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認識區域
[課程標准]
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
比較人民社會生
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點。
1-4-2
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
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
特點。
[教學目標]
1
、
通過各種圖文資料,
了解南非的位置和范圍,
掌握南非及其他區域的
位置和范圍的描述方法。
2
、通過地圖、圖表、照片和文字等資料引導學生從地形、氣候、河流和
自然資源等角度認識南非的自然環境特徵。
3
、初步了解、掌握一個地區自然特徵的工具和方法。
4
、
能熟練地運用地圖等資料分析區域的位置與范圍、
自然環境特徵,
提
高利用地圖、圖表等的能力。
5
、樹立區域位置與范圍決定該區域基本特徵的意識。
[教學重點]
運用地圖、圖表、照片、文字等工具認識南非的位置和范圍、自然條件
等特徵。
[教學難點]
通過對南非案例的具體分析,歸納要說明一個區域的自然特徵所用的工
具和方法。
[教學方法]
讀圖指導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回顧第三單元的已學知識,提問:
1
、
在我們之前學習的這些區域中,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地方?你能簡單
的介紹一下嗎?
2
、在我們介紹一個區域的時候,通常首先介紹的是哪個方面?
二、確定區域的位置與范圍
活動探究一:請對南非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並完成書本上的探究題。
想一想:你是通過哪些方法來描述?用到了哪些資料?
引導學生歸納出:一個地方的位置,可以從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來確
定。
三、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
❷ 世界地理區域的劃分
中國,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吉爾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伊拉克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索馬里,南非,安哥拉德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亞:北亞有兩個定義。其中一個定義,是指俄羅斯亞洲部分,主要是指西伯利亞、以及阿爾泰山脈以北的地區,占亞洲面積的三分之一。過去亦有將蒙古包括入北亞的范圍內。另一個定義,是指東北亞,即大中華圈加上日本和韓國,甚至蒙古。這是一個商業上相對東南亞的地理劃分。一般來說,以前者比較普遍。加拿大美國墨西哥 海地澳大利亞紐西蘭南極洲沒國家
❸ 世界地理13大區域
世界地理分區的名稱是:
1、東亞
2、東南亞
3、南亞
4、中亞
5、西亞和北非
6、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7、歐洲西部
8、歐洲東部和北亞
9、北美地區
10、拉丁美洲
11、大洋洲
12、南極洲
北亞應是獨立分區,但因為全部屬於俄羅斯,所以在講分區地理時合並在8、歐洲東部和北亞里講,看起來就是12個分區。
❹ 了解區域.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劃分為不同地理區域.我們要學會認識區域方法,並能利用
(1)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另外還有兩個海外州:北美洲西北部隔白令海峽與俄羅斯相望的阿拉斯加州和太平洋北部的夏威夷州;乙國為澳大利亞,其首都是堪培拉;
(2)從地形上看,兩國東部都有山地,西部是山地或高原,中部是平原.從地勢上看,東西高,中間低;據題干中地形剖面圖可知,丙圖代表的是美國;澳大利亞有許多古老的動物,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澳大利亞的綿羊數量多,羊毛大量出口,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3)美國和澳大利亞都是發達國家,兩個國家在農牧業方面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處:①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②分布上多呈農牧業帶(區)等.③農牧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4)美國東北部地區煤、鐵礦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這是美國東北部地區鋼鐵工業發達的有利因素;
故答案為:
(1)位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北、南分別與加拿大、墨西哥相鄰;堪培拉;
(2)東西高,中間低;美國;因為有許多古老的動物,被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
(3)①農牧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很高②分布上多呈農牧業帶(區)等.③農牧業在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4)美國東北部地區煤、鐵礦資源豐富;水、陸交通便利.
