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以豫劇為 特色的省區 地理題
以豫劇為 特色的省區——河南省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據文化部統計,全國文化部門直接管理在編的豫劇表演團體就有220多個,豫劇已成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業余豫劇團更是不計其數。除河南省外,京、鄂、皖、蘇、魯、冀、晉、陝、甘、蜀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豫劇在台灣舞台上與歌仔戲、京劇呈三足鼎立局面。
② 豫劇現在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怎樣
豫劇是河南的第一大劇種,同時也是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它以河南話為語言基礎,具有濃重的河南地方特色。唱腔好聽,好學,好唱,劇情通俗易懂,整體亦俗亦雅,曾在香港演出被當地媒體這樣與國劇京劇比較「京劇是城市小姐,豫劇是農村姑娘」,非常的形象貼切。也正因此豫劇受到普便歡迎。不僅在本省,在全國甚至海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且一度是全國第一大劇種。無論劇團數量、劇團分布,還是從演出人員、演出場次上來講都一直是全國之最。
而就是這樣一門優秀的傳統藝術,在這個經濟迅速增長,意識形態飛速變化的時代又是處於一種怎樣的生存處境呢?它的發展前景如何呢?
正是懷著這樣的疑問,我,於宏渤,張博,陳宇,謝文飛,王一航六人來到河南鄭州、開封,進行為期兩周的豫劇調查,通過采訪了三個劇團,鄭州開封的各個年齡段的群眾,做了共617份問卷調查,對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有了一定的認識,現分成五個方面說明如下:
一, 從豫劇團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上來說明
在我國劇團有兩種存在形式,一種隸屬於政府,一種屬於民營。隸屬於政府的又根據財政上是否完全依靠政府分為全供和差供兩種;民營的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發組織的非營利性團體,一種是以贏利為目的的劇團。我們實踐期間一共采訪了三個豫劇團,一全供,一差供,一民間非營利組織。現一一說明:
先說河南省豫劇三團,它是省級劇團,以排演現代戲為主,以銳意改革著稱,在全國享有盛譽。它屬於前面所說的差供類型,這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三團的經濟效益並不好,而我們的采訪也印證了這一點。經濟效益不好,一方面,也是最為根本的一方面,是因為豫劇身為傳統戲劇在現代市場中薄弱的競爭力,演出少,演出收入低。而連省劇團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可想其他的市級劇團、縣級劇團境況恐怕更糟了。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作為一個行政部門,豫劇團在很多時候是政府的代言人,很多時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政府宣傳政策,反應時政,來排那種經濟效益不好但社會效益好的戲,這便加重了劇團原本就沉重的經濟負擔。於是,在劇團發展中,如何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成了一個重要課題,然當前尚沒有公認的解決之道。
而最近,國家也加大改革力度,催促豫劇三團等省劇團拿出具體的改革舉措。據稱要將三個省劇團合並,推向市場。
再說鄭州市豫劇院,它是市級劇團,屬於全供,是在2000年由鄭州市豫劇團與鄭州市豫劇二團合並而成。這些同時也表明了,鄭州市豫劇院的經濟效益相對於河南省豫劇三團要差些,要靠政府財政才能「吃飽」,這同時也有賴於鄭州市財政充裕。若是財政上不寬裕的地方,它的劇團情況恐怕就不妙了。而其經濟效益不好的原因,與省劇團基本一樣,但比之於省劇團,演出機會、費用要低,情況自然要遜一些。
然後是河南省夕陽紅戲迷豫劇團,它屬於民間組織,是有一些豫劇戲迷自發組織起來的,每周周日會固定的在鄭州市人民公園進行免費演出。這些豫劇戲迷有不少是從專業劇院里走出來的。劉團長就是這樣,她原來在一個地方劇團做專職演員,劇團因為效益不好解散後便走出來到鄭州做生意,但放不下唱了十多年的戲,便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組織了這個劇團。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許多地方劇團經濟效益不好,地方財政補貼跟不上的話就難免合並或解散。據稱,商丘市原有一百多公辦劇團,現已只剩十幾個了。於是,很多豫劇演員另謀出路,而把唱戲作為一種業余愛好。像夕陽紅戲迷豫劇團這樣每周末進行免費演出,服務自己,服務大眾,服務豫劇事業。而每次演出都會吸引很多人觀看,顯然,對這種形式,大家也是喜聞樂見。
最後要說一下贏利性質的民營劇團,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如《小皇後》豫劇團,靠著自己在市場上的打拚,已自負盈虧,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民營劇團雖規模小,未成氣候,然其成功經驗,是值得公辦劇團認真學習的。
總體來說,豫劇團的生存狀況不容樂觀,發展前景不明朗,偏於不好。且縣級的必市級的差,市級的比省級的差。在這種境況下,它既需要政府的扶持資助,又需要政府放權,走向市場,將內在機制搞活,使之漸富競爭力。
