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二如何復習地理生物
地理生物在考試前,老師一般都會給資料,就看熟資料+平時上課老師講的=就OK啦!其實這兩課都很簡單,只要按照老師的復習思路就沒錯啦,最好就把書本都看多一遍,那就最保障!看多一遍,你也會認識到更多。其實心態是最重要,不要緊張,按照方法有條有序哋復習就行啦喇!地理還要把各個重點地圖記牢~最後希望你能考好!
『貳』 初二生地會考復習計劃
初二地理復習計劃
今年6月份,初二地理將進行畢業會考,考試成績將記入九年級畢業升學考試中。初中地理會考的復習,是初二地理復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會考復習具有時間緊、頭緒多、難度大等特點,要在短短的70多天在校時間里搞好四冊地理書的復習,還要取得較好的效果,難度很大,我深知這必須吃透教材,認真鑽研考試標准,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復習中去。為了迎接20xx年初中地理畢業會考,讓學生考出較好的成績,特製定地理復習計劃。
一、時間安排:5周到20周共15周。
二、復習方式:專題復習與滾動訓練相結合。
三、具體安排:
第一階段:(3月中旬—4月底)立足課本,夯實基礎
這一階段主要是立足課本,夯實基礎。從去年會考試卷看,命題覆蓋考查是所有章節,且試題凸現異常的靈活性,與社會結合,與時政結合,與生活結合。但不管會考地理試題如何的靈活,呈現的方式如何新穎,有一個根本是無法改變的,那就是地理還是地理,不可能脫離地理教學課標的要求,也不會脫離課本基本知識點的考查。因此這一階段的復習主要是嚴格扣緊考試課標規定的范圍,以《初中學業考試指導與訓練》中概括的知識體系為線索,重點突出課本中的「活動」、插圖圖表,重要的閱讀材料也不能疏忽。做到正確把握地理概念,正確掌握讀圖、填圖、繪圖等基本技能。只有掌握熟悉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夠靈活應對各種試題,做到以不變應萬變。在這個階段,我對學生提出個口號:「以標為標、以本為本、抱著地圖打滾。」
第二階段:(5月初—6月初)梳理體系,講練結合。
課本的基本知識點的熟悉掌握是必須必要的,但是僅僅有這個環節,還是不夠的。因為,考試不是簡單的對課本知識的重復再現。其中,解題的方法和解題的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會考中能否考出比較理想成績的一個關鍵所在。針對地理考試題的特點(有圖考圖,無圖考圖,「無圖不成題」是地理會考試卷的重要特點)。這階段我准備安排了以下兩個環節:
1、疏理體系環節。打破幾冊課本之間、章與章之間、節與節之間的界限,以地圖為中心,整合相關地理知識,形成知識系統的體系化。既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提高空間思維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也便於學生專題掌握知識,並在會考中答題過濾組織使用知識點。
2、講練結合環節。主要分各種題型的講練(讀圖、填圖、繪圖訓練,材料分析題訓練,
開放性題目訓練),各種專題的講練(精選部分會考試題,組成幾套專題練習)。通過講練,幫助學生總結和歸納有規律性的知識,教給學生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某一類問題的切入點、方法,規范表達的方法,分析地圖的方法及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並從中發現不足和漏洞,及時調整教學,補缺補漏。通過這個環節的復習,學生們基本做到課本知識點熟悉,應考方法掌握。那麼學生們參加會考應該說,就沒有多大問題了。剩下的就是強化訓練,沖刺會考了。
第三階段:(6月—會考)強化訓練,沖刺會考。
這一階段的復習目的是:通過模擬題實戰的強化訓練
[精選幾套中考模擬試題進行近似實戰的強化訓練(做到限時、限量、優質),注意發現問題,及時指導,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熟練掌握解題方法、解題技巧,最終以百倍的信心沖刺會考。
四、進度安排:
七下:三周
七上:四周
六上:五周
六下:四周
綜合運用:兩周
模擬沖刺:兩周
總之,面對壓力和挑戰,只有埋頭肯干,把有限的精力投入滲出到無限的學習和工作中去,才能不辜負家長、社會對我們的支持,才能贏得最後的勝利。
『叄』 湘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期末復習提綱。
2008年高考地理專題復習指導——地球運動
http://www.qhye.com 2008-5-4 18:22:18 清華園教育網
地球運動部分的知識是歷年高考必考內容,如:黃赤交角的影響,太陽高度及晝夜長短的變化,時區和地方時的換算,日期的變更等,都是考試的重點。由於其圖示方法新穎,與許多地理現象結合密切,對相關地理原理的考查強調判斷、推理過程,因此成為許多學生學習和復習的難點。在第一輪復習過程中應該通過對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的復習整理,探討知識的內在聯系、熟悉解題技巧和方法。二輪復習中要在一輪系統復習的基礎上重點突破以下高考常見的問題。
一.判斷晝夜長短
1.計算晝夜長短必須具備的知識:
①熟悉、經緯線的基本性質。在同一緯線上,各地的晝夜長短相等,日出、日落的地方時相同;在同一條經線上,各地的地方時相同,經度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即經度每隔l°,地方時相差4分鍾。②能正確識別晨線和昏線。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兩部分組成,順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稱為昏線;相反,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稱為晨線。位於晨線上的點正值日出,位於昏線上的點正值日落。③理解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太陽直射點直射哪一半球,該半球的晝就均長於夜,並且晝長由低緯向高緯遞增,另一半球則晝均短於夜,晝長由低緯向高緯遞減。④牢記幾種特殊情況。二分日全球晝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極圈內極晝期晝長為24小時,極夜期夜長為24小時。
2.計算晝夜長短的方法、技巧是:
①利用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計算。在光照圖上,一般只均勻地給出幾條經線,用360°除以圖中經線間隔數,即可得到相鄰兩條經線間的經度差;再根據晝弧所跨越的經線間隔,計算出晝弧所跨越的經度數,用該經度數乘以1/15就是該地的晝長。②利用晝弧與夜弧的比值計算。晝弧與夜弧的比值可由晝弧與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若求出:晝弧/夜弧=a,則晝長=24/(1+1/a)。③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時計算。計算地方時,一般不考慮地表的地形起伏、地球的橢圓形狀以及大氣散射作用對晝長的影響,因此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時間間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時為A,則該地的晝長=2×|12-A|。或:日出+日落=24;日落-日出=晝長。④利用對稱緯度計算。不同半球緯度數相同的兩條緯線,晝夜長短恰好互補。即某緯度的晝長(夜長)等於與之緯度數相同的另一條緯線的夜長(晝長)。
例題1,讀圖1,一艘由太平洋駛向大西洋的船經過P地(圖中左上角)時,一名中國船員拍攝到海上落日景現,洗印出的照片上顯示拍照時間為9時0分0秒(北京時間)。據此判斷拍攝照片的當天,漠河的夜長約為
A.16小時B.14小時
C.10小時D.12小時
據題意分析推斷:54°S以北的P地20時才日落,說明該地晝長夜短,晝長大約有16個小時,即此時為南半球的夏季半年。南半球的夏季半年,就是北半球的冬季半年,中國漠河(緯度在53°N多)應該是晝短夜長,夜長大約也在16小時左右。這里要注意的原理是,南北半球緯度度數相同的兩個地區,北半球地區的晝長一定等於南半球地區的夜長。
例題2,一天,我國某城市於北京時間4時30分日出,18時30分日落。據此回答10~12題。
10.該城市的經度為
A.123.5°E B.112.5°E
C.127.5°E D.135°E
11.該城市應位於天津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
C.東南方向D.東北方向
12.該日,太陽直射在
A.北回歸線B.南回歸線
C.赤道到南回歸線之間
D.赤道到北回歸線之間
在解決地球運動類型的考題時更多地運用畫示意圖、做輔助線等方法,此題的正確解法應該是:根據題干提供的已知條件:
①畫橫線標出日出、日落時間;
②計算晝長時間為14小時;推導出該地太陽高度最大時的北京時間為11:30;
③明確問題;
④根據計算推導出該地為127.5°E一定在東北地區,由此可判斷該地位於天津東北方向。該城市於北京時間4時30分日出,18時30分日落,可計算出此地該日晝長為14小時,且當北京時間11時30分時為當地正午12時(地方時)。而北京時間是120°E的地方時,則該地與120°E相差7.5°,根據東加西減規律可算出該地為127.5°E。
天津經度不到120°E,而該地位於127.5°E,故應位於天津的東方。根據中國輪廓及經緯度位置可知,天津的南方此經度已離開我國大陸,只有在天津的北方有符合此條件的陸地,那裡的城市位於天津的東北方向。
此日,該城市晝長大於12小時,故太陽直射點應在北半球;且此日晝長為14小時,又在我國東北,根據生活常識判斷,此時還不是北半球晝最長的時間,故此日太陽直射點位於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
答案:10.C11.D12.D
二.地方時的計算
1.規律:東早西晚,每差15°相差一小時,每差1°差4分鍾。
2.方法
(1)從晨昏線與赤道的交點入手,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為6:00,昏線與赤道交點為18:00.
(2)從晨昏線與極圈的切點入手。過切點且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晝半球的中心線)地方時為12:00,過切點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即夜半球的中心線)地方時為0:00。
