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些高一地理題目怎麼做快進來幫幫!!!
大氣運動最常見的形式是氣旋和反氣旋。
氣旋從其氣壓分布狀況來看,就是低壓,水平方向上空氣由四周向中心輻合,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氣旋右偏為逆時針流向,南半球氣旋左偏為順時針流向。垂直方向上,氣流上升,天氣陰雨。
反氣旋從其氣壓分布狀況來看,就是高壓,水平方向上空氣由中心向四周輻散,由於地轉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的氣旋右偏為順時針流向,南半球氣旋左偏為逆時針流向。垂直方向上,氣流下沉,天氣晴朗。
地球上由於地表物質組成的復雜性(海陸分布、高低起伏),導致等壓線閉合成高壓、低壓中心,而不再是帶狀分布,因此氣旋、反氣旋是大氣運動最常見的形式。
歷史時期我國氣候經歷了冷暖相間的幾度波動變化,對竹林的生長也發生了很大影響,西北地區竹林的分布范圍也隨氣候的波動發生了變遷。竹林分布總體上來看是逐漸南移,漢唐時期其作為重要的經濟作物,元代以後其經濟作物的地位已變得不十分重要。文章分仰韶溫暖時期、先秦時期、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論述了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竹林分布的影響。
近代氣候變化的顯著特點是一直不停地呈波浪式發展,但總體上氣溫升高,特別是1910—1945年和1980—現在兩段時期升溫明顯。聽我爺爺說,以前的冬季比現在冷的多,每到冬季總是感到漫長難熬。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水循環是多環節的自然過程,全球性的水循環涉及蒸發、大氣水分輸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環以及多種形式的水量貯蓄。
降水、蒸發和徑流是水循環過程的三個最主要環節,這三者構成的水循環途徑決定著全球的水量平衡,也決定著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總量。
蒸發是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由蒸發產生的水汽進入大氣並隨大氣活動而運動。大氣中的水汽主要來自海洋,一部分還來自大陸表面的蒸散發。大氣層中水汽的循環是蒸發-凝結-降水-蒸發的周而復始的過程。海洋上空的水汽可被輸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水,稱為外來水汽降水;大陸上空的水汽直接凝結降水,稱內部水汽降水。一地總降水量與外來水汽降水量的比值稱該地的水分循環系數。全球的大氣水分交換的周期為10天。在水循環中水汽輸送是最活躍的環節之一。
徑流是一個地區(流域)的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差值。多年平均的大洋水量平衡方程為:蒸發量=降水量+徑流量;多年平均的陸地水量平衡方程是:降水量=徑流量+蒸發量。但是,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地理分布都是不均勻的,這種差異最明顯的就是不同緯度的差異。
中國的大氣水分循環路徑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內陸等 5個水分循環系統。它們是中國東南、誤南、華南、東北及西北內陸的水汽來源。西北內陸地區還有盛行西風和氣旋東移而來的少量大西洋水汽。
陸地上(或一個流域內)發生的水循環是降水-地表和地下徑流-蒸發的復雜過程。陸地上的大氣降水、地表徑流及地下徑流之間的交換又稱三水轉化。流域徑流是陸地水循環中最重要的現象之一。
地下水的運動主要與分子力、熱力、重力及空隙性質有關,其運動是多維的。通過土壤和植被的蒸發、蒸騰向上運動成為大氣水分;通過入滲向下運動可補給地下水;通過水平方向運動又可成為河湖水的一部分。地下水儲量雖然很大,但卻是經過長年累月甚至上千年蓄集而成的,水量交換周期很長,循環極其緩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相互轉換是研究水量關系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現代水資源計算的重要問題。
據估計,全球總的循環水量約為496′1012立方米/年,不到全球總儲水量的萬分之四。在這些循環水中,約有22.4%成為陸地降水,這其中的約三分之二又從陸地蒸發掉了。但總算蒸發量小於降水量,這才形成了地面徑流。
秘魯沿岸盛行離岸風(風從陸地吹向海洋)——東南信風。海水由岸邊流向大洋深處,出發海區海水減少,海洋底部冷海水上泛補充,也就是上升補償流,將大量磷酸鹽、硅酸鹽帶到海水表層,成為浮游生物的餌料,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因此秘魯沿岸盛行的上升補償流形成了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秘魯漁場。
個別年份,離岸風較弱,冷海水上泛得較少,海水溫度較常年升高,魚類不適應較高的水溫,大量死亡。此時發生的就是厄爾尼諾現象。
1 流水侵蝕,如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和長江三峽,虎跳峽這樣的河流峽谷和雲貴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
2 風力侵蝕,如西北戈壁的風蝕城堡和風蝕蘑菇
3 流水搬運,如黃河中的泥沙
4 風力搬運,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5 流水沉積,如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等河流沖擊平原
6 風力堆積,如黃土高原和沙漠的形成
7 固結作用,如沉入海底的泥沙受到壓力,固結成為石灰岩
8 冰川刨蝕,如挪威的峽灣和北美洲五大湖的形成
我們可以想像,地質構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見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稱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皺開成後在長期的風化剝蝕等外動力作用下,背斜軸部由於張裂隙發育、易剝蝕,並逐漸低凹成谷;而向斜軸部岩石受擠壓力,相對不易風化剝蝕,而成山。
