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

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

發布時間:2022-05-31 07:11:40

㈠ 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對地形,河流和氣候等自然地理特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進而影響人類的什麼

首先是水流,古語「海納百川」並不單單是指海的包容性,更顯示了地形與水流流向的關系。從地形來看,亞洲是典型的的四周低,中間高的地貌,因而也就決定了河流大多數是從大陸中心圈起源,流向大海,
太平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向與地形方向一致,多東流入海,主要屬於降雨補給的季風型河流;
印度洋流域:主要河流有發源於青藏高原南側的印度河、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以及發源於安納托利亞高原和亞美尼亞高原的、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前者為熱帶季風型河流,後者屬於融雪水和雨水補給型河流;
北冰洋流域:主要河流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河水補給主要靠冰雪融水。因處高緯度地區,結冰期長,春季經常導致凌訊,形成廣大沼澤地帶。
內陸流域:主要河流有阿姆河、錫爾河、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發源於中亞高山,以冰雪融水為主要水源。綜合以上流域河流,我們不難看出,這些河流起源於高山,與地形作比較可以得出亞洲河流屬於「中間突出、四周開花」的特點。即從中心流向四周,從高海拔流向低海拔。
其次是氣候,
亞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最明顯的表現是在帕米爾高原,青藏高原和其它高山地區形成隨地勢高低而呈垂直變化的山地氣候類型。
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也表現在山脈走向對氣流運行的加強和阻礙作用上,從而影響氣溫、風向、風速、降水等。如因秦嶺和大巴山對冬季風侵襲的阻擋,使四川盆地冬季溫暖,大部分樹木冬季不落葉,而秦嶺以北的黃土高原地區因冬季風的侵襲,寒冷乾燥,且大部分樹木落葉,這樣秦嶺本身也成為溫帶和亞熱帶的天然分界線。青藏高原因其屏障作用,阻礙南北冷暖氣流的交換,冬季使印緬一帶較溫暖,夏季使甘新地區相當乾旱等。
亞洲中部的山脈高原還常常成為冷暖氣團的源地和高低氣壓中心,如冬季蒙古高壓發源於薩彥嶺一帶。同時薩彥嶺一帶也是極地氣團的源地,並由此形成亞洲冬季的主要大氣環流系流。而青藏高原的熱力作用表現得更為明顯。不僅形成特有的青藏高原環流系統,而且影響高原周圍地區的天氣和氣候,如青藏高原夏季為一熱源,加強了印度低氣壓,冬季為一冷源,加強了西伯利亞高壓,使亞洲季風異常強大。可以說,沒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現今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是一片亞熱帶沙漠,我國的新疆地區也不會如此乾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僅加強了亞洲的季風環流,而且阻擋了源於印度洋的盟暖濕氣流向亞洲內陸的輸送,並在高原北側形成下沉氣流,對亞洲內陸乾旱化的過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個深入到大氣層中的火爐,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氣受熱上升,同時拉動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前來補充,由此而帶來豐沛的季風降雨;冬季情況正好相反,高原彷彿一個巨大的冷流,將其上方的空氣冷卻,從高原湧向印度洋,這就導致北方的冷空氣頻頻南下,從而形成強大的冬季風

㈡ 亞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地中海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大陸東至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角(169°39′7″W,66°4′45″N),南至丹絨比亞(103°31′E,1°16′N),西至巴巴角(26°3′E,39°27′N),北至莫洛托夫角,最高峰為珠穆朗瑪峰。跨越經緯度十分廣,東西時差達11~13小時。西部與歐洲相連,形成地球上最大的陸塊歐亞大陸。

㈢ 請告訴我亞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河流以及人口和國家的概況

1、地理位置

亞洲絕大部分地區位於北半球和東半球。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為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以東為亞洲。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和黑海。烏拉爾山脈以東及大高加索山脈、裏海和黑海以南為亞洲。

2、地形

亞洲地勢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圍低。東部有一列縱長的花彩狀島弧。平均海拔約950米,是除南極洲外世界上地勢最高的一洲。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總面積的3/4,其中有1/3的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侖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

