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古至今中國最大領土時期是什麼朝代,面積多少
元朝忽必烈在位的時候國土面積:2122.74萬平方公里
在北方,北到北冰洋;西起今 額爾齊斯河;東至鄂霍次克海。在東部,擁有朝鮮半島東北部。在西南,包 括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不丹、錫金等地,今緬甸東北部和 泰國北部.(包括現在的蒙古、西伯利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越南北部、伊朗東部。
⑵ 我國從歷史上的唐宋元明清五代各朝土地多少平方面積
唐朝總面積達1251萬平方公里,元朝領土達1400萬平方公里。清朝極盛時總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明朝疆域(20張)明朝疆域在嘉靖以前大體上是「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長沙,萬里石塘」盡入版圖。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貢,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縻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明史·地理志》) 宋朝政和元年宋遼夏對峙圖宋因五代之舊,建都開封,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裂局面。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只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在與西夏的作戰方面,宋神宗力圖開擴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游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宣和三年(1121年)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建炎南渡之後,宋朝領土僅限於秦嶺淮河以南、岷山以東地區。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宋朝汲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級行政區劃改為「路」。至道三年(997年)始定為十五路,包括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陝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廣南東、廣南西五路。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為利州、益州二路,分峽路為夔州、梓州二路。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熙寧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陝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後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崇寧五年(1106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盟約,約定滅遼後宋得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結果後來並未設置。建炎南渡後,宋朝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十六路。宋朝的行政區劃設置與地方政治制度可謂重內輕外,中央高度集權。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導致地方防務貧弱,也讓終宋一代外患不止。
總的說宋朝面積最小,元朝面積大,
⑶ 中國每個朝代的國土面積大概是多少
秦
統一六國+南越+河南地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增加的面積:越南的1/10(3.30萬平方公里)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減少的面積:新疆(166萬平方公里)、西藏(120.1萬平方公里)、青海(72.12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4/5(94.64萬平方公里)、黑龍江(45.39萬平方公里)、吉林(18.74萬平方公里)、四川的2/3(32.67萬平方公里)、雲南的1/2(19.7萬平方公里)、海南(3.4萬平方公里)、台灣(3.58萬平方公里)、甘肅的2/3(30.27萬平方公里)
小計:608.61平方公里
秦朝的面積為:960萬-608.61萬+3.30萬平方公里=354.69萬平方公里。
西漢
舊秦地+南越+衛氏朝鮮+河西四郡+河南地+西南夷+西域都護府
比前朝增加的面積:朝鮮(12.28萬平方公里)、越南的1/2(16.48平方公里)、甘肅的2/3(30.27萬平方公里)、新疆(166萬平方公里)、青海的1/10(7.21萬平方公里)、吉爾吉斯斯坦(19.85萬平方公里)、塔吉克(14.31萬平方公里)、哈薩克的1/6(45.28平方公里)小計:311.68萬平方公里
比前朝減少的面積:無
西漢的面積為:354.69萬+311.68萬=666.37萬平方公里
東漢
西漢地+哀牢地-烏孫地-河南地
比前朝增加的面積:雲南的1/2(19.7萬平方公里)、緬甸的1/5(13.53萬平方公里)
小計:33.53萬平方公里
比前朝減少的面積:哈薩克的1/6(45.28平方公里)
東漢的面積為:666.37萬+33.53萬-45.28萬=654.62萬平方公里
