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灣的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氣候生態:
台灣橫跨北回歸線,終年受台灣暖流的影響。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島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台灣省可說是長年如夏,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年平均氣溫20~25℃(高山除外),1月平均氣溫13~20℃,7月平均氣溫24~29℃,南部較高,北部較低。
地形水文: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是中國海岸地貌類型最豐富、齊全、奇特的地方,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台灣
2. 台灣省的地理位置特徵
台灣島——中國第一大島,戰略要地。位於東海南部,西依台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島形狹長,從最北端富貴角到最南端鵝鑾鼻,長約394千米;最寬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約144千米。面積3.58萬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逾99%,為台灣省主島,在世界大島中列第38位。人口約2300萬(2006)。其中漢族約佔98%,高山族等約佔2%。 遠古時期,台灣與大陸便有密切的文化淵源。秦漢開始,海峽兩岸人民之間的交往頻見於史籍。三國時稱夷州。隋時稱流求。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隸屬福建同安縣(今廈門)。明代稱今台南一帶為台灣,後泛稱全島。明天啟四年(1624)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台灣。南明定武十七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置承天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被日本強行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中國政府收回。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踞至今。 自然條件屬大陸島。處於東海大陸架南部邊緣。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殼運動奠定了台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台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台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復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島面積2/3。分布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佔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恆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台東縱谷平原介於台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台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台東等地有小塊沖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 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 全島河流共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濁水溪最長,發源於合歡山,西流入海,長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0千米的還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回歸線南北,終年受黑潮影響,屬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濕潤氣候,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氣溫由北而南為21~25℃,7月平均約28℃,1月14~20℃;山地氣溫隨高度而遞減,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積雪。年平均降水量東、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東北部的火燒寮多達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帶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與季風有關,北部冬季多於夏季,南部適相反。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級以上熱帶氣旋登陸本島。正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較高,以花蓮及其附近海底最多。東岸屬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達4.2米,兩端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小,約為0.6米。 本島西南有澎湖列島,東北有釣魚列島,周圍尚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平島、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岩、琉球嶼等,連本島共86座島嶼。 經濟、交通耕地面積約佔全島面積1/4。糧食生產以稻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其他有茶葉、熱帶水果、香茅等,為傳統出口產品。森林資源較豐,覆蓋率達52%。但木材自給率只佔10%~12%。畜收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漁業佔1/4。現有遠洋漁船約2000艘,總噸位約40萬噸,近海小漁船1萬余艘。 工業主要有製造業、電力業、礦業和建築業4大部門,以紡織、電子、化學、食品加工等項為主,同時發展以進口原料和出口加工產品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帶,並構成以台北、台中和高雄為中心的工業區。有大小船舶修造企業250餘家,主要製造集裝箱船、遊艇和漁船及修理船舶。大型船舶修造集中在高雄、基隆,高雄建有可容兩艘50萬噸級船的船塢。全年造船61.5萬載重噸(1990)。台北縣石門鄉和萬里鄉、屏東縣恆春鎮建有核電廠3座,其裝機容量佔全島電力1/3。原油產量不足需求量的1%。 島內交通以公路為主,由環島公路、橫貫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為干線構成公路網,總長約2萬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經西部14個縣市,長達373.4千米,是島內交通大動脈。鐵路主要為西部縱貫線和宜蘭、北回、台東、南回和屏東等線構成的環島干線,全長約913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長408.5千米,已實現電氣化,為鐵路主幹線。另有支線和生產專業鐵路約2000千米。有民用和軍用機場約50個,桃園和高雄為國際航空港。有大小海港10餘個,高雄、基隆、台中、花蓮和蘇澳為5大港口。主要有通往日、美及東南亞各地的定期海、空航線,對香港的海、空聯系均甚頻繁。1995年海運總吞吐量達1.41億噸,其中90%為進出口貨物。左營港為本島專用軍港,高雄、基隆、蘇澳等港部分作軍用。 軍事意義地處中國海區東南部前沿,又位於亞洲東部島鏈中環,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線側翼的海上屏障,是維護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權益的戰略要地。