因此野外絕不能只根據地形確定地質構造,要仔細觀察
㈡ 高一地理必修一要怎樣學習,現在還有兩三個星期,地理很多不懂,怕這次考不好影響分班。
地理一定不要死記硬背,上課要認真聽課,既然還有兩個星期,那建議你1,課下問問同學題,找一點你不會有典型的,課下就不要貪玩了,其實地理也不是很難,就那幾個原理,明白了題自然就會做了。多問問老師就好了,不像英語數學那麼難追上的,只要學學就能提高分數的,但是一定要用功。2,就是把卷子的題背一下,有一些記憶的東西還是要背的,記得背的時候手裡拿著地圖,地理背誦離不開圖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㈢ 高一地理好難啊
在學習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識之後,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分析、比較判斷、逐步推理,最終抽象出來的本質聯系就是地理規律,任何地理規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符合實際變化過程中每一個狀況的特點。如何掌握知識規律是地理學習方法中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1、學習知識規律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知識的記憶。在前面我們曾介紹了抓住地理規律推理記憶的典型實例和方法。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特別是地理演變規律更是如此。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提高綜合與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樹立地理時空觀念。
2、地理知識規律的基本分類
按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將地理知識規律分為三大類型:
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這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是地形、氣候、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與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這一規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的學習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不斷建立起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特徵,並使得相互聯系這一人世間的普遍規律廣泛地應用在地理學科中,成為地理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變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必然趨勢的規律。例2:在地質作用中,內力與外力總是同時作用;內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趨向平坦;內力為主導作用力,外力為輔助作用力;它們共同決定著地殼物質循環的變化規律,使人類生存的地表空間總是在動盪起伏-相對穩定-動盪起伏之間變化著,處在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之中。
地理時空分布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必然分布狀況,是中學地理知識規律的主要內容。依據時空范圍可分為五個小的類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資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熱帶和亞寒帶地區,以及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地區;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在對流層中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地理事物日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一個太陽日內的變化規律,例如氣溫日變化規律-從午後14點到凌晨4點氣溫逐漸降低,從凌晨4點到午後14點氣溫逐漸增高;地理事物年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內不同季節的變化規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變化規律-隨著氣溫的增高水量不斷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際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間的變化規律,例如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
3、總結知識規律的方法
(1)極值概括法。我們先一起分析一個實例,然後再總結方法。例3: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逐漸減小。可平時不少同學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總是出現「近日點線速度大,遠日點線速度小」的結論,這種結論顯然沒有概括出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線速度值出現的空間位置,兩個特殊點不能反映出公轉軌道上每一個空間位置上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大小和連續變化的全過程。前面正確的描述是符合公轉軌道上各點線速度分布規律的。從實例中可以發現,兩種答案有著本質的差異,同時在手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學們是可以從失敗的過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經驗呢?
