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究竟什麼是「區位」
區位是地理環境之間的位置有兩層含義:1地理位置(空間)2與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② 一個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城市的地理區位因素宏觀分析 :
1.自然因素 地形: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出地形,平坦開闊 。 氣候:由題設得出是什麼氣候,總結出降水適度,氣溫適中。 河流:由地圖判讀出臨河,①運輸功能:河流交匯點、過河點、河口、河運的起點或終點,交通便利;②供水功能:臨近河流,水源充足或豐富。 2.社會經濟因素 自然資源:判讀圖中某地是否有某種自然資源或臨近某種自然資源。 交通:由地圖判讀圖中某地是否臨鐵路、公路或高速公路、港口或碼頭、以及多種交通方式的交匯處,交通便利。 農業基礎:本地農業基礎雄厚。 其他因素:①是否是政治、宗教、軍事中心;②是否是旅遊、科技中心(新因素)。 (二)城市內部的微觀布局:城市各功能區的分布,主要受經濟和環境因素影響,如交通、地租(由距市中心距離和通達度決定)、河流流向(地形地勢)、風向等,形成以中央商務區為核心的城市地域結構(其餘的影響因素有歷史、社會、行政等)。一般而言,城市中心是中央商務區,這里交通便捷,人流匯聚。其餘的商業區則位於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有的大城市還會出現幾個副中心;住宅區位於中央商務區周圍,並且有明顯的分化:高級住宅區往往位於地勢高、上風處、環境優美的城市外緣,接近文化區,而低級住宅區往往與工業區相連;工業區一般位於市區外緣,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還需要考慮風向和河流流向問題,但無污染的高科技工業區,可考慮接近高教園區。
另外常見的區位因素可列舉如下:
農業區位選擇:
①自然因素(光熱水土):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酸性紅壤適宜種茶樹;甜菜耐鹽鹼)、地形平坦
②社會經濟因素:科技(機械化、良種、水利、電氣化)、市場(人口數量、飲食習慣)、交通運輸(商品農業、外向型農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工業(機械化、農葯、化肥等)、政策
工業區位選擇:
原料(農產品加工、鋼鐵)、能源(有色金屬工業)、科技(尤其是技術密集型工業)、勞動力(數量、素質)、市場(腹地)、交通、 農業經濟基礎(提供食品和原料)、環境(風向、河流)、 資金、政策、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
城市區位選擇:
地形(平原,熱帶地區分布於高原)、氣候(降水和氣溫適中的中緯度地區)、 河流(供水和運輸功能)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運輸的起止點,河流交匯處,河流入海口,河流下游; 資源(多為資源型城市,如:攀枝花、包頭、鞍山;大慶、玉門、克拉瑪依、阿伯丁;伯明翰、曼徹斯特、匹茲堡、大同、撫順、開灤;約翰內斯堡); 交通(沿海、沿江、沿鐵路干線、沿高速公路)我國北方的城市多位於大道交匯處(如邯鄲);南方多位於河流交匯處(如:武漢、重慶、宜賓);鐵路樞紐(如:石家莊、鄭州、蚌埠、寶雞、株洲); 政治、軍事、宗教(政治中心:雅典、羅馬、西安、洛陽、杭州、合肥、巴西利亞、華盛頓、堪培拉、伊斯蘭堡;宗教:麥加、麥地那、梵蒂岡、拉薩); 科技和旅遊(築波、矽谷;桂林、張家界)
交通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地形地質: ①平原:限制少,少佔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地:盡量沿等高線修築,盡量避開地形地質復雜的地區(隧道避開斷層,陡坡上修成「之」字型彎曲或開鑿隧道)。 水文: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減少橋梁總長度、投資、施工量。 氣候:注意暴雨、大風等出現的強度和頻率,凍土、積雪的深度,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度都需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2.經濟因素 ⑴合理布局交通運輸,促進沿線經濟發展。 ⑵鐵路、公路國道線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並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減輕對市內交通的影響)。 ⑶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等。 3.社會因素 ①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或革命老區經濟發展。 ②促進資源的開發、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 ③國境鐵路、公路、高速公路有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發展邊境貿易)。
參考資料:http://wenku..com/view/982af8282af90242a895e52c.html
③ 從何角度去分析一個地區的區位優勢
大到市域規劃,小到景觀或建築設計方案,如果你從事的是規劃設計行業,那肯定會跟區位分析打交道了。
區位分析既可以是精煉的文字,也可以是簡明清晰的圖件,但大部分情況下兩者是兼備的。我們今天談的主要是文字部分,兼顧部分配圖的要領。
區位(location)主要指某事物佔有的場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關系等方面的意義。我們都知道李嘉誠先生的物業三原則便是「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也就是說房地產項目成功的關鍵是區位!區位!區位!