歷來常受外國侵佔,發生多次重大戰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進犯福建後轉而占據台灣島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隊冒風浪經澎湖追殲倭船於台灣島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鄭成功率船隊乘滿潮出敵不意地通過水淺灘多的鹿耳門,駛入大員灣實施登陸。當荷軍以艦船兩次從海上反撲時,皆被鄭軍擊退。 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英艦曾侵入鹿耳門、雞籠(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窺伺和炮擊,皆被擊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台灣南部琅嶠(今恆春)登陸並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死、病亡600人後撤走。1884年(清光緒十年),法國在進行馬江海戰前後,皆派艦隊攻佔台灣北部基隆、淡水後轉而在海上對台灣封鎖。在大陸軍民的支援下,台灣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取得勝利。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軍民奮起開展反佔領、反割台斗爭。5月,日軍從三貂角一帶登陸,先佔領島嶼北部,後逐漸向南推進,台灣軍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軍佔領。斗爭持續達5個月,日軍以傷亡約3萬人的代價方佔領全島。
3. 台灣地形特徵是什麼
台灣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山多平原少 、山高水急 、主體山脈偏東縱貫 、平原以西部較廣 、長河大都向西流 、主要河川與山脈成橫谷,多峽谷.台灣有五種地形:台地、平原、山地、盆地及丘陵.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山地面積佔了全島總面積的三分之二,東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區是高山和丘陵.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王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岸山脈,像條條巨龍蜿蜓起伏,自東北至西南伏卧在台灣島上,統稱為台灣山脈.
4. 台灣地理位置特點。
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台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
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台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台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並無明顯活動。台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遊客觀光。
台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岩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
(4)台灣自然地理特徵是什麼擴展閱讀:
台灣的氣候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台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台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台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台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
台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
冬季台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5. 台灣自然環境特徵是什麼
台灣自然環境特徵: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地質結構
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台灣。
地震比較頻繁的地區,主要集中在台灣西部、東部和東北部。西部地震次數雖少,但震源淺,人口密集,往往造成較大的災害。東部和東北部地震次數頻繁,但震源深,又多發生在海里,因此造成災害較輕。
1999年發生的里氏7.3級的9·21南投地震是二戰後台灣傷亡損失最慘重的天災,大地震令全台掀起一股防震抗震的熱潮,2000年台立法機構通過「災害防救法」,並在此後的十餘年中多次修訂,不斷完善。
6. 台灣島的自然地理特徵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它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水熱條件優越。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60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的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7. 台灣的地勢特徵是怎樣的呢
台灣的地勢特徵是東高西低。東部主要是山地,西部主要是平原。台灣地形以山地為主,西部主要是平原,台灣的人口與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
從地形圖中可看出,台灣島約1/3為平原,2/3為山地。台灣山脈集中分布在島的中部和東部,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平原多分布在台灣省西部沿海;山脈與平原之間為丘陵和山間盆地。台灣島地勢總的來看是東高西低。
台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台地五大地形,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可耕地佔24%。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五大山脈由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台灣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有268座,最高點是海拔高度3952米的玉山主峰,亦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也使台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西部沖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較平坦的山麓丘陵與台地,丘陵大部分為紅土台地受河川侵蝕切割而成,主要丘陵有竹東丘陵、竹南苗栗丘陵等;台地多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主要台地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大肚台地等。
8. 根據圖D,討論台灣島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徵
台灣島的地形地貌復雜且獨特,山地面積約佔全島總面積的2/3.地形地貌是中間高、兩側底,從中部漸次向東西海岸跌落,把全島分為不對稱的兩部分.主要特點是「三多」:
(1)台東多高山.
(2)台中多丘陵.
(3)台西多平原.
台灣四面環海,本島及周邊海區地跨北回歸線,受海洋性季風調節和太平洋台灣暖流的影響,接近祖國大陸,受到大陸氣象的一些影響:加之島內高山峻嶺南北縱貫,有效地阻擋住了季風的運行,因而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台灣的氣候特點可用「多、頻、高、大」四個字來概括,即季風多、降雨頻、氣溫高、海霧大.