❺ 世界區域地理知識點
一、東亞
區域特徵:
1.人口稠密
2.東部沿海地區工農業發達,西部內陸地區畜牧業比重大
3.世界稻穀、茶葉、蠶絲等農產品的主要產區
4.蒙古——地廣人稀,畜牧業為主,色楞格河沿岸人口集中
二、東南亞
區域特徵:
1.地處海上交通要道(兩洲、兩洋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
2.人口稠密;三種宗教(泰、緬—佛教,馬、印—伊斯蘭教,菲—天主教);華僑和華人集中
3.兩種熱帶氣候,地形復雜
4.物產豐富:錫、石油、稻穀、橡膠、油棕、椰子、金雞納霜、蕉麻、木材(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油棕產地)
5.爪哇島——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印尼政治、經濟中心
6.經濟發展不平衡;熱帶森林面積減少
三、南亞
區域特徵:
1.人口稠密;宗教影響大(印、尼、斯—印度教、佛教;巴、孟—伊斯蘭教),文明發祥地
2.三大地形,土地肥沃;熱帶季風氣候及旱澇災害
四、中亞
區域特徵:
1.身居內陸,氣候乾旱,沙漠廣布 2.重要交通要道(古代絲綢之路,第二亞歐陸橋)
3.灌溉農業(棉花),養羊業、采礦業 4.湖泊縮小,水資源短缺
五、西亞
區域特徵:
1.亞、歐、非交通要道(五海三洲之地、海峽、運河)
2.多種民族(阿拉伯、波斯、喬治亞;非阿拉伯國家:伊朗、阿富汗、土耳其、塞普勒斯等);多種宗教發祥地(伊斯蘭教——阿拉伯,尤太教——以色列,基督教——黎巴嫩、亞美尼亞)
3.氣候乾旱,高原為主,水資源短缺
4.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5.灌溉農業和畜牧業(小麥、棉花、椰棗、羊毛、地毯);石油寶庫(儲量——65%,產量——31%,輸出——45%),輸出路線
六、北非
區域特徵:
1.交通位置重要
2.與西亞同屬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
3.撒哈拉沙漠,氣候炎熱乾旱
4.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5.非洲工礦業最發達地區
6.資源豐富(石油、天然氣、磷礦、小麥、棉花、亞熱帶水果)
七、撒哈拉以南非洲
區域特徵:
1.黑人的故鄉
2.水能、礦產和動植物資源豐富
3.乾旱和荒漠化嚴重,人口與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問題
4.殖民主義影響的惡果,經濟改革(多樣化、合作)
5.銅礦——剛果民主、尚比亞;金——南非、迦納;金剛石——剛果民主、南非;鈾礦等
八、歐洲西部
區域特徵:
1.海岸線曲折,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平原為主,冰川地形分布較廣
2.人口稠密,人口老齡化
3.歐洲聯盟(國家、總部、中央銀行所在地、東擴)
4.南歐——葡萄、柑橘、無花果、油橄欖;荷蘭——牛奶、花卉;挪威——石油、漁業;丹麥——乳畜;瑞典——鐵、特種鋼、木材加工;芬蘭——木材加工;瑞士——鍾表
九、歐洲東部和北亞
區域特徵:
地域廣闊,北亞地廣人稀,政治地圖變遷
十、北美
區域特徵:
1.南北延伸的三大地形區
2.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3.英語為主要語言,居民構成復雜(歐洲、非洲移民後裔,印第安人,因紐特人,華人和華僑)
十一、拉丁美洲
讀圖識記:
區域特徵:
1.地理位置重要
2.居民構成復雜(移民、土著、相互通婚);西班牙、葡萄牙文化影響大(習俗、文化、語言、宗教等)
3.復雜的地形(最大高原、平原),暖濕的氣候,亞馬孫河(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
4.民族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快(墨西哥城)
5.資源、物產豐富:
墨西哥——石油、銀;委內瑞拉——石油;智利——銅、硝石;巴西——鐵;牙買加——鋁土;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小麥、畜牧業;巴西和巴拉圭——伊泰普水電站;秘魯漁場
玉米、咖啡、甘蔗、香蕉等重要產地
十二、大洋洲
區域特徵:
1.地理位置重要(海上航線,空中航線,海底電纜)
2.島國眾多,熱帶、亞熱帶風光
3.諾魯面臨磷礦資源枯竭,因氣候變暖吐瓦魯舉國移民
十三、南極洲
區域特徵:
1.緯度最高,跨經度最廣的大洲
2.冰雪覆蓋的高原大陸(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寒帶氣候
4.資源寶庫(淡水、煤鐵、海洋生物),科學考察,未來航空要道
5.《南極條約》宗旨:保護南極環境,和平利用南極
世界地理復習提綱(國家部分)
