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上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都是幾號
回答如下:
1.春分是3月21日前後
2.夏至是6月22日前後
3.秋分是9月23日前後
4.冬至是12月22日前後
相關介紹:
一、春分
二十四節氣之一,在3月20或21日。 這一天,南北半球晝夜都一樣長。每年在公歷3月20或21日。
此日,太陽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晝夜長短平分,故稱。」 宋 蘇軾 《癸丑春分後雪》詩:「雪入春
分省見稀,半開桃杏不勝威。」
二、夏至
夏至迎來,時而雨水充沛,時而陽光明媚。夏至日是多地進入「燒烤模式」的時刻。夏至日這一天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一年內受光最強烈晝長夜短。夏至也是我國最早確立的二十四節氣,具
有指導農事和預示進入三伏天的意義。
三、秋分
秋分作為24節氣之一,即意味著當天晝夜平分,又表示平分秋季。當到了秋分這個節氣,我國南方
地區才正式入秋,此後的氣溫一夜涼一夜。
四、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
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2. 地理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分別是幾月幾日
1、歷年春分時間
春分日一般在每年的3月19日、20日、21日、22日到來。 春分和秋分相對,是立春後的第九十天,屬於春天的中分點,有平分春天的意思,春分時,太陽位置來到黃經0°的位置,是為春分點,此時日夜等長,開始進入溫暖宜人的春天季候,是全年最為舒適的一段時間。
2、歷年夏至日期
夏至日在每年的6月20、21、22日到來。 夏至日是一年中白晝最長的日子,夏至日是全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日後氣溫會開始增加、炎熱的天氣即將到來,夏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將進入初伏,進入暑伏天氣,部分地區開始出現梅雨天氣。
3、歷年冬至的日期
冬至日在每年的12月21日、22日、23日到來。 冬至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立的節氣,冬至節氣時是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日子,正午太陽高度也非常低,太陽輻射小,從冬至日開始進九了,開始進入數九寒天,等到立春後才回歸溫暖。
4、歷年秋分的日期
秋分日一般在每年的9月22日、23日、24日來臨,以當年的太陽公轉為准,太陽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就表示來到了秋分點,正式進入秋分節氣,來來去去就三天可以選擇,重復個兩年就很容易讓人覺得是每年秋分都是9月23日了。
3. 為什麼太陽光照在北回歸線的那天是夏至
地理學和天文學上,把太陽光直射北回歸線的日子,也就是每年的6月22或23日稱為夏至。這一天,北半球的晝最長,夜最短。而從這天之後,太陽光直射點將逐漸南移。
但是,氣象學的夏季的劃分不是從天文學上根據太陽直射點的時刻而定的。地表氣溫的最高時刻不是太陽直射的時刻,而是延後的,也就說,夏至日這天不是北半球最熱的時候,北半球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7、8月份。
但是,我們一般將一年劃分成這樣的四季:春,3到5月;夏,6到8月;秋,9到12月;冬,12到2月。所以,如果說夏至日是夏季也是比較合理的。
4. 冬至日和夏至日分別是每年的幾月幾日
地理學上,夏至一般為六月二十二號,冬至一般為十二月二十二號。但由於地球繞日軌道會發生一定的偏差,導致真正的雙至日會有偏差,這也就是日歷上雙至日有的年份會不在同一天的原因,不過一般偏差只有幾個小時,不會太大,基本在二十二號前後,有時二十一號,有時二十三號,但一般還是規定二十二號為雙至日。
望採納
5. 為什麼夏至日有時是6月22日,有時是6月21日
夏至是第十個節氣,一般在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也就是每年6月22日前後。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當然溫度很高,但不是最高,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的意思就是 酷熱的天氣來了。
至於為什麼會有兩天,夏至(北半球) 實際上就是太陽直射點最北(北回歸線)的一剎那,瞬間,而那一天人們習慣叫做夏至日。北回歸線的位置並非固定不變,只是在北緯23.26度的范圍內變化。就是多少秒(這里是度數單位)是變化的,所以太陽直射點最北的一剎那是每年都不一樣的。這跟為什麼一年有365和366天的是相類似的問題。
6. 為什麼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北
角度
7. 到底是6月22日是夏至,還是6月21日,為什麼夏至是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為什麼不同的地區會有夏令時間
每年公歷6月21日或22日是夏至,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到7月7日,7月8日結束,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
因為不同的地區,它的經緯度不一樣,只是太陽的距離不一樣,所以不同的地區有夏令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