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海關究竟有什麼可怕之外為什麼清軍寧願繞路,也不敢攻打
山海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歷朝歷代都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是連同關內和關外的唯一通道。這里有著天然的防禦工事,並且明朝在這里修復了大量的長城,天然的地理位置加上人工改造的防禦體系,形成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禦優勢,皇太極把關外地區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始終沒有邁入關中,就是因為被擋在了山海關之外。而且這時候明朝出現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袁崇煥,袁崇煥在這里設置了三道防線,步步為營,步步緊逼,皇太極曾經多次率領軍隊前去攻打山海關,都沒有佔到便宜。
崇禎不再相信袁崇煥,加上皇太極的添油加醋。崇禎以謀反罪處死袁崇煥,皇太極最大的對手袁崇煥竟然被自己人殺死,皇皇太極這一次出擊也算有所收獲。
❷ 山海關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山海關軍事地位的重要性是:
山海關距離北京大約只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沖殺的平原為主。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
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而「天下第一關」中所謂的「第一」,不僅指山海關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更表明了它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的重要地理價值。
建築價值: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志性建築。
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五座敵樓,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一千多米長得長城線上,稱為「五虎鎮東」。
城中心建有鍾鼓樓,關城街巷呈棋盤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衛,形成重城並護之勢;外層築有羅城、翼城、衛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築風格。
❸ 從谷歌地圖中看山海關,能看出位置有多重要嗎
以前看歷史,總是對一些關隘非常感興趣,比如雁門關、屈庸關、山海關,同時,我也有些疑惑:為什麼這些關隘能夠抵擋得住對方十倍以上的兵馬,比如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它為什麼就能阻擋來自東北地區的敵人呢?後來把谷歌地圖一看,才一目瞭然!
山海關全局圖
而在這走廊中,最狹窄的地方,莫過於山海關。
換言之,當中原面對東北來的敵人時,山海關是扼守遼西走廊的最後一道屏障,也是最險要的一道屏障。我們看遼西走廊最北端是錦州,這是第一道防線,而在走廊中第二處比較狹窄險要的地方,就是在葫蘆島附近,這里也地區是扼守走廊的第二道防線所在。當這錦州和葫蘆島兩處防線均告破後,就只剩下山海關了。所以說,在敵人從東北而來的時候,山海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山海關,則是這細長的遼西走廊上,一片突出的山嶺與大海之間的一個狹窄的路口,由於通道狹窄,在此修築關塞,進攻方不容易發揮出兵力優勢,於是成就了天下第一關——山海關!
❹ 山海關形勢的「險要」表現在哪裡
山海關正如其名,地處山海咽喉之地,居關而守.說其險,有些言過其實.山海關所處的燕山山脈與渤海之間是約10公里的平原,是由於長城由此一直延伸到渤海中入海,據長城雄關方顯其險.說其要,是由於山海關地處東北至中原的要道,一入山海關就是遼闊的華北平原,用兵就可以長驅直入.明末,由於袁崇煥等引雄兵踞守山海關,清兵不得不繞道上千里經蒙古進攻北京,這在冷兵器時代耗費是極為高昂的.
❺ 是因為哪個原因,導致八旗兵入關只能走山海關
李成梁在70歲當口的時候,做了一件遺禍中原大幾百年的事情,那就是放棄遼東六堡。正是由於李成梁的這騷操作,導致了後金部族一下就站立起來,成了明朝揮之不去的噩夢。女真在遇到孫承宗和袁崇煥之前,那是大有作為,明朝軍隊那是來一隻死一隻,來一雙湊一對,見誰打誰。後來擁有「土木工程系」教授學位的孫承宗和他的學生袁崇煥來了,後金的日子就開始有點不好過了。剩下大部分的時間里,他們只能在這個教授和他學生修的牆下面啃磚頭。就好像我們玩一品官老爺或者麻雀飛青天這類游戲一樣,只能老老實實的判案等升級。
而如果清軍不攻下山海關,就大規模進入到關內。雖然以其強大的野戰和機動能力,短時間在關內搶掠錢財和人口,攻奪京畿周邊的縣城確實輕而易舉,一時間如入無人之境。但時間一長,那其在關內的大軍與關外的後方之間的聯系,就隨時都有被身後的山海關明軍切斷的危險。而一旦清軍後方補給被明軍給截斷,而此時各地勤王之師又相繼趕到,來個關門打狗。到那時,即便清軍再能打,也分分鍾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啊。正因為如此,後金軍們眼看著明朝被攻滅,自己想要分一杯羹卻無能為力,雖然急得直冒泡,但還是得強壓怒火,好聲好氣的跟吳三桂談條件。
❻ 山海關的重要性有哪些為何清軍非得走山海關-趣歷史網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部的第一個關口,是我國扼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從而拉開清朝入主中原的序幕。清軍入關為何一定要走山海關而不走其他地方?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大部,創立八旗制度,建立後金,滿族人從此結束了分裂,擁有了完善的社會秩序。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討明檄文,拉開了入關的序幕。至崇禎十七年,清軍攻下京城,明清戰爭持續了整整26年。期間,八旗鐵騎在關外把大明打得夠嗆,大明關外的領土只剩下寧遠等少數幾個城堡還在明朝控制中。
清軍曾經多次穿越長城防線進入中原,但每一次都舍近求遠,選擇從大安口、喜峰口、獨石口等地作為突破點,對聯系遼東和中原的咽喉要塞山海關,始終不敢攻擊一次。直到吳三桂投降,清軍才得以第一次進入山海關。山海關究竟有什麼神奇之處,能讓勇猛善戰的清軍避之唯恐不及?
