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地理科目 > 地理多少分布規律

地理多少分布規律

發布時間:2022-06-01 04:34:55

❶ 地理學中的地帶性分布規律有哪些,它們的主要影響因子分別是什麼

生態的觀點是地理學的基本觀點,地生態過程是一種重要的地理過程.生態就其本意來說是生物與其所處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指包括了特定地域或環境中的全部生物或生物群落與物理環境(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統一體.在這個系統內部,能量的流動形成了一定的供養結構、生物多樣性和物質循環,後者特指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物質交換.地生態的概念是生物學生態與地學觀念的結合.地生態系統或地生態強調環境與生物之間的作用遠甚於生物或生物群落之間的作用.首先地生態學總是從某一種特定的地域環境(如濕地、山地)角度來討論生態系統的特性;其次,地生態學雖然重視生物尤其是人或生物群落的作用,但已不把它放在中心的地位,種群的動態與生物多樣性在這里並不被特別地強再次,也許是最主要的,地生態系統分析中已經不注重甚至不注意營養結構,而把物質、能量的循環過程放在最主要的地位,並且注意分析由於這種循環形成的空間(景觀)結構(由此代替了對營養結構的重視)..立地是地域分異或地域生態分異的最小單位,一個立地內的土地環境的微氣候、水文、地貌、土壤特徵已不可再劃份,但這並不是說生物學意義上的生態現象已經不存在了;從生物學觀點觀察,土壤微生物與它的物理環境土壤之間仍然存在生態問題.我們認為到立地尺度以下,地生態過程已經終結了.上述系列是否被普遍接受是值得懷疑的.由於地域多樣性存在,這種序列會被破壞.
能量流與物質流在地生態過程中處於基本的關聯系統單位的地位.我們將會看到,地生態過程的模型,基本上是由能量關聯、物質關聯的形式建立的.在緒論中我們強調,地理學的一種基本觀念是熱力學觀念,在地生態系統中,這種觀念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相反地在下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種群模型缺少這種觀念,這不能不說這是地理學與生物學或生態學的重要差別.在細節上,但是卻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方面,生態學與地理學關於生產力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生物學生產力觀念落實在群落或生態系統方面,強調群落實際的生產力.地理學生產力觀念一般考察土地潛在的生產力,或者環境的統計平均生產力,如土地的光溫潛力、荒漠初級生產力和河口初級生產力.在這方面一般的分析模型常具光合作用測度=f(限制因子的地域狀況)的形式

高中地理氣候類型及特徵和分布

1.熱帶雨林氣候

分布規律:赤道兩側,(南北緯10度左右)

成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呈上升氣流.

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分布規律: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南北緯10-20度

成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特點:常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時悶熱多雨,受信風帶控制時,乾旱少雨.

3.熱帶沙漠氣候

分布規律:大致在南北回歸線附近(20-30度)內陸或大陸西岸

成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特點:常年高溫少雨,乾旱

4.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規律:南亞和東南亞(10-25度大陸東岸)

成因: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以及氣壓帶和風帶位置的季節移動

特點: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5.地中海氣候

分布規律:30-40度大陸西岸(地中海最為典型)

成因: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

特點:夏季乾旱炎熱.冬季溫和濕潤

6.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規律:亞熱帶大陸東岸(25-35度)

成因: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

特點:雨熱同期,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7.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度大陸西岸

成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特點: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降水均勻.冬季稍多,氣溫年變化小.

8.溫帶大陸性氣候

分布規律: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內陸地區(40-60度)

成因:遠離海洋,受海洋影響小.

特點:乾旱少雨,冬季嚴寒,夏季炎熱,氣溫年變化大

9.溫帶季風氣候

分布規律:亞洲東部(35-60度)

成因:巨大的海陸熱力差異

特點:雨熱同期,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氣溫年變化大

10.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分布規律:北緯50-70度 主要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❸ 世界地理的分布特點

