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社區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傳統社區沒有
「社區」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意是親密的關系和共同的東西,含有公社、社會、共同體和同一地區的全體居民等多種意思。中國早期對"Community"的翻譯,曾有多種:「地群」「人群」「區域社會」等。
(1)早期西方社會研究者們往往採用對比的方式,來說明社區的含義。
將「社區」這個詞作為社會學的一個范疇來研究的,起源於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騰尼斯(F.Tonnis 1855~1963年)。騰尼斯在《鄉土社會與法理社會》中,把人們的關系分成兩類,第一類是基於感情、戀念和內心傾向的關系,第二類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建立在佔有物的合理交易和交換基礎上的關系。騰尼斯稱第一類傳統的富有人情味的、有共同價值觀念、關系親密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Gemeinschaft",一般譯作「社區」。騰尼斯將其解釋為一種由同質人口組成的具有價值觀念一致、關系密切、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會群體。人們加入這個群體並不是由自己選擇的,而是因為他們生長在這個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社區。
騰尼斯稱第二類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建立在佔有物的合理交易和交換基礎上的關繫上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為"Geselschaft",一般譯作「社會」。他將Geselschaft解釋為一種由異質人口組成的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重理智、輕人情的社會群體,這個群體就是社會。人們加入這個群體是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決定的。
以後西方許多社會學家繼承了騰尼斯的「兩分法」,並對此作出了種種闡發,例如,在迪爾凱姆的關於分工的理論中,騰尼斯的「兩分法」得到了再現,他用「機械團結」與「有機團結」這兩個概念分別概括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
英國社會學家麥基佛將社區與社團相比較,認為社區是一種生活共同體,它包括社區所在的全體成員;社團是一種有特定目的的組織,只包括社區中部分的成員。一個社區內可包括許多社團;既可包括最重要的社團,也可包括最不重要的社團;既可包括暫時的社團,也可是永久性的社團。一個社區的成員可以同時是好幾個不同社團的成員,但是再大的社團也不能包括社區的全體成員。
(2)現代社會學家們更多地從一定的地域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研究社區。
隨著現代社會學的發展,許多社區研究者們發現,上述社區概念並不能完全說明現代社區的狀況,現代社區的許多特質無法包容在這種社區這個概念中。所以,社會學家們就更多地從一定的地域社會關系的角度來研究社區。注重經驗性研究的美國社會學家在把騰尼斯的社區概念翻譯成英文時就強調了它的地域性,強調要研究城市社區或農村社區的地域社會共同體。20世紀30年代我國在引進西方現代社會學時受到美國社會學界的影響,也強調社區的地域性。
(3)「社區」最具有代表性的幾種定義。
至滕尼斯之後,社會學家從各種角度對社區概念進行界說,其定義多達140多種,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最具有代表性:
①認為社區是一個地域性或地理性的概念,按照帕克的說法,社區是「社會團體中個人與社會制度的地理分布」。這種說法的人被稱為社區研究中的「區位學派」。
②認為社區是居民生活中尋求相互保衛與共同福利。這種看法注重社區的功能。社區生活的動力也在於自行發現其共同的利益及需要與自求解決的辦法。
③認為社區是居民生活中相關聯與依賴的網狀體,這側重於社會群體的心理和互動。
④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認為社區是地域、社會互動和社會關系的綜合體。
⑤多數社會學家認為,社區是進行共同的社會活動、具有某種較密切的互動關系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人類生活的區域共同體。
從上述意義來看,基本上可以把社區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功能主義觀點出發,認為社區是由相互關聯的人──有共同的目標和利益關系──組成的社會共同體;一類是從地域出發,認為社區是在某一特定地區內共生的有組織的人群。
可見,國內外的社會學家們對社區含義的解釋雖有不同的角度和重點,分歧一直存在,但對這個范疇的一些基本要素還是有共識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研究,社區這個概念還是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及它的地域性。
實際上,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社會單位,它不僅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點,也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性和功能性特點,只不過這些性質在不同的社區生活中所表露的程度有所不同。在我國,社區的地域性質較明顯,而在一些發達國家,社區的功能性比較明顯。
2.社區的構成要素
所謂社區的構成要素,即構成社區的主要因素。理解這個問題,對於我們理解社區的含義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社區是人類社會區域生活共同體,是一個具有多重功能的社會實體,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並以聚落作為自己的依託或物質載體,所以,構成社區的主要因素至少包括:
(1)主體要素,即以一定社會關系為基礎組織起來的、進行共同生活的人群。社區的存在總離不開一定的人群,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群是社區存在的第一個前提。歷史上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或數個家庭遷移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在那兒定居、開荒、世代繁衍,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社區。而有的社區,原本比較繁榮、興旺,但由於戰亂或自然災害等原因,社區人口或者死亡,或者逃往他鄉,結果導致了該社區的衰落、消亡。這類現象表明,如果沒有一定的人口,任何社區的存在都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構成社區要素之一的人口並不是孤零零的個人,而是彼此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群體,進行著共同活動的人群。他們是社區生活及其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因而是構成一定社區的主體。