西晉
比前朝增加的面積:無
比前朝減少的面積:內蒙古的1/5(23.66萬平方公里)、寧夏(5.18萬平方公里)、陝西的1/2(10.28萬平方公里)
小計:39.12萬平方公里
西晉的面積為:654.62萬-39.12萬=615.5萬平方公里
隋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增加的面積:越南的2/3(21.97萬平方公里)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減少的面積:新疆的2/3(110.67萬平方公里)、西藏(120.1萬平方公里)、青海的1/2(36.06萬平方公里)、黑龍江(45.39萬平方公里)、吉林(18.74萬平方公里)、四川的2/3(32.67萬平方公里)、雲南(39.4萬平方公里)、貴州的1/2(8.81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3/4(88.73萬平方公里)、遼寧的1/2(7.25萬平方公里)、台灣(3.58萬平方公里)
小計:511.40萬平方公里
隋的面積為:960萬+21.97萬-511.40萬=470.57萬平方公里。
唐
a、(唐高宗時期)
比前朝增加的面積:新疆的2/3(110.67萬平方公里)、哈薩克的1/3(90.57萬平方公里)、塔吉克(14.31萬平方公里)、烏茲別克(45萬平方公里)、吉爾吉斯斯坦(19.85萬平方公里)、阿富汗(65.23萬平方公里)、貴州的1/2(8.81萬平方公里)、雲南的1/2(19.7萬平方公里)、遼寧的1/2(7.25萬平方公里)、朝鮮(12.28萬平方公里)、百濟(即韓國西部約4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1/2(59.15萬平方公里)、蒙古國(156.65萬平方公里)、貝加爾湖東西兩岸(約200萬平方公里)
小計:813.47萬平方公里
比前朝減少的面積:青海的2/5(28.85萬平方公里)
唐(唐高宗時期)的面積:470.57萬+813.47萬-28.85萬=1255.19萬平方公里
b、(唐玄宗時期)
比前一個時期增加的面積:黑龍江(45.39萬平方公里)、吉林(18.74萬平方公里)、西伯利亞勒拿河中游以東地區約100萬平方公里、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含庫頁島)(約100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地區(約20萬平方公里)
小計:284.13萬平方公里
比前一個時期減少的面積:烏茲別克(45萬平方公里)、阿富汗(65.23萬平方公里)、雲南的1/2(19.7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1/2(59.15萬平方公里)、蒙古國(156.65萬平方公里)、貝加爾湖東西兩岸(約200萬平方公里)
小計:545.73萬平方公里
唐(唐玄宗時期)的面積:1251.19萬+284.13萬-545.73萬=989.59萬平方公里
遼
黑龍江(45.39萬平方公里)、吉林(18.74萬平方公里)、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約100萬平方公里)、遼寧省(14.49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2/3(78.87萬平方公里)、河北的1/2(9.39萬平方公里)、北京(1.68萬平方公里)、天津市(1.13萬平方公里)、山西的1/3(5.20萬平方公里)、蒙古國(156.65萬平方公里)、西伯利亞鄂嫩河流域大部(約20萬平方公里)、新疆東北角、哈薩克東北部、中西伯利亞西南部鄂畢河上游流域、額爾齊斯河中上游流域等地共計約20萬平方公里。
北宋
比唐(唐玄宗時期)增加的面積:無
比唐(唐玄宗時期)減少的面積:新疆(166萬平方公里)、哈薩克的1/3(90.57萬平方公里)、塔吉克(14.31萬平方公里)、吉爾吉斯斯坦(19.85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地區(約20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1/4(29.58萬平方公里)、甘肅的2/3(30.27萬平方公里)、寧夏(5.18萬平方公里),河北的1/2(9.39萬平方公里)、北京(1.68萬平方公里)、天津市(1.13萬平方公里)、山西的1/3(5.20萬平方公里)、黑龍江(45.39萬平方公里)、吉林(18.74萬平方公里)、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約100萬平方公里)、遼寧省(14.49萬平方公里)、朝鮮(12.28萬平方公里)、越南的2/3(21.97萬平方公里)
小計:606.03萬平方公里
北宋的面積:989.59萬-606.03萬=383.56萬平方公里。
元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增加的面積:俄羅斯鄂畢河中游以東地區(約500萬平方公里)、蒙古國(156.65萬平方公里)、朝鮮(12.28萬平方公里)、緬甸的1/5(13.53萬平方公里)、不丹(4.65萬平方公里)、錫金(0.71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地區(約20萬平方公里)
小計:707.82萬平方公里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減少的面積:新疆的2/3(110.7萬平方公里)
小計:110.7萬平方公里
元朝的面積:960萬+707.82萬-110.7萬=1557.12萬平方公里
註:雖然元朝疆域圖上北方邊界畫到了北冰洋,但鄙人竊以為沒有可能,不太實際,最多到達北極圈就不得了了。故計算面積時只把俄羅斯鄂畢河中游以東地區列入版圖。這樣,元朝面積便減少了500萬平方公里。