二, 從政府豫劇事業發展的協助方面認識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政府一直在豫劇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定方針引導豫劇事業發展,從財政等方面扶持豫劇團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社會變革、豫劇漸處弱勢的過程中,通過合並重組劇團來維持劇團的正常運作,豫劇事業的正常健康發展。更採取了不少措施來推廣豫劇,其中不乏有顯著成效的。
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河南省電視台《梨園春》欄目的推出了。它於1994年創辦,那幾年全省的豫劇發展事業正處於低潮,大家都忙著改革開放,抓經濟增長,聽戲關注戲曲的人越來越少。而《梨園春》的強勢出現改變了這樣的狀況,多少有些力挽狂瀾的意味。特別是在1999年全面改版後,以特色的戲迷擂台賽引起了全社會的轟動,收視率最高可達35.7%,繁榮了豫劇市場。它提供了一個平民舞台,並以豐厚的獎品吸引著社會大眾的參與,《梨園春》成立期間收到觀眾來信數百萬封,報名參加擂台賽的有五萬餘人,其中不乏民間高手,豫劇界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隨後又推出少兒擂台賽,更是聚集了一大批有才華有天賦的少年。如此,就有了相當數量的有著戲曲細胞的人通過《梨園春》入了豫劇的道,不管今後他們是否入這一行,他們都可以成為是這一行的儲備力量,有他們的存在,豫劇即使衰敗了,也有著復興的巨大潛力。這幾年來,《梨園春》更是通過與各省衛視合辦戲曲晚會將豫劇再次強勢的推向了全國各省,更通過《梨園飛歌》大型戲曲交響音樂會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成功舉辦將豫劇首次推向海外。它的出現,是現代電視媒體與傳統藝術的完美合作,為河南的豫劇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全國的戲曲事業的發展的作用也同樣不容小視。
近年來,有些地方推出了一項政策,在一些學校試點,開設豫劇選修課,從小培養他們對豫劇的感情,同時讓河南人了解河南特色文化,讓喜歡豫劇的同學有機會學習。這一舉措,根據我們調查問卷顯示有79%的人表示「有必要,支持」。相信這項政策若在全省普遍實行,定會為豫劇的傳承推廣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今年,鄭州市政府推出一個名為「綠色周末」的活動,就是在周末,各豫劇團來到大學校園進行巡迴演出。旨在將豫劇帶到高校,帶給大學生,帶給年輕一代,讓他們了解豫劇,了解河南特色文化。據孫院長稱,該活動在高校及社會上引起的而反響很不錯。
另外,由於今年是建國六十周年,河南省及鄭州市都推出迎國慶六十場戲的活動,鄭州市已進行了幾十場了,反響不錯,此舉勢必對豫劇的推廣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 從豫劇人才培養角度認識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豫劇的人才培養是一個艱難長期的過程。一個豫劇演員從培養到演出一般要花上3到5年,期間,訓練還會很苦,到學成後就業情況又不好,於是藝校中學戲的人越來越少。等到現在的這批演員退休,人才接不上,出現斷層,這樣的推理已讓越來越多關心豫劇的人心生憂慮了。
在前面已經說過,《梨園春》已成功吸引了一批有著戲曲天分的人學習了豫劇,成為了業余的豫劇演員。那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讓他們入這一行,成為專業的演員呢?這也就要求豫劇要先成長為一個具有誘惑力的職業。說白一點,就是待遇要好,至少跟其它豫劇演員能從事的工作比較,相差不很大。這樣,面對諸多現實問題,他們才有理由去說服自己選擇豫劇行業。但面對豫劇行業普遍的不景氣,經濟效益差,如何提高待遇呢?我們知道,待遇其實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所謂虛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該職業的社會聲譽;所謂實主要指物質待遇,比如工資、福利等。其中只有工資與經濟效益有著緊密的關聯。所以,相機的改變各項待遇所佔比例而得到一個綜合的高待遇,應並不是一件不能辦到的事。
四, 從觀眾的角度認知豫劇的生存現狀和發展前景
從對鄭州,開封六百多人的問卷調查及訪談,我們可以綜合得出以下信息
好的信息有:
1, 河南省現在擁有豫劇愛好者的家庭所佔比例依然很大,為72%,河南的豫劇觀眾量依然相當可觀,為總人數的68%。(第三六題)
2, 「接觸豫劇集會多」的人多選擇認為「豫劇好聽」,認為「豫劇好聽」就會「偶爾看或經常看豫劇」,尤其是青少年。這就告訴我們,通過加大豫劇的傳播、推廣力度,就會能夠讓更多的青少年接受豫劇,喜歡豫劇,成為豫劇的觀眾。(第四五六題)
3, 豫劇現代戲中一些經典曲目的普及程度還是相當高的。(第九題)
4, 將時尚的流行元素引入豫劇中是大家所能接受的一種改革方式。並且
65%的人認為現在的這種改革保留了豫劇的內涵。(第十一十二題)
5, 過半數的人對豫劇的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
壞的信息有:
1, 青少年接觸流行歌曲的機會更多,喜歡流行歌曲的人數占總人數的絕大部分。遠高於喜歡豫劇的。
2, 豫劇的觀眾絕大部分仍只是中老年,青少年觀眾少。
五, 豫劇的自身改革