3、氣候

亞洲大陸跨寒、溫、熱三帶。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典型和大陸性顯著。東亞東南半部是濕潤的溫帶和亞熱帶季風區,東南亞和南亞是濕潤的熱帶季風區。中亞、西亞和東亞內陸為乾旱地區。以上濕潤季風區與內陸乾旱區之間,以及北亞的大部分為半濕潤半乾旱地區。

4、河流

亞洲有許多大河,大都源於中部高山地帶,呈放射狀向四面奔流。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黑龍江、黃河、長江、珠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恆河、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等。

流入北冰洋的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等。內流河主要分布於亞洲中西部乾旱地區,有錫爾河、阿姆河、伊犁河、塔里木河、約旦河等。亞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印度西南沿海施臘巴提河上的焦格瀑布,落差253米。

5、人口和國家

截至2007年上半年,亞洲人口35.13億,世界人口65.67億,人口自然增長率位於世界第三,僅次於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1億以上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

城市人口約佔全洲人口的18%。人口分布以中國東部、日本太平洋沿岸、爪哇島、恆河流域、印度半島南部等地最密集,每平方千米達300人以上。

亞洲國家的政體非常復雜,幾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有形式的政府結構,也是世界熱點地區。區域合作在亞洲正在方興未艾,區域合作最有希望的地方是東南亞,東南亞國家聯盟有10成員國: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12億。

(3)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亞洲經濟

亞洲各國中,除日本,新加坡,韓國為發達國家外,其餘均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經濟都有一定的發展。許多國家發揮其。佔世界年產量的27%~30%:天然氣年總產量約1000億立方米,約佔世界年總產量的6%以上;煤年產量約10億噸,佔世界年總產量的22%以上。

年發電量約一萬億度,約佔世界年發電量的13%;鋼產量年約1.7億噸,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4%;錫精礦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60%左右,其中馬來西亞的錫精礦產量佔世界各國中第一位。鎢精礦產量約佔世界產量的45%。

㈣ 亞洲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是什麼

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臨北冰洋。西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與歐洲分開,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鄰,南臨印度洋,東南與大洋洲鄰近。

㈤ 亞洲地理位置和范圍

亞洲的地理位置:

亞洲地理經緯度位置

1、緯度位置

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且跨寒、溫、熱帶。

2、經度位置

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

亞洲地理海陸位置

1、相鄰的大洋:亞洲東臨太平洋,北f臨北冰洋,南臨印度洋,洋洲相望。

亞洲地理半球位置

主要分布於東半球和北半球。

亞洲地理范圍:

亞洲位於東半球的東北部,東瀕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濱北冰洋,西達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

大陸東至傑日尼奧夫角(西經169度40分,北緯60度5分),南至皮艾角(東經103度30分,北緯1度17分),西至巴巴角(東經26度3分,北緯39度27分),北至切柳斯金角(東經104度18分,北緯77度43分)。

在各洲中所跨緯度最廣,具有從赤道帶到北極帶幾乎所有的氣候帶和自然帶。所跨經度亦最廣,東西時差達11小時。

西北部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歐洲分界;西南隔蘇伊士運河、紅海與非洲相鄰;東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寬僅86千米的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亞洲面積4400萬平方千米(包括島嶼),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29.4%,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洲.亞洲大陸與歐洲大陸毗連,形成全球最大的陸塊——亞歐大陸,總面積約5071萬平方千米,其中亞洲大陸約佔4/5。

(5)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擴展閱讀

亞洲的面積和地區劃分

亞洲地理面積

亞洲的面積4 4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亞洲地理地區劃分

按地理方位,可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北弧和中業6個地區。中困位於東亞,其他的東業國家還有蒙古、朝鮮、韓國和日本四圍。中國北鄰北業,西臨中業和西亞,西南有南業,南臨東南亞。

㈥ 亞洲三方面地理位置特徵和兩方面進行特徵

亞洲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大陸 相對位置:位於亞洲東南部,是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經度位置:亞洲最東端白令海峽,地處西經170°,最西端地中海海濱,地處東經25°,東西跨度165°左右。
緯度位置:亞洲最北端的北地群島,地處北緯80°;最南端努沙登加拉群島,地處南緯10°,南北跨緯度約90°。
亞洲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極洲以外海拔最高的大洲。地面起伏大,高低懸殊。地勢中部高,四周低。
由於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所以河流的流向特點是呈放射狀由中部流向周邊的海洋。

