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中國旅遊資源地理特徵淺談中國旅遊業的發展
08酒管的吧 嘿嘿 找到了 給你發
中國旅遊資源具有四大特徵:
多樣性
中國是世界上旅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資源種類繁多,類型多樣,具備多種功能。以地貌景觀而論,從海平面以下155米的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底,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絕對高差達9003米,中國擁有類型多樣、富有美感性的、不同尺度的風景地貌景觀,這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再以旅遊氣候資源為例,中國不僅有緯向性的多樣氣候帶變化,還有鮮明的立體氣候效應,尤其在橫斷山脈地區,可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中國南北既有四時如春的繁花似錦的美景,又有類型多樣的海濱、山地、高原和高緯地區的避暑勝地,還有銀裝玉雕的冰雪世界,以及可避寒趨暖的海南島。多樣的風景地貌和多功能的氣候資源,為生物界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棲息環境,使自然景觀更加絢麗多姿。 中國是世界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曾創造出輝煌燦爛的歷史業績,流傳至今的寶貴遺產構成了極為珍貴的旅遊資源。古老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既有各兄弟民族文化匯融的結晶,又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長,而宗教文化影響較為深遠。
豐厚性
中國旅遊資源雄厚,開發利用保證程度高,以花崗岩山景為例,既有節理發育又經風雨剝蝕塑造的、以奇峰怪石、劈天摩地而著稱的黃山;也有因斷層發育使巨大花崗岩體突兀凌空以險稱絕的華山,還有因花崗岩組分特性而導致的球狀風化,由其形成的造型奇異的各種小尺度的風景地貌散見各地。至於古城遺址,帝都王陵,禪林道觀,古代建築,園林藝術,民風習俗,更是不可勝數,多采多姿,其資源之豐度足以位於世界各國前列。
古老性
中國是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許多旅遊資源以其歷史悠久、文化古老而著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數不勝數,遍及29省、市、自治區。雲南開遠小龍潭的古猿化石分屬於森林古猿和臘瑪古猿(見開遠市),雲南祿豐石灰壩發現的古猿化石,據測定距今有800萬年歷史,祿豐臘瑪古猿頭骨化石在世界上乃屬首次發現(見祿豐縣)。迄今為止已發現的猿人化石有元謀人(見元謀縣)、藍田人(見藍田猿人遺址)、北京人(見周口店古人類遺址)、丁村人(見丁村文化遺址)、長陽人、大荔人、桐梓人、柳江人、峙峪人、資陽人、山頂洞人及安徽和縣龍潭洞和營口金牛山(見營口市)的古人類遺址。在眾多的古人類遺存中,以元謀人歷史最早(距今170萬年),周口店龍骨山的古人類遺物最豐富,龍潭洞猿人化石的一具頭蓋骨最完整。其他如仰韶文化(見仰韶村文化遺址)、半坡遺址(見西安市)、陽城故都(夏都)、安陽殷墟、岐山周原、豐鎬周京、咸陽秦城(見咸陽市)、京杭運河、萬里長城(見長城)、秦陵兵馬俑坑(見臨潼縣)、銀雀山漢墓(見臨沂市)等,無不以古稱絕。旅遊資源的古老性是發展中國旅遊業,特別是發展中國國際旅遊業的巨大優勢所在。
奇特性
從萬里長城到大熊貓的故鄉皆中國所特有的旅遊資源。以喀斯特地貌風景為例,千形萬狀、千嶂疊瘁、怪石嶙峋的路南石林,奇幻無比的興文石林洞鄉和具有奇山、碧水、異洞三絕的桂林山水(見桂林市)皆著稱於世。1980年貴州發現織金打雞洞,全長13公里,最大跨度1750米,洞內有各種類型的喀斯特構造,還有舉世罕見的特異景象——發育在鍾乳石上的捲曲石,其中心為密封儲水的空心管道所貫通,管壁極薄,通體透明,在周圍的障礙中曲屈四旋,自由伸展。這種奇異的喀斯特構造,引起了旅遊者、世界洞穴家們的興趣和關注。 中國的自然奇觀不可勝數,有一年一度的大理蝴蝶泉的蝴蝶盛會(見大理市),洱源的萬鳥朝山的鳥吊山奇景,能發出不同音符鳴叫的峨眉彈琴蛙,隨節令變化不斷更換羽色的大興安嶺的柳雷鳥,每屆中秋的錢塘大潮(見錢塘江),西藏高原上的周期性的水熱爆炸泉等(見查布間歇泉、瑪旁雍熱田)。 人文方面的奇景更加豐富多姿,如周原一帶出土的《大豐簋》、《盂鼎》、《毛公鼎》等西周著名的青銅重器和1976年扶風庄白一號窖藏發現的數量眾多的青銅器,其中《史牆盤》銘文284字為20世紀50年代以來出土銅器中銘文最長者,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諸王業績,後段歷敘家世,是研究西周歷史極珍貴的資料。 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和銅車馬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已建成的兵馬俑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人(見臨潼縣)。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完整女屍和大量帛書 (見長沙市)、江陵鳳凰山漢墓保存完好的男屍(見江陵縣)、滿城陵山漢墓的金縷玉衣(見滿城縣)及監沂銀雀山漢墓的大量竹簡文獻等出土令中外考古界神往,這些墓葬地和出土文物珍品成了吸引旅遊者回溯歷史的最佳場所。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被公認為世界藝術寶庫(見敦煌石窟)。「柱腳懸空永不落,三層木閣無釘鐵,絕招結構聖人作」的廣西真武閣也是建築史上的一絕。雄踞凌雲山,俯視三江的樂山大佛,坐像高71米,體寬28米,實屬世界上最大的石佛(見樂山市)