總結地理事物時空分布規律要從直觀圖像的仔細觀察入手,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規律重要基礎。
抓住分布狀況中的極大值和極小值,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金鑰匙。
由極大值(極小值)向極小值(極大值)做連續不斷的時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經常採用「逐漸減小」或「逐漸增加」的描述方式,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規律的關鍵技巧,不能孤立地強調極值的時間位置。
得出地理分布規律後應做逆向描述的檢查,即從極小值到極大值分布判斷一次,看看規律是否依然成立。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規律的最後保證。極值方法還可以更細致分為極值點方法、極值線方法、極值面方法及極值方向方法,這些方法應用在後面的範例再加以講解。
(2)成因分析法。有些地理事物在時空上沒有數量大小的變化,但它們在時空分布狀態上也反映出明顯的規律性,需要我們從成因上去分析概括它們的分布規律。例4:地中海式氣候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大陸西岸30°-40°之間分布,這一規律適於全球種地地中海式氣候的分布,是從太陽輻射、西風與副熱帶高氣壓帶、風壓帶移動等影響因素中逐一分析得出來的,可以說不懂得地中海式氣候的形成原因是不可能掌握它在世界的分布規律。成因分析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找出影響某一事物形成的諸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特別要注意影響因素的空間范圍及空間變化尺度,這是確定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重要依據。
從上述知識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將這一規律放在全球分布圖中去加以檢驗,便於鞏固和驗證。
(3)推理演繹法。對於地理演變規律的總結我們常常運用推理演繹方法。例5:未來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具有什麼規律這是各個國家都在研究的問題。要想把握這一發展變化的趨向就必須從世界能源消費構成變化的過去、現狀中去分析,運用推理演繹的方法得出結論。從人類的原始社會到今天,不難看出能源消費從單一化向著多元化構成方向發展著,過去的柴草、水能已擴展到今天的十幾種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被消費能源的發熱量也迅速提高,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飛躍發展到今天的核能;考慮到環境效益,新能源和水能日益受到重視。這些變化取決於各類能源自身特點、儲量與分布狀況、以及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與環境的要求。從上述分析我們推斷:未來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規律將是消費構成的多元化和水能、新能源的廣泛利用(煤、石油將作為化工原料)、以及以掌握太陽能製造氫為代表的最新能源不斷涌現。上面為我們提供推理演繹法的具體步驟:
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原始或現在的基本狀況。
分析地理事物各個控制因素及其變化規律,這里要考慮自然因素的變化趨向和人類依據發展需求所對自然因素改造利用的趨向。
運用地理事物各個控制因素的變化規律逐級推導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
4、典型實例及方法說明
例6: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當6月22日前後幾天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很顯然北回歸線上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為此時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極大值,那麼極小值在什麼地方呢?不少同學由於沒有掌握好極值方法,隨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這一答案從整體思路上看是對的,是連續不斷的規律性描述。但此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極小值並不在南北極點上,經計算北極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3°26ˊ,而南極點處於極夜范圍的中心點位置,正午太陽高度無從談起。當同學們再次閱讀6月22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剖面圖時,就不難發現極小值點分別出現在南極圈的近日點上和北極圈的遠日點上。正確的描述應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是從北回歸線向北極圈的遠日點、向南極圈的近日點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遞減」,從實例中可知,仔細閱讀圖像和准確控制極值點是何等重要啊!同學們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這里還需提示一點,6月22日時,赤道至南極點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的極小值;而北回歸線至北極點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的極大值;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的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極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極小值,因為只有當太陽直射(兩次)該地區和直射回歸線的時候,該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才分別達到全年極大值(兩次)和極小值。例6是應用了極值線到極值線總結規律的方法。
