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州在哪
台州市地處浙江省沿海中部,台州總人口逾600萬,東瀕東海,南鄰溫州,北連寧波,西接金華。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 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台州灣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651公里。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主要有台州列島和東磯列島等。最大島嶼為玉環島,與大陸相連,其大陸架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
B. 台州屬於什麼省
台州屬於浙江省。
台州市(台,音tāi),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以"海上仙子國"著稱。位於浙江省沿海中部,上海經濟區的南翼,中國黃金海岸線上經濟發達的港口城市。北連寧波,南連溫州,西接金華,台州海域面積和水產產量居浙江省首位,其中台州市淺海面積8萬平方千米居浙江省首位,大陸海岸線745千米,台州市總人口逾600萬。台州是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的搖籃 ,中國民營經濟發源地。市區由椒江區、路橋區、黃岩區3個區組成,擁有臨海,溫嶺,玉環三個全國百強縣(市),除此外,台州市還轄天台、三門、仙居三縣。
台州總人口逾600萬,東瀕東海,南鄰溫州,北連寧波,西接金華。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 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台州灣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651公里。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主要有台州列島和東磯列島等。最大島嶼為玉環島,與大陸相連,其大陸架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
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平原丘陵相間,自有一派江南「海上仙子國」的明媚秀色。台州旅遊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長嶼硐天,臨海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有雁盪山、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第一高峰。浙江第三大水系「椒江水系」向東經市區流入東海。全國商品交易市場百強出爐,浙江51家入選台州獨佔4席。台州市啟動中國首個"無線數字專網產業集群基地"項目,在台州市政府的統一規劃和重點扶持下,培育一個年產值過100億,利稅總額過50億的「無線數字專網通信產業集群」基地。
台州的歷史:
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
台州在先秦時為甌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先後有東海王、東越王封立。
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東越王除,稱其地為會稽郡鄞縣回浦鄉。
西漢始元二年(公元前85),改鄞縣回浦鄉為回浦縣,縣治在回浦(今章安),回浦縣屬於會稽郡,會稽郡隸屬揚州,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後世台、溫、處(麗水)3府。
東漢建武年間(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縣改名章安縣。
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分出章安縣東甌鄉,改東甌鄉為永寧縣(縣治在今永嘉縣內)。
建安四年(199)(一作興平二年<195>),分出章安縣西南部,改章安縣西南部為松陽縣。
三國吳黃武、黃龍年間(222—231)分出章安縣的西北部,改章安縣西北部為始平縣。分出章安縣西部,改章安縣西部為臨海縣。將永寧縣部分地方劃歸臨海縣。臨海之名以縣境臨海山而得。
赤烏二年(239),分出永寧縣一部分設立了羅陽縣和羅江縣兩縣。
少帝太平二年(257),分出會稽郡東部,改會稽郡東部為臨海郡,隸屬揚州,郡治在臨海,後徙至章安,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後改安陽)、羅江7縣,境域遠及閩北。是為台州建郡之始。
西晉太康元年(280),改始平縣為始豐縣;分出鄞縣800戶和章安縣北部200戶設立寧海縣,寧海縣屬臨海郡,又改稱安陽縣為安固縣。
太康四年(283),分出安固縣一部分設立始陽縣,不久始陽縣改稱橫陽縣。羅江縣改屬晉安郡。是時,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永寧、松陽、安固、橫陽8縣,隸揚州。
東晉太寧元年(323),分臨海郡南部永寧、松陽、安固、橫陽4縣置永嘉郡。臨海郡轄章安、臨海、始豐、寧海4縣,後世台州轄境大致形成。
永和三年(347),分出始豐縣南鄉設立樂安縣(今仙居)屬臨海郡。
隋開皇九年(589),滅南朝陳,廢郡,將臨海郡管轄的各縣合並為臨海縣,屬處州(十二年改稱括州)。
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臨海縣屬永嘉郡。
唐初,又將合並後的臨海縣分為章安、始豐、樂安、寧海、臨海五個5縣。
