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理 農業生產的兩個特點有什麼實踐意義
農業生產的兩個特點:
1、地域性
含義:農業生產在空間的分布上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不同的地域,生產的結構品種和數量都不同。
成因:生產的對象是動植物,需要熱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條件。不同的生物,生長發育要求的自然條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和國家政策差別很大形成明顯的地域性。
要求:因地制宜。
2、季節性和周期性
含義;生產在時間分配上的特殊規律,即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要按季節順序進行,並有一定的變化周期。
成因;動植物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規律,並且受自然因素的影響。自然因素隨季節而變化,並有一定的周期。農業生產的一切活動都與季節有關,必須按季節順序安排,季節性和周期性明顯。
農業生產的兩個特點的實踐意義:
1、地域性:要因地制宜。
2、季節性和周期性:要因時制宜,搶季節,不違農時。
『貳』 杜韋伯的農業區位論的內容意義
農業區位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指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國的水稻種植業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亞的牧羊業分布在東南部等地;二是指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這些因素就是農業的區位因素.農業的區位選擇實際上就是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中心:地理位置,農業的區位因素
『叄』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的基本內容
農業地理研究的課題十分廣泛,既可對農業生產的各種地域性條件(自然、技術和經濟因素)、農業生產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開展專題研究,也可綜合地研究各國各地區的農業地域結構、類型、區域和農業發展問題。凡存在著明顯地域差異的農業生產各方面問題,均可作為農業地理學的研究課題。概括地說,農業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如下: 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農業評價 按照農業生產過程的特點和要求,搞清自然界提供的可能性以及發展農業的有利和不利條件,研究在農業上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和途徑,對發展農業有著重大實踐意義,同時也是農業地理研究的重要基礎。對自然條件和資源的農業評價採取3種方式:①按照農業生產各種主要自然條件,如光能、熱量、水分、地形、土壤、生物等,分別評價它們對農業的有利或不利影響;②從一定的農業實踐要求(如農業水利化、農業機械化等)或一定農業部門或作物的生態要求出發,對各地區農業自然條件進行比較評價,劃分不同等級的生態適應區,闡明各地區發展的可能性或局限性;③以地域為單位,綜合分析各項自然條件的地域組合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從而明確不同地區農業上合理利用的方向和改造自然的重點。 農業生產地域分異特徵在地圖上表現得最為清晰,通過地圖更有助於揭示農業生產地域分異規律。農業地圖歷來作為農業地理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農業地圖一般分為農業生產條件和資源圖(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農業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農業部門和作物分布圖、綜合性農業地圖(土地利用類型、作物組合、農業結構、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劃等)幾大類。大比例尺農業地圖主要依靠野外實地考察、航空像片判讀等方式來進行,中小比例尺農業地圖則常利用統計資料、文字資料、衛星照片等進行編制。
『肆』 研究農業發展有什麼意義
略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意義
劉蕊蕊
摘要:農業,伴隨著人類起源而生產。農業,與人類共存。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已種植在世人心中。中國農業也隨著歷史的腳步輝煌了千年。農業文明就像一顆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國大地的上空。而隨著人類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這顆明星也將永不隕落,愈閃愈爍。中國的農業正在向現代化、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中國的農民都變成專業農民,中國的全體農戶都變成專業的現代化的專業大戶。
關鍵詞:意義;作用;舉措
自原始社會時期,栗、稻等農作物首先誕生於我國,它孕育了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隨著歷史前進的步伐,農業也一直前進。當今,科技競爭發展,我國正由一個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轉變,但在這期間,農業依舊是整個國家發展的本源。
一、 發展農業的重要意義:
發展農業可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農業穩定發展了,農民生活穩定了也將使各行各業全面地,均衡協調地,科學合理地,和諧持久地飛速向前發展。只有這樣,中國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體人民都富裕了,黨和國家的收入才會更多,這樣祖國的各項公共開支才會更加有保證,各項制度才會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體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會越過越好和越過越幸福。
就以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為例談談發展農業的的具體重要意義: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土地資源豐富,分布著黑土,黑鈣土等土壤類型,為多種農作物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新中國成立以來,東北地區行了大規模的水利建設,作物結構發生重大變化,「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大豆所代替並相繼建立了一批國營農場,開墾了數百萬公頃的耕地,成立了全國最重要的糧食基地。東北地區林木蓄積量大,木材產量高,是我國重要的林業基地。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東北地區的農業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進行黑土地開發、濕地保護等,東北地區還發展特色農業,使農業走向網路時代,以當地特、優、名農產品為主,用現代化農業帶動傳統農業發展形成了特色農業發展新格局,
