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為什麼高一地理不好學

為什麼高一地理不好學

發布時間:2022-05-31 08:31:35

A. 我家孩子剛高一,地理學的不好,既然地理好像根本學不會的樣子,請問有什麼辦法讓孩子能開竅

學地理是有竅門的,只要用心聽講,多去研究,那就能掌握它的技巧,學地理學不會最好可以多去看看地圖,多看看課外書了解各國的氣候和地理位置,什麼地理位置適合什麼植物生長,這就是地理,還有一些地理規律和公式可以利用,不過不管你學什麼,只要對某學科感興趣就會學的好。

B. 高一的地理好學嗎重要嗎

高一的地理知識都是一些基礎性的知識,比如天文地理等一些概括性的東西,學起來比較容易,高一的時候,所有的學科都是要記入總成績的,所以地理還是比較重要的

C. 高一地理真的很難--好怕~學不好~

好簡單的。記住老師講了的例子,然後下面的都是一個類型的,套用就行了。記那些什麼地理位置啊就先記大的地方,在記小的地方。我都忘了氣候洋流那些是高幾的了,反正記不住的就畫一遍,過幾天在畫一遍,很快就會熟悉的,所有的知識點不是背會的,是看多了就熟悉了。希望對你有用。

D. 高一選科物理生物地理好學嗎

都好學,會了不難難了不會,主要看你擅長哪個方面。物理地理比較偏向思維,生物是簡單的思維和書本背的知識。所以物理地理比較適合學理科的,而生物適合選學文科的。

E. 高中的地理好學嗎政治呢

高中的地理不好學,高中的地理是文科裡面最難的一門科目,不過政治還是比較簡單的,應該能學得很好。

F. 地理怎麼學,上了一學期高一根本不懂

這是《教材完全解讀》附的小冊子《高中開學指南》裡面關於「高中學習」的一部分,你可以參考一下。

初中VS 高中

1、學習難度不同:中考是考核考試,對知識的外延部分不做太高要求;但高考是全國性的選拔考試,對學生深層次理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還拿初中的學習經驗來學習高中課程,後果可想而知。

2、學習要求不同:高一階段各科難度猛增、知識點增加,若同學們還拿中考的要求對重點難題要求100%掌握,就會出現學習效率很低、學習時間不夠、學習沒有信心的情況。高考和中考的要求不同,再好的學生也不可能像初中一樣得滿分,高中生應該學會舍棄,主要抓重要知識學習,抓基礎知識學習,所以高考的必勝法寶就是「得基礎者得天下」。

3、學習方式不同:事實上,中考高分是可以被逼出來的,初中學習方式以模仿和記憶為主,而高中則是以理解和應用為主。所以高中學習要多總結、多思考。特別是在課堂上理解、消化知識的過程非常重要,占整個學習的主導,這就要求高一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4、學習方法不同:相較於初中生的學習過程,高中由於難度系數和高考階段的要求不同,競爭會更加激烈,這就要求高中生應該注重學習方法、學習流程的研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你達到事半功倍的,好的學習流程會帶來好的學習成績!

說回到地理,高中地理的實用性,可以說在所有的科目中是最強的,不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能夠教給我們許多的生活常識。當然,高中地理學起來和初中地理相比是有很大的難度,但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技巧,也是不用過於擔心的。新高一的學生,剛開始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

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

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這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它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所以必須重視地圖。

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同學們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知識聯系,融會貫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區域的位置、地形、氣候、河流、資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礎。因此,具備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識是學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同學的初中地理知識已經淡忘,影響到高中地理的學習,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適當復習一些初中地理的知識。

G. 高一地理好難啊

在學習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識之後,通過進一步地綜合分析、比較判斷、逐步推理,最終抽象出來的本質聯系就是地理規律,任何地理規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具有連續不斷、符合實際變化過程中每一個狀況的特點。如何掌握知識規律是地理學習方法中的重要課題,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途徑之一。

1、學習知識規律的重要性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知識的記憶。在前面我們曾介紹了抓住地理規律推理記憶的典型實例和方法。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把握地理知識結構,特別是地理演變規律更是如此。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提高綜合與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學習知識規律有助於培養空間想像能力,樹立地理時空觀念。