(3)日期變更類型的題目,地球上兩天的分界由180°和該圖中24點(即0點)的經線構成。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舊的日期到新的日期的線為該圖24點經線,另一條為180°。因此首先確定0:00經線及1800經線非常重要。
『肆』 地理期末復習方法
重點一:世界版塊出題集中在表面現象類
離學生生活更近的是我們生存的世界,這是一個大的框架,大到地球的外部環境,小到我們生活的城市或村莊。
包括所在的位置、范圍、主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島嶼、海洋、地形區、河流、山脈、特色景點等)、氣候環境、農業狀況、工業狀況,最重要的是這些地理要素的聯系。
通常考到這類題時不涉及較深層次的地理成因問題,考表面現象類的題較多。
問法一般為:是什麼、正確的是、反映什麼現象。
比如,去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考到吐魯番晾制葡萄乾的晾房,先問了吐魯番在哪個省,然後問晾房結構有利於什麼,最後又問了反映了當地什麼現象。
這類題是基礎題,解決這類題就要掌握地理基礎知識和讀圖能力:
題目給的有晾房的照片以及吐魯番所在中國的簡易輪廓圖,第一個問題只要知道我國省區的位置就能順利完成,第二問第三問從地理位置分析吐魯番深居內陸距海遠,降水少為一個乾燥的環境這一標准來判斷所給選項就能順利完成所給題目。
重點二:針對考點去復習
從這個典型題目可以看出來,復習的關鍵在於——復習前先了解考什麼,怎麼考,然後有針對的復習才能達到獲得高分的目的。
我們存在的世界所涉及的區域考點都是非常固定知識點,能夠抓住一個地區穩定的特徵作為標准來解題是關鍵。
這就需要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規律性的方法。
「學生我要求先把題做透,後把書背夠。這里邊不是做題越多越好,而是做完之後總結,考了什麼,哪些我會,哪些還不會?不會的關鍵點是什麼?」
提醒考生,做題的目的是查缺補漏,是為了更好地背書,哪些需要重點背,哪些了解就行,從而列出一本書需要重點背的問題,重點背的問題需要經常回顧記憶。
重點三:地理環境考點集中在關鍵的地理用語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
通常會考地理環境對人們生活、生產、出行等方面的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要學會總結關鍵的地理用語」。
尤其是考到某一方面知識,學生要會結合具體環境篩選有用的地理用語。
比如說:考到長江三角洲對種植油菜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條件。
做這道題要先思考農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這里邊用到的地理用語有: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水源充足、科技發達、勞動力充足等等用語。
然後根據長江三角洲的地理環境結合材料選擇有用的地理用語,進行答題。
還有工業、自然災害、工程類、現象類、總結規律類等方面的地理用語。
總結地理用語不是刻板的記憶,一定要結合事物的特性來記憶,把自己放在一個負責任的決策者的角度來考慮一個問題,要求全面、實際、效益最大化。
同時,同學們要注重對比不同地區的差異化,做到因地制宜原則、各方面協調發展。
重點四:讀圖能力是地理學科的基礎
在復習的過程中地圖也非常關鍵,讀圖能力也是地理考試的要求:如何讀懂地圖隱含的信息,如何把地圖語言轉化為文字語言非常關鍵。
建議學生畫簡易的輪廓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等多畫地圖,然後,標地圖里邊的經緯線、山川河流等事物。
『伍』 誰有初二下冊地理的復習提綱第一節是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地理: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1、 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 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里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非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3、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界限大致通過(秦嶺)和(淮河),與一月(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體一致。
4、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北方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
5、 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南方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濕潤的(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多為交錯分布的(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
6、 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甘肅)省北部。氣候以(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沙漠)分布,只有盆地邊緣出現星星點點的(綠洲)。西北地區河流很少,而且多為(內流河)。
7、 青藏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氣候以(高寒氣候)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8、 西北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牧場和主要畜種有各具特色。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臧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9、 在西北的(河套地區、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了(灌溉農業);在青藏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分布著(河谷)農業。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1、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是我國(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的樞紐。
2、 北京舊城格局形成於(元、明)兩代,城內建築排列成(棋盤狀)狀,(皇宮)居於城市中心,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代表。
3、 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地處珠江下游入海口的東、西兩側,其中位於東側的是(香港),西側的是(澳門)。
4、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和(旅遊)中心。
5、 香港人多低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有限。「上天」-建築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6、 澳門由(澳門半島、 凼仔島和路環島)組成,(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7、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它也是一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8、 台灣島屬(亞熱帶、熱帶)氣候,溫暖濕潤,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森林)面積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此外台灣島還有(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的美譽。
9、 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己的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 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其中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10、位於我國(西北)邊陲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這里是以(維吾爾)族、(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素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的美稱。這里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最熱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1、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北有(阿爾泰山脈),中有(天山山脈),南有(昆侖)山脈,雄偉的天山南北分別是(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12、由於遠離海洋,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在(盆地)邊緣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他們的水源主要來自(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
