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

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

發布時間:2022-05-30 07:47:57

⑴ 質量中的「質」和「量」分別指什麼

質:是指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質是區別事物的根據,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只有正確把握事物的質,才能正確認識事物的特殊規律。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數量規定性。量是客觀的,是事物所固有的;在一定范圍內,量的變化不會影響質的變化。每一個事物具有多方面的量的規定性。把握事物的量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對量的把握反映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做任何工作既要對事物進行定性分析,更要對事物進行定量分析。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質和量的統一就是"度"。

度:保持事物質所規定的量的幅度、范圍和界限。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注意"掌握分寸",既要防"左",又要防右。所以就要懂得適度原則。適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質和量的限度,是質和量的統一,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認識事物的度才能准確認識事物的質,才能在實踐中掌握適度的原則。只有在一定的范圍內,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過了特定的范圍,就會向對立面轉化。在度中,質和量相互規定、相互滲透,密不可分,這就要求我們在實踐中堅持適度的原則,使事物的變化保持在適當的量的范圍內,既防止「過」,又要防止「不及」,採取正確的方法,促使在實踐活動中取得成功。

⑵ 地理要素包括哪些方面

地理要素包括:

1、圖的注記和顏色:地形圖上的文字、數字統稱為地形圖的注記。它將地理要素中的名稱、數量、意義等表示出來。

2、地物要素:地形圖上的居民地、工礦企業建築物、公共設施、獨立地物、道路及其附屬設施、管線和垣柵、水系及其附屬設施等均屬於地物要素。

3、地貌要素:地貌要素是地形圖最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在地形圖上主要用等高線表示。等高線能精確地表示地面的高程和坡度,正確地反映出山頂、山背、山脊、山谷、鞍部等地貌形態。

地理要素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以及它們的分布、聯系和時間變化等,是地圖的主體內容。地理要素根據其性質,可以分為自然地理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兩大類。

(2)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擴展閱讀:

地理要素有一個典型的特徵即空間特徵,就是地理要素肯定存在於地理空間的某個位置,具有一定的空間形狀、空間分布以及彼此之間的相互空間關系。從地理要素的定義上不難發現,空間位置特徵、屬性特徵、空間關系特徵和時間特徵是地理要素的四個基本特徵。

地理要素總是存在於地球表面的某個位置,並具有一定的空間形態和幾何分布,這些特徵稱為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特徵,通常把地球表面抽象成一定的坐標系,在其中表達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即是其位於坐標系中的位置。

由地球表面抽象出來的坐標系可以是地理坐標的經緯度、空間直角坐標系、平面直角坐標系或極坐標系等。空間位置特徵有時候也稱為地理要素的幾何圖形特徵,包括地理要素的位置、形狀、大小和空間分布狀況等。

⑶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⑷ 舉例說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自然界四大圈層、六大自然要素之間,通過四大循環不停地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界形成一個和協、穩定、聯系的整體。人類是這整體中的一員,人類的一切活動皆是整體變動的一部分,受整體的規律——自然規律制約。因此,人類要認識整體的規律,用聯系的觀點,按規律辦事,減少自然規律的懲罰。下面通過大氣循環先來認識。

一、三圈環流。由於太陽輻射在地表分布不均勻,使地表不同緯度間,熱量的時空分布不均,導致地表產生七大高低氣壓帶和六大風帶(假設地表均為平原), 這樣近地面不同緯度間,地面和高空間形成了低緯、中緯、高緯三圈環流。大氣中物質如氧氣、氮氣、二氧化碳、水汽等物質及這些物質中所含的能量就隨三圈環流不停地進行運動轉換。如赤道附近一個吸收大量能量的空氣分子,膨脹上升,釋放能量到高空;會隨高空西風運動到中緯度下沉增溫,補充能量;後隨中緯西風向高緯運動,繼續釋放能量到高緯上升,然後沿高緯的高空西風到極地上空,下沉補充能量;最後,同樣沿三圈環流又能回到赤道來。這樣一來,大氣成分從赤道到兩極,又從兩極回到赤道。不停地進行物質遷移和能量的轉換。

二、海陸風環流。由於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地表事物對太陽輻射的吸收、反射和儲存能力不同。同一緯度的不同事物之間,尤其是海陸之間,在白天與黑夜、冬季與夏季會產生海陸風環流。其中典型的冬夏季節的季風環流。不停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因此,大氣環流把熱量和水汽從一個地方輸送到別一個地區,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即影響了各地的氣候形成和天氣變化,又維持了全球的水熱平衡。