2、地理知識規律的基本分類

按地理學科的特點,我們將地理知識規律分為三大類型:

地理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規律。這是反映各種地理事物之間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例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是地形、氣候、植被、動物、土壤、地表水與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這一規律普遍適用於各個地理區域的自然特徵的學習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資源、能源、工業、農業、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間也不斷建立起來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規律特徵,並使得相互聯系這一人世間的普遍規律廣泛地應用在地理學科中,成為地理思維過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變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發展變化必然趨勢的規律。例2:在地質作用中,內力與外力總是同時作用;內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趨向平坦;內力為主導作用力,外力為輔助作用力;它們共同決定著地殼物質循環的變化規律,使人類生存的地表空間總是在動盪起伏-相對穩定-動盪起伏之間變化著,處在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之中。

地理時空分布規律。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必然分布狀況,是中學地理知識規律的主要內容。依據時空范圍可分為五個小的類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資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熱帶和亞寒帶地區,以及中緯度大陸東西兩岸地區;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規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規律,例如在對流層中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的變化規律;地理事物日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一個太陽日內的變化規律,例如氣溫日變化規律-從午後14點到凌晨4點氣溫逐漸降低,從凌晨4點到午後14點氣溫逐漸增高;地理事物年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內不同季節的變化規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變化規律-隨著氣溫的增高水量不斷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際變化規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間的變化規律,例如太陽黑子的11年變化周期。

3、總結知識規律的方法

(1)極值概括法。我們先一起分析一個實例,然後再總結方法。例3: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逐漸減小。可平時不少同學在回答這一問題時卻總是出現「近日點線速度大,遠日點線速度小」的結論,這種結論顯然沒有概括出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分布規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線速度值出現的空間位置,兩個特殊點不能反映出公轉軌道上每一個空間位置上地球公轉線速度的大小和連續變化的全過程。前面正確的描述是符合公轉軌道上各點線速度分布規律的。從實例中可以發現,兩種答案有著本質的差異,同時在手法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同學們是可以從失敗的過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經驗呢?

總結地理事物時空分布規律要從直觀圖像的仔細觀察入手,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規律重要基礎。

抓住分布狀況中的極大值和極小值,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金鑰匙。

由極大值(極小值)向極小值(極大值)做連續不斷的時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經常採用「逐漸減小」或「逐漸增加」的描述方式,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規律的關鍵技巧,不能孤立地強調極值的時間位置。

得出地理分布規律後應做逆向描述的檢查,即從極小值到極大值分布判斷一次,看看規律是否依然成立。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規律的最後保證。極值方法還可以更細致分為極值點方法、極值線方法、極值面方法及極值方向方法,這些方法應用在後面的範例再加以講解。

(2)成因分析法。有些地理事物在時空上沒有數量大小的變化,但它們在時空分布狀態上也反映出明顯的規律性,需要我們從成因上去分析概括它們的分布規律。例4:地中海式氣候的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大陸西岸30°-40°之間分布,這一規律適於全球種地地中海式氣候的分布,是從太陽輻射、西風與副熱帶高氣壓帶、風壓帶移動等影響因素中逐一分析得出來的,可以說不懂得地中海式氣候的形成原因是不可能掌握它在世界的分布規律。成因分析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找出影響某一事物形成的諸因素,進行綜合分析。

特別要注意影響因素的空間范圍及空間變化尺度,這是確定地理事物分布規律的重要依據。

從上述知識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規律。將這一規律放在全球分布圖中去加以檢驗,便於鞏固和驗證。

(3)推理演繹法。對於地理演變規律的總結我們常常運用推理演繹方法。例5:未來世界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具有什麼規律這是各個國家都在研究的問題。要想把握這一發展變化的趨向就必須從世界能源消費構成變化的過去、現狀中去分析,運用推理演繹的方法得出結論。從人類的原始社會到今天,不難看出能源消費從單一化向著多元化構成方向發展著,過去的柴草、水能已擴展到今天的十幾種常規能源和新能源;被消費能源的發熱量也迅速提高,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飛躍發展到今天的核能;考慮到環境效益,新能源和水能日益受到重視。這些變化取決於各類能源自身特點、儲量與分布狀況、以及今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狀況與環境的要求。從上述分析我們推斷:未來能源消費構成的變化規律將是消費構成的多元化和水能、新能源的廣泛利用(煤、石油將作為化工原料)、以及以掌握太陽能製造氫為代表的最新能源不斷涌現。上面為我們提供推理演繹法的具體步驟:

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原始或現在的基本狀況。

分析地理事物各個控制因素及其變化規律,這里要考慮自然因素的變化趨向和人類依據發展需求所對自然因素改造利用的趨向。

運用地理事物各個控制因素的變化規律逐級推導地理事物的發展規律。

4、典型實例及方法說明

例6: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規律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當6月22日前後幾天時,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上,很顯然北回歸線上各點的正午太陽高度角為90°,為此時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極大值,那麼極小值在什麼地方呢?不少同學由於沒有掌握好極值方法,隨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這一答案從整體思路上看是對的,是連續不斷的規律性描述。但此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極小值並不在南北極點上,經計算北極點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3°26ˊ,而南極點處於極夜范圍的中心點位置,正午太陽高度無從談起。當同學們再次閱讀6月22日太陽照射地球的剖面圖時,就不難發現極小值點分別出現在南極圈的近日點上和北極圈的遠日點上。正確的描述應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是從北回歸線向北極圈的遠日點、向南極圈的近日點正午太陽高度角逐漸遞減」,從實例中可知,仔細閱讀圖像和准確控制極值點是何等重要啊!同學們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陽高度角的分布規律。這里還需提示一點,6月22日時,赤道至南極點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的極小值;而北回歸線至北極點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達到全年的極大值;北回歸線到赤道之間的地區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極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極小值,因為只有當太陽直射(兩次)該地區和直射回歸線的時候,該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才分別達到全年極大值(兩次)和極小值。例6是應用了極值線到極值線總結規律的方法。

例7:關於地球上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可分為時間變化規律和空間變化規律兩種情況進行討論。當12月22日冬至來臨時,通過讀圖可以找到全球白晝極大值(黑夜極小值)出現在南極圈上,而白晝極小值(黑夜極大值)出現在北極圈上,運用極值線方法可概括出時全球晝夜長短空間分布規律為:從南極圈到北極圈晝時逐漸縮小,夜時逐漸增加;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南極圈以南出現極晝現象;北半球出現了全年的白晝極小值,黑夜的極大值,南半球的情況相反;赤道全年晝夜等長。上述規律的概括比起課本中南北半球分段總結的手法要科學簡明得多,其關鍵是抓極值的正確思路。當確定某一地點或一定區域范圍後,我們就可討論它一年四季的變化規律。如北京從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晝時間出現逐漸遞減到逐漸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間,北極圈內極夜范圍逐漸擴大,9月23日極夜范圍理論上為半個圓點,12月22日極夜范圍擴展到北極圈以北全部地區,達到全年極大值。

例8:在講解我國降水空間分布規律時,老師一般都先讓同學們閱讀我國降水空間分布圖,並提示注意1200、800、400、200毫米幾條重要的等降水量線的延伸方向和遞變方向。這一教學過程就是要突出我國東南降水的極大值區域,以及西北的極小值區域。然後引導同學們從極大值方向(東南)向極小值方向(西北)概括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我國降水量逐漸遞減。這是典型的極值方向法的實例,這種方法在總結區域地理的分布規律中經常用到。這種規律有兩大特點:第一是極值數據的隱蔽性,第二是極值范圍的不規范性,「東南沿海」和「西北內陸」都不是嚴格的點、線、面,而是一個范圍粗略的區域。

例9:洋流在全球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性是風海流受全球盛行風的影響而形成的。在赤道到南北緯40º之間,受信風和赤道暖流的驅動,分別出現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同時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在赤道南北兩側出現了逆時針和順時針旋轉趨向;受中緯西風的推動,南北緯40º附近又出現了自西向東的洋流流向;最終受地轉偏向力和海陸輪廓的作用,又回到了赤道出發區。在中高緯海區受極地東風、地轉偏向力、海陸輪廓的綜合影響,南北半球出現了與中低緯運行方向相反的洋流。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全球洋流分布的基本規律是:中低緯度海區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西(大洋西側)暖(流)東(大洋東側)寒(流)。中高緯海區北逆南順,西寒東暖;印度洋北部海域為夏(季)順(時針)冬(季)逆(時針),皆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也同樣受到季風風向有規律變化的影響。南半球中高緯為環球西風漂流。