明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增加的面積:西伯利亞勒拿河中游以東及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約200萬平方公里)、緬甸的1/2(33.83萬平方公里)、不丹(4.65萬平方公里)、錫金(0.71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地區的1/2(10萬平方公里)
小計:249.19萬平方公里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減少的面積:新疆的4/5(132.8萬平方公里)、內蒙古的1/3(39.43萬平方公里)
小計:172.23萬平方公里
明朝的面積:960萬+249.19萬-172.23萬=1036.96萬平方公里
清
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基礎上增加的面積:清末被沙俄割去的151萬平方公里、蒙古國(156.65萬平方公里)、唐努烏梁海地區(約17萬平方公里)
小計:324.65萬平方公里
清朝的面積:960萬+324.65萬=1284.65萬平方公里
⑷ 中國唐朝面積是多少呢
中國唐朝面積是1237萬平方公里(龍朔年間)。
唐朝的疆域在極盛時期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鹹海以及呼羅珊地區,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流一帶。唐朝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很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等各民族,分別設立了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於、北庭六大都護府,以及大量隸屬於六大都護府的都督府和羈縻州。
但安史之亂後數十年間,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並佔領河隴及湟水地區,而河套地區則仍由天德軍與振武軍管轄。晚唐大中至咸通年間沙州人張議潮起兵收復河隴地區,重新打通絲綢之路,趁吐蕃內亂,於咸通七年擊潰吐蕃,使其分裂為一百多個部落。
行政區劃
唐代開創了中國行政區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等十道,不過這些道沒實際權力,唐代城市等級主要是總管府、都督府、節度使等,府以下為州、縣。
貞觀十四年(640年),全國共設360州(府),下轄1557縣。開元年間又將山南、江南各分東西,並增置京畿、都畿、黔中三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設州、府,州、府下設縣,開元末年,全國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縣一千五百七十三座。
(4)漢唐宋元明清地理面積分別多少擴展閱讀: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
⑸ 中國各省的面積是多少
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面積166萬平方千米;
2: 西藏自治區面積122.8萬平方千米;
3: 內蒙古自治區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 ;
4: 青海省面積72.23萬平方千米;
5: 四川省面積48.14萬平方千米 ;
6: 黑龍江省面積47.3萬平方千米 ;
7: 甘肅省面積45.44萬平方千米;
8: 雲南省面積38.33萬平方千米;
9:廣西壯族自治區面積23.6萬平方千米 ;
10:湖南省面積21.18萬平方千米;
11: 陝西省面積20.56萬平方千米 ;
12: 河北省面積18.77萬平方千米 ;
13: 吉林省面積18.74萬平方千米 ;
14: 湖北省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 ;
15: 廣東省面積18萬平方千米 ;
16: 貴州省面積17.6萬平方千米 ;
17: 江西省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
17: 河南省面積16.7萬平方千米;
19: 山西省面積15.63萬平方千米 ;
20: 山東省面積15.38萬平方千米;
21: 遼寧省面積14.59萬平方千米 ;
22: 安徽省面積13.97萬平方千米 ;
23: 福建省面積12.13萬平方千米 ;
24: 江蘇省面積10.26萬平方千米 ;
25: 浙江省面積10.2萬平方千米;
26: 重慶市面積8.23萬平方千米;
27: 寧夏回族自治區面積6.64萬平方千米 ;
28: 台灣省面積3.6萬平方千米 ;
29: 海南省面積3.4萬平方千米 ;
30: 北京市面積1.68萬平方千米 ;
31: 天津市 面積1.13萬平方千米
32: 上海市 面積0.63萬平方千米 ;
33: 香港特別行政區面積1101平方千米 ;
34: 澳門特別行政區面積32.8平方千米。
(5)漢唐宋元明清地理面積分別多少擴展閱讀:
(1)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113°27′~119°50′,北緯36°05′~42°40′之間。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並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
別稱冀,全省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185萬4202人(六普)。共有11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11個地級市),172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其中:37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107個縣、6個自治縣)。省會石家莊市,省政府駐維明街10號。