13、新疆(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這里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種植。人們利用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發展了特色鮮明(灌溉)農業。(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基於特有的光熱條件,(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
14、在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豐富,其中天然氣佔全國陸地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隨著國家「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
15、 (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促進塔里木盆地周圍城市、鄉村使用天然氣等潔凈能源,緩解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而帶來的(環境)壓力。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七章省內區域
1、珠江三角洲位於 廣東 省東南部, 珠江下游,鄰 港澳 ,與 東南亞 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 「南大門」。
2、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區是 深圳 和 珠海 ,沿海開放城市是 廣州 。
3、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都是高溫多雨的 熱帶季風氣候 ,但夏季風的風向不同。
4、珠江三角洲的產品以 港、澳 為貿易渠道,出口至 東南亞 、 歐洲 、非洲 、 美洲 和 大洋洲 等地區,20世紀末,這里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和日用消費品 出口基地。
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經濟,與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後廠」 。
6、近年來,外商投資的熱點由 珠江三角洲 轉移到 長江三角洲 。
7、珠江三角洲 加工製造業 的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外地
勞動力,加快了城鎮化速度。
8、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不到 40% ,與發達國家的70%有一定的差距。
9、西雙版納位於 雲南 省橫斷 山脈的南部,南鄰 緬甸、寮國,有 瀾滄江流過。
10、西雙版納是我國除海南省以外,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雨林植被種類 多,有 層次性 。
11、西雙版納主要少數民族是 傣族,住竹樓,吃竹筒飯 ,過 潑水節,跳孔雀 舞。
12、西雙版納長期以 農業 生產為主,現在旅遊業發展成主導產業。
第八章跨省區域
1、黃土高原是世界上 最大的 黃土分布區,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認可 風成說 。
2、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 ,南至 秦嶺 ,北抵 長城 。黃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觀的有 黃土塬 、 黃土梁 、 黃土峁三種。
3、黃土高原地面 破碎, 溝谷 密度大, 平地 少,斜坡多,溝谷兩側常見 直立的陡崖。
4、黃土高原的黃土結構 疏鬆,多 空隙、 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 易溶於水。
5、黃土高原屬於 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 7、8月,多 暴雨 。
6、黃土高原地面光禿裸露,缺少 植被 的保護,由於人們不合理的 開墾 、采礦、 修路 活動,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7、一般來說,地面坡度越 大,坡面越 長,降水越 多 ,降水強度越 大 ,地面植被越 少,水土流失越嚴重。
8、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 肥沃的土壤,使 農作物 減產;使 溝谷 增多、擴大、加深,導致 耕地面積 減少;還向 黃河 輸送了大量的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
9、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是 黃土高原 、 四川盆地 、 雲貴高原。
10、黃土高原地形 破碎,氣候 乾旱 ,水土流失嚴重,多發 自然災害。
11、黃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災害是洪澇,並引發 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種地質災害。
12、黃土高原的治理採取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結合的方式;合理安排 生產活動;另外,嚴格控制 人口增長,解決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
黃土高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 能源工業。
13、長江沿江地帶西起 攀枝花,東到 上海,東西狹長的「帶狀」區域。
14、長江沿江地帶地勢 低平 ,地形以 平原 、 低山丘陵 為主;氣候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受地形、氣候影響,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是我國 地表水資源 最豐富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還有豐富的水能、森林、礦產、水產、耕地資源,資源豐富。
15、長江沿江地帶溝通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和 西部資源富集 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16、 長江是沿岸城市得以建立和發展的生命線。其中 上海 、 南京 、武漢、 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 經濟、 文化 、 交通 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17、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全國最大的 商業 中心,工業 中心,最大的 港口,重要的金融、科教中心,對長江三角洲、長江沿江地帶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帶動作用。
18、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自西向東形成了以 攀枝花、 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 冶金工業基地;以武漢為中心的 鋼鐵、 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以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9、我國長江沿江地帶有 上海、 南京、 武漢和重慶 汽車摩托車 基地,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
20、近年來,由於長江上游地區 毀林開荒 ,陡坡墾殖,造成 森林 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是土壤肥力下降,並淤塞了 河道 、水庫、 湖泊,加劇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21、長江中下游地區 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22、酸雨使一種 大氣 污染的現象,PH值小於5.6的降水成為酸雨,酸雨對水土、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我國主要的酸雨區有 西南 、 華中、 華東酸雨區,其中 華中 是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23、我國的基本國情是 國土遼闊 、 區域差異大; 人口眾多、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 。
24、三北防護林地跨 西北、華北 、東北,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生態防護林。
25、人類面臨的主要的問題是 人口、 資源 、環境 等問題。
『陸』 八年級下冊地理復習
第五章:
1、地理區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有的是自然區域,如珠江三角洲;有的是經濟區域,如工業區;有的是行政區域,如西藏自治區。同一個地理區域,可能同時兼有多重「身份」。