根據與河南省豫劇三團的陳新理導演、孔民編劇、張俊傑導演和鄭州市豫劇院的孫書傑副院長交談我們了解到,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觀眾迅速改變的口味,古老的豫劇,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改革。從舞檯布景到唱腔舞功,都在不斷的引入新元素,不斷的創新。比如引入西方蒙太奇表現手法,引入西方樂器,將抽象化的舞台表現形象化,將傳統戲曲的個人講故事模式轉變為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等等。這些改變,每一項都凝結著豫劇工作者數載甚至是數十載的心血。成績的背後是他們不斷摸索,是他們頂著觀眾的指責、否定,汲取教訓,不斷創新的結果。然而,改革無止境,探索還在繼續,比如孔民編劇提出要上豫劇也搭乘科技的列車發展,比如如何適應城市人群,青少年的口味,如何讓豫劇在保留古老神韻的基礎上擁有時尚的面孔,等等。
一些意見
最後是對以上五方面出現的問題的一些建議
一:1,采訪中在談到公辦豫劇團將來的發展時,省豫劇三團和鄭州市豫劇院孫書傑孫院長都指出劇團應該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走向市場。即是,既要將豫劇團作為一個企業來發展,讓其擺脫行政體制上的束縛,自由自主的到市場之中去歷練,去搞活內在機制,去增強競爭力,又要在多方面給予豫劇團以扶持。畢竟豫劇團現在在市場競爭中尚處於弱勢。直接交給市場任其發展,無疑時機尚不成熟。恰當的做法應是政府要再予以幫助,逐步放手。而具體怎樣幫助,要根據自己情況,因地制宜,結合自己優勢而定。
2,劇團未必只能靠演出獲得資金,還可以與企業建立鬆散型的互惠關系,宣傳企業品牌,為劇團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3,劇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不矛盾,只要有觀眾,不需要通過門票,而通過相應的特色經營,照樣可以達到經濟上收益的目的。
4,豫劇屬於河南特色,可以與旅遊產業合作互惠。
5,發展豫劇產業多方位經營,比如著力建設戲曲茶座娛樂場所。
6,支持鼓勵像河南神夕陽紅戲迷豫劇團這樣的民間劇團,它們對豫劇的推廣普及很有作用。
7,借鑒民營演出團體的成功經驗,在公辦劇團中引入競爭機制,調動演員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提高演技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力,讓公辦劇團成為發展豫劇文化產業的扛大旗者。
二:如調查問卷中大眾之見,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豫劇團的工作,給予豫劇團更多的自主權。
三:待遇其實可以分為虛實兩種。所謂虛主要指精神待遇,比如該職業的社會聲譽;所謂實主要指物質待遇,比如工資、福利等。相機的改變各項待遇所佔比例,給豫劇演員一個高待遇,吸引人才入豫劇這個行。
四:加大豫劇的推廣普及,讓小學生選修豫劇,增大青少年對豫劇的接觸機會,培養他們對豫劇的感情,對中原文化的感情。
五:1,希望豫劇的改革時刻以觀眾需求為基礎,以新時代為依託,將古老的豫劇保留神韻卻有面貌全新。
2,對於不適應時代的而古老豫劇藝術特色,也要盡全力保存,那是我國古代社會的活化石。
最後,衷心希望各行各業為豫劇的傳承復興所做的努力不會白費,豫劇的明天會更好!
北京科技大學——豫劇調查團
③ 豫劇流行於華北,華中,西北等十幾個省區 對嗎
豫劇(英文:Yu Opera)起源於中原(河南),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民營豫劇團不計其數。
④ 中國戲曲所反映的地理,人文特色
京劇的主體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更偏於民間文化或曰底層文化,即使它因滿清帝後及八旗王公青睞有加而迅速繁榮,也不足以改變美學上的這一特質。當然,恰因基於民間趣味的京劇從清末直到整個20世紀獲得了此前所有民間藝術從未有過的地位,它也從藝術本體的層面,最大限度地擴展了民間文化與美學的影響,提升了民間趣味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地位。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所以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⑤ 豫劇起源於河南,但為什麼山東人也如此偏愛
山東人的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豫劇的元素,閑暇時間總要去聽一下豫劇。甚至會讓人,有一句其實起源於山東的感覺。為什麼山東人會如此喜歡豫劇呢,其原因就是豫劇中的五大名旦中有兩個人是山東的人,所以山東的豫劇水平比較高。再加上山東的戲劇院僅次於河南,地區環境的熏陶讓山東人越來越熱愛豫劇,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山東人對豫劇有很深的歸屬感。
三、豫劇的歷史意義豫劇是我國五大戲劇之一,因為豫劇表演團在各地都有存在,所以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豫劇藝術文化的發展。豫劇是我國自古以來對藝術的表現形式,豫劇通過鏗鏘霸氣的唱調,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歡迎。豫劇同樣也是我國非物質文化中重要的一個部分。
⑥ 豫劇的分布地區在哪裡
一、豫劇的分布地區:
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二、豫劇簡介: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所以稱豫劇。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