(2)山西省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
全省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610.8萬人,轄11個地級市,119個縣、市、區。山西地形多為山地丘陵,山區面積約佔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東有太行山,西有呂梁山,西、南以黃河與內蒙、陝西、河南等省區為界,唐代柳宗元稱之為「表裡山河」。
(3)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
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內蒙古自治區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49個民族組成。截至2013年底,全區總人口為2497.61萬人,比上年增加7.76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1466.35萬人,比重為58.71%,鄉村人口1031.26萬人,比重為41.29%,自增率3.36‰,比上年減少0.29個千分點。2013年,全區共出生人口22.39萬,出生率8.98‰,死亡人口14.01萬,死亡率5.62‰。
(4)黑龍江省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東西跨14個經度,南北跨10個緯度。北、東部與俄羅斯為界,西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鄰,南部與吉林省接壤。全省土地總面積47.3萬平方公里(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區),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青海、四川,居全國第6位。
人口統計:201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為7.30‰,死亡率6.0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7‰。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為3834.0萬人。
(5)吉林省簡稱「吉」,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中部。吉林省在全國的位置主要體現為三個大約2%: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95%;2012年人口2750.4萬人,佔全國的2.03%;2012年末GDP達到11937.82億元,佔全國的2.31%。
現轄1個副省級市、7個地級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山管委會,60個縣(市、區)。省會長春市,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教、文化和金融、交通的中心,中國特大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汽車城」、「電影城」、「文化城」、「森林城」和「雕塑城」。
⑹ 中國歷代國土面積、人口
二、中國歷代疆域面積:
夏:210萬平方公里;
商:300萬平方公里;
周:320萬平方公里;
秦(公元前210年):347萬平方公里;
西漢(公元前150年):210萬平方公里;
西漢(公元前120年):267萬平方公里;
西漢(公元元年):610萬平方公里
東漢(公元85年):425萬平方公里;
東漢(公元100年):570萬平方公里;
東漢(公元140年):580萬平方公里;
曹魏(公元260年):292萬平方公里;
蜀漢(公元260年):108萬平方公里;
東吳(公元260年):145萬平方公里;
西晉(公元280年):545萬平方公里;
東晉(公元400年):280萬平方公里;
劉宋(極盛期):278萬平方公里;
南齊(極盛期):260萬平方公里;
南梁(極盛期):260萬平方公里;
南陳(極盛期):132萬平方公里;
北魏(極盛期):520萬平方公里;
隋(公元581年):275萬平方公里;
隋(公元612年):470萬平方公里;
唐(公元628年):430萬平方公里;
唐(公元660年):1210萬平方公里;
唐(公元700年):930萬平方公里;
唐(公元750年):840萬平方公里;
吐蕃(765年):510萬平方公里;
北宋(公元1120年):283萬平方公里;
南宋(公元1200年):200萬平方公里;
遼(公元1100年):490萬萬平方公里;
金(公元1150年):360萬平方公里;
元(公元1300年):2270萬平方公里;
明(公元1426年):1000萬平方公里;
明(公元1440年):950萬平方公里;
明(公元1585年):750萬平方公里;
明(公元1640年):350萬平方公里;
清(公元1690年):975萬平方公里;
清(公元1760年):1310萬平方公里;
清(公元1820年):1300萬平方公里;
清(公元1910年):1131萬平方公里;
中華民國(公元1920年):1131萬平方公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元2000年):960萬平方公里;
三、中國歷代人口統計:
戰國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計全國總人口2000萬。
西漢:
公元2年,漢平帝元始2年,全國有戶1223萬,總人口5959.4978萬。漢書-地理志下
東漢:
公元57年,漢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國有戶427.9634萬,總人口2100萬。續漢書-郡國志五