(2)地域要素,即社區總要佔有一定的地域,如村落、集鎮等。既然社區是人類社會區域生活共同體,是一個地域性的社會實體,那麼,一定的地域便自然成了構成社區的要素之一。脫離一定地域的社區是不可想像的。就功能而言,社區的地域要素,首先為社區成員提供了活動的場所。如前所述,一個社區居民的主要活動大都集中在某一個特定的空間,這個空間便是社區的地域要素。社區地域面積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狀況。例如,在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很少的社區里,住宅和各種建築設施就顯得十分緊湊、擁擠,相反則會稀疏、寬敞。其次為社區成員提供了生產和生活的部分資源。社區的地域要素是社區各種自然地理條件的綜合,如氣候、土壤、山脈、水域、礦藏、植物和動物等等,它們是社區成員賴以進行生產、生活的自然條件。在很多情況下,社區成員通過勞動從本社區的地理環境中獲得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取得所需的生活物品和能量。因此,社區地理環境的好壞,自然條件的優劣,對於社區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有重要影響。
(3)物質要素,即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設施。由於社區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是人們從事多種活動的基本舞台,而人們的活動總是依賴於一定的設施進行的,因此,一定的生產和生活設施是構成社區的重要因素。以我國城鄉基層社區的情況來說,作為社區構成要素的生產、生活設施主要包括:社區成員賴以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廠房、機器、能源、道路、倉庫和生產資料等等;社區成員賴以進行日常生活的房屋、傢具、交通工具、日用品商店等等;社區成員賴以進行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活動的基本設施,例如學校、文化站(室)、醫院(衛生院、醫療所)等等;社區成員賴以參加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的基本設施,例如會議室和管理機構辦公室等等。生產、生活設施作為社區的一個要素,在規模和范圍方面是隨著社區的發展而發展的,是由社區的性質和發展水平所決定的。一般地說,社區的范圍越大,內容越豐富,發展水平越高,生產和生活設施也就越多,反之則越少。
(4)管理要素,即一定的管理機構。作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是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社會實體,其中存在著許多人際關系和民間糾紛需要調解,存在著許多公共事務需要處理,從而使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管理機構成了社區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它們大都承擔著五個方面的主要功能:一是社會控制的功能,也就是社區管理機構運用社會力量對社區成員的行為實行制約和限制,使之與既定的社會規范保持一致;二是社會動員的功能,也就是社區管理機構發揮著動員、督促社區成員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的作用;三是根據社區成員的共同願望和社區發展需要,管理、支配社區公共資源和公共財產;四是承擔著制定、實施社區規劃,領導社區建設的責任;五是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的作用,等等。由此可見,沒有一定的管理機構,任何社區都不可能成為一個有序化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5)文化要素,即構成社區人群的共同的文化維系力,或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社會學上的「文化」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單單是指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在狹義的「文化」中,價值觀念、行為規范、風俗習慣乃至語言等等是一些重要的表現形式,也是構成社區的要素。它們之所以成為社區的要素,主要是因為,沒有這些文化,社區成員便難以溝通,便難以進行共同生活,從而也就難形成嚴格意義上的社區。不僅如此,由於不同社區的形成過程、歷史傳統、地理條件、發展水平、結構、性質等等有明顯差異或有所差異,在此基礎上產生、形成的社區文化也各具特色。且不說我國南方與北方的社區文化有明顯差異,就是北京和天津兩個相距較近的大城市社區,也各有自己的方言、習俗。中國農村有句俗話:「十里不同俗」,意思是說,即使是相距很近的不同社區也各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是社區居民在長期的公同生活中積淀而成的,是許多社區能夠成為相對完整和相對獨立的社會實體的一個條件。
(6)共識要素,即社區居民具有一定的社區意識。這主要是指社區居民對自己所屬的社區有一種認同、喜愛和依戀的思想及心理感覺。這種思想和心理感覺是社會生活對其成員的思想觀念長期影響的結果,也是構成社區的一個重要因素和衡量社區的標准之一。如若一個地方的居民毫無社區意識,就意味著他們毫無凝聚力,很難形成共同生活,構成一個社會共同體。在傳統社會時代,人們祖祖輩輩生活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學到了一套行為模式,建立了一系列社會關系,從而養成了甚為濃厚的社會意識或「鄉土觀念」。所謂「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等等俗語就形象地表明了這一點。進入社會現代化時期,人們的社會流動增加和交往范圍擴大,確實不利於地域性社會關系的發展。但是,共同的基礎設施、現代化的居住格局等等又大大縮小了各住戶間的距離,乃至把人們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現代化都市居民的社區意識並沒有消失。根據1996年對全國11省(市)1500多位城市居民的抽樣問卷調查結果和有關學者的研究結論,我國城市居民的社區歸屬感仍然比較明顯。這從一個側面說明,社區仍然是中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
