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形特徵從哪些方面描述
描述地形區的空間分布特徵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不同類型地形區的空間格局,二是山脈的走向。
對區域自然地理的整體描述:從地形、氣候、植被、水文、土壤等方面入手。
對地形特徵的描述:一般包括地形組成、地勢特點、地表形態、地形分布幾方面入手。
2. 地形類型有哪些
從地形角度來看,我國的「地形特徵」可以描述為「我國地形類型復雜多樣,以山地、高原地形為主,山區(丘陵、山地以及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從地形單元來看,我國主要的高原地形區包括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雲貴高原,主要的盆地地形區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主要的平原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主要的丘陵地形區包括山東丘陵、遼東丘陵和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兩廣丘陵和浙閩丘陵)。
我國是一個山地分布十分廣泛的國家,從山地走向來看,我國主要山地的走向分為兩類,第一類是東西走向的山脈,包括北列的天山和陰山,中列的昆侖山和秦嶺,南列的南嶺;第二類是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包括西列的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中列的長白山和武夷山,東列的台灣山脈。此外,我國還包括南北走向的山脈,如橫斷山脈、賀蘭山和六盤山等;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如阿爾泰山、祁連山、小興安嶺和大別山等;還有巨大的弧形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
我國主要山脈分布圖
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是具有特定特徵的地表形態,我國從低緯到高緯,從沿海到內陸,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巨大,擁有多種地貌類型。首先是「黃土地貌」,分布在我國的黃土高原地區,地表呈現千溝萬壑、溝壑縱深的特徵,是深厚黃土層受到長期強烈流水侵蝕作用而形成的,是我國特有的地貌類型。其次我國主要的地貌類型還有主要分布在雲貴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在我國西北乾旱地區的「雅丹地貌」、分布在我國南方濕潤地區的「丹霞地貌」。
黃土地貌
此外,在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這里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並且分布著大量的高大山脈,是我國山嶽冰川分布數量最多的地區,從而形成了許多「冰川地貌」,包括角峰、U形谷和冰斗等。我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這里分布著許多的「海岸地貌」,包括海岸沉積和海岸侵蝕地貌兩類。我國擁有許多的大江大河,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區,比如在長江、黃河的中下游地區分布著大量的「流水沉積地貌」,在河流入海口還分布有「三角洲地貌」。我國地貌類型十分復雜多樣,不過也有一些地貌類型在我國基本沒有分布,比如「峽灣地貌」在我國就沒有分布。
3. 高中地理知識 如何描述地貌特徵
思路:地形類型+分布位置+面積比例+地勢。如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西高東低。
4. 地理的地形類型什麼意思
名詞解釋: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狀態。按其自然形態可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
名詞詳解: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如地形圖一般指比例尺大於1:100萬著重反映地表形態的普通地圖,而地貌圖則是一種主要反映地貌形態——成因或某一地貌要素的專題地圖。在測繪工作中,地形是地表起伏和地物的總稱。地形起伏的大勢一般稱為地勢。
地表形態起伏的高低與險峻的態勢。包括地表形態的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差或坡度的陡緩程度。不同地勢往往由不同條件下內、外動力組合作用形成。人類對地勢的利用表現在工程水利、建築和軍事等許多方面。
地形【topographyf】指的是地物和地貌的總稱。
(1) [land forms;physical contours;general configur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topographic]
(2) 包括地勢與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的位置在內的地表形態
(3) 地形是地物和地貌的統稱
5. 地理上一般從哪些方面描述地形特徵
從地形類型及其分布和地勢起伏情況下手。如:我國地形特徵是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地勢西高低,呈階梯狀分布等。
6. 陸地地形類型與特徵
陸地地形
地表各種高低起伏的形態,總稱為地形。為了區別,人們根據高度和形態特徵的差別,將陸地地形分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基本類型。
陸地地形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共5張
陸地地形
特徵
高原
高原(Plateau)是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區,地勢相對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廣闊地區,邊緣陡峻。
黃土高原
平原
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平坦廣闊,海拔低、起伏小、較平坦。[1]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平原
山地
海拔較高,峰巒起伏,坡度陡峻。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上。
山地
丘陵
海拔較低,起伏不大,坡度較緩。
丘陵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
塔里木盆地
陸地海撥地形:
地形
關於「陸地地形」的教材分析
課文在講述五種地形的形態時,沒有對每種地形的形態作具體描述,更沒有採用定量描述的方法,只是結合地形景觀圖,從海攏高低和地面起伏狀況兩方面作了簡單的比較。這樣編寫的意圖是:(1)考慮到初一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適當降低了難度;(2)加強教學內容和直觀性,不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這些地形的定義,而是側重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這一部分內容出現的地理概念,除「山系」外,都是學生在小學已經學過的知識;出現的地名,今後分區地理中還會再現,這里不必要求學生都記住。
關於「陸地地形和海底地形」的總體教材分析
前一節概述了地球的海陸面貌,本節則對地球的面貌作具體的描述。地形是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形態,它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它是影響自然環境及人們生活、生產活動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形這一節內容是重要的基礎知識。
7. 怎樣描述一個地區的地形地勢特徵
描述地形地勢特徵:
①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典型用語:以× × 地形為主 。
②地勢起伏狀況、地形傾斜方向和走勢、區域極值(地勢最高值、最低值)。
典型用語:× × 方向高,× × 方向低。
③(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空間排列方式。
④海拔狀況,(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五種突出地形是平原、高原、丘陵、盆地、山地,除高原之外都有不同級別。這些地形有一級類型與二級類型之別。它們在相鄰的同級形態上是彼此不同的,相鄰的含義本身就排斥包容,例如四川盆地相鄰的四周是高原和山脈。
按照地貌形態的空間規模差異,可以把地貌形態分為若干個不同的空間單元。
1、星體地貌形態:佔有整個地球,是最大的地貌形態,包括大陸和海洋兩個單元。
2、巨地貌形態:佔有數萬到數十萬平方公裡面積,包括山系和平原等單元,比如喜馬拉雅山系、巴西高原。
3、大地貌形態:佔有數百至數千平方公裡面積,包括單獨的山脈和盆地。
4、中地貌形態:佔有數十到數百平方公里,比如獨立的山峰。
5、小地貌形態:佔有數平方公里到數十平方公里,比如溝谷、河谷、新月形沙丘等。
6、微地貌形態:從數平方厘米到數平方公里,是復雜地貌形態的最小單元,比如窪地、淺溝等。
8.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
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類型:陸地五種地形類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 盆地等;指出該區域主要地形構成,答題語言「以____地形為 主」。
(2)地勢起伏狀況:整體海拔;地勢起伏狀況,答題語言「___ 高___低」。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特殊地形地貌:例如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黃土地貌等。
(5)海岸線狀況(靠近沿海的地區)描述性詞語如海岸線平直或曲折,描述圖示區域的主要地形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