例7:關於地球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可分為時間變化規律和空間變化規律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當12月22日冬至來臨時,通過讀圖可以找到全球白晝極大值(黑夜極小值)出現在南極圈上,而白晝極小值(黑夜極大值)出現在北極圈上,運用極值線方法可概括出時全球晝夜長短空間分布規律為:從南極圈到北極圈晝時逐漸縮小,夜時逐漸增加;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出現了全年的白晝極小值,黑夜的極大值,南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全年晝夜等長。上述規律的概括比起課本中南北半球分段總結的手法要科學簡明得多,其關鍵是抓極值的正確思路。當確定某一地點或一定區域范圍後,我們就可討論它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如北京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晝時間出現逐漸遞減到逐漸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間,北極圈內極夜范圍逐漸擴大,9月23日極夜范圍理論上為半個圓點,12月22日極夜范圍擴展到北極圈以北全部地區,達到全年極大值。
例8:在講解我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時,老師一般都先讓同學們閱讀我國降水空間分布圖,並提示注意1200、800、400、200毫米幾條重要的等降水量線的延伸方向和遞變方向。這一教學過程就是要突出我國東南降水的極大值區域,以及西北的極小值區域。然後引導同學們從極大值方向(東南)向極小值方向(西北)概括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我國降水量逐漸遞減。這是典型的極值方向法的實例,這種方法在總結區域地理的分布規律中經常用到。這種規律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極值數據的隱蔽性,第二是極值范圍的不規范性,「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都不是嚴格的點、線、面,而是一個范圍粗略的區域。
例9:洋流在全球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是風海流受全球盛行風的影響而形成的。在赤道到南北緯40º之間,受信風和赤道暖流的驅動,分別出現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同時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在赤道南北兩側出現了逆時針和順時針旋轉趨向;受中緯西風的推動,南北緯40º附近又出現了自西向東的洋流流向;最終受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的作用,又回到了赤道出發區。在中高緯海區受極地東風、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的綜合影響,南北半球出現了與中低緯運行方向相反的洋流。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全球洋流分布的基本規律是:中低緯度海區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西(大洋西側)暖(流)東(大洋東側)寒(流)。中高緯海區北逆南順,西寒東暖;印度洋北部海域為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皆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也同樣受到季風風向有規律變化的影響。南半球中高緯為環球西風漂流。
例10:掌握㵍流的全球分布規律後,世界漁場的分布規律也就隨手可得了。凡是由海洋下層向海洋表層有大量的上升海流的海域,一般來說都是有著漁場分布的可能性。如日本的北海道漁場、歐洲的北海漁場、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都是寒暖流交匯引起下層海水上泛、帶來營養鹽分、吸引海洋浮游生物以至魚群的典型實例;我國舟山漁場也是由日本暖流的一個支流-台灣暖流與華北地區沿岸寒流交匯而成的。秘魯漁場好象具有特殊性,但其實質上也是具備海水上泛形成漁場的規律性。
例11:回顧和展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分布狀況,不難看出這樣一條規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趨向分散。盡管發展中國家可能剛剛邁開第一步,大量集中發展了部分工業經濟區,但最終要走完艱難的第二步,即由集中再趨向於分散。這是因為: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工業生產規模逐步加大,工業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越來越明顯,結果使得工業分布越來越趨向集中;隨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以電子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工業逐步擺脫了自然條件的制約,在新的區域內依靠交通和人才發展起知識密集型的工業區。加之原來過分集中的老工業區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各主要工業國先後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趨向。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過去受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工業分布呈現畸形狀況-過分集中沿海地區。經濟獨立後,這些比較注重內地資源的開發和工業發展,所以也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分布趨向。
