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沒有導航的古代,古人出遠門時是怎麼識路的呢
一看太陽;二看影子;三是晚上看北極星;四看樹木的哪邊長得茂盛,長得茂盛的那邊,通常是南方,長得比較稀疏的是北方,際上道路本身也是一種地文導航的地標,兩個地點之間用路連接,免得你走錯方向或者走偏。而且現代路邊會有路牌指路,即便是有三岔路口,你也能知道哪條路是去哪的。
白天的方法比較復雜,需要將季節時辰跟太陽位置或太陽光投影位置結合起來辨別方向。如果是陰天,白天看不到太陽、晚上看不到北斗,那就需要經驗工具了。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張果老倒騎毛驢、秦瓊賣馬、夜泊瓜洲。古人出行的方式多著呢,徒步旅行不是唯一的選擇。騎牲畜、乘車、乘轎、坐船都可以選擇。如果級別夠了,倒是越往後來社會越貧窮。重要的地方走大路一般不會錯!
城池,村莊,驛站。第一,沒那麼多路,自然不迷路。古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修路一條供車馬通行的大路相當不容易,大部分都是政府組織修路,而且兩地之間通常只有很少幾條路,在歷史書上記載,古人出行只要有水路能達的地方,都會舍近求遠,為什麼呢?是因為水路可以減少翻山越嶺的顛簸,減少風餐露宿,甚至還有可能因為迷路而遭受不測。
2. 古代人是靠什麼辨別方向的
1、年輪找方向:你能夠在林中找一棵樹樁,當然或許這並不太輕易。按照它的年輪來辨認方向,由於其年輪總是南面的寬而北面的窄;你能夠察看一棵獨立的樹,其南側的枝葉茂盛而北側的則稀疏。
2、蟻穴找方向:你能夠按照螞蟻的洞穴來辨認方向。由於媽蟻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在岩石眾多的位置,你也能夠找一塊醒目的岩石來察看,岩石上布滿蒼苔的一面是北側,枯燥光禿的一面為南側。
3、北斗星找方向:假如在星光絢爛的夜晚,則能夠按照星斗來辨認方向:先找到天上的北斗七星,假如你不曉得什麼是北斗七星的話我也就沒方法了,沿著其「勺柄」,找到第六與第七顆星,按照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的數學原理,將這兩顆星銜接成一條直線,並在這條連線的延伸線上找到比擬亮堂的一顆北極星,從「勺柄」到較亮堂的那顆北極星,正好指示著從南到北的方向。
4、積雪找方向:假如是在冬天,由於日照的緣由,積雪難以消融的部位總是朝向北面的。
5、手錶找方向:這個比擬輕易,古代人應該都要把它學會,由於下面4條並不是那麼輕易找到的。應用手錶來辨識方向:你所處的時刻除以2,再把所得的商數對准太陽,表盤上12點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比方上午8時,除以2商數為4,將表盤上的4對准太陽,12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了。假如是下午,應按24小時計時法計算。
3. 在古代,人們出行是靠什麼來分辨方向的
在古代,人們是不經常出遠門的,因為人生地不熟,而且也不像現在可以用手機導航,簡直是困難重重。如果遇到避難、科舉或者探親等特殊事情,那就不得不出遠門了,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不同的認路方式,比如:土堆、種樹、立碑、地圖等等。如果不具有點遠行的經驗,道路名堂那麼多,恐怕到了目的地就已經誤了大事了。
在這之後,地圖的出現讓方位越發清晰,早在西漢時期人們就能利用地圖來辨別方向,再結合上草標,沿途的館舍等方法就能快速到達想要去的地方。在航海方面,古人會通過天上的星星來辨別方向,到了明朝鄭和下西洋,指南針的出現為他們航海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古人的智慧真的是無法想像,上面說的只是古人辨別方向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考古學家還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古人辨別方向的方法,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4. 沒有發明指南針以前,古人是如何辨別方向的
有,牽星板,還有天上的星辰。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牛逼的東西,叫做指南車。也就是說,不管你怎麼走,這個車,永遠都會指向南方。
黃帝與蚩尤時作戰時,由於蚩尤弄出大霧來迷惑黃帝。而黃帝為了走出迷霧,製作出了這個指南車。最後在指南車的幫助下,順利脫離險境。
其實指南車,不是利用地球的地磁來引導。它是通過機械的運動,來指向。雖然機械運轉時間久了,會有磨損,而且有時候路況不好,也是會影響到指南車的方向。但是不管怎麼說,指南車,也算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方向指針。
而利用牽星板,來計算星辰高度和地理緯度的做法,我們稱之為,牽星術。
所以,不要小看古人,就算沒有指南針,只要有其他東西可以做參考,他們依舊可以順順利利走南闖北的。
5. 古代的方位和現在的有什麼不同
現在人們一般用東、南、西、北中等方位名詞表示地理方位,而古代則復雜得多,除了用東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還有以下10種方法。
1.以陰陽表示
陰陽原指日光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我國位於北半球,山水一般逞東西走向,山水相間,山之南與水之北向陽,故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轂梁傳·僖公廿八年》:"水北為陽,山南為陽。"許慎《說文解字》:"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中進一步指出:"山南曰陽,山北曰陰;水北曰陽,水南曰陰。"帶有"陰"或"陽"的地名,正是體現其地理方位,如:"華陰"在華山之北,"衡陽"在衡山之南,"江陰"在長江之南,"淮陰"在淮水之南,"漢陽"在漢水之北"洛陽"在洛水之北……
2.以五行表示