2. 分析旅遊地理性特點對於旅遊企業經營有何啟示意義
摘要 把握旅遊多元化的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就要突出旅遊資源的地方性和多樣性,旅遊產品的獨特性和組合性,旅遊營銷的針對性和綜合性,旅遊管理的統一性和動態性,在充分整合旅遊資源的基礎上,發揮區域旅遊優勢,促進旅遊業快速協調發展。
3. 一個國家的旅遊業怎麼發展
一、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積極影響
(一)增加資金積累和外匯收入
發展國內旅遊業,有助於拓寬貨幣回籠渠道,加快貨幣回龍速度,擴大貨幣回籠量,因此能夠加快資金周轉,增加資金積累和國民收入,為國際旅遊業發展創造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難得的經營管理經驗。發展國際旅遊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旅遊者必須要來旅遊產品生產地進行消費,節省了商品外貿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保險等費用,降低了換匯成本;旅遊出口不受客源國或地區貿易保護的限制,不受關稅影響;旅遊業創匯方便,無須產品包裝、儲運和其他繁雜的進出口手續。
(二)為社會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經濟產業,涉及到社會許多相關產業,包括交通、建築、通訊、貿易、餐飲服務、文化娛樂等產業。旅遊業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門檻低,就業范圍廣,就業層次多,吸納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長新增加的勞動力以及因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從第一、第二產業轉移出的大量富餘勞動力。旅遊的發展可以增加區域內的人流、物流、資金和信息流的流動,因此發展旅遊業能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根據加拿大學者的系統模型理論,旅遊業收入每增加3萬美元,就將增加1個直接就業機會和2.5個間接就業機會。世界旅遊組織研究報告也指出,旅遊業每增加一個從業人員,相關行業就增加5個就業機會。
(三)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
在我國,鞏固第一產業、提高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部署和思路。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產業,具有十分突出的關聯帶動作用,發揮著帶動其他產業發展的核心作用,不僅直接給航空、交通、飯店、餐飲服務、商業網點、景區、經典等帶來了客源和市場,而且間接地帶動和影響了農村和城市建設、加工製造、文化體育等行業的發展。旅遊業發展將增加旅遊業在第三產業中的比重,有利於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調整;同時還增加了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產業之間結構的調整,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新時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有賴於旅遊業的快速發展。
(四)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由於大量本地居民從事旅遊業或相關行業,個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遊業發展促進了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生活環境不斷改善。大量旅遊者的來訪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遊,開拓了眼界,豐富了地理、文史和風俗民情等知識,提高了對生活的要求。旅遊業的發展往往會帶來城市居民素質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遊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其發展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對弘揚民族文化、提高國民文明素質都將發揮積極的作用。
(五)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