可見,農業發展有著可觀廣闊的發展前景,正是由於農業的積極發展,東北地區經濟快速可持續性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並且帶動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使東北地區的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並接軌。增強了國際影響力同時也帶動了中國部分經濟飛發展。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農業已趨現於現代化發展。現代化農業可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進程。在現有的工業結構中,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農副食品加工和食品製造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實現工業化目標就必須重點發展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農業資源的深加工,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可見,農業是其他產業的基礎和保障。
俗話說得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經濟跑得快則全靠政策來帶,人民要致富就一定要跟著黨和國家的政策走,才能早日實現奔小康和共同富裕。然而,大力發展農業,也即是大力推進工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也即是大力推進所有各行各業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也即是大力推進沿海地區的進一步飛速發展,也即是為全面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大提速,也即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一步大提速等等。
三、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舉措
我們怎麼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工業化發展,就是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全國一共有幾百個市和兩千多個縣,每個縣每個市都有盛產那一種或那幾種名優特產。怎麼使這些農業特產走出去並拉動一方經濟的發展?他靠的不光是他地理位置怎樣,交通條件如何,環境氣候如何,人口和地形地質如何,資源狀況如何,產量和產值要達到什麼規模,是否可持續發等等因素。
我們要全面繁榮城鄉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就必然要提高城鎮化水平。不僅要提高城鎮和非農的吸納能力就更需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農業效益。把大量的農業勞動力解放出來,為其向城鎮和非農業生產轉移提供條件。只有農業現代化發展了,才能搞好搞活縣域和經濟,增加縣鄉財政收入,增強小城鎮發展的經濟支撐。形成不同的區域性主導產業和專業市場,走出一條農民循進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城鄉和諧發展的城鎮化道路來。
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和難點,只有發展現代化農業,才能提高土地的產出率及資源的利用率,大量生產出安全的農產品,成為各縣市的支柱產業和龍頭產業,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成為各縣市當地人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和當地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才能節約使用自然資源和生產要素。
所以說,科學技術和生產工具非常發達的今天,只要有好的適合中國情的農業發展方案和方法,就一定可以使廣大農民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就一定可以使農業人口不斷城市化,就一定可以早日解決三農問題和不斷減少農業人口。廣大農戶的收入水平上去後,農民才會有足夠的財力和時間用於終身學習,用於提高各方面的素質,用於旅遊度假等等娛樂活動,過上和城裡人基本一樣的生活方式,使城鄉差別大大地縮小等等。因此只有農業發展了,才能使農業人口不斷減少,才能使農業人口不斷城市化,才能使農民的的收入水平不斷良性循環。
農業,人之根本,它的發展意義源遠流長,它的地位也無可震撼。
『伍』 高中地理立體農業的意義
高中地理立體農業的意義:立體農業是為充分利用空間和資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運用了群落的空間結構原理,相對於傳統模式,立體農業盡顯優勢。
立體農業可以提高植物對水分和光能的利用率。通過不同高度和密度的種植,使作物於水平分布和垂直深度方面產生差異,以提高土壤水分的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
模式:
立體農業的模式是以立體農業定義為出發點,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生物資源和人類生產技能,實現由物種、層次、能量循環、物質轉化和技術等要素組成的立體模式的優化。
構成立體農業模式的基本單元是物種結構(多物種組合)、空間結構(多層次配置)、時間結構(時序排列)、食物鏈結構(物質循環)和技術結構(配套技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立體農業
『陸』 地理題目:地理對軍事的作用 地理對農業的作用 地理對商業的作用 地理對交通的作用
地理就是環境,包括地質地貌,氣候條件等等。對於軍事就是打仗講究的天時地利,很好理解。對於農業就是地形決定怎麼耕種,氣候條件決定種什麼。對於商業,就是依託什麼樣的農業原產品,來發展什麼樣的加工和售賣,以降低成本。對於交通來說地質地貌的變化,需要你規劃合理的道路,氣候條件決定你對道路採用什麼材質,怎樣進行道路的日常維護。希望採納。
『柒』 農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1.農業的地位如下:
作為國家的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是一個重要的產業部門,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支撐著國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農業的發展趨勢是高度的知識化、社會化、國際化、商業化、資本化、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工廠化等積極因素交織融合在一起。
2.農業的作用如下:
農業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農業是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提供糧食、副食品、工業原料和出口物資,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7)農業地理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農業的相關情況
一般來說,農業有四個根本特點:
1.經濟再生產與自然再生產交織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長繁育規律和自然條件的制約,具有強烈的季節性和地域性;
2.生產時間與勞動時間不一致;
3.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
4.產品大多具有鮮活性,不便運輸和儲藏,單位產品的價值較低。
『捌』 美國農業地理上的突出特點和主要意義是
美國地理特點是:東西高中間低,中部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對美國的農業生產十分有利。
加上美國農業機械化發大,農業產量大,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還有大量出口(經常給朝鮮進行糧食援助)。
『玖』 什麼是地理意義,他包含了那些方面
具體應該回答由此地理現象對社會和自然環境產生了什麼樣的積極作用和影響,比如