上述六要素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一個個的現實社區。但是,應該明確:第一,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社區,其要素的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有明顯差異。例如,在現代化大型城市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相當發達且比較完善,但在偏僻、落後的農村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則相當簡陋。又如,現代化城市社區的人口素質較高,而傳統農村社區的人口素質則相對較低。社區各要素的完整程度和發展水平決定了社區的不同類型。第二,社區諸要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協調,對社區發展有重要影響。如農村社區人口數量超過了土地的承載力,或教育設施不能滿足學齡兒童的需要等等就會妨礙該社區的持續發展和良性運行。又如城鎮社區管理機構的設置不適應社區人口、地域和生產、生活設施等因素的要求,或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低於社區居民,同樣會妨礙該社區的健康發展。
3.社區與社會的區別
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社區定義的外延看,社區是社會的具體化,是一個特定的地域聚落。不過從社區概念的內涵看,兩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1)社會的各種關系盡管紛繁復雜,都不強調「共同」,而社區則十分強調共同的亞文化和共同的社區意識等等。
(2)社會不注重地域觀念,而社區空間則不同,它是社會空間與地理空間兩者的結合。
(3)與社會相比,同一社區內的人們交往頻率更高些,而且人們之間的重要關系通常建立在「共同生活」的基礎上。「共生」程度上的差異可以說是社區聯系較社會更緊密的重要原因之一。
(4)社區的功能與社會相比具有更為明確和專門的特徵。
4.社區的含義
社區是指人們在一定居住區域范圍內,進行共同生活的社會群體。他們進行互相聯系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形成一個共同的生活集體,經過長時間交流、磨合而逐步形成的、具有一定程度上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價值觀念、共同利益和認同意識,並有相應的實體單位。
近年來,我國不少居民小區或街道居民委員會小區也常被稱之「社區」,但它們能否當作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還需要考察其中人們的互動是否充分、歸屬意識是否強烈等因素。
(二)社區的類型
依據不同的劃分標准考察社區,可以得出各種社區類型。
縱向角度考察的標准主要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同時兼重時間因素,可歸納出三種類型:第一,傳統社區,主要指人類社會發展史上曾出現過的社區的殘余形態,多指前資本主義的社區,在發達國家已不多見。第二,發展中社區。它是傳統社區向現代社區轉型中的社區形式,我國許多集鎮和鄉村屬此。第三,現代社區或發達社區。表現為現代城鄉融為一體,主要存在於發達國家。
橫向角度考察的標准,注重空間特徵,可分社區為三類:第一,法定的社區,即常說的地方行政區,它們之間界線標識於地圖上並加以法律形式的規定。第二,自然的社區,即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其中最主要的是村落、集鎮和城市,有時可能與法定的社區重合。第三,專能社區。它是人們從事某種專門活動而此形成與一定地域空間上的聚集區,比如一所大學、一座軍營、一個礦區等。
我國普遍傾向根據社區結構和特點把社區分為農村社區和城市社區,街道就是法定的城市初級社區。
Ⅱ 簡述社區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社區的定義 1.是一個網路板塊,指不同的人圍繞同一主題引發的討論,如天涯社區。類似的名詞還有論壇、貼吧等。
2.是指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物,與行政村同一等級的行政區域。
社區,最具活力的社區是互聯網最具知名度的綜合性社區,擁有龐大核心用戶群體,社區主題涵蓋女性、娛樂、汽車、體育、文化、生活、社會、時事、歷史、文學、情感、旅遊、星座等各項領域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4年集合社區衛生護理界的專家,共同界定適用於社區衛生作用的社區(community)定義:"社區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團體,其成員有著共同的興趣,彼此認識且互相來往,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形成特有的價值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每個成員均經由家庭、近鄰、社區而融入更大的社區。"由此可見,形成社區的四個要素包括: 1.人民:社區由人所組成。不論何種類型之社區,因人聚集與互動,方能滿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數多少才能形成一個社區,目前並無定論。社區太大、人數過多,將使彼此互動困難;但人數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與生活維持的團體。 2.地方或地理疆界:以地理的范圍來界定社區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對社區的定義。但是,並非所有的社區都有明確的地理劃分。如果界的區域不合適,將會對社區資料的收集造成一定的困難。 3.社會互動:社區內居民由於生活所需彼此產生互動,特別是互賴與競爭關系。如社居民的食、衣、住、行、育、樂皆需與他人共同完成。因此,相關的經濟、交通、娛樂等系統即因此而形成。社區經由不同的社會系統發揮功能,滿足居民生活必需,建立社區規范。 4.社區認同:社區居民習慣以社區的名義與其他社區的居民溝通,並在自己的社區內互動。同時社區居民形成一種社區防衛系統,居民產生明確"歸屬感"及"社區情結"。
社區通常指以一定地理區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它至少包括以下特徵: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並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例如,村莊、小城鎮、街道鄰里、城市的市區或郊區、大都市等等,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社區就是地方社會或地域群體。社區與一般的社會群體不同,一般的社會群體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為特徵的。
Ⅲ 什麼是社區
首先舉一些例子:天涯、貓撲、新浪、豆瓣都算社區的一種。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有140多種。
盡管社會學家對社區下的定義各不相同,在構成社區的基本要素上認識還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認為一個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徵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社區就是這樣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社區的特點: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
