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都說長城兩邊是故鄉,要問長城有多長
目前的長城長度標准還是以6300公里為官方對外數字,具體的可能要今年末或明年,得看他們的測量進度
京華時報2006年1月12日訊,中國長城學會宣布,「明長城航空遙感綜合調查項目」方案制定完畢並通過專家論證,該項目將通過航空遙感技術准確地測量出明長城的長度,確定長城的空間分布格局以及追蹤已淹沒的長城位置。目前該項目正等待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山海關,但其長度、分布和現狀等情況至今沒有確切答案。以前受測量方法、設備等方面的限制,目前公布的7300公里可能有出入,無法准確測量長城長度。
2億巨資測量長城准確長度
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在2005年完成了珠峰測高科考活動後,今年准備測量明代萬里長城的精確長度和准確走向。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透露,測量明長城長度之後,雙方還准備聯手將明長城原貌製作成三維立體圖像,放在互聯網上,供網民觀看。
��
��尷尬
��長城有多長至今不知道
��我國歷史上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都修築過長城,其中明長城是我國歷史上修築的最後一道長城,也是修建規模最大、工程最堅固的長城。
��張驥介紹,目前中國長城學會對外介紹明長城長度為大約6300公里,這是根據明代文獻資料的記載統計出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方政府也曾進行長城測繪,但是由於區域劃分不明確,比如某兩個相鄰的省市把一段長城都算做自己行政區域內,結果導致統計出長城長度為7000多公里,整整比明代文獻記載多出1000多公里。從那以後,再沒有進行過有組織的全國范圍的長城長度測量活動,所以後來人們還是以明代文獻記載為准。
��憂患
��長城保護形勢嚴峻
��「目前風沙侵蝕、人為破壞等因素,有些長城段正處在消亡之中。如果再不進行保護工作,我們將眼看著長城在我們這一代手中消失。」
��張驥說:「河北秦皇島境內的長城,從山海關老龍頭起至青龍縣小馬坪杏樹嶺止,是整個明長城中軍事防禦設施最完善、建築等級最高的地段。秦皇島境內的長城整體建築依山就勢、跨河入海、跌宕起伏,似巨龍盤旋,氣勢宏大,是長城建築藝術中的精華。但是由於缺乏保護經費和保護隊伍,加之自然衰毀和人為破壞等原因,目前這段長城只有三分之一得到修復或保存完好,三分之一殘缺不全,三分之一已不復存在。」
��
��測繪
��飛機遙感實測長城
��這次測量需要通過航空遙感、國家地理信息系統、GPS全球定位系統,收集到長城的詳細數據,最終得出長城的准確長度。
��張驥說,首先在飛機上裝機載遙感器,沿著長城的走向,對地面物體進行拍照,把長城全部拍攝成遙感照片。由於有部分長城已經損毀,照片上無法表現,研發人員就分析疑似長城遺址的土壤,鑒定該地點土質年代,判斷是否有人工*作的痕跡,來確定長城的位置。人工挖掘過的土層,如長城的基礎在遙感器拍攝的紅外照片中會顯示比較淺的顏色。
��
��准確還原長城全貌
��根據文獻資料和考古,專家已經得出了長城的大致走向,一旦拍攝到了長城圖片,研發人員便可將經過處理的數碼長城,放到電子地圖上,並結合長城的經緯度和走向,重現長城在山川河流間飛舞的雄姿。「這就需要國家地理信息系統,航空拍攝到的長城與國家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才能准確還原長城全貌。」張驥介紹說。
��GPS定位地理坐標
��最後一個技術就是GPS的應用,GPS可以很清楚地定位出長城的地理坐標和海拔高度。三大高科技的結合使用,還可以記錄下這一點長城沿線的環境、土地、經濟、礦產資源。對今後長城及周邊的開發有很大幫助。「我們曾經計劃過的長城保護里程碑活動也可以藉此機會實施。」據張驥介紹,長城保護里程碑活動是想把長城劃分成若干段,請社會熱心人士出資認領保護。請人認領前,需要讓人了解到這段長城的現狀和價值,如果可以製成「網上長城」,這個計劃就有實施的可能了。
��
��資金
��航拍將耗資2億元
��張驥同時也表示,整套系統的投入也是巨大的。就航空遙感技術來說,由於它要在長城兩側不斷飛行,光這一技術預估的成本在2億元人民幣。目前這套策劃方案已經通過,籌集到資金就會在明長城上實施。整個測量活動將耗時半年左右。「至於秦長城,由於年代久遠,破壞嚴重,我們首先考慮的是要確定它在哪裡,還剩多少。」
��
��展示
��互聯網上再現萬里長城雄姿
��張驥介紹說,當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找到他們表示希望可以聯手測量長城長度時,大家都感到非常興奮,多年來的願望終於可以藉助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專業、精良的測繪隊伍得以實現。
��測繪完成後,中國長城學會和國家測繪局還將在互聯網上,用三維圖像再現長城的原貌。打開網站,一個不停旋轉的地球展現在宇宙中,選定萬里長城的位置,點擊滑鼠,地球便逐漸靠近,慢慢的,一條白線出現在中國版圖的北部,橫穿整個中國疆界,再近一點,才看到原來這就是萬里長城。
��你可以把視角調整到遊客的角度,用上一兩天的時間,把長城從山海關到嘉峪關「走」一遍,同時了解到與長城相關的歷史、人文故事,也可以看到兩邊的礦產資源和經濟狀況。目前,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中國長城學會,將把這一「夢想」變為現實。
��記者了解到,就測量一事的可行性,已經開過兩次專家論證會,原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長及多位長城研究專家表示應該先做一小段模型來看看效果。國家測繪局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經做好了一段長城的演示資料,但是還十分不成熟,還要等到給專家進行演示後,再進行修改。他也沒有向記者透露具體是哪一段長城。