9. 分析台灣自然地理狀況
台灣自然地理形勢
位置 台灣位於祖國大陸架東南緣的海上。地處東經119°18′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至124°34′30〃(宜蘭具赤尾嶼東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東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千米;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千米;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千米。全區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我國與太平洋地區聯系的交通樞紐,也是我國東南的海上屏障。
面積 台灣省總面積為36000.06平方千米(含海埔新生地38.85平方千米)。全省由台灣本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組成,共有大小島嶼88個、被稱為「多島之省」。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為144千米,環島周長1139千米,面積為35798.39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島。周圍附屬島嶼有23個,面積為74.80平方千米,其中較大者有蘭嶼(45.7平方千米)、綠島(又稱火燒島,17.3平方千米)、琉球嶼(6.8平方千米)、龜山島(2.7平方千米)、約魚島(3.6平方千米)、小蘭嶼(1.57平方千米)、澎佳嶼(1.14平方千米)。澎湖列島由64個島嶼所組成。澎湖本島(又稱馬公島),面積64.24平方千米。屬島面積共62.63平方千米,其中較大者有漁翁島(即西嶼島,18.2平方千米)、白沙島(14.1平方千米)。台灣本島的屬島還有釣魚島、靈尾嶼等8個。較大的釣魚島面積3.6平方千米。此外本島附近散布一些礁石和沙洲。
山脈與丘陵 台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東部和中部大部分是高山丘陵。山地佔面積的三分之二。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海庫山脈(又稱台東山脈),像五條巨龍蜿蜒起伏,自東北至西南平行以卧在台為島上,統稱台灣山脈。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高度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50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有200座之多。中央山脈北起蘇澳附近,南迄恆春半島,縱貫台灣島南北,全長320千米,東西寬80千米,高峰連綿,其中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碧綠山、合歡山、萊山、太魯閣大山、能高山、丹大山、秀姑巒山、大水窟山、三叉山、關山、卑南主山等,高度均在海拔3200米以上。中央山脈縱貫全島中央,有「台灣屋脊」之稱,將全島分成東小、西大,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陡峻,西卻較緩寬。雪山山脈在中央山脈的西北,又稱冰高山山脈。它北起三貂角,走向西南,止於台中縣的東勢。全長約180千米,主要山峰大霸尖山、雪山和大雪山等,高度均在海拔3500米左右。玉山山脈在雪山山脈的南面,走向西南,遂漸低緩,沒入屏東平原。全長約120千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來,是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和遠東地區的最高峰。阿里山山脈是台灣最西邊的一條山脈。北起濁水溪南岸,南至高雄鳳山,與玉山山脈平行,山勢較平緩,全長135千米,高度大多在海拔1000—2500米之間,山頂平坦猶如平台。最高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海岸山脈是台灣最東面的一條山脈,北起花蓮溪口,南至台東卑南溪口,長約140千米,在靠近太平洋一側,多斷崖峭壁,有的高達數百米至千米,形勢險峻。主峰新港山海拔1682米。除上述五大山脈外,還有台灣島北端自成一體的大屯火山群。由數十座圓錐形火山體組成,至今仍殘留有一些火山遺跡與溫泉。大屯山頂的大山噴火口,深60米,直徑360米。最高峰七星山,海拔1120米。台灣的丘陵地,多圍繞在五大山脈狹長的山麓地帶,其高度的在海拔100—500米左右。佔台灣島總西積的四分之一弱。主要丘陵地有下列四處:
1.基隆竹南丘陵地:它北起基隆海這,南達豐原一帶,是台灣最大的丘陵地區。
