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國演義 三國疆土是怎麼劃分的
魏國最大,佔領了北方的一大片。(除了內蒙古,西藏,青海其他地盤基本都屬於魏國)吳國第二,佔領了長江以南。蜀國次之,佔領了現在的四川,雲南,貴州和重慶。
魏:(河南許昌)南陽郡、南郡、豫州、幽州、青州、兗州、徐州、並州、涼州等長江以北大部分以及西域、遼東地區
蜀:益州(成都為首都)、漢中地區,包括現在的雲貴川以及重慶、廣西部分地區。(這時荊州已丟)
吳:佔領了長江以南,包括蘇南、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江西和湖北荊州、越南北部地區。不能僅僅說那幾個城市,而是幾個省,具體就是六郡八十一州,會稽郡建業(南京)為首都。
② 三國的地理劃分區域
三國時代有十三州(括弧內為首府所在地)
蜀漢:益州 (成都)
東吳:揚州(建業)、荊州(宛城)、交州(番禺)
曹魏:司州(洛陽)、青州(臨淄)、幽州(薊城)、冀州(信都)、兗州(廩丘)、徐州(下邳)、豫州(譙縣)、並州(晉陽)、雍州(長安)、涼州(姑臧)、揚州(合肥)、荊州(宛城)
http://..com/question/17955422.html
③ 三國的地理位置分別是什麼
曹魏的疆域主要是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至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占東漢荊州西部)、益州及漢中。
孫吳的疆域在孫策時即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一、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東至黃海。
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曹魏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
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並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二、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
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三、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對外關系
三國之間的外交關系,大多是蜀漢與孫吳同盟對抗曹魏,取得三國互相制衡。吳蜀聯盟是諸葛亮依據隆中對策制定下來的策略,此聯盟經歷建立、破壞、保持三個階段。曹操南征荊州之際,魯肅就勸孫權與劉備結盟,並會劉備於當陽長阪,又對諸葛亮說我是諸葛瑾好友。
諸葛亮認為江東無法獨自與中原抗衡,孫權也不會屈服於曹操,認定孫、劉定須聯盟抗曹。周瑜也認為曹軍數量雖多,但兵疲將疑,不需畏懼。最後,孫劉聯盟於赤壁之戰擊敗曹操。破壞階段:劉備佔領荊、益二州後,孫權趁關羽北伐襄樊之際,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破裂。
而後曹丕稱帝,孫權甚至願意成為曹魏藩屬,受封為吳王。孫權又任用陳化、馮熙、沈珩與曹魏外交,使得曹丕在軍事上猶豫不決。而後劉備伐吳,被陸遜於夷陵之戰擊敗。曹丕至此才以借口發兵三路南征孫權,但都被孫權沿長江抵禦強敵。
最後是保持階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馬上派鄧芝東去與孫權重修好,孫權聽從鄧芝建言後,就自絕曹魏,與蜀漢聯合,並且派張溫與蜀漢和好。之後諸葛亮又派費禕、陳震與吳通好。到孫權稱帝後,雙方甚至協議平分中原,這些都體現了諸葛亮治實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三國
④ 三國時期地區劃分,都包括那些地方
曹魏:
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時即大幅發展,曹丕稱帝建國後定型,約佔有整個華北地區。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遼東,與南匈奴、鮮卑及高句麗相鄰 ;東至黃海。東南與孫吳對峙於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壽春、襄陽為重鎮;西至甘肅, 與河西鮮卑、羌及氐相鄰。
西南與蜀漢對峙於秦嶺、河西一帶,以長安為重鎮。在立國後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隸、徐州、青州、豫州、冀州、並州、幽州、兗州、涼州、雍州、荊州、揚州。
曹魏於西域設置管轄海頭的西域長史和管轄高昌的戊己校尉 。221年孫權稱藩後,曹魏讓孫權領有荊州牧,將荊揚等孫權勢力則定為荊州,曹魏原直轄的荊州北部改稱為郢州。
雙方決裂後曹魏復改郢州為荊州。220年至226年,分隴右置秦州,最後並入雍州。滅蜀漢後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兩州。
蜀漢:
蜀漢為劉備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戰後才在諸葛亮協助下,由荊州南部開始發展。其勢力一度涵蓋荊州、益州及漢中。立國前後與孫吳發生多次戰爭並損失荊州,於諸葛亮南定南中後獲得雲南一帶疆域,至此漸漸穩定。疆域范圍:北方與曹魏對峙於秦嶺,漢中為重鎮。
東與孫吳相鄰於三峽,巴西為重鎮;西南至岷江、南中,與羌、氐及南蠻相鄰。蜀漢共有22郡、僅益州一州。於益州下設庲降都督,治味縣,專轄益州南部。
東吳:
東吳的疆域擁有大部分的揚州。孫權在赤壁之戰後陸續獲得荊州西部、交州,並在擊敗關羽後獲得整個荊州南部。至孫權稱帝後疆域方穩定下來。
孫吳北與曹魏對峙在長江淮河一帶及漢江長江一帶,以建業、江陵為重鎮;西與蜀漢相鄰於三峽,西陵為重鎮;東及南至東海南海,其中南達越南的中部。孫吳原有32郡及三州:荊州、揚州、交州。於226年設置廣州,後並入交州。至264年復設,共增加一州。
中原:
指黃河中下游一帶大片地區,包括今河南、山西南部、河北南部、山東西南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部。
魏蜀吳三國行政區:
豫州:
治所譙(qiáo,安徽亳州),所轄今豫南部、東部、皖北部、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
兗州:
治所昌邑(今魯金鄉縣西北),所轄今山東西南部,豫東部和蘇西北角。
徐州:
治所郯(tán,郯城縣西南,後遷下邳),所轄今魯東南部,江蘇北部及皖東北角。
涼州:
治所隴(甘肅清水縣北),所轄今甘東東部。
雍州:
原為光武帝劉秀所置,後取消。公元194年,李傕把涼州分為涼州和雍州。公元213年,曹操將司州三分一,司州之一便分到雍州。
冀州:
治所鄗(hào)(河北柏鄉縣北,後遷鄴城),所轄今冀西南部,後被曹操以冀、青、並、幽四州合為冀州。
揚州:
治所歷陽(皖和縣,後遷壽春),所轄今蘇南部、皖中南部,浙、閩、贛三省。
荊州:
治所漢壽(湘常德市東,後遷襄陽),所轄今豫西南部,鄂、湘二省及黔、桂、粵三省邊緣。
益州:
治所雒(luò,川廣漢市,後綿竹,再成都),所轄今川、黔、滇三省大部,陝及鄂、甘各一隅。
交州:
包括今天越南北、中部和中國廣西的一部分。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⑤ 三國演義地盤劃分
三國時曹魏地盤在幽州 、冀州 、青州 、並州 、兗州 、豫州、 徐州、 司隸 、涼州、 雍州、 淮南和荊州北部 ,相當於現在遼河以南的華北地區。
蜀漢地盤主要在益州,是現在的四川和重慶。
東吳地盤在揚州 、交州 、荊州南部,是現在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湖南的全境,湖北、江蘇、安徽的南部,以及河南的一小部分。
(5)三國的地理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從《三國演義》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三國曹操、劉備、孫權的地盤也不是固定不變的。曹魏政權在曹操時期,就佔有過荊州的南郡和南陽,後來南郡被周瑜打下來,分給了劉備一部分,築了個小城公安。
⑥ 三國時期地圖和各州名稱及分布如何
各州名稱:
司州(司隸校尉部),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先設雍州,後改涼州,非東漢十三州),並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6)三國的地理如何劃分擴展閱讀:
三國行政區劃
三國行政區劃,大體上保留了東漢末年形成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三國行政區劃制度與東漢末年極為相似,唯各州刺史、州牧的權利進一步增大,三國機要人物諸如劉備、曹操、諸葛亮等都曾擔任州牧。
州的劃分,以東漢十三州為基礎,但是又有少數拆分州郡的情況。194年,東漢將涼州東部與司隸西部合成雍州,213年,涼州被並入雍州,但到220年曹魏又恢復涼州。荊州、揚州長期被曹魏與東吳分佔,而且由於其本來面積廣大,所以增設了大量郡置。226年,東吳從交州中分出廣州,後取消,後又復設,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蜀漢滅亡後,晉在269年左右從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後又在南中設立寧州,從雍、涼、梁中又分出秦州,從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後加上東吳的交州、廣州,形成統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⑦ 三國時期的東川和西川是什麼意思地域怎麼劃分
三國時期的益州,主要分為三個地區:西川、東川、南中;西川地區是益州的大部分,包含益州的中部、西部登地區.要注意, 這里這個川, 不是代表四川的川…益州當時的范圍還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貴州、雲南等地。主要是由於三股不同的勢力所盤鋸而劃分,西川是指當時劉璋所控制的地區,東川則是指當時張魯所控制的地區,而南中則是指當時南蠻所控制的地區。謝謝…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