武德五年(622),設置台州,以境內有天台山而得名,從此有台州之名。七年,寧海縣並入章安縣。
武德八年(625),又將始豐、樂安、章安3縣並入臨海縣。
貞觀八年(634),在臨海縣中分出始豐縣。
高宗上元二年(675),把臨海縣東北部分出設立寧海縣。
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寧縣為黃岩縣,(以縣西黃岩而得名)
神龍二年(706),分出寧海縣的一部分劃到越州(今紹興)的貿卩縣,改越州的貿卩縣為象山縣,象山縣屬於台州。
開元二十一年(733)台州隸屬江南東道。
天寶元年(742),台州復稱臨海郡。
乾元元年(758),臨海郡復稱台州,
肅宗二年(761),改始豐縣為唐興縣。
廣德二年(764),原台州象山縣改屬明州(寧波)。
中和三年(883),隸屬義勝軍。
光啟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軍。
五代,屬吳越國,軍、州制度及轄縣如故。
天寶元年(908),改稱唐興縣為天台縣,後又改稱為始豐縣。
寶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稱樂安縣為永安縣,以祈永保平安。
後晉天福間(936—942),又改稱始豐縣為台興縣。
北宋建隆元年(960),改稱台興縣為天台縣。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除,台州入宋版圖,州、縣如故,隸屬兩浙路。
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多神仙之宅」,改稱永安縣為仙居縣。南宋時隸屬兩浙東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台州為台州路,隸屬江浙行省浙東道,台州管轄的縣如故。
元貞元年(1295),黃岩縣以民戶達5萬,升為黃岩州,仍隸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為台州府,隸浙江行省。三年,改稱黃岩州為黃岩縣。
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黃岩縣分出南部方岩、太平、繁昌3鄉設置太平縣,以其境內有太平山而得名。
成化十二年(1476),劃樂清縣東部山門、玉環2鄉入太平縣。自此,台州府轄臨海、黃岩、太平、仙居、天台、寧海6縣。
清順治三年(1646),入清版圖,沿明制。
康熙元年(1662),台州隸屬浙江省紹台道。
康熙七年,台州隸屬寧台溫海道(道官員駐台州)。
康熙十一年,台州隸台海道(道官員駐台州)。
康熙二十四年,台州隸屬寧台道。
雍正四年(1726),台州隸屬寧紹台道。
雍正六年,於玉環山置玉環廳。廳因山名,隸屬溫州府。太平縣的二十四都、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劃入玉環廳。
清宣統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復,成立台州軍政分府,隸屬省軍政府。
民國元年(1912)廢府、州、廳制。
1912年2月,玉環廳改為縣。
1912年7月,撤銷台州軍政分府,原台州軍政分府管轄各縣直屬省政府管轄。
1912年3月,省下設道,台州屬會稽道,玉環縣屬甌海道。
1912年,北洋政府內務部改定各省重復縣名,太平縣改名溫嶺縣(以縣西溫嶠嶺別稱溫嶺原因)
1916年,廢道制,各縣直屬省政府管轄。
1921年6月,省政府在省縣之間試行縣政督察專員,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寧海6縣為第六區。
1921年9月,改第六區為第五特區,設行政督察專員辦事處。
1922年10月,第五特區改劃為第四特區。
1924年8月,省政府正式設置臨海行政督察區,置專員公署。
1925年,據行政院新頒《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組織暫行條例》,台州稱第七行政督察區。
1929年7月,將南田縣改稱三門縣,寧海縣東南部18鄉鎮、臨海縣東北部5鄉鎮劃屬三門縣管轄。(以地瀕三門灣而得名)
1931年,天台縣劃屬第六區。
1932年,寧海縣改屬第六區。
1935年,第六區增轄天台、磐安2縣。
1937年4月,第六區劃為第五區,未及實施,7月又重劃為第六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49年6月,解放後,置浙江第六專區。
1949年10月10日,第六專區改稱台州專區,專區政府駐臨海縣,轄臨海、黃岩、天台、仙居、溫嶺、三門、寧海7縣及臨海城關、海門兩直屬區。(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0年5月,撤銷臨海城關直屬區,劃歸臨海縣。
1952年10月,寧海縣改屬寧波專區。
1953年6月,分出玉環縣境洞頭、大門諸島兩地另建新縣洞頭縣,洞頭縣屬溫州專區。
1954年5月,撤銷台州專區,臨海、天台、三門3縣劃屬寧波專區,黃岩、溫嶺、仙居3縣及海門直屬區劃屬溫州專區。
1956年3月,仙居縣改屬寧波專區,海門直屬區撤銷,改為黃岩縣屬區。
1957年7月,復置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天台、仙居、三門、寧海7縣。
1958年10月,三門縣撤銷,並入臨海縣;寧海縣撤銷,並入象山縣,臨海、象山兩縣屬台州專區;洞頭縣重新並入玉環縣,玉環縣屬溫州專區。
1958年12月,撤銷台州專區,天台縣劃屬寧波專區,臨海、仙居、黃岩、溫嶺4縣劃屬溫州專區。
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通知撤銷玉環縣,將原玉環縣劃分兩部分各自屬於溫嶺縣與溫州市,並於4月付諸實施。
1960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玉環縣。