一、日本
自然特徵:
1.東亞島國(位置),多優良港灣
2.多山地、多火山、多地震、平原少
3.海洋性季風氣候(有梅雨),南北差異明顯
4.森林、水利、漁業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
經濟:
1.農業、漁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現代化特點),農業佔比重小,農產品依賴進口,主要種植水稻
2.製造業發達,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原料和市場對外依賴性強(石油、鐵礦、煤炭來源地),新興電子工業多分布在九州島(硅島)和本州東北部
居民:人口稠密,單一民族,黃種人,國家重視教育
二、印度
經濟:
1.農業大國:自然條件優越(耕地多,熱量充足,土壤肥沃,旱澇災害),從事農業人口眾多,農產品種類多、產量大,出口量少
黃麻——恆河三角洲,產量世界第一;茶葉——布拉馬普特拉河沿岸丘陵地區,出口世界首位
2.工業發展較快,形成完整體系:礦產豐富(煤、鐵等);傳統部門——棉、毛紡織、重工業;新興工業——電子、軟體業、原子能、航天
居民:
歷史悠久,人口眾多,居民、宗教、語言復雜(印地語為國語,英語為官方語言),印巴沖突(宗教、科什米爾問題)
三、埃及
自然地理:
氣候乾旱,沙漠廣布,尼羅河定期泛濫淤積了肥沃土壤(青—衣索比亞高原、白—東非高原)
經濟:北非經濟發達的國家
1.灌溉農業,綠色走廊——尼羅河沿岸和三角洲,世界重要長絨棉產區
2.經濟支柱:旅遊業(古埃及文化遺產、沙漠景觀、尼羅河),蘇伊士運河通行費,石油、紡織、食品和電力。
綜合思考:1.水壩對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影響 2.尼羅河對埃及經濟的影響
四、德國
經濟特徵:
1.工業大國(僅次於美、日):四大經濟支柱:機械、汽車、電子電氣、化學,新興工業:石油加工、航空航天,工業布局大分散小集中,新興工業向南部發展,注重環境保護
2.農業的分布
3.貿易大國(僅次於美國):自然資源比較貧乏,僅煤炭和鉀鹽比較豐富,大量進口原料、出口高技術工業產品
五、俄羅斯
自然環境:
1.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有寒帶氣候
2.亞寒帶針葉林分布廣
3.礦產豐富,天然氣儲量佔世界首位,世界重要石油生產國(烏拉爾、秋明油田),礦產資源大部分分布在烏拉爾山以東
4.西伯利亞的河流結冰期長,不利於航運,有凌汛
經濟:
1.工業基礎好,重工業、核工業、航天工業突出,四大工業區:莫斯科工業區、聖彼得堡工業區、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2.農業主要分布在東歐平原中南部,作物同我國東北,產量不穩定
3.工業、人口向烏拉爾山以東擴散、遷移
六、美國
經濟:
1.現代化、地區專業化的農業:小麥、大豆、玉米等出口量世界首位
2.高度發達的工業,海外投資多,跨國公司遍布各大洲
3.進口原料、能源、輕工業品,出口高技術產品
4.三大工業區
工業區 發展特點 工業中心
東北部工業區(五大湖南岸和東北部大西洋沿岸) 世界著名工業區,美國工業發展最早的地區,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
紐約:美國最大城市、海港、綜合性工業中心、金融中心
芝加哥:第二大城市、最大鋼鐵工業基地、農產品加工、鐵路樞紐
底特律:最大汽車工業中心
南部工業區(墨西哥灣沿岸等地) 二戰後工業迅速發展,條件優越的「陽光地帶」石油、化學、宇航 休斯敦:最大石油化學工業基地,航空航天研究中心
西部工業區(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亞等地) 二戰後興起,資源豐富的「陽光地帶」,航空、石油、電子 洛杉磯:最大飛機製造中心,航天、電子、石油、電影
聖弗朗西斯科:港口、電子石油、農產品加工、華人集中,矽谷、
七、巴西
國土和居民:
1.拉美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
2.大部分位於熱帶,南北差異,90%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東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帶
3.為開發內陸地區遷都巴西利亞
經濟:
1.經濟發展較快,拉美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2.優質鐵礦、咖啡、甘蔗、可可、大豆等大量生產和出口
3.鋼鐵、汽車、飛機、造船工業
4.兩大工業中心
八、澳大利亞
自然環境:
1.半環狀分布{東部降水多的原因,中西部氣候乾旱的原因,盆地的自流井}
2.古老、珍奇動植物多