三、豫劇劇目: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1000多個,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於歷史小說和演義。如封神戲、三國戲、瓦崗戲、包公戲、楊家將戲和岳家將戲,還有很大一部分描寫婚姻、愛情、倫理道德的戲。新中國成立之後,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使豫劇事業又有了新發展。如《朝陽溝》、《小二黑結婚》、《人歡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試夫》、《蘋果,紅了》、《淚灑相思地》等等。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春秋配》、《對花槍》、《三上轎》、《宇宙鋒》、《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打金枝》、《三哭殿》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其中《花木蘭》、《花打朝》、《穆桂英掛帥》、《梵王宮》、《洛陽橋》、《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風雪配》等幾十部均攝製成影片。
進入21世紀,豫劇又涌現出了許多新作品,如《鍘刀下的紅梅》、《常香玉》、《新白蛇傳》、《村官李天成》、《程纓救孤》、《清風廳上》、《香魂女》等。
⑦ 豫劇假聲與京劇假聲位置有何不同
1、京劇從它娘胎里出來後,從南方來到北方,落戶北京。在它成長的過程中,受到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及京城百姓的歡迎與呵護,養就了它高雅的氣質。而豫劇是從密不透風的高粱棵里,或在空曠的靠山坡里,勞作的漢們吼出來的,所以它具有鮮明的草根性。
2、京劇的高雅雖不及崑曲,但比起豫劇來要高出一個檔次。豫劇比粗獷的大平調、懷綁又要高出許多。河南人說京劇是「陽春白雪」,是高雅的劇種不太確切,外省人說豫劇是「下里巴人」也未免過甚。
3、京劇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擁有廣大的戲迷群體,而豫劇的基地在廣大農村。
4、喜歡京劇的多是有知識、有涵養人(那些以看京劇來炫耀其知識層次的人除外)。當然,不能說喜歡豫劇的都是知識層次較低的人。
5、京劇文詞雅緻,欣賞京劇需要具備一定的文學、歷史知識。而豫劇文詞通俗易懂,文盲也能看懂。豫劇在地理位置上處在中原,使用「中州韻」,不像秦腔、越劇、粵劇那樣受地方語音的限制,因此在全國欣賞豫劇基本上無語音上的障礙。這是豫劇的一大優勢,為其他劇種所不及。
6、豫劇因此在全國擁有的劇團數量比京劇要多,但多在基層,沒有媒體的推波助瀾(近十幾年才有了宣傳豫劇的《梨園春》),其影響力遠不比京劇。豫劇不能因為劇團數量多而排為我國第一劇種。
7、京劇的優勢在於劇目繁多,行當齊全,唱腔優美,做派規范,並且覆蓋全國范圍,因此被列為「國粹」。而豫劇只在河南及周邊省份(個別遠在新疆、台灣等省)流行,因此雖然劇團數量最多,也只能算是我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8、在全國,有豫劇的省份都有京劇,但反過來,有京劇的省份不一定有豫劇(例如浙江、福建等省)。
9、豫劇控制了河南,於是河南京劇團名存實亡,成不了氣候,稍有名氣的京劇演員都跑到外省京劇團了,河南京劇團排新戲也要從外地聘請名演員。
10、京劇現存劇目幾千出,而豫劇僅幾百出。京劇從豫劇移植了《穆桂英掛帥》、《對花槍》;豫劇從京劇移植了《南陽關》、《春秋配》、《玉虎墜》、《狀元媒》等戲。
11、豫劇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從來沒有停止過學習京劇,不僅在劇目上,在演員化妝、戲裝樣式、舞台設置、武打動作等入眼就能看得到的地方向京劇學習,就是在吐字、念白、水袖、做派、用氣,歸韻等演唱表演方法、技巧上也向京劇學習了許多,甚至照搬了一些京劇的鑼鼓經。
12、京劇除了在「文革」中排了八出樣板戲外,以後很少排現代戲。而豫劇最擅長演現代戲,《朝陽溝》是最成功的,但比不上京劇的《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戲。
13、總體上講,京劇比較守舊。豫劇沒有什麼家底,要談家底的話,遠不及京劇那麼厚實,所以沒有太多的包袱,開放得多,創新空間也要大得多。
14、京劇武戲也佔一大塊,《孫悟空大鬧天空》、《雁盪山》、《泗州城》、《三盜九龍杯》、《挑滑車》、《小商河》等武戲直到今天仍久演不衰,京劇舞台上仍活躍著眾多專業武生、武旦演員。豫劇武戲是從京劇那裡學來的,數量上、演技上都遠遠落後於京劇。在豫劇舞台上,現在恐怕找不出一個專業的武戲演員。從戲校培養出的武功演員,也多到外省演京劇了。戲曲演員講唱、念、做、大四功,豫劇演員多能只講三功。
15、京劇傳統戲堅守老唱腔、老流派、老扮相、老的程式做派,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豫劇不太講究這些,可以隨心所欲地改,想怎麼唱就怎麼唱,想怎麼改就怎麼改,甚至對老戲也敢「傷筋動骨」,來個「顛覆性」改編。
16、京劇也有新編歷史劇,《貞觀盛世》、《徐九經陞官記》、《宰相劉羅鍋》及最近排演的《赤壁》,都保留了京劇聲腔的旋律。而豫劇新編歷史劇可謂不少,有的還得了大獎,但一些戲迷就是不買你的賬,咋看咋不好看。
17、在戲曲不景氣的今天,越是大劇團,出手越闊綽。講什麼「大手筆」、「大製作」,排一出戲就要花不少錢。前幾年,一方面聽河南省的豫劇團哭窮沒有錢,另一方面聽動輒卻投入幾百萬排戲,覺得不可思議。花那麼多錢排一出戲,靠演出能掙回來嗎?最近聽說北京、天津京劇院團排演《赤壁》和《鄭和下西洋》,一出戲就要兩千多萬元,怎麼不讓人瞠目結舌?