我國地勢特徵的地理意義
地勢特徵: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意義:利於海洋上濕潤空氣深入內地,形成降水;使許多大河東流,溝通東西交通;江河在地勢階梯交界處產生巨大的水能
秦嶺-淮河的地理意義
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分界線;溫帶季風氣候(北)與亞熱帶季風氣候(南)的分界線;暖溫帶(北)與亞熱帶(南)的分界線;溫帶落葉闊葉林帶(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南)的分界線;棕壤(北)和紅、黃壤(南)的分界線;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半濕潤地區(北)與濕潤地區(南)的分界線;華北平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黃土高原與四川盆地的分界線;冬季河流結冰與不結冰的分界線;小麥主產區(北方旱作農業)與水稻主產區(南方水田農業)的分界線;亞熱帶水果柑橘生長的北限(橘生南國)
水循環的地理意義
維護全球水量平衡,使陸地淡水資源不斷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層及陸地、海洋之間物質和能量的遷移
尼羅河定期泛濫對古代埃及農業生產的影響
帶來肥沃的土壤,使土壤年年肥力不減,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
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避免災害發生、獲取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具體包括:開采地下水資源應選在向斜部位;開採油氣資源、開挖隧道應選在背斜部位;大型工程、水庫選址應避開斷層帶
工業集聚的意義
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擴大總體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
南昆鐵路建設的意義
有利於資源開發和物資輸出(解決雲南磷礦和貴州煤炭的外運,促進紅水河水能和廣西平果鋁礦的開發);有利於發揮鐵路對經濟輻射的作用;有利於加快對外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有利於開發西南地區豐富的旅遊資源,並帶動該地區相關產業乃至整個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加快脫貧步伐,維護社會穩定;有利於鞏固民族團結;有利於鞏固國防,保衛邊疆
環行—放射式城市道路網的作用
放射線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為通達度最高的地區。環線縮短了城市各端點的距離,避免把大量人流、車流引入市中心,減少市中心的交通擁堵和交通污染
發展旅遊業的意義
有利於刺激消費,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特別是國際旅遊有利於增加外匯收入;有利於擴大就業;有利於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發展;擴大交流;滿足人類高層次需求
人口流向城市的有利影響
人口流動給城市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促進了城市商業的發展,增加城市的收入;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為城市經濟結構體制改革深化發展作出貢獻;促進城市第三產業發展;促進城市周圍地區的農、牧、漁、副業的發展;為城市與農村的思想、文化交流查條件,推動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
防洪(提高荊江河段防洪標准;減輕洞庭湖淤積;緩解洪水對武漢市的威脅;大幅度減少分蓄洪造成的損失);發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緩解華中、華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航運(改善川江航運條件;增加下游枯水期流量,河口淤泥減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供水和灌溉;水產養殖;旅遊;變輸煤為輸電,減輕鐵路運輸的壓力;水電代替火電,減輕大氣污染;防治血吸蟲病;調節局部氣候;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
治理水土流失的意義
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南水北調的意義
改善黃淮海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使我國北方地區逐步成為水資源配置合理、水環境良好的節水、防污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有效解決北方一些地區因自然原因造成的水質問題,改善當地飲水的質量;緩解水資源短缺對北方地區城市化發展的制約,促進當地城市化進程
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對東、西部地區影響
①對西部的意義:把西部豐富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增加財政收入;增加就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有利於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改變西部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建設,利於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②對東部地區:為東部地區提供清潔、優質、可靠、廉價的能源,緩解能源緊張狀況,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改善環境質量
我國發射神州飛船的意義
開發利用宇宙空間資源;發展尖端科技,提高科學技術水平;展示國家實力,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增強軍事實力,確保國防安全
第二亞歐大陸橋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
使亞歐大陸交通更為便捷,貿易距離縮短,推進商品交換,促進國際貿易發展
中哈輸油管道建設的意義
對哈薩克而言:可以將石油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哈薩克沿線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對中國而言可以減少中國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增加石油進口的多元化;中國將獲得一個長期穩定的陸路石油來源;管道處於亞洲內陸,輸油線路安全;就近可以節省運輸費用
『拾』 地理學在三農問題方面起什麼作用
「三農」問題密不可分
「地理學要為經濟建設服務,首先是要為農業服務!」我國人文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吳傳鈞向《科學時報》記者強調了這一重要觀點。
「農業生產是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過程。」吳傳鈞引用恩格斯的這一經典話語,說明農業生產是生產過程中與自然環境最密切的一個生產部門。
吳傳鈞強調,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這「三農」問題的解決,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對地理工作者也不例外。「三農」問題三者互相交叉、互相影響的這種密切聯系的關系,越來越明顯、越來越突出,地理學者更要發揮地理學的專業優勢,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