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離赤道越近越熱
因為從地理學上來說,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是為熱帶,也就是會出現太陽直射的地帶,一年之中太陽的直射點都是在這一個區域回歸運動的(3月21號,也就是春分的時候太陽是直射赤道的,之後直射點往北移,6月22號,也就是夏至直射北回歸線,之後直射點往南移,9月23號,也就是秋分時再一次直射赤道,之後直射點繼續往南移,12月22號,也就是冬至直射南回歸線,之後往北移,如此循環),而越靠近赤道的地區在一年之中出現直射的幾率也就越大,所以溫度會更高一些。
Ⅱ 為什麼2017年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氣溫升高的最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其次2017年拉尼娜現象出現,也導致了氣溫逐漸上升。所以說,讓2017年成為史上最熱一年主要有兩大原因:
人類活動的長期影響
拉尼娜現象
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8日報道,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在未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情況下,2017年成為史上最熱一年。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通常盛行風向會發生改變,導致太平洋大面積水域水溫升高,從而致使全球氣溫升高。與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相比,2016年的氣溫有所升高,但2017年的增長幅度最大,已成為史上最熱一年。
科學家表示,在過去的150年裡,氣溫升高的最主要因素是人類活動。其中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燒,將大量吸熱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科學家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超越了自然本身的力量。根據2017年的氣溫紀錄,世界領導人應將重心放在氣候變化所產生風險的規模和緊迫性上。
英國國家氣象局哈德利中心與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參與了此項研究,並製作了「Hadcrut4」數據集,用於評估全球溫度。結果發現,2017年的溫度水平比1850-1900年前工業化水平高出1℃(1.8°F),比1981-2010年的平均水平高出0.38°C(0.78°F)。2017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系列國際分析數據也顯示,2017年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2017年的氣溫超過了2016年所記錄的最高氣溫,並且一些數據比2015年分析的數據還要高。
2015年和2016年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一種太平洋上的自然現象,除了人為引起的全球變暖外,厄爾尼諾現象也會使氣溫上升。
英國國家氣象局哈德利中心的科林·莫里斯(Colin Morice)博士表示,該中心所測的2017年全球溫度數據與世界其他中心所測得得數據一致,在未受厄爾尼諾影響下,2017年成為3年來氣溫最高的一年,也是自1850年以來最熱的一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已成為三個最熱的年份。除了持續的溫室氣體排放外,2015年和2016年還受到強勁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然而,2017年卻最值得關注,因為該年厄爾尼諾現象並未出現,反而拉尼娜現象卻產生,但氣溫仍在持續上升。
2015-2016年持續的厄爾尼諾現象使2016年的年平均氣溫增加了約0.2°C(0.36°F),比1850-1900年的平均溫度增長了約1.1°C(2°F)。
英國氣象局2017年全球年平均氣溫預報顯示,2017年全球平均氣溫預計將超過長期平均水平,維持在0.32°C(0.57°F)至0.56°C(1°F)之間。據全球三大溫度數據集的平均值顯示,2017年的臨時數據比長期平均值高0.42°C(0.75°F),處於預測范圍內。2016年年末的預測正確分析了2017年將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
「HadCRUT4」全球溫度數據集是由全球數千個溫度測量數據編制而成。溫度的區域變化本身就為了解引起變暖機制的原因提供了參考信息,以應對大氣中持續積累的溫室氣體。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部門研究主任蒂姆·奧斯本教授補充道,不僅要對全球平均氣溫數據進行分析,還需對氣候變暖的地理格局做出解釋。起初對氣候物理學的理解,是陸地和北極地區變暖幅度越大,副極地地區變暖幅度就越小,而現在,該結果已得到觀測。
世界氣象組織(WMO)匯集了5個主要國際數據集,並表示長期以來氣溫一直在上升。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表示,長期的溫度變化趨勢比個別年份的排名更加重要,而且這個趨勢還會上升。記錄的18個最熱年份中有17個出現在本世紀,而過去三年的變暖程度卻是例外。北極的溫暖變化尤為顯著,這將對海平面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天氣狀況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還表示,2017年的氣溫升高直接導致全球許多國家受極端天氣的影響。美國已出現因極端天氣和氣候災害影響最嚴重的一年,而其他國家也因熱帶氣旋、洪水和乾旱導致經濟發展放緩或是逆向增長。
