的專門研究機構,進行了部門水文地理研究。當時,把水文地理與區域水文等同看待。1955年以後,郭敬輝發表了《中國地表徑流》、《中國地表徑流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及《黑龍江流域水文地理》,羅開富等發表了《中國河水季節變化類型》。當時,把水文地理與區域水文等同看待。1960年以後,開展了水文區劃、水文圖集、中國自然地圖集的水文篇及乾旱地區的水文調查研究。1962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了陸地水文專業委員會,並於1978~1986年間先後召開了4次全國性水文學術會議。對活躍中國水文地理研究起了重要作用。
❸ 中國地理學年會回執裡面有一項,是否作學術報告,此學術報告是什麼類型的,參加會議論文交流的PPT算不算
學者,指在大學或高等學府中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員,常常也是教師。學者通常都擁有高等學位。在美國,學者跟教授幾乎是同義詞。在英國,根據不同的學術級別分為院士、講師、高級講師或助理教授及教授。學者一詞在英文中可對應於Academic或Scholar,這兩者在英文中的意義稍有不同。後者也指在大學大量出現以前以研究為職業的人。學者一般不包括管理人員。
某些社會學家把學府劃分成四種基本的歷史類別:古代學府、早期學府、學術學會及現代大學。學府的模式最少有兩種:自古代發展而成的歐洲模式,以及由本傑明·富蘭克林在十八世紀中期、湯瑪斯·傑弗遜在十九世紀早期開創的美國模式。
學術界被取名為「學院」因它是在古老雅典之城市牆壁之外的一個聖所。它是以傳說中的英雄Akademos命名,當中有幾個橄欖樹樹叢、健身房和適合於親密聚集的地方。在這幾個花園中,種有大量植物,矗立著前園主的雕像,柏拉圖在這里高談闊論並啟發他的追隨者。這些不拘形式的聚會成為人所共知的學院。後來,柏拉圖把他的聚會不斷發展成為教育哲學方法。公元前387年,他建立了「舊學院」。
柏拉圖的同事及學生建立了他的衍生方法。柏拉圖的其中一位希臘學生阿凱西勞斯建立了「中世紀學院」。另一位學生卡涅阿德斯就建立「新學院」。公元前335年,亞里士多德以他自己的理論來改進方法和在其它健身房建立了學苑。
❹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地理學會(英文名: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縮寫:GSC)是由全國廣大地理工作者自願組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依法登記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全國性、公益性、學術性的社會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發展地理科學事業的重要社會力量。
學會掛靠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理學會擁有全國會員2萬人,學會下設16個專業委員會、7個分會、6個工作委員會,聯系地方學會31個(未含台、港、澳),學會理事會設有分會:沙漠、冰川凍土、環境遙感、山地研究、長江流域開發、沿海開放地區研究分會。專業委員會:自然地理、經濟地理、地貌、氣候、水文、化學地理、歷史地理(附古地理組)、地圖和地理信息系統、世界地理、人文地理(附數量地理組)、海洋地理。此外,還有教育工作委員會、科普工作委員會、對應國際地理聯合會委員會和編輯出版工作委員會。這些分會和委員會開展的工作,對地理研究和科學普及起到很大作用。
❺ 地理學科是學什麼的
地理科學是一門研究地球表層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的交互關系與作用的科學,研究范圍十分廣泛,上至大氣圈對流層的頂部,下至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是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時間和空間是地理科學研究的兩個基本尺度,即地理科學研究事物或現象的時空變化。
地理科學是一門交叉性十分強的學科,和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天文學、地質學、計量學乃至心理學等許多學科都有關系。
綜合部分高校的情況,地理科學較為典型的課程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測繪學、地圖學、遙感學、地理信息系統、城鄉規劃、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區域地理、計量地理學、人口地理學、地質學與地貌學、水文學、地貌學、植物學、氣象學、土壤學等。師范類院校還開設有地理教學論等師范類課程。
前景
地理科學專業前景逐漸在變好,隨著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紛紛涌現,如環境地理學、城市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等,其科學價值也越來越高。可以說,隨著經濟開發以及環保的需要,加之地理學本身古老而又深厚的底蘊,地理科學專業就業前景日益受到關注。
❻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中國地理學會學術年會的會議論文屬於什麼級別
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
簡介浦山世界經濟學優秀論文獎(簡稱「浦山獎」)1,旨在紀念中國世界經濟學界的傑出前輩浦山教授,推動中國世界經濟的研究,培養世界經濟研究人才,促進中外世界經濟學術
❼ 中國測繪學會2019學術年會在哪裡舉辦什麼時間
2019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同時也是中國測繪學會成立60周年。2019年中國測繪學會學術年會將於10月15日-17日在江蘇南京召開,本次學術會議規模大、規格高,將力邀全國會員單位代表、業界精英、專家學者等3000餘人參會。
❽ 水文地理學的介紹