原來,清軍不敢攻擊山海關,不是沒有理由的,是非常明智之舉。明朝末期,惟一能抵抗八旗兵鋒的,大概只有長城了。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全長6300公里,由連續的城牆、關隘、烽火台和各種障礙組成。雖然歷經千年烽火,但長城在防禦北方騎兵騷擾上是成效顯著的。
上百座雄關隘口和上萬個墩台,將明長城組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比以往任何朝代的長城都更加堅固完善。山海關雖然處於最東端,但不是孤城,包括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老龍頭、南水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等一系列相輔相成的城堡群落構成,彼此之間通過長城緊密聯系為一個整體。
「擊首則尾應,擊尾則首應」,攻防兼備進退自如,想攻破其中任何一點都難比登天。山海關歷來被明朝視為京師屏障,對此地防務重視無以復加。全盛之時,山海關城牆高達十四米,厚度達七米,護城河寬度達五丈,深度將近三丈,常用的攻城手段無論雲梯、鑿牆都極難奏效。
在後勤糧秣供應上,山海關也有獨到之處。為了保證戰時有充足糧秣,山海關守軍廣泛開展屯田制,包括軍屯、民屯、商屯等多種方式結合,共屯田6200多頃,保證了山海關守軍足兵足食,打個十年八年的都不在乎,絕無斷糧之憂。從明初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首次建設山海關開始,歷經數百年經營,山海關已是名副其實的固若金湯。
清軍若是強攻山海關,必然是一場持久的攻堅戰,不一定能贏的那種。八旗族人不事農桑,平時以漁獵、劫掠為生。靠的是迅疾如風、以戰養戰,而非持久戰和消耗戰。而且一開始後金根本沒想到能夠入主中原,以當時滿清十幾萬人口,偷襲騷擾一下大明邊境,搶點物資而已,問鼎中原想都不敢想!
明朝山海關初建時,設有一衛、十千戶所,駐軍萬人,以侯伯統之。隨著局勢的變化,山海關從一個關城,逐漸升級至路城,明朝後期遼東出事後,又升級為山海鎮,地位和九邊重鎮之遼東鎮相當,鎮守山海關的均為重臣名將,可見明朝對其重視程度。
滿清在遼東崛起後,關寧錦一線的遼西走廊是明清之間角力的主戰場。對明朝來說,山海關是這條遼西防線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也是最後的堡壘和支柱。只要山海關在,關外的城池哪怕丟了,都有奪回的機會。山海關若丟,關外的那些城池則徹底無望。對清朝來說,遼西走廊是其入主中原的星光大道,而山海關則是大道盡頭的那道門,破不了門,無可入。
遼西走廊東邊是大海,西邊是燕山、七老圖山、努魯兒虎山等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這條狹長的、相對平坦的通道長約二百公里,最寬處不過十餘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幾公里。在河西走廊的南端,最窄的地方就是山海關,配以堅固城池,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遼西走廊中段最窄的地方在葫蘆島興城市附近,即明朝時袁崇煥重點鎮守的寧遠城。
遼西走廊北端的第一道防線就是錦州。有這三道最堅固的城池扼守遼西走廊,有險要可憑,又有足夠的縱深,只要守將不是太蠢,明朝內部不出現問題,清軍要想攻破整個防線,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確實如此,即使在明朝內部已經出現嚴重問題的情況下,努爾哈赤面對強關堅堡,無能為力、含恨而終。皇太極也是屢攻不克,只好三番五次繞道遼西山地,襲入京師,劫掠一番而回。
有人可能會說,皇太極既然能從山地繞道,干嗎非得一棵樹上弔死,死磕山海關呢?沒錯,古代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道路除了山海關扼守的遼西走廊外,還有另外幾條路可走,從東到西對應著京師外圍的三個關口: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
喜峰口這條道古代叫「盧龍道」,從遼寧朝陽出發,沿著大凌河等河谷翻山越嶺向西南行進,直至喜峰口。這條道很著名,三國時曹操遠征烏桓,便走的盧龍道,因當時雨季遼西走廊無法通行。若走古北口這條道,從沈陽出發先北上進入科爾沁沙地,沿著西遼河向西,再轉入赤峰,然後沿老哈河南下至平泉,越過灤河至灤平,再到古北口。或者前半段走盧龍道,再轉至平泉-灤平。若走居庸關這條道,要從沈陽出發,沿著西遼河向西進入內蒙古高原,繞到張家口,再南下至居庸關。走這條路最遠,繞行一千多公里。
走這三條路全都要跋山涉水,在崇山峻嶺中穿行,其難度可想而知。中原士兵可能還好,但對習慣於馬背上策馬揚鞭的後金士兵來說,無疑是種折磨。更關鍵的是戰線太長,後勤補給困難。據文獻記載,這三條路中只有居庸關可以通餉饋,而盧龍道、古北口道只通人馬,不可行車。