公元75年,漢明帝永平18年,全國有戶586.0573萬,總人口3412.5021萬。續漢書-郡國志五
公元88年,漢章帝章和2年,全國有戶745.6784萬,總人口4335.6367萬。續漢書-郡國志五
公元105年,漢和帝元興元年,全國有戶923.7112萬,總人口5325.6029萬。續漢書-郡國志五
公元156年,漢桓帝永壽2年,全國有戶1067.7960萬,總人口5647.6856萬。續漢書-郡國志五
三國: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國有戶66.3423萬,總人口443。2881萬。晉書-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漢後主炎興元年,全國有戶28萬,總人口94萬。通典-食貨七
吳:公元280年,吳主皓天紀4年,全國有戶52.3萬,總人口200萬。晉書-地理志
西晉:
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全國有戶245.984萬,總人口1616.3863萬。晉書-地理志
南北朝:
劉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國有戶90.687萬,總人口468.5501萬。通典-食貨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國有戶500萬,總人口3200萬。通典-食貨七
北齊:公元577年,北齊幼主承光元年,全國有戶303萬,總人口2000萬。通典-食貨七
南陳:公元589年,陳後主楨明3年,全國有戶50萬,總人口200萬。通典-食貨七
隋:
公元609年,隋煬帝大業5年,全國有戶890.7536萬,總人口4601.9956萬。通典-食貨七
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22年,全國有戶300萬。 通典-食貨七。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龍元年,全國有戶615.6141萬,總人口3714萬。資治通鑒-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開元28年,全國有戶841.2871萬,總人口4814.3609萬。新唐書-地理志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寶13年,全國有戶906.9154萬,總人口5288.0488萬。新唐書-地理志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寶14年,全國有戶891.4709萬,總人口5291.9309萬。通典-食貨七
公元764年,唐代宗廣德2年,全國有戶293.3125萬,總人口1690萬。通典-食貨七
公元820年,唐憲宗元和15年,全國有戶237.54萬,總人口1576萬。舊唐書-穆宗紀
五代:
公元959年,周世宗顯德6年,全國有戶230.9812萬。 冊府元龜-卷486
宋:
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2年,全國有戶457.4257萬。太宗實錄卷79
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全國有戶1079.2705萬。續資治通鑒長編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豐6年,全國有戶1722.1713戶。續資治通鑒長編
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4年,全國有戶2088.2258萬。宋書-地理志
公元1162年,宋高宗紹興32年,全國有戶1113.9580萬。玉海卷20
金:
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27年,全國有戶678.9449萬,總人口4470.5086萬。金史-食貨志
元: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28年,全國有戶1343.0332萬,總人口5984.8964萬。元史-世祖本紀
明: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14年,全國有戶1065.4362萬,總人口5987萬。明太祖實錄-卷140
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15年,全國有戶1041萬,總人口5090.8672萬。明孝宗實錄-卷194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全國有戶983.5426萬。總人口5165.5萬。明熹宗實錄-卷4
清:
公元1652年,清世祖順治9年,全國總人口1448.3858萬。清實錄世祖卷61
公元1713年,清聖祖康熙52年,全國總人口2358.7224萬。清實錄聖祖卷257
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國總人口14341.1559萬。高宗實錄卷157
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國總人口40100.8574萬。宣宗實錄卷261
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緒13年,全國總人口37763.6萬。光緒會典卷十七
中華民國:
公元1913年,民國2年,全國總人口43200萬。民國二年世界年鑒
公元1928年,民國17年,全國總人口47478萬。民國十七年戶口調查統計報告
公元1947年,民國36年,全國總人口46100萬。中華民國統計年鑒
中華人民國和國:
公元1954年,全國總人口60266萬。
公元1969年,全國總人口80671萬。
公元1981年,全國總人口100072萬。
公元1995年,全國總人口120000萬。
公元2000年,全國總人口130000萬