2、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把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其中,秦嶺、淮河一線是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
3、我國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河流流量和植被類型等方面均有明顯差異。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差異。
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比較:
比較項目 秦嶺—淮河以北地區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
1月平均氣溫(高於0°/低於0°) 低於0° 高於0°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平原與高原為主 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
植被類型 溫帶落葉闊葉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耕作制度 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一年兩熟或三熟
耕地類型 旱地 水田
糧食作物 小麥 水稻
傳統交通工具 馬車 船
傳統體育項目 滑雪、溜冰 賽龍舟、游泳
4、西北地區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的沙漠分布;只有在盆地邊緣出現稀少的綠洲。這一切說明西北地區是一個以乾旱為主要自然特徵的地區。
5、青藏地區因地勢高聳而成為一個獨特的地區,由「高」隨之而來的另一個顯著自然特徵是「寒」。
6、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藏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7、除了畜牧業外,在西北地區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灌溉農業。
第六章:
1、 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人民大會堂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所在地,中南海是黨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
2、 北京皇宮的城市格局是「凸」字形的,這樣的城市格局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代表作。
3、 北京有著無數名勝古跡,長城、頤和園、天壇、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其中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
4、 為了增強國際競爭力和服務功能,北京一方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規劃和建設包括中央商務區、國際傳媒大道等在內的重點功能區,以及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建設人與環境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5、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港澳地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6、 香港和澳門是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我國政府制定了「一國兩制」政策,祖國內地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7、 香港人多地少,「上天」——建設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建設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8、 港澳地區第三產業很發達,香港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和旅遊中心。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9、 長期以來,港澳與祖國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經濟聯系,其中以香港表現得最為明顯。祖國內地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且低廉,而香港則擁有豐富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香港和祖國內地的經濟合作,優勢互補、互惠互利。
10、轉口貿易是指從一國購進商品後,不在本地銷售,而直接賣到其他國家的貿易形式,祖國內地是香港最大的轉口貿易夥伴。
11、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12、台灣島是個富饒的寶島,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島上約一半以上的土地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
13、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台灣經濟以農業和農產品為主,出口蔗糖、菠蘿、稻米、樟腦等。從60年代開始,台灣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
1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形成「三山夾兩盆」的地形特點。雄偉的天山山脈橫亘這些新疆中部,南北兩側分別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
15、新疆有大小數千個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坎兒井是一種古老的引水工程,長期為新疆的綠洲居民所利用。
16、新疆預測石油、天然氣儲量約佔全國陸地總儲量的1/3,隨著國家「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可以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並能夠緩解東部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
第七章:
1、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的東南部,海陸交通便利,被稱為我國的「南大門」。
珠江三角洲地區形成了一個包括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沿海開放城市(廣州)、經濟開放區(整個珠江三角洲)在內的多層次的開放體系。
2、 利用這里的優越條件,珠江三角洲吸引了大量海外華人的投資(珠江三角洲外資的主要來源地是港澳地區),成為了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3、 20世紀80年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其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產業擴散,引進了大量的外資,同時也引進了先進技術設備、經營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創辦了一大批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外向型的經濟。
4、 珠江三角洲生產的產品,主要是通過港澳貿易渠道,出口至東南亞、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賺取了大量的外匯。至20世紀末,這里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和日用消費品生產出口基地之一。
5、 港澳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合作以「前店後廠」為基本模式。香港利用海外貿易窗口優勢,進行市場推廣和對外銷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區則利用土地、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進行產品的加工、製造和裝配,扮演「廠」的角色。
6、 珠江三角洲地區加工製造業的發展,促進了餐飲、娛樂、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這些非農產業為當地剩餘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吸納了數百萬外地勞動力。
7、 隨著非農產業的發展和人口的遷入,珠江三角洲有越來越多的農業用地被改變為工業、交通和城市建設用地,這些非農用地與尚存的農業用地相鄰,形成了居住用地、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和農業用地交錯分布的獨特土地利用景觀。
8、 西雙版納是除海南省之外,我國原始熱帶雨林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高大挺拔的望天樹、巨大的板塊根、殘忍的絞殺植物、氣勢磅礴「獨木成林」等都是雨林特有的景觀。
9、 西雙版納生活著上千種動物,其中有亞洲象、綠孔雀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人們形象地把這里稱為「熱帶動物王國」。
10、西雙版納還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以傣族為主體的多樣性民族風情為西雙版納增添了無窮魅力。