例12:地熱、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能的釋放形式,它們在時空分布上具有極強的規律性。世界上火山、地熱和地震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這是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和實際統計資料證明了的。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特別是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是消亡型邊界,即兩個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各種內力地質作用表現得異常活躍。關於火山、地熱和地震在時間上的規律,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如一些休眠火山和一些構造地震還常以突發形式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這些有待今後研究與探索,最終人類是一定能夠把握住它們活動規律的。
例13:關於月相的變化規律想必是很多同學都知道個概況,但恐怕能講得一清二楚的同學就不多了。在這里,我們只想做一些提示,讓同學們自己通過觀察、繪圖、統計分析一下月相的變化規律。形成月相變化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月球本身不發光,完全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迎著陽光一面是明亮的,背著陽光一面是黑暗的;第二,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這是月球環繞地球、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結果;第三,觀察月相變化規律的人們是在地球上,並隨著地球自轉。根據上述成因,請同學們自己填出下面表格,並概括其中的規律。表格中看到月相的時間是依據地球上晨昏線估算出來的,只要將地球的赤道大圓做24等分即可得出時刻,再由月球向地球做切線,就能確定某一月相出現的時間了。初見時刻的方向需要同學們明確一點,月球東升西落的周期是十二個小時左右(按春分晝夜等時計算)。
農歷
項目
初一
四
七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二十九
月相形狀
明亮面積的比例
月相名稱
看到的時間段
初見時刻的方向
5、總結知識規律時應注意的問題
(1)總結知識規律必須以大量感性知識為基礎。有些同學平時對知識規律的學習十分重視,花了大量時間去鑽研,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感性知識作為基礎。
例14:前面講到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具有大陸西岸30-º40º分布規律,但如果西風帶控制35º-55º、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25º-35º、風帶和氣壓帶移動幅度約為10º左右這些地理知識不十分扎實的話,僅僅知道西風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式氣候是不夠的,是無法確定地掌握氣候的分布規律的。
例15:我國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地形區第一階梯的東側和第二階梯之間、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之間的過渡地區,這一規律除依據地形落差大小和河流流量大小等因素外,更重要地是從全國水電站分布圖中觀察、分析、概括得出的,沒有對劉家峽、龔嘴、葛洲壩、魯布格等電站分布的掌握,沒有對地勢呈三級階梯分布的掌握、沒有對我國降水分布的掌握,是不可能掌握水能資源的分布規律的。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同樣適用於地理規律的認識過程。
(2)學習地理規律必須樹立空間觀念。樹立空間觀念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沒有空間思維過程的規律就不是地理學科的規律。
例16:當同學們概括彗星彗尾長短的變化規律時,就要仔細閱讀彗星特有的橢圓形要道在太陽系內的分布狀況;就要去發現並分析彗星運動與太陽位置遠近的空間變化;就要考慮彗核冰物質受太陽溫度的影響,就要觀察彗尾長短與距日遠近的空間聯系。從中總結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彗尾由長逐漸變短,而且始終背向太陽風吹斥的方向。通常地理分布規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間特點的反映。
(3)地理規律要善於聯系應用其它學科的基本規律。學習地理剛入門時,很多同學就體會到地理學科強調各地理事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基本規律。其實這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一條基本思維方式,即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並不是孤立存在於世界上。這一普遍規律已廣泛應用規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繫上,並產生了地理學科綜合性的重要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講,地理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正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正確認識世界的一種思想。