18、京劇在CCTV11頻道「空中戲院」接連不斷地推出了許多挖箱底的老戲(有些幾十年未演過,如《佛手橘》、《瓊林宴》、《黃金台》、《三打祝家莊》等),很受戲迷歡迎。豫劇除了石磊等人排過幾出老戲外,很少在舞台上出現過豫劇的傳統老戲,不要說幾十年沒有演過的傳統老戲。
19、京劇很少再排現代戲,豫劇現代戲幾乎佔了新排劇目的一半,大多為「煽情戲」,且都悲悲切切,表現形式上也多為話劇加唱。
20、京劇的唱腔很守舊,再創新,也能聽出「西皮」、「二黃」的旋律。豫劇新戲(特別的現代戲)的唱腔,已聽不出哪是「二八」,哪是「流水」了,都唱成了戲歌了。其中流暢好聽的還好,那唱得又疙里疙瘩,一聲低一聲高,沒有一點戲曲的韻味,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21、京劇旦行門類眾多,主要有青衣、花旦、刀馬旦和老旦,還有武旦和彩旦等等,並且各有各的唱法(例如老旦就和其他旦角的唱法有很大不同),而豫劇旦角唱法就沒有太多的講究了。
22、一般認為,青衣是用來表現古代中年婦女的,但京劇把蘇三、姜秋蓮這樣十幾歲的女子,因其以唱為主,也把她們歸入青衣行當,而豫劇卻把她們歸入閨門旦,而閨門旦在原來京劇中是沒有的。
23、京劇旦角還有一個重要行當,就是王瑤卿創造的「花衫」,它融合了青衣的端莊大氣,花旦的活潑俊俏,武旦的開打工架,最能展示演員唱、念、做、打方面的功力。當年陳素真先生也把「花衫」引用到豫劇中來,在《三拂袖》、《滌齒血》、《柳綠雲》中以花衫應工,創造出蔣琴馨、李芳、柳綠雲等人物形象,但花衫這個行當在當今豫劇中已不復存在了。
24、京劇旦角(老旦除外)的化妝多用傳統方法,依然是抹底油,上底色,上面紅,畫鼻影,畫眼窩,畫眉,上口紅,上定妝粉,然後吊眉,貼鬢,扎簾子,挘水紗,盤發,戴頭面等程序。豫劇旦角化妝時,很少再用包大頭的方法,多以梳古裝頭為主,簡化了程序,不再吊眉,不再濃妝,突出了本色,但顯示不出戲曲演員的東方「古典美」。
25、京劇旦角演員仍多採用包大頭的化妝方法,在前額上是從來不留劉海,如果採用梳古裝頭才在前額留有劉海。而豫劇演員不管什麼發式,都喜歡在額頭上梳一個劉海,因為她們認為那樣好看。
26、京劇「四大名旦」的出現,早於豫劇的「六大名旦」。所以京劇旦角流派的形成也早於豫劇旦角流派,在梅、尚、程、荀四大旦角形成之前,還有王瑤卿的「王派」,陳德霖的「陳派」等旦角流派。豫劇也有與他們同時代的燕小庚、李劍雲、楊金玉等著名的男旦演員,但都沒有形成自己的藝術流派。
27、京劇的老旦過去由男性扮演,所以氣口足,音色高亢洪亮,形成了老旦的聲腔體系。而今趙葆秀、袁慧琴雖說都是女性演員,但仍保留了她們老師的那種粗獷、酣暢、激越的老旦唱法。豫劇老旦和青衣的唱法沒有什麼兩樣,豫劇青衣演員也你演老旦,而趙葆秀唱不了青衣戲的。
28、當今流行的京劇旦行(老旦除外)有梅、尚、程、荀、張等流派。當前京劇演員多半各宗一個流派,「竄派」的卻極少。豫劇卻不注重「門派」,除張寶英、張曉霞等演員仍堅守門派——崔派外,其他豫劇演員不再講究這些了,經常改換門庭,也無人再說什麼。
29、京劇旦角藝術因流派而異,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梅派雍容華貴,富麗典雅;程派端莊穩重,細膩婉轉;尚派灑脫大氣,高亢激揚;荀派俊俏秀麗,圓潤甜美。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唱腔規范,不溫不火,不過分張揚,不顯山露水。豫劇旦角流派也涇渭分明:常派的激越,陳派的委婉,崔派的低回,馬派的清脆,閻派的明亮,桑派的乖巧都呈現了自己的聲腔藝術特點,但她們的唱腔並非無可挑剔,例如有的晚期唱法太過張揚,有「過為已甚」之虞,因為她們出了名,生怕觀眾說唱得不好。
30、京劇從前也是男性演員統治舞台,從陳德霖、王瑤卿到梅、尚、程、荀,舞台上的旦角演員還都是男性,之後女旦才走上舞台,而後張君秋、趙榮琛、王吟秋、陳永玲、梅葆玖、畢谷雲、沈福存等男旦仍佔有一席之地。豫劇早期舞台上也有孫彥德、李劍雲、楊金玉、閻彩雲、大鱉妮(藝名)、燕小庚、翟彥生等一大批男旦,直到陳素真、常香玉等一批女旦登上豫劇舞台,才打破了男性的一統天下。現今京劇舞台上還有宋長春、溫如華、吳汝俊、胡文閣,豫劇舞台上也有連德志等優秀的男旦演員。
31、京劇旦角的唱法,由於上氣部位、吐字方法不同,同時受發聲位置的限制,演員的口型多是小口的。豫劇旦角則不然,有的旦角演員非要張開大嘴才能唱出聲音。特別是當代的中青年旦角演員,不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口型,常常用盡氣力,張開大嘴,唱得脖子下的青筋暴起,贏得一片掌聲才算了事。
32、京劇舞台上悲劇所佔比重是不大的,即便是程硯秋先生的《荒山淚》等大悲劇,唱起了也是悲而不嚎,哀而不囂,哭而不泣。豫劇則不然,即便不屬於悲劇,也要在戲中加上一些哭爹、哭娘、哭夫、哭妻的段子,難怪有人說「十齣豫劇八出哭」。
33、京劇的傳統老戲如《龍鳳呈祥》、《四郎探母》、《紅鬃烈馬》,其中所演繹的歷史故事為人們熟知,戲中行當齊全,又包含許多經典名段,所以唱了上百年,依然很受戲迷歡迎。豫劇的經典劇目《桃花庵》、《穆桂英掛帥》、《對花槍》也唱了近百年,恐怕不能與之相比。
34、京劇的老生(也叫須生)流派比旦角流派還要多。最早有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被譽為「老三甲」)所創建的須生流派,緊跟其後,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被譽為「新鼎三甲」)也創建了自己的流派。「前四大須生」譚鑫培、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所創建的須生流派老戲迷不會忘記。接下來「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所創建的流派及周信芳的「麒派」,更為我們當今戲迷所熟知。