㈦ 「亞洲」的全稱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亞洲的全稱是亞細亞洲。

洲名釋義:古代腓尼基語,意為「東方日出之地」,與歐洲「西方日落之地」相反。亞細亞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名稱,希臘人稱呼他們的東方(一說為太陽升起的地方)為亞細亞,可能是來源於亞述人的名稱,亞述一詞在亞述的語言中也代表東方,原來只指希臘東方的小亞細亞半島,後來擴展到包括所有東方地區。

㈧ 學習了亞洲的地理位置以及亞洲的地形和水系你有什麼感想

我的感想是:(1)亞洲地理位置對亞洲氣候形成影響很大。亞洲跨緯度廣,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都有分布。亞洲東部、南部有大面積季風氣候,與海陸位置關系密切。
(2)亞洲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地形影響水系。亞洲許多河流發源於中部山地高原,向四周放射狀奔流。

㈨ 亞洲的地理環境如何

亞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義,可從數理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分析。在數
理位置方面,亞洲的北部接近北極,其大陸上最北點是太梅爾半島北端的切
柳斯金角(北緯77°43′),而北地群島北端的莫洛托夫角,更超過北緯80
°;亞洲的南部伸入赤道,在大陸上的最南點是馬來半島上的皮艾角(北緯
1°17′),至於亞洲最南的羅地島則更超逾赤道而達南緯11°03′。這樣,
亞洲南北所跨緯度超過90°,因而使亞洲從南到北完全包括地球上從赤道帶
到北極帶的所有氣候帶。
亞洲大陸從東到西也極為遼闊,其最東點為楚科奇半島上的迭日涅夫角
(西經169°40′),最西點為小亞細亞的巴巴角(東經26°03′)。亞洲
東西之間佔有經度達164°17′,將近全球經度的半數,東西時差達11 個小
時。亞洲大陸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相距各約8,000 公里。遼闊的空間增加
了從沿海到內陸的區域差異,為各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
的空間條件。
在海陸位置方面,亞洲位於亞歐大陸的東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和它們的邊緣海,從北、東、南三方面圍繞著亞洲大陸,在小亞細亞還濱臨
地中海和黑海。亞洲這種臨海的位置和漫長的海疆,對於海上交通、自然資
源和氣候類型分布都有重要影響。尤其是世界面積最大的陸地——亞洲大陸
與面積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緊密鄰接,由於海陸冷卻與增溫
的條件不同,以及海陸大氣活動中心的影響,遂引起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有
典型的季風氣候。亞洲的西部,與歐洲接壤,有很長的陸疆,且西距大西洋
很遠,因此亞洲大陸在氣候上不能得到更多的來自大西洋氣流的影響。