11、長期以來,西雙版納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家和雲南省有關政策的鼓勵下,西雙版納憑借得天獨厚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使旅遊業迅速崛起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第八章:
1、世界上最大的黃土堆積區是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2、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產量下降;使溝谷增多、擴大、加深,從而導致耕地面積減少;還向黃河下游輸送大量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難。
3、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氣候較為乾旱,不僅水土流失嚴重,而且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旱澇災害是黃土高原地區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所以說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十分脆弱。
4、在黃土高原要想使社會、經濟得到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強生態建設,改善環境,一方面,採取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與建梯田、修擋土壩等工程措施相結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產活動,如陡坡地退耕還林、還草,過度放牧的地方減少放牧的牲畜數量等。
5、長江沿江地帶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帶狀」區域,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為本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區是全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地區。
6、長江沿江地帶溝通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與西部資源富集地區,構成了一個英文字母「H」的格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7、長江沿江地帶是我國重要的農業區,而且工業基礎雄厚,目前已發展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帶之一。通過眾多南北支流和交通幹道,這些經濟技術優勢可向南北輻射,使我國南北經濟成為一體。
8、長江沿江地帶擁有很多城市,中下游地區城鎮密集,上游地區城市較少,其中,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在這四個特大城市的基礎上,分別形成了以它們為中心的四個城市群。
9、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目前,自東向西已經形成了四大工業基地。鋼鐵、石油化工、汽車、輕紡等工業基地沿江分布,構成了我國東西綿延的「工業走廊」的雛形。
10、在長江沿江地帶大規模的開發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洪澇災害(長江中下游地區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水污染和酸雨。
11、酸雨可導致水體、土壤酸化,對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華中酸雨區是全國酸雨污染范圍最大、中心強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區,西南酸雨區是第二嚴重的酸雨區,華東酸雨區的污染強度低於華中、西南酸雨區。
第九章:
1、國土遼闊、區域差異大是我國的一個基本國情。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2、人口眾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是我國的又一基本國情。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經濟走向全球化的世界,我國要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在世界中求發展
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1、 我國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差異很大。根據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特點的不同,可以將我國劃分為(四)大地理區域,即(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2、 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里的(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非季風區大致包括我國四大地理區域中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3、 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界限大致通過(秦嶺)和(淮河),與一月(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體一致。
4、 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北方和南方地區的人們,在(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文化傳統)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北方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
5、 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南方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濕潤的(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多為交錯分布的(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
6、 西北地區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部、甘肅)省北部。氣候以(乾旱、半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觀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積(沙漠)分布,只有盆地邊緣出現星星點點的(綠洲)。西北地區河流很少,而且多為(內流河)。
7、 青藏地區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氣候以(高寒氣候)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稱。
8、 西北和青藏地區都是我國主要的(牧區),牧場和主要畜種有各具特色。內蒙古主要是(溫帶草原牧場);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場);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場)。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的(三河馬、三河牛),新疆的(細毛羊),青藏的(氂牛)、(臧綿羊)和寧夏的(灘羊)都是著名的畜種。
9、 在西北的(河套地區、寧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們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發展了(灌溉農業);在青藏地區的(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分布著(河谷)農業。
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1、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國際交往)中心。是我國(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的樞紐。
2、 北京舊城格局形成於(元、明)兩代,城內建築排列成(棋盤狀)狀,(皇宮)居於城市中心,是我國歷代都城規劃和建設的代表。
3、 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地處珠江下游入海口的東、西兩側,其中位於東側的是(香港),西側的是(澳門)。
4、 香港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圍200多個島嶼組成,是國際貿易中心、(運輸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務和(旅遊)中心。
5、 香港人多低少,而且(山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發展的土地資源有限。「上天」-建築高層建築,「下海」-填海造地,成為香港擴展城市用地的兩種重要方式。