35、豫劇在建國以前著名老生也不少,豫東唐玉成,開封的曹子道、張子林,豫西的張同慶、周海水、王隨朝(藝名狗尾巴)、賈寶須(藝名地牤牛)等都是名震中州的須生演員,不少都演員具有創建流派的實力。但他們苦於生計,長年在農村奔波,又沒有報價人士的吹捧,所以沒有一個入「流」,只是比他們晚一些的唐喜成,在建國後創建了自己的須生流派——唐派。
36、豫劇的須生又稱為「紅臉」,多演一些掛須著靴,穿蟒扎靠(有的不扎靠),有身份,以唱功為主的角色,以面部油彩泛紅色而謂之「紅臉」,如《劉公案》中的劉墉,《打金枝》的唐王就是。但它不同於京劇中面部勾有深紅色油彩的臉譜,唱做兼備,演關公、趙光胤等角色的「紅生」。也不同於《三娘教子》中是老薛保,《清風亭》中的張元秀等衰派老生。
37、京劇中須生流派眾多,盡管豫劇的須生流派雖少,但按流行地域來說,「隱形」須生流派的聲腔特點也稜角分明。以唐喜成為代表的「唐派」(歸祥符調)唱腔多用「上五音」,明亮高亢,灑脫雅緻;以王二順為代表的豫西調,唱腔則多用「下五音」,渾厚古樸,蒼勁酣暢;以唐玉成為代表的豫東調,大小嗓運用自然,上揚下抑,游刃有餘。
38、豫劇的小生唱腔介於須生與旦角之間,也是真假聲相結合,而且女小生占較大比例。不像京劇那樣,小生都是用假嗓行腔,並且都是由男性扮演。
39、豫劇的專業武生演員在戲曲最鼎盛的年代也曾上演過幾出武打戲及文武代打的戲,那時的武生演員(如任宏恩、艾立等)後來都轉為其他行當的演員了。
40、京劇的凈行(即花臉)現在粗分為銅錘花臉和架子花臉。豫劇凈行戲很少,以包公戲為多,所以一般管凈行叫「黑頭」。「黑頭」以唱功為主,歸京劇中的銅錘花臉。豫劇的架子花臉(如竇爾敦、張飛、李逵等角色)在豫劇中較少見(如豫劇《穆桂英掛帥》中王強屬於架子花臉)。
41、早年京劇凈行侯喜瑞、郝壽辰、金少山等名家都創造了自己的凈行流派。後來形成了裘盛戎的「裘派」,幾乎控制了京劇的凈行,有「十凈九裘」之說,他的弟子眾多,從方榮翔到今天的孟廣祿,都是京劇凈行的佼佼者。當今梅花大獎的獲得者尚長榮先生,汲取前輩凈行大家的藝術精華,融「銅錘」、「架子」於一身,開創了京劇凈行藝術的新天地。豫劇的凈行流派只有公認的李(斯忠)派,他的傳人蘭力、王青海、李根旺也很有影響。
42、京劇的凈行演員幾乎都是男演員,女性唱花臉的寥寥無幾。豫劇則不然,五十多年前就出現了女黑頭演員(如開封的陳慧秋)。如今,豫劇舞台上少說也有三五個女老包(戲迷唱老包的不算)。
43、京劇與豫劇的花臉除了演唱板式根本不同外,在發聲位置、用氣方法上也有較大不同。京劇凈行的發聲位置比較靠後,而豫劇比較靠上、靠前。京劇花臉唱腔沉穩蒼涼,剛柔相濟,韻味醇厚;豫劇老包的唱腔亦粗獷豪放,古樸蒼勁。在我國戲曲中,京劇與豫劇的花臉的扮相、唱法有諸多相似,比其他劇種的凈行要好一些。
44、京劇與豫劇的丑角常常是配角,但很多戲里是少不了的,所以有「無丑不成戲」之說。蕭長華先生是著名的京劇醜行前輩,是醜行的一代宗師,他的親傳弟子鄭岩是當今京劇醜行的領軍人物之一。朱世慧、石曉亮等人是現在活躍在京劇舞台上優秀的丑角演員。豫劇的醜行比起京劇來並不弱,建國前,高興旺、牛得草兩位丑角就名震開封,後來形成了兩個豫劇丑角的兩個流派——高派和牛派。牛得草的傳人金不換當前聲勢正旺,其藝術成就可以說超過了他的老師。
45、丑角演員的說、學、逗、唱的硬功夫,插科打諢的本領,幽默風趣的表演,常常引起觀眾的笑聲,為整出戲起到潤色、調劑作用,提高其演出效果。京劇中,《玉堂春》、《審頭刺湯》、《烏盆記》都需要有丑角的精彩的表演。京劇《徐九經陞官記》以丑角做主演的戲,更需要見丑角的功力。豫劇的《七品芝麻官》、《卷席筒》等戲,也要丑角在唱功、表演方面有過硬的本領才行。
46、京劇有武醜行當,五十多年前在豫劇舞台是也能看到楊香武的身影,現在基本上看不到豫劇的武丑戲。京劇有彩旦,豫劇也有彩旦。
47、醜行的功夫主要還是唱功。丑角的演唱方法和生行的唱法差不多,但不能唱得那麼死,那麼中規中矩,要活潑、歡快,從而表現出醜角唱腔的幽默韻味。京劇著名演員朱世慧在《徐九經陞官記》中唱腔是這樣,牛得草在《七品芝麻官》中唱腔也是這樣。
48、京劇的生、旦、凈、醜行當齊全,常演出的傳統戲按戲曲故事可分五類:(1)帝王將相的明爭暗鬥(如《大探二》、《狸貓換太子》等);(2)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如《西廂記》、《桃花扇》等);(3)市井百姓的恩怨情仇(如《三娘教子》、《四進士》等);(4)綠林豪傑的爭斗嗜殺(如《龍潭包駱》、《盜御馬》等); 5)仙道鬼神的情緣孽債(如《白蛇傳》、《鍘判官》等)。 豫劇這五類戲都有,但(1)類的宮闈戲卻很少,而(4)類的武打戲基本沒有。
49、現在戲曲(包括京劇和豫劇)都是按傳照傳統戲(細分為上面說到的五類)、新編歷史劇及現代戲三個門類來劃分的,有時也用戲曲的情調劃分為喜劇和悲劇。過去所說的「酬神戲」、「亮箱戲」、「打炮戲」、「墊戲」、「壓軸戲」、「封箱戲」等術語已很少使用。
50、隨著人們的娛樂形式越來越多元化,戲曲市場越來越萎縮,是個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戲曲絕不會消亡,因為它傳承中華文化走了幾百年。京劇是這樣,豫劇也是這樣。有人說要振興戲曲事業,那隻是一句口號而已。我們只是希望戲曲人能力圖減緩戲曲的衰敗速度,將老祖宗遺留給我們的這份遺產完整地保存下來。有人說戲曲將是博物館的藝術,這話不無道理。有人說戲曲要存活下來就必須變種,這話也有它的道理。這些是戲曲專家們研究的課題,還是讓他們來說吧。