Ⅳ 社區基本知識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區的特點是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
社區文化則是一種特殊社會文化,是在社區這一特定的社會組織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城市社區文化是指城市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在長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
社區功能有以下幾種: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護社區內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4)地理性社區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區管理具有下列特點:
區域性、層次性、互助性、復雜性、綜合性、動態性
1、社區管理的地域和人群相對固定;
2、社區管理的組織形式多樣化,以街道黨工委和辦事處為主,其它政府職能機構的派出機構為輔;
3、社區管理的性質側重於群眾性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強調社區群眾的參與。
Ⅳ 社區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1)社區是一個社會實體。就是說,它不僅包括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這些人所構成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僅包括人們的經濟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僅包括經濟關系,而且包括血緣、地緣等其他社會關系;不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們賴以進行社會活動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總之,它包括了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2)社區具有多重功能。與目標和功能單一化的社會組織不同,社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我國城鄉基層社區的情況而言,一是具有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社區性機構大都發揮著組織、開展、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等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大都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政治組織,推進基層民主和法制建設等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等功能。四是具有社會管理和社會整合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擔負著維護本社區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辦理本社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以及管理流動人口和計劃生育等項職能。社區功能的多重性是由社區內容的多樣性和社區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決定的,也是社區作為社會實體的一種反映。 (3)社區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由於社區是最基本的社會共同體,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基地,所以,人們的基本生活活動大都是在本社區范圍內進行的。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從事著生產勞動、商業經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各種職業活動,並以此獲取經濟收入,作為本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來源。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大都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各種生活資料,解決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種人際關系,並且藉助這些人際關系互通有無、交流感情、共同解決生活困難和思想難題。另外,絕大多數居民作為某一社區的正式成員,在本社區范圍內享有參與社區管理、選舉人民代表、選舉社區幹部等項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還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場所。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場所決定了它必須具備相應的活動設施。 (4)社區是以聚落作為自己的依託或物質載體的。聚落;作為人文地理學和社區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按最早使用的德文「Siedelung」的字義意為居住地。人類尋求比較理想的居住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基地,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居住地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化。由於人類生活的群體性、社會性,逐步形成了以多幢房屋組成的居住點——聚落為主體的居住生活方式。這說明,聚落是人類活動改造環境的產物,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其含義和形式也不斷延伸和發展。今日「聚落」一語既是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又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既包括人類居住的房屋、街道、水域、廣場,又包括與居住地有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及至生產勞動用地。我國城鄉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鎮、縣城和城市等等,它們都是社區的依託和物質載體。