2.嘉義丘陵地:它位於阿里山山脈西側,北起濁水溪南,南抵高雄、屏東之間。
3.豐原丘陵地:它位於上述兩丘陵之間,豐原經台中至南投一線以西,為西部丘陵地帶最寬部分。東面呈半園形,伸入玉山山脈與阿里山脈之間,為台灣本島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區。
4.恆春丘陵地:它幾乎占恆春半島的全部。中央山脈至此成平緩的南北向背斜,山勢漸次37向兩側降低,兩面與屏東平原相接。除丘陵之外,在台灣本島北、西部丘陵之西側,還零星分布一些地勢較丘陵低平的台地,自北而南主要有林口台地、桃園台地、中壢台地、湖口台地、後里台地、大度台地、八卦台地及恆春西部台地等。
平原與盆地 台灣平原的佔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一,多在西部沿海,主要有下列四處:
1.台南平原(也稱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南北長8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達80千米。面積約4550平方千米,海拔均低於100米,大部分在台南縣境內,是台灣最大的平原。
2.屏東平原:以屏東市為中心向四周延展。南北長約50千來,東西寬約25千米面積約1160平方千米,西北與台南平原在沿海一帶相接。是本省第二大平原。
3.宜蘭平原(也稱蘭陽平原):在台灣本島東北部,為一極完整的地理單位。南北則都是高山,東為太平洋,近似一等邊三角形,每邊長度約為20千米,面積約為320平方千米。
4.台東縱谷平原:介於中央山脈與台東海岸山脈之間,南北長約150千米,平均寬度則不到5千米,面積的1000平方千米。縱谷兩側地勢陡峭。
台灣盆地不多,主要有三處:
台北盆地:原為於涸的湖盆,東西兩側為雪山山脈北部的丘陵地環繞,北以大屯火山群為界,西北有林口台地、觀音山等屏障。盆地陷落呈三角形。盆地內,新店市與北投之間,南北長約20千米,從松山至觀音山腳,東西寬約15千米,全部面積的240平方千米。
台中盆地:以台中市為中心,南北縱長約4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為16千米,面積為370平方千米,形狀細長。它是以豐原至南投的斷層溝為基礎,加以大肚溪對這一帶的台地進行侵蝕、擴大發展而形成。台中盆地並不是一個完整的盆地,它的西南邊緣僅有一道低平如堤的台地作為界限,景象空曠,遠不如台北盆地被群山環抱得緊密。
埔里盆地群:分布於中央山脈之埔里陷落區,大肚溪上游之北港溪與濁溪中游流路間,由十數個南北對列陷落盆地組成,共中埔里盆地面積最大,約42平方千米,魚池盆地次之,21平方千米,海拔100—780米不等。
河川與湖泊 台灣河流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為東西兩大水系。東部各河川注入太平洋或東海;西部河流則歸入台灣海峽。台灣河流因受地形影響,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不宜通航。河流分布也極不均勻,較長的河流都集中在西部,東部的河流均不超過100千米。台灣共有大小獨流入海的河流608條。其中主要河流21條,次要河流27條,普通河流81條,總長度達42000千米。長度在100千米以上的有下列6條:
1.濁和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南麓,橫穿西部平原,流域面積達4324平方千米。有兩個入海口;一在鹿港南面,一在西螺北面,全長186千米,是本島最長的河流。其河水挾帶泥沙特多,河水長年混濁,呈衣黑色,故得名濁水溪。
2.高屏溪,又名下淡水溪:發源於玉山南麓,流經高雄、屏東兩縣,在屏東縣的東港附近入海。全長171千來,流域面積為3256平方千米是本島第二大河。
3.淡水河:發源於雪山山脈的大霸尖山東麓,曲折北流,經台北市區至淡水港入海。全長159千米,流域面積2705平方千米,是本島第三條大河。
4.曾文溪:發源於阿里山西麓,流經嘉義、台南兩縣,以台南縣七股鄉入海,全長138千米。
5.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南湖大山西麓,流經台中縣全境,全長124千米。
6.大肚溪,又名烏溪:農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西麓,全長117千米。
此外,台中以北的大安溪,台中以南的北港溪、八掌溪,東部的蘭陽溪(即宜蘭濁水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大溪等也是較大的河流。台灣島內的湖泊較少,並多已進行人工改造成人工湖,兼有蓄水、防洪、灌溉、發電、公共給水等多種效能。日月潭原為最大的天然湖。位於中部南極縣魚池鄉,海拔770米,1934年因修38築水電站,築壩提高水位,面積擴大至900餘公頃,周長36千米,水位最深46米,它是極負盛名的觀光勝地。珊瑚潭是一人工湖,別名烏山頭水庫,距台南45千米,蓄水量10377萬立方米,雲林、嘉義、台南三縣15萬余公頃水田均受其益。此外,還有北部的石門水庫,翡翠水庫,南部的曾文水庫,以及澄清湖、德基水庫和青草湖等40處。