��
��■相關新聞
��中國首次繪制秦長城走向圖
��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具體位置、分布、走向、通訊設施、工程實施情況……這些困擾長城學家和考古學家的謎底將被一一揭曉。中國長城學會近日透露,我國將於今年4月首次對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全線進行實地考證勘察。本次考察後將繪制出完整的秦始皇萬里長城走向圖,同時走向圖還將被繪制在中國版圖上。
��此次考察從秦始皇萬里長城最西端甘肅省岷縣(史稱臨洮)開始,經寧夏、內蒙古、陝西、河北、遼寧6省份,18個市、46個縣,最後抵秦長城最東端(史稱遼東)。此舉將填補長城學研究中的一項空白,把秦漢史進行有機的銜接,並有助於秦史漢史的拓展研究。
��據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張驥介紹,秦始皇長城是秦始皇在統一了六國後,在秦、趙、燕諸國長城的基礎上,加以連接,築起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長城,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條萬里長城。但由於風吹雨打、人為破壞等原因,秦始皇萬里長城已經基本上被湮沒了。目前,秦始皇萬里長城的具體位置,只能根據史料記載推斷出其大致的方位、分布與走向,而它真正存在的狀況,卻是長城學、歷史學、考古學界有待解決的問題。
❷ 關於長城的資料有哪些
長城的歷史
我國北方的長城,開始於戰國秦、趙、燕三國。
一、秦、趙、燕在北邊修築長城的原因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隨著各國之間政治、經濟關系的加強,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諸少數民族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東胡。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除義渠從事農業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獵為生。義渠是西北黃土高原上的強國,自春秋至戰國,與秦抗衡百餘年。匈奴、東胡等游牧民族更是軍事素質高,作戰能力強。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人以游牧、狩獵為生,牲畜以馬、牛、羊為最多,其次則為駱駝、驢、騾等。他們「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子從小就學習騎射。「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因此,一到成年,「盡為甲騎」。戰國之際,匈奴已經進入奴隸社會,並且有了國家政權機構。國王稱為單於,其下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賢王外,其餘大臣都是世襲。東胡、林胡、襜襤、婁煩與匈奴基本相同。
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張儀築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樓煩南侵。接著,又大舉進攻義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後誘義渠王至甘泉(今陝西淳化縣西北甘泉山),殺之,起兵滅義渠,置北地郡。於是,秦國北部遂於匈奴相接。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實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內蒙古河套平原東部);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國家,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其目的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的南掠。
長城是由城、堡發展而來。作為軍事上的防禦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開始了。由於它能起有效的防禦作用,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得到了普遍的發展。長城,最早出現於春秋,如楚國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陽地區)。到了戰國,魏西河郡有長城,趙漳水上有長城,中山國西部有長城,燕易水有長城,齊沿泰山山脈有長城。這些長城,在戰爭中曾經起過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動迅速的騎兵,行蹤莫測,諸國無論是步兵還是騎兵,都無法阻止他們襲擊和擄掠。只有修築長城,加上駐軍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們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築長城,才能抽調主要兵力,用於列國之間的兼並戰爭和保衛戰爭,才能完成統一大業。
二、秦、趙、燕長城的價值
戰國時期的秦、趙、燕長城,作為軍事防禦工程,究竟在戰爭中起了什麼作用?關於它的作用,特別是秦長城和燕長城的作用,歷史文獻記載幾乎沒有,趙長城的記載也很少。這是不是說,它們沒有起什麼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說明三國修建長城後,匈奴、東胡等沒有越過長城南掠,長城在軍事防禦上起了重要作用。
