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有什麼規律
1北半球,當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大
當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最小
南半球與北半球相反
2南、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地區(扣除南、北回歸線),一年有2次太陽直射,當太陽直射時,正午太陽高度達到全年中最大(即一年有兩次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
3 南、北回歸線一年只有一次太陽直射,一年當中只有1次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最大值。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南回歸線此時最小;太陽直射在南回歸線,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北回歸線此時最小。
② 極點到極圈之間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怎麼算最大值 最小值 我想要詳細的過程,謝謝
極點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是23°26′,最小值是0°,變化值是23°26′。極圈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值是46°52′,最小值是0°,變化值46°52′。由極點到極圈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值逐漸增大,由23°26′逐漸增大到46°52′。
③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律
春分和秋分: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之後太陽直射點慢慢向北移動,到夏至時到達太陽直射最北點---北回歸線。
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太陽直射點再往南移動,到秋分回到赤道,過了秋分繼續向南移動,到冬至時太陽直射點到達南回歸線。
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角自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逐漸遞減。
對於地球上的某個地點,太陽高度角是指太陽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間的夾角,專業上講太陽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陽光線與通過該地與地心相連的地表切面的夾角。太陽高度角簡稱高度角。當太陽高度角為90°時,此時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當太陽斜射地面時,太陽輻射強度就小。
(3)地理太陽變化幅度怎麼求擴展閱讀:
太陽高度角隨著地方時和太陽的赤緯的變化而變化。太陽赤緯(與太陽直射點緯度相等)以δ表示,觀測地地理緯度用φ表示(太陽赤緯與地理緯度都是北緯為正,南緯為負),地方時(時角)以t表示,有太陽高度角的計算公式:sin h= sin φ sin δ+cos φ cosδ cos t
在晨昏線上的各地太陽高度為0 °,表示正經歷晝夜更替;在晝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大於0°,表示白晝;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陽高度小於0°,表示黑夜。
整個南或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角能同時達全年最小值(該半球的冬至日),但不能同時達全年最大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直射時達全年最大值,而非該半球的夏至日。
南北回歸線上一年一次最大值(該半球的夏至日)和最小值(該半球的冬至日);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一年兩次最大值(太陽直射時)、一次最小值(該半球的冬至日),但赤道一年各兩次;回歸線以外的地區,一年各一次最大值(該半球的夏至日)和最小值(該半球的冬至日)。
④ 地理類 關於太陽高度角問題
由於拉薩的緯度高於23°26′,所以它一年的太陽高度角變化為46°52′。也就是回歸線的緯度×2.
然後,太陽高度角是跟太陽的夾角,所以跟地面的夾角要用90°去減。你這個問題沒涉及這個。所以調整幅度就是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幅度,也就是46°52′
⑤ 極點到極圈之間的地方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怎麼算最大值 最小值
可利用「立竿見影」的方法進行正午太陽高度的測量與計算。如圖所示,已知圖中桿高為h,當太陽從3位置照射時的影長為l,則該日正午太陽高度H可通過公式計算:tanH=h/l。
規律總結:「立竿見影」,近大遠小,來增去減。
H=90°-緯度差。
其中,H為所求點的正午太陽高度;90°為太陽直射點的太陽高度;
緯度差是指某地的地理緯度與當日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緯度之間的差值(當所求點與太陽直射點在同一個半球時,緯度差為兩地緯度數之差。
當所求點與太陽直射點不在同一個半球時,則緯度差為兩地的緯度數之和,簡記為「同減異加」)。
(5)地理太陽變化幅度怎麼求擴展閱讀
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規律: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方,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幅度ΔH=23°26′+Φ(Φ為當地緯度);在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的地方,其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幅度恆為46°52′。
從極圈到極點之間的地方,其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從46°52′逐漸降低至23°26′,任一緯度Φ的正午太陽高度年變化幅度ΔH=90°-Φ+23°26′。
⑥ 高中地理 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幅度
因為太陽直射點處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當它直射北回歸線時候,北回歸線太陽高度為90°,也就是垂直照射,逐漸向南回歸,到達赤道,此時變化了23°26,繼續南歸到南回歸線,那麼北回歸線角度變化了46°52,同理可得赤道以及其他南北回歸線之間太陽高度變化,最大不會超過46°52
例如北溫帶(南溫帶同理),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一個高度A到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為(A-46°52),因為變化了46°52。
至於南北極圈內,最低高度為0°,繼續以北回歸線為例,當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高度達到最大為90°-66°34也就是23°26,極圈內變化最大不過這個度
望採納,謝謝
⑦ 地理 關於太陽高度角問題
教你畫個圖先在紙上畫一
水平線
,代表地面,在線上取一點A,過
A點
在水平地面上方做一斜線AC,代表
太陽能熱水器
,過C點,作於AC垂直的
太陽光線
CD,穿過太陽能熱水器交地面於D。則∠CDA為
太陽高度角
,∠CAD為太陽能熱水器的角度且∠CDA+∠CAD=90°所以關鍵求出30°N附近一年中太陽高度角變化值當太陽直射
北回歸線
時,30°N的
正午太陽高度
角最大,∠CDA=90°-(30°-23°26′)=83°26′那麼∠CAD=6°34′當太陽直射
南回歸線
,30°N的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小,∠CDA=90°-(30°+23°26′)=36°34′那麼∠CAD=53°26′所以6°34′<∠CAD<53°26′調整幅度為53°26′-6°34′=46°52′
⑧ 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幅度怎麼看的,為什麼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都是46°52分呢,極圈以北呢
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二者相減就行。
直接套用公式看看,就明白了
⑨ 一年四季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一、緯度分布
正午太陽高度從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1、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2、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3、春秋分日:正午太陽高度由赤道向南、北兩側遞減。
二、季節變化
1、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最大值,南半球達最小值。
2、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達最大值,北半球達最小值。
3、春秋分日:赤道達最大值,南、北極點達最小值。
三、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和變化規律
1、太陽直射點的確定方法
(1)緯度的確定
方法一:「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和「晨昏圈與緯線相切點的緯度(出現極晝極夜的最低緯度)」互余。
方法二:通過節氣來判斷。夏至,太陽直射23°26′N;冬至,太陽直射23°26′S;春、秋分,太陽直射赤道。
方法三:根據某地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公式H=90°-兩地緯度差計算。
方法四:「赤道處晨昏線與經線的交角(銳角)」等於「太陽直射點的緯度」。
(2)經度的確定
基本原則:地方時為12時的經線即為太陽直射的經線。
方法一:晨線和赤道的交點(經度)向東90°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經度)向西90°,即為太陽直射點的經度。
方法二:根據晨昏線與緯線相切點所在經線的地方時判斷太陽直射的經線。
2、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幅度(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的緯度分布規律
(1)赤道地區和南北兩極地區的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23°26′。
(2)0°到南北緯23°26′之間的地區(或熱帶地區),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從23°26′增大到46°52′。
(3)南北緯23°26′到南北緯66°34′之間的地區(或南北溫帶),年正午太陽高度最大差值均為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