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地球的形狀及其地理意義
地球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地理意義:球體表面獲得的太陽熱能不均,這是導致地球上各地氣候有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⑵ 地球形狀和大小的地理意義是什麼啊是一個問答題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在自然地理上是很有意義的。
地球是個圓球體,太陽距離地球較遠,它以平行的光線射達地球表面(曲面),因而與地表構成不等的入射角。在地球上,任一時刻受到太陽光直射的只有一點,其他部分為斜射,所以,圓球體表面獲得的太陽熱能不均,這是導致地球上各地氣候有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球有巨大的質量,它以強大的引力將大氣層、水體吸引在自己的周圍,加上太陽光熱能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各圈層之間進行能量轉化、物質交換,從而形成了復雜的自然面貌。
地球表面積巨大,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⑶ 地球公轉所產生的地理意義有那些
地球公轉的特性
像地球的自轉具有其獨特規律性一樣,地球的公轉也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從地球軌道、地球軌道面和黃赤交角、地球公轉的周期和地球公轉速度等幾個方面表現出來。
1.地球公轉軌道和方向
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經過的路線上的每一點,都在同一個平面上,而且構成一個封閉曲線。這種地球在公轉過程中所走的封閉曲線,叫做地球軌道。如果我們把地球看成為一個質點的話,那麼地球軌道實際上是指地心的公轉軌道。
嚴格地說,地球公轉的中位位置不是太陽中心,而是地球和太陽的公共質量中心,不僅地球在繞該公共質量中心在轉動,而且太陽也在繞該點在轉動。但是,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日地的公共質量中心離太陽中心僅450千米。這個距離與約為70萬千米的太陽半徑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的,與日地1.5億千米的距離相比,就更小了。所以把地球公轉看成是地球繞太陽(中心)的運動,與實際情況是十分接近的。
地球軌道的形狀是一個接近正圓的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橢圓有半長軸、半短軸和半焦距等要素,分別用a、b、c表示,其中a又是短軸兩端對於焦點(F1、F2)的距離。
半焦距與半長軸和平短軸之間存在著這樣的關系:
即 c2=a2-b2
半焦距c與半長軸a的比值c/a,是橢圓的偏心率,用e表示,即e=c/a,
偏心率是橢圓形狀的一種定量表示,e的數值大於0而小於1。橢圓越接近於圓形,則e的數值就越小,即接近於0;反之,橢圓越扁,e的數值就越大。經過測定,地球軌道的半長軸a為149600000千米,半短軸b為149580000千米。根據這個數據計算出地球軌道的偏心率為:
可見,地球軌道非常接近於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