也就是說,這三條道不但繞得遠,而且路難走,更重要的是糧食運輸成為大問題,攻城器械、火炮等均不能帶。這就是清軍幾次繞道入關規模都很小,而且只劫掠而不攻京城的原因。這也是清朝死磕山海關的原因,因為清軍要想大規模進攻,攻破明朝都城,山海關這條路是繞不過的坎。
明清易代之後,山海關的戰略地位迅速下降,撤總兵、撤鎮,至後來只留兵馬步三百人,由一千總統領。乾隆二年,山海關最終被裁撤,並入榆林縣,直至清朝滅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❼ 為什麼說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有什麼依據嗎
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關,根據相關史料記載, 山海關是長城第一座關口而得名,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令人心曠神怡為之氣壯。
❽ 山海關為什麼能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關」有兩個原因,首先山海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其次山海關為古代戰略要地,非常重要,所以得名「天下第一關」。山海關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山海關作為戰略要地,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鄰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可以算是當時各大關口中最重要的關口,防禦設施高端大氣上檔次,絕對可以稱為NO.1。在山海關的箭樓之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關」巨匾,匾長5.19米,高1.5米,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有力,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這塊巨匾也肯定了山海關天下第一關的地位。
❾ 山海關為什麼叫天下第一關呢
原因有以下三點:
1、從地理位置上,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
2、從地理形勢上,依山鄰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
3、山海關的城樓上的牌匾,五個字:天下第一關。
長城東部起點的山海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了。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
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瓮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網路-山海關
❿ 山海關屹立千年不倒,靠什麼支撐著它呢
為什麼叫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處,是長城上極其重要的關城,雖然地處秦皇島,但它並不是秦長城,而是明長城的一部分,它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就如它的名字所述,山海關就是在山海之間建的一座關城。山是北面的燕山,海是南面的渤海,關自然就是中間的關城了。
山海關建城故事
當時,駐守山海關的是陸軍步兵獨立第九旅,面對蓄意挑釁的日寇,旅長何柱國不顧敵我實力的巨大懸殊,帶領全城軍民,發起反擊。
由於日寇的裝備和武器十分先進,山海關關城很快被炸開了一個缺口,面對日寇的坦克和大炮,守城士兵用血肉之軀堵在缺口處,前面的戰士倒下,後面的沖上去,把自己的身體化為城牆的一部分,抵抗著敵人一輪又一輪的進攻。
長城抗戰第一槍打響後,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先後成為了抵抗侵略的戰場,四萬多中華兒女血灑長城,用生命捍衛著民族的獨立與尊嚴。
從古代將士捨命守城,到抵禦外侮時中華兒女在這里打響長城抗戰第一槍,這座城一直與王朝的命運、家國的得失、民族的存亡緊密聯系在一起,世代堅守在這里的人們,用生命和熱血,守護著山海關,守護著長城,守護著家國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