㈣ 高一新生馬上開學了,孩子初中的地理學的不好,高中老師推薦了教材幫,只買這一本就可以了嗎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高中地理輔導書大全
1、《高考實用地圖冊》《北斗地圖》都差不多,學高中地理一本就夠了;
2、《地理填充圖冊》———區域地理相關訓練,不過高中地理現在對於這方面的能力要求弱化了;
3、文綜:《試題調研》的各類小冊子都是非常不錯的。特別對於文科來說;
高中地理學習方法
地圖是高中地理課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突出特點,沒有地圖就沒有地理學。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圖方法,培養良好用圖習慣,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課的最基本的工具。
首先,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要知道地理知識不僅存在於課本的文字當中,也大量蘊含於地圖之中。在地理學習中,我們要做到左圖右書,注意隨時運用地圖,查閱地圖,善於從地圖中發現地理知識,尋找地理規律。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圖,文字和圖象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正確的空間想像。
其次,要掌握正確的讀圖方法。讀圖要先看圖名、圖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該圖表現的主要內容、范圍等,再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每一個信息。
高中地理課本是獲取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素養的重要途徑。怎樣才能使用好地理課本呢?首先要讀懂,明白書中講了些什麼。其次還要注意讀出知識網路。地理環境是一個有機整體,組成地理環境的各個要素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其中任何一個地理要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其他要素的變化。學習地理應理清這些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頭腦中形成這一地域的知識網路。最後還要學會梳理知識。
培養地理思維能力,是義務教育高中地理課程的重要目標。許多同學反映「地理不難學,就是不好記」。我們首先,應該分清課程標准中對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須記住的,還是只要理解不必記憶?在明確這個問題之後,我們就可以再來探討記憶的方法。
㈤ 高一地理
關於你的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是這樣的:首先要明白夏至日這天是6月22日,並且在夏至日這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而北京是在北半球,所以夏至日這天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日照時間是最長的,所以越離夏至日越近的日期,北京白晝越長,一個地方的白晝時間是從正午12點對半分的(比如說:一個地方的白晝時間是16小時,那麼它的日出時間就是12-16/2,也就是早上4點)。那麼再根據選項,就不難得出B這個答案。
那麼你的第二個問題:首先要明白「日半球的經線的中間那一條就是太陽直射點的經度」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條經線所在的地區的地方時是正午12點。那麼再理解那條是晨線:先找到日半球全部的經線,根據地球自西向東轉的原理,那麼將要轉到太陽照射范圍的那條經線就是晨線,而將要進入黑暗的那條線就是昏線。(可能不怎麼好理解,多想想吧)
關於你問的「什麼時候要數經線條數」這個問題,不太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意思。總之這個方法會的話,不管它題目問什麼,你都能算出每條經線的經度。那麼說說這個方法:一般來說,題目會先告訴你關於題目的相關信息。那麼舉個例子吧。(春分這天,太陽直射在東經120°這個地方,問此時晨線經度? 這道題應該這樣想:春分這天,地球上各個部分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晨線的地方時是6點。太陽直射的地方時是12點,所以相差6個小時。而每15°經線相差一個小時,所以晨線的經線是東經30°)
你的第四個問題:太陽正午高度角的演算法是:若太陽直射北半球10°。那麼北緯30°的太陽高度角就是:90-(30-10)=70.那麼南緯30°的太陽高度角就是:90-(30+10)=50.希望你能根據這個例子推倒出來。若太陽直射在南緯20°的話,那麼南緯50°的太陽高度角就是:90-(50-20)=60.那麼北緯80°的太陽高度角就是:90-(80+20)=-10.因為-10小於0,所以這個地方是極夜。直射赤道時是最簡單的,無論南北緯,一律用90-該地區緯度。
你的最後一個問題我認為:地球赤道長度約80152里,而題目是80000里,所以用80152*COS3=80042.所以我認為是在南緯3°。這個問題我不是很清楚。你還是找個時間問一下老師吧。希望我的回答能幫上忙
㈥ 高一地理怎麼學
高一、高二的地理要理清來龍去脈,不能不求甚解,如果基礎比較差的話最好還是找個教的好的老師幫你補補(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老師指導很重要)高三的人文地理大部分是靠背的,難度不大。