零零碎碎寫了50點,對京劇和豫劇進行了比較,讓我們歸納結論:京劇的劇目之繁多,行當之齊全,文詞之文雅,板式之豐富,唱腔之優雅,做派之規范,伴奏之細膩,化妝之精美,服飾之考究,武打之高超,都是豫劇所不能比擬的。京劇是「國粹」,也是我們今後要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豫劇的唱腔和表演易表現現實題材,易被人民大眾接受;同時易改革創新,易與時俱進,這些都是豫劇的優勢。
⑧ 豫劇的相關知識(發展歷史、流行區域、經典劇目、人物等)
一、發展歷史
豫劇起源於明朝中後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時尚小令(民歌、小調)的基礎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藝術後發展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
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杞縣志》記載,當時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等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河堤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已在河南存在。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封丘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符調」;
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二、流行區域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三、經典劇目
1、《春秋配》
豫劇《春秋配》是豫劇大師陳素真的代表劇目,是豫劇傳統劇目。
該劇描寫的是李春華與姜秋蓮歷經坎坷和磨難終成姻緣的感人故事,劇名因取自劇中人物之「春」「秋」二字而得名。
《春秋配》是一出傳統唱功老戲,很多劇種都有,人物眾多,情節曲折冗長,後多隻演「撿柴」「砸澗」兩折。
尤以「撿柴」一場最為經典,這也是陳素真花費心血精益求精之作,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於一體的摺子戲,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際談情說愛的畫面,展現出主人公姜秋蓮率真的性格,及敢於大膽追求愛情的勇氣。
2、《穆桂英掛帥》
《穆桂英掛帥》,為 豫劇作品,原名《老征東》或《楊文廣奪印》;1954年,經宋詞改編,更名《穆桂英掛帥》,由河南省洛陽市豫劇團演出;
劇本於1956年出版,收入《戲曲選》第3卷(1959);其主要劇情為:楊家將屢次率兵擊潰遼軍,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離朝帶領全家轉回河東,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卻心系國家安危,遂派文廣、金花進京打探。此時安王造反,宋王校場選帥。少年氣盛的文廣、金花在校場刀劈王倫奪得帥印。
宋王得知楊門之子遂封穆桂英為帥出征。為了國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舊日的鎧甲,滿懷豪情又擂響了出征的戰鼓。
3、《三上轎》
《三上轎》,豫劇傳統劇目,戲全本《假金牌》之一折 。原本是胡唱八唱的(送客戲),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被豫劇皇後陳素真改編加工整理後,轟動大中原。
14年後(1944年)陳素真將此劇傳授於豫劇大師崔蘭田,崔蘭田宗深沉、悲壯的豫西調,她將此劇改為豫西調唱腔,仍造成巨大轟動。
此後又被越劇、評劇、秦腔、黃梅戲、廬劇、河北梆子、晉劇、蒲劇、川劇、平調、淮海戲、懷調、泗洲戲、淮劇等其它劇種移植了此劇。
四、代表人物
1、陳素真
陳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女,乳名:佩玉,原名:王若瑜。祖籍:陝西富平,出生於:河南開封,名門望族,官宦之家。曾居住於:陝西、湖北、甘肅、河北,而後定居於:天津市。
曾擔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北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河北省文聯委員,天津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市文化局顧問、天津市表演藝術委員會委員等社會榮譽職務。
她8歲拜師,10歲登台,成為豫劇界第一代女演員。13歲收徒,人稱豫劇甘羅。她是戲曲教育家、豫劇改革家(將古典舞、啞劇融入豫劇)。
並首創豫劇界第一個流派「陳門(陳派)藝術「,被觀眾及劇作家和戲曲大師們譽為:豫劇一代宗師、豫劇舞台上的一尊美神、河南梅蘭芳、豫劇皇後、豫劇三鼎甲之首、梆子大王(豫劇大王)。
陳素真在豫劇六大名旦中年齡最大,從藝最早,成名最早,並且是唯一一位有著生、旦、凈、丑等各行當藝術功底的豫劇大師。