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宣布,美國計劃退出世界上第一個關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綜合協議《巴黎協定》,這將使美國成為唯一個未簽署該協議的國家。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氣候變化專家鮑勃·沃德表示,其雖未參與到此項研究,但隨著氣溫的升高,世界各地會相繼發生極端天氣,比如加勒比海地區和美國的颶風。所有國家都將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今年,政府將開始評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巴黎協定》目標之間的差距。世界各國領導人應根據所記錄的溫度數據將重心集中在因人口、貧富和氣候變化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風險的大小和緊迫性上。
由於觀測資料未能全面覆蓋到全球各地,尤其是極地地區,同時用於生成數據集的測量設備也存在局限性,從而使得計算結果充滿不確定性。現有的各種評估差異數據也主要來自於極地地區零星的數據。
Ⅲ 請用地理學的知識解釋下夏天比較熱的原因
地球的地軸是來回偏轉的,這個角度叫黃赤交角,為46°52,就是地球上的南北回歸線.
北半球夏季偏向太陽,日照時間長,自然就熱.
另外,樓上說法錯誤,北半球夏季(6月22日)地球在遠日點,是離太陽最遠的,12月22日在近日點,是太陽最近的.
Ⅳ 地理學問題。
溫帶氣候(temperate climate)
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顯著特點。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和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紐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制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乾燥,降水量較少。
溫帶季風氣候區主要分布於北緯35°-55°之間的亞歐大陸的東岸,包括中國的華北、東北和朝鮮、日本以及俄羅斯的遠東地區。冬季受溫帶大陸性氣團的控制,風從內陸吹向海洋,大部分地區乾燥少雨;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的控制,風從海洋吹向內陸,濕潤多雨。我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國家,除西部的青藏高原和雲貴高原等地區外,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受季風氣候的影響。與世界同緯度國家比較,我國冬季是最冷的,夏季是最熱的。如廣州市和北美洲古巴首都哈瓦那差不多在同一緯度上,但兩地1月份平均氣溫要相差8℃左右,廣州冷,哈瓦那暖。英國西海岸的利物浦與我國北方漠河鎮壓的緯度也基本相同。利物浦1月份平均氣溫高達4.3℃,而漠河同時期的最低氣溫常在零下35-40℃。
溫帶氣候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氣候類型。由於溫帶氣候分布地域廣泛,類型復雜多樣,從而為生物界創造了良好的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動植物界。從植物種類上來看,有夏綠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草原地區生活著善跑能飛的動物;在闊葉林中生活著大型食肉類運物;針葉林中生活著一些耐寒動物。
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是溫帶氣候的顯著特徵。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屬於溫帶氣候。從全球分布來看,溫帶氣候的情況比較復雜多樣。根據地區和降水特點的不同,可分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式氣候幾種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歐洲西海岸、南美洲智利南部沿海以及紐西蘭、北美阿拉斯加南部等地區。這些地方由於受海洋西風的影響,冬季溫暖,夏無酷暑,全年濕潤多雨,降水分配比較均勻。溫帶大陸性氣候區主要分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內陸地區。這些地方受大陸性氣團的控制和影響,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空氣乾燥,降水量較少。
位於地球的回歸線和極圈之間,不能受到太陽直射,也不會出現極晝極夜現象,陽光終年斜射的地帶。
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為北溫帶,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為南溫帶。溫帶冬冷、夏熱,氣溫比熱帶低,比寒帶高;晝夜長短和四季的變化明顯。溫帶佔地球總面積的50%.