或者你可以參照這篇論文:淺論地表四大圈層相互作用
http://biyelunwen.yjbys.com/fanwen/dili/374814.html

⑸ 什麼是質和量,怎麼來理解

(1)量變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次序的變動,是一種漸進性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發展的連續性。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發展的非連續性,即連續性的中斷。

(2)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相互滲透的辯證關系。

①量變和質變是相互轉化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准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突破事物的度,就產生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開始一個新的發展過程。

②量變和質變是相互滲透的:在總的量變過程中包含著部分質變;在質變中有舊質在量上的收縮和新質在量上的擴張。

③事物的變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圍,是區分量變和質變的根本標志。

(5)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擴展閱讀:

量變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起因,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指出:事物是按量變到質變的規律發展的。這是說,系統每向高一層次的進化是由量變積累,然後再發生質變飛躍。

質變體現和鞏固量變的成果,並為新的量變開拓道路。總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運動,發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⑹ 高考地理答題技巧

問答題答題技巧
一、明確答題方向
(一)特徵描述。

(二)成因問題。�
自然環境有整體性和差異規律,因果關系規律。資源環境優勢、缺陷的形成,災害的形成有其內在的原因。注意用聯系的觀點,地理災害的成因分析尤其應如此:�
1. 自然環境特點的綜合成因分析。�
這類題先定位最為重要。應注意圖表中的數值,在平面地圖中植被類型和農業地域類型,以「水環境」為中心,圍繞「氣候——地形」這一重點的成因因子來分析。
如:氣候分析可從①氣溫高低:緯度——太陽輻射,洋流——寒暖流,海陸分布——海陸熱力差異,地形——地勢高低,人——植被破壞和城市熱島。②降水多少:風、壓——環流形勢(西風帶、低壓帶、海風是多雨的),地形——迎風坡與背風坡,洋流——寒暖流,人——對林、草、湖、濕地的破壞與保護。�
這類題目要排除雷同條件,突出主導因素。這也是近幾年常用的考法:�
•在小比例尺(多在選擇題中、大范圍平面圖中)地圖中,一般是考大地理格局因素即:緯度因素和風帶、氣壓帶、季風因素;
•在大比例尺地圖中(多在非選擇題中、小范圍平面圖中),一般是考地理局地因素即:地形因素、洋流因素、海陸熱力差異因素和人為因素。
例1 台灣火燒寮成為我國「雨極」的原因。
【答案】 臨海空氣濕潤,水汽豐富;東南季風地形抬升致雨;西北來的冬季風經海洋變性,水汽易達到過飽和。
【技巧點撥】 這是小范圍局地因素所致。
例2 比較舊金山和洛杉磯的氣候特點異同。
【答案】 同:兩者均為地中海氣候,夏季高溫乾燥,冬季溫和多雨。�因為兩均處於30°~40°N的大陸西岸。�
異:舊金山的雨季比洛杉磯長,年降水量較大;洛杉磯比舊金山高溫乾旱季節時間長。�因為舊金山受西風控制時間長;洛杉磯受副高控制時間長
【技巧點撥】 這是大地理環境因素所致。
2. 地理災害的綜合成因分析:多從「天、地、人」三角度綜合採點分析。�
例:說明淮河夏季洪澇多發的原因和措施?�
成因:①天(氣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匯水快;下游地勢低平,又曾為黃河的洪泛區,河床高懸。�
③人(社會因素)——不合理地利用資源,破壞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變淺;圍湖圍灘造田降低了河湖的調蓄能力。
3. 地理事物時空特點成因分析。�
應鎖定使用的地理原理,以大氣運動原理、季節變化原理——太陽高度,晝夜長短、河水補給原理最為重要,應注意進行逆向推理。
例:簡要分析,秋冬季「霜打窪地」的原因?
【答案】 秋冬季夜晚大氣雲量少,大氣逆輻射弱,近地面水汽易達到冰點。夜裡,地面向空中散熱,山頂的空氣比山下的空氣溫度下降得更快,於是下面的暖空氣往上跑,山頂的冷空氣沿山坡往下滑。冷空氣到達山谷或窪地後,不能再到其他地面去,只好老老實實地呆在山谷和窪地中。於是,夜裡山谷和窪地中的冷空氣愈積愈多,氣溫便降得很低。一般窪地要比周圍的平地氣溫低4~5℃。因此,山坡和平地還沒有霜時,谷地和低窪地中就會有霜。如果山坡和平地上有霜的話,那末山谷和窪地中的霜就更重。
(三)分布規律問題。�
從總體上看是把握「點」「線」「面」是哪種分布趨勢;要說明該地理事物疊加在哪一個地理事物之上,通常是說疊加在哪一個地形之上。� 1. 「點」狀分布一般有 「沿某個方向區域較稀或較密」;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如北京市城鎮體系分布規律是西北較稀,東南較密。上海「寶山鋼鐵廠」分布在上海市區的東北方向,北臨長江。�
2. 「線」狀分布應說明其沿哪個方向的走勢及其稀密特點。
如新疆的聚落(城市)分布特點是沿山麓、盆地邊緣分布,在鐵路沿線及大河出山口處較密集。
又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近似於與緯線平行,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3.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如黃土高原分布范圍是東起太行山、西至祁連山以東、北起長城、南至秦嶺,面積64萬平方千米。�
4. 「點、線、面」綜合考慮解答。
(四)評價問題。�
回答此類問題注意兩點:�
1. 根據題目要求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來闡述問題;�
2. 從對自然、社會、經濟的發展三方面綜合分析。�
(五)推斷問題。�
根據材料,審明題義,回歸教材,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准確表達。�
(六)區位問題。�
工業、農業、城市、商業、交通區位問題分析從自然和人文社會兩個方面分析。
二、重視圖表分析,提取有效信息
(一)圖像表達特點。�
地理圖像表達方式有:點、線、面、箭頭、數字、形象符號等,應認真閱讀圖例的文字說明。�
1. 「點」——常表示城市、港口、礦區、工廠、旅遊點等的確切地理位置。�
2. 「線」——有經緯線、等值線(等高線、等深線、等壓線、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等鹽度線、等潛水位線、等太陽高度線、等地球自轉速度線等)交通線(鐵路、公路、航空、航海、內河水運等)、輸水(氣、煤、電)線、生產網路線、地理要素相關線等。
3. 「面」——聚落、工業、農業區;氣候、地形、大洋區等(在大比例尺地圖中,點狀地理事物則呈面狀分布)。�
4. 「箭頭」——①自然要素運動方向(河流流向、地球運動;大洋環流、大氣環流、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地殼物質循環等);②區域生產要素流向(能源、原材料、零部件、資本、技術、廉價勞動力、產品、市場信息等);③工藝流程等;④地理要素運動箭頭。
(二)圖表數量特點。�
1. 統計表格——以縱、橫時空比較為主,應估算勿精算。
2. 扇狀(餅狀)統計圖和三角坐標統計圖——以地理要素結構組成分析為主。�
3. 柱狀、折(曲)線統計圖——以時間和空間對比分析為主
4. 等值線統計圖——以區域空間差異比較為主。�
5. 直角坐標統計圖——以兩兩地理要素相關特點分析為主:應從特殊位相入手。�
(三)地圖功能特徵。�
地圖依功能可劃分為:�
1. 「區域分布圖」——以區位分析為主:�
①掌握好區域空間定位方法,取得解題「入場券」;②把握區域地理特徵,識記地理事物分布位置;③分析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主要是地形、氣候、水文、地質等,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是市場、交通運輸、勞動力、原燃料、科技、政策等)的空間分布特徵及其空間區位聯系;④評價區位優勢或劣勢,說出整治開發的對策。
2. 「概念圖」——概念圖在對一些概念較多的主題進行整理時是十分有用的。概念圖從總的概念出發,逐步展開,顯示出大概念是如何被分解成一個個小概念的。這樣整理之後,各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就更清晰易懂,也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了。如教材中的「交通運輸網中的形式和層次圖」。
①抓住線條和箭頭的含義;�
②類比概念的相關聯系或本質差異。�
3. 「原理圖」——說明地理事物的成因。�
①緊扣符號含義及地理要素間的聯系,緊扣其物質流和能量流。� 4. 「景觀圖」——表示地理事物的外貌特徵為主。�
①描述地理事物的區位、季節變化、階段變化。�
②分析地理事物外貌特色的形成原因。�
5. 「統計圖」——說明地理事物時間發展狀態、空間演變規律、空間差異為主。�
6. 「聯系圖」——反映各種地理事物間的邏輯關系為主。
①抓住核心內容和根源等分析其關系。�
②分析地理環境整體性和意義。
7. 「流程圖」——反映生產工藝流程。流程圖能夠幫助理解某組事件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發生的。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過程的各個階段,或某一程序的各個步驟。建立流程圖時,首先把每個事件簡要地寫在方框內。然後,把最先發生的事件排在最上方,第二發生的事件排在其次,依此類推。最後,把各個事件依次用箭頭連接起來。
①熟悉工藝流程,認識該產品的上、下游聯系。�
②分析區域經濟結構特點及影響。�
8. 「漫畫圖」——以環保主題為主。�
①抓住與常規思維異常的形象、文字來說明漫畫主題。
②多為可持續發展類。�
三、學會審題
審題過程及內容:
①審材料;②審設問;③審題分。�
1. 定范圍——確定考「政、歷、地」三門中的哪一門。�
2. 定方向——確定考「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三問中的哪一問。�
3. 定中心——確定試題要求考什麼。�
4. 定性質——從分數分配上確定考題是簡答題,還是簡述題或論述題。�
5. 定方法——確定答題方法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