國家旅遊局連續提出了「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鮮明口號。這為我國鄉村旅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鄉村旅遊點所聘用的服務人員主要來自家庭成員和當地居民,在經營旅遊服務的同時積極推銷花卉、花果農作物產品,既降低了經營風險,又增加了農作物附加效益。在開發鄉村旅遊的同時,將會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積極進行「村村通」道路建設和旅遊區內道路建設,以及村社環境整治活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遊對於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增加農民就業機會和提升農村精神文明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向非農領域轉化,加快了傳統的農村種植經濟向服務經濟轉變,推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招商引資
許多外國投資者都是通過旅遊來認識中國、了解中國的投資環境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潛在的旅遊市場。旅遊的宣傳效應率為1比8,即一個旅遊者對當地的印象可影響8個人。旅遊業一般不受貿易壁壘干擾和出口配額的限制。因此,國際上普遍認為旅遊業是最優秀的出口產業。發展旅遊業可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大量的企業家、專家和學者通過旅遊帶來了最新的技術、信息和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有利於我們低成本地學習和借鑒別人有用的東西,加快觀念更新,促進本地區擴大對外開放及與國際接軌。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至今,全國利用外資進行旅遊開發建設的資金已超過200億美元,其中150億美元用於旅遊飯店建設,20億美元進行旅遊景觀建設。
二、發展旅遊業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消極影響
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經濟旅遊業的不穩定,會導致區域經濟的不穩定。旅遊業的發展是導致消費品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的一個原因。對區域社會和文化而言旅遊業給旅遊區的社會治安帶來隱患,對旅遊區居民健康的產生不良影響。旅遊活動對植物的最大危害發生在旅遊開發初期,大量樹木被砍伐,使物種的多樣性受到破壞;游者的投餵食物會造成野生動物的捕食能力下降,近距離觀看等會擾亂野生動物的生活規律。旅遊業也會對國家和地區的水體造成影響,旅遊活動對水體的污染,首先是由遊客所拋棄的各種垃圾造成的;其次,地處旅遊區的酒店排放的污水加重了水質的污染;另外,遊艇等水上交通工具排除的油污,也是造成水體污染的原因之一。旅遊業對大氣造成的影響:交通在給人們出遊提供便利的同時,其尾氣的排放加劇了大氣的污染;另外,許多賓館、酒店廚房所排放的油煙,以及宗教信徒和遊客「虔誠」的香火形成的煙霧,也是旅遊區大氣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旅遊者的隨意刻劃、撫摸、踐踏,以及呼吸、汗氣等都會使旅遊吸引物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損和破壞。對旅遊景觀:設計不周密、論證不全面的旅遊開發建設會對旅遊景觀造成破壞;另外,不適當的開山辟路、亂填湖泊、圍墾造田等旅遊開發建設,會造成旅遊區水土流失、水體水位下降,從而破壞旅遊區的整體風貌。
4. 文學旅遊地為促進自身旅遊業得發展可採取的措施
可以採取以下四條措施:
第一,加強區域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管理。要加強旅遊資源的培育與養護,在旅遊資源中,有些是不可再生的,有些是可再生的。目前,在區域旅遊發展中,受到威脅最大的不是不可再生旅遊資源, 而是那些可再生資源,如森林、草地和動物資源等[4]。區域旅遊資源能否滿足區域旅遊發展的需要,不 僅取決於區域旅遊資源的供給,也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類如何利用和保護。
第二,走生態旅遊之路。生態旅遊要求經營者和遊客都要承擔一定的責任,培養環境意識和對自然的熱愛,盡量減少旅遊活動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干擾和侵襲。同時還要通過旅遊活動的開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吸引他們積極參與到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中,實現旅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第三,利用旅遊產業政策為保障,依靠科學技術做支撐,著力構建我國區域旅遊適宜的開發和經營模式。建立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參與,加強遊客管理,進行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環保教育,建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專家規劃和指導的輔助系統。
第四,借鑒歐美國家公園管理規制,樹立我國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護聯動機制體制典範。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整合設立一批國家公園」的目標,該目標是在充分借鑒國際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具有戰略預見性和長遠指導意義。