海陸分布有如下特點。
首先,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約佔北半球總面積的2/5;而在南半球陸地面積只佔1/5。在北半球的中、 高緯度,陸地分布幾乎連續不斷,最為寬廣;南半球的陸地在中、高緯度顯著收縮,南緯56°~65°之間,除一些島嶼外,幾乎全部為廣闊的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極地是一片海洋──北冰洋,南半球的極地卻是一塊大陸──南極大陸。
其次,各大陸的形狀都是北寬南窄,略呈倒三角形。除南極大陸外,所有大陸還南北成對分布:北美與南美、歐洲與非洲、亞洲和澳大利亞。每對大陸之間,形成范圍廣大的陸間海,島嶼星羅棋布。
另外,亞歐大陸東部邊緣環列著一連串花彩列島,形成向東突出的島弧,其外側則是一系列深邃的海溝。大西洋兩岸的輪廓互為對應,這一大陸的凸出部分能與另一大陸的凹進部分嵌合。

❹ 自然地理空間分布規律

地域分異規律的別稱,

是指自然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上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一般包括緯度地帶性和非緯度地帶性兩類。

後者又包括因距海遠近不同而形成的氣候干濕分異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帶性分異兩個方面。

❺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具體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第一,自然環境的東西延展,南北交替——赤道向兩極的分異規律、緯度地帶性規律;

其次,自然環境的南北延展,東西交替——沿海向內陸分異規律、經度地帶性規律;

最後,高山地區到山麓地區的自然環境會隨著高度的發生變化而變化——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拓展資料

地域分異規律

也稱空間地理規律。是指地理環境整體及其組成要素在某個確定的方向上保持特徵的相對一致性,而在另一確定方向表現出差異性,因而發生更替的規律。

地域分異——中國知網

地域分異——網路

❻ 誰能告訴我地理的植被分布規律

二、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規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規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不同的植被帶,它們在結構、外貌上均出現差異(表5-6),並與整個環境條件的變化相關。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風力增強,在高山上常因風的影響限制森林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內,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時隨著海拔升高,氣壓降低、CO2含量減少以及日照強度的加強等,都是影響植被垂直帶的因素。

表5-6 亞洲東部山地植被垂直帶譜的南北變化世界各地的山地植被垂直帶,呈現出規律性的變化。這可從下面兩個表格中反映出來。

從表中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山地植被垂直帶的結構(稱為垂直帶譜)具有下面一些規律:

1)各處植被垂直帶譜隨所在水平植被帶變化而有所不同。垂直帶中的基帶也就是當地的典型植被帶,受大氣候帶的制約。山地氣候垂直變化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的,並制約著植被的垂直變化。

2)植被垂直帶譜大體分為兩大類:濕潤氣候條件下以森林為主體的植被類型,以及乾旱氣候條件下以草原或荒漠植被為代表的植被類型。

3)植被的垂直地帶更替情況與它的水平地帶更替情況雖有相似之處,但並不完全一樣,具有自己的特點。

①各森林地帶的植被垂直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有些類似濕潤氣候條件下植被帶的南北方向變化。但仔細審視時,就會發現它們之間差異頗大。有些植被帶是水平分布的重要組成部分,卻不見於一些山地。例如夏綠闊葉林帶在典型亞熱帶以南基本退出各垂直帶,寒溫性(亞高山)針葉林帶只限於熱帶以北的山地,山地苔原帶局限在寒溫性針葉林(泰加林)帶山地。相反,一些山地植被帶(如高山灌叢帶、高山草甸帶等),則是水平地帶中所沒有的。

②乾旱氣候地區的山地植被,從當地的草原或荒漠類型向上過渡為水分條件較好的植被類型,但超過一定高度後,低溫的限製作用變得越來越突出,出現相應的高山植被。因此山地的各植被垂直帶譜就不象「豎起來的水平植被帶」(見表5-7)。

③即使某些水平地帶植被與垂直地帶植被的外貌和大氣候條件等特點,具有類似之處,但它們在種類組成、區系性質、結構特徵、生態條件、以及歷史發生等方面差異很大。例如寒溫帶的泰加林與亞熱帶亞高山(寒溫性)針葉林就有明顯不同,它們的生態條件也不一樣。

表5-7 亞洲乾旱氣候地區植被垂直帶譜4)高山植被性質因地而異,據托爾馬喬夫(1948)意見,最少分為6種類型。①高山和亞高山草甸,從阿爾卑斯山到我國華北的山地均有分布。②山地苔原見於北方針葉林帶。③高山草原和④高山荒漠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帕米爾等。⑤山地旱生植被在地中海沿岸到阿富汗一帶很普遍。⑥帕拉摩(Paramo)見於南美和非洲潮濕熱帶的高山寒冷植被(高大草本群落)。