水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性質、形態特徵、變化和時程分配以及地域分異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也是水文學下屬的分支學科。各學者對水文地理學的含義認識不一致,有的強調對水體形態、性質的區域描述和測量制圖;有的則強調水體與特定區域自然地理條件的聯系和相互作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有些學者提出了「地理水文學」一詞,明確地指出要用地理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綜合、系統地去研究水文現象的一般規律。 現代水文地理學包含「圖」和「志」的研究,但其內容更廣泛、深入。
❾ 水文地理的介紹
水文地理學(hydro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各類水體性質、形態特徵、變化和時程分配以及地域分異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也是水文學下屬的分支學科。 是用地理學的原理、觀點和方法綜合、系統地去研究水文現象的一般規律。
❿ 中國地理學史的地理研究
30多年來取得了極為豐碩的成果,主要成果如下:
①區劃工作。據不完全的統計,截至1989年底,涉及有關區劃的論文有數百篇,著作有數十本。中國地理學會於1954、1960和1962年專門組織3次全國性自然區劃學術討論會,較有影響的全國性自然區劃有林超(1954)、羅開富(1954)、黃秉錐(1959)、任美鍔(1961)、侯學煜(1963)、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1984)、趙松喬(1985)等提出的方案。區劃工作以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和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的成績最著,前者在1956~1959年陸續編寫出一整套中國自然區劃,計有《中國自然區劃草案》、《中國地貌區劃》、《中國氣候區劃》、《中國水文區劃》、《中國潛水區劃》、《中國土壤區劃》、《中國植被區劃》、《中國動物地理區劃與中國昆蟲地理區劃》、《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其成果至今仍有價值;後者主持、領導了全國農業區劃工作,在眾多地理工作者、農業工作者努力下,完成了由農業自然條件區劃、農業部門區劃、農業技術改革區劃和綜合農業區劃組成的中國農業區劃體系,有效地促進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穩步增長,代表性著作有《中國綜合農業區劃》(1981)等。
②開辟或發展了自然地理研究的一系列新學科和新領域。在緊密聯系中國的生產實踐中,逐步建立和發展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綜合自然地理學、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土壤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化學地理學和醫學地理學,以及動物地理學研究、沙漠研究、沼澤研究、河口海岸地貌研究、物候研究等。並解決了或正在解決一批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如沙漠防治、鹽鹼地改良、沼澤利用、農業氣候研究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國自然地理》(1979~1988)、《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1965)等。
③深入開展了經濟地理理論和實踐的研究。結合中國經濟建設的需要,主要對農業區劃和農作物布局、土地利用、國土整治、工業布局和區域規劃、生產布局,以及地區發展等方面做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工作;對經濟地理學研究的對象目的和基本矛盾等理論問題開展了討論。重要著作有《中國農業地理叢書》、《經濟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1980)、《百萬分之一中國土地利用圖》等。
④復興人文地理學。自1980年以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積極開展和復興了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別是在城市地理、人口地理、旅遊地理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工作,發表了《人文地理學論叢》(1985)、《城市總體規劃》(1985)、《中國人口地圖集》(1987)等。
⑤建立和發展歷史地理學。重要著作有《歷史地理學的理論和實踐》(1979)、《長水集》(1987)、《河山集》(1963、1981、1988)和 《中國歷史地圖集》(1982~1988)等。
⑥系統開展了中國地理學史的研究。重要著作有《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讀》(第一輯,1959)、《中國古代地理學史》(1984)等。
⑦地圖學成果。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航空攝影、衛星遙感、計算機制圖等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在中國地圖學領域出現了系列地圖、動態地圖、遙感數字制圖、計算機輔助地圖制圖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新方法和新形式。現地圖投影的變換、比例尺的縮放和地圖地理要素的選取與概括,都已能實現自動化處理。大型的地圖集已有數十本(套),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人口地圖集》、《陸地衛星影像:中國地學分析圖集》(1984)、《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病與環境圖集》(1989)、《中國自然保護地圖集》(1989)。《中國國家地圖集》在編纂中,計劃按普通地圖集、自然地圖集、農業地圖集和歷史地圖集分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