本帶冬季氣溫降到零度以下,河水和土壤屆時結凍。但夏季仍然溫暖。這一自然帶分布於東亞的部分,屬於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集中於夏季。分布於西歐的部分,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受西風影響,冬季降水量很多。植被同屬夏綠闊葉林(原稱落葉闊葉林),樹葉較寬闊柔軟,秋季脫落。如氣候偏於濕潤,土壤風化和淋濾較強,則發育為棕壤型,否則發育為褐土型。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落葉闊葉林帶都在靠海岸一側較寬,向內陸變狹,最後「尖滅」,兩部分沒有連成一體。動物方面,黑熊北自西伯利亞,南到印度、緬甸皆有分布,松鼠在北方也較普遍。此外常見的還有野豬、狐、鼬等。
北美東部(約西經100°以東)落葉闊葉林帶特徵也較典型,現在多成為良好的農業區。南美南端伸入西風帶范圍,西南角亦有狹而短的落葉闊葉林帶形成。
北半球的落葉闊葉林帶最北部分,冬季更為寒冷,有三個月以上月平均溫度低於0℃,森林由落葉闊葉樹種和針葉樹種混交形成。
注釋:本文中度均為℃
Ⅳ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和措施【用高中地理知識回答】 謝謝!
全球變暖是指全球氣溫升高。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氣溫經歷了冷-暖-冷-暖兩次波動,總得看為上升趨勢。進入八十年代後,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
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大氣層遭到破壞,嚴重的污染以及溫室效應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影響全球變暖將給地球和人類帶來復雜的潛在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例如隨著溫度的升高,副極地地區也許將更適合人類居住;在適當的條件下,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能夠促進光合作用,從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導致 植物生長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產效應,這是全球變暖的正面影響。但是與正面影響相比,全球變暖對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將更為巨大和深遠。今年8月份CCTV報道,由於氣候變暖的影響,珠穆朗瑪峰的頂峰下降了1.3米。
祁連山冰川縮減危及河西走廊:近年來,祁連山冰川融化比上個世紀70年代減少了大約10億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區的雪線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專家分析,冰川退縮,雪線上升除自然氣候因素外,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脹,超載超牧,過度開墾,亂砍濫伐,濫采地下水有關。《中國環境報》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過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國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熱膨脹,當海洋變暖時,海平面則升高。全球升溫會引起地球南北兩極的冰山融化,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近50年來,氣溫上升的腳步在加快。
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劉洪濱博士介紹,過去1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明顯升高,本世紀變暖幅度還會增大。最新觀測表明,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後半葉北半球平均溫度可能是近1300年中最高的。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研究所上月底發表的研究報告說,2008年是自1850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九個最熱的年份,估計下一個厄爾尼諾現象今年或明年開始形成,全球地表氣溫可能將在今後一兩年內創下新紀錄。
中國氣象局科技發展司副司長巢清塵認為,全球氣溫持續上升,已對氣候變化產生重要影響。在變化速率方面呈現出的特徵是:北半球快於南半球,高緯度地區快於低緯度地區,冬季比夏季變化大。他還說,溫室氣體具有生命期,其溫室效應會在幾十甚至幾百年後產生效應,因此其影響是深遠的。預計氣溫升高將持續至本世紀末。
非洲國家制訂行動方案
非洲大陸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為嚴重的地區。近年來,由於旱災和澇災在非洲國家較普遍,造成糧食產量嚴重不足。在非洲之角及其周邊地區,嚴重乾旱造成2000多萬人缺糧,許多人不得不靠救助為生。氣溫升高同時也影響畜牧業的發展。非洲40%的土地歸牧民所有,但氣溫升高造成的乾旱使牲畜患病率、死亡率增加。非洲大部分國家的民眾以農牧業為生,因此氣候變暖導致不少人陷入貧困。氣候變暖還導致該地區疾病流行以及生態平衡被破壞。