5. 怎樣來發展旅遊
城市旅遊業已經在中國旅遊業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一些中小城市仿照大城市來確定自己的旅遊發展戰略,結果並不十分理想。那麼,中小城市如何發展旅遊業?我們認為,需要有適合中小城市特點的旅遊業發展思路和發展戰略。
培育和突出特色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是城市的競爭力。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更要在特色上下功夫。特色體現在多個方面和多種形式。從旅遊資源的角度來看,主要有歷史傳統文化特色、自然風光特色、民俗風情特色、地熱溫泉等休閑產業特色,等等。有好的旅遊資源,並不等於有好的景點和景區。旅遊資源僅僅是發展旅遊業的基礎。資源需要挖掘,特色更需要培育。把特色旅遊資源培育轉化為特色旅遊景點,是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的重點。
在培育特色景點上,首先,要把旅遊景點打造為精品。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把旅遊資源開發為具有獨特性,甚至惟一性旅遊產品。精品並不等於高檔和現代化。遊客遠離城市到深山老林,想看的是生態美景,目的是尋找 「野趣」,不是到那裡去享受城市的現代化和舒適感。
其次,城市風格與旅遊景點的格調要相匹配。景點吸引人的眼球,城市卻影響人欣賞景點的心情。一些中小城市雖然有獨特的風景,但是在景點開發和城市建設上,盲目模仿一些知名景點和建築的風格,千篇一律,外在的形象掩蓋了內在的特色。
第三,要完善旅遊景點的配套設施。主要是要降低到達景區的交通成本、時間成本以及提高安全度和舒適度。這要求加強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的建設。
第四,用創意創造特色。旅遊資源往往不是獨有的。但是特殊的創造力卻能把資源優勢轉變獨特的旅遊項目。2005年是我國的「紅色旅遊年」,有關部門開辟了30條精品線路和100多個經典景區名錄。今年紅色旅遊異常火爆。但是有些城市在紅色旅遊線路上來點綠色(生態旅遊),搞「雙色」甚至「彩色」旅遊,收到了更好的火上加火的效果。
甘當配角,主動參與旅遊分工
甘當配角就是指中小旅遊城市要主動融入區域旅遊產業鏈條,參與旅遊分工。從旅遊業發展的趨勢來看,區域旅遊合作不斷加強。以「市場開放、客源互送、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為原則的區域合作,已成為全球旅遊界的共識。國內的區域旅遊資源整合和區域旅遊合作也正蓬勃興起,三峽景區、長三角綠色旅遊通道、泛珠三角旅遊區域、京、津、冀首都都市度假旅遊圈以及環渤海旅遊圈等區域合作夥伴已先後形成。區域旅遊資源整合也成為2005年國內旅遊市場的主要看點之一。
中小城市很難成為遊客的直接目的地,它們主要是區域旅遊產業鏈條的一個節點。中小城市想要發展旅遊業,就要創造條件,主動接受區域內其他成熟旅遊景區在客源、推介、品牌、服務人員等方面帶來的外部溢出效益。最為關鍵是要把開發出來的旅遊景點和景區納入區域內的旅遊線路。另外,進行開放式的旅遊資源整合,跨越行政區劃限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通過市場機制建立一種利益合理分配,權責清晰明確,自我強制約束的協作機制。說白了,就是建立一種避免機會主義的機制,保證合作的長期性。
還有,要加強景區管理,提高服務檔次和水平,不能因為自己影響了整條旅遊路線的形象,拖了「後腿」。只有這樣,才能在分工中提高自己在整條線路中的價值和主導權。
努力完善旅遊產業鏈條
它與參與區域旅遊分工是不相矛盾的。完善旅遊產業鏈條,就是要求中小城市在區域旅遊鏈條中佔有更多的環節,讓遊客認為值得在這里度過更長的時間,花費更多的錢,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旅遊收入和增加值。
旅遊業是一個朝陽產業,主要是指它是一個發展很快並且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它的社會性、綜合性很強,包括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城市的旅遊業主要停留在「看」的階段,還算不上「游」,主要靠旅遊景區獲得門票收入。即使遊客吃住在中小城市,也是把吃住當作必需品來消費,只要湊合就行。購物和娛樂消費支出就更加少的可憐。對於任何一個想把旅遊業當作支柱產業來發展的城市,都要不斷完善旅遊產業鏈條,把遊客吸引來,並且留得住,使其多消費。
首先,要擴充特色旅遊景區和景點的數量,使遊客可看的、可觀賞的東西增加,讓遊客真正「游」起來,而不是在城市的某個景點一掠而過。當然,增加景點一定要考慮市場風險,堅持寧缺勿濫,不搞濫竽充數,一個總趨勢是要從重點發展觀光旅遊景區向重點發展度假旅遊和專項旅遊景區轉變。
其次,要圍繞「游」發展相關產業,讓遊客吃出特色,住出品位,買得放心,玩得開心,也就是要把單一的觀光旅遊轉變為綜合旅遊,把過境游轉變為消費游。
第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開發一些特色旅遊產品。
細分市場,增強針對性