亞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徵,表現為自然地理諸要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第一,圍繞亞洲大陸的海域復雜多樣。亞洲大陸東臨太平洋,南瀕印度
洋,北為北冰洋,海疆發達,多邊緣海。由於地理位置、構造基礎、氣候條
件和洋流動態等不同,各邊緣海具有不同的特點,它們對大陸的影響也各不
相同。
北冰洋的邊緣海,每年大部分時間冰封。喀拉海的始冰期,北部為九月,
南部十月、十一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的結冰期始於九月下旬或十
月上旬;楚科奇海由於冬季受阿留申低壓的影響(氣旋中常有暖氣團侵入)
以及經白令海峽注入此海的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冬季較為暖和,是個冰情較
輕的邊緣海,冬季一般從九月末開始結冰,十月末到十一月初整個海域都封
凍。夏季絕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喀拉海從五月末到六月初,拉普帖夫海
和東西伯利亞海從六月末到七月初解凍,楚科奇海五、六月海冰開始融化。
由此看來,亞洲北冰洋的冰期較長,喀拉海有七個月,拉普帖夫海和東西伯
利亞海可達九個月,而楚科奇海也有八個月。夏季的通航期很短,在短暫的
通航期內,冰塊也給航運造成困難。當冰塊漂向北邊時,航道暢通,航行便
利,如果冰塊南移,航道受阻,必須由大功率破冰船導航才能通過。
印度洋北部是全球最暖海域之一,它是夏季西南季風必經之地,南亞、
東南亞雨季降水量的多寡與西南季風的盛衰有密切的聯系。
太平洋沿岸,在構造上正處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分界線上。海底地
形復雜崎嶇,亞洲大陸東側形成一系列弧形列島、海底山脈和深海溝帶,且
多火山地震。太平洋海域是季風氣候主宰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統(如
日本暖流,千島寒流等),它們對附近島嶼和大陸的氣候都有明顯的影響。
第二,亞洲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的多樣性。亞洲地形十分復雜,在各大
洲中不僅地勢最高,而且起伏很大,地形分異變化明顯,既有龐大高聳的高
原和高山,也有廣闊而平坦的低地。亞洲氣候也十分復雜,不僅大陸性氣候
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而且氣候帶齊全,氣候類型多樣。亞洲不僅長河眾
多,而且內陸流域面積廣大,同時河流、湖泊的類型俱全。亞洲幾乎包括其
它大洲所有土壤類型和植被類型,其動物也屬於典型的大陸型。
由於亞洲面積廣大,構造復雜並具有各種自然環境,所以亞洲有豐富多
樣的礦產資源和熱量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及海洋資源。亞洲石油、鎂、
鐵、錫等的儲量均居世界首位。
第三,亞洲地理環境結構的復雜性。亞洲既有東西延伸、南北循序更替
的比較明顯的緯向自然帶,如北亞的冰原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東
亞的溫帶闊葉林帶→亞熱帶森林帶,東南亞和南亞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雨
林帶等;也有受海陸分布、地形結構、距海遠近等非緯向地帶性因素的制約,
而使緯向自然帶的排列發生不同的區域變異。如中亞溫帶荒漠帶即深居大陸
中部,其外圍,尤其是向北和向東,由於水熱條件發生變化,使之具有從溫
帶荒漠帶到溫帶草原帶以至溫帶闊葉林帶的半環狀結構。此外,亞洲還具有
各種不同的垂直自然帶結構。

季風性氣候典型是亞洲氣候的最突出特徵。其具體表現是:(1)季風強
度最大,影響范圍最廣。亞洲季風影響范圍,佔有49 個緯度,包括三種氣候
類型—即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它大陸位於回
歸線兩側的地區,多為熱帶乾旱氣候;而亞洲,北回歸線橫貫的南亞的中部
和東南亞的北部,由於受到熱帶季風的影響,一年中仍有潮濕的雨季,即使
在南亞次大陸,其乾旱氣候區的面積,也並不大。(2)季風環流有明顯的季
節變化。就基本氣流來講,東亞對流層低空盛行風向,冬季為西北、北和東
北季風,夏季為西南、南和東南季風;對流層中、高空,冬季為極地和副熱
帶西風帶分別控制的地區,夏季則受副熱帶西風帶所左右。就盛行氣團來講,
冬半年東亞大陸為極地或極地變性大陸氣團所控制,多冷鋒和寒潮;夏半年
則主受熱帶海洋和熱帶大陸氣團的影響,常有台風、雷暴。在氣候類型上,
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乾冷晴朗;夏季濕熱多雨;春季大陸增溫快,
空氣不穩定,多大風;秋季大陸降溫顯著,空氣趨於穩定,出現秋高氣爽天
氣。熱帶季風氣候,年分冷、熱、雨三季或干濕兩季,冷季盛行東北信風,
晴朗乾燥少雨;熱季晴朗酷熱,與冷季同為乾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雨量
豐富,天氣較熱季涼爽。