氣候變化已經引起越來越多非洲國家的高度關注。烏干達環境部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增加在科技和公眾教育領域投資,提高公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尚比亞總統班達最近指出,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是政府的優先任務。尚比亞強調森林在吸收溫室氣體方面的作用,將在今年評估森林政策,同時,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也已在准備之中。南非自2005年以來每年都召開一次氣候變化會議,有關氣候變化的白皮書也將於2010年前完成,並在2012年前實施。
歐盟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
氣溫升高造成的極端天氣和水資源緊缺正襲擾歐洲:英國遭遇了60年不遇特大洪災;強風暴降臨法國;阿爾卑斯山冰川在過去150多年消退了近200米;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第二大城市巴塞羅那不得不緊急調派輪船從法國買水供應居民;沙漠化威脅著伊比利亞半島,有報告說,西班牙的氣候已經開始「非洲化」;熱浪和乾旱引發的森林火災頻仍,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希臘等國深受其害;氣候變暖還影響到南歐一些地區的葡萄種植,農民不得不考慮毀掉葡萄園,到海拔更高的地區開辟新的種植區。
為應對氣候變暖,歐盟准備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加大開發可再生能源力度,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20%。到2020年把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的比例提高到20%,把用於交通的生物燃料至少提高到10%,將煤、石油、天然氣的消耗減少20%。西班牙擬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發展可再生清潔能源。政府制訂了「2004—2012年節約和有效利用能源戰略」,已開始在工業、交通等7個方面實施節能增效計劃。瑞典計劃至2030年全國所有汽車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確定的目標是2025年實現碳零排放。葡萄牙已建起世界上功率最大的太陽能光伏電站,與同等發電量的煤動力電廠相比每年可減排近9萬噸二氧化碳。德、法、意等《阿爾卑斯公約》締約國最近也通過一項行動綱領,以應對阿爾卑斯山地區的氣候變暖。
美國出台應對措施
在美國,由於氣溫升高,阿拉斯加地區風暴增加,人們被迫遷往高地居住。西部山區的積雪減少,給捕魚、水力發電、工農業用水帶來負面後果。加利福尼亞州的海平面在過去100年間上升了20厘米,致使26萬居民和3000多公里道路成為「水災危險區域」。預計到本世紀末,加州海平面將上升約1.4米。氣候變暖造成的淡水緊缺、農業減產也是美國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表示,如果美國不積極採取行動減緩全球變暖,美國西部和中西部地區的淡水短缺現象將更加嚴重,加州的大片農場和葡萄園可能在本世紀末消失。
美國政府擬出台一整套應對措施:啟動「總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體系;每年確定目標,最終在202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降低到1990年水平,並到2050年再減少80%;此外,還將投資150億美元開發清潔能源,發展安全核能與清潔煤炭技術。美國環保署將重新審議加州的請求,允許其率先實施嚴格的汽車尾氣排放標准,這將對美國10多個州產生示範效應。
中國廣泛參與國際合作
中國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積極參與者,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保方面的協議,廣泛參與環保科研、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中國於2007年6月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於2008年10月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提出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
遏制全球氣候變暖需要各國聯手,落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相關條款,提高能源能效,開發新能源,節能減排。由於發展中國家受資金、技術制約,抗風險能力較弱,受氣候變暖的影響也較大。歐美等發達國家在環保等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也有著較大優勢,因此有必要在技術、資金等方面對發展中國家給予幫助。
Ⅵ 從(地理學)角度分析重慶夏天為什麼炎熱,請能夠詳細分析,要點清楚 分析合理
也可能是因為重慶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而且有位於四川盆地,海拔低,氣溫高
Ⅶ 在什麼時候天氣最熱
午後1~2小時
雖然中午12點太陽給我們的感覺最熱
但是大地吸收這個熱量是需要一定時間的