6、 澳門由(澳門半島、 凼仔島和路環島)組成,(博彩旅遊業)是澳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7、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島、釣魚島)等許多小島,(台灣)島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島嶼。它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它也是一個富饒的寶島,自然環境優越,(森林、礦產、水產)等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祖國東南海上的明珠」。
8、 台灣島屬(亞熱帶、熱帶)氣候,溫暖濕潤,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甘蔗、茶葉和熱帶、亞熱帶)水果。(森林)面積廣闊,有「亞洲天然植物園」的美譽。(樟樹)是台灣最著名的樹種,(樟腦)產量居世界首位。此外台灣島還有(海上米倉、東方甜島、水果之鄉、森林之海、東南鹽庫)的美譽。
9、 從60年代開始,台灣利用自己的優勢條件,重點發展(出口加工)工業,形成「 進口——加工——出口」型的經濟。工業產品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穩步上升。其中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10、位於我國(西北)邊陲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區,這里是以(維吾爾)族、(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區。素有(歌舞之鄉、瓜果之鄉)的美稱。這里有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最熱的地方(吐魯番盆地),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1、新疆境內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北有(阿爾泰山脈),中有(天山山脈),南有(昆侖)山脈,雄偉的天山南北分別是(准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12、由於遠離海洋,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氣候(乾旱)。在(盆地)邊緣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區,分布著星星點點的(綠洲)。他們的水源主要來自(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
13、新疆(綠洲)是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這里夏季(高溫),(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合多種農作物的種植。人們利用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兒井),發展了特色鮮明(灌溉)農業。(小麥、玉米、高粱)等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基於特有的光熱條件,(棉花、甜菜和多種瓜果)成為新疆綠洲的特色農產品。
14、在沙漠廣布的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豐富,其中天然氣佔全國陸地天然氣資源總量的(22)%。隨著國家「穩定(東部),大力發展(西部)」的能源戰略決策的逐步實施,新疆有望成為中國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氣)工業基地。
15、 (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將促進塔里木盆地周圍城市、鄉村使用天然氣等潔凈能源,緩解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而帶來的(環境)壓力。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第七章省內區域
1、珠江三角洲位於 廣東 省東南部, 珠江下游,鄰 港澳 ,與 東南亞 隔海相望,被稱為我國的 「南大門」。
2、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特區是 深圳 和 珠海 ,沿海開放城市是 廣州 。
3、珠江三角洲和西雙版納都是高溫多雨的 熱帶季風氣候 ,但夏季風的風向不同。
4、珠江三角洲的產品以 港、澳 為貿易渠道,出口至 東南亞 、 歐洲 、非洲 、 美洲 和 大洋洲 等地區,20世紀末,這里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和日用消費品 出口基地。
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經濟,與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後廠」 。
6、近年來,外商投資的熱點由 珠江三角洲 轉移到 長江三角洲 。
7、珠江三角洲 加工製造業 的發展,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吸納了大量的外地
勞動力,加快了城鎮化速度。
8、我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不到 40% ,與發達國家的70%有一定的差距。
9、西雙版納位於 雲南 省橫斷 山脈的南部,南鄰 緬甸、寮國,有 瀾滄江流過。
10、西雙版納是我國除海南省以外,熱帶雨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雨林植被種類 多,有 層次性 。
11、西雙版納主要少數民族是 傣族,住竹樓,吃竹筒飯 ,過 潑水節,跳孔雀 舞。
12、西雙版納長期以 農業 生產為主,現在旅遊業發展成主導產業。
第八章跨省區域
1、黃土高原是世界上 最大的 黃土分布區,關於黃土高原的形成普遍認可 風成說 。
2、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 ,南至 秦嶺 ,北抵 長城 。黃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觀的有 黃土塬 、 黃土梁 、 黃土峁三種。
3、黃土高原地面 破碎, 溝谷 密度大, 平地 少,斜坡多,溝谷兩側常見 直立的陡崖。
4、黃土高原的黃土結構 疏鬆,多 空隙、 垂直方向的裂隙,許多物質 易溶於水。
5、黃土高原屬於 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在 7、8月,多 暴雨 。
6、黃土高原地面光禿裸露,缺少 植被 的保護,由於人們不合理的 開墾 、采礦、 修路 活動,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
7、一般來說,地面坡度越 大,坡面越 長,降水越 多 ,降水強度越 大 ,地面植被越 少,水土流失越嚴重。
8、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帶走了地表 肥沃的土壤,使 農作物 減產;使 溝谷 增多、擴大、加深,導致 耕地面積 減少;還向 黃河 輸送了大量的泥沙,給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的困難。
9、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是 黃土高原 、 四川盆地 、 雲貴高原。
10、黃土高原地形 破碎,氣候 乾旱 ,水土流失嚴重,多發 自然災害。
11、黃土高原主要的自然災害是洪澇,並引發 泥石流、滑坡、塌陷多種地質災害。
12、黃土高原的治理採取 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結合的方式;合理安排 生產活動;另外,嚴格控制 人口增長,解決人地矛盾,也是根本的治理措施。
黃土高原地區的主導產業是 能源工業。
13、長江沿江地帶西起 攀枝花,東到 上海,東西狹長的「帶狀」區域。
14、長江沿江地帶地勢 低平 ,地形以 平原 、 低山丘陵 為主;氣候屬於 亞熱帶季風氣候,高溫多雨;受地形、氣候影響,河網密布,湖泊眾多,是我國 地表水資源 最豐富的地區。長江沿江地帶還有豐富的水能、森林、礦產、水產、耕地資源,資源豐富。
15、長江沿江地帶溝通 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和 西部資源富集 地區,是承東啟西的紐帶。
16、 長江是沿岸城市得以建立和發展的生命線。其中 上海 、 南京 、武漢、 重慶四個特大城市,是區域的 經濟、 文化 、 交通 中心,對區域經濟發展起著強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17、上海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是全國最大的 商業 中心,工業 中心,最大的 港口,重要的金融、科教中心,對長江三角洲、長江沿江地帶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起帶動作用。
18、長江沿岸是我國高度發達的綜合性工業地帶。自西向東形成了以 攀枝花、 六盤水為中心的鋼鐵、煤炭工業基地;以宜昌、重慶為中心的電力、 冶金工業基地;以武漢為中心的 鋼鐵、 輕紡工業的重要基地;以滬寧杭等城市形成的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19、我國長江沿江地帶有 上海、 南京、 武漢和重慶 汽車摩托車 基地,構成了沿江汽車工業走廊。
20、近年來,由於長江上游地區 毀林開荒 ,陡坡墾殖,造成 森林 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是土壤肥力下降,並淤塞了 河道 、水庫、 湖泊,加劇了下游地區的洪澇災害。
21、長江中下游地區 是長江流域洪澇災害最集中、最嚴重、最頻繁的地區。
22、酸雨使一種 大氣 污染的現象,PH值小於5.6的降水成為酸雨,酸雨對水土、植物、建築物造成腐蝕性危害。我國主要的酸雨區有 西南 、 華中、 華東酸雨區,其中 華中 是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區域。
23、我國的基本國情是 國土遼闊 、 區域差異大; 人口眾多、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低 。