這首先表現為聚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我國城鄉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定居於、集中於各種類型的聚落之中的。其次,表現為聚落是人們經濟活動的集中點和基地,尤其是作為經濟活動中心的城市,不僅是工業生產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巨大的消費中心;有些城市還是全國或某一行政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表現為一個社區的構成要素大都聚集在聚落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也主要是在各自居住的聚落這一地域空間內進行的。第四,聚落反映著一個社區的面貌和特徵,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現代化商貿中心的面貌和特徵就表現出現代城市經濟與生活的面貌和特點。而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地帶的土生窯洞式聚落,不僅反映了黃土高原的黃土具有適於開鑿窯洞的特點,也反映了這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尚不十分發達,以及歷史傳承下來的居住習俗仍然比較盛行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各種類型的聚落來認識不同類型的社區結構及其人文景觀。 (5)社區是發展變化的。如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社區也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有些學者認為,在人類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中,社區生活形式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一是舊石器時代形成的流動性社區;二是新石器時代出現的半永久性的村舍式的社區;三是文明時代以來形成的農村社區;四是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以二、三產業為基礎的新型城市社區。①這種看法未免過於寬泛。實際上,嚴格地說來,社區是從農業的出現,人們開始定居並形成村落開始的。農村社區是人類社會最早出現的社區形式,後來,在農村社區的基礎上又出現了城市社區。數千年來,不管是農村社區還是城市社區,其內部結構、社會性質等等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社區的發展變化是社會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發展是推動社區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因素
Ⅵ 社區特點包括
(1)社區是一個社會實體。就是說,它不僅包括一定數量和質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這些人所構成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不僅包括人們的經濟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僅包括經濟關系,而且包括血緣、地緣等其他社會關系;不僅包括一定的地域,而且包括人們賴以進行社會活動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總之,它包括了社會有機體的最基本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2)社區具有多重功能。與目標和功能單一化的社會組織不同,社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就我國城鄉基層社區的情況而言,一是具有經濟功能,主要表現為社區性機構大都發揮著組織、開展、管理生產經營活動,或者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服務等等作用。二是具有政治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大都發揮著貫徹執行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和發展各類政治組織,推進基層民主和法制建設等等作用。三是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擔負著發展教育事業,組織開展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等功能。四是具有社會管理和社會整合的功能,主要表現為基層社區擔負著維護本社區的治安、秩序、調解民間糾紛、辦理本社區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以及管理流動人口和計劃生育等項職能。社區功能的多重性是由社區內容的多樣性和社區居民的多方面需求所決定的,也是社區作為社會實體的一種反映。
(3)社區是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基本場所。由於社區是最基本的社會共同體,是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基地,所以,人們的基本生活活動大都是在本社區范圍內進行的。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從事著生產勞動、商業經營、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各種職業活動,並以此獲取經濟收入,作為本人及其家屬的生活來源。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大都以家庭為單位消費各種生活資料,解決吃、穿、住、用等日常生活需要。在本社區范圍內,人們通過長期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種人際關系,並且藉助這些人際關系互通有無、交流感情、共同解決生活困難和思想難題。另外,絕大多數居民作為某一社區的正式成員,在本社區范圍內享有參與社區管理、選舉人民代表、選舉社區幹部等項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社區還是人們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場所。社區作為人們生活的基本場所決定了它必須具備相應的活動設施。