各種氣候因素的綜合影響,使亞洲的降水有明顯的空間差異和季節差
異。亞洲降水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大致從濕潤的東南部向乾燥的西北部遞
減,在中亞和西亞出現最乾旱的荒漠地區。(1)馬來群島及其附近,因處於
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常年陽光直射或近於直射,溫度高、濕度大,年雨量
超過2,000 毫米。由於太陽直射一年有兩次越過赤道南北移動,因此雨量分
配在一年中也有兩次高峰,但總的來看,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2)亞洲
東、南部,印度半島、中南半島、中國東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群島和西伯
利亞東部沿海,因受季風影響,夏季多雨,冬季乾燥,年降水量從南向北漸
減,多在600~1,000 毫米之間,是亞洲著名的季風夏雨區。這里個別迎風
山坡,降水特別豐富,如著名的世界濕角乞拉朋齊即在此區。另外,個別地
區,冬季風從海上吹來,又受地形抬升影響,也有很多降水,如日本群島的
西部、我國東南沿海、中南半島東部、印度半島東部沿海等都屬冬雨較多的
地區。(3)西伯利亞,面向北冰洋,一般是少雨區域。北亞降水分布,隨著
距離大西洋的遠近而從西向東遞減,西部降水量在500 毫米左右,其它地區
大部不超過350 毫米,東北部則減到200 毫米;但到太平洋沿岸一帶,受海
洋季風影響,則降水又較多。北亞氣候寒冷,蒸發較弱,凍土廣布,雖降水
較少,但仍為冷濕環境。(4)西亞和中亞少雨區。阿拉伯半島和伊朗高原,
位於東北信風帶,降水多在150~200 毫米以下,甚至有些地區成為荒漠。小
亞細亞沿海及地中海東岸,因受地中海影響,冬季多氣旋過境,降水較多,
小亞細亞內陸降水偏少。中亞一般是指蘇聯的中亞細亞、我國西藏和新疆、
蒙古這一廣闊區域,由於離海較遠,多為閉塞高原與盆地,且東、南方面多
高山環繞,海風難於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較少,一般都在400 毫米以下,有
的地區甚至不足100 毫米,內陸有大面積荒漠存在。

亞洲無論就面積還是人口來說,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洲,自然條件復雜多
樣,開發歷史悠久。由於不同的自然、社會、歷史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
長期的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種不同的農業地域類型:(1)水
田集約化農業。它是亞洲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在亞洲
季風氣候區域,高溫多雨,水熱同季,有利於水稻生長發育。水田在耕地面
積中所佔比重很高,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稻農種植技術水平較高。這一地區
是世界稻穀主要生產地帶,水稻集中分布在平原地區,如我國的長江流域、
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島的紅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
角洲地帶,爪哇島,恆河中下游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亞洲是世界稻米主要
出口區之一,年輸出量約佔世界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三以上。中南半島上的幾
個三角洲地帶水田最為集中,大都是單一水稻種植區和大米出口區。這一類
型地區多以小農個體經營為主,除我國、朝鮮等國外,封建和半封建的土地
關系居於優勢。一般來說,我國、朝鮮、日本等國採用精耕細作,單位面積
上投入的勞動量多,化肥施用量較大,單位面積產量名列世界前茅;而東南
亞、南亞的水利化、化學化等水平較低,多靠天收成,單產不高。
(2)旱田農業。多分布在水田區的周圍,年降水量較前區為少,雨量變
率較大,須具備完整的灌溉與排水系統才能旱澇保收。大多數國家多採用分
散個體經營,屬集約化水平較低的自給性農業。多種植旱田糧食作物;經濟
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時,種植業與養畜業結合較緊密,主要飼養馬、
牛、羊、豬等。以我國華北、東北,印度德干高原,恆河中、下游以及日本
的北海道等為代表性區域。(3)游牧半游牧農業。包括蒙古,我國的內蒙古、西北地區以及西亞的乾燥、半乾燥草原與荒漠區,同時也包括部分山區和丘
陵地帶。主要利用天然草原為放牧場,逐水草而居,放養牛、綿羊、山羊和
駱駝等。畜產品以自給為主,商品率一般不高。水草豐富的「綠洲」地帶發
展有灌溉農業,以種植麥類和雜糧為主。(4)種植園農業。為亞洲近代出現
的一種農業地域類型,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推行強制政策逐漸形成的。多
為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園,一般為外資所控制,生產技術水平較高。主要種
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多分布在熱帶雨林地區。(5)遷移農業。這是一
種原始的農業經營方式,以種植雜糧作物為主,大多同落後的生產力水平相
適應,主要分布在偏遠的山區。

閱讀全文

與亞洲的地理位置有什麼地理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