24、三北防護林地跨 西北、華北 、東北,是世界規模最大的生態防護林。
25、人類面臨的主要的問題是 人口、 資源 、環境 等問題。
『柒』 地理期末考試復習資料。(八年級)
八年級地理下冊復習資料
第五章 中國的地域差異
第一節 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
1、秦嶺 ——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①它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②大致相當於我國冬季0℃等溫線;③是我國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致通過的地主;④是我國半濕潤地區和濕潤地區的分界線;⑤是我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
2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第二節 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
1、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界限大致通過,與一月(0)度等溫線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大體一致。
2、北方農田多為旱地,以種植小麥、大豆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交通運輸以陸路運輸為主。南方多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等為主,熟制一年兩熟或三熟。交通運輸以水運為主。
5、北方地區的地形以為主。氣候類型。
6季風氣候。成都平原素稱「天府之國」,長江中下游平原是富庶的「魚米之鄉」,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7、的熱帶雨林、石林的喀斯特地貌,瀘沽湖畔的原始婚俗。
8
第三節 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1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氣候乾旱,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內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場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2和南疆的石油、石嘴山的無煙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在全國都站重要地位。
4、 青藏地區: ①橫斷山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和阿爾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積25%,人口不足1%);②主要河湖有:長江、黃河、瀾滄江、雅魯藏布江、恆河、印度河發源於此;③農作物主要有豌豆、小麥、油菜等,雅魯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較低的地區,分布著河谷農業。;④主要牲畜有 氂牛(高原之舟)、藏綿羊、藏山羊;⑤主要少數名族:藏族,信奉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布達拉宮是藏族人民禮佛聖地,也是拉薩市的標志。⑥交通以拉薩為 中心,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改寫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⑦聚寶盆——柴達木盆地(鹽、石油、天然氣、石棉、鐵、錳、鉻、玉石資源豐 富)
第六章 認識區域:位置與分布
第一節 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1、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簡稱「東北三省」; 自南向北跨暖溫帶、中溫帶和寒溫帶,主要位於中溫帶; 位於我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 ②位置:東、北兩面與朝鮮及俄羅斯為鄰;西接內蒙古自治區;南連河北省,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是廣闊的平原。
3、氣候特徵 :屬溫帶季風氣候 (1)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暖短暫(2)降水多集中在夏季 (3)冬季降雪較多,地表積雪時間長,是我國降雪較多的地區 2.氣溫、降水的空間分布 (1)冬季南北氣溫差異明顯 (2)年降水量大致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4、 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長白山植被的垂直變化為例 p30圖(1) 從山麓到山頂,植被的垂直變化是:針葉林和落葉闊葉混交林→紅松、落葉松、雲杉→岳樺林→高山苔原。植被出現垂直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因海拔的影響,氣溫從山麓到山頂逐漸遞減。 (2)長白山東南側位於夏季風的
迎風坡,降水相對較多;西北側位於夏季風的背風坡,降水相對較少。因而,同一座山體兩側的降水量會有明顯不同。(3)玲玲所在的一側是山體的東南側。東南側為迎風坡,降水較多,同一植被帶的分布上限比西北側要略高一些。
第二節 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1其中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
2、東北地區有之別稱。這里的「關」指的是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的。闖關東造成了東北地區人口的急劇增長。
3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分布較廣,是東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
4、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於滿族女性傳統的旗裝。
5、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中,
6、在東北地區是中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集中在特別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濱綏芬線(哈爾濱—綏芬河)沿線地區。
7、東北地區主要城市有哈爾濱、長春、吉林、沈陽、大連、鞍山等。北部中心城市,工業發達,是重要鐵路樞紐;中部中心城市長春,是中國著名的汽車製造基地,鐵路車輛製造也有較大規模;南部中心城市沈陽,是該地區最大的綜合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第三節 東北地區的產業分布
1、農業生產條件:土地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濕潤,農業生產條件較好。
2、主要農作物及分布:(1)、糧食作物:大豆、玉米、水稻和小麥。其中玉米種植發展很快,以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相對集中。東北地區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2)、經濟作物:甜菜、花生、亞麻。黑龍江省是中國的甜菜主產區之一,甜菜生產集中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3、 重工業基地:a、工業發展的優勢條件:較好的工業基礎。b、主要工業部門:(1)依託豐富的煤鐵資源,東北地區重點發展的工業部門有鋼鐵、機械、汽車(2)隨著大慶遼河等油田的開發,石油化學工業迅速崛起。(3)進入21世紀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和輕紡工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c、工業發展歷 程:(1)過去:傳統老工業是東北地區的支柱產業,在全國占據優勢地位。(2)20世紀90年代以來:傳統工業優勢地位下降,經濟發展困難。(3)目前: 加快產業機構調整,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提升。
第七章 認識區域:聯系與差異
第一節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國際樞紐功能
1、地理概況: 香港特別行政區地處南海之濱,珠江口的東側,北與廣東省 市相連。由新界三部分組成。
21/6 。
3、為了彌補城市建設用地的不足,長期以來,香港一直在大規模地填海造地。4、政策和制度: ①政策: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②制度:保持資本主義制度,50年不變。
5、發達的交通運輸 (1)香港成為世界重要的交通運輸中心的原因:p44 (2).香港與內地的聯系也相當便利,主要體現在哪些運輸方式?p44
6、 先進的現代服務業 :(1)香港的旅遊業(薈萃東西方文化,旅遊業十分發達)列舉主要的旅遊景點: 洲最大的海洋公園、宋城、世界最大的青銅坐佛、香港迪士尼樂園 。(2)香港的信息產業(重要的國際信息中心)有享譽全球的會展中心、擁有先進的電信系統、報業、電視、廣播等都很發達。(3)香港的教育業(教育發達) 主要的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
7、國際經濟貿易中心 :(1)、位置的優越性:香港地處西太平洋的樞紐位置,是世界上重要的國際經濟貿易中心。(2)多元化的經濟結構:憑借背倚祖國內地和面向國際市場的優勢,以及合理的政策和良好的