5)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海拔高度隨緯度升高而逐漸降低,森林帶上限高度也有近似規律。但乾旱氣候地區的森林帶則隨乾旱程度加劇而升高。垂直帶中每個植被帶的寬度互不相同,並且隨氣候差異而變化。

6)當高大山脈走向垂直於盛行風向時,其兩側氣候差異甚大,而且變化很快,這使植被垂直帶譜也發生顯著的差異。中緯和高緯地區,尤其是乾旱地區的山地陰坡和陽坡,各具不同的生態條件,植被常常迥然有異。再加上山區小地形小氣候的分化,因而使植被垂直帶更為復雜。

最後應當指出,山地植被帶主要受構成較大規模生態序列的氣候條件制約。至於丘陵上下土層厚度、水分條件等變化所帶來的植物群落垂直變化,不應與真正的垂直地帶混為一談。

總之,山地植被帶變化較快,在高度不過數公里范圍內,能夠見到近似於水平距離數千公里間的植被變化。開發利用山地自然資源時,植被的類型特徵和垂直變化規律是必須注意的事項。

三、中國的植被類型及其地理分布規律

我國現行的植被分類系統,採用的是三級制,即植被型(高級單位)群系(中級單位)和群叢(基本單位),並設有輔助級和亞級。

我國的植被類型極為豐富多樣,幾乎可以見到北半球所有的植被類型。如在針葉林中,可以劃分出寒溫性針葉林、溫性針葉林、暖溫性針葉林和熱性針葉林。在闊葉林中,可劃分出夏綠闊葉林、常綠夏綠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島常綠林和紅樹林等。全國共劃分出29個植被型。從群系一級分析,則又反映出類型的極其多樣性。如在寒溫性針葉林中,劃分出了40餘個群系,又如在常綠闊葉林中,約劃分出30個群系,在草原中,劃分出近30個群系。全國共劃分出了560餘個群系。

從大興安嶺—呂梁山—六盤山—青藏高原東緣一線,分我國為東南和西北兩個半部,東南半部是季風區,發育各種類型的中生性森林,西北半部季風影響微弱,為無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東南半部森林區,自北而南,隨著氣溫的遞增,植被的帶狀分布比較顯著,它們依次為寒溫性針葉林帶、溫帶針闊葉混交林帶、暖溫帶夏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熱帶季雨林雨林帶、赤道雨林帶。

在我國西北半部內陸地區,由於南部為青藏高原所佔據,植被的水平緯度地帶性表現不完整,僅在新疆的溫帶荒漠地區有南北分異,以天山為界,天山以北的准噶爾盆地為溫帶荒漠帶,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為暖溫帶荒漠帶,等等。

除上述植被的緯向變化外,由於受夏季東南季風的作用,從東南向西北,植被出現近乎經度方向的更替。例如,大致在昆侖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的溫帶和暖溫帶地區,從東到西和從東南到西北,即從沿海的濕潤半濕潤到內陸的乾旱區,植被依次為夏綠闊葉林或針闊葉混交林、草原(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

在我國南部的亞熱帶和熱帶森林區域,植被的經向差異遠不如北方的顯著,但在同一植被類型範圍內,仍有所不同。在東部亞熱帶,降水較多(1000—1800mm),旱季不明顯,具有偏濕性的常綠闊葉林;西部亞熱帶(雲南高原)降水較少(800—1000mm),干濕季分明,具有偏乾性的常綠闊葉林。熱帶的東部以半常綠季雨林為主,局部濕潤生境有濕潤雨林;熱帶西部(雲南南部)則為偏乾性的半常綠季雨林與季雨林。

我國各主要植被類型的分布與大氣候的空間分異關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氣候指標體系用於此種研究。如前文談及的吉良溫暖指數(WI)、寒冷指數(CI=Σ(5—ti)、ti為低於5℃的月平均溫度)、以及修訂的濕度指數(HI=P/WI,P為年降水量)、被用來探索我國東北各地帶性植被的氣候邊界值(徐文鐸,1986)。北方針葉林帶南界與吉良確認的WI=45數據基本一致,但同樣溫度條件下濕度指標變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現象十分顯著(表5-8)。

表5-8 東北地帶性植被類型分布的水熱指標

(據徐文鐸,1986,有刪減)