氣候與雨量 台灣地跨北回歸線,北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中部則為兩氣候帶間之過渡氣候。又因中央山脈地形影響,西部地區以大安溪為界,以北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大,以南受西南季風影響較大。全島(除山地外)氣候的特點是: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溫度的在攝氏23.6℃左右。平原地區長夏無冬,每年4—11月為夏季,陸達200天以上。南部的恆春長達290天,是全省最熱的地方,但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也不過攝氏27—28°。從12月到次年3月為台灣冬季,最冷時(1月)平均氣溫也不過攝氏15°左右,台灣南北兩端溫差約在50℃左右,但台灣山區與低平地區氣溫則有很大差異。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溫度逐漸降低。從平原到高山,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降低約0.6℃。具有熱、溫、寒三帶並存的氣候。全省最高峰玉山山頂的年平均氣溫僅3.8℃,冬季1、2月平均氣溫為-1.5℃,幾乎終年結冰積雪。本省是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區。在平均降雨量在2508毫米,摺合水量為900億立方米,但因台灣人口稠密,按人口平均,書人每年平均可獲得降水量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雨量的分布情況是:北部的台北地區年雨量為2180毫米;南部的恆春為1964毫米;東部沿海各地,年雨量在1500—3000毫來之間;中部山區各地,年雨景在3000毫米左右;東北部山地的迎風面和西南部山地的迎風面,則高達51000毫米左右,局動地區如火燒寮甚至達到6000毫米,被稱為「雨極」;而西部沿為一帶,因受高山阻隔和季風風向常與海岸平行,年雨量一般在1500毫米左右;澎湖列島雨景最少,為950毫米左右。四季雨水分配情況是:北部全年多雨,是我國少見的冬雨區。東北角的冬雨量甚至比夏季多。中南部夏季面迎西南季風,加之夏季期間降雨強度較大,故雨量夏多冬少。愈柱南部,雨量愈集中於夏季。台中以南,夏季雨量佔全年雨量的80%。高雄至屏東一帶,夏季雨量所佔比率更大,均超過90%。西部低平地區,降雨時間亦集中在夏季,尤以6、7、8三月為最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雷陣雨。東部宜蘭縣屬於冬雨區,花蓮和台東則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本省多雨與海洋季風有密切關系。對台灣有影響的季風主要有三種:東北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冬季盛行東北季風,這種風來自蒙古高原,經過華北轉入東海,變為東北風刮到台灣,風力極強。東北季風盛行時,澎湖列島便出現狂風呼嘯的「風季」,並給台灣帶來許多雨水,故台灣東北部迎風地區,以冬季為雨季。到了夏季,便盛行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西南季風來自熱帶海面,給台灣大部分地區帶來大量雨水,但越往北雨量越小。本省也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嚴重的省份。每年夏季至狄季為台風季節。其中7、8、9三月次數最多。平均每年侵襲台灣的台風在4—5次。每逢台風侵襲時,就帶來暴雨,日降雨量一般達200毫米。暴雨造成的洪水,常帶來嚴重災害。
土壤與植被 本省的地表土壤,不論是山地,還是中原,由於受到高溫、多雨、多風和河川強烈的沖刷,同對,因為成土母岩種類多,以及人為長期的經濟活動,使其土壤發育各異,類型繁多,肥力不一,由此而影響了植被的滋長和分布。台灣的士壤,按其成土和分布高度可分為山地和平地兩大類。山地土壤又以所處的高度和發育程度分為三種類型:
IA:山地草原土和微灰化土,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氣溫在5℃以下。土壤層較薄,呈灰色、灰棕色或黃棕色,含有機質不多,土壤呈酸性,植被以針葉樹為主,零星生長,土壤開發難應較大。
IB:山地灰化黃壤和灰棕壤,分布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年降雨量在3000—50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土壤層較IA厚些,多呈灰色,灰黃色或灰棕色,含有機質多些,呈酸性,以阿里山一帶的土壤為代表,植被以針葉林為主,生長茂密,是培植山地森林的理396想地帶。