任何一個發展旅遊業的中小城市不可能面向所有遊客。它只能吸引某個具有大致相同需求的特定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一個細分市場。不同的劃分標准,有不同的細分市場。按地理環境來細分,可分為近程旅遊者和遠程旅遊者兩個細分市場。按照旅遊者本身的特徵來細分,可分為老年旅遊市場、中年旅遊市場、青年旅遊市場等三個細分市場。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要從自身的旅遊資源、區位、人力資源等優勢出發,瞄準特定的細分市場,針對特定的客源,提供旅遊產品和服務。
有研究表明,如果旅遊城市把鄰近地區市場作為銷售重點,就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小城市首要的旅遊細分市場是其周圍大城市的遊客。城市居民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對短程休閑旅遊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小城市要通過結合自身優勢,重點發展健康旅遊、娛樂旅遊、觀光旅遊、度假旅遊、體驗旅遊、科普旅遊等項目,吸引大城市的遊客。
另外,中小城市要留住本地區的休閑性遊客。要重點開發一些適合青少年的教育娛樂旅遊、主題公園旅遊、體驗生活旅遊等項目,通過開發家庭式的團體旅遊項目,留住本地遊客。
加強旅遊推介
旅遊推介就是旅遊產品的銷售過程,是旅遊業發展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隨著城市政府逐漸認識到旅遊產業的重要性,各種旅遊宣傳廣告鋪天蓋地,各地爭先恐後地舉辦各種旅遊節。這些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很多推介活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為此,要改進宣傳促銷手段。
第一,有人提出在宣傳促銷上要堅持「三取消、四藉助」。「三取消」就是要取消大轟隆、地攤式的宣傳,取消支離破碎、東拼西湊式的宣傳,取消沒有認真策劃、隨意性的宣傳。「四藉助」就是要藉助主流媒體,藉助網路力量,藉助節慶活動,藉助名人效應。
第二,通過與旅行商合作宣傳促銷。通過旅行商出遊的遊客比例是比較高的。對於那些以吸引遠程遊客為主的中小城市,更要加強與旅行商的合作,比如共同製作客源地宣傳資料、宣傳廣告,通過後者直接向客源地宣傳促銷。
第三,要推進誠信旅遊建設。誠信是旅遊業生存之本。中小城市提供的很多休閑類的旅遊項目,「回頭客」是其主要客源。更要下大力氣規范旅遊市場,提高旅遊服務質量。
第四,要以品牌拓展市場。旅遊產品的宣傳促銷一定要注重樹立品牌。當品牌被旅遊者認可後,旅遊產品的推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
中小城市旅遊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累積過程。現在很多城市政府都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旅遊業發展目標,但是實施起來卻很困難,在景點的開發上容易出現半拉子工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一個科學合理的城市旅遊業發展戰略。
制定城市旅遊業發展規劃,首先,要遵循旅遊業自身發展規律,充分考慮旅遊資源、市場需求、配套設施、旅遊投資等各個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確定合理的旅遊業發展目標。
其次,要把旅遊業的發展放在更大的區域來考慮,既要考慮區域內的協作,更要考慮區域內「同質性」旅遊產品和服務帶來的競爭。在同一個區域開發相近的旅遊產品,容易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後導致整個市場萎縮甚至崩潰。這是制定旅遊業發展戰略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第三,要協調好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關系。現在很多中小城市都在以發展旅遊業為契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改善城市環境。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除少數能以旅遊業為單一支柱產業的中小城市外,大部分中小城市需要其他產業來支撐城市發展。城市建設的投資必須要考慮其他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同時,要注重旅遊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城市特色產業旅遊。 總之,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的新興行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一些具備條件的中小城市是能通過發展旅遊業帶動城市振興的。這方面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旅遊業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它以人的流動和人的消費為基礎,以人的服務為根本,發展旅遊業對配套設施、區位優勢等方面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風險也是比較大。為此,中小城市發展旅遊業,一定要遵循旅遊產業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市場制宜,創新模式,制定科學發展規劃,推動旅遊業的科學發展。本文鏈接: http://www.ly321.com/news/lvyoubaodian/2006_2_14_9_14_456738.htm