同理,不管我們要分析的項目屬於物業、景區、園區還是特定的行政范圍,其區位決定了他未來是否適合發展某內容或某產業。
區位分析,顧名思義,就是對某地的具體區位進行詳細的分析解讀,從中抽離出能夠輔助決策的相關內容或結論,從功利的角度,你也可以理解為:分析完一大堆的內容後,得出什麼結果?這個結果是否能支撐我後面的結論或決策?
區位分析不是為了分析而分析,原則上來講,我們呈現在方案中的分析內容,都是要支撐我們的決策結論的,否則,我們的分析毫無意義。
舉例說明:經過研討和多方調研之後,我們認為,某園區未來適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那我們的區位分析則需要為之服務,通過不同層面的區位分析,來得出此地適宜發展文創產業的結論。這是一種結果導向型的分析方法,當然我們不是不分析其他的區位條件,而是在綜合分析了所有內容之後,只呈現對我們的決策結論有利的方面。這樣,我們的文章讀起來才會環環相扣,緊密協調,否則,就會造成分析和結論前後矛盾,令人不知所雲等情況。回到我們的例子中,該園區如果要發展文創產業,則區位分析部分,則不能簡單的分析其地理空間的分布,而是更多的從區域文化創意板塊或格局中來分析其位置和未來可能的佔位情況,而不是前面分析一堆交通、地理、經濟的關系,然後後面很突兀的說:我們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WHY?
大致上來說,區位分析可分為交通區位分析、地理區位分析、經濟區位分析、文化區位分析及其他與方案內容相關的區位分析等等。
交通區位,也就是項目地的內外交通條件。主要是系統分析項目的外部可進入性,當然,你也可以把內部的交通組織情況放到本部分來一起分析。你可以從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方面進行分別論述,也可以結合項目情況,選取適當的方面來分析。比如,某地要發展公路物流,那肯定要分析該地的高速公路網路,項目地與高速路出入口的關系,則航空、航運等則不是重點。再比如,我們的項目是某景區或旅遊目的地,則要分析其機場、高鐵站、交通樞紐等與項目地的聯系等等。
地理區位,或者叫自然區位,我們關注的是當地的自然地理情況,很多同學可能覺得這部分很虛,就是從資料中摘取一部分進行羅列即可。其實不然。如果某地要大力發展農業項目,則當地的地理地貌對產業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平原還是丘陵,山地還是河川,對其適合發展現代規劃化的農業還是精品休閑農業有很大的不同;當地的風向、氣候等條件,也對某些項目的選址和落位有較大影響;周邊的地理山川對其景觀布局亦是關系重大。如果寫完方案後,我們發現我們的地理區位分析部分,僅僅是摘錄了客戶爸爸提供的資料,那顯然是不合格的。
經濟區位,這個就很重要了。項目是加在北京、天津之間還是夾在內蒙、新疆之間,他們未來發展的潛力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項目所在地在全省中綜合經濟發展條件怎樣?是靠前還是墊底?周邊有么有國家級城市群?我們在該城市群里是個什麼地位?同樣,切忌只是羅列說明一下當地GDP、增長率、人口等情況,因為那樣毫無意義,這些數據客戶爸爸比我們還熟悉哦,他們想知道的是這些數據背後的東西。
文化區位,這個就比較「玄幻」了。也是很多專家在審核方案的時候,會細摳的部分。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項目都適合分析文化區位,比如上面我們將的物流的項目,我們分析文化干什麼?寫作沒有固定的範式,要量體裁衣,靈活判定自己的分析架構。那怎麼來分析文化區位呢?以旅遊類項目舉例,當地發展是受燕文化影響還是更多的繼承於齊文化?這個對其建築形態、人文風俗是有很大影響的。再比如,項目地位於多民族融合聚居之地,則需要仔細分析不同的文化對項目的具體影響。又如,我們想獨樹一幟,則需靠考慮我們的文化特徵與周邊地區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於何處。綜上,文化區位不僅僅是摘錄縣志、文史研究資料,更多的是要從不同區域文化之間,找出我們的特色或發展要點。如果你的方案中有專門論述文化的章節,此部分也可移到該章節下論述。