東北地區濕潤氣候條件下(HI>7.5mm/℃·月)出現各種地帶性森林植被。半濕潤氣候條件下(HI為7.5—5.5之間),地帶性植被為貝加爾針茅草甸草原,半乾旱氣候條件下(HI為5.5—3.5之間),地帶性植被為大針茅草原、克氏針茅草原。暖溫帶的本氏針茅草原要求較高的WI值。

對山地垂直帶水熱指標的分析結果表明,垂直帶性植被的熱量指標與水平地帶基本一致,如森林界線(樹木線)的WI為15℃·月,山地苔原出現處低於此值。草原區內山地出現森林植被的條件是HI>7.5mm/℃·月,與水平地帶性變化界線相同。山地WI的計算按每升高1000m,降溫0.55℃計,對HI值則需先推算出P值,P=P0+0.28(h—h0),式中P0為已知海拔高度h0的降水量,h為所求算地點的海拔高度。

對我國內蒙古植被地帶分異研究(內蒙古植被,1985)曾使用濕潤度為月平均空氣相對濕度,結果表明寒溫型亮針葉林帶I值為0.95—1.25,溫型夏綠闊葉林帶為0.62—1.04,中溫型草原帶為0.11—0.88,暖溫型草原帶為0.20—0.50,暖溫性荒漠帶為0.01—0.16(其中極端荒漠為0.01—0.02),規律性顯著。

張新時等(1993)引用Holdridge的生命地帶分類指標並加以修正,分別為①生物溫度BT=Σt/365或BT=ΣT/12,式中t為<30℃與>0℃的日均溫,T為同樣范圍內的月均溫;②可能蒸散率PER=PET/P,式中PET為年可能蒸散量(mm),其值據實驗測定為BT×58.93,P為年降水量mm,所以PER=BT×58.93/P。照此計算結果見表5-9。

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指標體系。但這些都近似地反映植被分布與大氣候條件的關系,具體的(大比例尺的)分布還受小氣候、地形、地下水位、土壤質地和基岩性質等環境條件變化影響。

❼ 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分布規律有哪些

(1)由赤道向兩極的分異規律或緯度地帶性規律:自然環境東西延伸,南北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規律或經度地帶性規律、干濕度地帶性規律:自然環境大致南北延伸東西更替; (3)山地垂直地域分異規律:高山地區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環境隨著高度發生變化。

❽ 地理:自然界的分布規律有哪些

緯度地帶性:即隨著緯度變化而變化。例如溫度一般隨緯度的增大而降低。

經度地帶性:即隨著經度變化而變化。例如降水由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遞減。

垂直地帶性:即隨著海拔變化而變化。例如峨眉山山腳下溫度比較高,樹木茂盛葉片大,而山頂溫度低有積雪,樹木以松樹等耐寒樹木為主。

實際情況中多是幾種混合出現,小區域內可能是由一種地帶性主導。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❾ 急尋!!! 地理: 所有氣候的 分布規律,氣候特點!

世界氣候帶分布特徵

氣候帶與氣候型的劃分,關鍵是確定氣候帶與氣候型的界線。然而迄今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標准。這是因為在自然界所有的氣候帶和氣候型都是漸變的,不存在明顯的分界線,至於氣候類型分布圖上的分界線,是人為劃分出來的,實際上是具有一定寬度的過渡帶。當前氣候帶的劃分通常以等溫線為指標,而氣候帶內氣候型的劃分,通常考慮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
氣候學上通常用等溫線作為劃分氣候帶的界線。一般用最熱月均溫10º等溫線作為寒帶和溫帶分界線,用最冷月均溫18º等溫線作為溫帶和熱帶分界線。溫帶所跨緯度最寬,高、低緯之間氣溫差別很大,所以習慣上又在溫帶范圍內進一步劃分出亞寒帶和亞熱帶。前者是溫帶向寒帶的過渡地帶,後者是向熱帶的過渡地帶。在每個氣候帶內,根據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在空間上和時間上不平衡分布的特點,又進一步劃分出各種氣候類型。從世界氣候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各大陸氣候類型的排列、組合盡管復雜多樣,但是緯向地帶性規律的烙印仍然清晰可見,從赤道到極地,各種氣候類型基本上是按緯度更替的。
在大陸的低緯和高緯地帶,氣候的緯向地帶性表現得尤其明顯,因為在這兩個緯度地帶,冷與暖的矛盾處於比較穩定有常的狀態。前者接收太陽光熱多,暖空氣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高溫,長夏無冬;後者接收太陽光熱少,冷空氣是矛盾主要方面,全年低溫,長冬無夏。因而在低緯和高緯地帶,各種氣候類型均按緯度南北更替,多呈帶狀分布,有的甚至橫貫大陸東西。例如低緯地帶的赤道多雨氣候、熱帶干濕季氣候、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高緯地帶的極地冰原氣候、極地長寒氣候、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等,都是體現緯向地帶性較顯著的氣候類型。
氣候分類法有多種,各有利弊。我國氣候學家以斯查勒的動力氣候分類法為基礎,加以適當修改,將全球氣候分為三個緯度帶和高地氣候,在各緯度帶中又分若干氣候型。