把熱量釋放出來又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從地理學上說,下午2點左右是最熱的,其實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強度,太陽光熱並不能直接使氣溫升高。空氣中的各種氣體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熱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量後,再通過輻射、對流、亂流等形式向空中傳導,這種向上輸送熱量的結果,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地面溫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陽輻射能量的結果。
這么解釋有些晦澀,簡單點講就是太陽光照射到地面上,曬熱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熱再放出去烘熱空氣,空氣的溫度主要是間接從地面得到的。雖然夏天的中午,太陽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氣受熱量強,但地面放出的熱量,少於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所以此時並非是最熱的時候。中午以後,地面溫度仍能繼續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熱量等於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時,地面溫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氣溫的升高,必須從地面放出的熱量得到,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因此夏天最熱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後兩三點鍾的時候。
Ⅷ 用地理知識分析的天氣變化原因
近幾年來,極端氣候事件會明顯增多。乾旱將給農業造成嚴重影響(氣溫升高2℃將可能使農業減產30%)。在歐洲南部,降雨量將明顯減少。據專家估計,那時全球60%的居民將生活在水資源緊缺地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國近年來的極端降水事件趨多、趨強,暴雨洪澇頻率增加;北方乾旱事件連年發生,90年代以後,不少地區遭遇5- 6年連續乾旱;夏季高溫熱浪天氣明顯增多。最熱的2006年,也是全國氣象災害頻發的一年,熱帶氣旋、乾旱、沙塵、酸雨等災害多而嚴重。
導致生態系統的惡化 據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小組報告稱,全球氣候變暖將造成世界上1/4的陸地動植物,即100多萬個物種在未來50年內滅絕,對人類會帶來災難性影響。即40%的生物種類將消失,而法國本土將會有20%的物種消失。北極熊和北極的其它動物將會像珊瑚礁水域的魚一樣成為主要受害者。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氣候變暖會引起水中氧氣減少,因而將威脅到魚的生存。有些物種即使不一定滅絕,也將發生重大變化,如有些南方植物將不得不遷往北方,而有些候鳥將不再遷徙。
我國科學家發現,在西北地區各山系的冰川面積,自「小冰期」以來已減少7000多平方公里;青海湖水位近百年已下降10多米;沿海地區將遭遇海平面上升和更多的洪水、風暴潮襲擊,尤其是對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渤海灣等經濟區的影響最嚴重,屆時許多小島將不復存在。
調查顯示,全球氣候變暖巳成為日本人心目中最重要的環境問題;在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美國,人們也在反思自己對氣候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呼籲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政府,採取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專家們指出,如今氣候變化已不只是科學問題、環境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政治問題和國家安全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長遠的、巨大的,其中更多的還是負面的
Ⅸ 地理問題
氣溫的高低與地理緯度的關系密切,但緯度並不是影響氣溫高低的唯一因素。海陸位置、日照時間、空氣濕度、大氣環流形勢和地形地勢等等對局地氣溫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一般來說,緯度低的地帶比緯度高的地帶的氣溫高(我國南方處在緯度較低的地帶,北方所處的緯度較高,所以說上海的氣溫比天津的氣溫高是正常的);但是具體到某個季節的某個具體時段,因為它們相距遙遠,影響兩個地方氣溫的具體變數有很大差異,這就導致了有可能與緯度經驗所產生的現象相反的結果。
進入5月以後,一方面因為北方的日照時間比南方的日照時間更長,通過太陽輻射獲得的光熱並不比南方少,另一方面,北方處在溫帶大陸氣團的穩定控制下,既沒有強冷空氣的入侵,也沒有海洋性暖濕氣流帶來的降水,是一年中最乾燥的時期,而南方的海洋性暖濕氣流活躍,不僅空氣的濕度增加,降水也明顯增加加強,南方潮濕的空氣有較強的熱容量,而且較多的雲量也不利於太陽的短波輻射直達地面,所以在同等情況下,南方的增溫幅度往往小於北方;另外,南方的低氣壓環境有利於地面熱空氣向高空擴散,北方的高氣壓環境不僅不利於熱空氣向高空擴散,而且具有「焚風」的增溫效應。所以這個時期出現南方氣溫低於北方的現象是不值得大驚小怪的。
Ⅹ 地理高一問題 一年中什麼時候最熱,在北半球直射的時候,赤道的晝夜誰長為什麼還有我覺得地理關於...
夏至日的時候最熱,是北半球太陽高度最大的一天,也是白晝最長的一天。赤道永遠是晝夜平分,因為它與地球中心平行。從北極看地球是逆時針運動,從南極看地球是順時針運動。從側面看地球是自西向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