其他區位分析,則可視方案需要,靈活設置分析的內容。如上面講到的文創產業園區的例子。
建議大家多看一下申論寫作規范啊、議論文的寫作結構啊、學習下金字塔原理啊這些關於文章結構組織的內容,或者回顧一下我們高中寫作文的要點。
雖然寫文章忌八股,但遵循某些規則,會使你的方案更加出彩。比如:總分總,比如一三(開頭亮結論,下面跟三個支撐)。反正要有你自己的論述的邏輯,忌胡亂堆砌資料。
團隊中碼字的和作圖的往往不是一人,兩人之間的協同和溝通很重要。有時候文案寫的很棒,讀來讓人震撼,但是從配圖中完全找不到文字中所提到的內容。有時候圖件表達力超強,但文字讀來讓人摸不著頭腦。這些都是一些反面教材。
總的來說,配圖除了版面好看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說服力,讓讀者一眼能看到這張圖想表達什麼,引起視覺沖擊力的地方,一定是我們的結論或引導讀者去思考的部分,切不可喧賓奪主。此部分因我不是專業繪圖人員,不做過度點評。
首先當然是找客戶爸爸要嘍。
要不到,退而求其次,我們可以藉助互聯網來獲得相關的內容。
比如查文化區位,你要去的不是網路,而應該是當地的文史研究網站,比如X市地情網、x縣方誌網等。
比如查經濟區位,你不僅僅需要看當地的資料,更要看上一級行政區的資料。我們查朝陽區在北京市的經濟區位,我們看的一定是北京市統計年鑒,而不是朝陽區統計年鑒。
比如查交通區位,則要好好利用好高德、網路地圖,但又要結合當地的交通規劃,因為未來幾年的新變化,高德是不知道的哦。
查地理區位,需要去翻地方誌,其他地方的描述均不太好。
當然,如果你懶得去查去寫,也可以通過一些在線智能分析工具來實現一鍵生成,比如微思智能寫作的微思區位分析(wis where)工具,能自動生成圖文並茂的分析資料,但要寫好區位分析,僅僅靠軟體生成是不夠的哦,還要多多磨煉,自己才能得到提升。
④ 地理中的區位因素是什麼意思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比如某城市為什麼什麼空間地方,或者某事物存在某種聯系: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3,交通區位因素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區位選擇就是相對區位因素而言,意思就是說哪種選擇最好!
比如一個城市要中要建設一個工廠,具體建設在什麼方向好,
就是區域選擇
⑤ 如何進行地理區位分析
進行地理區位分析時,分自然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兩大類。
自然地理條件有:地理位置(經緯度、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海拔、河流等。
社會經濟條件有:國家(地方)政策、宗教信仰、社會歷史、產業基礎、協助條件(例如工業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附近發達的農業)、交通、礦藏資源、軍事戰略等。
在答題時要分開答,例:
答:自然地理條件:①------②------③------④------⑤--------。
社會經濟條件:①------②------③------④------⑤--------。
這樣答就清晰明了,按點得分。
註:如果某地區在某方面不是那麼突出,可以不答出來。
⑥ 自然地理區位和經濟地理區位有什麼區別
自然地理區位注重所處地區的自然狀況.如:氣候條件,所處地形,距海遠近等.
而經濟地理區位則注重經濟條件.如:經濟發達與否,交通條件,市場狀況,人口等.