IC:山地黃壤和微紅化壤,分布在海撥500—1500米的山地,年降雨量多在1500—25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15—20℃。土壤層較厚,多呈黃色、黃紅色和微紅色,呈酸性反應,含有機質較多,植被多屬落葉林和闊葉林,生長茂盛,是發展林業或在低層山地開墾栽培旱地作物的主要地區。
平地土壤,分布在本省海撥500米以下的平原、盆地、台地和丘陵區,以其成土和分布地勢不同又可分為三種類型:
A: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00—500米的台地和丘陵,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年平均氣溫在20℃左右。土壤層較厚,有數十厘米至數米不等,含有的鋁、鐵、磷和有機質程度不同,呈酸性反應。主要分布在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地區的台地和丘陵,以人工植被為主。
B:酸性沖積土。包括盤層土和沖積土。主要分布在靠近山地的台地、丘陵和河流上游兩岸沖積地帶,土壤層厚薄不一,有的為泥岩或粘板岩,其粘性較大,肥力不高,多呈酸性,主要分布在嘉義、台南、高雄和屏東一帶,土壤多被開辟為旱田或水田,利用比較充分。
C:鹼性沖積土,包括水稻土、鹽漬土和鹽田、魚塭、海埔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和河流下游地帶,土壤層較厚,受鹹水侵入,多呈鹼性,有的含有機質較多,肥力較高,經長期開發、改良,多是種植水稻、甘蔗良田。沿海邊沿一帶土壤鹼性較大,多作為鹽田和魚塭,主要分布在新竹、彰化、嘉義、台南和高雄等沿海一帶。
10. 台灣地形特點是什麼
台灣省地形特點:
1、台灣省是一個島嶼省份,島嶼眾多,海岸線長。台灣本島海岸線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東部、北部、西部與南部等四個不同海岸。東部為典型斷層海岸,陡直的岸壁緊貼太平洋海岸;北部海岸東臨太平洋,北迎東海,西依台灣海峽,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灣相間,奇石怪岩,極具旅遊觀賞價值;西部海岸瀕臨台灣海峽,海岸單調平直,地勢緩斜,沙灘綿長;南部海岸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2、台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佔2/3,平原不到1/3。全島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有22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有62座。由於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東地區,就形成了東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的山脈大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主要山脈有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靠西側的玉山山脈與阿里山山脈,北部的雪山山脈,以及緊鄰東海岸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像條條巨龍蜿蜓起伏,自東北至西南伏卧在台灣島上,合稱台灣山脈。最高峰為玉山山脈的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丘陵地帶則大多在北部與靠近山脈地區。由於台灣地形以山地為主,落差大,而本身面積不大,所以河流多短小湍急,水量充沛,水能資源較豐富。
3、台灣平原和盆地數量不多,面積較小,僅佔全島面積的五分之一。主要平原有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宜蘭平原與台東縱谷平原。此外,台灣島北部沿海還有一些面積較小的平原,主要有新竹沖積平原、苗栗沖積平原和彰化平原等。台灣的盆地較平原面積更小,數量也少。較大的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與埔里盆地群。台灣雖然平原與盆地面積有限,但一向是台灣最重要的農業區和居民區,也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全省約95%的大中小城市集中在平原與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