管 理,香港逐步形成了以國際貿易為基礎,以金融業、房地產業、加工製造業和旅遊業為支柱的多元化經濟結構。 (3)全球最具競爭力和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香港回歸以來繼續保持金融、貿易、航運 中心的地位。 (4)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港。 對外貿易已成為香港主導產業。 (5)、香港商業發達,被譽為「購物天堂」 。(6)香港是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在地理位置上,與紐約 、倫敦 「三分全球」。
第二節 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旅遊文化特色
1、位置與范圍:位於珠江口西南,背靠珠江三角洲,由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組成 。澳門陸地變化方式:填海造地。
2
3、 ,平均氣溫20度,氣候宜人,環境優雅有「之稱。
4、澳門旅遊:尤為著名(澳門重要標志)第三節 珠江三角洲區域的外向型經濟
1,與東南亞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海陸交通便利,是中國的「南大門」。珠江三角洲區域,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由沿岸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9個城市組成。
2、是中國目前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商品種類最全、到會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
3、主要城市:廣州別稱「羊城」,是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中心城市,是著名的僑鄉,華僑人數居全國各城市之首。深圳是中國第一批經濟特區之一,是中國重要金融中心、商貿中心、信息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綜合競爭力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
第四節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內外聯系
1、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是中國最大的河口三角洲。頂點在江蘇鎮江附近,往東抵海濱,往南達杭州灣,往北到通(州)揚(州)運河,包括江蘇省東南部、上海市及杭(州)嘉(興)湖(州)地區。
2、 農業歷史悠久,農業生產水平高,是舉世聞名的「」。 3、長江三角洲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洋運輸,內海運輸 。
4、「滬寧杭」指上海、南京、杭州「蘇錫常」指蘇州、無錫、常州「杭嘉湖」指杭州、嘉興、湖州
5、 城市:(1)長江三角洲區域的核心——(2)長江三角洲區域北翼的中心城市南京,是江蘇的省會,有「六朝古都」的美譽,南京港是中國內河航運第一大港。蘇 州是中國著名的外向型高科技產業基地,「百戲之祖」崑曲的發源地崑山市,中國第一水鄉周庄。(3)南翼中心城市——杭州,浙江省省會,加工製造業發達,以 機械、電子、紡織、食品為支柱產業。號稱「中國絲都」:絲綢織造業歷史悠久,是著名的旅遊觀光城市,西湖以秀麗的湖光山色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享譽中外。
第五節 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的差異與聯系
1、長株潭城市群的主要城市:長沙、株洲、湘潭。長株潭城市群位於湖南省東部,地處湘中丘陵地區。三市是湖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區域,呈三足鼎立之勢,連接三市的河流湘江。
2、三市之間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河運。
3、三市的發展差異
4、 三市的發展聯系(1)現代化的交通運輸加強了三市之間的聯系。(2)加強一體化建設:注重避免特大城市常見的「城市病」,把各自的長處整合成城市群的發展 優勢。(3)建設「兩型社會」:2007年,長株潭城市群被國家批准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第八章 認識區域:環境與發展
第一節 北京市的城市特徵與建設成就
1、地理位置:位於傾斜,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均屬於海河水系。
潮白河等,均屬________水系。
2、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高溫多雨,(七、八月常有暴雨),秋季晴爽宜人,冬季寒冷乾燥。
3、(1)北京是全國的(2)北京是著名古都,薈萃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人文景觀,是世界上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最多的城市,包括故宮、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天壇、頤和園和十三陵等6處世界文化遺產。
3、 城市建設成就:(1)、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北京注意保持舊城基本格局和原有風貌,重要的古建築、園林和特色街區得到保護和修繕。(2)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 規模最大的城市中心廣場。(3)北京現已成為中國及至亞太地區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城市環線,高速鐵路,國際機場組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4)憑借 獨特的政治、文化地位,北京已發展成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國際會展中心。(5)中關村是著名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區。(6)北京成功舉辦了第29屆夏季 奧運會。
第二節 台灣省的地理環境與經濟發展
1、台灣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島為主體,澎湖列島、赤尾嶼、蘭嶼、綠島等200多個島嶼。台灣島是我國第一大島。
2、 (1)台灣島地形以為主,山脈集中分布在中部和東部,3952米)是中國東部的最高峰; (2)台灣地處歐亞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是地震多發地區。(3)台灣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每年6~10月常受台風侵襲。 (4)台灣島河流水流湍急,水能資源豐富,濁水溪是島內最長的河流。(5)台灣島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樟、紅檜、扁柏等。礦產資源多樣,主要有煤、石油、 金、銅、硫磺等。周圍海域的水產資源也很豐富。
3、近年來,台灣省農牧業生產專業化、企業化水平不斷提高,糧食作物和甘蔗等經濟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與花卉等園藝作物比重迅速上升。
4、台灣省基本上建立了以加工製造為主體、以電子信息產業為支柱、部門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門類有電子、家電、食品、服裝、機械等,每年有大量工業製成品出口
5、台灣島交通運輸發達,環島建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最大的機場是國際機場,主要港口有高雄、基隆等。
6、台灣省旅遊業發達,鐵路。
7、 人口與城市:(1)台灣居民以漢族為主,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 (2)高雄和台南等。 台北市是台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台灣省最大的城市。工商業發達,風景秀麗。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 高雄市是新興的重化工業基地,也是台灣省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主要工業部門有石油、電力、冶金、化學工業、造船等。台南市是台灣省最早興起的城市,也是重要的漁港和食品工業基地。市內赤嵌樓始建於年,為台灣著名的古跡。
第三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地理概況與區域開發
1、新疆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單位。8個鄰國,有利於對外開放,加強與鄰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發展邊界貿易等。
2、地形以山地和盆地為主。自北向南依次是脈(三山夾兩盆)。以天山為界,新疆分為南疆和北疆。
3、新疆氣候氣溫年、日較差大,
4、、新疆唯一的外流河,也是我國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河流補水主要依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
5、新疆土地資源豐富,土地類型多樣,人均土地擁有量多。草地資源豐富,耕地數量有限。礦產資源豐富
『捌』 我現在初二,本周六就要地理會考了,怎樣才能最有用的復習地理
1 經常把課文內容與圖對照,加強地理的空間概念感;2 考察考生的能力常用文字、圖表,更多用圖,因而要提高讀圖能力。3 多年了解自然條件,了解地理位置,范圍,組成、海岸線、地形單位及分布、地勢、地上河、湖泊、氣候情況、自然資源。4 死 背硬記地圖最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