此外,豫劇六大名旦中有五位都以唱為主,而陳素真則是邊打邊唱、邊唱邊舞,唱、念、做、打、舞綜合運用,精湛的藝術,被視為中國豫劇六大名旦之首。
2、常香玉
常香玉(1923年9月15日-2004年6月1日),原名張妙玲,出生於河南省鞏縣(今鞏義市),豫劇表演藝術家。
常香玉為第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等職。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
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3、馬金鳳
馬金鳳,原姓崔,小名金妮,1922年出生於山東省曹縣,豫劇演員,豫劇六大名旦之一。
馬金鳳,6歲隨父學河北梆子,7歲登台配戲,9歲改學豫劇。14歲正式登台擔當劇目主演,早期藝名「花蛾子」,40年代末唱紅於安徽省界首市,綽號「蓋九州」,代表作有「兩花一掛」即《穆桂英掛帥》、《花打朝》《花槍緣》。
曾任商丘、洛陽豫劇團團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理事,中國劇協河南分會副主席。
4、唐玉成
男,1895年出生,河南省虞城縣利民鎮申台寺村人。唐玉成是豫東調最有代表性的紅臉(老生)演員,原名子信,譽名紅臉王、著名豫劇大師、豫東調創始人、豫劇紅臉宗師、豫東紅臉代表人物、被譽為 「紅臉王」、 豫劇「麒麟童」。
5、王素君
王素君(1933一 ) 女,河南省開封市人。老一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攻旦行,又是豫劇文小生泰斗,曾是豫劇舞台上少有的「生旦兩門抱」的全才演員。
自幼入許昌著名的「二油梆」戲班學戲,並隨戲班演出於許昌及周圍許多縣市。與王敬先、王秀蘭並稱為「汴京三王」。
(8)豫劇流行地理的環境怎麼樣擴展閱讀:
豫劇唱腔: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封丘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
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封丘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
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豫劇
⑨ 豫劇流行於什麼地方
豫劇(英文:Yu Opera)發源於河南開封,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1]。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
豫劇以唱腔鏗鏘大氣、抑揚有度、行腔酣暢、吐字清晰、韻味醇美、生動活潑、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著稱,憑借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廣受各界人士歡迎。因其音樂伴奏用棗木梆子打拍,故早期得名河南梆子。
據文化部統計,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山西、陝西、青海以及新疆、台灣等省市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
⑩ 豫劇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豫劇流行於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陝西、甘肅、新疆、台灣等十幾個省區,是我國最大的地方劇種,居全國各地方戲曲之首。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豫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1980年舉行了「豫劇流派匯報演出」,逐漸形成各大豫劇流派,出現了不少描寫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這次匯演有著重大意義,從藝術和影響力上確立了常香玉為首的、常陳崔馬閻五大旦角流派。
豫劇角色行當由「生旦凈丑」組成。按一般的說法是四生、四旦、四花臉。戲班組織也是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臉,四兵四將四丫環;八個場面兩箱官,外加四個雜役」。「四生」即老生、大紅臉(紅生)、二紅臉(武生)、小生;「四旦」即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丑)。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弦(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先生節借鑒山東梆子的伴奏樂隊,引進了板胡,大弦、二弦逐漸棄置,改用中音板胡為主弦。50年代以後,一般的文場中逐漸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還增加了墜胡、古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