⑦ 如何理解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地理位置: 位於太平洋西岸,是一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里,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里.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里.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里.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台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資源: 資源貧乏,80%以上依賴進口.主要資源蘊藏量為:金礦689.6萬噸,銀礦1689.7萬噸,鐵礦62.1萬噸,煤826.5萬噸(以上數字為2000年統計).鉛礦為4317.9萬噸(1992年統計),銅礦為1155.3萬噸(1996年統計).石油100%依靠進口.核能開發較早,截至2002年8月,擁有53所核能發電站,總發電裝機容量為4590.7萬Kw(千瓦).森林面積25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木材52%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日本山地與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每年1353億Kwh(千瓦時).日本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的10倍,漁業資源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資源量近年逐漸下降. 一、自然地理特徵 1、領土組成 日本是東亞的島國,東臨太平洋,西北臨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 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 日本是我國的近鄰. 日本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 2. 多山的地形 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僅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臨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 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 日本地震頻繁,人們可以感覺到的地震每年平均多達1500多次. 3. 海洋性季風氣候 日本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涼爽,降水比較豐富. 4. 自然資源 日本大部分地區為森林覆蓋,森林資源豐富.山間河流短急.水力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缺乏. 二、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 1.發展經濟的條件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島國多優良港口,海上航運便利. 不利因素:耕地狹小,礦產資源缺乏,許多重要的自然資源,需要從國外進口. 石油、天然氣、煤炭、鐵礦石、銅礦石、棉花等工業原料90%以上,甚至100%從國外進口. 2. 日本經濟特點 大力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從而使本國經濟得到調整發展. 日本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和紡織工業. 這些工業的產品大量出口,在國際市場上佔有重要地位. 日本的最大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日本與中國的貿易,日本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品. 三、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 1、主要工業區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 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是主要的工業區. 2. 影響日本工業分布的原因 以海港為依託,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產品,依靠國際市場,是形成日本工業臨海分布的主要原因. 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人口有1200多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日本國內和國際交通的樞紐. 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橫濱和神戶是著名的海港. 四、日本的漁業,北海道漁場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漁場,日本發展漁業的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日本擁有龐大的遠洋捕撈和近海捕撈船隊,沿海和陸上淡水養殖業也較發達. 日本的捕魚量佔世界第一位. 五、日本的農業 日本人口稠密,耕地很少,平均每人耕地不到0.1 公頃,現在專門從事農業的人也很少. 由於地塊較小,日本農民多採用小型農業機械,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細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平原地區多生產稻米,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 丘陵地區多栽培果樹和種植蔬菜,但蔬菜、水果仍需大量進口. 六、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日本在民族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經過消化,成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現代日本文化既有日本民族文化的傳統,又兼有東西方文化的特點. 在古代,日本與中國等東方國家早有往來.日本不僅從中國傳入了水稻、鐵器,而且日本的文化、藝術也深受中國的影響,例如日本的古代建築,文字等. 近代,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歐美文化的影響出深入到日本社會,例如許多日本人平時已不再穿傳統的服裝——和服,而穿上了西裝. 飲食方面,由於大量進口小麥,吃麵包的人逐漸增多. 在日本各地,人們可以看到本民族的神社,東方的佛教寺廟,又可以看到西方常見的基督教堂.
⑧ 地理位置和地理區位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區位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的聯系。比如某城市為什麼什麼空間地方,或者某事物存在某種聯系: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系,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系區位因素:位單位進行空間配置的外部約束因素(區位單位是經濟區位的布局主體),不同的區位上,人口分布、市場供求、資源分布等狀況不同,從而其區位利益就具有很大差異,區位單位的布局狀況也就不同。
一般有3大類:第一是農業,第二是工業素,第三是交通1,農業區位因素:
自然條件因素:氣候、水源、土壤、地形。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運輸、政府政策、勞動力、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良種、化肥、機械。2,
工業區位因素:比較多
我列舉幾個你應該就能明白原料指向,能源指向,勞動力指向,市場指向,技術指向和環境指向3,交通區位因素這個比較復雜
總體上我說下鐵空水航管五種運輸方式的比較
其次是交通線路
還有什麼港口建設的條件
氣候對交通的影響等等
所有和交通有關的都是
區位選擇就是相對區位因素而言,意思就是說哪種選擇最好!
比如一個城市要中要建設一個工廠,具體建設在什麼方向好,
就是區域選擇
⑨ 地理區位包括什麼
某事物的區位包括兩層含義:一方面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系。一般地理區位包括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
⑩ 地理上所講述的「區位」包括哪些因素
自然因素有:1氣候(熱量、光照、降水)2地形(山地、平原)3土壤4水源(特指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有:1市場2交通通達程度3勞動力4政策5科技6工業基礎。
區位的內容涉及到農業和工業區位、城市區位、交通運輸點、線和樞紐區位、商業中心與網點區位等內容,體現了地理學科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區位地理的教學功能,旨在揭示區位因素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講完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系內容後,讓學生對所學人文地理內容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總結,使其更深刻的認識區位因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學會正確評價區位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培養綜合分析及創新思維的能力,非常必要。區位因素在一定的時段內是相對穩定的,特別是自然因素,但社會經濟、科技教育等因素卻又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區位條件的變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讓學生進行討論,聯系我國沿海地區的對外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重點、熱點問題,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為家鄉的經濟發展獻計獻策,教學活動非常活躍,收到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