經濟:1.騎在養背上的國家:發展畜牧業的條件優越,養羊業:頭數、羊毛、羊肉產量世界第一,養牛業、小麥生產,現代混合農業
2.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煤、鐵、鋁土、鈾等礦產品大量生產和出口(西歐、日本、中國)
3.製造業:冶金、機械、紡織、食品、綿羊油
4.人口、城市、工業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
(非原創,單據的比較符合要求,剛好我也在找)
❻ 世界地理區域共劃分為多少個地區分別是哪些
地理區域一共分為13個:歐洲西部
歐洲東部和北亞
中亞
東亞
西亞
南亞
東南亞
大洋洲
南極洲
北美
拉丁美洲
北非
撒哈拉以南非洲
地球五帶: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五帶的劃分
帶是個天文氣溫帶。所以,五帶的劃分只考慮天文因素,而不考慮地理因素。劃分五帶的天文因素是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因此,五帶實質上是天文帶。五帶的劃分,是根據兩條天文線:回歸線和極圈,即南北緯23°26』和66°34』兩條線。前者是太陽回歸運動的南北極限,為熱帶與溫帶的分界線;後者是極晝極夜的界線,是溫帶和寒帶的分界線。這兩條線之和為90°,具有互補性,取決於現代的黃赤交角值。
各帶的特徵
熱帶
天文上的低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之間,跨緯度46°52』,佔地表面積的39.8%。有直射陽光,終年常夏無冬,晝夜長短變化小,白晝長為10時35分~13時25分。
溫帶
天文上的中緯地帶,在南北緯23°26』與南北緯66°34』之間。南北溫帶各跨緯度43°08』,合佔地表面積的51.9%。這里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晝夜長短變化大,白晝長的變化幅度為2時50分到24時。
寒帶
天文上的高緯地帶,在南北緯66°34』到90°之間。南北寒帶各跨緯度23°26』,二者合佔地表面積的8.3%。太陽高度角小,終年無夏。有極晝極夜現象,其持續時間在極圈為一日,在兩極為半年。
五帶的成因
五帶的形成,是由於地球公轉,公轉時地軸與軌道面的鉛垂線有23°26』的傾斜,而且傾斜方向不變,因而導致太陽直射點徘徊於南北緯23°26』之間。這樣,一方面,世界各地(赤道除外)產生晝夜長短變化,在極圈內出現極晝極夜現象;另一方面,產生了氣溫高低變化,使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遞減,這是太陽高度角從赤道向兩極逐漸變小的結果,最後形成了地球五帶。
❼ 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可以從
1. 半球 海陸 經緯度
❽ 世界地理分區的名稱是什麼我看了百度的少
世界地理分區是按位置劃分的
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
歐洲分為歐洲西部和歐洲東部,歐洲西部分為:西歐,中歐,南歐,北歐,歐洲東部為東歐。
非洲分為北非和撒哈拉以南的韭洲
美洲分為北美和拉丁美洲
大洋洲,南極洲
❾ 地理上的東方與西方是怎麼劃分的
地理上的東方西方的劃分界限是西經20、東經160°經線,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為東方,西經20°以西,東經160°以東為西方。
為了避免把歐洲和非洲的一些國家分在東西兩個半球,地理上用西經20、東經160°經線劃分東西半球,東半球即東方,西半球即西方。
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依照此分法,東半球的陸地有亞洲絕大部分、南極洲的東部、歐洲的絕大部分、非洲的絕大部分、北美洲東北部的一小部分和大洋洲的絕大部分以及許多其它島嶼。海洋有太平洋西部、大西洋東部、印度洋。
西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西,東經160°以東(20°W——160°E)的區域。西半球有南美洲的全部、北美洲的主體部分、亞洲東北的一小部分、非洲的西邊的一小部分、歐洲的西邊的一小部分、大洋洲東部的一小部分和南極洲西部的一部分。主要有北美洲和南美洲。
(9)世界地理是怎麼認識區域的擴展閱讀
東西方的特點有:
1、東方即東半球的陸地約佔38%,海洋約佔62%。
2、西方即西半球的區域陸地面積小,海洋面積廣大,主要包括南北美洲、東太平洋、部分大西洋、部分北冰洋以及部分南極洲。
3、特殊條件下,如果在南北兩極點,那就沒有東西之分,因為兩極點會匯集所有經線。如果站在兩極點,可以說自己一隻腳在西半球,一隻腳在東半球,因為任意相鄰兩半球沒有詳細的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