例10:掌握㵍流的全球分布規律後,世界漁場的分布規律也就隨手可得了。凡是由海洋下層向海洋表層有大量的上升海流的海域,一般來說都是有著漁場分布的可能性。如日本的北海道漁場、歐洲的北海漁場、北美洲的紐芬蘭漁場都是寒暖流交匯引起下層海水上泛、帶來營養鹽分、吸引海洋浮游生物以至魚群的典型實例;我國舟山漁場也是由日本暖流的一個支流-台灣暖流與華北地區沿岸寒流交匯而成的。秘魯漁場好象具有特殊性,但其實質上也是具備海水上泛形成漁場的規律性。

例11:回顧和展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分布狀況,不難看出這樣一條規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趨向分散。盡管發展中國家可能剛剛邁開第一步,大量集中發展了部分工業經濟區,但最終要走完艱難的第二步,即由集中再趨向於分散。這是因為: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工業生產規模逐步加大,工業部門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越來越明顯,結果使得工業分布越來越趨向集中;隨著新的科學技術革命的到來,以電子技術為代表的新興工業逐步擺脫了自然條件的制約,在新的區域內依靠交通和人才發展起知識密集型的工業區。加之原來過分集中的老工業區不斷出現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各主要工業國先後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趨向。此外,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過去受殖民主義者的統治,工業分布呈現畸形狀況-過分集中沿海地區。經濟獨立後,這些比較注重內地資源的開發和工業發展,所以也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分布趨向。

例12:地熱、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能的釋放形式,它們在時空分布上具有極強的規律性。世界上火山、地熱和地震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環太平洋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這是依據板塊構造理論和實際統計資料證明了的。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特別是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是消亡型邊界,即兩個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各種內力地質作用表現得異常活躍。關於火山、地熱和地震在時間上的規律,目前人類還沒有完全掌握,如一些休眠火山和一些構造地震還常以突發形式給人類帶來巨大損失,這些有待今後研究與探索,最終人類是一定能夠把握住它們活動規律的。

例13:關於月相的變化規律想必是很多同學都知道個概況,但恐怕能講得一清二楚的同學就不多了。在這里,我們只想做一些提示,讓同學們自己通過觀察、繪圖、統計分析一下月相的變化規律。形成月相變化的原因有三點:第一,月球本身不發光,完全靠反射太陽光而發亮,迎著陽光一面是明亮的,背著陽光一面是黑暗的;第二,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在不斷的變化著的,這是月球環繞地球、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結果;第三,觀察月相變化規律的人們是在地球上,並隨著地球自轉。根據上述成因,請同學們自己填出下面表格,並概括其中的規律。表格中看到月相的時間是依據地球上晨昏線估算出來的,只要將地球的赤道大圓做24等分即可得出時刻,再由月球向地球做切線,就能確定某一月相出現的時間了。初見時刻的方向需要同學們明確一點,月球東升西落的周期是十二個小時左右(按春分晝夜等時計算)。

農歷

項目
初一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二十九

月相形狀

明亮面積的比例

月相名稱

看到的時間段

初見時刻的方向

5、總結知識規律時應注意的問題

(1)總結知識規律必須以大量感性知識為基礎。有些同學平時對知識規律的學習十分重視,花了大量時間去鑽研,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感性知識作為基礎。

例14:前面講到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具有大陸西岸30-º40º分布規律,但如果西風帶控制35º-55º、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25º-35º、風帶和氣壓帶移動幅度約為10º左右這些地理知識不十分扎實的話,僅僅知道西風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式氣候是不夠的,是無法確定地掌握氣候的分布規律的。