(一) 陸地低緯度氣候
低緯度氣候主要受赤道氣團和熱帶氣團的控制,全年高溫,月平均氣溫最低也在15℃以上。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熱帶輻合帶、信風、赤道西風、熱帶氣旋和副熱帶高壓等。這些系統的季節移動,導致降水量的季節變化。
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赤道帶和熱帶。它由赤道多雨氣候、熱帶海洋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干濕季氣候和熱帶乾旱和半乾旱等5種氣候類型所組成。除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分布至南、北緯30°外,其他氣候類型均出現在南、北緯25°之內。具體來說,陸地低緯度氣候帶包括:
1.赤道多雨氣候
亦稱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於赤道兩側南、北緯各5°—10°的范圍內,包括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以及亞洲馬來群島的絕大部分地域。這里地處低緯,是赤道氣團的源地,同時位於赤道低壓帶,南北半球的信風在此輻合上升,多對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溫為25—28℃,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 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過60mm。地帶性土壤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2.熱帶干濕季氣候
亦稱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於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外圍,一般可達南、北緯15°左右,也可伸至25°左右。包括非洲的蘇丹草原、衣索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奧里諾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亞北部等地區。氣候特點是終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季之分。乾季時受信風控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乾燥、少雨;雨季時則受赤道低壓帶控制,赤道氣流輻合帶移來時,濕潤多雨。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稀樹草原紅棕色土。
3.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內陸和西部,大體介於南、北緯15°—30°之間。典型的熱帶乾旱氣候區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亞的塔爾沙漠,澳大利亞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等。這里常年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之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炎熱乾燥。例如,世界「熱極」和「干極」都出現於本類型區內,非洲索馬里半島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極端最高氣溫63℃的記錄,成為世界「熱極」;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於0(阿里卡城實測為0.7 mm),從1845年至1936年的91年間從未下雨,被稱為世界「干極」。至於熱帶半乾旱氣候則分布於乾旱氣候區的外緣,分別向熱帶干濕季氣候區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過渡。植被土壤類型為熱帶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4.熱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洲的中南半島、印度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在太陽高度角大的季節,赤道低壓槽向北伸展到北緯30°左右,加上海陸熱力因子的影響,在南亞次大陸的西北部形成一個熱低壓,此時盛行從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即夏季風,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陽高度角小的季節,赤道低壓槽南移,再加上海陸熱力的差異,次大陸的西北部有弱高壓發育,此時就盛行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因降水量少,形成千季。此外,有的地區還可細分為涼季和熱季。本區氣候長夏無冬,年平均溫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為1 500—2 000 mm,甚至更多。
5.熱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北緯10°—25°信風帶的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包括中美洲東岸和西印度群島、南美巴西高原東側沿岸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沿岸地帶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等。這些地區均處於信風的迎風海岸,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加之信風登陸後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具有海洋性的特點。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類型與赤道多雨氣候條件下相同,為熱帶雨林磚紅壤。