眾所周知,昭王時,是秦國疆土擴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假如北面沒有修築長城,秦國就必須要派駐大軍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強大的匈奴南掠,怎麼能夠抽調大軍不斷大敗六國的聯軍、佔領六國大片土地呢?可見,秦長城修成後,只需要少量軍隊駐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軍南下,由於有長城防禦,一時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陽距此不遠,一日一夜或兩、三晝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敗。總之,自秦昭王築長城以後,匈奴一直沒有南下擄掠,這正說明了長城的軍事防禦作用。
至於趙長城,由於建築在陰山(今大青山、烏拉山東南)腳下,多系用土夯築,質量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開始時,常被匈奴大軍攻擊。趙國雖然派駐大軍防守,主動出城迎戰,但是常吃敗仗。趙悼襄王時(前224——前236),趙邊防累為匈奴所敗,北方吃緊,於是,派大將李牧到長城統領大軍防守。悼襄王給予李牧便宜任免屬吏的特權,並將雲中、雁門、代郡北部的商業稅和田賦作為軍費供李牧支配。李牧將指揮部設在雁門郡北部的長城下,以便東、西照應。他厚待戰士,日殺數牛來改善伙食;每日教將士練習騎射,獎勵成績優異者;嚴守烽火台,並不斷派間諜了解匈奴的動向;他下令軍中:「匈奴來擄掠,全體將士立即收牛馬羊入保長城,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來侵,由於烽火嚴緊,事先知道消息,趙國軍民便收牲畜入保長城。匈奴擄掠不到人和牲畜、財務,只好退去。如此數年,雖未挫敗匈奴,但趙軍亦無亡失。匈奴人以及趙國邊民,都認為李牧怯懦,趙王也責備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趙王怒,招牧回朝,以別將代之。新將採取迎擊的戰略;匈奴每來,他就率軍出擊,數敗。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將士傷亡很多,北邊無法放牧。趙王沒有辦法,只好再請李牧出守長城。李牧稱病,杜門不出,不肯應命。趙王乃強起牧,令牧統兵守衛北方。李牧對趙王說:「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採取從前的戰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趙王只得答應。李牧至長城,如故約。數年,匈奴無所得。然終以李牧為怯。趙守邊將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李牧乃選戰車1300輛,精騎13000匹,挑能破敵擒將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訓練作戰。練成之後,便大縱畜牧。長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聞之,便來擄掠。小入,牧則佯敗,以部分人畜委之。單於大喜,便率傾國人馬南下。李牧事先設下埋伏,張左右翼夾擊,大破匈奴10萬余騎,單於落荒敗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後10餘年,匈奴不敢近趙長城。趙軍乘勝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於是,趙北邊寧靜,人民安居樂業。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趙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巨大作用。
燕國在築長城以前,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不得不向強大的東胡媾和,並以大將為人質。這種屈辱媾和的辦法,並不能使東胡完全停止南掠。自從燕昭王時秦開大襲東胡軍,東胡北卻千餘里,並築長城之後,東胡才不敢南掠,燕國北部才無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產。這也顯示了燕長城在軍事防禦上的偉大作用。
秦末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漢書•李廣傳》:景帝時,廣「為上谷太守,數與匈奴戰」。匈奴始終沒有從這里進入長城。武帝時,韓安國屯漁陽郡,為匈奴所敗;徒(錄入者註:此字疑為徙)屯右北平,又數敗。武帝乃以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守右北平,匈奴憚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後廣數出長城遠征匈奴。這說明,戰國燕長城仍有防禦作用。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三、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與現實價值
戰國秦、趙、燕長城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築長城,加上一定數量的駐軍,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騎兵閃電式的襲擊。沒有長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騎兵,仍然是防禦不了的。戰國時代的歷史事實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長城是有效的軍事防禦工程,因而後來為秦始皇所採用。秦始皇在驅逐匈奴到漠北以後,下令蒙恬立即修築新的長城。