3、以書為本,不要買太多的復習題,先把書上的內容都看熟了,再適當的找些練習題做。輔導材料也不要亂買,聽你老師推薦的。我高三的時候是找那種分版塊的輔導資料做的,這樣可以對症下葯,哪部分比較薄弱就突擊哪部分。
怎樣學好地理地理環境空間廣大,地理事物多種多樣,地理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學習方法,只有掌握好學習方法,才能化難為易,學得扎實而靈活。 1、學會使用課本教科書既是掌握知識、技能的工具,又是培養自學能力的依據。目錄提示著全書的要領和前後的聯系,要經常翻閱,以便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是地理信息的載體,它能將我們不能親眼見到的廣大地理環境變得一目瞭然。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徵、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於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看一看當地的地理環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怎樣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於地理想像 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像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於動腦 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 ①學什麼?如黃河及其水文特徵。 ②在哪裡?如黃河流經的省區和流域范圍。 ③為什麼?如黃河的水文特徵是怎樣形成的。 ④有何利弊?如怎樣評價黃河對我國北部地區提供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 ⑤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如怎樣使人類與黃河的關系協調起來,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於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製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 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初中地理沒有認真學好,只能到高中再從頭來學。其實我覺得,學地理是非常有用的,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聯系特別密切。學了地理之後,覺得自己長了不少知識。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地圖上指出任何一個國家及著名的城市,可以辨別出不同國家的地理概況、風土人情,可以了解到各種自然現象的成因、特徵,可以……這些對於懂地理的人來說都只是些皮毛。而對我這個曾經的「地理盲」卻是格外新鮮有趣的。教我們地理的黃國華老師是個全能型的「才子」。上他的課總能給我們一種特別充實的感覺。我們不敢有絲毫的分心,生怕一不留神便讓知識從耳邊溜走。我們總是不停地聽著、記著,一堂課下來,提綱上通常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記。我想,幸虧有這番「狂補」,要不這些基本的地理常識我們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學到呢!�
學地理最重要的是細心。就拿一張地圖來說,上面的每一點信息都有可能成為考試內容,稍不留神錯過一點的話很可能那張圖就白讀了。復習的時候最好是能騰出一塊完整的時間系統地讀。先讀圖。地圖是地理的重頭戲,有時甚至會比書本還重要。山川、河流、城市,把它們的地理位置記清楚。要爭取第一遍時就記熟。因為記地圖有一個特徵,一旦記住了就不會輕易忘記,所以與其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還不如剛開始就認真地記好。通過平時的應用加深印象,省去復習的時間。�
再有就是看書。要理解地記憶。一般只要是你以前不懂的,看的時候印象就比較深。地理和政治、歷史不同,常識性的東西更多些,因此記憶也不會太難。但是要記的東西也很多,要捨得花時間,自己想竅門,比如「諧音記憶法」或者「形象記憶」等等。在學自然地理時,理解的東西會多一些,因為這部分已經有點接近理科的東西了,但只要肯花時間多想一些問題,學起來也不會太難。人文地理方面,記憶要佔比較大的成分,多背幾遍,爭取一遍比一遍用的時間少,每一遍都能發現一些以前沒有注意到的更細的東西。在高考前的那段時間里,主要是看提綱和卷子,要特別留意那些能與當前時事聯系起來的內容。比如某個特定的地區,或者是環境污染這一類的問題等等。只要你鑽進去了,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很有意思的。如果對它感興趣了,還怕學不好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對於考綜合科的同學來說,不論是學「X」科中的哪一門,都不要孤立地學,要特別留意這幾科中能互相聯系的地方。例如拿到一道時事政治題,就可以想想,它發生在什麼地方,與該地方的地理特徵有聯系嗎?該事件是否有什麼歷史淵源?從政治角度可以如何分析,反映了什麼哲理或政治經濟學原理。養成這種思考的習慣,不久你就可以在這幾科中來去自由了。不過這一切還是要建立在你已經掌握好單科知識的基礎上,單科都沒有掌握好,哪裡還能談什麼聯系呢?所以這也就更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平時就要注意把知識一步一步地吸收好,不要再幻想著到了考前再突擊,那樣的話有可能會摔得很慘。�
高考是一個長期的准備過程,僅有方法遠遠不夠,最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平時一點一滴辛苦努力與積累。高中是一片沃土,只要灑下辛勤的汗水,就必定有豐收的一天。從現在就開始准備吧,把你的腳步邁得堅實再堅實些,祝你「笑傲考場」!