(二)陸地中緯度氣候
中緯度地帶是熱帶氣團和極地氣團相交綏的地帶,影響氣候的主要環流系統有極鋒、盛行西風、溫帶氣旋和反氣旋、副熱帶高壓和熱帶氣旋等,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均較大。陸地中緯度氣候帶是冷、暖氣流相互角逐的地區,氣溫、降水的季節變化和非周期性變化都很顯著。按熱量情況,陸地中緯度氣候帶分為陸地溫帶和亞熱帶。由於全球大陸在中緯度地區被海洋分割得最為厲害,所以往往出現大陸東、西兩岸和大陸內部不同的氣候現象和特徵,而表現出干濕帶性,並由此影響到自然環境的地域分異。
1.陸地溫帶氣候
陸地溫帶主要分布在35°~60°N的地區,南半球由於只有較小的陸地延伸到40°N以南地區,所以溫帶面積不大。由於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響,溫帶地區存在著明顯的東西分異現象。一般在大陸東岸為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或溫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溫帶海洋性氣候,二者之間的內陸為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1)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即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的東側和北美大陸100°W以東大約在40°~60°N的地區等。這種氣候的氣溫、降水狀況與溫帶季風氣候有些相似,但風向、風力的季節變化不如溫帶季風氣候明顯。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乾燥不是由於大陸季風的作用所致,而是由於從海洋吹來的西風人陸已深,經過了大陸變性作用,故氣溫較低,降水較少;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

(2)溫帶海洋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部,包括歐洲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西部和南部,西歐和中歐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脈以西地區以及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等地。這里全年盛行西風和溫帶海洋氣團,沿岸又有暖流經過,於是形成了冬暖夏涼、年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氣候特點。此外,這里陰雨日較多,雲霧多,日照也較少。

(3)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35°—55°N左右的東亞地區,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域、朝鮮半島、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南部。氣候成因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相似。冬季受溫帶大陸氣團控制,寒冷乾燥,且南北氣溫差別大;夏季受溫帶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暖熱多雨,且南北氣溫差別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顯著,也是溫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由於上述幾種溫帶氣候類型的氣候特徵主要表現為濕潤(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為半濕潤),因此較普遍的發育了溫帶闊葉林景觀(中國的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為森林草原景觀),但也存在著某些差異。東亞的闊葉樹種類較歐洲豐富,有蒙古櫟、遼東櫟以及槭屬、椴屬、樺屬等雜木;歐洲西部往往形成單一樹種組成的純林,如山毛櫸林、櫟林等;北美洲的闊葉林景觀(包括五大湖以南,直到阿巴拉契亞山脈、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西洋沿岸低地)則以美洲山毛櫸和糖槭為主。整個溫帶濕潤闊葉林帶主要發育有色棕壤和灰棕壤,半濕潤的森林草原帶發育的是褐土和黑土。
(4)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亦稱溫帶荒漠和溫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北美大陸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亞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亞洲和北美的此類氣候區距海遙遠,深入內陸,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終年盛行溫帶大陸氣團,於是形成了冬冷夏熱、乾燥少雨的溫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一般而言,乾旱氣候的年平均降水量為250 mm以下,半乾旱氣候則為250—500 mm。南美的此類氣候區地處西風帶的大陸東岸,是西風帶的雨影區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脈,西風過山後下沉,絕熱增溫,乾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經過,空氣穩定,降水稀少。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條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類型為溫帶荒漠土;溫帶大陸性半乾旱氣候地帶的植被土壤類型為溫帶草原栗鈣土。
2.陸地亞熱帶氣候
陸地亞熱帶主要分布在南北緯25°—40°之間的地區。由於受到副熱帶高壓和海陸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陸東岸一般為亞熱帶濕潤氣候或亞熱帶季風氣候;大陸西岸為亞熱帶夏干氣候(地中海式氣候);二者之間為亞熱帶大陸性乾旱和半乾旱氣候。
(1)亞熱帶濕潤氣候
主要分布於北美大陸東部25°—35°N的地帶和南美的巴西高原東南緣、巴拉那河中、下游以東和潘帕斯東部。此外,在非洲的東南海岸和澳大利亞的東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積較小。其主要特點是冬夏溫差比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風區均勻。這些地區在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大陸東岸)方面,都與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相似,但由於所處的大陸面積和相鄰的海洋面積都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如後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
(2)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於亞熱帶的亞洲東部,主要包括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區以北的地帶,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端。冬夏海陸氣溫不同引起氣壓配置的變化是形成本區氣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亞洲大陸為高氣壓所控制,盛吹由陸地向海洋的西北風即冬季風,降水較少;夏季亞洲大陸為低氣壓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陸地的東南風即夏季風,降水較多。
常綠闊葉林是亞熱帶濕潤氣候和季風氣候條件下的主要植被,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為紅壤和黃壤。
(3)亞熱帶夏干氣候
亦稱地中海式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地區的夏干氣候范圍最大,特徵最明顯,此外還包括美國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亞南端等地。亞熱帶大陸西岸的行星風系正常分布,這里氣候深受副熱帶高壓帶和西風帶的季節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氣候炎熱乾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盛行溫帶海洋氣團,氣旋活躍,降水較多。因此,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便成為地中海式氣候的主要特徵。該類型氣候區主要形成常綠硬葉林帶,以常綠灌叢林為主,發育著褐色土。