⑺ 如何從點狀線狀評價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徵

一、點狀地理事物的描述
試題通常以某一區域圖為背景圖來呈現點狀事物的分布
狀況,在讀圖時要注意從點的大小、疏密、組成的形狀來觀察點狀事物代表的含義。
描述的角度:疏密+數量+極值+方位。具體描述:①總體分布特徵(疏密狀況,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極值區位置名稱(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帶在哪,沿什麼線分布,或者說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區的地區名稱等。)③點組成的形狀——反應什麼規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義(如城市等級),點的動態變化等。當然,描述時要看圖說話,突出重點,因題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二、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線狀地理分布圖,常用線狀符號來表示交通線、河流、山脈、等值線等。帶箭頭的表示動態,不帶箭頭的表示靜態。線段的長短、粗細表示量的大小(或標上數值)。具體可分為兩類:
(1)描述一條線(通常為等值線)的分布情況
這類試題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線條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線、等溫線等,可從走向、延伸方向去考慮。讀圖時注意觀察曲線「拐點」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這類題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國一月0 ℃等溫線」分布,可描述為:東段大致東西走向,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西段大致東北——西南走向、近似於與青藏高原東緣山麓平行。

(2)描述多條線狀地理事物的分布。

描述角度:位置+疏密+漸變方向+走向(延伸方向)。具體分析如下:①總體分布及疏密狀況:通過觀察閉合線數值,說出最大區和最小區的位置在哪;通過觀察等值線疏密,說出疏密分布位置。②變化趨勢:由某方嚮往某方向逐漸變大(變小);③凸凹變化(等值線彎曲情況——凸高為低,凸低為高):說出凸點沿線數值高低的情況。
三、面狀分布地理事物的描述
「面」狀分布應說明該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圍,即東南西北的界限;或該地理事物在某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及大致的面積。在描述面狀地理事物的題目當中,相對而言其比例尺往往較大。
描述角度:范圍(方位)+面積(大小、面積的變化)+伸展方向+極值區的分布。

⑻ 通過同一地區倆副不同比例尺地形圖的比較,說明地圖內容地理要素形狀數量質量

1、基本要素
(1)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和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2)圖例:地圖的語言,包括各種符號和他們的文字說明,地理名稱和數字。
(3)指向標,指示地圖上的方向。
2、構成要素
(1)圖形要素。是地圖根據制圖的要求所表達的內容。包括注記、地學基礎。
(2)數學要素。用來確定地學要素的空間相關位置,起著地圖內容「骨架」的要素。
(3)輔助要素。說明地圖編制狀況及為方便地圖應用所必須提供的內容。
(8)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擴展閱讀:
地形圖的作用:
1、由於制圖的區域范圍比較小,因此能比較精確而詳細地表示地面地貌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居民點、交通線、境界線、工程建築等社會經濟要素。地形圖是根據地形測量或航攝資料繪制的,誤差和投影變形都極小。
2、地形圖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編制各種小比例尺普遍地圖、專題地圖和地圖集的基礎資料。不同比例尺的地形圖,具體用途也不同。
3、地形圖是詳細表示地表上居民地、道路、水系、境界、土質、植被等基本地理要素且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的一種按統一規范生產的普通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地形圖

⑼ 5、地圖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哪些,什麼是地圖符號中的點狀、線狀和面狀符號,請 舉

地圖要素它包括數學要素、地理要素和整飾要素(亦稱輔助要素),又通稱地圖「三要素」.
(1)點狀符號:具有幾何意義的點,表示點狀或因面積過小而視為點狀的面狀事象。 (2)線狀符號:具有幾何意義的線,表示線狀或帶狀事象 。(3)面狀符號:具有幾何意義的面,表示面狀事象。
望採納

⑽ 質與量有什麼區別

質與量的區別為:指代不同、出處不同、側重點不同。
一、指代不同
1、質:本體,本性:物質。流質(流動的不是固體的東西)。
2、量:數的多少:數量。質量。降雨量。限量供應。
二、出處不同
1、質: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白話譯文:(蛇)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紋。
2、量:春秋·左丘明《左傳》:齊舊四量:豆、區、釜、鍾。
白話譯文:齊國有四種舊的度量衡:豆、區、釜、鍾。
三、側重點不同
1、質:質是指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
2、量:是事物所固有的一種規定性,指事物的規模。

閱讀全文

與點狀地理要素如何表示質與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