1962年4月,復置台州專區,並復置三門縣、玉環縣。台州專區轄臨海、黃岩、溫嶺、仙居、天台、三門、玉環7縣。
1978年10月,台州專區改稱台州地區。
1980年7月,改黃岩縣海門區為海門特區,並將黃岩縣大陳鎮、山東人民公社及臨海縣前所人民公社劃出屬海門特區。
1981年7月,撤銷海門特區,改稱椒江市(以境內椒江得名)此後,臨海縣章安區、黃岩縣洪家區與三甲區,陸續劃屬椒江市。
1986年3月,撤銷臨海縣,改稱臨海市。
1989年9月,撤銷黃岩縣,改稱黃岩市。
1993年2月,撤銷溫嶺縣,改稱溫嶺市。自此台州地區政府駐臨海市,轄臨海、椒江、黃岩、溫嶺4市和天台、仙居、三門、玉環4縣。
1994年8月22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台州地區和縣級黃岩市、椒江市,設立地級台州市和縣級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台州市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駐椒江區)境轄椒江、黃岩、路橋3區與臨海、溫嶺2市和玉環、天台、仙居、三門4縣。
參考:
網路知道-台州:http://ke..com/link?url=363smycZikZwb_pZbwCjcUGv78Q-pIN6qVel_6KbRbVKfXVuSdOLBQ3fZaJAaQ1Q
中國台州網-台州詳細歷史: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0-03/29/content_238103.htm
C. 你更看好台州還是湖州的經濟發展呢
隨著各省經濟的高速發展,各個城市的發展情況也越來越好,逐漸由比肩直轄市的趨勢,尤其是浙江的省會杭州,在眾多經濟發達的城市中,杭州的發展前景尤為突出,據不完全數據統計,杭州的GDP 已經有15373億元了,穩居我國新一線城市的行列,尤其是近幾年電商已經各種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使得這座城市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大,成為最有希望的下一個直轄市。
隨著杭州經濟的迅速發展,稱成為與北京、上海比肩的直轄市指日可待,而你認為浙江的下一個省會城市會是誰呢?你更看好台州還是湖州呢?
D. 台州屬於哪個省份
台州市地處浙江省沿海中部,東瀕東海,南鄰溫州,西連麗水、金華,北接紹興、寧波。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領海和內水面積約6910平方公里,台州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間,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
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盪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
市花
台州市市花――――桂花,又名木犀、丹桂、岩桂,屬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喬木,高可達10米。樹冠圓球形。樹干粗糙、灰白色。葉革質,對生,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幼葉邊緣有鋸齒。
花簇生,3一5朵生於葉腋,多著生於當年春梢,二、三年生枝上亦有著生,花冠分裂至基乳有乳白、黃、橙紅等色,香氣極濃。桂花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四種:金桂、銀桂、丹桂和四季桂。果實為紫黑色核果,俗稱桂子。
以上內容參考:台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走進台州
E. 從地理位置角度來看為什麼台州經常受台風影響
台州經常受台風影響的原因,
應該是靠近海邊,
而且是南面的海邊,
基本的都是台風經常經過的地方。
F. 台州地理位置如何
台州(tāi zhōu),浙江省轄地級市;地理位於浙江省中部沿海,東瀕東海,北靠紹興市、寧波市,南鄰溫州市,西與金華市和麗水市毗鄰。
坐標介於東經120度17分-121度56分,北緯28度01分-29度20分之間。台州歷史悠久,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境域地勢由西向東傾斜,南面以雁盪山為屏,有括蒼山、大雷山和天台山等主要山峰,其中括蒼山主峰米篩浪高達1382.4米,是浙東最高峰。境轄椒江區、黃岩區、路橋區3個市轄區,臨海市、溫嶺市2個縣級市和玉環縣、天台縣、仙居縣、三門縣4個縣。
台州東部沿海海岸線長達651公里。近海有12個島群691個島嶼,主要有台州列島和東磯列島等。最大島嶼玉環島與大陸相連,大陸架[1] 海域面積8萬平方公里,陸地總面積9411平方公里。居山面海,平原丘陵相間,形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台州以「佛、山、海、城、洞」五景最具特色,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長嶼硐天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臨海。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稱。台州被評為2013年度中國科技進步先進市,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創新型試點城市。
G. 台州咋樣,詳細點
感覺挺不錯耶!有人陪你在外都好了,不然自己沒意思!不敢出去玩
H. 台州在哪裡
台州在浙江省東部,北緯28.41東經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