㈦ 高中(高一)刷地理比必刷題好嗎又更好的嗎
如果米地理成績不錯,並且自己很喜歡地理,很想學好地理,那麼必刷題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必刷題難度較大,基本是往年的高三模擬題和高考真題(刷真題那一欄)。
如果你成績一般建議用本世紀金榜,五三就可以了。
㈧ 高一下半學期的地理難不難
1、高一地理學習,首先要學會聽課。
①課前要先預習,找出不懂的知識、發現問題,帶著知識點和問題去聽課會有解惑的快樂,也更聽得進去,容易掌握;②參與交流和互動,不要只是把自己擺在「聽」的旁觀者,而是「聽」的參與者,積極思考老師講的或提出的問題,能回答的時候積極回答(回答問題的好處不僅僅是表現,更多的是可以讓你注意力更集中)。③聽要結合寫和思考。純粹的聽很容易懈怠,能記住的點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學會快速的整理記憶。④如果你因為種種原因,出現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課上或者課後一定要花時間去弄懂,不然問題只會越積越多。
2、學會整合知識點,提高知識理解和記憶能力。
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這樣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3、沒有記憶就沒有學習,記憶是學習的根本。
提高記憶力,可以專門的訓練一下。這一類的訓練比較多,比如我比較熟悉的:速讀記憶、編碼記憶、思維導圖記憶。速讀記憶是一種快速閱讀之後的重點記憶和理解記憶;編碼記憶是一種將編碼信息與恰當的線索聯系起來的個性化記憶;思維導圖記憶是一種將所需記憶內容整合成關鍵詞句後的思維記憶。以上三種記憶,是我個人用下來比較好用的方法,但都需要系統的訓練,具體比較多,就不一一詳細講述了,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軟體中對我上述的三種訓練都有具體的講解和訓練。
4、高效復習,溫故而知新。
①制定階段性的復習目標,合理規劃自己每一天的學習復習任務。什麼時候復習什麼科目,什麼時候做題訓練,什麼時候看書背誦,什麼時候查缺補漏等等,都一一明確下來。
②復習的時候,不要長時間的只復習一科,也不要頻繁的更換復習科目。每一個時段的復習都要保證學科的完整性,按計劃復習完一個學科再進行另外一個學科的復習。
③自己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跟上老師的節奏,最好就保持同步進行。如果你掌握的很好,可以快於老師的安排,但不能被老師遠遠落下。
④每一小階段的復習之後,要檢查掌握情況。可以自己一個人進行:合起書本,回憶一下這一階段都學習復習了哪些知識,哪些知識是已經掌握了的,哪些是比較模糊的、還沒有掌握的、有疑問的,針對有問題的要趁熱打鐵,折回去快速溫習鞏固。也可以找你的夥伴一起進行,相互檢查、考校。
5、認真做題和面對每一次考試。
做題的時候:①要仔細審題,而且要審准、審透,提煉出有效信息。②要講究效率,會的就過(一定是要真的會,而不是感覺會),把時間放在不會的上。③不要動不動就去看答案解析。看答案做題會讓你覺得題目很簡單,但實際做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下筆了。④適當進行題海戰術,掌握各類型題目的解題思路。
認真面對每一次考試。考試除了是檢驗你學習效果的方式,同時也是你積累經驗的過程,比如:①學會如何分配和把控時間;②掌握作答中各種細節的處理技巧;③磨練考試心態;④幫助自己認識掌握的不足之處,復習提升。
6、合理用腦,避免事倍功半。
所謂合理,一是要交替學習、復習不同性質的課程,如文理交叉,歷史與地理交叉,這可使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輪流興奮與抑制,有利於記憶能力的增強與開發。二是在最佳時間識記,一般應安排在早晨、晚上臨睡前,具體根據自己的記憶高峰期來選擇。三是要勞逸結合,不要熬夜、注意午休等,保證良好的精神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