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意義分別有哪些
自轉意義:
1、南、北半球發生晝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
3、物體偏向。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轉)
4、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公轉意義: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2、晝夜長短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4、四季和五帶劃分。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從北極點上空看呈逆時針旋轉,從南極點上空看呈順時針旋轉。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面成66.34度夾角,與赤道面垂直。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
自轉速度的變化20世紀初以後,天文學的一項重要發現是,確認地球自轉速度是不均勻的。
(1)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地球自轉減慢還與人類的活動有很大的關系,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其反作用力讓地球自轉直接變慢,根據動量守恆的原理,這種因素應該是目前造成地球自轉變慢的最主要原因了。所以人類為了地球的安全,發射的衛星不應該再藉助地球自轉的動量。
晝夜半球的分界線,包括晨線和昏線。晨昏線的判讀:
①自轉法:順地球自轉方向,由夜進入晝,為晨線;由晝進入夜為昏線。
②時間法:赤道上地方時為6點對應的為晨線;赤道上的地方時為18點,對應的為昏線。
③方位法:夜半球東側為晨線,西側為昏線;晝半球東側為昏線,西側為晨線。
黃赤交角的存在,也表明黃極與天極的偏離,即黃北極(或黃南極)與天北極(或天南極)在天球上偏離23°26′。
我們所見到的地球儀,自轉軸多數呈傾斜狀態,它與桌面(代表地球軌道面)呈66°34′的傾斜角度,而地球儀的赤道面與桌面呈23°26′的交角,這就是黃赤交角的直觀體現。
由於黃赤交角的影響,使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太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上一年有一次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地區一年中沒有太陽直射。
B. 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分別是什麼啊~
自轉意義
1.南、北半球發生晝夜交替
2.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
3、物體偏向 (北右南左,赤道不偏轉)
4,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
公轉意義:
1.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
2.晝夜長短變化
3.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4.四季和五帶劃分
希望能幫到你。
C.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哪些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意義:決定晝夜交替,並使地表各種過程具有晝夜節奏。使所有在北半球做水平運動的物體都發生向右偏轉,在南半球則向左偏轉。造成同一時刻、不同經線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時間。地球公轉意義:晝夜長短變化,產生四季和五帶。
D. 自轉的地理意義是什麼,公轉的地理意義 是什麼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產生晝夜交替現象,不同經度有不同的地方時間。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形成四季和五帶。
E. 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的更替;
②地方時和時差;
③地轉偏向力;
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的長短;
②正午太陽高度;
③五帶與四季的劃分。
F. 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有什麼地理意義
自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交替,2、地方時——東早西遲,3、水平運動物體的運動方向發生偏移——南左北右,赤道不偏,4、對地球形狀的影響——由於自轉產生慣性離心力,使赤道略鼓,兩極稍扁。
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3、四季的產生
G.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的地理關系是什麼
您好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出現晝夜更替,周期為一個太陽日(24h)。自轉的平面叫赤道面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1: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季節的形成和劃分。公轉的平面叫黃道面
二者關系:(1)黃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約為23.5º。如果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擴大,溫帶縮小。如果黃赤交角變小,溫帶擴大,熱帶、寒帶縮小。(2)由於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軸的指向保持不變,導致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間之間的回歸移動
希望能幫助到您哦,望採納
H. 高中地理,地球自轉,公轉的意義分別有哪些
公轉是繞轉不是旋轉,太陽是繞轉的中心;自轉才是旋轉,地軸是旋轉軸。
-----------------
地球公轉就是地球對太陽的繞轉。太陽系的其它行星都有這樣的繞轉,太陽是它們共同的中心天體。所以,地球繞太陽的運動被稱為「公」轉。
嚴格地說,地球公轉所環繞的不是太陽中心,而是太陽和地球的共同質量中心。但由於日地質量非常懸殊(333 400倍),日地共同質心與太陽中心之間的距離,僅值日地距離的l/333 400,即約450km。這對於具有70萬 km半徑的太陽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因此,把地球公轉當作地球單純地繞太陽運動,還是十分接近事實的。
地球軌道是一個橢圓。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7月初經過遠日點。它的大小有如下數據:
半長軸(a)——149 600 000km;
半短軸(b)——149 580 000km;
半焦距(C)——2 500 000km;
周長(l)——940 000 000km。
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和扁率分別是,十分接近正圓:
偏心率(e=c/a)——0.016或1/60;
扁率(f=(a-b)/a)——1/7 000。
地球的自轉軸與其公轉的軌道面成66°34′的傾斜。地球的自轉同它公轉之間的這種關系,天文學和地理學上通常用它的餘角(23°26′),即赤道面與軌道面的交角來表示(黃赤交角)。黃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義。
太陽沿黃道連續二次經過春分點所需的時間為回歸年,其長度為 365. 2422 日,即 365 日 5時 48分 46秒。這是地球上季節變化的周期。
-----------
地球自轉就是地球本身的旋轉。它的旋轉軸叫地軸,地軸通過地球的中心。哥白尼首先從理論上論證,「天旋」是由於「地轉」。他用幾何方法嚴格地證明:「天比地大,其大無比」,如果讓龐大無比的天穹,在24小時內繞小小的地球旋轉一周,那是令人無法思議的。
地軸指向北極星附近,即使地球還有公轉。玩具陀螺是這種運動的一個生動實例。陀螺旋轉時有保持軸線方向不變的特性。地球是一個明顯的扁球體,它的赤道部分就是由於自轉的慣心離心力的作用,形成環形隆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以24小時表示太陽日的長度,但由於地球還繞太陽公轉,1個太陽日並不是地球自轉一周,而是360°59′,真正自轉一周用恆星日表示,約23時56
I. 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自轉的地理意義是:晝夜的更替;地方時;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
公轉的地理意義是:四季更替(南、北半球季節相反);晝夜長短的變化;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變化;五帶的劃分
J. 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
地球公轉運動的地理意義:
(1)地球公轉產生了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的變化,隨季節的變化。
(2)地球公轉產生了晝夜長短隨緯度、隨季節的變化。
(3)地球公轉運動形成四季和五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