其次,戰國秦、趙、燕所築的長城,是相當科學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勢險要而建,在山口與平原地區,都建築高厚的城牆,截斷匈奴、東胡騎兵進出之路。除了長城之外,內外製高點還建有烽火台,進行偵察敵情和傳遞消息,讓長城上的駐軍作好准備;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築障城,派軍駐守,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在長城以內,每隔一段距離,都修建駐軍的大城,並設有迅速傳遞消息的通訊網,以便統一指揮和互相支援。這條三國長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築,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這套軍事防禦體系是合乎科學的,防衛是有效的。它為後來的軍事防禦工程提供了樣板。蒙恬所築的秦長城,雖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顯,他是在參照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的基礎上設計的,同時進行了取長補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險阻建城築障。他把長城建於高山之上,盡量利用山脊、峰巒為城,使匈奴騎兵無法越過;盡量利用河流作屏障,盡量把長城建於河流之北,使敵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則築成高大城牆,或用土石夾築,或用土夯築,而把各段長城聯結成一條氣勢雄偉、隔斷南北的巨龍。秦長城的烽火台,較三國長城有了改進,都建於長城外開闊的山上,而且根據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進,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兩座障城。駐大部隊的城,都建在長城之南,並與長城緊緊相連。可以說,秦長城建築體系的高度科學性,是戰國秦、趙、燕長城建築體系的繼承和發展。
最後,戰國秦、趙、燕長城的歷史價值,不僅表現了22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而且顯示了當時中國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軍事科學水平、高度的科學文化。
三國長城還具有很大的現實價值。首先,長城作為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徵,將鼓舞著我們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去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勇攀科學高峰,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成一個高度繁榮富強的國家。
其次,戰國秦、趙、燕長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們研究戰國軍事史的資料寶庫。在今天戰爭仍然不斷,和我國仍然處於戰爭威脅的形勢下,研究戰國秦、趙、燕長城,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其三,戰國秦、趙、燕長城遺址,是長城沿線自然變化的歷史見證。從它的斷裂、侵蝕、湮沒程度,可以了解各個階段的歷代地震、風沙、泥石流的變化規律。我們了解了這些變化規律,就可以採取有效的防禦措施。
最後,在戰國秦、趙、燕長城沿線,有著許多旅遊景點,這些旅遊景點,絕大多數至今尚未開發。如果開發出來,將士我國的一大財富,並且是用之不竭的財富。我相信,它將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❸ 長城的資料 長城的頭尾在哪裡
明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56個縣域,總長度為8851.8千米。
2012年6月5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居庸關長城宣布,歷經近5年的調查認定,中國歷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千米,包括長城牆體、壕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遺產43721處。
這是中國首次科學、系統地測量歷代長城的總長度。此次長城的調查和認定,不僅認定了2009年測定的明長城長度,還開展了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的資源調查。
(3)明長城二邊的地理信息有哪些擴展閱讀
長城景點:
1、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
2、山海關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❹ 長城經過哪些地方
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途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 古、山西、陝西、寧夏 、甘肅9個省、市、自治區 .