例15:我國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主要分布在地形區第一階梯的東側和第二階梯之間、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之間的過渡地區,這一規律除依據地形落差大小和河流流量大小等因素外,更重要地是從全國水電站分布圖中觀察、分析、概括得出的,沒有對劉家峽、龔嘴、葛洲壩、魯布格等電站分布的掌握,沒有對地勢呈三級階梯分布的掌握、沒有對我國降水分布的掌握,是不可能掌握水能資源的分布規律的。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學習過程同樣適用於地理規律的認識過程。

(2)學習地理規律必須樹立空間觀念。樹立空間觀念就是要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空間聯系和空間結構,沒有空間思維過程的規律就不是地理學科的規律。

例16:當同學們概括彗星彗尾長短的變化規律時,就要仔細閱讀彗星特有的橢圓形要道在太陽系內的分布狀況;就要去發現並分析彗星運動與太陽位置遠近的空間變化;就要考慮彗核冰物質受太陽溫度的影響,就要觀察彗尾長短與距日遠近的空間聯系。從中總結出由近日點到遠日點彗尾由長逐漸變短,而且始終背向太陽風吹斥的方向。通常地理分布規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間特點的反映。

(3)地理規律要善於聯系應用其它學科的基本規律。學習地理剛入門時,很多同學就體會到地理學科強調各地理事物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基本規律。其實這一規律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一條基本思維方式,即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的,並不是孤立存在於世界上。這一普遍規律已廣泛應用規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間的關繫上,並產生了地理學科綜合性的重要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講,地理事物相互聯系的規律正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正確認識世界的一種思想。

H. 高中地理好難學啊,應該怎麼學

高一地理是很難
這個在大學是理科
咱倆一樣
高一的
盡量跟就好了
以後學文學理呢
這就是問題了
我們地理是人教版的
這是我自己總結的一些知識點
現在我們就學這么多
我把文綜都整理了
你用不
這是地理的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運動的基本形式:公轉和自轉
繞轉中心太陽地軸
方向自西向東(北天極上空看逆時針)自西向東(北極上空看逆時針,南極上空相反)
周期恆星年(365天6時9分10秒)恆星日(23時56分4秒)
角速度平均1o/日近日點(1月初)快遠日點(7月初)快各地相等,每小時15o(兩極除外)
線速度平均30千米/小時從赤道向兩極遞減,赤道1670KM\小時,兩極為0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關系:
(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o26』
(2)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移動
二: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更替
(2)地方時
(3)沿地表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晝夜長短的變化
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晝越長
①太陽直射點在那個半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晝現象那個半球晝長,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北晝越短晝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極圈以北出現極夜現象晝夜平分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
隨緯度的變化夏至日:由23o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o26』S向南北降低
23o26』N以北在夏至日達到最大值離直射點越近高度
隨季節的變化23o26』S以南在冬至日達到最大值越大
南北回歸線之間每年有兩次直射
四:光照圖的判讀
(1)判斷南北極,通常用於俯視圖,判斷依據為: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度,東經度遞增的方向即為地
球自轉的方向
(2)判斷節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線重合),太陽直射點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
有極晝現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北緯23o26』,若北極圈有極夜現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為南緯23o26』
(3)確定地方時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為正午12點,晨昏線所包圍的白晝部分的中間經線為12點,晨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的地方時為
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經線為18點,依據每隔15o,時間相差1小時,每1o相差4分鍾,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同側相減,異側相加),再轉換成時間,依據東加西減的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4)判斷晝夜長短求某地的晝(夜)長,也就是求該地在緯線圈上晝(夜)弧的長度,這個長度也可由晝(夜)弧所跨的經度數來推算
(5)判斷正午太陽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區與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半球,取兩地緯度之和,再用90o-兩地緯度差即為所求地的正午太陽高度
五:晨昏線與經線和緯線
(1)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交判斷問題
①晨昏線通過南北極可判斷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後
②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晝,可判斷這一天為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夏至日,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
③晨昏線與南北極相切,北極圈內為夜,可判斷這一天為12月22日前後,北半球為冬至日,北半球為冬季,南半球為夏季
(2)根據晨昏線與經線相交關系判斷晝長和夜長
推算某地晝長或者夜長,求晝長時,在晝半球范圍內算出該地所在地的緯線圈從晨線與緯線圈交點到昏線與緯線圈交點,所跨的經度除以15即該地
晝長,如果圖上只畫了晝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圖中白晝所跨經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該地的晝長
七:區時,地方時的計算
第一步:先求兩地的經度差.
第二步:再求時間差,以每一度經度相差4分鍾來算.
第三步:然後判斷兩地的東西方向,求東用加,求西用減.若求出的時間大於24小時,則減24,日期加1天,若時間為負值,則加24小時,日期減去1天