(4)亞熱帶大陸性乾旱與半乾旱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熱帶大陸的內部,包括西亞的伊朗高原和安納托利亞高原、美國西部的內陸高原以及南美的格蘭查科等地。乾旱氣候的形成是由於深居內陸距海遠或因有山地阻擋,濕潤的海洋氣流難以到達,又兼這里地處亞熱帶,故夏季高溫,冬季溫和。半乾旱氣候屬於由乾旱氣候向其他氣候的過渡類型。這里的植被類型屬於荒漠草原,通常生長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屬於半荒漠的淡棕色土。

(三)陸地高緯度氣候
陸地高緯度氣候帶主要包括北半球50』N以北的亞寒帶和北極圈內的陸地寒帶,以及南半球的南極大陸地區。北冰洋和南極冰原分別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西伯利亞和加拿大又分別是亞洲和北美洲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冰洋氣團與極地氣團交綏的冰洋鋒上有自西向東行進的氣旋活動。這里氣溫低,有世界寒極、北半球寒極。主要氣候類型為亞寒帶大陸性氣候、極地長寒氣候和極地冰原氣候。幾個氣候帶的特點是:
1.亞寒帶大陸性氣候
亦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一般分布於50°—70°N之間,大陸西岸則在60°—70°N之間,包括北亞大部,歐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這里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並為極地大陸氣團產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也能夠伸入。氣候特徵是大陸性強烈,冬季漫長嚴寒,暖季短促,氣溫年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發弱,屬於冷濕環境。西伯利亞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1月平均氣溫-50℃,絕對最低氣溫-73℃,成為北半球的寒極。維爾霍揚斯克的絕對年較差曾達101.8℃,成為全球氣溫年較差最大之地。

2.極地長寒氣候
亦稱苔原氣候,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及島嶼,緯度大致介於70°—75°N之間,這里已位於北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象明顯。氣候特徵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為0—IO~C,降水稀少,大都屬於冰洋鋒上的降水,多半為降雪,雲霧多,蒸發弱。
3.極地冰原氣候
主要分布於南極大陸、北冰洋、格陵蘭島的絕大部分地區。這里緯度最高,極晝和極夜最長的時間可達半年之久。長年處在極地高壓控制下,為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降水量極少,暴風雪常見,因長年積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極地區是全球的寒極、風極和最乾燥的冰雪大陸,北極地區則是冰蓋和浮冰的大洋。

(四)高地氣候
主要分布於亞洲的喜馬拉雅山系、帕米爾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歐洲的阿爾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山等地。由於氣溫、降水等氣候要素隨地勢增高而呈垂直變化,從而形成了垂直氣候帶結構。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即或是同一個山地或高原,由於其內部坡向、高度與位置等的差異,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氣候帶結構。

二、世界氣候的分布規律

氣候也與一切自然現象一樣,它的分布和變化並非雜亂無章,而是異中有同,變中有常,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在綜合考慮形成氣候諸因素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構成氣候差異的基本矛盾,即冷與暖、干與濕以及高氣壓與低氣壓的矛盾,並結合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可以把錯綜復雜的世界氣候加以簡化和歸納,劃分出若干氣候型。具有相同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因而在全球大氣環流中所處地位相同的地區,往往屬於同一氣候型,而各氣候型之間的具體界線,則受制於地形等因素。所謂世界氣候分布規律,直接體現在各氣候型排列組合上。形成氣候的主導因素,即太陽光熱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所引起的熱力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全球性氣壓帶、風帶及其季節位移,導致各氣候型普遍具有按緯度更替的趨向,這是世界氣候分布的基本規律——緯向地帶性。另一方面,海陸分布、洋流、地形等因素,又不同程度地破壞了氣候的緯向地帶性,使在同一緯度地帶的氣候,出現西岸、內陸和東岸的差異,以及由不同地形條件引起的差異,這是世界氣候分布的非緯向地帶性。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幅世界氣候型分布圖式,就是它們對立統一的產物。