6. 分析旅遊地理性特點對於旅遊企業經營有何啟示意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4
7. 旅遊產業發展現狀
旅遊業,國際上稱為旅遊產業,是憑借旅遊資源和設施,專門或者主要從事招徠、接待遊客、為其提供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六個環節的綜合性行業。旅遊業務要有三部分構成:旅遊業、交通客運業和以飯店為代表的住宿業。這三部分是旅遊業的三大支柱。
國內旅遊市場穩步增長
根據中國文旅部統計數據顯示,2010-2019年,國內旅遊市場持續平穩增長;2017年國內旅遊人數首次突破50億人次,2019年國內旅遊人數突破60億人次,達到60.06億人次,較2018年同比增長8.43%。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旅遊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8. 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哪些,各因素又是如何影響旅遊業發展的。
你好!旅遊業發展的地理因素有它的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內在因素來說主要表現在當地旅遊業的開發程度如何了,比如它的旅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是否齊全,景區的自然和人文特色是否具有它的獨特性和吸引力,景點的規模和集聚性,而吸引力是主要的。2、外在因素來說就有1、旅遊交通條件是否便利;2、人口因素,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旅遊慾望;3、自然環境、氣候水文是否適合大眾的需求,(比如那種危險的地方只有少數冒險的人才敢去)4、旅遊對外宣傳、民族文化、政府支持對旅遊業發展也有很大促進作用。以上這些因素都是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沒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旅遊資源以及服務配套設施就不能方便遊客來玩,沒有一定的生活水平遊客就沒有經濟承受能力,沒有各具特色的自然環境和文化做背景,旅遊的意義就不大也不能吸引人。
我大概就是這么想的,謝謝!
9. 旅遊地理學的發展對旅遊有什麼影響
旅遊地理學的發展對旅遊的影響是通過觀光游覽可達到改變常居環境、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陶冶性情、怡悅心情、鑒賞大自然造化之美、享受現代化城市生活的情趣以及滿足異地購物等多方面的需求和目的,進而促進旅遊業發展。
旅遊地理學是指人們閑暇時間內進行的旅行游覽、觀賞風物、交流文化、增長知識、鍛煉身體、度假療養、消遣娛樂、探險獵奇、宗教朝覲、考察研究、購物留念、品嘗佳餚以及探親訪友等非定居性的暫時性移居過程,也是一種以各種不同方式分配空間和利用時間的社會現象。一般來說,旅遊僅指離家在外逗留至少一夜以上的活動,而娛樂包括離家不超過一晝夜的活動。
三大要素
旅遊主體(旅遊者)、旅遊對象(風景名勝和娛樂活動等)和旅遊手段或旅遊媒介(旅遊宣傳、組織、運輸和接待設施)。旅遊地理學所研究的主要內容有:旅遊的起因及其地理背景,旅遊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動規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保護和開發利用論證,旅遊區(點)布局和建設規劃,旅遊區劃和旅遊路線設計,旅遊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綜合體形成的影響等。
旅遊是人類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
它起始於剩餘勞動出現之時,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而發展。1986年,全世界參加旅遊的人數已達40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突破一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部門。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有關旅遊記述大量地見諸詩歌、散文、游記和專著中。如《水經注》、《佛國記》、《大唐西域記》、《徐霞客游記》等。中國的方誌也含有極為豐富的古典旅遊資料。
10. 地理里發展旅遊業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發展旅遊業條件,需要考慮旅遊資源的情況,包括旅遊資源的質量、旅遊資源的空間組合和集群狀況;當地的交通運輸狀況,特別是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發展水平;當地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旅遊環境承載量,這一點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影響。還需要考慮當地客源半徑,不能距離經濟發達地區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