I. 我高一的地理一塌糊塗,怎麼辦

地理是中學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由於它兼有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性質,所以,其學習既不同於物理、化學、生物等理科課程,又與政治、歷史等文科課程有很大的區別。怎樣才能學好高中地理呢?古人雲:「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學」就是要有好的學習方法。學習高中地理的方法很多,也因人而異,但我認為比較好的方法主要有:培養對地理的興趣,文理兼容的學法,重視地圖,高初中知識有機聯系等幾個方面。
一、培養興趣,輕松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習就會從「享受」變作「忍受」,成為負擔。有了興趣,學習就成為一種需求,就學得輕松愉快,動力無窮。學習地理,首先就是要培養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
地理是研究人類與地理環境關系的科學。人生活在環境里,人類離不開環境。地理學科引導我們去認識環境,教我們怎樣去適應環境,改造環境,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因而也是我們學習生存的科學,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是每一個公民必須的素質。
地理學科的內涵非常廣泛,它不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學知識,與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政治等各門學科有著廣泛的聯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地理思維方法還對我們學習其它學科大有幫助,使我們在這今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淺。
地理學科的實用性很強,它引導我們把身邊的世界看得更清楚。宇宙的奧妙,海陸的變遷,氣候的異常,資源的開發,工業的合理布局,農業的因地制宜,人口的合理增長,環境的有效保護等等,都是地理學科研究的內容;航空航天、南極探險、邊貿洽談、中東戰亂、三峽工程、經濟發展、「五一」旅遊、拉閘限電……無一不與地理有關。只要我們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就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生活離不開地理;只要我們聯系實際學習就會感覺到地理非常實用且趣味橫生;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注生活,關心發展,就能培養起對地理的興趣,喜歡地理,學習地理就會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就一定能夠輕松地學好地理。
二、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在高中的各門課程中,地理與其它學科相比,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文理交融。它既有理科的嚴密性與邏輯性,又具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因此,學習高中地理就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分別採用理科或文科的學習方法。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冊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於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學習時,應該採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於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於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冊和選修教材一)和區域地理(選修教材二),主要屬於文科內容,適合採用偏重文科的學習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非常重要。學習時要多看書,熟悉和掌握知識要點;會看書,把握教材的脈絡和主要思想、觀點;還要多思多想,善於總結,形成自己的看法。學習人文地理側重於觀點、方法的運用,結合實際進行評價與反思。
三、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採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例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內容,必須結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晝長和正午太陽高度角」 的圖像來學習,才能闡述清楚,理解透徹,遇到相關知識的試題時才能靈活運用,順利解答,脫離了地圖是難以弄懂和解答這類問題的。又如,「人類與環境」內容,結合「人類社會與環境的相關模式圖」來分析理解,可以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直觀、形象、簡單、明了地印在我們的腦子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內容,結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圖」和「上海城市建設用地的擴展圖」學習,使我們比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記住城市化的三個主要標志。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准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地理知識都源於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幾分鍾也行),把地圖印在腦子里,並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地球運動」,「大氣分層」,「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國家位置」,「鐵路干線」,「工業中心」……於是,我們就可以從中准確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從容作答。有的同學可能會認為,看圖太費時間,不如看書來得快。殊不知落實到圖上的知識印象深刻,經久難忘,便於運用,避免了死記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復耗時,枯燥無味,知識容易張冠李戴等弊病。因而從整體效果上看,圖文結合實際耗時並不多,效果卻很明顯。同學們學習地理,應該養成讀圖用圖的習慣,培養讀圖用圖的能力,只要胸有成「圖」,定能事半功倍。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高一地理不好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