(一)、氣候的緯向地帶性
按得到的太陽光熱的多寡,地球表面被分為五個基本氣候帶:熱帶、南溫帶和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在各大陸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為赤道多雨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分布地區,它以終年高溫多雨為特徵,沒有季節變化,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º,日較差比年較差稍大;年降水量在 2000 mm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在60 mm以上,多雷陣雨。濕熱的氣候對植物生長非常有利,樹種繁多,茂密成層,四季常青。

在赤道多雨氣候區的兩側,大致到南、北緯15°的地帶,屬熱帶干濕季氣候(也稱熱帶草原氣候),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有大面積分布。這一氣候類型的形成同氣壓帶與風帶的季節位移有密切關系。
以北半球為例,冬季陽光直射在南半球,這里處於東北信風帶,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乾燥;夏季陽光直射在北半球,信風帶相應北移,這里受赤道低氣壓控制,盛吹來自赤道海面的西南風,降水顯著增加。因此,氣候有明顯的干、溫季之分,年降水量1000 mm左右;本帶仍具有低緯地帶高溫的特色,但氣溫年較差已稍大於赤道多

雨氣候。因受水分條件限制,樹木漸稀,形成稀樹草原景色,隨著緯度升高,漸為草原取代。濕季時,生機旺盛,遍地生長稠密的高草和灌木,雜有稀疏喬木;乾季來臨,土壤乾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

熱帶干濕季氣候區以外,大致在南、北回歸線兩側的大陸內部直到大陸西岸,平均位置約在南、北緯15°—30°間,屬熱帶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乾旱氣候分布地區常年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信風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氣候的主要特徵為炎熱、乾燥。氣溫相當高,世界的「熱極」(利比亞阿濟濟亞絕對最高氣溫58°)就出現在該氣候類型區,但晝熱夜涼,氣溫的日較差特別大。降水極為

稀少,一年不足 200 mm,且變率極大,甚至連續多年無雨,一年的降水往往集中在幾次陣性暴雨中;加以終年萬里無雲,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乾燥。熱帶半乾旱氣候的主要特徵是有一個短暫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 500 mm,它分布於熱帶乾旱氣候區外緣,分別向熱帶干濕季氣候區和亞熱帶夏干氣候區過渡。前者短暫雨季出現在夏季,其成因與熱帶干濕季氣候相似;後者短暫雨季出現在冬季,氣溫不如前者高,其成因與亞熱帶夏干氣候類同。
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包括格陵蘭、北冰洋諸島和南極大陸,屬極地冰原氣候。整個冬季處於永夜狀態,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溫終年在冰點以下,在南極極點附近已觀察到-94.5°的絕對最低氣溫,是世界「寒極」所在。地面為巨厚冰層覆蓋,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冰原氣候以南,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緣,延伸著一條極地長寒氣候帶(也稱苔原氣候)。它的特徵是冬季酷寒漫長,夏季涼爽短暫,一年中只有2—3個月的月均溫在冰點以上,但不超過10°,年降水量約 200—300 mm,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尚能生長。

緊接極地長寒氣候帶的是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帶(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約在50°—70°N間橫貫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這里冬季仍然漫長嚴寒,但夏季已相當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的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增至300—600 mm,以夏雨為多,因蒸發弱,相對濕度很高。在這樣氣候條件下,已適宜松、柏、杉一類針葉樹的生長。
非洲輪廓較之世界其他大陸單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於低緯地區,所以氣候緯向地帶性體現,氣候類型按緯度更替,排列近乎對稱。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北部處於高緯,陸地寬廣,氣候緯向地帶性也表現顯明。各氣候類型從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別是極地長寒氣候和亞寒帶大陸性氣候均呈帶狀分布,橫貫大陸東西。

❿ 如何回答地理「分布規律」問題高中地理題

通常情況下,我覺得分布規律可以分為三種:1、點狀分布的,比如居民點分布等。要描述:哪多,哪少,不均衡。比如,斯里蘭卡的人口分布,就是:沿海、沿河流多,中部少,分布不均衡。6分就拿到了2、單個地理事物的,比如鐵路線的分布。要描述

閱讀全文

與地理多少分布規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