(4)社區是以聚落作為自己的依託或物質載體的。聚落;作為人文地理學和社區研究的一個重要概念,按最早使用的德文「Siedelung」的字義意為居住地。人類尋求比較理想的居住場所和各種活動的基地,是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從歷史上看,人類的居住地逐漸由臨時的、移動的向著固定的、永久的方向轉化。由於人類生活的群體性、社會性,逐步形成了以多幢房屋組成的居住點——聚落為主體的居住生活方式。這說明,聚落是人類活動改造環境的產物,並且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其含義和形式也不斷延伸和發展。今日「聚落」一語既是居住、生活、休息和進行各種社交活動的場所,又是人類進行生產勞動的場所;既包括人類居住的房屋、街道、水域、廣場,又包括與居住地有關的生產、生活設施及至生產勞動用地。我國城鄉的聚落形式有村落、集鎮、縣城和城市等等,它們都是社區的依託和物質載體。這首先表現為聚落是人口集中的地方,我國城鄉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定居於、集中於各種類型的聚落之中的。其次,表現為聚落是人們經濟活動的集中點和基地,尤其是作為經濟活動中心的城市,不僅是工業生產的集中地,而且也是巨大的消費中心;有些城市還是全國或某一行政區域的政治、文化中心。再次,表現為一個社區的構成要素大都聚集在聚落之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也主要是在各自居住的聚落這一地域空間內進行的。第四,聚落反映著一個社區的面貌和特徵,例如,上海市浦東新區,現代化商貿中心的面貌和特徵就表現出現代城市經濟與生活的面貌和特點。而主要分布於黃土高原地帶的土生窯洞式聚落,不僅反映了黃土高原的黃土具有適於開鑿窯洞的特點,也反映了這些農村地區的經濟狀況尚不十分發達,以及歷史傳承下來的居住習俗仍然比較盛行的特點。因此,我們可以透過各種類型的聚落來認識不同類型的社區結構及其人文景觀。
Ⅶ 社區的特點有哪些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
構成社區要具備五個要素:
有聚居的一群人;
有一定的地域;
有一定的生活服務設施;
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間發生種種社會關系;
為謀求規章制度具體落實,產生各種社會群體和機構(如求詢者生活的城區、街道、鄉村、生產隊和大企業等)。
社區蘊藏著巨大的資源優勢,具有經濟性、社會化、心理支持與影響、社會控制和社會參與等多種功能,在社區中開展艾滋病關懷支持工作,必然會增強關懷支持工作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
Ⅷ 什麼是社區、它包括那些特徵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會學家給社區下出的定義有140多種。社區是具有某種互動關系的和共同文化維系力的,在一定領域內相互關聯的人群形成的共同體及其活動區域。
特徵:
1、有一定的地理區域;
2、有一個以地域組織起來的人口;
3、這里的人口或多或少紮根於它所佔用的土地上;
4、這里的人口的各個分子生活於相互依存的關系之中。
(8)地理性社區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社區功能
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狀況,應當重點培育和完善的社區功能有以下幾種:
1、管理功能: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救助和保護社區內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為了維持社區的政黨動作,社區設有各種層次的管理和服務機構。這些機構管理社區的各種事務,發展和穩定,為社區成員提供相關服務。各級政府部門、基層管理服務組織都是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區
Ⅸ 城市社區主要有哪些特點
社區特點:
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
社區關系:
是一個社會組織的區域關系,地方關系,鄰里關系。它是指與某個社會組織主體地域上互鄰,利益上相關的一種公眾關系。
(9)地理性社區的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功能:
(1)、管理功能
管理生活在社區的人群的社會生活事務。
(2)、服務功能
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
(3)、保障功能
救助和保護社區內弱勢群體。
(4)、教育功能
提高社區成員的文明素質和文化修養。
(5)、安全穩定功能
化解各種社會矛盾,保證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Ⅹ 社區是什麼地方
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社區應該包括一定數量的人口、一定范圍的地域、一定規模的設施、一定特徵的文化、一定類型的組織。社區就是這樣一個「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1 基本簡介
1.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那裡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區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關的利益和比較密切的交往。
社區
2. 社區是一個特定地區內的人口集團
3. 社區成員之間的聯系紐帶是共同語言、風俗和文化,由此產生共同的結合感和歸屬感,
4. 每一社區都有共同的活動場所和活動中心,
5. 每一社區都有自己的組織和制度,
6. 每一社區都有它特有的自然條件或生態環境
社」是指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區」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圍。所以,「社區」可以說是相互有聯系、有某些共同特徵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區域。
社區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他為我們居住在一個固定區域的居民群體范圍內的居民,起著一種媒介橋梁作用。在為我們廣大居民群眾做著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與社會團體旋節溝通連貫的作用。是我們信任的一個基礎機構,與居民群眾生活有著息息相關的關聯基層組織。又指網路板塊。
2 社區類型
2.1 1、縱向角度(依生產力發展水平)
傳統社區、發展中社區、現代社區或發達社區。
2.2 2、橫向角度(空間特徵)
法定的社區,即地方行政區;
自然的社區,即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聚落;
專能的社區,如大學、軍營、礦區等。
城市社區、農村社區、小城鎮社區、城鄉聯合體。
3 社區特徵
一個社區至少包括以下特徵:有一定的地理區域;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居民之間有共同的意識和利益,並有著較密切的社會交往。一個村落、一條街道、一個縣、一個市,都是規模不等的社區。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提及的社區往往是與個人的生活關系最密切的、有直接關系的較小型的社區,如農村的村或鄉、城市的住宅小區。
社區無論大小,都有居民居住,通常還飲食若干個 社會組織或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