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長城位於中國的北部,它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橫貫河北、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約6700公里,約13300仝里,在世上有「萬里長城」之譽
長城關隘 嘉峪關、山海關、居庸關、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雁門關、偏頭關、平型關、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庄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青山關、 鐵門關、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鎮羌堡口、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
❺ 明長城的地理位置和構造
城牆是長城工程主體,牆體依材料區分為磚牆、石牆、夯土牆、鏟山牆、山險牆、木柞牆、壕榨等類型,隨地形平險、取材難易而異。除薊鎮長城的牆身全部用條石、青磚砌築,其餘諸鎮長城多採用夯土牆,僅關門、敵樓包磚。鏟山牆指將天然山體鏟削成陡立的牆壁;山險牆一般依靠峻峭的山脊用磚石壘砌;木柞牆指樹林中的木柵欄牆;壕榨指挖掘壕塹後於一側的培築土垣。城牆斷面下大上小呈梯形,高厚尺寸亦隨形勢需要而異.城牆頂面,外設垛口,內砌女牆,兩面皆作垛口者,如北京幕田峪長城,顯示軍事控守地位的重要。磚、石結構的長城以北京八達峙居庸關為例,用整齊的條石砌城牆身外側,內部填充灰土碎石,平均高7~8米,基寬6~7米,頂寬5~6米。頂部用青磚砌成垛口、女牆,垛口高約1.8米,女牆高約1.2米。垛口開有隙望孔和射孔。牆體頂面用方磚鋪砌,兩側設有排水溝和出水石咀。牆身內側間隔修砌券門暗道,以供守城士卒上下。
明長城關城是出入長城的通道,也是長城防守的重點,建磚砌拱門,上築城樓和箭樓。一般關城都建兩重或數重,其間用磚石牆連接成封閉的城池,有的關城還築有瓮城、角樓、水關或翼城,城內建登城馬道,以備駐屯軍及時登城守御。關城與長城是一體的。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干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里,衛城周長6~9里,千戶所城周長
4~5里,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瓮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瓮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里左右,城周l~3里,磚包城垣,開1~2門,建瓮城門。城內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里,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❻ 明長城,東起那西到那
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區別於由秦始皇所修的萬里長城。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采經近兩年的調查與測量,於2009年4月18日首次公布明長城數據:其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祁連山東麓甘肅嘉峪關,從東向西行經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十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一百五十六個縣域,總長度8851.8公里。其中,人工牆體的長度為六千二百五十九點六公里;壕塹長度為三百五十九點七公里;天然險長度為二千二百三十二點四公里。
❼ 明長城東起哪裡,西至哪裡
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築的軍事防禦工程。亦稱邊牆。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橫貫今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內蒙占、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9省、市、自治區,全長6
300多公里,俗稱「萬里長城」。
明長城的修建
明朝建立以後,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貴族韃靼、瓦剌諸部仍然不斷南下騷擾搶掠;明中葉以後,女真族又興起於東北地區,也不斷威脅邊境的安全。為了鞏固北方的邊防,在明朝的200多年統治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工程。
❽ 明長城的資料
摘要 明長城是明朝在背部地區修築的防禦攻勢,也就是邊牆。因為是明朝建造的,後來人們習慣稱它為明長城。明長城用材與秦長城相似,而區別在於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
❾ 明長城東起那裡,西起那裡
秦長城和明長城的異同: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鴨綠江;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秦秀長城為了抵禦匈奴南下;明秀長城是為了防範蒙古騎兵侵擾。秦長城是在戰國時期各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明長城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修建了全長6000多公里的長城,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都是為了御敵,不過修的年代不同,御的敵人也就不同了。
時間,地點都不同,作用是基本相同的,是抵禦外族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