五行通常被認為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到了漢代,五行與地理方位組成了配合關系。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曰:"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後,土居中央……是故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
3.以五色表示
古人以青、赤、白、黑、黃五色與木、火、金、水、土五行相配,又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對應。許慎《說文解字》:"青,東方色";"赤,南方色";"白,西方色"。在"黑"字下,段玉裁補注"北方色也"。《論衡·驗符》說:"黃色為土色,位在中央。"明代楊慎說得明白:"木色青,故青者東方也;木生火,其色赤,故赤者南方也;火生土,其色黃,故黃者中央也;土生金,其色白,故白者西方也;金生水,其色黑,故黑者北方也。"
4.以四季表示
在古代,春夏秋冬四季也被納入五行體系,與東西南北地理方位相對應,可互為替代,"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屬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詩文中常把"西風"稱作"秋風"或"金風"。東風
5.以四獸表示
古人以蒼龍(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獸"分別表示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即"四方四神"。班固《白虎通義》雲:"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蒼龍(青龍),以一條騰龍為圖案。朱雀,以一隻飛鳥為圖案;白虎,以一隻躍虎為圖案;玄武,以一條蛇纏著一隻烏龜為圖案。我國古代宮城的四方城門以及橋梁、湖泊等也常用四神獸來命名,如青龍鎮位於東海之濱。長安、金陵等,其北門稱玄武門,南門稱朱雀門。"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南京朱雀橋,東晉咸康時所建,為橫跨秦淮河的浮橋,又稱南航。南京的玄武湖位於鍾山之北,東晉初年曾被稱為北湖。
6.以左右表示
古人習慣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東西與左右常可互相替代。魏禧《目錄雜說》雲:"江東稱江左,江西稱江右,自江北論之,江東在左,江西在右耳。""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會蔣干中計》)江左即江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揚州慢》)宋代揚州屬淮南東路。"姜伯約屢出隴右。"(鍾會《檄蜀文》)隴右即隴西。
7.以八卦表示
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種圖形符號。八卦排列順序一般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與地理方位的配合關系是:震代表東方,離代表南方,兌代表西方,坎代表北方,此為"四正";撰代表東南方,坤代表西南方,乾代表西北方,艮代表東北方,此為"四隅"。
8.以數字表示
數字與五行相配合也可表示地理方位。揚雄《太玄》:"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一與六共宗(居北方),二與七為朋(居南方),三與八成友(居東方),四與九同道(居西方),五與十共守(居中央)。"
9.以天乾地支表示
古人把天乾和五行結合起來表示地理方位,流傳的口訣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古人也用地支表示地理方位。王莽時曾開辟一條從關中到漢中的南北通道,叫作"子午道"。顏師古解釋說:"子,北方;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當,故謂之子午耳。"連接地球南北兩極的假想線(經線)叫"子午線"。卯時是日出東方時,故以"卯"表示東方;酉時是日落西方之時,故以"酉"表示西方。
10.以星宿表示
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在黃道赤道兩側一周,選取了二十八個星宿作為觀察天象的標幟,稱為"二十八星宿"(各星宿包含2~22恆星)。二十八星宿以七宿為一組,共分四組,分別配以四隻守護聖獸組成一套完整的星相學說:
東方蒼龍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
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虛宿、危宿、室宿、壁宿
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婁宿、胃宿、昴宿、畢宿、觜宿、參宿
南方朱鳥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
二十八宿與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是古代中國劃分天區的標准,在古典詩詞中,往往以此表示方位或地域。
6. 古代沒有指南針,人們怎麼辨別方向
在大白天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太陽升起來的地方就是東方,在晚上落下來的話就是在西方。而到了晚上的時候,天空中就有北斗7星出現,北斗星星的指向就是北方,所以就可以知道方向了。
當然也可以不用觀察天空中的情況,因為有很多人都是有豐富經驗的。很多古人都可以觀察年輪的走向,就可以知道這個方向到底是怎樣的。就算沒有指南針,古人還是可以輕易的知道方向,不可能是那麼愚蠢的,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
但是我們現在生活還是非常方便的,只要擁有指南針就可以找到方向,甚至直接打開手機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真的是比古人更加的方便,我們應該感激我們現在生活是多麼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